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Surgery 중화소화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8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9752
  • 国内刊号: 11-561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117
  • 曾用名: 消化外科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董家鸿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累及肝尾状叶病变的精准外科治疗经验及疗效

    作者:彭创;彭沙勇;易为民;厉鸥;杨平洲;郭超;刘苏来;谭朝霞;吴金术;蒋波

    目的 探讨累及肝尾状叶病变精准外科治疗的经验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7例累及肝尾状叶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恶性肿瘤71例,良性病变52例,其他4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左侧入路、右侧入路、前入路、左右侧联合入路、左右侧入路联合前入路、左右侧入路联合绕肝带旁侧入路、前入路联合左侧入路、逆行入路行解剖性肝切除术.观察指标:(1)术中和术后恢复情况.(2)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 (1)术中和术后恢复情况:12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患者;其中开腹手术111例,腹腔镜手术16例;单纯肝尾状叶全切除术和部分切除术分别为2例和13例,单肝段、双肝段、三肝段、左半肝、左肝三叶、右半肝、右肝三叶联合全尾状叶切除术分别为6、4、5、1、1、30、3例,单肝段、双肝段、左半肝、左肝三叶、右半肝、右肝三叶联合部分尾状叶切除术分别为3、3、41、2、5、8例;左侧入路78例、右侧入路29例、前入路2例、左右侧联合入路7例、左右侧入路联合前入路2例、左右侧入路联合绕肝带旁侧入路6例、前入路联合左侧入路1例、逆行入路2例.127例患者手术时间、第一肝门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85 min(188~670 min)、47 min(30~ 150 min)、294 mL(20~2 500 mL).34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 Ⅲa级以上患者9例),包括少量腹腔积液21例、胸腔积液20例、切口感染6例、出血5例、胆汁漏4例、肺部感染2例(同一患者可合并多种并发症);1例术后24 h内出血患者经积极保守治疗无效行再次手术止血,其余33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治愈.127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0 d(6~27 d).(2)随访和生存情况:127例患者中,124例获得术后随访,其中恶性肿瘤患者68例,非恶性肿瘤患者56例;随访时间为2~7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3个月.随访期间,68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3.1%、63.4%、22.5%,其中28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9.3%、71.4%、57.1%,26例肝细胞癌患者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6.9%、46.2%、23.1%;56例非恶性肿瘤患者均健康生存.结论 采用精准外科理念行解剖性肝尾状叶切除术安全可行.术前精确评估和设计手术方案,术中良好血流控制和手术平面把握是成功关键.

  • 胰管结石合并周围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徐正荣;王槐志;杨智清;弓毅;别平

    目的 探讨胰管结石合并周围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90例行手术治疗的胰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190例患者中,胰管结石单纯合并慢性胰腺炎175例,胰管结石合并周围恶性肿瘤15例.观察指标:(1)胰管结石合并周围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分析.(2)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胰管结石合并周围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情况及获得随访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12月.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或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和计算生存率.结果 (1)胰管结石合并周围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胰管结石直径、胆总管扩张或受压、胰腺明显萎缩是影响胰管结石合并周围恶性肿瘤的相关因素(x2=12.501,Z=-2.508,x2=12.230,5.863,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胆总管扩张或受压、胰腺明显萎缩是胰管结石合并周围恶性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5.482,8.062,4.993,95%可信区间:1.556~19.313,1.620~40.107,1.188~20.977,P<0.05).(2)随访和生存情况:190例患者中,162例获得术后随访,其中胰管结石单纯合并慢性胰腺炎患者149例,胰管结石合并周围恶性肿瘤患者13例;随访时间为2~11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0个月.随访期间,13例胰管结石合并周围恶性肿瘤患者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6.7%、6.7%、0,其中仅3例行术后辅助化疗;149例胰管结石单纯合并慢性胰腺炎患者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7.0%、93.5%、91.6%.结论 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胆总管扩张或受压、胰腺明显萎缩是胰管结石合并周围恶性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

