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临床神经病学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logy 림상신경병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
  • 主办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 影响因子: 1.7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1648
  • 国内刊号: 32-1337/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8-20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张贞浏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对匹鲁卡品诱导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及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作者:吕日琅;赵永波;冯春花;徐晓云

    目的 观察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PDTC)对匹鲁卡品诱导癫痫大鼠海马CA1、CA3和DG各区神经元及小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癫痫组(n=12)及PDTC干预组(n=12).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匹鲁卡品(320 mg/kg)诱导大鼠癫痫发作;PDTC干预组分别于注射匹鲁卡品前24 h、20 rmin腹腔注射PDTC(100 mg/kg);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监测大鼠行为学改变;采用Fluoro-Jade C(FJC)染色法检测海马DG、CA1、CA3区退行性改变神经元;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各区小胶质细胞表达情况.结果 癫痫组及PDTC干预组各有10只大鼠制模成功.正常对照组大鼠无癫痫发作;癫痫组大鼠平均跌倒次数[(32.30 ±4.37)次]显著多于PDTC干预组[(17.50±2.37)次](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海马各区未见FJC阳性细胞及少量Iba-1标记的小胶质细胞.与癫痫组比较,正常对照组DG、CA1、CA3锥体层Iba-1标记的小胶质细胞数显著减少(P<0.01);PDTC干预组CA1、CA3区FJC阳性细胞数及锥体层Iba-1标记的小胶质细胞数明显减少(P <0.05~0.01).结论 PDTC可能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性,影响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反应,从而对癫痫持续状态所致脑损伤起到保护作用,改善癫痫发作的严重程度.

  • 饮酒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维生素B12水平的影响

    作者:杨延芳

    目的 探讨饮酒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维生素B12(VitB12)水平的影响.方法 根据450例脑梗死患者的饮酒量,分为不饮酒组、少量饮酒组、中量饮酒组和大量饮酒组.分别采用循环酶法和电化学发光法测定患者的血浆Hcy、VitB12水平.比较各组高Hcy血症(HHcy)、低VitB12的比率,对各组患者的血浆Hcy与VitB12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大量饮酒组的HHcy和低VitB12的比率及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组(P <0.05~0.01),VitB12水平显著低于其他3组(P <0.05 ~0.01).中量饮酒组HHcy的比率及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少量饮酒组和不饮酒组(均P<0.05).少量饮酒组与不饮酒组HHcy的比率、血浆Hcy水平,以及中量、少量和不饮酒组之间低VitB12比率、血浆VitB12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大量饮酒组血浆Hcy与VitB12水平呈负相关(r=-4.053,P<0.01);其他3组血浆Hcy与VitB12水平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 大量、中量饮酒可升高患者的血浆Hcy水平,大量饮酒降低血浆VitB12水平.不或少量饮酒对血浆Hcy水平,中量及其以下饮酒对血浆VitB12水平无明显影响.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短时阻断对脑组织损伤的影响

    作者:田新华;庄再旺;丰伟;林晓宁

    目的 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管短时阻断对脑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AH组、单纯短时阻断组及SAH后短时阻断组,每组8只.交叉前池注血法制作SAH大鼠模型,用线栓法短时阻断大脑中动脉.给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检测大脑中动脉血管内径、病理变化及脑梗死范围,并比较.结果 SAH后短时阻断组及单纯短时阻断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及SAH组(均P<0.05).与单纯短时阻断组相比,SAH后短时阻断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增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SAH组和SAH后短时阻断组双侧大脑中动脉管径显著缩小(均P<0.05).SAH后短时阻断组右侧大脑中动脉管径显著小于SAH组(P<0.05).单纯短时阻断组[(22.3±3.6)%]梗死灶体积分数显著小于SAH后短时阻断组[(39.6±7.4)%](P<0.05).结论 SAH后血管短时阻断可加重脑损伤.

