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Surgery 중화소화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8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9752
  • 国内刊号: 11-561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117
  • 曾用名: 消化外科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董家鸿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劈离式肝移植

    作者:董家鸿;陈耿

    肝脏移植作为其他方法无法治愈的急性或慢性不可逆肝病的惟一有效治疗手段已取得了巨大成效.但近10年来迅速增加的待移植群与供肝匮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移植受者与可利用供肝数量之间的巨大差异导致越来越多的患者在等待中死亡,总病死率超过10%,儿童受者病死率则超过20%.劈离式肝移植(split liver transplantation, SLT)是基于肝脏是功能性分段器官的理论,将完整的尸体供肝分割成2个或2个以上的解剖功能单位分别移植给不同受者,达到"一肝两受"或"一肝多受".这一肝移植术式由德国医生Pichlmayr首创于20世纪80年代末[1].至20世纪90年代末,技术业已成熟的SLT已从初主要应用于儿童肝移植逐渐成为欧洲和澳洲肝移植的常规术式,并扩展到双成人受者的肝移植.SLT不仅是拓展尸体供肝池和缓解供肝短缺的重要方法之一,而且能缩短受者等待时间以获得更满意的移植效果.面临当前尸体供肝短缺而活体供肝很受限制的痛楚现实,国内外移植界对于SLT这一增加尸体供肝数量的有效方法倍加关注.

    关键词: 肝移植 劈离式
  • 肝癌肝移植适应证的选择

    作者:樊嘉;徐泱;周俭

    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第二位癌症杀手,也是世界第三的癌症死亡原因[1].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肝癌已从"不治之症"变为"部分可治"[2].目前肝癌手术切除仍然是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的好治疗手段,但肝癌往往伴有明显的肝硬化,很多患者不适宜手术切除,在此情况下,肝移植成为可被选择的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肝移植在我国发展迅速,技术日臻成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8月,全国施行肝移植手术累计已超过7 000例,其中肝癌肝移植约占40%,很多肝癌患者移植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疗效满意.

  • 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和治疗(附41例回顾性分析)

    作者:陈耿;王槐志;何宇;杨占宇;王曙光;别平;董家鸿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肝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 41例肝移植受者中,死亡14例(34.15%).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24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3例,腹腔出血6例,急性排斥反应6例,胆道并发症3例,门静脉血栓1例,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1例,全身播散性真菌感染1例.术后2例生存超过5年,4例生存超过4年,7例生存超过3年,11例生存超过2年.结论在背驮式肝移植中行腔-腔静脉侧侧吻合(SSCCA)、采用抗CD25单克隆抗体诱导治疗、降低钙神经蛋白抑制剂用量、实施环孢素C2监测对降低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可能有一定意义,对于出现难以逆转的肾损害同时无法耐受血液透析的受者,肾移植可能是惟一的选择.

  • 肝门部胆管癌病理特征与术后随访结果分析(附113例报告)

    作者:孟翔飞;周宁新;肖梅;李铸;丁振昊;黄志强

    目的评估肝门部胆管癌的病理特征对术后生存的影响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院肝胆外科113例手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病理资料,并结合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分化腺癌18例、中分化腺癌38例,低分化腺癌38例,黏液腺癌4例,其他类型15例.高、中、低分化腺癌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57.0%,10.9%,18.8%,高分化与中低分化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浸润能力高分化腺癌弱、中低分化腺癌较强,黏液腺癌强.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神经转移对术后生存时间均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肝门部胆管癌的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神经转移对预后的影响仍需深入研究.

  •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探讨

    作者:杨英祥;周宁新;史宪杰;段伟东;余强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1年11月至2005年1月收治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14例,分别采用动脉溶栓、血管支架植入、高压氧治疗及再次肝移植治疗.结果动脉溶栓11例,成功率45.5%(5/11),2例随访12个月肝功能正常,另3例均于随访期死亡,其中2例因吻合口狭窄曾行血管支架植入术.高压氧治疗3例,随访7个月,临床效果较好.急诊再次肝移植2例,术后均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动脉溶栓及血管支架植入治疗存在局限性,高压氧治疗效果良好,可与其他保守治疗联合使用,应避免急诊再次肝移植.

  • 肝移植术后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281例的分析

    作者:王正昕;傅志仁;丁国善;郭闻渊;傅宏;倪之嘉;马钧;李先兴;施晓敏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病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的原因及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81例HBV相关性肝病,移植前后给予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人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HBV再感染,其中9例为拉米夫定+阿德夫韦+HBIg,观察临床表现、血清HBV标志物、HBV DNA及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等指标.结果用拉米夫定+HBIg预防的272例中,有7例再感染,血清HBsAg、HBeAb和HBcAb阳性,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HBsAg表达,其中2例血清HBV DNA阳性,4例经治疗后HBsAg又转阴.用拉米夫定+阿德夫韦+HBIg预防的9例中,血清学和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无HBsAg表达.结论拉米夫定+HBIg或拉米夫定+阿德夫韦+HBIg联合应用,可以有效预防HBV相关性肝病肝移植后HBV的再感染.

