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Surgery 중화소화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8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9752
  • 国内刊号: 11-561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117
  • 曾用名: 消化外科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董家鸿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射频凝血器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铮;徐军;张东;仵正;陈变玲;马清涌

    目的 探讨射频凝血器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2例行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射频止血肝切除组(41例)和常规钳夹肝切除组(41例),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射频凝血器的应用价值.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射频止血肝切除组平均手术时间(77±28) min,比常规钳夹肝切除组的(129±34) min明显缩短(t=7.432,P<0.05);射频止血肝切除组肝门阻断4例,较常规钳夹肝切除组的23例明显减少(x2=19.934,P<0.05);射频止血肝切除组和常规钳夹肝切除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41±214) ml和(751 ±421) ml,术中输血患者比例分别为15% (6/41)和49%(20/41),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920,x2=11.038,P<0.05).射频止血肝切除组和常规钳夹肝切除组在术后出血发生率、术后胆汁漏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13,1.822,P>0.05);射频止血肝切除组术后住院时间为(9±4)d,比常规钳夹组的(12±7)d明显减少(t=2.368,P<0.05).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结论 新型手术辅助器械射频凝血器能够有效地控制出血、减少手术时间,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在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与Cajal间质细胞在术后肠梗阻大鼠小肠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王李;高羽;童卫东;陈金萍;李凡;刘宝华

    目的 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与Cajal间质细胞(ICC)在术后肠梗阻大鼠小肠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肠梗阻组,每组15只,检测两组大鼠的胃肠道传输速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两组大鼠小肠iNOS和c-kit的分布和表达进行观察,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大鼠小肠c-kit和iNOS mRNA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肠梗阻组有2只大鼠因麻醉药物过量或低温死亡,终进入结果分析的肠梗阻组大鼠为13只.肠梗阻组大鼠胃肠道传输速率为42%±14%,低于对照组大鼠的64%±13%(t=6.56,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结果显示,肠梗阻组大鼠小肠c-kit阳性细胞数为8.9±2.9,明显少于对照组大鼠的14.4 ±5.0(t =3.97,P<0.05);肠梗阻组大鼠小肠iNOS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增加,达到13.6±4.9,而对照组大鼠小肠几乎无iNOS阳性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术后肠梗阻组大鼠小肠c-kit和iNOS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6±0.8和2.2±1.2,而对照组分别为2.6±1.1和0.5 ±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86,4.61,P<0.05).结论 大鼠术后肠梗阻发生过程中存在ICC分布减少而iNOS表达明显增加的现象,两者的变化可能在术后肠梗阻发生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阑尾源性腹膜假黏液瘤的治疗

    作者:宋京海;陈剑;韦军民;贺修文;谢东辉

    目的 探讨阑尾源性腹膜假黏液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0年至2010年卫生部北京医院收治的51例阑尾源性腹膜假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手术及复发再手术情况,辅助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术后是否接受腹腔化疗的患者复发再手术间隔时间的比较采用双尾t检验.结果51例患者中48例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时间(135±72) min.34例患者肿瘤复发,其中16例接受再减瘤手术,再手术次数33次.45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9.7个月(3~ 132个月),25例带瘤生存,16例无瘤生存,4例死亡.术后病理检查良性型-弥漫性腹膜腺黏液病19例,中间型6例,恶性型-腹膜黏液癌病26例.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5%(38/51)、55%(28/51)和22%(11/51).术后接受化疗患者的生存时间和再手术间隔时间分别为(21±4)个月和(10±6)个月,较未接受化疗患者的(19±7)个月和(7±4)个月有所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7,0.361,P>0.05).良性型-弥漫性腹膜腺黏液病、中间型及恶性型-腹膜黏液癌病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96、63、23个月.良性型-弥漫性腹膜腺黏液病患者与恶性型-腹膜黏液癌病患者肿瘤复发间隔时间分别为(15±5)个月和(7±4)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93,P<0.05).结论 应该以积极态度实施阑尾源性腹膜假黏液瘤减瘤手术,复发患者合理适时选择二次或多次的减瘤手术,可以延长复发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