  • 血尿酸水平对新发胆石症的预测价值(附97469例报告)

    作者:魏垚臣;陶明;梁明杨;董浩;马向明;李振华;付庆江;曹立瀛;刘四清;刘通

    目的 探讨不同血尿酸水平对新发胆石症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6月至2015年12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开滦林西医院、开滦赵各庄医院、开滦唐家庄医院、开滦范各庄医院、开滦吕家坨医院、开滦荆各庄医院、开滦林南仓医院、开滦钱家营医院、开滦马家沟医院、开滦医院分院行健康体检的97 469例受试者的体检资料,分别收集流行病学调查内容、人体测量学指标、生化指标.受试者按照血尿酸四分位数水平分为4组:2 4140例受试者血尿酸<232μmol/L设为Q1组(对照组)、24 473例受试者232 μmol/L≤血尿酸<282 μmol/L设为Q2组、24 382例受试者282 μmol/L≤血尿酸<338 μmol/L设为Q3组、24 474例受试者血尿酸≥338 μmol/L设为Q4组.观察指标:(1)4组受试者临床特征比较.(2)受试者胆石症的发病情况.(3)血尿酸水平对新发胆石症发病的影响:①血尿酸水平与胆石症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②血尿酸对胆石症模型拟合优度的比较;③按性别分层后不同血尿酸水平对胆石症发病的影响;④箱线图示不同性别的血尿酸情况;⑤按年龄分层后不同血尿酸水平对胆石症发病的影响.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Q)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tal-willis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人年发病率计算不同血尿酸分组中胆石症的发病情况.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RCS)计算连续型变量与结局事件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以及95%可信区间(95%CI);进一步使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不同血尿酸水平对新发胆石症的风险比(HR)和95%CI;使用似然比检验和赤池信息量准则(AIC)计算血尿酸水平对新发胆石症模型的拟合情况;使用箱线图显示不同性别人群中的血尿酸情况.结果 (1)4组受试者临床特征比较:Q1组受试者性别(男性)、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超敏C-反应蛋白、糖尿病、高血压病、吸烟、饮酒、体育锻炼人数分别为15 162例、(50±11)岁、(24±3) kg/m2、(123±21)mmHg(1 mmHg=0.133 kPa)、(82±12) mmHg、(5.6±2.0) mmol/L、(4.8±1.2) mmol/L、1.14 mmol/L(0.81~1.63 mmol/L)、0.70 mmol/L(0.23~2.23 mmol/L)、2 537例、9 415例、4 575例、2 380例、2 649例;Q2组分别为19 079例、(51±12)岁、(25±3) kg/m2、(130±21) mmHg、(83±12)mmHg、(5.5±1.7) mmol/L、(4.9±1.2) mmol/L、1.20 mmol/L(0.86~ 1.76 mmol/L)、0.71 mmol/L(0.28~1.98 mmol/L)、2 287例、10 124例、6 918例、3 649例、3 288例;Q3组分别为21 132例、(52±13)岁、(25±3)kg/m2、(132±21) mmHg、(84±12) mmHg、(5.5±1.6) mmol/L、(5.0±1.2) mmol/L、1.29 mmol/L(0.91~1.94 mmol/L)、0.80 mmol/L(0.30~2.06 mmol/L)、2 027例、10 755例、8 259例、4 730例、3 958例;Q4组分别为22 651例、(53±14)岁、(26±3) kg/m2、(134±21) mmHg、(85±12) mmHg、(5.4±1.5) mmol/L、(5.1±1.2) mmol/L、1.54 mmol/L(1.05~2.35 mmol/L)、1.02 mmol/L(0.43~2.50 mmol/L)、1 981例、12 082例、9 562例、6 209例、4 758例;4组受试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 624.63,F=279.93,961.91,330.84,271.40,38.25,353.18,H=3 406.30,912.23,x2=108.15,590.49,2 567.07,2 209.21,760.15,P<0.05).(2)受试者胆石症的发病情况:97 469例受试者总随访时间为592 922人年,共有新发胆石症4 270例,总发病率为7.20千人/年;Q1、Q2、Q3和Q4组受试者的人年发病率分别为:6.34千人/年(971/153 205*1 000)、6.91千人/年(1 034/149 686*1 000)、7.44千人/年(1 090/146 549*1 000)、8.19千人/年(1 175/143 482*1 000).(3)血尿酸水平对新发胆石症发病的影响:①血尿酸水平与胆石症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RCS结果表明:以单位变化的血尿酸水平和经对数转化后的血尿酸水平与胆石症发病风险均呈直线关系(x2=11.74,8.01,P<0.05).②血尿酸对胆石症模型拟合优度的比较:所有受试者中,校正了性别、年龄、BMI、TC、TG、糖尿病、高血压病、吸烟、饮酒和体育锻炼因素对新发胆石症的影响后,与Q1组比较,Q3、Q4组受试者新发胆石症风险均增加(HR=1.10,1.12,95%CI:1.01~ 1.20,1.03~ 1.23,P<0.05).多因素模型-2Log L值和AIC值分别为92 532.39、92 550.39,多因素模型+血尿酸分别为92 525.35、92 549.35,加入血尿酸的多因素模型与未加入血尿酸的多因素模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4,P<0.05).③按性别分层后不同血尿酸水平对胆石症发病的影响:进行性别分层后,在女性受试者中,校正了年龄、BMI、TC、TG、糖尿病、高血压病、吸烟、饮酒和体育锻炼因素对新发胆石症的影响后,与Q1组比较,Q2、Q3、Q4组受试者新发胆石症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R=1.06,1.15,1.09,95%CI:0.88~1.28,0.93~1.34,0.91~ 1.31,P>0.05);在男性受试者中,校正了其他上述相同胆石症发病危险因素后,与Q1组比较,Q2、Q3、Q4组受试者新发胆石症风险均增加(HR=1.17,1.24,1.30,95%CI:1.06~1.30,1.12~1.37,1.18~1.44,P<0.05).④箱线图示不同性别的血尿酸情况:在女性受试者中以年龄每增加10岁分组,18~27岁组、28~37岁组、38~47岁组、48~57岁组、58~67岁组、68~77岁组、78~ 87岁组、88~97岁组受试者血尿酸水平分别为(249±61) μmol/L、(235±50) μmol/L、(231±56) μmol/L、(250±66) μmol/L、(266±75) μmol/L、(281±81) μmol/L、(298±76) μmol/L、(379±86) μmol/L;在男性受试者中,上述各年龄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310±76) μmol/L、(298±75) μmol/L、(298±74) μmol/L、(294±74) μmol/L、(302±78)μmol/L、(311±80) μmol/L、(322±80) μmol/L、(330±75) μmol/L.