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Surgery 중화소화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8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9752
  • 国内刊号: 11-561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117
  • 曾用名: 消化外科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董家鸿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腹股沟疝修补术血管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

    作者:赵渝;王学虎

    目的 探讨腹股沟疝修补术相关血管损伤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05年6月至2016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2例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出现血管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指标:(1)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管并发症情况:血管损伤、腹膜前间隙出血或血肿形成、血栓形成或血管栓塞.(2)治疗情况.(3)随访情况.出院后15 d,采用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一般状况、症状的转归及药物后续治疗状况.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4月.结果 (1)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管并发症情况:22例患者中,腹膜前间隙出血及血肿形成8例(死亡冠血管损伤2例、腹壁下动脉损伤3例、其他原因不明的腹膜前出血3例),股静脉损伤3例,股动脉损伤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8例(其中2例出现肺栓塞),股动脉及胭动脉栓塞2例.(2)治疗情况:22例患者中,20例患者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其中1例动脉栓塞患者因处理及时避免肢体坏死,1例因缺血时间较长,发生部分足趾缺血坏死,其余患者经修补或重建血管获得良好疗效;1例腹壁下动脉损伤和1例股静脉损伤患者因失血性休克死亡.(3)随访情况:22例患者中,20例获得随访.患者随访2周一般状况良好,出血患者未再发生明显失血症状;深静脉血栓患者无明显肢体肿胀加重情况,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肢体缺血无明显加重;均按照出院医嘱进行服药.结论 针对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特点,采取不同处理措施可取得较好疗效.

  • 腹股沟疝日间手术在年龄≥70岁患者中的可行性探讨

    作者:谢妍妍;宋应寒;马东扬;陆安清;简福顺;马洪升;雷文章

    目的 探讨腹股沟疝日间手术在年龄≥70岁患者中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675例行腹股沟疝日间手术患者及同时期464例行腹股沟疝住院手术患者(年龄≥70岁)的临床资料.675例日间手术患者中,594例年龄<70岁的患者设为日间< 70岁组,81例年龄≥70岁的患者设为日间≥70岁组;464例年龄≥70岁的住院手术患者设为住院≥70岁组.观察指标:(1)日间手术患者疗效:①麻醉方式、手术方法和手术时间.②延迟出院例数和非计划再入院例数.③术后并发症情况,包括切口感染与裂开、阴囊水肿、尿潴留、慢性疼痛和补片感染.(2)住院手术患者疗效:①麻醉方式、手术方法及手术时间.②术后并发症情况(同日间手术).③术后住院时间.(3)随访情况.所有患者出院后第1、2、3天由专人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术后2周、3、6、12个月定期对患者进行门诊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生存和疝复发及再入院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7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1)日间手术患者疗效:①麻醉方式、手术方法和手术时间情况:日间<70岁组和日间≥70岁组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完成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日间<70岁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9±11)min,日间≥70岁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8±10) min,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8,P>0.05).②延迟出院例数和非计划再入院例数情况:日间<70岁组患者中有2例延迟出院,1例非计划再入院.日间≥70岁组无延迟出院及非计划再入院患者,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601,0.137,P>0.05).③术后并发症:日间<70岁组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与裂开、阴囊水肿、尿潴留及慢性疼痛例数分别为4、2、1、3例,日间≥70岁组患者分别为1、0、0、1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补片感染出现.(2)住院手术患者疗效:①麻醉方式、手术方法和手术时间情况:住院≥70岁组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完成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手术时间为(29±10)min,与日间≥70岁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6,P>0.05).②术后并发症:住院≥70岁组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与裂开、阴囊水肿、尿潴留及慢性疼痛例数分别为3、1、1、2例,上述指标分别与日间≥70岁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补片感染患者.③术后住院时间:住院≥70岁组患者中,住院时间≤1 d 439例,>1 d25例.(3)随访情况:675例行日间手术患者中625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9个月(2~18个月).日间<70岁组患者中1例发生疝复发,经再次手术治疗后治愈.日间≥70岁组患者未出现疝复发.住院≥70岁组患者中432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9个月(2~18个月);1例患者发生疝复发,经再次手术治疗后治愈.结论 腹股沟疝日间手术可在大部分年龄≥70岁患者中安全开展.