    关键词: 肝移植 HBV 再感染
  •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介入治疗

    作者:鲁正;彭承宏;周光文;申川;沈柏用;陈皓;李宏为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介入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6月至2005年9月诊治的173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出现胆道并发症14例(8.1%),其中胆管狭窄6例,胆管狭窄合并胆漏1例,胆泥淤积或结石3例,肝断面胆漏2例(劈离式肝移植患者),T管拔除后胆漏1例,Oddi括约肌功能失常1例.除1例胆道狭窄再次行肝移植,因发生严重感染导致肝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患者经介入治疗均获得满意的效果.结论介入治疗是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首选方法.

  • 肝移植术中复杂的肝动脉重建

    作者:杨占宇;董家鸿;王曙光;别平;李智华

    目的探讨供肝肝动脉解剖变异的整形重建方式及对移植后肝动脉血栓形成(HAT)、胆道并发症及移植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至2005年9月完成的330例原位肝移植临床资料.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变异肝动脉进行整形.供肝肝动脉整形、重建及供受者间动脉的吻合在2.5倍放大镜下以7-0、8-0 Prolene或Vascufil缝线完成.术后每日用多普勒超声检查肝动脉血流1周,其后定期监测.结果 67例供肝肝动脉存在解剖变异,占20.5%(67/327),实施血管重建性吻合79例次.存在动脉变异供肝附加血管整形重建组围手术期HAT发生率与无肝动脉变异供肝肝移植组围手术期HAT发生率比较(1.5% vs 1.15%);随访期内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与无肝动脉变异供肝肝移植组发生率比较(9.0% vs 7.7%),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受者比较,1、3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91.3% vs 90.7%,86.7% vs 88.2%)(P>0.05).结论应用存在肝动脉变异并血管整形的供肝,实施肝移植不增加HAT及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并可取得与无变异肝动脉供肝相同的远期疗效.

  • 采用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行成人间活体肝移植

    作者:严律南;李波;曾勇;文天夫;赵纪春;王文涛;杨家印;徐明清;马玉奎;陈哲宇;刘江文;吴宏

    目的探讨采用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行成人间活体肝移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至2005年8月,我院施行了16例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术中采用了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移植物,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改良的手术技术包括肝右静脉的重建,右肝下静脉的重建,肝中静脉分支的搭桥等改进.结果全组供者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前2例受者中,1例发生肝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因发生小肝综合征,死于肝功进行性恶化.后14例受者中发生并发症5例:急性排斥反应,肝动脉栓塞,胆漏,左膈下脓肿及肺部感染各1例;1例再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死于MODS.14例中除肝右静脉与下腔静脉(IVC)直接吻合外,其中5例加行右肝下静脉重建,另5例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搭桥行肝中静脉分支与IVC重建,保证了右肝的流出道通畅.移植物与受者重量比(GRWR)为0.72%~1.15%,11例<1.0%,其中2例<0.8%,无小肝综合征发生.结论采用了改进的手术技术,特别是肝静脉流出道的充分重建可有效的避免小肝综合征,从而使采用不含肝中静脉的活体右半肝移植成为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 供肝切取与保存技术中几个关键环节的探讨

    作者:刘树荣;刘永锋;张佳林;吴刚;宋少伟;李桂臣

    目的探讨提高和完善供肝切取与保存技术,提高器官利用率,减少肝移植术后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1995年5月至2005年6月我院实施了122例原位肝移植,采用腹腔器官联合快速切取技术进行了165例供肝和供肾联合切取,先行经肠系膜上静脉至门静脉插管,随即行腹主动脉插管,UW液原位灌洗.灌洗开始后优先处理胆道,用UW液经胆总管冲洗胆道.整块切取肝脏、双侧肾脏.回手术室进一步修剪,对变异的肝动脉(25例,20.5%)整形使之变为单支.结果 165例供肝热缺血时间120~310 s,冷缺血时间260~840 min.移植肝通血20~30 min后均有金黄色胆汁分泌.术后均未发生原发性无功能和器官功能延迟.结论对于脑死亡的供者器官切取采取原位灌洗,整块切取及体外修整,可大限度地缩短热缺血时间,有效避免变异血管损伤,进而提高供者器官的利用率.确切的胆道冲洗对避免肝内外胆管自溶和术后胆道狭窄非常重要.良好的供肝切取与保存是移植成功的保证,可有效地减少手术并发症,进而取得良好的疗效.