⑤按年龄分层后不同血尿酸水平对胆石症发病的影响:在青中年受试者(年龄≤60岁)中,校正了性别、BMI、TC、TG、糖尿病、高血压病、吸烟、饮酒和体育锻炼因素对新发胆石症的影响后,与Q1组比较,Q2组和Q3组受试者新发胆石症风险均未增加(HR=1.05,1.10,95%CI:0.94~ 1.17,0.99~1.23,P>0.05),而Q4组受试者新发胆石症风险增加(HR=1.15,95%CI:1.02~ 1.28,P<0.05);在老年受试者(年龄>60岁)中,校正了上述相同胆石症发病危险因素后,与Q1组比较,Q2组受试者新发胆石症风险未增加(HR=1.16,95%CI:0.99~1.36,P>0.05),而Q3、Q4组受试者新发胆石症风险增加(HR=1.19,1.21,95%CI:1.02~ 1.40,1.04~ 1.41,P<0.05).结论 高水平血尿酸是影响新发胆石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 白细胞介素-6与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后剩余肝脏体积增生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叶春辉;徐邦浩;文张;张灵;卢婷婷;曾晶晶;欧梅芳;滕艳娟;郭雅;彭民浩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与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后剩余肝脏体积(FLR)增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例行ALPP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指标:(1)术中情况:①ALPPS一期手术.②ALPPS二期手术.(2)术后情况:①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②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3)术前、术后外周血IL-6浓度.(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电话及互联网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生命质量和生存情况,影像学检查结果了解肿瘤复发或转移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5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范围)表示,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相关性比较采用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检验.结果 (1)术中情况,①ALPPS一期手术:15例患者均采用前入路联合选择性肝静脉阻断技术进行肝实质离断隔离,手术时间为324 min(240~ 387 min);术中出血量为356 mL(200~600 mL),均未输异体血;术后16 d FLR为(582±134)cm3;与ALPPS二期手术间隔时间为24 d(9~34 d);肝体积增生率为35%±20%;FLR/标准肝体积(SLV)为53%±7%.②ALPPS二期手术:15例患者中,13例顺利施行二期手术,11例行保留肝中静脉的右半肝切除术,2例未保留肝中静脉行扩大右半肝(右三叶)切除术;1例因FLR/SLV=31%,未达到安全切除标准,行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TACE)治疗后出院;1例二期手术中见左半肝表面米粒样黄白结节,术中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示肝细胞癌,予5-氟尿嘧啶腹腔局部化疗联合术后TACE治疗后好转出院.13例施行ALPPS二期手术患者手术时间为324 min(140~515 min);术中出血量为639 mL(100~1 400 mL);2例术中输血治疗,其中1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800 mL、红细胞4.0U,1例输注血浆600 mL、去白细胞和红细胞9.5U.(2)术后情况.①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15例患者未发生围术期死亡,一期手术后肝衰竭A级9例、B级6例,Clavien-Dindo术后并发症分级Ⅰ级15例,无Ⅱ级以上并发症,胸腔积液10例(1例积液量>500 mL).13例行ALPPS二期手术患者,术后肝衰竭A级4例、B级9例,Clavien-Dindo术后并发症分级Ⅰ级8例、Ⅱ级5例,无Ⅲ级以上患者,少量胸腔积液11例(积液量<500 mL).B级肝衰竭和Ⅱ级并发症患者予加强护肝、护胃、加强换药、连续使用白蛋白或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等治疗后均康复出院.积液量>500 mL的胸腔积液患者经胸腔闭式引流后好转,其余胸腔积液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15例患者总住院时间为31 d(22~49 d).②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13例完整施行ALPPS患者均为肝细胞癌,外科切缘未见癌细胞累及均为R0切除,其中7例存在Ⅱ级门静脉癌栓.15例患者Ishak术后病理学纤维化或肝硬化评分为(7.7±1.4)分,其中5分1例,6分1例,7分2例,8分6例,9分5例.(3)术前术后外周血IL-6浓度:15例患者行ALPPS一期手术前外周血IL-6浓度为(8±3)ng/L,ALPPS一期手术后第1、3、5、7、10天外周血IL-6浓度分别为(207± 150) ng/L、(104±65) ng/L、(45±38) ng/L、(26±9) ng/L、(18± 10) ng/L,外周血IL-6浓度术前、术后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877,P<0.05);术后第1、3、5、7、10天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PS一期手术后第1、3天外周血1L-6浓度与FLR增生量存在明显相关性(r=0.766,0.881,P<0.05),与增生率也存在明显相关性(r=0.810,0.879,P<0.05).(4)随访情况: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15例患者中,1例未行ALPPS二期手术患者术后7个月死于全身多器官衰竭.14例患者生存,随访期间生活均能自理,生命质量改善,其中1例行完整ALPPS患者二期手术后12个月肺部多发转移,甲胎蛋白(AFP)轻度升高;13例腹上区增强CT及肝脏超声造影检查均未发现剩余左半肝新发病灶,AFP正常.结论 ALPPS一期手术后外周血第1、3天IL-6峰值与术后FLR的增生存在明显相关性,可预测术后FLR的增生情况.