  • 影响后循环脑梗死急性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

    作者:戴杰;周永;李新玲;凌卓敏;丁莉

    目的 研究影响后循环脑梗死(PCCI)急性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给83例急性PCCI患者阿司匹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口服,连续7d,后改为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血生化检测.统计14 d内发生颅内出血的例数.治疗90 d时,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定患者的预后;统计脑卒中复发、死亡的例数.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90 d时,预后良好43例(51.8%),预后不良40例(48.2%),死亡11例(13.3%);脑梗死复发1例(1.2%);治疗14 d内发生颅内出血1例(1.2%).预后良好组NIHSS评分、血糖水平、血压、开始治疗的时间显著低于或短于预后不良组(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低(OR=1.608,95% CI:1.401~1.879;P<0.01)、血糖水平低(OR=1.201,95% CI:1.011 ~1.322;P <0.05)是PCCI患者联合抗血小板治疗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PCCI患者的NIHSS评分和血糖水平是影响其急性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

  • 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突触素、发动蛋白Ⅰ的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

    作者:肖雁;苏艳丽;井沆;吴昌学;李毅;官志忠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VaD)大鼠海马突触素、发动蛋白Ⅰ的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方法 利用改良四血管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通过Morris水迷宫观察大鼠空间探索及学习记忆情况,采用Real-time及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大鼠海马突触素、发动蛋白Ⅰ的mRNA与蛋白水平,并与假手术组进行比较.结果 VaD组大鼠各时间点平均逃避潜伏期及第1次穿越平台所用时间均显著长于假手术组(均P<0.01),平台穿越次数明显减少(P<0.05).VaD组海马突触素及发动蛋白Ⅰ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 <0.05~0.01).结论 脑缺血引起大鼠海马组织突触素、发动蛋白Ⅰ表达降低,可能与VaD发病中学习记忆能力减退有关.

  • 症状性颈内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建立的危险因素

    作者:黄光坚;钟维章;陈渊;范秉林;肖继东;李燕华;吴永钧

    目的 探讨症状性颈内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建立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88例症状性颈内动脉系统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166例患者出现侧支循环开放(侧支循环组),122例患者无侧支循环开放(无侧支循环组).与无侧支循环组比较,侧支循环组高血压比率显著增高,收缩压显著降低(均P<0.05).以侧支循环形成为因变量,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对不同病变部位狭窄或闭塞的侧支循环开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31,P=0.514);对初级、次级侧支循环建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06,P=0.580).结论 高血压对症状性颈内动脉系统重度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的建立有促进作用.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WHOⅡ级脑膜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王大鹏;沈晓黎;何伟;涂斌锋;吴雷;张焱;祝新根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在WHOⅡ级脑膜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17例WHOⅡ级脑膜瘤患者、37例WHO Ⅰ级脑膜瘤患者及5例脑外伤患者的脑组织VEGF-A、MMP-9蛋白和mRNA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 WHOⅡ级组各型VEGF-A、MMP-9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和WHO Ⅰ级组各型(P<0.05).WHO Ⅰ级组各型VEGF-A、MMP-9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VEGF-A、MMP-9蛋白和mRNA在WHOⅡ级脑膜瘤中的表达显著升高,可能促进了WHOⅡ级脑膜瘤的侵袭 和复发.

  • 氟西汀干预对大鼠抑郁模型海马代谢的影响

    作者:朱颖;王冬青;朱彦;李月峰;殷瑞根;赵亮;赵天

    目的 探讨氟西汀干预对大鼠抑郁模型的海马代谢的影响.方法 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5)以及抑郁组(n=30).抑郁组又被分为干预亚组(n=15)及未干预亚组(n=15).采用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及孤养的方法建立抑郁模型.在制模成功后不干预亚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0 ml/d,干预亚组大鼠腹腔注射盐酸氟西汀溶液5.0 mg/(kg·d);均持续4周.于干预前后对各组大鼠进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 抑郁组大鼠双侧海马N-乙酰天冬氨酸(NAA)/肌酸(Cr)及谷氨酸复合物(Glx)/Cr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胆碱复合物(Cho)/Cr及肌醇(mI)/Cr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干预亚组双侧海马的NAA/Cr及Glx/Cr显著高于未干预亚组双侧海马的Cho,ho/Cr及右侧海马的mI/Cr显著低于未干预亚组(P <0.05~0.01).与干预前比较,干预亚组干预后双侧海马NAA/Cr及Glx/Cr显著升高(均P <0.05);未干预亚组双侧海马Cho/Cr及mI/Cr显著升高,NAA/Cr及Glx/Cr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 氟西汀能够改善海马神经细胞的谷氨酸循环及肌醇磷酸循环,恢复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 分水岭脑梗死早期复发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万华;马召玺;张炎;王红洲;曹勇军;赵合庆

