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Surgery 중화소화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8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9752
  • 国内刊号: 11-561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117
  • 曾用名: 消化外科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董家鸿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原发性肝癌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王瑞涛;李建波;张灵强;许鑫森;刘昌;王林;仵正;姚英民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至2011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施行根治性肝癌切除术23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肝癌患者生存时间的临床病理因素,再对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分型、组织学分级、肝硬化、ALT、AST、ALP、GGT、AFP、肝炎、肿瘤肝叶分布、肿瘤直径、肿瘤大体分型、肿瘤数目、卫星病灶、包膜状况、局部肝被膜受侵犯、脉管癌栓、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指标进行分析.术后每3个月于门诊复查血清AFP和肝脏B超,每6个月复查胸部X线片.对复发可疑患者进一步行腹部CT扫描和(或)DSA检查以证实.如有必要,超声引导下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12月30日或患者死亡.生存时间为手术日期到死亡或末次随访日期,以月为单位.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 23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23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肝细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7.93% (13/164),胆管细胞癌为15.00%(9/60),混合型肝癌为8.33% (1/12);213例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部位:肝十二指肠韧带10例,肝蒂6例,胰腺后4例,多个部位转移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分型、ALP、肝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F =3.386,4.064,2.857,22.988,4.08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混合型肝癌、ALP> 120 U/L、TNM分期为Ⅲ期和淋巴结转移阳性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533,1.592,2.032,4.086,95%可信区间:1.008 ~2.331,1.019 ~2.489,1.214 ~3.399,1.996~8.363;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无失访,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随访率为89.67%(191/213),中位随访时间为29个月(1~ 117个月).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6.2个月(1.0 ~49.0个月),其中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患者分别为7.6个月(3.0 ~49.0个月)、2.8个月(1.0 ~6.0个月)和3.5个月(3.5 ~3.5个月);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2.7个月(1.0 ~117.0个月),其中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患者分别为60.6个月(1.0 ~ 117.0个月)、37.9个月(4.0 ~39.0个月)、25.2个月(3.0~36.0个月).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生存情况优于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x2=71.893,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中,3种不同类型肝癌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334,P <0.05);分别与胆管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患者比较,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更具优势(x2=16.144,6.000,P<0.05),而胆管细胞癌患者与混合型肝癌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80,P>0.05).结论 混合型肝癌、ALP> 120 U/L、TNM分期为Ⅲ期和淋巴结转移阳性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与肿瘤肝叶分布、卫星病灶、局部肝被膜受侵犯相关;淋巴结转移阳性的不同病理类型肝癌患者预后不同.

  • 肝内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的临床分析

    作者:徐庆国;陶其飞;刘辉;袁声贤;杨远;李鹏鹏;周伟平;吴孟超

    目的 总结肝内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的诊断与治疗经验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46例肝内胆管囊腺瘤和19例肝内胆管囊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行B超、CT与MRI检查.采用Pringle法或不阻断肝门的方法施行肝切除术,对预后因素进行分析.采用电话或信函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4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法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1)影像学表现:B超、CT或MRI检查提示肝内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影像学表现类似,囊壁有乳头状突起,部分囊壁明显增厚,囊腔可呈多房性.术前影像学检查确诊肝内胆管囊腺瘤20例,肝内胆管囊腺癌7例.(2)手术情况:46例肝内胆管囊腺瘤患者中,行肿瘤局部剜除术22例,肝左叶切除术15例,肝左外叶切除术3例,右半肝切除术4例,肝右后叶切除术1例,肝右前叶切除术1例.38例采用Pringle法阻断肝门,8例未行肝门阻断.手术时间为(175±7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300 mL(200~400 mL),术后发生胆汁漏4例,再出血3例,肝功能不全2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19例肝内胆管囊腺癌患者中,行肿瘤局部剜除术9例,肝左叶切除术8例,肝左外叶切除术1例,肝右后叶切除术1例.13例采用Pringle法阻断肝门,6例未行肝门阻断.手术时间为(210±6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00 mL(200~800 mL),术后发生胆汁漏3例,再出血2例,肝功能不全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病理学检查:肝内胆管囊腺瘤囊腔内表层多为单层柱状上皮,排列整齐,无异型;肝内胆管囊腺癌囊腔内多有乳头状突起,细胞异型明显,并向基底膜浸润.(3)随访情况:57例患者获得随访,8例失访(囊腺瘤5例、囊腺癌3例).随访时间为14~ 139个月,其中肝内胆管囊腺瘤2例复发(1例因术后肝衰竭死亡);肝内胆管囊腺癌13例复发,10例死亡,其中1例为肝内胆管囊腺瘤恶变.(4)预后因素分析:肝内胆管囊腺瘤患者1、3、5年生存率均为98%.肝内胆管囊腺癌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31%、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9-9是影响肝内胆管囊腺癌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的危险因素(x2=8.540,4.946,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9-9升高是影响肝内胆管囊腺癌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OR=8.239,5.365,95%可信区间:1.664~ 40.800,1.022~ 28.172,P<0.05).结论 肝内胆管囊腺瘤与囊腺癌临床症状不典型,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术前评估,但符合率低.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CA19-9是评估肝内胆管囊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 胆总管十二指肠球部异位开口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张成德;马风博;唐金祥;张同军;巩本刚;冯燕;赵国平

