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乙肝"出院不是大功告成

    作者:王振坤

    慢性乙肝病人由于病情发展需要住院治疗,而治疗必须是长期的,但谁也不会总是住在医院里.病情得到控制,乙肝病毒(HBV)被抑制,肝脏功能正常(包括转氨酶),就可以出院了.可是,出院并不是大功告成,还要继续用药和接受医学监护.

  • 黑龙江省乙型肝炎病毒拉米夫定耐药株YMDD变异与基因型、BCP区变异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秦辉;程险峰;滕旭;徐维祯;房勇;谷鸿喜;李迪

    目的 探讨黑龙江省乙型肝炎病毒(HBV)拉米夫定耐药株YMDD变异与基因型、HBV BCP变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收集的245例经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采用多重PCR法检测HBV的基因型;荧光标记杂交双探针PCR融解曲线法(FH-PCR-MC)检测HBV YMDD变异及变异类型;巢式PCR法扩增HBV C基因区,测序分析BCP位点变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HBV YMDD野生株、变异株中,基因型B、C、B与C混合型分别为8.8%、89.2%、2.0%;6.3%、93%、0.7%,基因型构成比无统计学的差异.HBV BCP的变异率在YMDD野生株与变异株分别为69.6%、76.9%,无统计学的差异.在HBV YMDD野生株中,HBV B基因型BCP的变异率22.2%,C基因型BCP的变异率73.6%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但在YMDD变异株中,无统计学的差异.在YIDD、YVDD变异株HBV BCP变异率分别为83.0%和64.6%,存在统计学的差异(P<0.05).结论 在HBV YMDD野生株中,与B基因型相比,C基因型更易发生BCP变异;YMDD变异株中,BCP变异率在B、C基因型间无统计学差异,BCP变异在变异类型间(YIDD、YVDD)存在统计学差异;与YVDD变异株相比较,YIDD变异株易发生HBV BCP的变异.

  • HIV暴露婴儿HBV感染状况研究

    作者:苏雪丽;罗慧景;姚均;夏冬艳;郝明强;陈维新;李婕

    目的 调查HIV阳性母亲所生婴儿(HIV暴露婴儿)的HBV感染状况,间接评估该人群HBV疫苗免疫效果.方法 从我国HIV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干血斑样本库中随机抽取106份HIV感染婴儿样本(HIV阳性组)、107份HIV未感染婴儿样本(HIV阴性组),采集100份HIV阴性母亲所生婴儿的全血制备成干血斑样本(HIV未暴露组).所有样本用Qiagen试剂盒进行HBV DNA检测.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样本组间HBV感染率差异;HIV暴露组和我国1~4岁儿童HBV感染率的比较通过直接计算Poisson分布的累计概率进行假设检验.结果 HIV阳性组中HBV感染率是2.83%,阴性组和未暴露组中均未检测到HBV感染,三组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IV暴露婴儿校正后HBV感染率为0.18%,不高于我国l~4岁儿童HBV感染率0.32%.结论 我国HIV暴露婴儿HBV感染率较低,HBV免疫策略实施效果良好,未受到HIV暴露的影响.

    关键词: HIV HBV 婴儿 感染
  • HBV携带及感染的妇科手术患者硬膜外麻醉效果及置管出血率观察

    作者:张宁;程斌;尚跃宏

    目的 探究HBV携带及感染并进行妇科手术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效果以及置管出血率状况,为临床妇科手术麻醉治疗提供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自2010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HBV携带并进行妇科手术患者35例,作为携带组,HBV感染并进行妇科手术患者38例,作为感染组,同时选取肝功能正常、无HBV感染或携带并进行妇科手术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三组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并观察分析麻醉效果和置管出血率状况.结果 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完善时间上,三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低血压和心率减慢不良反应发生状况上,三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置管出血率上,携带组和感染组要好于对照组(x2=4.303,P=0.038;x2=4.879,P=0.027),在麻醉效果上,携带组优良率为82.86%(29例),感染组优良率为76.32%(29例),对照组优良率为77.5%(31例),三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BV携带和感染妇科手术与非携带和感染患者妇科手术硬膜外麻醉效果无差异,但置管出血率前者高于后者.