  • 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合并巴雷特食管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慧琪;刘亦婷;陈杰;申英末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合并巴雷特食管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12例胃食管反流病合并巴雷特食管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术前行食管远端测压及24 h pH监测、胃镜检查、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根据患者术前评估情况,首选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对于食管远端测压显示食道蠕动功能不协调的患者行腹腔镜Dor胃底折叠术.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2)随访情况:①反流症状的主观改变情况;②术后食管远端测压及24hpH监测情况;③食管黏膜病变进展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随访,术后1个月进行问卷调查,术后每6个月复查胃镜1次.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结果 (1)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12例患者中7例行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5例行腹腔镜Dor胃底折叠术;7例合并食管裂孔疝患者联合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无中转开腹.12例患者手术时间为(98±21) min,术中出血量为(27±13)mL.12例患者无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为(2.3±1.2)d.(2)随访情况: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0~ 4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2个月.①反流症状的主观改变情况:术后1个月12例患者均完成问卷调查.烧心评分为0分:12例患者反酸得到缓解,无需服用抑酸药控制症状;3/4患者腹上区隐痛不适得到缓解,2例患者胸骨后疼痛得到缓解.术后2周,患者有轻度的吞咽困难或腹胀,通过饮食指导均在4周内恢复正常饮食,吞咽困难评分为2分(0~4分):没有患者需要住院或手术干预治疗.患者对手术的主观满意度评分为9分(7~10分).②术后食管远端测压及24 h pH监测情况:食管下端括约肌静息压为(12.8±2.8)mmHg(1 mmHg=0.133 kPa).DeMeester评分为(11±3)分.③食管黏膜病变进展情况:9例短段巴雷特食管患者中,2例术后1年发现食管黏膜病变完全消退,1例术后1年发现食管黏膜病变部分消退,6例术后2年发现食管黏膜病变无变化.3例长段巴雷特食管患者中,1例术后2年发现食管黏膜病变部分消退,2例(均为巴雷特食管伴有低度分化不良)术后2年发现食管黏膜病变无变化.结论 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对于胃食管反流病合并巴雷特食管患者在主观症状和客观指标上均有明显改善,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