    目的 探讨分水岭脑梗死(CWI)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121例急性CW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1个月.根据复发情况,分为未复发组及复发组,分析CWI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 根据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36例,无复发组85例.与无复发组比较,复发组血管狭窄程度≥90%、扩容治疗的比率及收缩压显著降低,不稳定斑块及积极降压的比率显著升高(P <0.05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不稳定斑块(OR=4.929,95%CI:1.491 ~ 16.296,P<0.01)、狭窄程度≥90%(OR=6.072,95%CI:2.115 ~17.430,P<0.01)及积极降压(OR=3.840,95%CI:1.418~10.400,P<0.01)是CWI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不稳定斑块、脑血管重度狭窄、降压治疗是CWI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和非运动症状的性别差异

    作者:李二凤;刘佳佳;于翠玉;华平;赵燕燕;刘卫国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和非运动症状的性别差异.方法 应用统一PD评分量表(UPDRS)第Ⅲ部分和修订的Hoehn-Yahr (H-Y)分期评定586例PD患者的运动症状.应用PDNMS筛查问卷(NMSQ)评定PD患者及102名正常对照者的非运动症状,并进行比较.结果 PD组男性受教育年限显著长于女性及正常对照组男性(均P<0.05).PD组男性僵直评分显著高于女性(P<0.05),UPDRS-Ⅲ总分、震颤、运动迟缓、姿势不稳评分及HY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组女性情绪/情感淡漠、其他症状评分及失眠、情绪低落抑郁、焦虑害怕或恐慌、不明原因的疼痛和腿肿胀、增粗的比率显著高于男性(均P<0.05);胃肠道症状、排尿障碍评分及流涎、夜尿增多的比率显著降低(均P<0.05).正常对照组女性生动梦境、丧失兴趣的比率较正常对照组男性高(均P<0.05).PD组男性除错觉、恶心或呕吐、大便失禁外,其余各项评分及比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男性(均P<0.05);PD组女性除头晕、幻视或幻听、错觉外,其余各项评分及比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女性(均P<0.05).PD组除头晕、大便失禁外,其他评分和各分项的比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 <0.05).结论 PD患者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具有性别差异.

  •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脑卒中样发作综合征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

    作者:谢成娟;汪凯

    目的 探讨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脑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MELA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中,男1例,女6例,平均年龄21.3岁;均为卒中样起病伴癫痫发作,其中视力减退6例,运动后乏力5例,认知功能障碍2例,精神异常1例.头颅MRI检查示顶、枕叶和(或)颞叶T1WI/T2 WI长或稍长信号及Flair高信号病灶,呈脑回样改变,均未见强化.4例患者肌肉活检发现有肌纤维变性,横纹消失或断裂,肌膜下出现不规则的不整红边纤维(RRF).2例行基因检测发现有mtDNA A3243G位点突变.结论 MELAS综合征好发于青少年,以卒中样起病伴癫痫发作,可有视听力减退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等;影像学特征为病变主要累及双侧大脑半球后部皮质,呈脑回样改变;肌肉活检发现RRF.

  •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经颅多普勒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作者:潘燕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TCD和DSA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诊断的35例SSS患者分别进行CDFI、TCD和DSA检查.结果 CDFI检查发现,锁骨下动脉中度狭窄15例,重度狭窄12例,闭塞8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0例,大动脉炎2例.TCD检查显示,Ⅰ期盗血12例,Ⅱ期盗血16例,Ⅲ期盗血7例.DSA检查发现,轻度狭窄6例,中度狭窄13例,重度狭窄10例,闭塞6例.结论 CDFI、TCD和DSA检查对于SSS的诊断各有特点,可互为补充,但后确诊及指导手术治疗DSA是必不可少的.

  • Kennedy病的临床表现和基因突变的特点

    作者:刘小民;路莉莉;唐北沙;朱梅佳;鲍梦馨;唐吉友

    目的 研究Kennedy病的临床表现和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 对5例Kennedy病患者(来自2个家系和1例散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发病年龄48.2岁.均缓慢起病,表现全身肌无力、肌萎缩、肌肉跳动,进行性加重;出现性功能障碍4例,轻度乳腺发育1例.血清肌酶轻度升高2例,雄激素轻度升高1例.5例患者肌电图均示神经源性损害.3例患者的雄激素受体(AR)基因均有突变,其AR基因第1外显子CAG重复数分别为48次、43次和44次.结论 Kennedy病的临床特点为中年男性出现进行性延髓和脊髓性肌无力、肌萎缩,伴有不完全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其AR基因第1外显子CAG序列重复数显著增多为基因突变的特点.