  • 高频胸壁振荡在腹壁切口疝手术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俞瑞东;陈贞;吴妮慧;孙滨海;陆小川;金凯;韩冰;宋晓华;唐健雄

    目的 探讨高频胸壁振荡在腹壁切口疝手术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收治的50例行腹壁切口疝手术后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对照,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试验组(术后行高频胸壁振荡治疗)和对照组(术后行传统人工胸部物理治疗).观察指标:(1)不良事件.(2)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术后第1~5天的疼痛程度.(3)呼吸功能:患者术后第1、3、5天的动脉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恢复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3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i±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50例,每组各25例.(1)不良事件: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试验.治疗过程中,无低氧血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律失常、支气管痉挛、呕吐、伤口裂开、导管脱落等不良事件发生.(2)疼痛程度:试验组患者术后行胸部治疗前至术后第5天VAS为(1.7±1.0)分~(1.5±1.1)分,对照组患者为(1.4±0.8)分~(1.8±0.6)分.两组疼痛程度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02,P<0.05).术后第2、3、4天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01,0.01,0.01,P<0.05).(3)呼吸功能:试验组患者术后行胸部治疗前至术后第5天动脉血氧饱和度为97.9%±2.2%~99.2%±0.9%,对照组患者为98.2%±2.3%~98.8%±2.0%;氧合指数试验组患者为(300 ±47)mmHg(l mmHg =0.133 kPa)~(337 ±59) mmHg,对照组患者为(311±29) mmHg~ (347±61) mmHg;动脉血氧分压试验组患者为(103±49) mmHg~(104±17) mmHg,对照组患者为(99±15) mmHg~(103±14) mmHg.两组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83,0.50,0.59,P>0.05).(4)随访情况:43例患者出院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胸闷、气促等不适发生,伤口愈合良好.结论 与常规胸部物理治疗比较,高频胸壁振荡可短期减轻腹壁切口疝手术后患者疼痛,提高患者耐受性.

  •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云;郝晓晖;李健文;龚航军;冯波;乐飞;薛佩

    目的 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IHR)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3 203例腹股沟疝患者3 847侧疝的临床资料.979例(1 107侧)年龄<60岁的腹股沟疝患者设为<60岁组,2 224例(2 740侧)年龄≥60岁的腹股沟疝患者设为≥60岁组.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手术方式由术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经腹腹膜前修补术(TAPP)、全腹膜外修补术(TEP)、腹腔内修补术(IPOM).补片类型分为轻量型和重量型.观察指标:(1)总体手术情况.(2)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3)两组患者的术后指标比较.(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恢复非限制性活动时间、疝复发和并发症情况.随访终点为术后5年.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 (1)总体手术情况:3 203例腹股沟疝患者(3 847侧疝)均行LIHR,其中TAPP 1 475例(1 677侧);TEP 1 718例(2 154侧);IPOM 10例(16侧),其中6例一侧行TAPP,对侧行IPOM.2 206侧疝采用轻量型补片,1 641侧疝采用重量型补片.3 203例腹股沟疝患者手术时间为(31±12) min,其中2 559例单侧疝手术时间为(27±9)min,644例双侧疝手术时间为(44±12)min.3 203例腹股沟疝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5±1.2)d.(2)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60岁组腹股沟疝患者中,采用手术方式TAPP、TEP、IPOM分别为567、538、2侧,≥60岁组分别为1 110、1 616、14侧;<60岁组采用轻量型和重量型补片分别为751侧和356侧,≥60岁组分别为1 455侧和1 285侧,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7.976,70.022,P<0.05).< 60岁组腹股沟疝患者单侧疝手术时间、双侧疝手术时间、总手术时间分别为(27±9)min、(42±10) min、(29±10) min,≥60岁组分别为(27±10) min、(44±12) min、(31±13) min,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06,-1.768,-4.445,P>0.05).(3)两组患者的术后指标比较:<60岁组腹股沟疝患者术后1d疼痛分数、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4±1.1)分、(1.5±1.1)d,≥60岁组分别为(2.3±1.0)分、(1.5±1.3)d,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19,-0.126,P>0.05).(4)随访情况: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3 ~ 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3个月.<60岁组腹股沟疝患者术后2周及术后4周恢复非限制性活动例数分别为973例和978例,≥60岁组分别为2 208例和2 222例,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13,P >0.05).<60岁组腹股沟疝患者术后疝复发、严重并发症、血清肿、感觉异常、肠麻痹分别为1、0、49、5、1侧,≥60岁组分别为11、3、132、16、2侧,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556,0.269,0.254,P>O.05).<60岁组和≥60岁组腹股沟疝患者术后尿潴留分别为6侧和44侧,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56,P<0.05).结论 老年腹股沟疝患者行LIHR安全、有效,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应用补片材料可以使老年患者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脾脏外科研究热点分析

