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Surgery 중화소화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8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9752
  • 国内刊号: 11-561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117
  • 曾用名: 消化外科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董家鸿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腹腔镜选择性门静脉结扎术在二期肝癌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董科;俞小炯;熊伟;龚军;古春

    目的 探讨腹腔镜选择性门静脉结扎术在二期肝癌肝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3例无法一期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先行腹腔镜选择性门静脉结扎术,术后3~4周,经CT检查了解各肝叶体积及预计肝切除体积的动态变化,评估肝癌可切除性后再行二期开腹肝癌肝切除术.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方差不齐数据行对数转换).结果 选择性门静脉结扎术:23例患者均行门静脉右支结扎,其中22例于腹腔镜下成功结扎门静脉右支(2例因暴露门静脉右支困难,同时行胆囊切除),1例患者因分离门静脉时出血,中转开腹行门静脉右支结扎.3例多发肿瘤患者行腹腔镜选择性门静脉结扎后1周加行TACE,其中2例行右半肝切除+健侧肝脏肿瘤RFA治疗.23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区隐痛不适、低热、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反应,无腹腔出血、胆汁漏、肝脓肿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出现程度不同的肝功能损害,术后1周AST、ALT和TBil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右半肝体积逐渐缩小,术后3周患者右半肝体积为(590 ± 154) cm3,较术前(698±135)cm3明显缩小,术前与术后右半肝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2,P<0.05);术后3周左半肝体积为(408±149) cm3,较术前(331±68) cm3增生,术前与术后左半肝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48,P<0.05);预计肝切除体积占全肝体积百分比由术前的67%±15%缩小至术后3周时的60%±18%,术前与术后1、2、3周预计肝切除体积占全肝体积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5,P<0.05).二期肝癌肝切除术:经CT检查评估后,23例患者中,2例因左半肝增生不明显、2例因术后(其中1例患者术前健侧肝脏发现转移癌)3周出现广泛肝内转移失去手术机会,2例失访,3例主动放弃二期肝癌肝切除术,14例在腹腔镜选择性门静脉结扎术后2~4周行二期肝癌肝切除术.手术切除率为60.9%(14/23).其中扩大右半肝切除2例、右半肝切除8例、不规则右半肝切除4例.二期肝癌肝切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肝衰竭、严重腹腔积液、腹腔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康复出院.结论 腹腔镜选择性门静脉结扎术治疗后预留剩余肝脏增生,使部分肝癌患者获得二期手术机会,且二期肝癌肝切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 胆道镜治疗肝切除术后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的疗效分析

    作者:郭跃华;张卓;马杨;鲍世韵;余小舫

    目的 探讨胆道镜治疗肝切除术后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41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肝切除术后治疗方案分为术后胆道镜组(652例患者,应用胆道镜经T管窦道取石)和保守治疗组(589例患者,门诊随访有症状时给予利胆和抗生素类药物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结石治疗效果、狭窄解除效果和并发症治疗效果,两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检验.结果 术后胆道镜组患者结石清除率为96.63%(630/652),高于保守治疗组患者的76.23%(449/5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407,P<0.05).术后胆道镜组患者共发现胆管狭窄1237支,其中膜状狭窄(狭窄段<2 mm)698支、短管状狭窄(2 mm≤狭窄段≤5 mm)529支、长管状狭窄(狭窄段>5 mm)8支、“门缝样”狭窄(其内大量结石)2支;狭窄解除率为99.35%(1229/1237),6支长管状狭窄和2支“门缝样”狭窄未能解除.保守治疗组患者共发现胆管狭窄986支,狭窄解除率为80.43%(793/9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8.994,P<0.05).术后胆道镜组中9例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5例胆道大出血患者(碎石电极击穿胆管壁3例、球囊扩张2例)出血量均> 1500 ml,通过球囊压迫止血,其中1例反复出血3次,在第3次出血停止后行出血胆管所在肝叶切除术而治愈.肝内重症胆管炎2例,经过急诊胆道镜治疗,解除胆管梗阻而治愈.窦道形成不全2例,均为80岁以上患者,经十二指肠镜放置胆管塑料支架管后治愈,但肝内胆管结石未能取出.结论 肝切除术后规范的胆道镜治疗能有效解除肝内胆管狭窄,取尽结石.

