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Surgery 중화소화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8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9752
  • 国内刊号: 11-561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117
  • 曾用名: 消化外科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董家鸿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早期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刘平;魏子白;于俊岩;田向阳

    目的 系统评价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早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tumor、liver cancer、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surgery、surgical、surgical resection、liver resection、hepatic resection,thermal ablation、percutaneous thermal ablation、microwave coagulation、microwave ablation,肝癌、原发性肝癌、肝细胞癌,手术、切除、手术切除、肝切除,微波、热消融、微波治疗、微波凝固、微波消融为检索词,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5年2月.纳入研究微波消融和手术切除治疗早期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的相关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数据,并进行质量评价.行微波消融治疗患者为微波消融组,行手术切除治疗患者为手术组.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均数差(SMD)及95%可信区间(95%CI)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优势比(OR)及95% CI表示.采用I2对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 终纳入符合标准的相关研究共7篇,其中回顾性队列研究6篇,随机对照研究1篇;累计样本量993例,其中微波消融组648例,手术组34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手术组比较,微波消融组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住院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MD=-5.03,-1.74,95% CI:-6.21~-3.85,-2.21 ~-1.28,P<0.05).两组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年总体生存率,1、3年无瘤生存率,1、2、3年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1.57,1.10,1.20,0.77,1.23,1.32,2.31,1.39,95%CI:0.25~9.78,0.43 ~2.86,0.70 ~2.06,0.19 ~3.12,0.54 ~2.81,0.62 ~2.80,0.96 ~5.55,0.47 ~4.14,P>0.05).结论 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早期原发性肝癌同样安全可行、疗效可靠,且微波消融治疗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

  •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疗效

    作者:谭玉勇;周峻锋;段天英;周雨迁;刘德良;周芝元

    目的 探讨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治疗直径≥3.5cm的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s)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的14例直径≥3.5 cm的SMT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患者肿瘤位于食管,1例位于贲门.患者均行STER治疗.观察指标:手术时间、肿瘤部位和直径、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术后定期门诊随访,复查胃镜、EUS、和(或)CT检查.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8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范围)表示.结果 1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83 min(60 ~ 160 min).共取出14枚肿瘤;其中13枚位于食管,1枚肿瘤位于贲门.13枚肿瘤整块切除后从隧道内取出,1枚肿瘤因较大(直径为5.3 cm),且紧邻气管,予分为两块切除后取出.14枚肿瘤平均直径为4.1 cm.术后病理学诊断均为平滑肌瘤.3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颈部皮下气肿1例,胸骨后疼痛1例,隧道黏膜撕裂1例,放置金属支架2周后,黏膜愈合良好.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6.4 d(4.0~8.0 d).所有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1.5个月(1.0 ~24.0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 STER治疗直径≥3.5cm的SMTs安全有效.

  • 癌胚抗原预测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作者:赵彦;游宾;侯生才;胡滨;陈其瑞;李辉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CEA表达水平预测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4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111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行血清CEA检测和胸部增强CT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左侧开胸食管癌根治术、经腹右胸食管癌根治术(开腹和腹腔镜手术)、经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开腹和腹腔镜手术)、单纯经腹切口食管癌根治术.食管肿瘤位置和食管癌TNM分期标准均采用国际相关标准.单因素分析中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血清CEA水平及胸部增强CT检查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将111例患者CEA检测结果行四分位数间距划分为4组,采用卡方检验比较4组淋巴结转移率.结果 111例患者术前均行血清CEA检测和胸部增强CT检查,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左侧开胸食管癌根治术40例,经腹右胸食管癌根治术56例,经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8例,单纯经腹手术7例.肿瘤位置:胸上段食管癌3例,胸中段食管癌52例,胸下段食管癌36例,食管胃接合处肿瘤20例.术后病理学类型:鳞癌84例,腺癌23例,其他4例.淋巴结转移情况:淋巴结转移阴性44例,淋巴结转移阳性67例.111例食管癌患者血清CEA升高阳性率为36.04% (40/111).影响食管癌患者血清CEA阳性率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位置、病理学类型、肿瘤N分期是影响患者血清CEA阳性率的临床病理因素(Z=6.815,6.608,16.928,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N3期是影响患者血清CEA阳性率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06,95% CI:1.370 ~3.552,P<0.05).影响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T分期与血清CEA水平是影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Z=18.971,x2=10.081,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T分期及血清CEA水平是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影响因素(OR=3.558,3.936,95%CI:1.798 ~ 7.041,1.480~10.469,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当CEA≤1.75 μg/L、1.75 μg/L< CEA≤2.68 μg/L、2.68 μg/L <CEA≤4.21 μg/L、CEA >4.21 μg/L时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6.43%、48.28%、55.56%、92.59%,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26,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CEA水平、胸部增强CT检查诊断食管癌术前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7、0.689,均>参考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 CI:0.590 ~0.785,0.591 ~0.788,P<0.05).两种方法联合检测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785(95% CI:0.697~0.873,P<0.05).结论 血清CEA对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结合胸部增强CT检查结果后对于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更高.肿瘤侵犯较深,且CEA明显升高的食管癌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风险,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需相对扩大.