  • 颅内结核瘤的临床特点

    作者:朱光升;莫永保;苏一家

    目的 探讨颅内结核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8例颅内结核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以癫痫为首发症状6例,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表现5例,发热、盗汗2例,偏瘫及共济失调各1例.头部CT增强扫描显示圆形、类圆形或结节状,大环状或分叶状肿物,密度较周围脑组织密度稍高,3例患者肿物内部有钙化,周围见片状水肿带.MRI平扫显示圆形、类圆形或结节状大片异常信号,边缘不规则,TtWI呈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其中心呈低信号;增强呈不规则花环、结节状异常强化信号肿块,中央呈等偏低无强化信号区;病变边界清,周围绕以大片水肿信号影.病理检查显示病灶炎性肉芽组织包裹性凝固性坏死部分为干酪样坏死,伴有上皮样肉芽肿结节形成,朗罕氏巨细胞形态典型,抗酸染色未见明确结核杆菌.术后7例恢复良好,1例基底节区结核瘤患者出现肢体偏瘫.患者经规则抗结核治疗12~ 18个月,复查抗结核抗体阴性,血沉正常.结论 颅内结核瘤的临床表现不典型,通常以癫痫、头痛、呕吐等症状为主,部分合并发热、盗汗、偏瘫等症状,影像学检查见典型的“靶环征”.治疗后预后较好.

  • 急性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点

    作者:杨丽丽;崔志堂;吴英;白玉海;王晓慧;王彬

    目的 探讨急性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中,胼胝体膝部梗死3例,体部梗死4例,压部梗死13例,体部合并膝部4例,体部合并压部1例;合并其他部位梗死22例.临床表现为肢体运动障碍21例(84%),语言障碍12例(48%),认知和精神异常10例(40%),摸索动作及强哭强笑5例(20%),异己手综合征2例(8%),偏身痛觉减退2例(8%),大小便障碍2例(8%),视野缺损1例(4%).预后良好19例,预后不良6例.结论 急性胼胝体梗死的典型临床特征是异己手综合征,但常因合并其他部位梗死,导致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急性胼胝体梗死的预后较好.

  • 乌灵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宸豪;李文贵;顾芳;陈利明;李小玲;韩海青;范银平

    目的 观察乌灵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方法 将106例PSD患者随机分为乌灵胶囊组和对照组.乌灵胶囊组在常规脑卒中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灵胶囊990 mg,3次/d,对照组口服等量安慰剂,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周和第3、6个月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结果 乌灵胶囊组及对照组从第4周起HAMD评分及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乌灵胶囊组第6周起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第4周起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乌灵胶囊组各时间点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出现大便次数增多3例,口干、失眠、食欲减退、头晕、心慌各2例、恶心呕吐及头痛各1例.结论 乌灵胶囊治疗PSD有效,不良反应少.

  • 手法复位不同类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预后

    作者:高欢;冯艳蓉;徐家立;蔡兴秋

    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不同类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预后.方法 应用变位试验对62例BPPV患者进行分型、定位,并采用耳石复位技术给予复位治疗.结果 耳石位于后半规管(PC)55例(88.7%),水平半规管(HC) 14例(22.6%),前半规管1例(1.6%);单一半规管46例(74.2%),混合半规管13例(21.0%).单一半规管复位后1d及3d治愈率明显高于混合半规管(均P<0.01),PC-BPPV复位后1d及3d治愈率明显高于HC-BPPV(均P<0.05);1周后治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后半规管型及单一半规管耳石BPPV患者复位治疗的早期疗效好于其他类型患者.

  • 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病原学特点

    作者:刘瑞华;王荔

    目的 探讨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方法 收集167例SAP患者(SAP组)及179例无SAP急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分析SAP的危险因素.对SAP组患者进行痰培养.结果 SAP组>65岁、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心脏病史、高血压病史、吞咽困难、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0分、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留置胃管、使用抑酸剂的比率及住院天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5岁、COPD、吞咽困难、GCS评分≤8分、心脏病史及使用抑酸剂是SAP的独立危险因素.SAP组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痰标本培养出病原体16种,其中G-杆菌占55.25%,G+球菌占17.13%,真菌占26.52%.结论 > 65岁、COPD、吞咽困难、GCS评分≤8分、心脏病史及使用抑酸剂是SAP的独立危险因素.SAP患者致病菌以G-杆菌为主.