    作者:王建奇;刘连新;麻勇;尹大龙;王继洲;姜洪池

    目的 探讨我国脾脏外科研究热点及方向.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脾、外科、移植等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84年1月至2013年12月.纳入公开发表在专业学术期刊的脾脏外科中文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数据.提取资料主要包括:发表年份、期刊分布、主题词、作者、文献类型.根据公式核心区期刊文献数量P =2Ln(eE×Y),计算P值;其中欧拉系数E=0.577 2,Y为单种期刊大刊文量.结果 (1)发表年份:终纳入符合标准的相关研究共1 977篇.1984-1993年文献总数为168篇,文献年度数量均<30篇;1994-2003年文献总数为562篇,文献年度数量明显增长,高达88篇;2004-2013年文献总数为1 247篇,文献年度平均数量为125篇,且于2009年达高值165篇.(2)期刊分布:本组文献发表于国内489种期刊上,核心区期刊有9种外科学期刊,其中7种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单种期刊大刊文量为54篇,核心区期刊文献数量P≈9.(3)主题词分布:“脾破裂”“脾切除术”在1984-1993年、1994-2003年、2004-2013年3个时段中出现频次均很高,“脾破裂”出现频次百分比分别为9.524%、24.911%、51.163%,“脾切除术”分别为12.500%、19.217%、38.813%,且其出现频次百分比较前一时段均增加.“回顾性研究”“手术后期间”“胰腺切除术”“脾动脉”自1994-2003年进入前20名主题词,出现频次百分比分别为3.203%、8.185%、4.448%、3.559%;且于2004-2013年继续增加,分别为26.945%、16.279%、7.939%、6.496%;其中“回顾性研究”增加明显,增长率为23.742%.“创伤和损伤”“腹腔镜”是2004-2013年文献新增的前20名主题词,出现频次百分比分别为15.958%、11.307%.“胰腺”“肝”出现频次百分比在3个时段中均逐步增加,分别为2.976%、3.915%、10.906%和1.786%、4.804%、6.496%.“移植,自体”出现频次百分比在1994-2003年为20.107%,较1984-1993年的15.476%增加了4.631%,在2004-2013年下降至8.821%.结论 我国脾脏外科文献数量近30年总体呈明显增长趋势.脾损伤、脾切除术一直是脾脏外科研究热点.重视脾脏功能保护、微创化手术是脾脏外科发展方向.