  • 肝管空肠吻合术治疗医源性胆管损伤伴狭窄

    作者:邹树;汤礼军;黎冬暄;陈涛;石力;陈建明

    医源性胆管损伤是胆囊切除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LC迅速发展的今天,LC导致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较开腹胆囊切除术更高.2006年10月至2011年8月我中心采用肝管空肠吻合术治疗14例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14例,男6例,女8例;年龄28~62岁,平均年龄46岁.5例胆管损伤发生于开腹胆囊切除术,9例发生于LC.14例患者中,修复手术距胆囊切除术时间4个月至6年.4例患者带有T管.所有患者有急、慢性胆管炎表现,包括腹痛,伴或不伴发热,症状发作时均伴有黄疸.

  • 成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外科治疗

    作者:李江;侯宇;蔡晓蓓;杨世昆;梁云;刘斌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bile duct dilatation,BDD)是一种以胆管扩张和胰管-胆管合流异常为特征的胆道疾病,通常在儿童期发病,但也有少部分患者病情迁延至成年.而成人型BDD的病程长,合并症多,部分患者往往接受多次不恰当手术[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6例行手术治疗的成人BDD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其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

  •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现状和发展

    作者:姜楠;王建锋;韩炜;李伟民;窦科峰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佳选择,但因供肝来源严重短缺,大多数患者在等待供肝过程中死亡,而人工肝支持系统辅助治疗可在短期内改善肝功能,在患者肝移植前起到桥梁作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辅助治疗可替代肝脏的部分生物合成、解毒和代谢等功能,稳定各项生理生化功能,减轻肝脏负担,为肝移植做好准备.随着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广泛应用,新型人工肝支持系统不断问世,并逐步克服旧系统的不足以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但是不可避免地存在各自的缺点.笔者就人工肝支持系统的优缺点、临床应用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为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治疗终末期肝病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区域性胰腺切除治疗胰腺良性肿瘤

    作者:王双佳;李秀东;苏旭;李志民;许东辉;周彦明;陈景熙;李滨

    区域性胰腺切除术因切除的胰腺组织少,保留了胆总管、十二指肠、脾脏和有功能的胰腺,患者的创伤较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对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影响较小,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胰腺头、颈、体部良性肿瘤的治疗.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例施行区域性胰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行保留十二指肠和胆总管的区域性胰头切除术,7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术后随访3~ 48个月,无胰瘘、胆瘘和胃肠道并发症发生.因此,区域性胰腺切除术可作为胰腺头、颈、体部良性肿瘤的首选术式.

  • 动脉入路联合门静脉与脾静脉切除重建的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作者:廖冠群;张立权;胡秋晖;李春龙;苏志雷;韩德恩;邰升

    对合并血管侵犯的胰腺恶性肿瘤采用联合血管切除后吻合的根治性切除术治疗,是此类患者在目前阶段获得长期生存的有效治疗手段.然而由于这种手术难度较高、风险较大,外科医师面临巨大挑战.2011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1例合并门、脾静脉汇合部受侵犯的胰头癌患者,采用先行动脉入路(以肠系膜上动脉为主线解剖和分离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完成了联合门静脉与脾静脉切除重建的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预后良好.

  • 经肠系膜入路的胰十二指肠根治性切除术

    作者:崔云甫;王志东;钟翔宇;康鹏程

    胰十二指肠根治性切除术是可能治愈胰头癌和壶腹周围癌的惟一有效方法.早期明确肠系膜上动脉(SMA)是否受侵犯及其侵犯程度,对术中术式决策及判断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肿瘤的手术切除应遵循无瘤、足够的切除范围、安全的切缘、充分的淋巴结清扫等原则.采用肿瘤无接触、肿瘤整块切除及肿瘤供应血管优先处理等技术,笔者提出经肠系膜入路的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采用该术式为24例胰头和壶腹周围癌患者顺利施行了胰十二指肠根治性切除术,近期疗效满意.