  • 干扰素调节因子3 rs2304204野生型及突变型重组质粒的构建及活性分析

    作者:白晓燕;王彬彬;曾争

    目的 构建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 rs2304204野生型及突变型重组质粒并比较二者启动子活性.为进一步研究IRF-3对HBV感染的影响打下基础.方法 以人全血DNA为模板,扩增含rs2304204位点的IRF-3启动子区1355bp目的序列,插入pGL3-Basic载体中,构建rs2304204野生型的重组质粒(wIRF-3).以wIRF-3为模板,利用基因定点突变试剂盒构建rs2304204突变型重组质粒(mIRF-3).wIRF-3、mIRF-3和pGL3-Basic质粒分别转染HEK293细胞,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剂盒检测荧光素酶活性,并计算荧光素酶相对活性单位(RLU).结果 成功构建IRF-3rs2304204野生型及突变型重组质粒,且wIRF-3质粒转染组RLU明显高于mIRF-3质粒转染组(P<0.005).结论 野生型重组质粒的启动子活性明显高于突变型重组质粒,启动子活性的不同可能进而影响机体抗HBV感染的临床结局.

  • 食管癌术后伴HBV感染应用恩替卡韦治疗的疗效及整体护理效果

    作者:梁枫;李双华;李晶;杨晓琴;刘德顺

    目的 探究食管癌术后伴HBV感染患者应用恩替卡韦药物治疗对肝功能的影响以及整体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用自2008年4月到2014年1月来我院救治的食管癌术后伴HBV感染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1例(29.52%)分为研究组,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口服恩替卡韦抗病毒药物治疗;74例(70.48%)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未接受任何抗病毒药物治疗.治疗结束后,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检测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对患者进行1年内随访,观察肝炎以及肝衰竭发生状况.结果 在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前白蛋白含量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虽然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但两组之间无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肝炎发病率为12.90% (4/31),对照组患者肝炎发病率为36.47%(27/74),存在统计学差异(x2=5.840,P=0.016<0.05).对照组患者肝衰竭死亡率为4.05% (3/74),研究组无肝衰竭现象发生.结论 食管癌术后伴HBV感染应用恩替卡韦治疗效果显著,能降低肝炎和肝衰竭发病率,临床可以作为治疗措施进行推广.

  •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HBV宫内感染婴儿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李淑红;刘邵菲;贾蓓;刘洁;董梅;刘志芬

    目的 观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HBV宫内感染免疫失败婴儿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宫内感染婴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20例),都给予乙肝疫苗10μg免疫用量,同一部位三角肌注射(疫苗注射时间按0、1、6方案),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臀部肌肉注射,20天1次,共3次.治疗组注射乙肝疫苗3天后,同一部位皮内注射GM-CSF 10μg/Kg.1岁时抽外周静脉血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血清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水平.结果 (1)治疗组CD4+T细胞百分数及CD4 +/CD8+比值高于对照组(t=11.67,P<0.05;t=13.06,P<0.05),CD8+百分数低于对照组(t=6.25,P<0.0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2)患者外周血IFN-γ水平治疗组高于对照组(t=13.92,P<0.05);IL-4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P>0.05).结论 GM-CSF可提高HBV宫内HBV感染免疫失败婴儿CD4 +/CD8+比值,并且调节Th1/Th2细胞因子比例平衡.

  • 人类白细胞抗原复合体与HBV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梁军;张永萍;仲英娜

    乙型肝炎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世界约有20亿人口曾感染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其中约4亿人发展为慢性,每年有600 000至1 200 000人死于HBV的感染[1].HBV感染后形成复杂的疾病谱,如亚临床感染、轻重程度不等的急性肝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和肝细胞癌(Hepatic cell carcinoma,HCC)等[2],具体形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环境、病毒(病毒载量、基因型、病毒变异)、宿主(健康状况、免疫特性)等被认为是影响HBV感染后病情进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宿主的免疫特性.人体免疫特性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MHC)调控,此基因是编码人类白细胞抗原复合体(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的机密连锁基因组,其具有向抗原特异性受体传递抗原多肽的特性,在免疫应答、免疫调控、破坏外来抗原等方面起重要作用[3].有关HLA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的临床转归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但重复性较差,至今尚无定论,此领域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就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作者:傅晓春;欧启水

    1978年Hoofnagle等[1]首次发现HBsAg(-)、Anti-HBc(+)血液可使受血者感染HBV,据此提出了隐匿性感染可能导致HBV传播的观点,但受限于当时病毒的检测技术,这一观点一直未被广泛接受.随着PCR等高灵敏检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在急性自限性或慢性HBV感染(chronicHBV infection,CHB)发生HBsAg清除后,肝脏组织或血清中存在低水平的HBV DNA,这一临床和病毒学特征被称为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2].

  • HBV转录后调节基序

    作者:黄英;黄爱龙

    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的表达调控是近年来HBV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对于了解HBV的致病机理、HBV与肝癌的关系以及对乙型肝炎和肝癌的预防和治疗均有重要的意义.HBV转录后调节基序就是新近发现的在转录后水平顺式调节HBV复制与表达的调控区域.

