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Surgery 중화소화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8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9752
  • 国内刊号: 11-561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117
  • 曾用名: 消化外科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董家鸿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远期并发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孙世龙;丁威威;王士凯;王永乐;谢天;王凯;范欣鑫;吴性江;黎介寿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远期并发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要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7年6月解放军南京总医院收治的36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远期并发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方法: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根据患者营养状态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择期行一期肠切除联合肠吻合术或行一期肠切除造口术;二期行确定性手术恢复消化道连续性.术后予抗凝治疗.观察指标:(1)临床特点.(2)治疗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12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和M(范围)表示.结果 (1)临床特点.①主要临床表现:餐后不适34例,腹痛33例,腹胀27例,恶心、呕吐20例,肛门停止排气排便17例,伴不同程度体质量下降14例,严重者1个月内体质量减轻20 kg.30例患者临床表现≥3种.②36例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价(APACHE)Ⅱ分数为4分(2分,6分).③实验室检查情况:36例患者血清总蛋白为55.8 g/L(45.2 g/L,59.1 g/L),白蛋白为30.6 g/L(27.3 g/L,37.5 g/L),前白蛋白为100.0g/L(86.0 g/L,132.0g/L),上述指标均降低.④影像学检查情况:腹部增强CT扫描检查中,16例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12例门静脉主干通畅但肠系膜上静脉主干未显影、伴广泛侧支循环,8例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主干均显影.仅1例患者明显节段性肠壁水肿、肠腔狭窄.消化道X线造影检查中,部分肠腔狭窄萎缩伴肠黏膜消失28例,肠管完全梗阻8例.(2)治疗情况:36例患者中,24例行一期肠切除联合肠吻合术,12例行一期肠切除造口术(其中11例行二期确定性手术恢复消化道连续性,1例因高龄拒绝行二期确定性手术恢复消化道连续性).36例患者肠管切除长度为30 cm(15 cm,80 cm);仅1例行一期肠切除联合肠吻合术患者术后发生小肠瘘,经保守治疗后自愈,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3)随访情况:36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3~1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随访期间,7例患者继发门静脉高压症,予对症治疗,5例好转,2例因严重消化道出血死亡;其余患者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远期并发缺血性肠病以餐后不适和肠梗阻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营养状态差、感染较轻,腹部CT联合消化道X线造影检查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早期积极行手术切除病变肠管,术后评估出血风险予抗凝治疗是主要治疗方式.

  • 肠外瘘患者确定性手术前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对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预测价值

    作者:任华建;王革非;顾国胜;洪之武;陈军;吴秀文;胡琼源;任建安

    目的 探讨肠外瘘患者确定性手术前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NTIS)对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16年11月解放军南京总医院收治的264例行确定性手术治疗的肠外瘘患者(181例甲状腺功能正常和83例NTIS患者)的临床资料,行确定性手术治疗后86例患者发生SSI设为SSI组,178例患者未发生SSI设为无SSI组.观察指标:(1)术后发生SSI的相关风险因素分析.(2)术前NTIS对术后SSI的影响.(3)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水平对术后SSI的预测能力.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面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血清FT3水平对术后SSI的预测能力.结果 (1)术后发生SSI的相关风险因素分析:SSI组患者术前经瘘口肠液丢失量、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手术切除部位、手术方式分别为<200 mL/24 h 65例、200~500 mL/24 h 15例、>500 mL/24 h 6例,(119±36) g/L,胃和十二指肠5例、小肠50例、回结肠31例、结直肠36例(部分患者手术切除多个部位),开腹58例、腹腔镜辅助28例,无SSI组患者分别为135、27、16例,(125±39)g/L,11、91、53、71例,127、51例,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71,t=1.202,x2=0.332,0.422,P>0.05).SSI组患者术前瘘口类型、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前NTIS、术中出血量、手术持续时间分别为单发57例、多发29例,(35±8)g/L,36例,<300 mL 67例、≥300 mL 19例,<3 h53例、≥3h33例,无SSI组患者分别为146、32例,(37±9) g/L,47例,161、17例,140、38例,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89,t=2.422,x2=6.426,7.746,8.54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多发肠瘘和术前NTIS是影响肠外瘘患者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1.873,2.464,95%可信区间:1.052~2.671,1.120~4.392).(2)术前NTIS对术后SSI的影响:术前NTIS患者的术前多发性肠瘘发生率、术前肠内营养时间>3个月比例、术后SSI发生率分别为31.3%(26/83)、72.3%(60/83)、43.4% (36/83),术后SSI中的浅层切口感染发生率、深层切口感染发生率、器官腔隙感染发生率分别为9.6% (8/83)、21.7%(18/83)、7.2%(6/83),术前甲状腺功能正常患者分别为19.3% (35/181)、57.5%(104/181)、27.6%(50/181)、11.6% (21/181)、3.9% (7/181)、8.8%(16/181);两者术前多发性肠瘘发生率、术前肠内营养时间>3个月比例、术后SSI发生率、浅层切口感染发生率、深层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603,5.319,6.426,4.256,4.377,P<0.05);而器官腔隙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93,P>0.05).(3)血清FT3水平对术后SSI的预测能力:ROC曲线显示血清FT3预测术后SSI的佳截值点为3.5 pmol/L,AUC为0.75,灵敏度为72.6%,特异度为68.7%.结论 肠外瘘患者确定性手术前存在的NTIS与术后SSI的发生相关,血清FT3预测术后SSI的佳截值点为3.5 pmoL/L.

