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Surgery 중화소화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8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9752
  • 国内刊号: 11-561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117
  • 曾用名: 消化外科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董家鸿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常用抗生素在动物及人胆汁中的浓度分布和药效学研究

    作者:梁力建;郑惊雷;彭宝岗;黎东明;殷晓煜;李绍强;吕明德;黄洁夫

    目的 研究常用抗生素在胆汁中的浓度和对致病菌的抗菌活性.方法 分别静脉注射常用6种抗生素后于不同时间收集家兔胆汁标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抗生素的浓度,计算出药动学参数;测定胆道手术患者胆汁常用5种抗生素浓度,对临床分离的157株胆道细菌进行抗菌活性分析.结果 家兔胆汁平均药峰浓度较高的为:哌拉西林7 950.16 μg/ml,头孢哌酮5 274.52 μg/ml,头孢曲松1 107.01 μg/ml.在患者胆总管和胆囊胆汁中的平均浓度较高的为:头孢哌酮/舒巴坦563.75/14.76和169.90/8.83 μg/ml,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50.38/16.69和139.81/15.92 μg/ml,头孢曲松249.78和82.06 μg/ml.美罗培南和莫西沙星的体外抗菌活性强,增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后的哌拉西林和头孢哌酮复合制剂较单一制剂的抗菌活性显著增强.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莫西沙星对胆道致病菌的杀菌指数大.结论 家兔胆汁中6种测定的抗生素均超过有效杀菌浓度,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头孢曲松胆汁药物浓度很高.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莫西沙星在人胆汁中杀菌效力强,可作为肝胆系统感染经验治疗的首选用药.

  • 不同脂肪乳剂对肝移植大鼠脂代谢及氮平衡的影响

    作者:马正伟;刘利东;李昆;王曙光;别平;张玉君;董家鸿

    目的 研究含不同脂肪乳剂(fat emulsion,FE)的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对肝移植大鼠脂代谢及氮平衡影响.方法 建立肝移植大鼠模型,随机分为葡萄糖组(GLU组,不使用FE)、结构脂肪乳剂组(STG组)、长链脂肪乳剂组(LCT组)、中长链脂肪乳剂组(MCT/LCT组)4组,于术后6 h开始给予单糖或单糖与不同类型FE联合供能的PN,同时设立假手术对照组(SO组).于PN后1、4、7 d收集标本,检测氮平衡、血脂、肝组织脂类的变化.结果 与3种脂肪乳剂组相比,GLU组7 d内TG和LDL-C逐渐升高,HDL-C持续降低,7 d时呈负氮平衡,7 d动物死亡率为50%.7 d内3种脂肪乳剂组血清TG、TC、LDL-C恢复正常水平,与SO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DL-C水平持续升高,7 d内均达到正氮平衡;3种脂肪乳剂组均无PN所致死亡.4 d时STG组先于LCT、MCT/LCT两组转为正氮平衡,7 d内STG组氮平衡显著高于LCT、MCT/LCT两组,MCT/LCT组氮平衡高于LCT组.结论 单糖PN显著影响受体脂代谢,导致大鼠死亡率增高;单糖不宜作为PN的惟一能源;而含FE的PN不会导致肝脏的脂肪沉积,对受体脂代谢没有明显影响.相反,能改善肝移植受体的氮平衡,有利于动物的长期存活,可用于肝移植后的营养支持.STG的作用优于MCT/LCT和LCT.

  •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充盈缺损性胆系并发症的研究

    作者:何宇;张雷达;卢倩;丁钧;杨占宇;李智华;别平;王曙光;董家鸿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充盈缺损性胆系并发症的病因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2月至2005年12月完成的325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发生胆泥3例,胆总管结石10例,胆管铸型综合征6例.MRCP或ERCP诊断准确率为100%,B超诊断准确率为78.9%.11例通过内镜介入取出结石、胆泥或铸型物,手术取石4例,再次肝移植手术4例.结论 肝移植术后发生胆道充盈缺损性胆系并发症可能与缺血-灌注损伤、胆道缺血、排斥反应和CMV感染等因素有关.胆道成像技术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内镜治疗是首选方法,手术应在介入治疗无效后考虑.

  • 结直肠癌组织不同部位微血管密度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作者:靳明林;石彦;曾冬竹;雷晓;余佩武;蔡志民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组织微血管密度,探讨微血管密度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为开展抗结直肠癌血管形成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62例结直肠癌标本造影后,用立体显微镜对结直肠癌中心组织,远、近端癌组织内,癌组织远、近端肠黏膜进行微血管密度计数,观测血管密度变化.结果 结直肠癌远、近端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与癌中心和癌远、近端正常肠黏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分化程度的结直肠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依赖于血管形成;微血管密度检测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微血管密度与结直肠癌的恶性程度有待探讨.