  • PTEN-PI3K/AKT信号传导途径对胃癌细胞株MKN28凋亡的影响

    作者:许小涛;陶泽璋;宋启斌;姚颐;阮鹏

    目的 探讨PTEN-PI3 K/AKT信号传导途径对胃癌细胞株MKN28凋亡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构建PTEN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至胃癌细胞株MKN28中(转染组);同样方法转染空载体和等量的PBS分别作为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检测对胃癌细胞株MKN28凋亡的影响及对PI3K、AKT、Caspase-3、Caspase-9的影响.MTT检测细胞生长曲线,TUNEL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的表达.PI3K抑制剂LY294002处理未转染PTEN的胃癌细胞株MKN28(处理组);对照组加入等量的PBS,抑制PI3K活性后检测细胞凋亡蛋白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时间依赖性检验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结果 成功构建PTEN真核表达质粒并转染至胃癌细胞株MKN28中,获得稳定过表达PTEN的细胞模型.MTT检测发现转染组胃癌细胞株MKN28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且呈时间依赖性(r =0.938,P<0.05).转染组平均凋亡率达到27.86% ±4.78%,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的0.01%±0.01%(t=9.527,P<0.05).转染PTEN后,转染组PI3K蛋白表达量为0.25±0.03,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的0.93 ±0.16及阴性对照组的0.96±0.15(t=7.235,8.883,P<0.05).转染组活化的AKT (P-AKT)蛋白表达量为0.21±0.03,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的0.93 ±0.13及阴性对照组的0.91±0.12(t =9.347,9.802,P<0.05).而转染组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及Caspase-9表达量分别为0.86±0.11和0.87±0.12,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的0.16±0.03和0.18 ±0.04及空白对照组的0.15±0.02和0.16 ±0.03(t=10.634,10.999,9.448,9.942,P<0.05).抑制PI3K活性后,处理组细胞凋亡率为28.60% ±4.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12%±0.06%(t=10.961,P<0.05).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处理组PI3K和P-AKT的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18 ±0.02和0.11 ±0.0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93 ±0.14和0.90 ±0.12(t =9.186,11.363,P<0.05);同时处理组PTEN的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15 ±0.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21±0.08(t =9.577,P<0.05).处理组的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及Caspase-9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6 ±0.12和0.88 ±0.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25±0.02和0.21±0.03(t =8.685,10.178,P<0.05).结论 高表达PTEN可以抑制PI3K/AKT途径,促进胃癌细胞凋亡;抑制PI3K途径可以促进PTEN的表达,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共同调控着胃癌细胞的凋亡.

    关键词: 胃肿瘤 PTEN PI3K AKT 凋亡
  • 荧光标记数字化蛋白截短检测技术在结直肠APC基因截短型突变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张鑫;李海;杜勇;高星;杨银学

    目的 探讨APC基因截短型突变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关系和荧光标记数字化蛋白截短检测技术(PTT)在APC基因截短型突变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96例散发性结直肠癌(结肠癌44例、直肠癌52例)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应用荧光标记数字化PTT,以从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片段为体外翻译的模板,对50例结直肠癌患者APC基因突变聚集区进行筛查,根据有无截短蛋白的出现,判断基因突变是否发生.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对46例结直肠癌患者APC基因突变聚集区进行突变检测.对两种方法的突变检出率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50例采用荧光标记数字化PPT检测的结直肠癌标本中,13例发生截短型突变,突变检出率为26% (13/50),对其中4例阳性DNA样本进行测序,为无义突变,均导致截短蛋白的产生.46例采用DNA直接测序法检测的结直肠癌标本中,11例发生截短型突变,突变检出率为24% (11/46),与荧光标记数字化PPT突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33,P >0.05).结论 APC基因截短型突变是我国散发性结直肠癌较常见的基因改变事件.荧光标记数字化PTT是快速、高效的基因突变筛查技术.