  • 门静脉压力变化在肝淤血对大范围肝切除术后肝功能损害的作用

    作者:李敬东;闫在华;唐小龙;冷政伟;谢梦忆;董家鸿

    目的 探讨门静脉压力变化在肝淤血对大范围肝切除术后肝功能损害的作用.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9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非淤血组、淤血组和淤血+脾切除组,每组30只大鼠.非淤血组大鼠行70%肝脏(中叶+左叶)切除;淤血组大鼠行70%肝脏(中叶+左叶)切除,结扎肝尾状叶静脉使尾状叶淤血(淤血体积占剩余肝脏体积约1/3);淤血+脾切除组大鼠行70%肝脏(中叶+左叶)切除,结扎肝尾状叶静脉使尾状叶淤血,再切除脾脏.(1)每组20只大鼠用于术后生存分析.每组10只大鼠用于实验,术后12、24 h两个时间点各取5只大鼠用于门静脉压力测定,压力测定完毕以后,抽取血液,采集肝脏标本.(2)门静脉压力测定:检测术后12、24h门静脉压力变化情况.(3)临床生化检测:检测术后12、24 h TBil水平变化情况.(4)病理学检查:通过肝组织切片HE染色了解肝脏病理损害.(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检测表达CD68的巨噬细胞.(6) Western blot检测:检测术后24h CleavedCasepase-3、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7) RT-PCR检测:检测术后12、24 h血管调节相关基因[内皮素-1(ET-1)、内皮一氧化氮合酶(eNOS)]、炎症因子(TNF-α、IL-6)的mRNA相对表达量.(8) ELISA检测:检测术后12、24 h透明质酸变化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大鼠术后5d生存曲线,生存情况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1)生存分析:非淤血组、淤血组、淤血+脾切除组大鼠术后5d生存率分别为75%、10%和55%,3组大鼠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8.21,P<0.05).(2)门静脉压力和TBil水平变化情况:术后12 h非淤血组、淤血组和淤血+脾切除组大鼠门静脉压力分别为(15.77 ±0.67) cmiH2O(1 cmH2O=0.098 kPa)、(18.33±0.28) cmH2O和(14.87±0.58) cmH2O,术后24h分别为(13.49±0.45)cmH2O、(16.96±0.82) cmiH2O和(15.69±0.85) cmH2O,3组大鼠12、24h门静脉压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6.53,29.01,P<0.05).非淤血组、淤血组和淤血+脾切除组大鼠术后12 h TBil分别为(1.48 ±0.10) μmol/L、(1.76±0.15) μmol/L和(1.62±0.11) μmol/L,术后24 h分别为(1.47±0.11)μmol/L、(1.94±0.07)μmol/L和(1.67±0.11) μmol/L,3组大鼠术后12、24 h TBi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81,27.85,P<0.05).(3)病理学检查结果:与非淤血组大鼠比较,术后24 h淤血组大鼠未淤血的肝组织出现大量空泡样变性细胞,肝细胞肿胀严重,肝窦拥挤;与淤血组大鼠比较,淤血+脾切除组大鼠未淤血的肝组织空泡样变性有一定改善.(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与非淤血组大鼠比较,术后24h淤血组大鼠未淤血的肝脏CD68阳性标记巨噬细胞增多;与淤血组大鼠比较,淤血+脾切除组大鼠未淤血的肝脏CD68阳性标记巨噬细胞减少.(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非淤血组、淤血组和淤血+脾切除组大鼠Cleaved Case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3±0.05、1.17 ±0.18和0.95±0.17,3组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42,P<0.05);非淤血组、淤血组和淤血+脾切除组大鼠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3 ±0.14、1.48±0.08和1.13±0.17,3组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58,P<0.05).(6) RT-PCR检测结果:非淤血组、淤血组和淤血+脾切除组大鼠术后12 h ET-1/eNOS分别为1.01±0.63、2.09±0.27和0.82±0.12,术后24 h分别为0.73 ±0.17、2.16±0.94、0.80±0.24,3组大鼠术后12、24 h ET-1/eNO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62.91,10.65,P<0.05);非淤血组、淤血组和淤血+脾切除组大鼠术后12 h TNF-α分别为0.99 ±0.08、127.80±13.15和7.34±1.56,术后24 h分别为0.99±0.06、116.62±13.32和58.62±12.12,3组大鼠术后12、24 h TNF-α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36.77,154.54,P<0.05);非淤血组、淤血组和淤血+脾切除组大鼠术后12 h IL-6分别为0.98 ±0.06、1.87±0.34和1.54 ±0.15,术后24h分别为0.99±0.05、2.02±0.27和1.51±0.11,3组大鼠术后12、24hIL-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22.08,46.71,P<0.05).(7) ELISA检测结果:非淤血组、淤血组和淤血+脾切除组大鼠术后12 h透明质酸水平分别为(149±9)ng/L、(200±19) ng/L和(174±9)ng,/L,术后24 h分别为(136±16) ng/L、(202±13) ng/L和(91±11)ng/L,3组大鼠术后12、24 h透明质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9.23,34.68,P<0.05).结论 在大范围肝切除的基础上,较大范围的肝淤血通过进一步升高门静脉压力导致肝脏微循环紊乱、组织缺氧、炎症、剩余未淤血肝细胞空泡样变性、细胞凋亡增加、肝功能受损加重、大鼠病死率增加,脾切除可以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改善肝淤血造成的肝组织损伤,提高大鼠生存率.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治疗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陈建锋;宫琳;矫学黎;袁伟升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PPH)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PPH的危险因素和预后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解放军第四0一医院收治的70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胰头及壶腹部恶性肿瘤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良性肿瘤及十二指肠乳头肿瘤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H采用对应的治疗方法.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 PPH的诊断.(3)PPH的治疗情况.(4)影响PPH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5)影响PPH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1)手术情况:703例患者中,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09例,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94例;其中联合右半肝切除术1例,门静脉重建27例,肝动脉重建2例.胰肠吻合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658例,胰肠套人式吻合45例.胰管内常规放置支撑管,内引流598例,外引流105例.胆肠吻合全部采用胆总管空肠端侧吻合.胃肠吻合采用胃空肠侧侧吻合409例,十二指肠空肠端侧吻合294例.703例患者手术时间为(324±54) min,术中出血量为(428±118)mL.(2)PPH的诊断:703例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62例发生PPH,其中明确出血原因38例,出血原因不明确24例(A级5例、B级17例、C级2例).①出血部位:腔外出血27例,腔内出血28例,腔内+腔外出血7例.②出血时间:早期出血5例,迟发性出血57例.患者首次出血中位时间为术后11 d(6 h~59 d).③出血量:术后出血量为(885±253) mL.轻度出血30例,重度出血32例.④PPH临床分级:A级5例,B级32例,C级25例;合并前哨出血19例.(3)PPH的治疗:①5例A级PPH患者给予临床观察,补充血容量等治疗,症状逐渐好转.②32例B级PPH患者,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15例;微弹簧圈栓塞止血成功6例;胃镜下止血成功4例;急诊剖腹探查止血7例.32例患者经治疗后均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③25例C级PPH患者,微弹簧圈栓塞止血成功4例;急诊剖腹探查止血17例;未发现出血点4例,给予补液、输血、抑酸治疗.25例C级患者经相应治疗后,10例好转,15例死亡.(4)影响PPH发生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病、血管切除重建、术后胰液漏、术后腹腔感染是PPH发生的危险因素(x2=4.950,5.300,7.568,5.505,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发生胰液漏和术后发生腹腔感染是影响PP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61,2.216,95%可信区间:1.389 ~5.489,1.198 ~4.101,P<0.05).(5)影响PPH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后前哨出血、术后胰液漏、出血部位、出血程度以及出血等级是影响PPH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x2=8.022,4.448,11.853,18.551,28.285,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后合并前哨出血和出血部位为腔内+腔外是影响PPH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 =5.550,0.233,95%可信区间:1.595 ~ 19.314,0.086~0.635,P<0.05).结论 胰液漏和腹腔感染是PPH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出血的治疗效果优于迟发性出血;血管造影栓塞是迟发性出血的首选诊断与治疗方法;前哨出血可能导致来源于动脉瘤或血管侵蚀的连续性动脉大出血,是影响PPH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网膜囊外入路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