  •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伏添;童智慧;李维勤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是一种急性皮肤炎症反应,属于重型药疹的一类.随着抗生素、非甾体类解热镇痛等药物在救治危重患者中的广泛应用,TEN在临床上,特别是ICU病房中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TEN病死率较高,且对危重患者的整体预后有较大影响.本文报道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应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及栓塞并发症过程中并发TEN,总结该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 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术中精准定位与切除

    作者:徐新建;李建刚;耿诚;宋涛;林海;王喜艳

    目的 探讨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术中B超引导下精准定位与切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例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精确定位诊断方法、精准手术方式及预后情况.结果 21例患者术前行CT、MRI、腹部B超检查定位诊断阳性率分别为12/18、2/6、7/13,诊断的肿瘤直径分别为(1.7 ±0.8)cm、(1.3±0.2)cm、(1.9±0.9)cm;选择性动脉钙刺激静脉采血检查11例、胰腺灌注CT定位检查2例,定位诊断均为阳性,两种方法检测肿瘤直径分别为(0.7 ±0.3)cm和(0.9 ±0.4) cm.患者术中行B超检查阳性率为14/14,肿瘤直径为(1.5 ±0.6)cm.功能性胰岛细胞瘤采用常规手术6例,术后发生C级胰瘘2例、A级胰瘘1例;功能性胰岛细胞瘤采用精准切除术14例,术后发生A级胰瘘4例.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截至2012年4月,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死亡、恶变、转移或复发等情况发生.结论 术前和术中多种定位方法结合能对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精确定位,对于病灶距离主胰管>3 mm的患者建议采用胰岛细胞瘤的精准切除术.

  •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裸鼠结肠癌荧光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

    作者:杨柏霖;陈红锦;谷云飞;陈玉根;林秋;孙薛亮;孙宇

    目的 建立稳定、高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裸鼠结肠癌原位移植模型并观察其生物特性.方法 构建GFP pLPCX逆转录病毒质粒,将其转染至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建立裸鼠的皮下瘤模型,活体荧光影像观察到绿色荧光标志的肿瘤生长至10 mm×10 mm,取肿瘤分别对15只BALB/C裸鼠进行结肠原位移植.利用荧光影像系统在不同时间点观察裸鼠原位移植瘤的生长、转移情况.不同时间点的卡尺与荧光测量结果分析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15只裸鼠结肠癌原位荧光移植模型均成功构建,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和死亡.术后第3周,所有动物模型在荧光下观察到肿瘤.肿瘤体积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增大,术后3、4、5、6、7周不同时间点整体荧光影像测量原位移植肿瘤计算的体积>体表游标卡尺测量计算的体积,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80,-1.115,-0.718,-0.199,-0.386,P>0.05);测量方式与时间的交互作用,两种测量方法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9.546,P<0.05).实验终点时存活8只动物模型,其中6/8的动物模型发生肿瘤转移.结论 结肠癌荧光原位移植模型技术可行,能够进行体内实时及无创地动态观察和分析肿瘤细胞的生长与转移情况.

  • 胰腺肉瘤样癌的多层螺旋CT检查特征

    作者:朱庆强;朱文荣;吴晶涛;陈文新;王守安

    胰腺肉瘤样癌是非常罕见的胰腺恶性肿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13年1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8例胰腺肉瘤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其CT影像学特征.CT检查结果显示:8例胰腺肿瘤均为囊实性,呈外生性生长,其中位于胰头部2例、胰颈部1例、胰体部3例、胰尾部2例.肿瘤以类圆形和椭圆形为主,直径(短径)为(7.2±1.8)cm(6.3~9.6 cm).CT平扫结果示瘤体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影,边界清晰;瘤体内均发生囊变,瘤内无出血表现,1例瘤体内出现结节小钙灶.CT增强扫描结果示:瘤体实性成分呈中等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瘤体强化高于正常胰腺实质,但动脉期低于正常胰腺实质;瘤体三期增强扫描强化程度均低于主动脉.8例胰腺肉瘤样癌均有完整包膜,包膜未见异常强化.肿瘤与周围淋巴结和脏器关系:胰周淋巴结肿大3例、侵犯脾动脉2例、侵犯结肠脾曲2例、侵犯十二指肠浆膜或肌层1例.总结胰腺肉瘤样癌的CT检查特征,可为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