  • 慢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策略

    作者:刘续宝;谭春路

    慢性胰腺炎为胰腺炎症性疾病,80%以上的患者主要症状是顽固性腹痛.随着疾病的进展终可能导致患者永久性丧失胰腺内、外分泌功能.目前,所有的治疗方法都不能使患者获得痊愈或中断疾病的进程.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楼文晖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c tumor,pNET)约占原发性胰腺恶性肿瘤的2%[1].依据激素的分泌状态和患者的表现,pNET可分为功能性和列功能性两类。无功能pNET并不是不分泌激素,而是分泌的激素因为各种原因未产生临床表现,这类肿瘤约占75%~85%.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外科治疗
  • 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胰腺癌根治性手术

    作者:别平;陈耿

    胰腺是腹膜后器官,解剖位置特殊.胰腺癌的生物学特性决定其容易侵犯腹腔淋巴结及周围的大血管.这导致胰腺癌切除困难,切除率仅为10%~20%,并且,临床上因腹腔大血管受累而未能切除的胰腺癌高达30%~40%.尽管胰腺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5%,手术依然是目前胰腺癌的首选治疗手段.

  • 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的争议与共识

    作者:孙备;贾光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病因复杂,发展迅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腹症,其治疗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1].随着对SAP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其总体治疗方案不断完善,目前形成“以微创为先导,多学科手段交织”的SAP综合治疗模式,使SAP的疗效有很大的提高,但对于SAP的规范化治疗仍有较大争议.

  •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治疗体会

    作者:郭思恩;覃晓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普及和胆道手术数量的不断增加,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也日益增高.如何正确处理医源性胆管损伤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23例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总结其治疗经验.

  • 腹腔镜手术模拟训练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作者:郑晨;宋成利

    技术的革新推动了21世纪手术的发展,微创外科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外科手术的方式.其中腹腔镜手术因具备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美容效果好等特点,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然而,由于操作者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学习曲线的存在,导致腹腔镜手术在开展的初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 内镜胰管探查在精准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尚东;张庆凯;张桂信

    随着影像学和内镜技术的进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胰腺囊性肿瘤被诊断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s).如何规范IPMNs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手术范围的界定,保证胰管切缘的阴性,对于防止复发很重要.

  • 联合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作者:陈耿;王槐志;别平

    胰腺癌患者确诊时多属于晚期,肿瘤可能侵犯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等.1951年,Moore率先报道了联合静脉血管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大大提高了胰腺癌的手术切除率.

  • 经皮穿刺负压冲洗引流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坏死组织感染

    作者:李维勤;童智慧;吴丛业;李刚;张璐瑶;邹磊;李宁;黎介寿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引发的胰腺坏死组织感染及MODS是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其病死率高达20%~50%[1].对于伴有MODS的SAP合并坏死组织感染,患者经保守治疗病死率可高达100%,而经手术治疗的患者病死率仅为10%~30%[2].

  • 选择性动静脉优先处理的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作者:朱峰;秦仁义

    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可能治愈胰头恶性肿瘤的惟一有效方法.胰腺钩突部安全、完整性切除是该术式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近年来,我们结合国内外胰腺外科的先进经验,根据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是否被肿瘤侵犯,提出了选择性动、静脉优先处理的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方式和理念.

  • 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成人过敏性紫癜误诊为胰腺炎的讨论

    作者:要瞰宇;赵海平;胡文秀

    1临床资料患者男,31岁.因上腹部疼痛1周入院.患者1周前饮酒并食用海鲜后出现上腹部持续性隐痛,以左上腹为主,阵发性加剧,于当地诊所输液治疗(具体药物及剂量不详),病情加重转当地医院急诊,查血、尿淀粉酶升高,使用奥曲肽治疗(具体剂量不详),未使用生长抑素.治疗7d症状未明显减轻遂来我院,门诊以“腹痛待查:胰腺炎可能”收入我科.