    作者:邹瞭南;陈国滨;卢新泉;刘鹏飞;熊文俊;何耀彬;李洪明;万进

    目的 探讨网膜囊外入路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5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网膜囊外入路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网膜囊切除时间、术中出血量.(2)术后情况: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3)术后病理学检查:淋巴结清扫数目.(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亘±s表示.结果 (1)手术情况:5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网膜囊外入路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无中转开腹,无围术期死亡患者.21例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采用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行消化道重建;31例行远端胃次全切除术患者中,4例采用Billroth Ⅰ式胃空肠吻合术行消化道重建,27例采用BillrothⅡ式胃空肠吻合术.52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36 ±31)min,网膜囊切除时间为(38 ± 13) min,术中出血量为(59±13)mL.(2)术后情况:52例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6±0.6)d.4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炎性肠梗阻2例,腹腔出血1例,肺部感染1例,均经对症保守治疗后好转.52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9.4±2.3)d.(3)术后病理学检查:52例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6±5)枚.(4)随访情况:52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1 ~ 2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结论 网膜囊外入路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安全可行,短期疗效较好.

  • 主动减容手术防治肥胖患者巨大腹壁疝修补术后腹腔内高压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硕;陈杰;曹金鑫;刘雨辰

    目的 探讨肥胖患者巨大腹壁疝修补术中采用主动减容手术防治术后腹腔内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62例巨大腹壁疝肥胖患者的临床资料.腹壁疝修补术中采用主动减容手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手术时间、切除肠管长度、术中出血量.(2)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前后膀胱内压变化,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3)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切口感染、肠瘘.(4)随访情况.术后1周、1、3、6个月门诊复诊,术后1年后采用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疝复发和迟发感染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1)手术情况:6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巨大腹壁疝修补术联合主动减容手术,手术时间为(115±22) min,切除肠管长度为(207±64)cm,术中出血量为(52±35) mL.(2)术后恢复情况:62例患者术前膀胱内压为18 cmH2O(15 ~22 cmH2O,1 cmH2O=0.098 kPa),术后膀胱内压为8 cmH2O(6~ 11 cmH2O),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662,P<0.05);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心、肝、肾及呼吸功能异常;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8 d(3.0~6.0 d);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为(3.8±1.1)d;术后住院时间为(14.5±1.9)d.(3)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62例患者中,4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无患者出现肠瘘.(4)随访情况: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6±19)个月.随访期间3例患者出现腹壁切口疝复发,先行随访,未行二次手术;无患者发生迟发感染.结论 肥胖巨大腹壁疝患者疝修补术中采用主动减容手术可有效防治术后腹腔内高压,安全可行.