  • 慢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现代研究

    作者:程书权

    摘要对目前研究发现的具有抗HBV和HCV作用的药物如白介素-12、乙肝治疗性疫苗、消炎痛、Vit B1、Vit E、氧化苦参碱、左旋咪唑、苷必妥、微卡、胸腺素α1、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抗病毒疫苗等的现代应用进展进行了扼要总结.

    关键词: 慢性肝炎 HBV HCV 治疗
  • 河南省驻马店市"艾滋病病毒单阳"家庭阴性配偶4种性病相关病毒感染调查

    作者:葛增;单多;王璐;高省;丁国伟;宋鲁平;周建平;何文生;郭巍;彭志行

    目的 了解河南省驻马店市"艾滋病病毒(HIV)单阳"家庭阴性配偶HIV、病毒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病毒性丙型肝炎病毒(HCV)及梅毒感染现状及合并感染现状.方法 采用普查方法,对河南省驻马店市"HIV单阳"家庭阴性配偶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采集阴性配偶的血标本,检测其HIV、HBV、HCV及梅毒感染状况.结果 本次调查共采集"HIV单阳"家庭中HIV抗体阴性配偶血样3619份,经检测mV抗体阳性49例,HIV感染率为1.35%,抗-HCV感染率为31.20%,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升高(趋势X2=-3.78,P<0.01)、梅毒感染率为0.17%,但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X2=0.0061,P<0.01)、乙肝表面抗原(HBsAg)感染率为5.40%、乙肝"大三阳"[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率为0.77%,乙肝"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阳性率为2.93%.HBsAg/HCV合并感染率高为1.22%.HIV阳性者中,合并感染人数占的63.27%.结论 驻马店市"HIV单阳"家庭阴性配偶的HIV感染率较高,已成为HIV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4种传染病存在混合感染现象,建议加强对该人群的随访,定期检测HIV、HBV、HCV及梅毒,以控制4种传染病家庭内经性传播.

    关键词: 艾滋病 HBV HCV 梅毒
  • 复方珍珠草丸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作者:侯著丰

    [目的]观察复方珍珠草丸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414例例门诊及住院患者按抛硬币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前后做乙肝病毒标志物(两对半),乙肝DNA,肝功能、肾功能、三大常规检查.对照组186例干扰素,106U/次,1次/d,肌注;拉米呋定,0.1g/次,1次/d;肌苷,0.4g/次,2次/d;肝太乐,0.1g/次,3次/d;维生素C,0.1g/次,3次/d.治疗组228例复方珍珠草丸(珍珠草500g,黄芪200g,丹参120g,制鳖甲100g,败酱草120g,太子参105g,三七60g,五味子醋制120g,枸杞子150g,土鳖虫60g,鸡内金、熟黄精各120g),磨粉,水泛为丸,6g/次,2次/d;西药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18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HBV、肝功能复常率、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95例,有效108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89.04%.对照组显效61例,有效75例,无效50例,总有效率73.1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HBV指标两组均有改善(P<0.05,P<0.01),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肝功能复常率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珍珠草丸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满意,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 孕妇血清乙肝病毒载量与血清学免疫标志物的关系分析

    作者:邝雪漂

    目的:分析孕妇血清乙肝病毒(HBV)载量与血清学免疫标志物的关系,以为临床免疫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感染乙肝的孕妇216例,将血清标志物分为5种模式,分析每种模式与HBV载量的关系.结果:HBsAg、HBeAg、HBeAb阳性模式的HBV DNA阳性率高,为90.2%,HBeAb、HBcAb阳性模式和HBcAb阳性模式HBV DNA阳性率较低,分别为9.7%、7.7%.结论:HBV DNA检测能准确地检测出孕妇体内乙肝病毒复制的真实状况,为临床的免疫干预提供有力诊断依据,为切断乙肝的母婴传播提供重要参考.

  • HBV母婴传播影响因素及乙肝高危儿免疫预防的效果

    作者:杨军

    目的:研究分析HBV(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影响因素及乙肝高危儿免疫预防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单位收治HBsAg阳性产妇(269例)与0.6岁~5岁乙肝高危儿(275例)视为此次研究对象,对乙肝高危儿进行乙肝标志物检测,分析其检验结果.结果:①275例高危儿均接种乙肝疫苗,其中266例同时注射HBIG.HBsAg阳性为8例,HBsAb阳性为190例.269例HBsAg阳性母亲中HBeAg阳性为53例.②3岁以上年龄段HBsAb阳性率62.1% 与0.6~2岁年龄段HBsAb阳性率81.6% 比较数据差异显著(P<0.05);,3岁以上年龄段HBsAg阳性率6.5% 与0.6~2岁年龄段HB-sAg阳性率3.1% 比较数据差异并无意义(P>0.05).③在参加此次研究的275例乙肝高危儿中,感染HBV为8例.乙肝高危儿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与出生时是不是低体重儿、是不是早产儿、是不是剖宫产儿、是不是母乳喂养、母亲妊娠期间是否注射HBIG、是不是乙肝感染家族史并无差异(P>0.05);乙肝高危儿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与乙肝免疫预防情况、母亲是不是HBeAg阳性有着直接的关系,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乙肝高危儿HBsAb阳性率相对减少,而母亲HBsAg、HBeAg双阳性、出生时未联合免疫注射是导致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做好孕产妇的乙肝感染筛查,新生儿在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与HBIG.