  • 丹参注射液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魏林节;冯国君;董红让;张建波;李在全;叶东平;李澜;舒艳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丹参组(20例)、依达拉奉组(20例)及联合治疗组(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参组丹参注射液20 ml、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静脉滴注,每日2次;联合治疗组联合应用丹参注射液及依达拉奉注射液.于人院时及入院第15 d时,检测各组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脑梗死面积,并进行比较.随访6个月,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价预后.结果 入院时,丹参组、依达拉奉组及联合治疗组梗死面积及血浆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15d时,联合治疗组梗死面积显著小于丹参组及依达拉奉组(均P <0.05),丹参组及依达拉奉组梗死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入院时比较,联合治疗组第15 d时血浆Hcy水平显著降低(P<0.05),丹参组及依达拉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治疗组功能恢复良好的比率显著高于丹参组(P<0.05).Log-rank检验显示,各组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丹参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显著的疗效.

  • 拉莫三嗪添加-替换治疗丙戊酸治疗无效的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章晓富;陈瑛;高慧丽;黄希顺

    目的 观察拉莫三嗪添加-替换治疗丙戊酸治疗无效的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丙戊酸治疗无效的78例癫痫患者加用拉莫三嗪,并逐渐转为拉莫三嗪单药治疗.观察联合用药阶段及拉莫三嗪单药治疗阶段结束时的癫痫发作控制情况、拉莫三嗪血药浓度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64例患者完成联合治疗阶段,其中完全控制46例(71.9%),有效10例(15.6%),无效8例(12.5%);总有效率为87.5%.42例患者转为拉莫三嗪单药治疗,其中控制31例(73.8%),有效4例(9.5%),无效7例(16.7%);总有效率为83.3%.拉莫三嗪单药治疗与联合用药阶段的完全控制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用药阶段患者的拉莫三嗪血药浓度显著高于拉莫三嗪单药治疗阶段(P<0.01).拉莫三嗪单药治疗阶段再发患者的拉莫三嗪血药浓度与控制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拉莫三嗪单用或联合丙戊酸治疗丙戊酸治疗无效的癫痫患者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

  • Wilson病患者驱铜治疗前后心电图的变化

    作者:刘桂芝;张岩

    目的 观察Wilson病(WD)患者驱铜治疗前后心电图的变化.方法 于入院3d内及治疗8周后对28例WD患者行常规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8例患者中,治疗前常规心电图异常10例(35.7%);治疗后,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6例,新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4例,无明显变化4例.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心电图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动态心电图异常的18例(64.3%);治疗后,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8例,新出现窦性心动过速4例,新出现ST-T改变3例,无明显变化6例.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动态心电图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135.79±57.30,57.36±34.19) 24 h内全部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和全程相邻两正常心动周期差值的均方根与治疗后(139.64±35.33,58.50±29.0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WD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无明显变化.

  • 表现为颅高压的慢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

    作者:张兰起;韩庆玺;田立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为临床上不太常见的脑血管病,近几年已经逐步引起神经科医生的重视,但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漏诊,现报告1例表现为颅高压的慢性CVST如下.

  • 甲状颈干动脉代偿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1例报告

    作者:于磊;刘康;李振

    甲状颈干动脉代偿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男,62岁.因"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3h"于2012年12月4日入院.患者于3h前突然出现右上肢抬举费力,右下肢无力,不能正常行走.40 min后症状自行缓解.有长期大量吸烟、饮酒史,高血压1年余,服药不规律,未监测血压.查体:左上肢血压140/110 mmHg(1 mmHg =0.133 kPa),右上肢血压120/80mmHg,右侧桡动脉搏动较左侧弱,余未见异常.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左侧颞叶脑梗死.TCD示右侧锁骨下动脉狭窄,右侧椎动脉及枕段盗血.

  • 心房粘液瘤致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例报告

    作者:文钦生;蒲蜀湘;姚海燕;何毅华;饶从磊;叶慧青;钟真真;杨新光;高聪

    缺血性脑卒中约有15% ~ 20%为心源性脑栓塞,尤其在45岁以下的人群中比例更高,大约占23%~36%(陈清棠.心源性脑栓塞//王新德.神经病学[M].第8卷.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63 ~ 265).心房粘液瘤是心脏常见的良性肿瘤,以左房粘液瘤为常见,其并发症主要是粘液瘤脱落导致器官栓塞,以脑栓塞多见.脑栓塞常见为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栓塞并不多见.左心房粘液瘤导致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

  •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偏身舞蹈症1例报告

    作者:姚明;吕达平;汪永全;李鑫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舞蹈症临床少见,发病率极低.现报告1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偏身舞蹈症如下.1 病例男,24岁.因"突发右侧肢体不自主运动3d"于2012年8月16日入院.患者8月13日晚上10时左右,突然出现右侧肢体不自主的、粗大的、无节律运动,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症状渐加重.患者于入院1年前开始出现饮食增加,消瘦明显,伴性情急躁;病前2d自觉焦躁不安加重,且四肢乏力、心慌、胸闷,入睡困难.查体:心率121次/min,律齐.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并发尿崩症1例