  • 肝移植术后侵袭性曲菌病的防治

    作者:易述红;陆敏强;杨扬;蔡常洁;许赤;李华;汪根树;易慧敏;陈规划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侵袭性曲菌病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完成的576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侵袭性曲菌病的预防和治疗经验.结果 9例患者术后并发侵袭性曲菌病,发病率为1.74%(9/576),首发感染部位为肺部8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6例患者停用免疫抑制治疗,3例患者将他克莫司(FK506)或CsA降低到低有效血药浓度.6例患者选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其中1例先试用氟康唑)、3例首选伊曲康唑进行治疗.5例肺部感染患者痊愈,2例因肺部感染无法控制死亡,2例因并发多器官曲霉菌感染死亡.结论早发现并及时调整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早期、足量和足程使用抗真菌药物,积极行手术治疗是降低肝移植术后侵袭性曲菌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 曲菌病 肝移植
  • 改良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180例

    作者:刘骅;曹晖;吴志勇

    目的改进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方法,建立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模型.方法采用改良Kamada二袖套法进行大鼠原位肝移植180例,观察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免疫病理改变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总手术成功率85.6%,供者手术时间(40.0±3.8)min,修肝时间(14.3±2.1)min,受者手术时间(48.0±4.2)min,无肝期(22.0±2.3)min.SD-Wistar大鼠肝移植后出现免疫排斥病理改变.常见并发症有麻醉意外、气胸、失血性休克、下腔静脉空气栓塞、血栓形成或胆道梗阻等.结论改良Kamada二袖套法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SD-Wistar大鼠肝移植为高排斥组合,可作为肝移植免疫耐受研究的模型.

  • 中药复方肝癌-1号逆转肝癌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起;刘作金;张俊;石毓君;龚建平

    目的分析中药复方肝癌-1号逆转阿霉素(ADM)诱导的HepG2/ADM细胞的多药耐药性的机制.方法以亲本细胞HepG2为对照,MTT法观察肝癌-1号对HepG2/ADM细胞的毒性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癌-1号作用后细胞表面p-糖蛋白(P-gp)表达阳性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查多药耐药基因(MDR1) mRNA表达水平;MTT法观察肝癌-1号处理后的HepG2/ADM细胞对阿霉素、表阿霉素、氟尿嘧啶耐药的逆转作用.结果肝癌-1号<50 μmol/L对HepG2/ADM细胞无明显毒性,半数抑制率(IC50)为75 μmol/L;50 μmol/L的肝癌-1号可部分抑制HepG2/ADM细胞P-gp合成及MDR1 mRNA的表达,可逆转HepG2/ADM的耐药性,对阿霉素、表阿霉素、氟尿嘧啶的逆转倍数分别为3.94(P<0.01),1.72(P<0.05),1.67(P<0.05).结论肝癌-1号通过抑制HepG2/ADM耐药细胞MDR1 mRNA的表达及P-gp合成,能部分逆转HepG2/ADM的耐药性.

  • 人肝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和皮下移植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作者:张宁;脱帅;刘秋珍;杨波;王明耀;朱希伟

    目的探讨肝恶性淋巴瘤发病机制,为实验治疗提供工具.方法采用人肝恶性淋巴瘤术中新鲜组织块分别植入裸小鼠肝实质内和肩胛间皮下,观察原位移植和皮下移植成瘤率,移植瘤的侵袭、转移;并进行形态学(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血清学[甲胎蛋白(AFP)、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乳酸脱氢酶(LDH)]检测,染色体核型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在裸小鼠体内建成了同一人体瘤源人肝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HLBL-0102)和皮下移植模型(HLBL-0103).移植瘤的病理组织学为肝非霍奇金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9、CD20、 CD45 RO、CD79a阳性,CD3、CD7阴性.血清学AFP阴性,HBsAg阳性,LDH 1 267.5 U/L.染色体众数范围55~59条.移植瘤细胞 DI 值1.57~1.61,均为异倍体.HLBL-0102和HLBL-0103分别传至37代和31代,共移植裸鼠383只.肿瘤的移植生长率和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HLBL-0102移植瘤在裸鼠肝内自主侵袭性生长,瘤细胞侵入并破坏临近肝组织和门脉区内胆管及静脉,无其他组织、器官侵犯及远处淋巴结被累及.HLBL-0103在裸鼠皮下呈结节状局部生长.结论HLBL-0102和HLBL-0103是首次建立成功的人肝恶性淋巴瘤裸鼠移植模型,完整地模拟了人肝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过程,为研究肝恶性淋巴瘤发病机制和实验治疗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 c-met、E-钙黏蛋白、β-连环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谢斌;李晓武;董家鸿