  • 双U套入荷包捆绑式胰肠吻合术预防胰液漏的疗效分析

    作者:陈梅福;谢阳云;李国光;李云峰;梁路峰;邹方;罗骁

    目的 探讨双U套入荷包捆绑式胰肠吻合术预防胰液漏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医院收治的208例行胰肠吻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6例患者行双U套入荷包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设为双U组,102例患者行Child胰肠吻合术设为Child组.观察指标:(1)手术疗效:胰肠吻合时间、术后胰液漏、术后住院时间.(2)随访情况.采用电话和门诊随访,术后每6个月行腹部超声或CT检查,评估胰肠吻合术后远期并发症及疾病恢复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9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手术疗效:20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患者.双U组患者行双U套入荷包捆绑式胰肠吻合手术时间为(13.0±1.5)min,Child组患者胰肠吻合手术时间为(20.0±1.6) min,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713,P<0.05).双U组患者发生胰液漏2例,均为A级胰液漏.胰腺残端质地正常的36例患者中A级胰液漏1例,胰腺残端质地纤维化的70例患者中A级胰液漏1例.Child组患者发生胰液漏9例,其中A级6例、B级1例、C级2例.胰腺残端质地正常的33例患者中胰液漏6例(A级4例、B级1例、C级1例);胰腺残端质地纤维化的69例患者中胰液漏3例(A级2例、C级1例).两组患者术后胰液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51,P<0.05);两组胰腺残端质地正常患者胰液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94,P<0.05).双U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3.5 ±1.2)d,Child组为(15.7±2.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1,P<0.05).两组均无因胰液漏而再次住院的患者.(2)随访情况:双U组106例患者中9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 ~5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0个月.随访期间8例患者死亡;12例患者出现肝脏、肺、大网膜等多处转移,无法行再次手术治疗;4例患者出现复发性胰腺炎;4例患者反复出现反流性胆管炎;其余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均无新发糖尿病、腹泻、消化不良等胰腺功能减退情况发生.Child组102例患者中8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 5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随访期间10例患者死亡;11例患者出现肝脏、肺、大网膜等多处转移,无法行再次手术治疗;6例患者出现复发性胰腺炎;6例患者反复出现反流性胆管炎;其余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均无新发糖尿病、腹泻、消化不良等胰腺功能减退情况发生.结论 双U套入荷包捆绑式胰肠吻合术与Child吻合法比较,可缩短胰肠吻合时间,降低术后胰液漏发生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双U套入荷包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更适用于胰腺残端质地正常患者.

  • 创伤性腹壁缺损的修复技术

    作者:李基业

    创伤性腹壁缺损的修复是一个有待探讨的复杂课题,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标准,多根据患者病情行个体化治疗.根据创伤性腹壁缺损的特点,可将其修复方式分为4种类型:(1)创伤性全腹壁缺损的修复.(2)创伤性腹壁肌筋膜缺损的即时修复.(3)创伤性腹壁缺损的延期修复.(4)创伤性腹腔间隙综合征腹壁开放后缺损的处理.笔者相信随着新技术及新材料的不断发展,创伤性腹壁缺损的治疗理念和实践将会逐步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 腹壁缺损 创伤 修复
  • 主动减容手术在巨大腹壁疝治疗中的应用和进展

    作者:陈杰;秦昌富;申英末

    目前国内腹部手术例数逐年提高,伴随而来的是术后切口疝、造口旁疝患者的增加,其原因主要是腹部手术切口或造瘘口破坏腹壁正常肌肉腱膜组织的结构,以及肥胖、营养不良、腹腔积液、糖尿病、感染等各种因素导致伤口愈合不良,使得切口疝高发.腹部手术后发生的腹壁切口疝约占腹壁疝的80%,且此类切口疝及其他腹壁疝如未经规范治疗容易进展成为巨大腹壁疝.手术是巨大腹壁疝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此类疝修补手术对外科医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临床实践中,手术切除巨大疝囊后完全还纳长期脱入疝囊内的内容物,会造成术后腹腔容积减小,腹内压升高,导致腹腔内高压,甚至发生术后腹腔间室综合征(ACS).巨大腹壁疝术后的腹内压升高和ACS的发生,已经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重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巨大腹壁疝患者行术中减容可有效减低术后腹内压,从而大大降低腹腔内高压和ACS发生的可能性.目前越来越多的巨大腹壁疝患者接受了腹壁疝修补手术联合减容手术,但仍缺少大样本的临床和循证医学研究.因此,尚需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旨在为减容手术提供临床治疗策略,为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更多基础.