  • 足三里穴电针治疗对不全性肠梗阻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李昆;彭梅芳;王超;朱晓艳;张林

    目的 观察足三里穴电针治疗对不全性肠梗阻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成年SD大鼠7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不全性肠梗阻组、足三里穴组、阴陵泉穴组,每组8只大鼠(实验大鼠死亡后取健康大鼠制作模型补齐).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仅做开腹处理;不全性肠梗阻组:采用回肠末端套环法建立大鼠不完全肠梗阻模型;足三里穴组:不全性肠梗阻模型大鼠术后1个月取左后肢足三里穴,辅以悬钟穴进行电针30 min,每天1次,连续7d;阴陵泉穴组:为非治疗穴对照,不全性肠梗阻模型大鼠术后1个月取左后肢内侧阴凌泉穴,辅以三阴焦穴进行电针刺激.ELISA方法检测血清TNF-α、IL- 10、NO含量.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小显著差数法.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分别为(28 ±5) μg/L和(28±6)μg/L.建立模型后,不全性肠梗阻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达到(39±11) μg/L,较其余几组显著升高(F =2.344,P <0.05);足三里穴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为(34±11) μg/L,较阴凌泉穴组降低了17.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血清IL-10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76,P >0.05).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NO分别为(136 ±9) μmol/L和(135±7)μmol/L,不全性肠梗阻组大鼠NO较正常对照组降低达到(123±11)μmol/L,足三里穴组NO则相对较高为( 130±11) μmol/L,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086P<0.05).结论 电针足三里穴可激发大鼠ICC释放NO降低细胞因子水平,减轻不全性肠梗阻所致炎症反应.

  • 重症急性胰腺炎外科干预的时机与方式

    作者:王春友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治疗在经历了近100年的艰苦探索,尤其经过近20多年的深入研究和临床经验积累后,临床治疗方法有了不少新的进展.如早期器官功能支持、微创介入引流、坏死组织感染综合防治以及分阶段计划性微创和延期确定性开腹坏死组织清除等,治疗效果有明显改善.

  • 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在胰腺及壶腹周围肿瘤可切除性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方驰华;祝文;范应方;项楠;杨剑;曾宁;孔德帅;王槐志

    胰腺癌是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目前,多排螺旋CT及CT血管造影是胰腺及壶腹周围肿瘤检查的首选方法,尤其是近年来三维重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胰腺癌的诊断、分期以及可切除性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持.

  • 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腺钩突癌伴肝转移一例

    作者:崔云甫;钟翔宇;赵世勇;康鹏程;焦宇飞

    1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痛1个月,持续数小时至数日,伴左腰背部放射痛并阵发性加剧,偶伴有恶心、呕吐,体质量减轻约4 kg,睡眠较差,于2011年4月13日入住我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皮肤、巩膜无黄染,锁骨上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上腹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腹部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扪及,腹部叩诊呈鼓音,肠鸣音正常.

  • 如何开展胰腺癌早期诊断与综合治疗的转化医学研究

    作者:赵玉沛

    胰腺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隐匿、病情进展迅速,预后极差.85%的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仅20%左右的患者可行将手术治疗,术后5年生存率<5%[1].

  • 早期强化与适度胰岛素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焦作义;尚轶;罗长江;俞泽元;周辉年;赵斌;李玉民