  • 食管支架置入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辉;于双;李庆平;邹义端;王晴雷

    目的 探讨食管支架置入术对良、恶性食管狭窄和食管瘘的治疗方法、疗效和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对55例不同原因所致良、恶性食管狭窄和食管瘘患者采用食管金属支架置入术.结果 食管狭窄的主要症状吞咽困难、呛咳得到改善,近期疗效达100%.出现的并发症主要为疼痛和大便隐血,发生率分别为100%和92.7%,其余依次为胃食管返流、食管再狭窄、支架脱落,经过治疗后得到缓解或消失.结论 金属支架置入术是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对食管良性狭窄和瘘效果亦好.并发症可以预防,处理后大部分缓解.

    关键词: 食管支架 食管狭窄
  • 食管异物的外科治疗

    作者:王英禹;张瑞;程庆书;李小飞;刘锟

    目的 总结食管异物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经验,明确食管异物的性质及食管损伤程度,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31例食管异物患者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进行分析.结果 死亡1例,自动出院3例,其余痊愈出院.结论 对食管镜取出困难或易造成2次损伤的食管异物采用手术治疗.对于食管异物,应尽早取出,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正确的处理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 食管异物 诊断 治疗
  •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起;张建红;刘洋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61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患者经保守治疗痊愈,平均住院时间10.2 d.7例手术治疗后痊愈,其中4例因保守治疗时出现绞窄性肠梗阻而手术,3例保守治疗40 d无效而手术.结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以保守治疗为主,胃肠外营养及生长抑素的应用具有较佳的疗效.

  • 肝细胞癌中CHFR、EDNRB和3-OST-2基因异常甲基化的研究

    作者:谢坤;朱立新;耿小平;李晓明;熊奇如;孙昀;刘念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中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检查点(checkpoint with forkhead-associated and ring finge,CHFR)基因、内皮素B受体(endothelin receptor B,EDNRB)基因和3-O-硫基转移酶-2(heparan sulfate D-glucososaminyl 3-O-sulfotransferase-2,3-OST-2)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标本40例,以及14例肝血管瘤患者肝脏和2例肝移植供肝标本,并排除乙肝病毒感染和肝硬化.使用甲基化特异性PCR反应检测上述标本中CHFR、EDNRB和3-OST-2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结果 CHFR基因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甲基化率分别为52.5%和27.5%,癌组织中的甲基化率高于癌旁组织(P<0.05).EDNRB基因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甲基化率都为27.5%.3-OST-2基因在癌组织中甲基化率为12.5%,癌旁组织没有发现甲基化.16例正常肝组织中没有发现上述3种基因的异常甲基化.癌组织中CHFR基因甲基化与非甲基化患者相比,男性多于女性.癌旁组织中EDNRB基因甲基化患者肿瘤的包膜出现率低于非甲基化患者.癌组织中3-OST-2基因甲基化患者的年龄和肿瘤直径大于非甲基化患者.结论 肝细胞癌中CHFR基因、EDNRB基因启动子的高甲基化是普遍现象,而3-OST-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较低.

  •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结肠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赵菲;蔡慧云;安平;于波;李世拥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结肠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0例结肠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10例结肠腺瘤患者腺瘤组织中HIF-1α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分析HIF-1α表达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HIF-1α阳性率在结肠癌和结肠腺瘤组织中分别为73.3%(22/30)和10.0%(1/10),而在癌旁组织中无表达(P<0.05).结肠癌组织中HIF-1α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而与区域淋巴结转移状况及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 HIF-1α过度表达与结肠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可能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介入治疗

    作者:何晓顺;鞠卫强;巫林伟;邰强;王东平;朱晓峰;黄洁夫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治疗方面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4年4月至2006年10月采用介入方法治疗的37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中心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2%(30/417).介入治疗的近期治愈率为54.1%(20/37),近期治愈患者中需反复治疗的比率是40%(8/20),围手术期病死率为5.4%(2/37),总病死率为16.2%(6/37).吻合口漏、胆道坏死导致的胆漏、吻合口狭窄、非吻合口狭窄、胆泥和胆石形成的介入治疗治愈率分别为57.1%(4/7)、0(0/4)、100%(8/8)、16.7%(2/12)、100%(6/6).结论 介入治疗是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重要治疗方法.疗效与胆道并发症的类型相关,吻合口狭窄、胆泥和胆石形成以及吻合口漏的介入治疗效果良好;胆道坏死导致的胆漏及非吻合口狭窄的介入治疗效果较差,应把握好时机进行再次肝移植.