  • 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栋;钟志惟;殷香保;黄明文;袁荣发;王婷;邬林泉;娄思源

    目的 探讨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Kimura法和Warshaw法)治疗胰体尾良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3月至2018年1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9例胰体尾良性病变行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28例行Kimura法(保留脾动、静脉的胰体尾切除术)保脾,设为Kimura组;11例因胰体尾部与脾门间粘连严重无法分离行Warshaw法(离断脾血管而保留胃短血管的胰体尾切除术)保脾,设为Warshaw组.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血糖情况、肿瘤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3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1)手术情况:39例患者均完成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手术时间为(194 ±58) min,术中出血量为100 mL(30~800 mL).Kimura组与Warshaw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97±56) min和(186±63)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0 mL(30~ 800 mL)和150 mL(30~450 mL),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94,Z=-0.597,P>0.05).(2)术后情况:39例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2.6±0.8)d,术后住院时间为(9.2±7.3)d.Kimura组与Warshaw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2.4±0.6)d和(2.8±1.3)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5±4.2)d和(13.5±11.1)d,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20,-1.736,P>0.05).39例患者中术后共有7例发生并发症.Kimur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28,其中1例于术后第5天出现胰液漏,经B超引导下置管引流后15 d后治愈;1例于术后第5天行胸部CT检查提示肺部感染,经积极抗感染、促进排痰等治疗8d后顺利出院.Warshaw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11,其中3例分别于术后第5天、第7天开始出现持续发热,行腹上区增强CT检查均提示脾梗死1级,经使用抗生素、低分子肝素等药物治疗,症状缓解后出院,术后3个月复查腹上区增强CT提示恢复脾灌注;1例子术后第7天发现胰液漏,经保守治疗18d后治愈;1例于术后16d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提示胃排空障碍,经留置空肠营养管、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半月后胃功能逐渐恢复并顺利出院.两组患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和脾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485,4.878,P<0.05),其余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情况:39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2~6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随访期间,6例胰岛细胞瘤患者血糖基本正常,所有患者生命质量良好,无一例复发.结论 对胰体尾部局限性良性病变行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近、远期疗效满意.Kimura法患者术后并发症和脾梗死发生率较Warshaw法更低.