    目的 比较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与适度胰岛素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78例SAP合并高血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强化组(31例)和适度组(47例),强化组维持血糖在0.80~ 1.10 g/L(4.4 ~6.1 mmol/L),而适度组维持血糖在1.44~1.80 g/L(8.0 ~ 10.0 mmol/L),比较两种血糖控制策略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情况:(1)血糖控制:强化组平均每日胰岛素用量为(35 ±11)u,平均晨测空腹血糖为(1.02 ±0.13) g/L[ (5.7±0.7)mmol/L],10%(3/31)的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症;适度组平均每日胰岛素用量为(24±15)u,平均晨测空腹血糖为(1.58 ±0.21) g/L[ (8.8±1.2) mmol/L],2% (1/47)的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症.两组患者平均每日胰岛素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6,P<0.05);而两组患者严重低血糖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1,P >0.05).(2)营养指标:强化组和适度组患者入院第14天的Alb分别为(34 ±6)g/L和(35 ±5) g/L,前白蛋白分别为(231 ±31) mg/L和(241±29) m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1.68,P>0.05).(3)临床预后:强化组和适度组患者腹腔感染、循环障碍、呼吸障碍、获得性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23%(7/31)、32%( 10/31)、26%(8/31)、13%(4/31)和26%(12/47)、36%(17/47)、30%( 14/47)、23%(11/47),入院第14天APPACHEⅡ评分分别为(9±4)分和(9±3)分,两组患者4种并发症发生率和AP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9,0.13,0.15,1.33,t=-0.60,P>0.05).强化组和适度组分别有13%(4/31)和15%(7/47)的患者因MODS死亡,其中强化组2例、适度组6例合并脓毒症.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P>0.05).结论 与适度胰岛素治疗比较,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并不能显著改善SAP患者的预后,SAP高血糖症患者实施适度胰岛素治疗是合理可行的.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陈东;陈伟;殷晓煜;彭宝岗;赖佳明;黎东明;梁力建

    目的 探讨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39例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比较前5年与后5年间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差异.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全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3.0% (112/339),其中胰瘘发生率为8.6% (29/339).29例术后发生胰瘘的患者中,A级6例、B级8例、C级15例.胰腺质地较软、胰管直径≤3 mm时,术后胰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是影响术后发生胰瘘与否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5,3.75,P<0.05).住院期间死亡患者12例,其中3例死于胰瘘合并腹腔感染,且感染控制不佳发生腹腔大出血;3例死于术后上消化道出血;2例术后1周内因心功能不全死亡;1例术后第4天因呼吸衰竭死亡;1例术后发生胰瘘、腹腔感染、坏死性胰腺炎,经腹腔镜探查清除坏死组织、置管引流无好转,于术后30 d死亡;1例术后因腹腔出血导致肝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术后胆瘘、腹腔感染,术后20 d腹腔出血,急诊剖腹探查止血,术后腹腔感染无改善,因感染性休克、MODS死亡.12例死亡患者中,前5年死亡1例,后5年死亡11例.结论 胰腺质地较软和胰管直径≤3 mm是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发生严重胰瘘并发症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 恶性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李晓丹;刘毓键;朱理玮

    目的 探讨恶性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至2011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45例经手术治疗的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良性肿瘤+癌前病变组(35例)和恶性肿瘤组(10例),分析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以及与恶性胰腺囊性肿瘤的相关性.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本组中51% (23/45)的患者有临床症状,包括腹痛、黄疸、消瘦、恶心呕吐等,49%(22/45)的患者无临床症状,为其他原因就诊时发现.良性胰腺囊肿在影像学检查中的特征为胰腺钙化和分隔;恶性胰腺囊性肿瘤的特征为肿瘤结节、淋巴结肿大、胆管扩张、胰管扩张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有无临床症状、黄疸、消瘦、胰管扩张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x2=4.220,4.294,4.645,7.705,4.645,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胰管扩张和有临床症状与恶性肿瘤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相关性依次逐渐增高( OR=1.573,2.674,2.723,P<0.05).结论 年龄≥60岁、胰管扩张和有临床症状是恶性胰腺囊性肿瘤的危险因素.