  • 腺病毒载体介导SCL基因转染Cajal间质细胞及其表达

    作者:张林;童卫东;刘宝华;李春穴

    目的 构建含有人干细胞白血病(stem cell leukemia,SCL)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观察其对Cajal间质细胞的转染及其介导的SCL基因的表达.为下一步在体转染Cajal间质细胞,观察其对Cajal间质细胞表型逆转的影响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Ad-Easy系统、细菌内同源重组法快速构建重组腺病毒Ad-GFP/SCL.通过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评估重组腺病毒对培养的Cajal间质细胞的转染效率.通过RT-PCR法分析转染Cajal间质细胞后SCL mRNA的表达.结果 酶切鉴定及PCR结果证明成功构建了含有人SCL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病毒滴度为1.6×1011 pfu/ml;对Cajal间质细胞的转染率高达100%;RT-PCR法检测转染Cajal间质细胞后SCL mRNA有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的含人SCL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对Cajal间质细胞有很强的转染能力,可介导SCL基因在Cajal间质细胞中表达.

  • RANTES、MIP-1α趋化因子促人肝癌细胞侵袭运动的机制研究

    作者:王晓颖;樊嘉;周俭;邱双健;吴晓峰;刘银坤;汤钊猷

    目的 探讨RANTES、MIP-1α趋化因子促人肝癌细胞侵袭运动的机制.方法 使用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RANTES、MIP-1α刺激后人肝癌细胞聚合型肌动蛋白(F-actin)聚合的变化.采用明胶酶谱法分析RANTES、MIP-1α对人肝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分泌及活性的影响.结果 RANTES、MIP-1α可诱导人肝癌细胞内F-actin的聚合,并刺激细胞突起和伪足形成.明胶酶谱显示RANTES、MIP-1α刺激后人肝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等活性显著增加,降解基质能力增强.结论 RANTES、MIP-1α趋化因子可以诱导F-actin聚合促进人肝癌细胞定向运动,并通过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提高人肝癌细胞侵袭能力.

  • 肝内胆管癌肝外淋巴转移特点的初探

    作者:周彦明;杨甲梅;王雪峰;徐峰;王斌;李殿启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癌肝外淋巴转移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6年8月间67例肝内胆管癌术后病理资料.结果 22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32.8%.其中原发肿瘤位于肝左叶者16例,位于肝右叶者6例.原发肿瘤位于肝左叶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47%,16/34)显著高于肝右叶(18.2%,6/33)(χ2=6.332,P=0.012).肝十二指肠韧带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95.45%,21/22).肝左叶肿瘤淋巴结转移可累及胃小弯侧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且存在跳跃性淋巴结转移.结论 肝内胆管癌淋巴结转移途径因原发肿瘤位置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与对策

    作者:王曙光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0%~34%,严重影响肝移植受者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是肝移植后居第2位的主要并发症[1].随着对该并发症的进一步认识和外科技术的提高,外科技术原因造成的吻合口、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呈下降趋势,而非外科技术原因造成的胆道并发症变则成了主要类型.因此,被称为"阿基里斯之踵再现".

  • 肝移植术后非吻合口胆管狭窄的诊断和防治

    作者:窦科峰;周景师

    肝移植技术已经成熟,长期生存率令人满意,但是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有10%~30%,其病死率近10%,被称为肝移植的"阿基里斯之踵"[1].尤其是非吻合口胆管狭窄,随着胆管吻合口狭窄和胆漏等并发症减少,其所占比重逐渐升高.以往似乎只有再行肝移植有效,近年来肝移植后非吻合口胆管狭窄的治疗已经取得一些进步,使得临床有了更多选择.

  • 原位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丁海;端木浩;吴岷岷;刘俊卯;叶正青;梁重峰;魏威

    我院自2004年4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20例接受肝移植的肝病患者,其中8例为慢性重症肝炎,12例为终末期肝硬化.行原位肝移植术后,3例死亡,17例存活.随访3~23个月,乙肝病毒变异6例,其中3例患者术后出现肝炎复发,现报道如下.

  • Richter疝12例临床分析

    作者:侯康;胡先典

    Richter疝临床少见.1982年12月至2006年5月,我院收治12例,手术后才明确诊断,术后死亡1例.本文通过临床分析,探讨Richter疝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胃十二指肠穿孔非手术治疗后胃镜检查时机的选择

    作者:陈钢;郑昌京;谭诗成;鲁刚;张冬辉;方向红;罗小玲;李俊达;徐平如

    在临床胃十二指肠穿孔(perforated gastroduodenal,PGD)非手术治疗的病例中,对缺乏穿孔病因诊断依据者,治疗后进一步病因追究非常重要,而相关研究的文献报道则很少.对本院1997年10月至2006年9月219例PGD患者治疗后采用胃镜检查进行病因确诊的时机选择及价值进行探讨.

