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卒中后锥体束华勒变性八例临床分析

    作者:郗光敏

    华勒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 )是一种常见的继发于原发性脑损伤的远隔部位神经元变性,即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胞体坏死或近端轴突损伤,伴随着雪旺细胞的增殖,巨噬细胞吞噬了神经元及髓鞘结构,锥体束失去了营养来源,远端神经元和髓鞘会发生变性,这种变性破坏了神经元与锥体细胞的联系,结果导致了华勒变性,是一种继发于脑损伤的顺行性远端神经元变性。本文回顾分析我院近3年脑血管病患者常规磁共振成像(M R I )检查诊断的华勒变性8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报道,以提高对华勒变性的认识水平。

  • 针刺引发肌束震颤二例

    作者:罗春燕;黄红云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选择性侵袭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下部运动神经元及锥体束的进行性加重神经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四肢肌肉萎缩无力,呼吸障碍,吞咽困难.此病属中医"痿证"范畴,古代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故临床上历来取穴以选取阳明经穴位为主,肌肉萎缩也以局部选穴为主.

  • 烧山火手法治疗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和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15例

    作者:吴国凤;任飞;张硕

    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和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均属运动神经元变性,影响脊髓前角细胞或锥体束运动系统,主要表现为部分肌肉萎缩无力及肌束颤动等症状,亦属中医"痿证"范畴.笔者采用传统的烧山火手法临床治疗本病15例.

  • 大脑锥体束华勒氏变性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李继刚;张述平

    原发性脑损伤可导致病灶远端的锥体束发生华勒氏病变,基于磁共振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等成像技术对于华勒氏变性的检测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本文针对华勒氏变性各个阶段不同的影像学表现进行了综述,并对临床检测早期华勒氏变性做出了指导.

  • Nogo-A免疫抗体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长满;白秉学;杨磊;于恩华

    本研究试图采用Nogo-A的抗体IN-1阻断Nogo-A抑制蛋白形成,为再生的轴突生长锥清除障碍,达到治疗脊髓损伤的目的.用56只成年Wistar大鼠,麻醉后在背部T10处打开椎板, 暴露脊髓,对脊髓背侧半(锥体束)行脊髓钳夹损伤术30?s.

  • 成鼠自体鼻腔嗅粘膜组织和嗅粘膜成鞘细胞系修复脊髓锥体束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长满;鄂玲玲;徐中涛;杨磊;王珂;于恩华

    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用Wistar大鼠40只,将取自大鼠左侧鼻中隔后部嗅粘膜组织作为脊髓移植块(1?mm\+2),植入同体大鼠脊髓(T10)后索内的锥体束缺损处(2?mm).

  • 运动功能与脑缺血后锥体束重塑的关系

    作者:张婵娟;温红梅

    运动功能障碍是脑梗死后主要的问题之一。皮质梗死部位和梗死体积对运动功能的影响不大,而白质通路,特别是锥体束损伤对运动功能有重要影响。运动功能恢复与梗死灶对侧皮质神经通路的重塑密切相关;健侧锥体束轴突出芽并生长至对侧白质可促进脑缺血后运动功能恢复。运动训练及其他康复因子可对脑缺血后锥体束神经纤维重塑发挥作用。

  • 踝关节背屈和跖屈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作者:蒋天裕;王兴林;马林;李德军;胡杰

    目的检测参与踝关节背屈和跖屈运动的脑区.方法健康受试者6人,分别进行踝关节背屈和跖屈运动,同时用1.5 T fMRI行头颅扫描.结果踝关节背屈运动时脑部兴奋区为双侧第1躯体运动皮质(MⅠ)和第1躯体感觉皮质(SⅠ)(对侧大脑半球兴奋区域面积大于同侧),双侧主要视区及小脑蚓;抑制区为19区、20区和39区.跖屈运动时兴奋区为对侧第2躯体运动区(MⅡ)、纹状体及同侧补充运动区(SMA)、边缘系统;抑制区域为双侧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中上部位、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以及前额皮质.结论大脑对踝关节背屈和跖屈运动控制的成分不完全对等.

  • 7.0T Mn~(2+)增强MRI追踪大鼠神经传导束

    作者:文颂;高歌军;杨涛;戴峰;谭中宝

    目的 探讨7.0T Mn~(2+)增强MRI(MEMRI)追踪活体大鼠神经传导束的作用.方法 SD大鼠9只,立体定位下向右侧运动皮层内注射1 mol/L MnCl_2溶液0.4 μl,分别于注药前、注药后24 h、48 h、72 h、7 d行7.0T micro-MR扫描,观察皮质脊髓束及相关神经传导束的走行.结果 MnCl2皮质内注射后分时间段进行MR扫描可以完整地显示活体大鼠皮质脊髓束从运动皮层、丘脑、大脑脚、脑桥的走行区结构,24~48 h显示佳,部分Mn~(2+)通过胼胝体到达对侧运动皮层功能区.结论 7.0T Mn~(2+)增强MR能够清晰、动态地显示大鼠皮层内神经传导通路,Mn~(2+)增强后的皮质脊髓束的解剖定位与Paxinos等大鼠解剖图谱定位一致;MEMRI能够显示两侧大脑半球间的联系,对活体研究大脑功能及损伤后脑的神经可塑性有重要的作用.