    目的 探讨胆总管十二指肠球部异位开口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山东省滨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例和天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例胆总管十二指肠球部异位开口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合并胆总管结石,5例合并胆总管末端狭窄.分析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检测血常规及血清肝功能指标.行ERCP检查并治疗.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8月.结果 6例患者有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病史,2例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十二指肠溃疡病史.12例患者均有右季肋区疼痛.7例患者有发热寒战、皮肤巩膜黄染、右季肋区压痛.11例患者ALP和GGT升高,8例TBil和DBiL升高,7例WBC计数升高.(1)ERCP检查:12例患者十二指肠第二、三段均无乳头状开口结构.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有略高于周围黏膜表面的裂缝样开口,无典型的主乳头结构,周围黏膜粗糙、糜烂,胆汁自开口间歇性流出.5例患者可见不同程度的十二指肠溃疡.3例患者可见十二指肠球部变形.12例患者均插管成功.(2)胆道造影检查:12例患者胆总管末端进入十二指肠球部段均逐渐变细并呈镰刀状钩形结构.10例肝内外胆管扩张;7例胆总管结石;5例胰管显影,且开口于十二指肠球部.12例患者中,8例成功施行球囊扩张术(5例胆总管末端狭窄,3例胆总管结石);3例因结石直径>1.5cm,且胆总管十二指肠球部异位开口狭窄,行胆总管探查取石联合胆肠吻合术;1例ERCP取石失败,患者拒绝手术,行PTC经胆道镜取出胆总管结石.术后无出血、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行球囊扩张术后胆管炎表现未缓解,2例术后胆管炎复发,均行Roux-en-Y胆肠吻合术后治愈;这5例患者平均开腹手术时间为85 min(60~ 150 min),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0 d(8~14 d).1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8个月(8 ~ 90个月).随访期间,10例患者健康生存,无胆管炎、胆道结石等复发;其余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2个月和14个月胆管炎复发,其中1例伴胆总管泥沙样结石复发,均再次入院行Roux-en-Y胆肠吻合术后治愈,后期随访无复发.结论 反复发作的胆管炎、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右季肋区疼痛、皮肤巩膜黄染、肝功能异常,ERCP检查十二指肠球部裂隙样开口并有胆汁流出,胆道造影检查见胆总管末端进入十二指肠球部段逐渐变细,呈镰刀状钩形结构是胆总管十二指肠球部异位开口的临床特征.该病的治疗以针对伴发疾病为主.

  • 前入路与传统入路肝切除术治疗巨大肝癌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郭锐;冯晓彬;刘炜;江鹏;马宽生;李晓武