  • 胆管扩张症诊断与治疗的难点与对策

    作者:王坚

    胆管扩张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胆胰管汇合方式术前评估依然困难,微创治疗的适应证有限.妊娠期胆管扩张症的诊断与治疗和胆管扩张症再手术是治疗的两个棘手问题.病变胆管切除的彻底性与脏器的保留以及与手术安全性之间的矛盾是胆管扩张症治疗面临的两大问题,应注意两者的平衡.中央型肝管扩张与胰腺段胆管扩张是诊断与治疗的两大难点区域.董氏分型在Todani分型的基础上将肝外胆管扩张的分型化繁为简,肝内胆管扩张的分型进一步细分,突出了治疗的难点,为分型论治提供了更精确的依据.“彻底切除病变胆管,去除继发病变,重建高质量的胆肠吻合”是胆管扩张症的治疗目标.分型论治是手术方式选择的原则,应在精确评估的基础上,采用“围肝门技术体系”与“胰门板降低技术”分别处理肝门部与胰腺段扩张的胆管,以提高病变胆管切除的彻底性与安全性.术后不仅应管控胆汁漏与胰液漏等近期并发症,更应关注病灶切除彻底性与患者的远期生命质量.

  • 进一步提高急性胰腺炎整体治愈率的策略

    作者:孙备;张广权

    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欲进一步提高其整体治愈率应将更多精力聚焦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SAP早期为炎症反应期,应强化ICU内的综合救治,包括充足的液体复苏、早期脏器功能保护、有效的营养支持及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处理;而SAP感染期的救治,外科医师应勇于担当,正确把握外科干预的时机,建立以创伤递升式策略为主导、微创化与多学科化相结合的多元化清创模式.此外,还应重视SAP后期并发症,防患于未然.SAP整个救治过程均应以多学科团队为依托,各个科室间应通力合作,建立各层面的医联体,必要时及时进行网络会诊或转诊,从而降低SAP病死率,提高AP整体治愈率,使患者大程度受益.

  • 肝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作者:李玉民;任志俭

    肝包虫病是流行于世界畜牧业地区常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经济发展,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肝包虫病的主要诊断手段是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药物治疗也在肝包虫病的治疗上起一定作用.笔者从肝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为肝包虫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重视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内镜治疗

    作者:张雷达;欧晏娇

    目前,肝移植技术已成为临床治疗终末期肝胆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术后常发生胆道狭窄,严重限制了肝移植的治疗效果.目前,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已是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首选诊断与治疗手段,但具有操作复杂、技术难度大等缺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大量与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发病机制和内镜诊断与治疗相关的研究,在理论和技术均取得了较大进展.笔者就上述问题作详细阐述,以期为国内同行提供参考.

  • 感染性胰腺坏死的腹腔镜手术及治疗展望

    作者:李非;曹锋

    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是急性胰腺炎的严重并发症,多需手术干预.以视频辅助清创技术为代表的微创手术已成为IPN治疗的主流,腹腔镜是重要的视频辅助工具.腹腔镜辅助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可有效控制IPN患者感染症状,改善患者预后.微创手术时代,IPN手术治疗的佳时机与策略是值得重新思考的话题.随着IPN治疗的中心化及多学科团队协作诊断与治疗模式的广泛开展,IPN患者预后有望进一步改善.