  • 肝脏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作者:杨占宇

    自1964年报道第1例人类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以来,CMV感染日益受到重视.实体器官移植后有7%~32%的受者会出现CMV感染相关问题,这是移植后受者常见的病原感染类型[1].CMV疾病通常出现在移植术后或终止抗病毒预防治疗后1~4个月[2].器官移植受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后,CMV感染发生率可增加1倍,感染后的病死率可达25%[3],这也是肝移植术后导致移植物失功能和受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对肝移植后CMV感染的防治应充分重视.

  • 胆管癌发病和早期诊断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

    作者:蔡磊;曲强;何小东;周立

    胆管癌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依其起源部位不同有肝内和肝外胆管癌之分.胆管癌被确诊时多为晚期,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如何早期诊断胆管癌,提高胆管癌患者生存率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胆管癌发病在基因水平的研究已有涉及.

  • 胰周淋巴结和神经丛的解剖学分类与胰头癌扩大切除术

    作者:郑树国;曾永毅

    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西方工业国家已成为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四大原因.胰腺癌好发于胰头部,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多数患者在发现和确诊时已有局部侵犯和/或远处转移,其侵袭性强、恶性度高、预后恶劣,总体5年生存率仅为1%~2%.获根治性切除者的5年生存率也只有15%~20%.

  • 门静脉主干低温灌注下切除侵犯门静脉的胰头癌及胆管癌

    作者:别平;丁钧;范毓东;张雷达;郑树国;冯春林;黄波;谭轶峰;蔡景修

    胰头癌及肝外胆管癌由于易侵犯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主干,导致手术难度大、切除率不高.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率仅为20%;联合侵犯血管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率达46%.由于肝脏对缺血、缺氧较为敏感,尤其对严重淤胆的患者,常温下阻断肝门时间更为受限.为提高胰头癌及肝外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我们创用了低温灌注门静脉延长阻断门静脉主干时间,切除肿瘤侵犯的部分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并进行人造血管架桥重建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 双极BiClamp钳替代钛夹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曹启鸾;杨远秋;张晓蓉

    目的 研究ERBE VIO300D电外科工作站双极BiClamp钳替代钛夹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通过对20例完整的离体胆囊体外充气实验,了解双极BiClamp钳夹闭的胆囊管承受的压力及其与钛夹夹闭的胆囊管的差异,并结合12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体外实验结果显示双极BiClamp钳夹闭的胆囊管承受的压力略高于钛夹夹闭的胆囊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与钛夹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双极BiClamp钳代替钛夹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经济、安全,操作方便,不在体内遗留异物,值得推广使用.

  • 外伤性肝破裂合并肝后下腔静脉撕裂36例诊治体会

    作者:朱泽卫

    目的 总结肝外伤合并下腔静脉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提高肝脏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36例外伤性肝破裂合并肝后下腔静脉撕裂的病例,采用压迫阻断受损肝后下腔静脉,并阻断第一肝门,在无血流状态下直接缝合下腔静脉裂口.结果 治愈22例(61.1%),死亡14例(38.9%),其中6例死于术中失血性休克难以逆转,1例死于急性肾衰,4例死于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死于术后再出血.术后随访3~6个月,肝功能正常,B超、CT检查显示肝后下腔静脉通畅,无狭窄.结论 肝外伤伴发肝后下腔静脉撕裂可通过直接压迫阻断受损下腔静脉进行修复,降低其死亡率.

  • 肝移植术后难治性胆道并发症的防治进展

    作者:郑树森;陈海勇

    追求受者的长期健康存活是21世纪肝脏移植外科医生的努力方向.加强术后胆道并发症尤其是难治性胆道并发症的系统防治研究,改善受者预后是实现这一根本目标的关键.

  • 成人巨结肠类缘病一例报告

    作者:张忻平;张雪峰;刘海涛

    巨结肠类缘病在临床上极为少见,并且与先天性巨结肠症非常相似.近来的研究发现此类疾病是有临床意义但又表现复杂的疾病[1].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成人巨结肠类缘病合并肠梗阻报告如下.

  • 良性胆管疾病术中不合理放置胆管支架二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永康;李智华;李宝山;董家鸿

    2005年7月和2005年12月我科分别为2例术中不合理置入胆管支架的患者进行了再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病例1:男性,41岁,1999年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损伤胆管,先后行"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及"肝门部胆管整形、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004年10月患者在外院因"胆肠吻合口狭窄"行"胆肠吻合口狭窄内(金属)支架置入术".

  • 肝胆管结石病诊断治疗指南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

    肝胆管结石病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其病情复杂,治疗困难.为了适应临床工作需要,规范我国肝胆管结石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基于我国肝胆管结石病40余年诊治经验的总结,并借鉴国内外新临床研究成果,制定了我国第一部《肝胆管结石病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消化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