    目的 系统评价前入路与传统入路肝切除术治疗巨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手术、肝切除术、前入路、绕肝提拉法、传统入路、hepatocellular carcinoma、metastatic liver cancer、HCC、surgery、liver resection、hepatectomy、hepatic resection、anterior approach、conventional approach和liver hanging maneuver等为关键词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Knowledg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CC)、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3年12月.纳入行前入路肝切除术和传统入路肝切除术治疗巨大肝癌的中文和英文文献,再由2名研究者分别独立提取数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数据分析;应用Review Manager 5.1.2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优势比(OR)分析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D)分析统计,采用合并值及95%可信区间(95% CI)表示.结果 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3篇,共1 287例肝癌患者,其中前入路肝切除术603例,传统入路肝切除术684例.3篇文献为随机对照试验,1篇偏倚风险高,2篇偏倚风险低;10篇文献为非随机对照试验,平均质量评价为7分(5~9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近期疗效比较:与传统入路肝切除术比较,前入路肝切除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量(MD=-349.39,95%CI:-636.90 ~-61.81,P<0.05),降低输血率(OR=0.41,95%CI:0.24 ~0.72,P<0.05),缩短手术时间(MD=-40.81,95%CI:-57.81 ~-23.80,P<0.05);缩短平均住院时间(MD=-4.52,95%CI:-8.36 ~-0.69,P<0.05);降低术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OR =0.32,0.68,95% CI:0.16~0.62,0.53 ~0.88,P<0.05).远期疗效比较:前入路肝切除术能降低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有相对更高的1、3年总体生存率(OR=0.45,2.72,4.47,95% CI:0.29 ~0.69,1.59 ~4.66,2.61 ~7.63,P<0.05).结论 肝癌患者施行前入路肝切除术的围术期安全性与传统入路肝切除术相当,近期和远期疗效优于传统入路肝切除术.

  • 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刘晓;杨连粤

    目的 总结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FNH)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4年8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48例FNH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分别行全面血清学检查和腹部B超、CT以及MRI检查.手术患者术后均行病理学检查.未明确诊断患者,根据占位性病变部位施行对应手术治疗,对已确诊为FNH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施行保守治疗.采用门诊或电话随访,内容包括病史回顾、临床症状及体格检查,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9月.结果 47例患者肝功能正常,TBil升高1例.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AFP、CEA及CA19-9等均为阴性.患者行影像学检查发现病灶55个,其中41例患者病灶为单发,7例为多发.48例患者行B超检查均未能作出明确诊断.38例患者行CT检查示病灶呈低密度31例、等密度7例,其中病灶中央可见条状或放射状低密度影20例,3例诊断为FNH.10例患者行MRI检查,3例诊断为FNH.其结果显示:动脉期病灶均明显均匀强化;5例病灶中央可见放射状条纹,T2 WI呈高信号,增强早期不强化,延迟后信号可增强.中央瘢痕在T1 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2例患者经皮肝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FNH.40例患者未能明确诊断,施行手术治疗,其中31例行开腹肝切除术,9例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术中探查患者肝脏均无肝硬化表现,发现病灶47个,其中位于左半肝16个,右半肝31个.30例患者施行肝脏肿块局部切除术、7例行右半肝切除或扩大右半肝切除术、3例行左半肝切除术;其中12例患者同时联合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为78~255min,术中出血量为80~720 mL.病灶直径为(4.6±1.6)cm(1.5~11.5 cm).40例手术标本病理学检查证实为FNH.8例确诊为FNH患者予以保守治疗.4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1个月(1~56个月),患者均健康生存,无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恢复良好.结论 FNH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多无明显临床症状.术前增强CT及MRI检查有助于FN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确诊困难、有明显临床症状患者,应予手术治疗,明确诊断者可行对应保守治疗,患者预后较好.