  • 不孕妇女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卵巢储备功能研究

    作者:柳榴;刘倩;文妍琪;杨菁

    目的 评价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HBV-DNA高拷贝数的不孕妇女的卵巢储备功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来院进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治疗的505例不孕患者,根据血清HBsAg是否阳性及HBV-DNA滴度将实验对象分为3组:血清HBsAg(-)为A组;血清HBsAg(+),HBV DNA< 500 IU/ml为B组;HBsAg(+),HBV-DNA≥500 IU/ml为C组.评估3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并以血清基础FSH、LH、E2水平和AFC等为指标,分析比较HBV感染状态与卵巢储备功能的关系.结果 (1)HBV-DNA阳性率(滴度≥500 IU/ml)在HBV感染的不孕妇女中为48.60%,平均HBV-DNA拷贝数为5.86×104 IU/ml(5×102~1.28×109 IU/ml);(2)与A组相比,C组患者中AFC<6的发生率更高(9.62% vs.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患者在卵巢储备功能低下(AFC<6)的不孕妇女群体中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在卵巢储备功能正常(AFC≥6)的不孕妇女群体中所占的比例(45.4% vs.19.5%,P<0.05),而A组患者在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的不孕妇女群体中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在卵巢储备功能正常的不孕妇女群体中所占的比例(27.3% vs.59.0%,P<0.05),B组则在两个群体所占的比例无显著差异(27.3% vs.21.5%,P>0.05);(3)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与A组相比,C组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的风险更高[OR 3.689,95% CI (1.043,13.048)](P<0.05).结论 在HBV感染的妇女中,HBV-DNA高拷贝数可能是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的高危因素,其可能会影响不孕女性的卵巢储备功能.

  • 母-儿细胞转运在HBV宫内感染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魏俊妮;王素萍;冯丽萍;双杰玉

    目的探索HBsAg阳性孕妇细胞是否可进入胎儿血循环,HBV通过细胞转运使胎儿发生宫内感染的机制.方法以2001年12月至2003年10月由太原市传染病院妇产科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各123例为研究对象.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和半巢式PCR(hemi-nPCR)方法检测母-儿细胞转运.结果以GSTM1、ACE基因作为母亲的特异性等位基因,收集到42对信息病例对,其中26例新生儿发生了母-儿细胞转运,占61.90%(26/42);母-儿细胞转运与HBV宫内感染显著相关(x2=8.58,P<0.01);母-儿细胞转运与新生儿PBMC HBV DNA显著相关(x2=10.10,P<0.01).结论母-儿细胞转运是HBV宫内感染的一个原因,PBMC可能介导HBV穿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

  • 7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尚学敏

    目的探讨和分析拉米夫定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2年5月至2012年4月我科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共15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治疗组各75例,观察组运用药物拉米夫定进行治疗,并和常规对照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在治疗效果方面进行对比,观察组显效患者的显效率为44%;明显高于对照组显效患者,该两组患者的显效率进行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HBeAg和HBV DNA阴转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运用药物拉米夫定进行治疗,安全有效,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途径中断策略的研究进展

    作者:毕艺彬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MTCT)约占乙肝病毒传播途径的一半,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HBV MTCT的预防策略已经从常规的产后HB免疫球蛋白(HBIG)和HB疫苗计划演变为在怀孕期间给予HBIG或核苷类似物,并在分娩期间小化母体体液暴露给新生儿本文就HBV MTCT的典型和新型HBV感染途径/机制和中断策略作一综述.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患者的血清学结果

    作者:李宗波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的血清学结果特征,以了解天津津南地区乙型肝炎防治工作的成效.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HBsAg阳性患者536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年龄段人群HBsAg阳性率和乙型肝炎两对半血清学结果模式.结果 20~39、40~59、60~79岁人群HBsAg阳性率高于<20岁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5""135"和"15"是比较常见的乙型肝炎两对半的结果模式,传染性弱的"145"模式百分率高于急性期传染性强的"135"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型肝炎疫苗纳入新生儿免疫规划免费接种取得了成效,乙型肝炎已经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重视.

1185 条记录 1/60 页 « 12345678...596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