  •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与腹腔镜辅助胃肠间质瘤手术的近期疗效分析

    作者:徐子鹏;汪文杰;余稳稳;陈为凯;李坤;于建平;李洪涛;刘宏斌

    目的 比较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与腹腔镜辅助胃肠间质瘤手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收治的98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98例患者中,45例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胃肠间质瘤手术,设为机器人组;53例行腹腔镜辅助胃肠间质瘤手术,设为腹腔镜组.手术由副主任医师以上级别医师施行.肿瘤直径<5 cm的胃间质瘤行楔形切除术.肿瘤直径>5 cm或位于贲门及幽门的胃间质瘤行胃大部切除+消化道重建术(胃空肠吻合术、Brauns吻合术).肠道间质瘤行肠切除+端侧吻合术.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肿瘤复发转移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7月.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手术及术后情况:9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机器人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胃肠减压管拔除时间、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52±.49) min、100 mL(10 ~300 mL)、(2.6±0.6)d、(1.1±0.3)d、(5.7±1.2)d、(8.3±1.3)d,腹腔镜组分别为(201±62) min、100 mL(5~600 mL)、(3.1±0.7)d、(2.1±1.5)d、(6.9±3.4)d、(11.6±7.0)d,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83,Z=2.104,t=-3.776,-3.637,-2.018,-2.817,P<O.05).(2)随访情况:98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2~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胃肠间质瘤手术安全有效,与腹腔镜辅助手术比较,其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 腹腔镜与开腹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骆洋;俞旻皓;陈建军;秦骏;黄轶洲;钟鸣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150例行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150例患者中,87例行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设为腹腔镜组;63例行开腹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设为开腹组.观察指标:(1)术中及术后情况.(2)术后并发症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恢复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术中及术后情况: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为(306±3) min,术中出血量为(197±12) mL,术后小肠造口首次通气时间为(62.1±1.8)h,术后住院时间为(8.2±0.4)d;开腹组患者分别为(224±4) min、(308±24) mL、(75.6±2.0)h和(10.1±0.6)d,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23,4.33,5.03,2.61,P<0.05).150例患者术后均顺利出院.150例患者术后3~12个月均行回肠造口回纳术,其中腹腔镜组为术后(6.0±5.6)个月,开腹组为术后(6.0±4.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P>0.05).(2)术后并发症情况:腹腔镜组患者中,术后切口感染、尿潴留、排便次数>4次/d分别为2、8、21例;开腹组患者分别为8、15、29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25,4.37,0.96,P<0.05).腹腔镜组患者中,术后肠梗阻、吻合口漏、盆腔感染、储袋炎、储袋克罗恩病、回肠储袋异常增生分别为3、10、5、23、2、1例;开腹组患者分别为8、7、4、24、1、0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3.65,0.11,0.01,0.96,0.17,0.82,P>0.05).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患者经抑酸、禁食、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后均好转.(3)随访情况:1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 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5年肠镜检查结果,术后吻合口和肠黏膜无异常.随访期间50例行转流性小肠造口回纳术患者,术后3年仍有大便不成形、排便不规律(排便次数>4次/d)情况,其中腹腔镜组21例,开腹组2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2,P<0.05).术后5年腹腔镜组和开腹组仍各有11例和10例患者出现大便不成形和排便习惯改变,但症状较术前均有所好转,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2,P>0.05).结论 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获得与传统开腹手术同等的安全性,且近期和中期疗效优于开腹组.