  • 肝细胞癌大体形态分型的临床意义

    作者:伏旭;何健;史炯;唐敏;毛谅;周铁;蔡创;仇毓东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大体形态分型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以及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119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手术切除标本沿冠状位切成厚度约1 cm的切片并拍照,记录病理学特点.参照文献,结合临床经验,将肝癌手术切除标本大体形态分为结节型(1型)、结节突起型(2型)、结节融合型(3型)、浸润型(4型).比较4种类型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4月或患者死亡.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偏态分布数据以M(P25,P75)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和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逐步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19例肝癌患者中,1型占20.17% (24/119),2型占25.21% (30/119),3型占21.85%(26/119),4型占32.77%(39/119).4种不同大体形态分型的肝癌患者年龄、HBsAg阳性、术前AFP、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T分期、微血管侵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4.499,x2=2.944,3.516,F=1.028,2.837,2.419,x2=6.606,12.732,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患者术前AFP,4型显著高于3型、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83,1.851,2.083,P<0.05).患者手术时间,4型显著长于3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25,1.758,P<0.05);4型与2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21,P>0.05).患者术中出血量,4型显著多于3型、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69,1.875,2.205,P<0.05).患者住院时间,4型显著长于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9,1.975,P<0.05);4型与3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8,P>0.05).患者微血管侵犯,4型显著多于3型、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905,8.291,4.729,P<0.05).119例肝癌患者中,116例术后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7.48%(116/119),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4~74月).119例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1~73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3.2%、70.7%、63.4%;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1~70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3.3%、42.7%、11.4%.1型肝癌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56个月(51 ~61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1%、82.5%、65.3%,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48个月(41 ~54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1.3%、66.7%、58.6%;2型肝癌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56个月(52 ~ 60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6%、82.6%、82.6%,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46个月(40~51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1.4%、64.1%、64.1%;3型肝癌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53个月(48 ~58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6%,84.7%,77.8%,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42个月(36 ~48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0.1%、62.3%、50.0%;4型肝癌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46个月(40 ~51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5.7%、51.5%、45.6%,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29个月(23 ~34个月),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4.3%、31.6%、22.3%.不同大体形态分型肝癌患者预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71,7.652,P<0.05).患者预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4型显著差于3型、2型和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体生存率:x2=4.823,6.131,5.785,P<0.05;无瘤生存率:x2=5.184,5.634,9.262,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AFP、T分期、微血管侵犯、肿瘤大体形态分型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x2=3.516,6.687,6.165,7.974,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3 ~T4期、微血管侵犯、肿瘤大体形态分型为4型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3.646,2.397,1.617,95%可信区间:1.042 ~ 12.713,1.063 ~5.403,1.119 ~2.337,P<0.05).结论 肝癌的大体形态分型可能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浸润型肝癌患者术前AFP高、术中出血量大、微血管侵犯发生率高,预后差.T3~T4期、微血管侵犯、肿瘤大体形态分型为浸润型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胆总管探查引流术后T管窦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汪建初;浦涧;王存川;马日海;路远;卓臣义;陆玉敏

    目的 通过螺旋CT检查胆总管探查引流术后T管窦道的形成,探讨影响窦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3年12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465例行胆总管探查引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2周行T管造影检查,判断有无胆道残留结石及狭窄,行螺旋CT检查T管窦道是否形成.选择患者性别、年龄、Alb、C反应蛋白、ALT、TBil、Hb、手术方式、T管周围积液、再次手术、糖尿病11个可能会影响窦道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 465例患者T管造影均通畅,且无残留结石;CT检查发现397例患者术后2周形成完整窦道,即行T管拔除.对于窦道形成不完整或未形成的患者,术后4周复查CT判断窦道形成后拔除T管.所有患者均无胆汁漏发生,痊愈出院.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lb、手术方式、T管周围积液、糖尿病是影响T管窦道形成的因素(x2=50.750,7.671,19.022,15.373,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lb< 30 g/L,腹腔镜手术、T管周围积液、糖尿病是影响T管窦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5,0.493,0.262,0.363;95%CI:1.061 ~1.214,0.280~ 0.865,0.104~0.658,0.156 ~0.843,P<0.05).结论 胆总管探查引流术后2周可通过CT检查判断T管窦道形成情况而决定是否拔除T管.Alb< 30 g/L、腹腔镜手术、T管周围积液、糖尿病是影响T管窦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 超声引导下双通道置管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高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作者:王华;陈琪;汪涛;汤礼军;张辉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双通道置管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高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成都军区总医院收治的35例高龄(≥80岁)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先在B超引导下行经皮胆囊双通道穿刺置管引流,后期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术后长期口服消炎利胆药物,降低结石复发.采用电话和门诊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6月30日.结果 35例患者B超引导下胆囊穿刺置管均一次性成功,1例发生穿刺后出血,经对症治疗止血成功;因置管窦道形成不佳改行胆囊切除术1例;余34例均成功取石;随访4~24个月,结石复发1例.结论 双通道胆囊穿刺置管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治疗高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该手术方式方法简单、疗效可靠,具有推广价值.

