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卒中高危人群体质指数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研究

    作者:赵慈余;余细平;夏骏;徐柯;胡庆丰;邱莲女;周永列

    目的 探讨体质指数(BMI)与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浙江省人民医院登记的546例脑卒中高危患者的资料,分析其BMI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关系,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BMI合并影响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对形成颈动脉斑块的危险.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是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53,95%CI:1.063~2.572,P=0.026).超重组以及肥胖组合并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和高血压,糖尿病组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合并高血压病史组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率均显著高于无高血压组,分别是对照组的2.270、3.167和3.647倍(P<0.01).结论 随着BMI升高,特别是具有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风险也明显升高.

  • 健康体检颈动脉斑块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赵雩卿;霍白鸽;吕楠

    目的 了解门诊健康体检人员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其与血液生化指标相关性.方法 选择门诊健康体检人员共1200例,其中男860例,女340例,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检测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检测血清总胆回醇(TC)、三酰甘油(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白A、B(apoA、apoB)、血尿酸等,分析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其与异常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共检出有颈动脉斑块者538例,其中男性检出率为48.4%、女性检出牢为35.9%.不同性别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男性年龄、体重指数(BMI) 、LDL-C、血尿酸、收缩压(SBP)、空腹血糖、LDL-C/H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年龄、LDL-C、收缩压、空腹血糖、LDL-C/H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LDL-C、脂蛋白B为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脂检测和颈动脉超声筛查有助于检出无症状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尤其年龄>50岁人群,均需要定期检测血脂及颈动脉超声检查.

  • 脉压指数与颈动脉斑块指数的相关性探讨

    作者:张蕾;陈丹;张英;王欢

    目的 探讨脉压指数(PPI)与颈动脉斑块指数(PI)的关系,以验证PPI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价值.方法 以每0.1为一层,将PPI分为<0.40、0.40 ~ 0.49、0.50~0.59、0.60 ~ 0.69、≥0.70共5层,对比PPI各层次之间PI(即斑块大小定量)的差异.结果 随着PPI分层的增高,斑块检出率亦增高,PPI≥0.60,斑块检出率>90%;斑块大小定量积分(Crouse积分)随PPI分层级别的升高而增高,不同PPI分层组间P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I是判断以颈动脉斑块形成为典型标志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可信指标,值得在动脉硬化性疾病的筛查和检测中广泛应用.

  • 同型半胱氨酸及血脂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作者:郎志峰

    本文对100例合并颈动脉斑块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及105名对照者进行研究,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值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浆Hcy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缺血性脑血管病组TG、TC、LDL-C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现报告如下.

  • 阿托伐他汀与拜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以及疾病复发率的影响

    作者:梁文华;王跃慧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类型,且具有高病死率、高病残率以及高复发率的临床特点。目前他汀类药物的调脂作用、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凝集作用已经被临床广泛的认可,成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药物。而作为新生代的阿托伐他汀,其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用机制还有待更深层次的探讨。本组研究将阿托伐他汀与拜阿司匹林运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探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方案、单纯拜阿司匹林治疗方案对患者颈动脉斑块、疾病复发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老年脑血栓的疗效及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价值体会

    作者:王丽梅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老年脑血栓的疗效及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价值体会.方法:从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间收治的老年脑血栓患者中抽取100例,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研究组患者进行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用阿司匹林药物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NIHSS)量表评分和颈动脉斑块面积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量表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组间进行对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相较之前减少,组间进行对比研究组则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老年脑血栓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帮助患者有效康复,并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值得推广.

  • 分析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脑动脉硬化并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

    作者:黄海丹

    目的:分析研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脑动脉硬化并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从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脑动脉硬化并颈动脉斑块患者中抽取114例进行讨论,依据其治疗方式分组,其中57例接受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另57例接受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研究组),观察比较治疗疗效.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低于对照组10%,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斑块厚度、斑块面积,治疗前,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临床治疗老年动脉硬化并颈动脉斑块可考虑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药物,安全有效,显著改善血脂指标,值得推广.

  •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分析

    作者:段昕妤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在2018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选取收治的60例脑血栓患者,采用抽签法,均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30例;参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参照组(70.00%),动脉斑块面积小于参照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小于参照组,组间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可有效缓解脑血栓患者的症状,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 颈动脉超声检测斑块性质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作者:胡曙光;额尔敦朝鲁;周铁宝

    目的:研究颈动脉超声检测斑块性质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根据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指标并分析其与斑块性质的相关性.结果:稳定斑块患者入院时的MMSE评分均高于不稳定斑块组,且与斑块稳定性呈正相关;CSS评分、NIHSS评分低于不稳定斑块组,且与斑块稳定性呈负相关.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斑块性质有助于判断神经功能,斑块性质越不稳定、神经功能越差,表现为MMSE评分越低,CSS评分、NIHSS评分越高.