  • 3D和2D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的疗效分析

    作者:叶善平;方传发;张磊;钟武;夏来阳

    目的 比较3D和2D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7年12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行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44例患者行3D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设为3D腹腔镜组;48例患者行2D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设为2D腹腔镜组.观察指标:(1)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2)术后药物敏感试验及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8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9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无中转开腹和围术期死亡患者.3D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穿孔处取病理学检查组织时间、穿孔修补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分别为(60±8) min、(36±6)s、(137±12)s、(9.0±2.2)mL、(23.8±2.8)h,2D腹腔镜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70±9) min、(39±6)s、(143±14)s、(10.3±2.5)mL、(25.9±4.8)h,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95,2.779,2.215,7.740,2.570,P<0.05).3D腹腔镜组患者术后3例发生并发症,分别为肺部感染、局限性肺不张、谵妄;2D腹腔镜组患者术后2例发生并发症,分别为肺部感染、心力衰竭.发生并发症患者均予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0,P>0.05).(2)术后药物敏感试验及病理学检查情况:两组患者腹腔积液细菌培养均为阳性,并获得相应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穿孔处病理学检查均未发现恶性肿瘤细胞.(3)随访情况:84例患者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个月.随访期间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与2D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比较,3D腹腔镜手术同样安全可行,且手术时间、穿孔修补时间、穿孔处取病理学检查组织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均优于2D腹腔镜手术.

  • 影响克罗恩病肠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刘华山;张珑娟;梁振兴;胡拓;周驰;何小文;吴小剑;吴现瑞

    目的 分析影响克罗恩病肠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239例克罗恩病行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均行肠切除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随访情况.(3)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4)影响患者术前贫血的临床因素.采用门诊或病房接诊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术后30 d内切口感染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1月.采用Shapiro-Wilk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指标纳入多因素分析中以逐步向前法进行分析.结果 (1)手术情况:239例患者中,11例行急诊手术、228例行择期手术;65例行腹腔镜手术、174例行开腹手术;手术方式均为肠切除术,肠切除术后179例行消化道重建吻合,81例行肠造口术(21例联合行肠吻合和造口术).239例患者术中发现纤维性狭窄137例、肠瘘113例、小肠梗阻101例、脓肿58例、蜂窝组织炎54例、肠穿孔11例(部分患者合并多种症状).(2)随访情况:239例患者术后30 d均获得随访,随访期间48例发生切口感染,均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3)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疾病行为、红细胞沉降率>20 mm/h、术前贫血、术前合并慢性肠瘘、开腹手术、术中发现纤维性狭窄、术中发现肠瘘是影响克罗恩病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比值比=2.530,2.579,4.233,2.988,2.554,0.503,3.052,95%可信区间:1.218 ~2.259,1.141 ~5.833,1.598~11.210,1.522~5.864,1.082~6.029,0.265~0.954,1.555~5.993,P<0.05).②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贫血和术中发现肠瘘是影响克罗恩病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3.881,2.837,95%可信区间:1.449~ 10.396,1.429~5.634,P<0.05).(4)影响患者术前贫血的临床因素:术前贫血患者的性别(男性)、体质量指数、红细胞沉降率>20 mm/h、血小板>300x 109/L、C反应蛋白升高、白蛋白<35 g/L例数分别为120例、(17.4±2.9)kg/m2、130、75、139、65例;术前不贫血患者分别为65例、(18.3±2.9)kg/m2、36、12、39、10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7.966,t=2.210,x2=12.219,14.440,14.661,12.272,P<0.05).结论 术前贫血及术中发现肠瘘是克罗恩病患者肠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贫血与围术期炎症状态具有相关性.