  • 肝尾状叶良性肿瘤的手术疗效

    作者:林辉;杨远;林川;潘泽亚;周伟平;吴孟超

    目的 探讨肝尾状叶良性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4年4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1 12例肝尾状叶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部位、大小等选择采用左侧入路、右侧入路、双侧入路、中央前入路或逆行肝尾状叶切除术.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10月.结果 112例患者均具有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均完整切除肿瘤,其中行单纯肝尾状叶肿瘤切除术33例(22例双侧入路、11例左侧入路),左半肝+尾状叶切除术28例(左侧入路),肝中叶+尾状叶切除术21例(中央前入路),部分肝右叶+尾状叶切除术19例(右侧入路),右半肝+尾状叶切除术11例(9例右侧入路、2例逆行切除).术中单纯入肝血流阻断72例,入肝血流联合肝静脉阻断29例,全肝血流阻断6例,未行肝血流阻断5例.手术时间为(192±69) min,平均入肝血流阻断时间为28 min(0 ~94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590 mL(100~ 12 000 mL),术中输血例数为68例,平均输血量为600 mL(200 ~ 10 000 mL),术后住院时间为(8.2±2.7)d.31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胆汁漏21例,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7例,术后出血2例,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肝衰竭1例,经保肝治疗后好转.无围术期死亡患者.112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6~24个月).随访期间,112例患者均健康生存,无一例患者肿瘤复发或因手术相关并发症死亡.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肝尾状叶良性肿瘤的有效手段,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手术疗效确切.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合理优化手术路径,术中采用选择性肝血流阻断,精细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514例肝血管瘤的治疗与临床评分

    作者:周成明;张金辉;任伟新;赵晋明;邰沁文;曹峻;吐尔洪江·吐逊;温浩

    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提出肝血管瘤临床评分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14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别施行手术切除、肝动脉栓塞术(TAE)、RFA治疗或随访观察,观察其治疗情况,手术时间,术后1周ALT水平,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评价其临床疗效.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肿瘤直径、位置、肿瘤直径增长速度4项相关因素,提出肝血管瘤临床评分:分值≥4分者可考虑行手术治疗,对不宜或不愿行手术切除者,可考虑TAE或随访观察;分值<4分且未合并危险因素者可随访观察,合并者视患者个体情况选择个性化随访、再评估后手术切除、TAE或RFA.采用门诊及电话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6月.结果 (1)治疗情况:①手术疗效,380例患者肿瘤完整切除.195例患者症状缓解,17例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手术时间为(175±15) min,术后1周ALT为(139±14) U/L,术后住院时间为(11.5±1.4)d,术后发生并发症58例.②TAE疗效,37例患者行TAE,术后CT检查示1例患者瘤体未见强化;36例瘤体部分强化,体积缩小25% ~ 90%.13例患者症状缓解,10例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手术时间为(67 ± 13) min,术后1周ALT为(64±13) U/L,术后住院时间为(6.8±0.7)d,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③RFA疗效,16例患者行RFA,术后CT检查示2例患者瘤体未见强化;14例瘤体部分强化,体积缩小29%~72%.3例患者症状缓解,1例患者未缓解,手术时间为(75±26) min,术后1周ALT为(41±18) U/L,术后住院时间为(5.3±2.7)d.④随访观察情况,81例仅随访观察患者中24例症状消失,8例未缓解,49例仍无症状.20例肿瘤缓慢增大,3例因肿瘤增大迅速行手术切除,无并发症发生.(2)临床评分:分值≥4分患者176例,手术切除159例,TAE 8例,随访观察9例;分值<4分患者338例,手术切除221例,TAE29例,RFA 16例,随访观察72例.(3)随访情况: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 15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89个月,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肝血管瘤的有效方法,TAE及RFA具有创伤小的优点,但疗效欠佳,随访观察可作为暂无手术指征患者的选择.肝血管瘤临床评分可作为选择治疗方式的参考依据,但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治疗方式.

  • 防止肝脏良性肿瘤的过度治疗

    作者:周伟平;吴孟超

    目前对于肝脏良性肿瘤的治疗缺乏统一的标准,对患者进行过度治疗继而产生严重后果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应该开展多学科合作,进行相应的随机对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肝脏良性肿瘤制订相应的治疗指南,以达到统一标准、规范治疗的目的,防止过度治疗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及负担.