  • 游走脾伴蒂扭转一例

    作者:彭晨;卞育海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8岁.因腹胀2d,加重伴腹痛1d于201 1年9月16日于我院急诊就诊.患者主诉近4~5年由高处向下搬运重物时,偶感腰痛,未曾就诊,并否认近期外伤史.30年前足月产一子,否认多次怀孕及妊娠史.体格检查:左季肋下可触及脾脏,伴触痛,其余腹软、无压痛.实验室检查:WBC7.90×109/L,中性粒细胞占0.87,血淀粉酶178 U/L,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糖、血电解质、肝肾功能检查等未见明显异常.后穹窿抽出不凝血2ml,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阴性.

    关键词: 游走脾 诊断 治疗
  • KAP-1对胰腺癌细胞Capan-2上皮细胞间质转化的促进作用

    作者:孙诚谊;江建新;潘耀振;詹磊

    目的 研究KAP-1对胰腺癌细胞Capan-2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MT)的调节作用.方法 构建LV-plenti-GFP-KAP-1慢病毒载体.将Capan-2细胞分为实验组(转染LV-plenti-GFP-KAP-1慢病毒载体)、阴性对照组(转染空载体)以及空白对照组1(含10%小牛血清的1640培养基);而后再将实验组Capan-2细胞分为抑制剂组(转染化学合成的miR-100-5p抑制剂)、空载体对照组(转染无关序列micro-RNAs抑制剂)、空白对照组2(含10%小牛血清的1640培养基).用双酶切及测序鉴定慢病毒并计算病毒滴度.LV-plenti-GFP-KAP-1慢病毒载体稳定转染至Capan-2细胞后,观察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中KAP-1、EMT标志蛋白以及miR-100-5pmRNA的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KAP-1、EMT标志蛋白表达水平.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均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成功构建LV-plenti-GFP-KAP-1慢病毒载体,病毒滴度为2×108 TU/ml.慢病毒载体转染Capan-2细胞48 h后,实验组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其形态有明显间质样改变.实验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1细胞中各目标蛋白mRNA的相对表达量:KAP-1分别为1.77±0.83、5.03 ±0.29、5.13±1.14,N-钙黏蛋白分别为2.62 ±0.71、5.07 ±1.53、5.81 ±1.49,波形蛋白分别为2.50 ±0.21、3.83±0.57、4.92±0.90,E-钙黏蛋白分别为7.20±1.17、7.83 ±0.78、3.07±0.36,miR-100-5p分别为1.81 ±0.40、7.01 ±0.96、6.87±0.35,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9,7.62,7.88,6.62,4.64,P<0.05).抑制剂组、空载体对照组、空白对照组2细胞中KAP-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6 ±0.42、4.89 ±0.61、5.20 ±0.38,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4,P<0.05);波形蛋白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10±1.37、3.44 ±0.94、3.08±1.16,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9,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1细胞中各目标蛋白的相对表达量:KAP-1蛋白分别为2.77 ±1.99、0.83 ±0.46、0.71 ±0.26,N-钙黏蛋白分别为1.31 ±0.38、0.41 ±0.37、0.08 ±0.04,波形蛋白分别为4.25±0.63、1.03 ±0.33、1.37±0.92,E-钙黏蛋白分别为0.62 ±0.06、1.17 ±0.45、3.04±0.65,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4,4.68,3.19,8.18,P<0.05).抑制剂组、空载体对照组、空白对照组2细胞中KAP-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27 ±0.71、0.56 ±0.43、0.61 ±0.39,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1,P<0.05);波形蛋白分别为3.19±0.55、3.93±0.06、3.61 ±0.73,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04,P>0.05).结论 KAP-1转录因子通过特异性调控其下游miR-100-5p表达,从而促进人类胰腺癌细胞Capan-2 EMT.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风险预测系统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倜;李慧锴;李强