  • 构建6-基因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区域淋巴结完全退缩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作者:王枭杰;池畔;余倩;林惠铭;卢星榕;黄颖;徐宗斌;黄胜辉;孙艳武;叶道雄

    目的 筛选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CRT)后区域淋巴结完全退缩(ypN-)的分子标志物,构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的CRT后ypN-的预测模型.方法 从公共基因芯片数据库下载一组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患者的芯片数据(GSE46862),包括69例直肠癌样本,共64例样本纳入研究.21例直肠癌CRT后ypN-设为ypN-组,43例直肠癌CRT后区域淋巴结阳性残留(ypN+)设为ypN+组.通过GCBI在线平台分析数据.比较直肠癌CRT后ypN-组与ypN+组的基因表达谱,寻找差异表达基因以筛选分子标志物.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筛选排名前6名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模型构建.ANN预测模型构建采用SPSS Modeler完成.按照7∶3将总样本随机裂解成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运用训练样本进行ANN预测模型构建,用测试样本进行独立回代验证.观察指标:(1)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结果.(2) ANN预测模型分析结果.绘制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分子标志物和ANN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1)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结果:共筛选出50个差异表达基因.前6名的基因分别为IL6、AKR1B1、AREG、SELE、ROBO1、CD274.(2) ANN预测模型分析结果:选择上述6个基因,构建ANN预测模型.该ANN为3层7-5-2结构.对ANN贡献大的是IL6,之后分别为ROB01、AKR1B1、AREG、CD274、SELE.该模型的AUC为0.929.其灵敏度为96.7%,特异度为85.7%,预测训练样本的准确率为93.2%.当进行独立回代时,其预测灵敏度为92.3%,特异度为85.7%,预测独立测试样本的准确率为90.0%.结论 基于多分子标志物(IL6、ROB01、AKR1B1、AREG、CD274、SELE)成功构建了CRT后ypN-的精准预测模型,稳定性好,可为直肠癌CRT后保直肠手术的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 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的手术时机

    作者:张腾辉;朱维铭

    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危重,盲目依赖药物治疗可能导致延误手术时机,增加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病死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手术时机,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及时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结合患者病情、临床症状、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内镜检查等指标综合判断手术时机.

  • 抗肿瘤坏死因子-α抗体治疗狭窄型克罗恩病的争议与共识

    作者:余乔;李清海;宋永茂;徐栋;陈焰

    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克隆抗体的出现为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带来了福音.然而,目前关于抗TNF-α制剂对于狭窄型克罗恩病的用药指征和确切效果均存在争议.有研究者认为狭窄型克罗恩病患者使用生物制剂后出现肠梗阻和肠穿孔的风险增高;但也有观点认为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其根本问题在于抗TNF-α制剂只针对炎症,不能抗纤维化乃至改变克罗恩病的远期结局.为了避免和预防肠梗阻和肠穿孔发生,临床IBD医师使用抗TNF-α制剂治疗前,须评估肠道狭窄的病理学组成成分和类型,准确把握用药适应证和时机;并推进研发特异性抗肠道纤维化药物治疗狭窄型克罗恩病.

  • 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策略

    作者:刘刚;刘彤

    溃疡性结肠炎(UC)的外科治疗日益得到重视,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已成为标准手术方式.急性重度UC是治疗的难点,常用策略为激素治疗观察后再决定是否行转化治疗,而其中重症UC(CUC)由于病情危重,常合并凶险性大出血、中毒性巨结肠或结肠穿孔等,其处理更加紧迫和复杂,因此对于外科手术和围术期管理要求更高.目前外科医师在面对CUC时,应采用何种外科策略尚缺乏统一规范,结合文献资料和临床体会,笔者对CUC的外科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和术后管理等方面进行梳理,探讨外科治疗改善CUC患者预后的价值.