    关键词: 肝肿瘤 规范化 治疗
  • 非寄生虫性肝脏囊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刘连新;梁英健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非寄生虫性肝脏囊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对于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仍显不足.单纯多发肝囊肿与多囊肝病的鉴别诊断需结合家族遗传史、囊肿数目、是否合并多囊肾、有无分隔及B超检查特点;单纯单发肝囊肿与肝内胆管囊腺瘤的鉴别需结合影像学特点及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在治疗上,腹腔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肝脏囊性疾病的治疗,但并不能完全取代开腹手术,具体选择仍需依据患者的特点采取个体化、多样性的治疗手段.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建水;张光年;钟扬

    胆石症是我国常见病.LC是治疗胆囊结石和胆囊炎的标准术式[1-2].胆囊切除术后出现胆总管结石并不罕见[3].胆囊切除术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原因有两类:(1)术前已合并有胆总管结石但漏诊.(2)胆囊切除术后Oddi括约肌功能改变,导致胆道动力学改变,胆道逆行感染几率增加,使具备结石形成高危因素的患者结石形成几率进一步增加.胆囊切除术后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多见于术中胆囊结石落入胆总管或术中未发现的胆囊管嵌顿结石术后排入胆总管[4-5].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熙瑞;刘连新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它可以引起肝损害、缺血性肠坏死和曲张静脉出血等严重后果.近年来关于PVT的危险因素、诊断、预防及治疗均有大量报道.影像学检查已经可以早期诊断门静脉血栓,这对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

  • 解剖性规则肝段切除术治疗肝中叶泡型包虫病

    作者:张晓刚;刘昌;刘青光;吕毅

    目的 探讨解剖性规则肝段切除术治疗肝中叶泡型包虫病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肝中叶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以影像学三维重建技术为基础设计多种手术方案,综合多因素分析(肝脏体积测算、肝实质切除率、血管切除重建评估、Child-Pugh评分和ICG R15等),终制订解剖性规则肝段切除术方案(肝Ⅴ、Ⅷ、Ⅳb段).术中探查肝包虫囊肿与第一、二肝门关系密切,精细操作,解剖性切除肝Ⅳb、Ⅴ、Ⅷ段.术后每个月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并行B超及CT检查了解肝脏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4月.结果 术前三维可视化重建后图像清晰立体地显示肿瘤组织、腹腔实质器官、腹腔大血管的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术中证实三维重建的解剖关系与实际基本一致.手术历时410 min,术中出血量约1 000 mL,未输注血液制品;手术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患者未出现肝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5 d,出院时手术切口愈合良好已拆线,血常规、生化检查结果均正常,恢复正常饮食,生活完全自理.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肝包虫病(泡型).患者术后持续服用阿苯达唑1 200 mg/d.随访6个月,患者体质量较出院时增加5 kg,无不适主诉,已恢复劳动能力.未发现肝脏包虫病变复发,未发现全身其他器官包虫病发生.结论 解剖性规则肝段切除术治疗肝中叶泡型包虫病术中依靠肝实质及血管三维重建方案指引,结合选择性肝门阻断和血管切除重建等关键技术的应用,既完整切除病变肝脏,又保证了剩余肝脏功能性体积大化,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近期疗效满意.

  • 自体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一例

    作者:季学闻;张金辉;于湘友;赵晋明;何蕾;钟华;董家鸿;温浩

    1 临床资料患者男,17岁,因腹上区隐痛不适伴皮肤及巩膜黄染1年,曾在当地医院就诊,并确诊为右肝内巨大泡型包虫病,口服阿苯达唑1年余.但黄疸呈进行性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断与治疗,患者于2013年6月8日到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体格检查:皮肤及巩膜重度黄染,腹腔无积液,下肢无肿胀.实验室检查:TBil 415 μmol/L,DBil 283 μmol/L.

  • 肝紫癜病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孙泉;袁强;蒙广星;杜智;王毅军

    肝紫癜病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肝血管病变.因其发病率低,缺乏特异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2014年4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收治1例因间断肝区胀痛就医患者.术前CT和超声检查发现肝右叶占位性病变,肝细胞性或血管源性恶性肿瘤待查,肝不典型局灶性结节状增生待查.患者行肝切除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肝紫癜病伴肝细胞腺瘤样增生.术后随访至2014年10月20日,未见复发.