    目的 探讨日本国立癌症中心医院(NCCH)建立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术前预测系统(简称NCCH预测系统)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2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00例术前诊断为壶腹周围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NCCH预测系统纳入患者性别、胰腺癌、主胰管指数、门静脉受侵犯及腹腔内脂肪厚度5项指标,并将积分>4分者定义为术后胰瘘高危人群;≤4分者为低危人群.对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采用Pearson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应用ROC曲线分析NCCH预测系统对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本组100例患者中,20例术后发生胰瘘,其中A级9例、B级6例、C级5例.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胰腺癌、门静脉受侵犯、胰腺质地及胰肠吻合方式等与术后胰瘘的发生密切相关(x2=5.613,4.785,15.479,7.145,7.050,P<0.05).高危人群术后胰瘘发生率高达86.4% (19/22),而低危人群术后胰瘘发生率仅为1.3%(1/7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637,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NCCH预测系统对术后胰瘘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达到95.0%和96.3%,ROC曲线下面积达99.0% (P <0.05).结论 NCCH预测系统能够准确地预测严重胰瘘的发生.

  • 着色性干皮病基因C单核苷酸多态性和吸烟与胰腺癌易感性的关联分析

    作者:何铁英;晏冬;王喜艳;陈启龙;林海;韩玮;李岩

    目的 探讨着色性干皮病基因C(XPC) rs3731055和rs2607775单核苷酸多态性和吸烟与胰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 1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214例胰腺癌患者和同期214例健康体检者的流行病学资料,采用多重单碱基延伸反应技术(Multiplex SNaPshot)检测214例胰腺癌患者(胰腺癌组)和21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静脉血样标本,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XPC基因rs3731055和rs260777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胰腺癌易感性风险的关联.结果 成功基因分型标本共423例,其中胰腺癌组210例、对照组213例.胰腺癌组和对照组XPC基因rs3731055等位基因G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5.95%(319/420)和77.00%(328/4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P>0.05).基因型GG、GA、AA在胰腺癌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8.57%(123/210)、34.76%(73/210)和6.67% (14/210),对照组分别为60.09%(128/213)、33.80%(72/213)和6.10% (13/2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P>0.05).胰腺癌组和对照组rs2607775等位基因C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7.86% (369/420)和93.43%(398/4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5,P<0.05).rs2607775基因型CC、CG、GG在胰腺癌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7.62%(163/210)、20.48%(43/210)和1.90%(4/210),对照组分别为86.85%(185/213)、13.15% (28/213)和0(0/213),两组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4,P<0.05).携带rs2607775 G/C基因型比携带C/C基因型个体患胰腺癌的风险高(校正OR=1.81,95%CI:1.06~3.10,P<0.05).携带至少一个突变基因G的个体(G/C+ G/G)比携带C/C基因型个体患胰腺癌的风险高(校正OR=1.98,95% CI:1.16~3.36,P<0.05).胰腺癌组累积吸烟量≥17包年者比例为25.24% (53/210),高于对照组的13.15%(28/2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7,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量≥17包年增加患胰腺癌的患病风险(校正OR =2.82,95%CI:1.27~6.29,P<0.05).吸烟量≥17包年且携带XPC基因rs2607775 C/C基因型的人群增加胰腺癌的患病风险(校正OR=2.87,95%CI:1.18~6.99,P<0.05).吸烟量≥17包年与XPC基因rs2607775 G/C+ G/G基因型对胰腺癌的患病风险不存在交互作用(校正OR=3.65,95% CI:0.67 ~ 20.03,P>0.05).结论 XPC基因rs2607775的多态性可能在胰腺癌的患病中起一定作用,累积吸烟量≥17包年者更易患胰腺癌,吸烟≥17包年且携带XPC基因rs2607775C/C基因型的人群增加胰腺癌的患病风险,吸烟≥17包年与XPC基因rs2607775 G/C+ G/G基因型对胰腺癌患病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

  • 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转染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葛亮;赵建勇;孙诚谊;贾文胜