  • 循环肿瘤细胞在胰腺肿瘤中的检测和临床应用

    作者:吕洋;浦宁;许雪峰

    胰腺肿瘤是消化道常见肿瘤,其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较为困难.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检测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且在许多肿瘤中已被证实对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提示作用.本文针对CTCs现有的富集、检测方法及其在胰腺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概括、总结并提出CTCs的应用前景.

  • 程序性死亡因子1及其配体在原发性肝癌中的作用

    作者:邓敏;陈骏;仇毓东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分泌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l(PD-L1),与淋巴细胞上的抑制性调节蛋白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结合,抑制T细胞活性,促使T细胞凋亡.这是新发现的肿瘤免疫逃逸的通路之一.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它与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密切相关.PD-1/PD-L1通路在原发性肝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笔者对原发性肝癌中PD-1/PD-L1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前入路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和腹横肌分离技术在腹壁正中巨大切口疝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董超;宋致成;杨建军;王惠春;吴巨刚;田宝星;韩俊芳;胡敏;顾岩

    目的 探讨前入路组织结构分离技术(CST)和腹横肌分离(TAR)技术在腹壁正中巨大切口疝(LIH)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6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24例腹壁正中LIH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开放CST、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ECST)或开放TAR加强修补.观察指标:(1)手术学指标:患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住院时间.(2)术后并发症.(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和切口疝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结果 (1)手术学指标:24例腹壁正中LIH患者均成功完成腹壁缺损的补片加强修复重建,其中14例行开放CST加强修补(8例传统CST,6例保留腹壁穿支血管神经束的CST);8例行ECST加强修补;2例行开放TAR加强修补.开放CST、ECST、开放TAR加强修补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86±97) min、(209±90) min和(206±21)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18±108) mL、(251±88) mL和(281±13)mL;总住院时间分别为(18.2±10.0)d、(22.5±12.9)d和(14.0±2.8)d.(2)术后并发症:14例行开放CST加强修补患者中,术后2例发生血清肿或血肿,2例切口感染,l例切口脂肪液化裂开,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8例行ECST加强修补患者中,1例发生肺炎,经对症处理后痊愈;1例发生侧腹壁疝,行开放Sublay补片加强修补术后痊愈;2例行开放TAR加强修补患者均顺利康复,无并发症发生.(3)随访情况:24例患者中,1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1±9)个月.随访期间3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因心肺衰竭死亡,2例因恶性肿瘤术后复发死亡.1例伴切口感染患者术后切口疝复发,再次入院后行开放Sublay补片加强修补术后痊愈.结论 基于补片加强的CST是腹壁正中LIH修复重建的重要手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手术方式对于提高腹壁正中LIH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大网膜上皮样血管肉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肖德贤;严茂林;黄龙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9岁.因反复右季肋区疼痛5d,腹腔置管引流术后1d于2015年11月17日由外院转入我院.患者入院前5d无明显诱因出现右季肋区疼痛,呈持续性隐痛,无放射性痛,与体位无关,伴腹胀、头晕,无畏冷、寒战、发热,无巩膜黄染、尿黄,无恶心、呕吐,无腹泻、血便等.入院后第4天行腹腔动脉造影检查未见活动性出血,于右髂区B超检查引导下放置腹腔引流管,引流血性液体1 000mL后予以关闭.既往史:患者右侧大隐静脉手术后20年余,阑尾切除术后3年余.2个月前患者摔倒后出现脾破裂出血于外院急诊行“剖腹探查+脾切除术”,探查见:腹腔内暗红色积血及血凝块量约2 500 mL,吸尽积血,脾脏上极膈面有一长度约3.0 cm裂口,局部暗红色血凝块覆盖,并可见创口活动性出血.术后病理学检查符合外伤性脾脏破裂出血.本次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8℃,脉搏105次/min,呼吸25次/min,血压85/52 mmHg(1 mmHg =0.133 kPa),全身皮肤、巩膜未见黄染,神志清楚,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部膨隆,左季肋区可见一长约15 cm的L形陈旧手术瘢痕,右髂区可见一腹腔引流管,引流袋见约500 mL暗红色血性液体,引流管夹闭状态.