  • 胆汁酸与肠黏膜机械屏障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泽洋;刘玉村;王鹏远

    肠黏膜机械屏障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重要的结构之一.炎症性肠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梗阻性黄疸患者不良的预后结局与肠黏膜机械屏障功能的破坏关系密切.长期高脂饮食、梗阻性黄疸导致胆汁酸代谢异常,而这些病理状况常伴随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破坏.因此,胆汁异常代谢与肠黏膜机械屏障功能的相互关系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他们发现:胆汁中的重要成分胆汁酸与肠道屏障功能关系密切.笔者回顾近年的相关文献,从胆汁酸不足、胆汁酸过量及胆汁酸成分异常3种情况,对肠黏膜机械屏障功能的损害及其机制进行综述,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以期为临床解决胆汁代谢异常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思路.

  • 胃副神经节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张琪;孙枢文;金芝祥;吴晓清;汤东;孙晓芳;汪刘华;王道荣

    1临床资料患者女,50岁.因“腹上区隐痛不适3个月伴排柏油样便2次”于2015年5月8日收治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年,血压阵发性升高,偶有头晕、心悸、多汗,未行药物治疗.体格检查:除腹上区深压痛外,无其他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儿茶酚胺为786.30 nmol/24 h(升高),血去甲肾上腺素为548.60 nmol/24 h(升高),血肾上腺素为130.30 nmol/24 h(轻度升高),尿香草扁桃酸为56.20mmol/L(升高),酚妥拉明阻滞试验阳性.腹部CT检查结果示:胃大弯侧均匀强化结节影(图1),大小约为3.3 cm×3.4 cm,边界较清晰,其余未见异常.胃镜检查结果示:胃大弯侧见大小为3.0 cm×4.0 cm包块(图2),边界较清晰,表面见大小为1.5 cm×1.0 cm的溃疡,有血痂覆盖,触之出血.胃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细胞呈巢团状分布,细胞质丰富,细胞核呈多形性,间质毛细血管丰富(图3),提示胃副神经节瘤诊断.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兰平;刘炫辉;吴现瑞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多因素导致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IBD治疗方法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外科手术治疗主要解决并发症,干细胞治疗IBD及其并发症逐渐被指南认可.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具有免疫调节及促进上皮重建作用的间充质干细胞可应用于IBD及其并发症治疗.笔者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就目前间充质干细胞应用研究、IBD发病机制和治疗现状、间充质干细胞治疗IBD研究进展进行述评.

  •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操作指南(2018版)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腹腔镜外科学组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15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每年估算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数分别为37.6万和19.1万,均居于第5位[1].目前结直肠癌的诊断与治疗仍强调早期诊断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2-3].自1991年Jacobs报道首例腹腔镜结肠切除术以来,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在全世界被广泛开展[4].

  • 内镜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兆申;王天骄

    内镜技术作为消化系统疾病重要的诊断技术在临床上应用已有近70年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消化内镜不仅作为诊断工具在临床普及应用,在治疗技术上的发展也日新月异.除了传统治疗技术逐步完善外,不断有创新性的新技术相继问世,如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消化道病变内镜切除及缝合、胆胰疾病的微创诊断与治疗等,目前已成为消化系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21世纪以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医工结合理念的深人人心,内镜技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