    目的 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体外转染成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可能性及其在不同浓度葡萄糖环境下的胰岛素分泌情况.方法 以未转染的ADMSCs作为对照组,含有PcDNA3.1的ADMSCs作为空载体组,含有PcDNA3.1-hINS的ADMSCs作为重组载体组,转染后再将重组载体组根据培养时间不同分为1、6、12、18 d组,并将重组载体18 d组根据葡萄糖浓度的不同分为高糖组和低糖组.RT-PCR扩增人胰岛素基因,并构建含有人胰岛素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载体PcDNA3.1-hINS.经离心消化法获得ADMSCs,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瞬时转染,RT-PCR测各组胰岛素DNA的转录,ELISA法检测各组胰岛素分泌量,并对重组载体18 d组行葡萄糖刺激实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ADMSCs表面抗原:CD44、CD90、CD106表达阳性,CD34、CD45、CD11b表达阴性.RT-PCR法检测重组载体组有胰岛素DNA转录,对照组和空载体组均无转录.ELISA法检测重组载体1、6、12、18 d组胰岛素分泌量分别为(4.7±0.8)mIU/L、(8.8±0.5)mIU/L、(8.9±0.8) mIU/L、(8.6±0.6) mIU/L,与对照组的(1.3±0.6) mIU/L和空载体组的(1.7±0.8)mIU/L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09,32.64,22.20,55.53;9.23,27.56,19.43,51.25,P<0.05);重组载体1d组与6、12、18 d组的胰岛素分泌量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7,12.26,13.93,P<0.05);而6、12、18 d组间的胰岛素分泌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5.67,P>0.05).高糖组和低糖组胰岛素分泌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5).葡萄糖刺激实验阴性.结论 ADMSCs成功转染为胰岛素分泌细胞,并可以稳定分泌胰岛素,虽然胰岛素分泌量不能根据葡萄糖的浓度改变而改变,但仍为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提供了一种新的种子细胞.

  • 多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肾损伤的作用

    作者:余佳;陈辰;陈晓燕;邓文宏;杨波;赵凯亮;王卫星

    目的 探讨多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3-氨基苯甲酰胺(3-AB)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肾损伤的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56只,分为7组:假手术组(简称SO组),SAP(3、6、12 h)组,3-AB+ SAP(3、6、12 h)组,每组8只.采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法制备SAP模型,3-AB+ SAP组在SAP造模前30 min经股静脉注射3-AB(20 μg/g).检测血清淀粉酶、肾功能、肾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光镜观察胰腺和肾脏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PARP活化程度(PAR蛋白表达水平代表PARP活性程度)、细胞内黏附分子-1(ICAM-1)和P-选择素蛋白表达.多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肾损伤分级采用Kruskal-Wallis法秩和检验.结果 SAP(3、6、12 h)组血清淀粉酶分别为(3806±229) U/L、(4898±295) U/L和(5726±372) U/L,高于3-AB+ SAP相应时点组的(2785±160) U/L、(3241±198) U/L和(3953±249)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2,4.672,4.407,P<0.05);SAP(3、6、12 h)组尿素氮分别为(11.6±0.8) mmol/L、(19.3±1.3) mmol/L和(29.6 ±2.1) mmol/L,均高于3-AB+ SAP相应时点组的(7.5±0.5)mmol/L、(10.5±0.7) mmol/L和(21.6±1.5) mmol/L,其中6、12 h时相点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6,6.849,P<0.05);SAP(3、6、12 h)组肌酐分别为(48.7±3.1) μmol/L、(58.3±3.7) μmol/L和(75.9±5.4)μmol/L,均高于3-AB+ SAP相应时点组的(40.7±2.6) μmol/L、(43.2±2.6)μmol/L和(53.4±3.2) μmol/L,其中6、12 h时相点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9,3.073,P<0.05);SAP(3、6、12 h)组肾脏MPO值分别为(0.69 ±0.06) U/g、(1.07±0.09) U/g和(1.42 ±0.13) U/g,均高于3-AB± SAP相应时点组的(0.57±0.05) U/g、(0.75±0.06) U/g和(0.89 ±0.07) U/g,其中6、12 h时相点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6,4.012,P<0.05).SAP(3、6、12 h)组胰腺病理评分分别为(6.50±0.53)分、(9.06±0.66)分和(11.75 ±0.89)分,显著高于3-AB+ SAP相应时点组的(4.25 ±0.31)分、(6.06 ±0.51)分和(7.57 ±0.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631,3.598,5.147,P<0.05).SO组肾脏结构正常,SAP(12 h)组可见肾小球淤血性改变,细胞界限模糊,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间质出血、管腔变窄或闭塞,炎症细胞浸润,而3-AB+ SAP(12 h)组上述病理改变均减轻,病理分级降低(P<0.05).SO组肾组织PAR、ICAM-1和P-选择素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21、1.00 ±0.18和1.00±0.16,显著低于SAP(12 h)组的3.83±0.63、5.42±0.83和3.71±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55,23.107,10.352,P<0.05),而3-AB+ SAP(12 h)组肾组织PAR、ICAM-1和P-选择素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94±0.36、2.35 ±0.35和2.11 ±0.29,较SAP(12 h)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7,12.115,5.012,P<0.05).结论 PARP抑制剂3-AB对SAP肾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抑制肾组织ICAM-1和P-选择素蛋白表达以及减缓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有关.