  •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作者:王利东;田忠;刘金钢

    目的 总结原发性十二指肠癌临床表现特点及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至2013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22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特点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通过病理学诊断证实为原发性十二指肠癌.采用电话和门诊方式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患者治疗过程、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11月30日.分别从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方案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法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22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患者中,首发症状为黄疸57例,腹痛及腹上区不适37例,消化道梗阻症状14例,厌食及体质量下降4例,消化道出血3例,腹泻3例,发热3例,腹部包块1例.CT检查阳性率为69.67%(85/122),内镜检查阳性率为85.56% (77/90),MRCP检查阳性率为79.76%(67/84),B超检查阳性率为12.73%(7/55),上消化道造影检查阳性率为75.00%(36/48).122例患者中,4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94例大便潜血试验阳性,71例CA19-9升高,22例CEA升高,9例AFP升高.122例患者中,86.07%(105/122)患者肿瘤位于十二指肠降段,7.37%(9/122)患者肿瘤位于十二指肠球部,6.56%(8/122)患者肿瘤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肿瘤平均直径为2.3 cm(1.0~ 15.0 cm).12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100例患者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17例术中联合行空肠营养造瘘术,7例行保留幽门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胃空肠吻合术,6例行十二指肠乳头局部切除术,11例行姑息性胃空肠吻合术.19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经对症支持治疗后痊愈.122例患者中,腺癌116例,类癌2例,淋巴瘤、小细胞癌、内瘤样癌伴横纹肌分化、未分化癌各1例.122例患者临床分期:Ⅰ期10例,Ⅱ期4例,Ⅲ期74例,Ⅳ期34例.未发现淋巴结转移100例,0<淋巴结转移率(MLR)≤0.2有13例,0.2< MLR≤0.4有4例,MLR> 0.4有5例.122例患者中11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 ~7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0个月;术后生存时间1~7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8个月,术后3、5生存率分别为36.6%和13.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MLR和浸润胰腺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x2=8.465,57.355,16.232,20.11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程度为低分化、MLR>0.4、浸润胰腺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3.330,3.718,2.623,95%可信区间:1.861 ~5.956,1.292~10.696,1.624 ~4.236,P<0.05).结论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好发于十二指肠降段,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多项辅助检查联合使用可提高诊断率,治疗方式以根治性手术为主.分化程度为低分化、MLR >0.4、浸润胰腺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食管癌围术期管胃的胃电图变化特征