    目的探讨c-met、E-钙黏蛋白(E-cadherin)、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肝细胞癌(HCC)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旨在初步明确其在HCC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HRP)对47例肝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中c-met、E-cadherin、β-catenin的表达进行了检测,评估c-met的表达与HCC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与E-cadherin、β-catenin表达的关系.结果 c-met、E-cadherin、β-catenin在肝细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3%、59.6%、38.3%,在正常肝组织中分别为12%、84%、64%,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met阳性表达率在肝细胞癌的转移(P<0.05)、淋巴浸润(P<0.05)、包膜形成(P<0.05)以及细胞分化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分期方面则没有差异.E-cadherin、β-catenin的表达在肝细胞癌的转移(分别为P=0.032,P=0.022)、包膜形成(分别为P=0.016,P=0.034)方面的有显著性差异;c-met表达与E-cadherin、β-catenin的异常表达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23,P=0.016).结论上述结果提示在HCC的转移中,c-met可能是通过HGF/c-met通路影响E-cadherin、β-catenin的改变来促进细胞的扩散进而出现转移,对于HCC的转移、复发及预后判断具有意义.

  • 黏蛋白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罗万红;邹声泉

    目的探讨黏蛋白1(MUC1)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胆囊癌诊断和免疫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原发性胆囊癌组织和17例正常胆囊组织中MUC1的表达.结果 MUC1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6.19%,明显高于正常胆囊组织(29.41%),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MUC1在胆囊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与胆囊癌组织病理类型、组织学分化、淋巴结转移及Nevin分期也有相关关系.但与有无合并胆囊结石无相关关系.结论 MUC1可作为胆囊癌患者预后评价指标,有可能作为肿瘤微转移的诊断及免疫治疗的靶抗原.

  • 肝移植与介入治疗

    作者:李宏为;周光文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惟一有效的手段.我国肝移植例数逐年增加,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出现,并发症的诊治亦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肝动脉血栓和胆道并发症是常见的.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的优势,常能达到与手术同等的疗效.本文重点介绍肝移植术后血管和胆道并发症介入治疗的新进展,同时还将介绍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对肝移植手术的影响.

  • 脾切除术后副脾功能亢进并发不全性结肠肠梗阻1例

    作者:姚兴伟;李娟

    患者,女,54岁.因间断性腹痛、腹胀伴鼻衄、牙龈出血1年入院.1年前,患者无诱因出现腹痛,胀痛,行走或活动时加重,有时为绞痛,排气或排便后缓解,鼻衄、牙龈出血间断出现.近期腹胀加重.CT检查提示左上腹肿块.血常规:WBC 3.2×109/L,RBC 4.46×109/L,Hb 100 g/L,PLT 40×109/L.6年前因乙型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行脾切除.术后无黑便.查体:心肺(-),腹稍膨、软,左上腹可扪及一约6 cm×6 cm×6 cm肿块,活动度差,表面光滑,质地中等.肝脾未扪及.

  • 腹腔镜切除回肠和乙状结肠三重原发癌1例

    作者:张雪峰;杨原;李瑾;金红旭;李永双;宗修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80岁,因左下腹疼痛20余日,门诊以乙状结肠癌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35年前患腰椎骨结核并行手术治疗.肺功能检查提示有轻度阻塞性通气障碍.结肠镜检查发现距肛缘25 cm半环状不规则肿物,呈结节状改变,黏膜光滑,质硬,肠腔狭窄,提示乙状结肠癌.取活检病理提示黏膜上皮中重度不典型增生.临床诊断:乙状结肠癌.

  • 肝移植的适应证与手术时机

    作者:郑树森;赵旭飞

    我国的肝移植事业在21世纪的前5年已取得辉煌的成绩.一些大的移植中心1、3年生存率已超过90%、80%.作为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惟一手段,肝移植手术的推广应用与供肝匮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大.美国2005年22 200例终末期肝病患者中仅有5 200例实施了肝移植手术[1].我国现今的器官分配体系尚不完善,如何严格掌握肝移植受者选择和手术时机选择显得极其重要.

  • 重视胆管、胆管细胞与移植肝胆道病的研究

    作者:黄志强;黄晓强

    1 胆管胆道应是一棵"常青树",枝枯叶落为哪般?当胆道在生理上的重要性和临床上的复杂性越来越受人关注的时候,大量的事实说明胆管不只是一条排泄的管道.胆管上皮在胆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特别是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上,尤令人注意.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可高达10%~40%,成为肝移植术的致命弱点,并发症中有早期的胆漏和晚期的胆管狭窄(非吻合口性狭窄),其中以后者的问题更为复杂.

中华消化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