  • 胰体尾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丁泊文;张倜;崔云龙;李慧锴;丁守成;李强

    目的 探讨影响胰体尾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64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胰体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腹部超声、CT检查及肿瘤标志物检测了解疾病情况,术前未接受新辅助化疗,采用根治性手术方案,术后进行化疗、生物治疗和放射治疗.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腰背疼痛、肿瘤部位、肿瘤大直径、分化程度、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胰腺内神经浸润、胰腺外神经浸润、胰腺被膜浸润、脾动脉浸润、脾静脉浸润、腹膜后软组织浸润、小静脉浸润、TNM分期等指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情况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采用COX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64例患者均接受Ro切除,平均清扫淋巴结数目为15枚(12~22枚).64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胰液漏5例、胃排空障碍3例、腹腔感染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64例患者均为导管腺癌或囊腺癌,其中高分化9例、中分化35例、低分化20例;TNM Ⅰ A期4例、ⅠB期9例、ⅡA期17例、ⅡB期34例.44例患者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其中26例为局部复发、18例为远处转移.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2.2%、17.2%、15.6%,中位生存时间为19.0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腰背疼痛、肿瘤大直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胰腺外神经浸润、脾动脉浸润和TNM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x2=10.658,8.371,18.910,6.605,28.382,14.571,19.476,32.155,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率、胰腺外神经浸润、脾动脉浸润、TNM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2.509,2.107,6.692,5.109,4.784,P<0.05).结论 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率、胰腺外神经浸润、脾动脉浸润、TNM分期是影响胰体尾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类型与病理学类型的Meta分析

    作者:张栋;郎韧;樊华;金中奎;李先亮;冯艳;陈大志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免疫组织化学类型与病理学类型的关系.方法 检索PubMed全文数据库公开发表的胰腺IPMN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相关文献;检索文献发表时间至201 1年6月30日.采用病例报告质量评估清单对纳入文献进行评分.对胰腺IPMN免疫组织化学类型与性别、病理学类型、肿瘤良恶性特征、形态学类型进行相关性分析.二分类变量采用Pearsonx2检验,多变量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回归方程检验.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质量评价得分为31~45分(满分50分),平均得分37分,获得经病理检查确诊的826例胰腺IPMN患者的资料.免疫组织化学分型共4型:(1)胃型患者363例,271例进行性别分析的患者中,男195例、女76例;中位年龄65.6岁.225例进行病理学分型的患者中,腺瘤146例、交界性肿瘤34例、原位癌24例、浸润性癌21例.其中良性肿瘤占86.68%(293/338).215例进行形态学分型的患者中,主胰管型34例、支胰管型151例、混合型30例.(2)肠型患者327例,269例进行性别分析的患者中,男184例、女85例;中位年龄64.5岁.262例进行病理学分型的患者中,腺瘤28例、交界性肿瘤43例、原位癌91例、浸润性癌100例.其中良性肿瘤占29.21%(85/291).151例进行形态学分型的患者中,主胰管型63例、支胰管型54例、混合型34例.(3)胰胆型患者92例,78例进行性别分析的患者中,男41例、女37例;中位年龄69.2岁.81例进行病理学分型的患者中,腺瘤4例、交界性肿瘤1例、原位癌21例、浸润性癌55例,其中良性肿瘤占5.75%(5/87).34例进行形态学分型的患者中,主胰管型7例、支胰管型18例、混合型9例.(4)嗜酸细胞型患者44例,37例进行性别分析的患者中,男24例、女13例;中位年龄60.3岁.33例进行病理学分型的患者中,原位癌18例、浸润性癌15例,均为恶性肿瘤;36例进行形态学分型的患者中,主胰管型9例、支胰管型16例、混合型11例.胰腺IPMN的免疫组织化学类型与性别、病理学类型、肿瘤良恶性存在相关性(x2=10.626,281.839,333.212,r =0.097,0.569,0.625,P<0.05).虽然胰腺IPMN的免疫组织化学类型与其形态学类型间的Pearson x2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x2=50.732,P<0.05),但两者无线性相关性(r=0.010,P>0.05).结论 胰腺IPMN免疫组织化学类型有其自身特点,与性别、病理学类型、肿瘤良恶性存在相关性,可为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 双源CT检查对胰头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作者:蔡萍;杜明珊;李志超;石彦姝;杨景;王槐志;郭诗翔;王健