  • 单孔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应用价值

    作者:何伟;乔志雄;何进喜;蔡宝宁;韩育宁;陆相杨

    目的 探讨单孔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描述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27例行单孔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手术操作者分为两组,一组行颈部操作,一组行腹部操作.利用一根“Y”型管,给予纵隔及腹部同时进行CO2充气,气体压力值为12~ 16 mmHg(1 mmHg=0.133 kPa).双侧相向游离食管并会师,剑突下作小切口,自贲门处离断食管,残胃制作直径3~5 cm管状胃,于管状胃高点缝线,同时自颈部提出食管,食管上端吻合器头予以荷包缝合,经纵隔食管床将管状胃牵拉至左颈行胃食管手工吻合或器械吻合.观察指标:(1)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2)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5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结果 (1)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27例患者顺利完成行单孔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无中转开胸,完整切除肿瘤;术中心电监测均未出现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27例患者中5例术中发生胸膜破裂,3例因显著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而间断停用CO2充气.患者手术时间为(121±21) min,术中出血量为(100±30) mL.27例患者无胸部切口,术后疼痛明显降低,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患者术后纵隔引流管引流量为(40±10)mL,常规进食1周后拔除纵隔引流管.27例患者中5例出现胸腔积液,给予穿刺引流后治愈;2例出现吻合口瘘,其中1例发生于术后12 d,颈部切口皮下少量积气,未予特殊治疗,患者继续经口进食后自愈,另1例发生于术后1个月,为患者进食硬质食物后出现颈部皮下少量积气,继续进食流质食物1周后愈合;1例出现吻合口狭窄,给予扩张后好转.全组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均为鳞癌,上下切缘无癌细胞浸润,纵隔清扫淋巴结数目为(9.5±2.2)枚,腹腔清扫淋巴结数目为(8.2±2.5)枚,阳性淋巴结数目为1枚(0~12枚);术后病理学分期为T1 ~ 3N0 ~ 1M0期.术后住院时间为13 d(11~21 d).(2)随访和生存情况:27例患者术后随访1~ 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随访期间无复发转移及死亡.结论 单孔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安全有效,适用于部分呼吸衰竭及封闭胸腔的患者.

  • 会阴部残留窦道MRI检查影像学特征

    作者:乔立超;周寄文;章俊彪;孙桂东;竺平;邵万金;杨柏霖

    目的 总结会阴部残留窦道(PPS)的MRI检查影像学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7年1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例PPS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患者行MRI检查横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扫描,由两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级别医师共同阅片,若诊断意见不统一,则协商后统一结果.观察指标:(1)MRI检查影像学特征.(2)治疗和随访情况.患者完成MRI检查后,根据MRI检查表现行窦道切除术,术后行常规病理学检查.采用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窦道复发和再次手术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4月.结果 (1)MRI检查影像学特征.①病灶位置:7例患者PPS病灶均位于骶前部位,头侧端高达第三骶椎平面,向下延伸至会阴部.②形态及信号:7例患者窦道表现为不规则片状或管状异常信号;纤维化窦道壁T1加权成像(T1WI)和T2加权成像(T2WI)均呈低信号;窦道内容物T1WI为低信号,T2WI及T2加权成像-脂肪抑制(T2WI-FS)为高信号;7例患者中2例PPS信号均匀,5例信号混杂.③分支及囊腔:1例患者窦道在尾骨尖处出现分支,延伸至骶尾椎后方.4例患者窦道顶端膨大形成囊腔.④感染征象:3例患者窦道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渗出,与盆腔器官分界不清晰,部分粘连;1例患者伴见盆底肌肉增厚肿胀,T2WI-FS为高信号;2例患者见窦道后方片状积液,T2WI-FS为高信号,提示骶前组织水肿.⑤强化特征:1例患者行MRI增强扫描示窦道轻度均匀强化.(2)治疗和随访情况:7例患者均行窦道切除术,其中2例因位置较高无法全部切除,头侧部分窦道予以充分搔刮;5例顺利施行手术.患者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创面愈合时间为14~78 d,平均愈合时间为42 d.术后病理学检查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7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2~7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0个月.7例患者中,6例愈合,1例3个月后窦道复发,暂未治疗.7例患者均未再次行清创术或皮瓣移植术.结论 PPS的MRI检查影像学特征为骶前部位片状或管状异常信号,T1WI为低信号,T2WI及T2WI-FS为高信号,增强扫描窦道呈轻度均匀强化.

  • 腹茧症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正荣;冯宗峰

    腹茧症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系统紊乱的腹膜疾病,是由一层增厚的腹膜包裹或部分包裹小肠引起的急、慢性肠梗阻疾病.其发病原因及机制尚未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结果证实.腹茧症的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容易造成误诊、漏诊,治疗上尚未形成完善的诊断与治疗规范.随着CT检查、腹腔镜等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腹茧症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有所提高.虽然保守治疗可以延缓腹膜硬化进程,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手术治疗仍为腹茧症患者的佳选择.

中华消化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