    关键词: 紫癜肝病 肝切除术
  • 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疗效

    作者:黄长文;李光明;邹书兵;方路;黄明文;王恺;娄思源

    目的 探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0例行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治疗左肝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在腹腔镜下先行鞘内或鞘外半肝血流阻断后再切除左半肝,合并胆总管结石或右肝管结石一同处理,根据胆管情况选择放置T管或腹腔镜下行一期胆总管缝合.术后1个月均返院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CT或者T管造影检查,此后每3个月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必要时增加CT或MRI检查,了解有无结石残留等并发症.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7月.结果 5例患者中转开腹,25例患者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全部采用阻断左半肝入肝血流后行肝切除术,其中鞘外阻断11例,鞘内阻断14例.手术时间为(158±85) min,术中出血量为(405±215) mL,术中输血2例.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术中胆道镜探查未发现结石残留,其中5例行胆道一期缝合,3例放置T管.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2例发生胆汁漏,1例出现胸腔积液,经引流后痊愈;术后1例患者出现膈下积液,B超定位下行穿刺引流;术后1例患者出血,出血量约500 mL,经保守治疗痊愈.全组患者住院时间为(8.5 ±2.3)d.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 ~12个月,无胆汁漏及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均无结石复发.结论 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安全、可行,疗效良好.

  • 胆管囊腺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耿小平

    胆管囊腺肿瘤(BCTs)是一种较少见的肝脏囊性肿瘤,占肝脏全部囊性病变的比例≤5%.BCTs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术前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主要依赖影像学诊断,影像学相对特征表现为多房性伴乳头状突起及分隔的囊性肿瘤.其误诊误治率极高,尤其需与肝囊肿相鉴别.BCTs疑似患者应首选完整的根治性切除,手术切除范围包括囊性肿瘤在内的部分正常肝组织.根治性切除术后BCTs患者总体预后较好,但仍有一定的复发率,需规范化随访检查,一旦发现肿瘤复发,及时行再手术仍可获得较好疗效.

  • 食管错构瘤的影像学特征

    作者:李航;孔祥磊;江丽娟;许冰

    目的 总结食管错构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食管错构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X线钡剂造影、多排螺旋CT平扫及二期增强扫描、食管镜、EUS检查,完善检查后行内镜下肿瘤切除术.术后复查X线钡剂造影.结果 X线钡剂造影检查示食管上段分叶状充盈缺损,表面光滑,食管黏膜连续,局部食管蠕动正常.食管CT检查示食管腔内见分叶状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4.2cm×1.6 cm×1.5 cm,其内密度不均,中间密度近似脂肪样密度;二期增强扫描未见明确强化.食管镜检查示距门齿16 ~ 23 cm处见纵行隆起型粉白色肿瘤,近侧有蒂起源于食管后壁,远端呈结节样隆起,表面颗粒样粗糙,触之柔软,无出血,病变局部管腔狭窄.EUS检查示病灶呈不均质低回声,固有基层增厚明显,外膜边缘粗糙.患者行内镜下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学诊断为错构瘤.术后随访12个月,患者状况良好,复查X线钡剂造影,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食管错构瘤是一种极罕见的良性肿瘤,以进食固体食物出现哽咽感为主要临床表现.CT增强扫描及EUS检查对诊断、鉴别该病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 “脾切除术后脾动静脉瘘的诊断与治疗”的疑问

    作者:贾中芝;田丰;刘莹莹;戴朝六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部:阅读贵刊2014年第12期刘莹莹等[1]撰写的“脾切除术后脾动静脉瘘的诊断与治疗”一文受益匪浅.文章指出:“1例脾切除术后脾动静脉瘘患者,经多学科讨论,由介入放射科协助,采用脾动脉栓塞+腹腔动脉造影术成功治疗该例脾动静脉瘘患者”.文章作者名单未列入参与治疗的介入科医师.笔者认为:该文作者对动静脉瘘的治愈标准把握欠准确,一般认为:动静脉瘘的治愈标准应为彻底栓塞引流静脉起始端[2-4].原文术后2个月患者腹部增强CT检查示脾静脉扩张减轻(第989页,图7),这提示动静脉瘘仍然存在,随着时间的延长动静脉瘘易再次复发.故建议此类患者应请介入科医师协助治疗,栓塞脾动静脉瘘供血动脉同时栓塞其静脉引流血管,并将介入科医师列入作者名单.

    关键词:
中华消化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