    作者:袁胜山;张艳;宿英英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指基底动脉尖端缺血或闭塞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TOBS国内外报道较多,但尚未见并发尿崩症的病例,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男,58岁,因"视物成双7d,不能言语、右侧肢体无力41 h,意识不清16 h"于2012年2月28日入院.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出现视物成双,自行服用"白加黑"后无好转.41 h前患者出现不能言语,右侧肢体无力.当地医院行头颅CT示左枕叶低密度灶,按脑梗死给予"丹红、奥扎格雷钠、醒脑静"等药物治疗,未见好转.

  • 支架置入术治疗放疗后颅外血管狭窄2例报告

    作者:马召玺;张炎;王万华;曹勇军;赵合庆

    颈部或鼻咽部肿瘤放疗后可引起颅外大血管狭窄,增加缺血性脑梗死的风险.目前国内关于支架置入术治疗放疗后血管狭窄研究报道较少,现报告2例如下.1 病例1.1 例1男,57岁.因"突发右侧肢体乏力1周"于2011年12月26日入院.患者1周前突然出现右侧肢体轻度乏力.来我院门诊查颈部血管B超示双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粥样硬化斑块伴中度狭窄;给予"拜阿司匹林100 mg/d"口服,右侧肢体肌力有所好转.其后转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一步治疗.

  • 表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动脉夹层3例报告

    作者:杨春丽

    据报道,18%~30%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可合并有神经系统症状,其中以脑缺血常见,约占5% ~ 10%[1].现报告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的主动脉夹层3例如下.1 病例1.1 例1女,67岁.因"发作性右下肢无力2h"于2008年7月10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h活动中突然出现右下肢无力,运动受限,麻木不适,伴言语不清、头晕、视物模糊,症状持续约2h后恢复正常.入院查体:左上肢血压110/70 mmHg(1 mmHg=0.133 kPa),右上肢未测,余无明显异常.

  • 胶质细胞与帕金森病免疫/炎症机制的关系

    作者:任怡;叶民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以上的人群,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的PD患病率接近2%,与欧美发达国家持平[1].其病理特点包括残存神经元胞浆内路易小体(LB)形成、胶质增生和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DA)能神经元丢失.目前P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众多研究[2]显示,遗传因素是PD发病的基础,环境因素是其诱发因素,氧化应激反应、免疫异常、炎性反应、线粒体功能缺陷等都参与其发病过程,黑质DA能神经细胞凋亡是其结果.PD患者的免疫系统发生改变很早就已经被证实.

  •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与Alzheimer病MRI诊断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清玲;刘文;钟元

    Alzheimer病(AD)是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损害为特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AD起病隐匿,近5年来AD各项生物标志物(影像、脑脊液、血液等)的研究以及对AD的治疗和干预已经从中晚期提前到痴呆前期,即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阶段[1].MRI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为AD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随着MRI新技术的发展,其对MCI与AD的诊断价值有了明显提高,已成为AD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现对MCI与AD不同模式MRI诊断应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同型半胱氨酸与帕金森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梅雨晴;黄译腺;恽文伟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特征.P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其病理特点为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量变性丢失,残留的神经元胞浆中有路易小体形成.近年来研究[1-3]显示,PD患者常伴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升高,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可能是PD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现就国内外关于Hcy与PD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肌萎缩侧索硬化夜间睡眠呼吸障碍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梅影;丁卫江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病,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迄今尚无有效治愈方法,平均生存期仅3~5年.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呼吸肌逐渐受累,呼吸肌麻痹为其主要死因,且疾病早期患者的呼吸功能障碍往往不易察觉,因此对呼吸肌麻痹的早期识别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现对ALS患者的夜间睡眠呼吸障碍(SDB)综述如下.

  • 平山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长娥;崔红卫;籍炀飞;刘艳茹;雷如意;王震

    平山病又称不对称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1],是一种罕见原因不明的自限性隐匿进展发生于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病理为颈段脊髓前角细胞缺血坏死性改变.该病由日本学者平山惠造于1959年首先报道[2].现对平山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

    作者:李金兰;张小宁;戴黎;向渊

    研究[1]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血压情况,探讨ACI与血Hcy水平、血压之间的关系.

临床神经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