  • 提高我国疝与腹壁外科国际学术地位的策略

    作者:唐健雄;胡星辰

    自1997年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引入国内,我国疝与腹壁外科领域飞速发展,但由于操作不规范,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复发、慢性疼痛、补片感染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我国疝与腹壁外科诊断、治疗和研究水平,外科医师必须从基础、临床技术及质量控制等多方面努力.重视对疝的病因学研究才可能提出创新的治疗方法;注册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总结临床治疗经验;疝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和执行才能保证诊断与治疗效果;腹腔镜技术应用于腹股沟疝是安全有效的,但对于是否属于微创手术仍有争议.

  • 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PET/CT检查判断结直肠癌术后预后的临床价值

    作者:丁重阳;李天女;郭喆;孙晋;倪燕

    目的 探讨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 PET/CT检查判断结直肠癌术后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7年3月至2015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80例患者术前均行18 F-FDG PET/CT检查.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后,遵循患者及家属意愿行手术治疗,依据患者具体情况施行术后辅助化疗.观察指标:(1)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2)治疗和随访情况.(3)预后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术后第1年每3个月1次,第2年每半年1次,以后每年1次.随访内容包括肿瘤复发、进展和患者生存情况.无瘤生存时间为术后第1天至首次发现肿瘤复发、进展,患者死亡或随访截止.总生存时间为术后第1天至患者死亡或随访截止.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5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n)和M(范围)表示.以无瘤生存作为阳性事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得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代谢体积(MTV)及病灶糖酵解总量(TLG)的佳界值点,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值.如果ROC曲线下面积较小,则以中位数为界值点.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1)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结直肠癌患者PET/CT检查均表现为肠壁局限性增厚,肠腔狭窄,部分病灶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可见肿大淋巴结,18 F-FDG代谢异常增高.80例患者结直肠癌原发灶SUV max、SUV mean、MTV、TLG分别为11.83 (4.26,35.42)、7.06(2.38,20.92)、20.47 cm3(1.29 cm3,161.50 cm3)、138.58(14.17,857.89).ROC曲线分析显示:SUVmax的AUC=0.453[95%可信区间(CI):0.307~0.600,P>0.05];SUVmean的AUC=0.448(95% CI:0.303~0.594,P>0.05);MTV的AUC =0.815(95% CI:0.717 ~0.913,P <0.05);TLG的AUC=0.749 (95% CI:0.635~0.863,P<0.05).由于SUV max、SUVmean的AUC较小,不能通过ROC曲线分析获得界值点,因此,以其中位数SUVmax=11.83、SUV mean=7.06作为分组的界值点.MTV界值点为18.79 cm3(灵敏度为86.2%,特异度为68.3%);TLG界值点为142.05(灵敏度为75.9%,特异度为70.7%).(2)治疗和随访情况:80例患者中,13例发生肝脏转移行结直肠癌根治联合肝转移癌切除术,67例行单纯结直肠癌根治术.62例患者行术后化疗,其中45例患者的化疗方案以卡培他滨为主,17例化疗方案以氟尿嘧啶为主.8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1.8个月(6.5 ~109.1个月).随访期间,29例患者肿瘤复发、进展,19例患者死亡.80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9.5个月(2.0 ~109.1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3.7%、36.3%、18.8%;中位总生存时间为31.8个月(3.3 ~ 109.1个月),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6.3%、37.5%、20.0%.(3)预后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N分期、M分期、临床分期、术后化疗、MTV及TLG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的影响因素(HR=3.469,5.325,5.295,8.605,2.630,7.388,5.155,95% CI:1.522 ~7.906,2.256 ~ 12.568,2.405 ~ 11.657,2.969~ 24.937,1.063 ~6.504,2.550~ 21.403,2.178 ~ 12.204,P<0.05).肿瘤部位、分化程度、N分期、M分期、临床分期、MTV及TLG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总生存率的影响因素(HR=2.697,2.814,3.083,2.916,4.193,5.450,4.876,95% CI:1.011~7.197,1.121 ~7.062,1.166~8.149,1.140 ~7.454,1.386~12.678,1.581 ~ 18.786,1.727 ~ 13.766,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为Ⅲ~Ⅳ期及TLG≥142.05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9.879,3.569,95% Cl:1.854 ~22.836,1.127 ~ 11.306,P <0.05).M1期、临床分期为Ⅲ~Ⅳ期及TLG≥142.05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4.522,9.315,10.120,95%CI:1.223 ~ 16.717,1.338 ~ 24.864,2.385~12.947,P<0.05).结论 18F-FDG PET/CT检查指标TLG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子,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华消化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