  • 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定量评价急性期脑出血锥体束损伤

    作者:李静;李澄;王苇

    目的 探讨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定量评价急性期脑出血患者锥体束损伤情况的可行性.方法 对我院32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应用日本东京大学Volume One 1.64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 Ⅱ(dTVⅡ)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的三维重建,通过感兴趣区的设置观察患侧皮质脊髓束(CST)的受压、推移及破坏情况,并由软件计算获得患侧相对剩余CST条目数.结果 32例患者的纤维束示踪图像均可不同程度观察到患侧CST受血肿压迫推移或破坏中断情况,且患侧相对剩余CST条目数与起病时Fugl-Meyer评分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75,P<0.01).结论 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可以定量评价急性期脑出血患者CST的损伤情况.

  • MRI对脑梗死继发皮质脊髓束华勒变性的动态研究

    作者:汤敏;张鑫;吴小红;闵智乾;刘鹏;张小玲

    目的 利用MRI观察脑梗死继发皮质脊髓束华勒变性的变化规律,探讨早期华勒变性扩散加权成像(DWI)信号特点与预后的关系,为临床认识华勒变性提供影像学依据.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狭窄闭塞致脑梗死患者,依据脑梗死后所致皮质脊髓束变性DWI呈高信号和等信号分为两组,所有患者于发病后ld、1个月、6个月、12个月均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测量患侧与健侧大脑脚宽度比,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比较两组大脑脚宽度比及NIHSS评分.结果 随访1个月、6个月、12个月,急性期皮质脊髓束华勒变性DWI高信号组NIHSS评分均高于等信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发病后1 d 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急性期皮质脊髓束华勒变性DWI高信号组患侧大脑脚宽度比小于等信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高信号组大脑脚萎缩更明显;两组发病后ld、随访1个月、6个月患侧大脑脚宽度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质脊髓束华勒变性1~6个月以轴突肿胀、髓鞘崩解、T2WI高信号为特征,6~12个月以有髓纤维容积减少、脑干不对称萎缩、胶质增生为特征.皮质脊髓束华勒变性DWI早期高信号提示预后较差.

  • 锥体束华勒氏变性的MRI诊断

    作者:林良毅;王萍;刘玉波;曲蕾;李慧华;王光彬

    目的:探讨颅内病变继发锥体束Wallerian变性的磁共振表现,以提高对该继发改变的认识和诊断.方法:收集颅内病变继发锥体束Wallerian变性的患者23例,对原发病变及Wallerian变性的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所有原发病变均位于幕上,单侧发病22例,双侧发病1例,病变侧均出现锥体束信号异常,其中9例伴有同侧脑干体积缩小.结论:MRI诊断Wallerian变性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邵荣;张敏;刘澄英;沙江明;刘定华;朱祖福

    目的 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分析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损伤.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37例,在发病3d内完成常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扫描,使用MRI自带软件勾画患者双侧皮质脊髓束.根据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分为Ⅰ级10例,Ⅱ级12例,Ⅲ级15例.比较皮质脊髓束不同损伤程度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访6个月,使用Fugl-Meyer评分(FMS)评估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状况及影响FMS的危险因素.结果 Ⅲ级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入院NIHSS评分明显高于Ⅰ级、Ⅱ级患者(P<0.05).Ⅰ级运动功能恢复好,评分高,Ⅲ级差,评分低.与入院时比较,Ⅰ级、Ⅱ级、Ⅲ级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6个月FMS明显改善[(90.00±4.30)分vs (85.00±4.50)分,(78.40±3.80)分vs (73.00±3.90)分,(72.50±3.80)分vs (67.00±4.00)分,P<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脑白质病变等级及入院NIHSS评分是影响运动功能评分的相关因素(P<0.01).结论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可以评估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是影响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 扩散张量成像联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价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价值

    作者:郭宇闻;杨登法;杨铁军;林叶青;叶潇

    目的 分析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及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评估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单侧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检测,采用平行联合和系列联合进行联合预测分析,若所有指标均为阳性则判定系列联合预测阳性,任一指标为阳性则判定平行联合预测为阳性.结果 平行联合预测的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预测、病灶与皮质脊髓束关系预测及系列联合预测(P<0.05).系列联合预测的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NIHSS评分预测、病灶与皮质脊髓束关系预测及平行联合预测(97.50% vs 85.00%、87.50%、78.75%,P=0.001;93.75% vs 73.33%、76.19%、68.52%,P=0.000);平行联合预测及系列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NIHSS评分预测、病灶与皮质脊髓束关系预测(P<0.05).结论 依照患者脑梗死病灶与皮质脊髓束关系并联合患者NIHSS评分结果对患者的偏瘫预后进行评估,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脑卒中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皮质脊髓束与下肢肌力恢复的关系