  • 胰腺术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作者:郦宇炜;沈艺南;白雪莉;梁廷波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是胰腺手术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病率较高.目前外科医师对其认识尚存不足,且国际上对于该病的诊断与治疗尚无统一的规范化标准.笔者通过系统复习相关文献,对胰腺术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内容主要包括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定义、发病原因、诊断与治疗、预防及不同手术方式的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发病率等,旨在为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 解剖性肝Ⅷ段切除联合右肝静脉切除重建术治疗复发性肝包虫病

    作者:王得春;卜晨晨;次旦罗布;惠升;蔡龙;万晨光;陈志宇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5岁.因“反复右季肋区疼痛5年”于2018年6月21日收治入院.患者5年前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右季肋区疼痛,以持续性钝痛为主,伴右侧肩背部放射疼痛,疼痛能忍受,伴畏寒、发热,体温达39.0℃,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呕吐后腹痛缓解不明显.就诊于外院,经检查后诊断为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给予抗炎、解痉等处理(具体不详),病情好转.然而5年来,患者腹痛仍反复发作,偶有畏寒、发热表现,均在外院保守治疗.追溯患者既往病史,患者有20年前因“肝包虫病”在外院行肝包虫内囊摘除术治疗史.

  • 肠系膜上静脉右侧间隙入路在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治疗慢性胰腺炎合并胰头结石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伟;王辉;陈炜;王坚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静脉右侧间隙入路在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又称Beger术)治疗慢性胰腺炎合并胰头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3例慢性胰腺炎合并胰头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患者均施行经肠系膜上静脉右侧间隙入路Beger术,即紧贴肠系膜上静脉右侧缘解剖胰颈后隧道,逐步离断胰颈.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患者腹痛、腹泻、畏寒、发热、黄疸等临床表现,血糖、肝功能和肿瘤标志物检查,腹部超声、MRI或CT检查判断有无结石残留和复发.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平均数(范围)表示.结果 (1)手术情况:3例患者均成功采用肠系膜上静脉右侧间隙入路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其中1例联合胆总管囊肿切除术,无围术期死亡患者.3例患者手术时间为400 min(360~480m in),胰腺颈部离断时间为20 min(15~25 min),术中出血量为117 mL(50~200 mL).(2)术后情况:3例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4d(3~5 d),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3 d(2~3 d),术后恢复饮水时间为3 d(2~4 d).1例患者出现胰腺生化漏和胃瘫,经腹腔引流和对症治疗好转,术后30 d带管出院,术后47d来院拔除腹腔引流管.1例患者出现胰腺生化漏,经腹腔引流和对症治疗好转,术后28 d带管出院,术后48 d来院拔除腹腔引流管.1例患者术后恢复平稳,未出现胰液漏、胃瘫等并发症,术后13d拔除腹腔引流管出院.(3)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均为慢性胰腺炎、胰腺导管扩张伴结石形成,其中1例合并胆总管囊肿伴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4)随访情况:3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7~27个月.随访期间,3例患者饮食情况良好,生存良好,均未出现腹痛、腹泻、畏寒、发热、黄疸等临床表现,血糖控制良好,肝功能和肿瘤标志物正常,均无胰管结石残留和复发.结论 肠系膜上静脉右侧间隙入路离断胰颈的Beger术治疗慢性胰腺炎合并胰头结石安全有效.