    目的 探讨双源CT检查对胰头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52例经病理检查结果证实的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双源CT平扫和增强扫描,将CT图像上的淋巴结与病理标本比较,记录淋巴结的部位、数目,测量其短轴、长轴直径并计算各淋巴结的短长轴直径比,淋巴结的强化方式以及CT值的变化.分别以淋巴结短轴直径≥5、8、10 mm作为淋巴结发生转移的诊断标准,统计各种不同标准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计量资料组间均数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52例胰头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67.3%(35/52).切除标本中共检出163枚淋巴结,病理检查诊断其中118枚发生转移.第13组与第17组、第12组、第14组、第16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80.0% (28/35)、85.7% (30/35)、97.1%(34/35)、20.0%(7/35).CT检查诊断环状强化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00.0%(56/56),均匀强化的淋巴结转移率为71.0%(76/10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198,P<0.05).转移淋巴结CT值增加(25.0 ±3.3)HU,未转移淋巴结CT值增加(14.0±2.0)HU,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732,P<0.05).转移淋巴结和未转移淋巴结的平均短轴直径、长轴直径、短长轴直径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32,3.354,3.430,P<0.05).分别以淋巴结短轴直径≥5、8、10 mm作为淋巴结发生转移的诊断标准,双源CT检查的敏感度分别为99.2%、43.2%和18.6%,特异度分别为22.2%、77.7%和88.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7.0%、83.6%和81.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11、34.3%和29.4%.结论 双源CT检查能无创显示胰头癌淋巴结转移,出现环状强化、淋巴结强化前后CT值增加>20 HU、淋巴结短轴直径≥8 mm时,双源CT检查对其的诊断效能较高.

  • 胰腺间变癌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许雪峰;楼文晖;纪元;邵叶波;施晨晔;吴文川;靳大勇

    目的 探讨胰腺间变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0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0例胰腺间变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行CT检查,根据肿瘤部位制订手术方案.术后进行后续放、化疗.采用电话和门诊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3月.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病理学特征、治疗过程及随访资料.对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连续性变量以(x)±s表示,分类变量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结果 10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胰头5例、胰颈部1例、胰体尾部4例.10例患者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扩大淋巴结清扫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门静脉重建术1例、全胰切除1例、胰体尾+脾切除术4例.病理检查:瘤体大小为2.0 cm ×2.0 cm ×2.0 cm~14.0 cm×12.0 cm ×9.0 cm.肿瘤呈浸润性生长.5例胰头部肿瘤患者中,4例侵犯十二指肠、胆总管,1例侵犯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1例胰体尾肿瘤侵犯脾动脉.8例患者镜下见肿瘤侵犯神经,其中4例有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10例患者细胞角蛋白7阳性,其中1例波形蛋白阳性.10例患者中,1例失访,2例未接受后续治疗,6例接受吉西他滨化疗,1例行介入治疗.9例随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为8~2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8例患者因肿瘤复发和转移死亡.结论 胰腺间变癌是导管腺癌的特殊类型,恶性程度极高.该病确诊依靠病理检查,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指导手术方案,术后对放、化疗不敏感.

中华消化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