  • 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内膜结构改变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马莉琴

    颈动脉内膜结构是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且易测的指标,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大多数研究显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的患者更易出现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认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然而部分研究得出的结论却不尽相同.本文就近年来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内膜结构改变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良性阵发性眩晕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郝涛;雷静

    目的 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医院120例BPPV初发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来医院体检的非BPPV者120例,将其分为BPPV组和非BPPV组.对两组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具有差异的数据进行多因素分析,明确BPPV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与脑血管病易患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BPPV组女性、≥60岁、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有颈动脉斑块患者显著多于非BPPV组(P<0.05).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均为BPPV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颈动脉斑块是BPPV和脑血管的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对上述因素进行评估利于BPPV与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 Lp-PLA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表现对冠脉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

    作者:祁杰;李秀红;钟妮儿;赵永勇;解翠;杨光;穆靓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Lp-PLA2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表现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1例,术前均行血浆Lp-PLA2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随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根据CAG及IVUS术后结果 分为对照组、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结果吸烟史、高血压病是影响患者冠脉易损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的血清Lp-PLA2检测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易损斑块组的Lp-PLA2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易损斑块组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检出率高于稳定斑块组和对照组(P<0.05);Lp-PLA2水平、颈动脉血管超声表现和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之间具有正相关性.结论 血浆Lp-PLA2水平检测联合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可作为冠脉斑块稳定性的预测指标.

  • 泰顺畲族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及畲族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作者:龚志广;杨晓国;郑炎焱;包雅崇;雷德旺;黄海斌

    目的 探讨泰顺县畲族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及畲族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泰顺畲族人群80例为研究对象,将存在颈动脉斑块的40例受检者纳入存在组,将不存在颈动脉斑块的40例受检者纳入未存在组.比较两组受检者的临床资料、小颗粒致密LDL-C(sdLDL-C)水平及血脂异常情况.结果 存在组受检者的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TC、TG水平均显著高于不存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组受检者的sdLDL-C水平显著高于不存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组受检者的血脂异常患病率显著高于不存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dLDL-C水平和颈动脉斑块形成呈显著正相关(r=0.4017,P<0.05).结论 泰顺畲族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高,畲族人群sdLDL-C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呈显著正相关,值得临床充分重视.

  • 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关系的临床价值探讨

    作者:朱孝琴

    目的:探讨超声用于检查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的关系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于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所收治的拟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68例作为本研究的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检查方式,观察组采用超声对颈动脉斑块进行检查.在检查结束之后进行两组患者的病理学分型进行对比,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通过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在硬斑、软斑、混合斑块的检查成功率上均要远远高于对照组患者,在病理学分型上效果明显.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在检查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关系方面效果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以在今后被广泛运用与相关疾病的诊疗当中,提升整体的医疗水平.

  •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探析

    作者:陈旭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方法将患者均分为阿司匹林组和联合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阿司匹林组患者相比明显较高( 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明显小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用能提升治疗效果,减少患者颈动脉斑块,可在脑血栓患者中推广运用。

  •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作者:张文鹏

    目的:探讨脑血栓患者联用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治疗对其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24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以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以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的颈动脉斑块面积、平均颈动脉IMT指数.结果: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显著改善36例,所占比例为58%(36/62),颈动脉斑块面积为0.71cm2(s=0.17),平均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IMT)指数为0.69mm(s =0.12).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显著改善48例,所占比例为78% (48/6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斑块面积为1.41 cm2(s=0.11),平均颈动脉IMT指数为0.58mm(s=0.0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血栓患者联用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治疗后,能有效减小其颈动脉斑块面积,临床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推广.

  • 阿托伐他汀干预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MMP-9水平、CVR及其评价指标的影响

    作者:丁静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干预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脑血管反应性(CVR)及其评价指标的影响.方法: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27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MMP-9水平、CVR、MBI评分及颈动脉斑块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0.63%,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s-CRP、IL-6及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VR、BHI水平及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大小、斑块厚度及内-中膜厚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能降低炎症因子和MMP-9水平,改善脑血管反应性和颈动脉斑块程度.

  • 瑞舒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血脂水平的影响

    作者:唐小琴;李建平

    目的:分析研究瑞舒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0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抗血小板聚集、降压、降糖等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瑞舒伐他汀,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决面积及其各项血脂指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半年后,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决面积显著缩小,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升高,与治疗前及治疗半年后的对照组患者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应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治疗中能降低其血脂水平,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利于降低其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指标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作者:方保锋;牛晓光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指标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4例,均给予两组患者行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另加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患者的应激指标及颈动脉斑块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5.51±1.65)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543.19±120.38)mmol/L,丙二醛(4.01±0.36)μg/L,对照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8.99±1.78)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711.19±146.38)mmol/L,丙二醛(6.14±0.96)μg/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75±0.15)mm,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93±0.25)mm,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其氧化应激水平,并可有效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颈动脉斑块有良好改善及稳定作用.

  • 瑞舒伐他汀钙片联合蚓激酶胶囊治疗颈动脉斑块的疗效观察

    作者:戴军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片联合蚓激酶胶囊治疗颈动脉斑块的疗效。方法:收治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124例,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联合蚓激酶胶囊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粥样斑块的厚度及血脂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减少或消失,TG、TC、LDL及HsCRP显著下降,HDL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片联合蚓激酶胶囊可降低血脂,减少颈动脉斑块。

1170 条记录 1/59 页 « 12345678...585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