  • 年龄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

    作者:韩序;赵婧;方圆;许雪峰;纪元;楼文晖

    目的 研究和评价手术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pNETs)患者年龄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99年1月至2010年12月102例手术治疗pNETs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镜下形态学以及对神经内分泌标记物嗜铬粒蛋白A、突触素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等标志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其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按照有丝分裂计数和Ki-67增殖指数确定肿瘤的分级;ENETS TNM系统确定肿瘤的分期;按年龄是否>60岁将患者分为低龄组(≤60岁,77例)和高龄组(>60岁,25例).采用寿命表法估计生存函数和计算生存率;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情况的比较用Log-rank检验;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单因素COX分析计算风险率;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预后因素.结果 全组患者总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39.8个月;1、2、5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96%、93%、90%和80%.行根治术pNETs低龄组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显著优于高龄组患者(x2 =4.717,P <0.05).WHO分级较高(G2、G3级)和TNM分期较高(Ⅲ、Ⅳ期)的pNETs高龄组患者手术治疗的预后较低龄组差(x2=11.158,5.375,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大血管侵犯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RR=8.626,12.795,P<0.05).结论 年龄>60岁是影响pNETs患者术后预后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病理分期、分级与其预后有密切联系.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周新红;黄明;胡明道;李文;孙锋;陈鹏;寸冬云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至2010年5月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8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胰瘘将患者分成胰瘘组(39例)和非胰瘘组(147例)进行队列研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相关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筛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186例患者中39例发生胰瘘,其中A级26例、B级10例、C级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黄疸时间、术前6个月体质量下降、术前TBil、术前纠正后Alb、术后第3天Alb、胰腺残端游离长度、胰管直径、胰腺质地、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是发生胰瘘的影响因素(x2=34.990,20.480,8.212,10.890,13.561,11.505,13.820,4.539,36.59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黄疸时间>8周、术前6个月体质量下降≥10%、胰管直径<3 mm、胰腺质地柔软、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5d是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29,3.383,1.437,1.273,11.939,P<0.05).结论 术前黄疸时间>8周、术前6个月内体质量下降≥10%、胰管直径<3 mm、胰腺质地柔软和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5d将增加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

  •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盆腔腹膜后坏死组织感染的治疗

    作者:童智慧;吴丛业;李维勤;李刚;张璐瑶;叶向红;李宁;黎介寿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盆腔腹膜后坏死组织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2年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5例合并盆腔腹膜后坏死组织感染的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全身综合治疗联合局部治疗.结果 综合治疗:5例患者均行肠内营养支持,3例机械通气,3例持续血液滤过;针对小网膜囊、十二指肠旁、肾周间隙的胰腺坏死组织感染,5例患者均采用分步引流策略,先行CT或B超引导下经皮置管引流,然后中转开腹手术引流;合并胰腺坏死组织出血的4例患者经动脉栓塞止血和(或)“三明治”法填塞止血成功.局部治疗:针对盆腔腹膜后坏死组织感染,5例患者均在中转开腹后采取CT引导下经臀经皮置管引流治疗,穿刺距入院时间平均为38.4 d,坏死组织CT密度值平均为24.4 Hu(20~28 Hu).5例患者均在中转开腹手术后穿刺并一次性置管成功,引流管留置平均时间为21 d.患者经臀经皮置管引流后体温及WBC计数均下降,复查CT示盆腔腹膜后坏死组织引流干净,患者痊愈出院.5例患者平均ICU治疗时间为(47 ±20)d,平均总住院时间为(88 ±34)d,平均住院费用为(186 342±15 467)元.随访至2012年5月,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复发.结论 分步引流策略联合CT引导下经臀经皮置管引流是SAP合并盆腔腹膜后坏死组织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应用胰管支撑管的Meta分析

    作者:何铁英;晏冬;王喜艳;陈启龙;林海;韩玮

    目的 系统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应用胰管支撑管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根据Cochrane reviewers手册5.0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文献质量.使用RevMan 5.0.18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数据,计数资料采用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95% CI)表示.结果 本研究纳入4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RCT),纳入患者557例,其中放置支撑管外引流160例,内引流11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胰管放置与不放置支撑管比较,患者胰瘘发生率、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 =0.66,0.70,0.63,P>0.05).但放置支撑管外引流与不放置支撑管比较,患者胰瘘发生率和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8,0.55,P<0.05);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0.71,P>0.05).1篇比较支撑管内引流与不放置支撑管疗效的RCT研究结果发现,两种治疗方式患者在胰瘘发生率、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75,2.11,P>0.05).结论 使用支撑管外引流可以减少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和总体并发症的发生;支撑管内引流的临床疗效尚需RCT进一步证实.

中华消化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