  • 亚急性胆囊穿孔CT检查影像学特征

    作者:王均庆;朱珺;张雷;张追阳;陆丰;吴文娟;余迅

    目的 探讨亚急性胆囊穿孔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收治的24例亚急性胆囊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腹部CT平扫和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增强扫描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行胆囊穿刺引流术、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T管引流术.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1)CT检查情况.“堰塞湖征”定义为胆囊壁存在明显或隐匿性破口,胆囊壁不连续,门静脉期见明显中断线,破口不强化;胆囊破口周围存在环形壁包裹的片状积液,形似“堰塞湖”状,可呈椭圆形、半圆形、扇形、三角形等;环形壁可为脓肿壁、肝脏边缘或由两者共同构成;脓肿壁内壁较光滑,外壁不规则,可伴炎性渗出影和索条影,脓肿壁静脉期强化明显.(2)治疗及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结果 (1)CT检查情况.①检查完成情况和原发疾病情况:24例患者中,2例行腹部CT平扫检查,22例行腹部CT平扫和动脉期、门静脉期增强扫描检查;原发疾病均为胆道结石,18例位于胆囊腔,4例位于胆囊颈部,2例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24例患者结石大径为2.0 cm(0.3~2.5 cm).②亚急性胆囊穿孔破口情况.A.部位和数目:胆囊底部11例,体部7例(1例为体部多处穿孔),颈部1例,底部和体部多处穿孔 2例,3例无法判断穿孔部位;B.大径:2例隐匿性破口大径<0.2 cm,其余22例患者破口大径为0.5 cm(0.2~ 1.0 cm).③“堰塞湖征”影像学表现:24例患者均有“堰塞湖征”.A.环形壁构成:环形壁为脓肿壁、肝脏边缘、两者共同构成分别为15、3、6例;B.胆囊被脓肿包绕:局部和完全包绕分别为21例和3例.④胆囊情况.A.形态:24例患者中,胆囊体积明显增大和轻度缩小分别为23例和1例;B.大直径:中位值10.0 cm(6.0~13.0 cm);C.胆囊壁厚度:中位值0.5 cm(0.3~ 1.3 cm),水肿增厚.⑤其他积液征象:24例患者胆囊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部分呈线条状、索条状改变.(2)治疗及随访情况:24例患者中,10例行LC,6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4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1例行腹腔镜探查术后中转开腹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3例行胆囊穿刺引流术并抗炎治疗2个月后行胆囊切除术.22例患者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6~3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1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发现术后残留结石(分别位于胆囊窝和胆总管末端),2例并发胆管炎、结石,1例因肿瘤死亡,其余17例患者未见结石复发和其他并发症发生,健康生存.结论 “堰塞湖征”可作为亚急性胆囊穿孔的CT检查影像学直接征象,有助于及时、准确地鉴别诊断和临床治疗.

  • 肝内胆管囊腺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作者:梁霄;郑俊浩;高佳琦

    肝内胆管囊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肝囊性病变,具有恶性转化潜能,可转变为肝内胆管囊腺癌.该病多发生于中年女性患者(85%),常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可见肝内多发囊性病变,与肝囊肿、肝内胆管乳头状瘤等肝内其他囊性病变较难鉴别.该病漏诊率、误诊率高,终诊断必须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完整切除肝内胆管囊腺瘤是该病的佳治疗手段,术后患者可以获得良好预后.

  • 第8届中日肝胆胰精益诊疗工作坊暨第11届中日高铁精益塾(东京站)会议进展解析

    作者:汤睿;王良;王学栋;杨世伟;冯晓彬;闫军;项灿宏;张跃伟;尹洪芳;卢倩;董家鸿

    第8届中日肝胆胰精益诊疗工作坊暨第11届中日高铁精益塾(东京站)于当地时间2018年11月22-23日在日本东京召开.本次会议正值日本第80届外科学年会期间,吸引了广大中日肝胆胰外科同道参会.本次大会中,来自中日两国学者就肝胆胰疾病诊断与治疗新研究进展,临床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探讨.笔者团队整理和剖析了大会中肝胆胰领域中诊断与治疗的经验和成果与国内同道分享.

中华消化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