    作者:赖喜新;倪莹莹;赵春梅;刘云义;彭大庆;汪文胜;成丽娜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病变侧脑皮质脊髓束(CST)的修复与下肢肌力恢复的关系.方法 选择32例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及康复治疗2个月后,分别进行肌力评级及DTI检查,并重建患者双侧CST的3D纤维图,分析康复治疗前后患者DTI与下肢肌力变化的关系.结果 患者治疗后CST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和CST分级及肌力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CST未完全中断者治疗后下肢肌力恢复较好,CST完全中断者肌力恢复较差.治疗前后病变侧FA值及CTS分级与肌力评级均呈正相关(r=0.756,0.751,P=0.001;r=0.750,0.748,P=0.002).结论 应用DTI检查CST可评估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恢复预后.

  • 扩散张量成像在评价脑梗死预后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莎莎;卢洁;李坤成

    弥散张量成像(DTI)是利用组织中水分子弥散的各向异性,来探测组织微观结构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在此基础上的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是目前惟一可无创体内跟踪白质纤维束三维结构的方法,能直观三维显示白质束的走行方向.近年来,随着DTI技术日益发展成熟,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和临床,尤其脑梗死患者,其运动功能障碍主要由于累及皮质脊髓束所致,因此,DTI和DTT对脑梗死的预后判断和神经功能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磁共振扩散成像在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承旭;卢洁;李坤成

    全球脑梗死发病人数、致死率和致残率逐年上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沉重负担[1].MRI技术对软组织结构显示好,无电离辐射、能多方位观察形态学变化,已广泛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与研究.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能够测量组织中水分子随机分布的扩散运动,对超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利用水分子的各向异性扩散进行成像,是目前唯一能活体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方法;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通过量化组织内水分子非高斯分布的扩散运动,可以对组织微观结构显示得更加精细.本文将上述3种扩散成像技术,在脑梗死临床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肝性脊髓病四例临床分析

    作者:杜立学;张煜;孙中杰;刘青光

    肝性脊髓病(hepatic myelopathy,HM)是各种晚期肝病引起的脊髓锥体束脱髓鞘病变,呈现缓慢进行性对称性痉挛性瘫痪.该病早由Leih和Cand在1949年报道,1960年Zieve描述2例病理改变.笔者所在肝胆外科在2000-2006年共收治4例,现报告如下.

  • 环磷酸腺苷在大鼠脊髓背侧半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作者:陈向荣;游思维;金大地

    目的观察在体内给入环磷酸腺苷(cAMP)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脊髓T10背侧半切伤模型,通过在脊髓损伤局部、大脑运动皮层、和蛛网膜下腔内给入cAMP,做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损伤区局部神经丝(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皮质脊髓束(CST)纤维、脊髓神经纤维及后肢运动功能评分(BBB).结果 cAMP在脊髓损伤局部和大脑运动皮层给入时,损伤区可见大量脊髓再生纤维,在蛛网膜下腔内给入时损伤区可见极少量皮质脊髓束纤维存在.cAMP组损伤区NF分布较多,GFAP较少.所有动物后肢运动在5~6周恢复正常行走,BBB评分的时间曲线在对照组和cAMP组之间没有明显区别.结论在体内给入cAMP能诱导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

  • 经外侧裂岛叶与颞叶皮质入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的锥体束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预后对比研究

    作者:顾应江;侯小林;杨东东;李定君;李成勋;曾林

    目的 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经外侧裂岛叶(TS-TI)及颞叶皮质(TC-TT)手术入路的单侧高血压壳核脑出血患者术后锥体束损伤程度进行分级比较,结合日常生活活动(ADL)质量标准评价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判断该两种手术入路优劣.方法 连续性前瞻性入选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3例首次发病的单侧高血压基底节区壳核出血患者,入院时血肿体积26 ~ 45 ml.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完全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31例)患者采用TS-TI入路,B组(32例)患者采用TC-TT入路,术者为同一位医师.排除术后再出血者(A组4例,B组7例),实际纳入患者共52例,A组27例,B组25例.DTI检查为术后5 ~8d,影像数据经PHILIPS Extended MR Workspace 2.6.3.4(EMW 2.6.3.4)软件进行后处理,重组双侧锥体束,分别观察锥体束损伤程度及其与血肿、手术入路关系;利用ADL质量标准评价患者术后3个月恢复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对两组术后锥体束损伤分级行秩和检验,术区再出血例数、ADL质量标准评价行x2检验.结果 A组术后再出血率(12.9%,4/31)与B组(21.9%,7/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67,P=0.545).术后A组锥体束损伤程度轻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80.00,P=0.004);术后两组ADL质量评价比较,A组术后预后良好率(81.5%,22/27)优于B组(56.0%,1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57,P=0.047).结论 利用DTI观察血肿病灶与锥体束的三维立体关系,可判断锥体束受损程度;TS-TI入路治疗高血压壳核脑出血在术后锥体束损伤及ADL质量方面优于TC-TT入路.

146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