    作者:袁杨;曹伯雄;夏艳;方强;肖波;邱宇;任光国

    目的 探讨食管癌围术期管胃胃电图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3年3-11月初次就诊于四川省肿瘤医院的3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经同一小组医师行Ivor-Lewis手术方式完成食管癌根治术,在术前1d,术后第3、7、11、30天测量其餐前及餐后胃电图,以术前1d胃电图作自身对照.分析胃电图的主频、主频不稳定系数、主功率、餐后/餐前功率比、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胃动过缓节律百分比、胃动过速节律百分比等指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n)表示.采用重复测量双因素方差分析对术前与术后、餐前与餐后胃电图参数进行比较,组间比较采用LSD法或秩和检验.结果 3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49 ~ 75岁,平均年龄62岁.患者餐前、餐后的主频参数变化趋势一致,由术前2.83 ±0.13和3.01±0.17变化至术后第30天的2.66 ±0.10和2.82±0.10,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点主频参数均明显降低,餐后较餐前高,随术后时间的延长呈现回升的趋势(F=285.62,P<0.05);而时间与进餐没有交互作用(F=0.22,P>0.05).患者餐前、餐后的主频不稳定系数变化趋势一致,由术前0.133 ±0.031和0.045 ±0.019变化至术后第30天的0.150±0.043和0.115±0.010,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点主频不稳定系数均明显升高,餐后较餐前低,随术后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的趋势(F=16.51,P<0.05).患者餐前、餐后主功率变化趋势一致,由术前(85±15)μV和(149±23) μV变化至术后第30天的(74±9) μV和(98±10) μV,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点餐前、餐后主功率均明显降低,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回升的趋势(F=48.45,P<0.05),时间与进餐具有交互作用(F =7.39,P<0.05).患者餐后/餐前功率比由术前3.00±0.35变化至术后第30天的2.52±0.25,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点餐后/餐前功率比均明显下降,随术后时间的延长呈现上升的趋势(F=26.66,P<0.05).患者餐前、餐后的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变化趋势一致,由术前81%±6%和94%±5%变化至术后第30天的57%±5%和70%±5%,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点餐前、餐后的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均明显降低,餐后较餐前高,随术后时间的延长呈现回升的趋势(F =49.36,P<0.05);而时间与进餐没有交互作用(F=0.24,P>0.05).患者餐前、餐后的胃动过缓节律百分比变化趋势一致,由术前17%±7%和4%±4%变化至术后第30天的32%±4%和21%±4%,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点餐前、餐后的胃动过缓节律百分比均明显升高,餐前较餐后高,随术后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的趋势(F=46.54,P<0.05);而时间与进餐具有交互作用(F=18.12,P<0.05).患者餐前、餐后的胃动过速节律百分比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由术前1.55% (1.04%,2.21%)和1.95% (1.74%,4.22%)变化至术后第30天的8.97% (5.76%,12.02%)和12.41%(8.04%,16.85%),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升高,餐后较餐前高;餐前、餐后的胃动过缓节律百分比术前和术后第3天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11.47,13.28,P<0.05),而第7、11、30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8,0.31,0.03,P>0.05);而时间与进餐没有交互作用(F=0.85,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管胃在进餐前、餐后仍然保留胃的基本电活动特征.术后管胃的主频参数、主频不稳定系数、主功率、餐后/餐前功率比、正常慢波百分比、胃动过缓节律百分比以及胃动过速节律百分比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差异,管胃的上述各参数在围术期内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 "翻页式"完全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

    作者:张森;冯波;马君俊;陆爱国;王明亮;李健文;董峰;臧潞;孙晶

    目的 探讨"翻页式"完全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完整系膜切除术(CME)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3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翻页式"完全中间入路即从内到外,由下而上手术路径;采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手术策略,施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CME.观察指标包括:手术质量评估(采用West分级系统评价手术质量),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范围、淋巴结清扫数目和标本长度),术后恢复情况(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流质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肿瘤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第7版分期系统].患者出院后均采用电话方式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腹部症状体征,大小便情况、体质量、血常规、消化道肿瘤标志物,腹部CT等常规检查,肿瘤复发转移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3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结果 3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手术质量评估:其中35例为系膜层面,手术质量为C级;3例为系膜内层面,手术质量为B级.患者手术时间为(128 ±36) min,术中出血量为(76 ±35)mL.术中清扫淋巴结数目为(20±6)枚,16例结肠肝曲肿瘤患者中,2例发生第6组淋巴结转移,1例发生胃大弯侧大网膜淋巴结转移.标本长度为(22±6)cm.3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为(2.5±1.8)d;开始进食流质饮食时间为(3.6±2.1)d.3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吻合口漏,冲洗引流后愈合;1例胃大弯侧出血,再次手术止血恢复良好;1例乳糜漏,对症治疗后好转.患者住院时间为(12±5)d.3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盲肠癌8例、升结肠癌14例、结肠肝曲癌16例.低分化腺癌10例、中分化腺癌18例、高分化腺癌6例、黏液腺癌4例.术后UICC病理学分期:Ⅰ期2例,Ⅱ期20例,Ⅲ期16例.3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3~36个月);36例患者腹部症状体征,大小便情况、体质量、血常规、消化道肿瘤标志物,腹部CT等常规检查并未出现明显异常,未出现相关并发症.2例患者肿瘤转移,其中肝转移1例,肺转移1例;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结论 "翻页式"完全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CME技术上可行,更符合CME原则,患者近期疗效满意.

  • 食管癌患者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研究

    作者:徐海涛;刘建伟;张庆广;张连国;刘洪建

    目的 分析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痰液中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探讨食管癌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414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2012年1-12月收治的181例食管癌患者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二代头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33例患者应用三代头孢.患者术前及术后前3d均常规留取痰液标本送检,观察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观察两阶段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分析影响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率的比较和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术后早期痰培养阳性率为24.64% (102/414),其中使用二代头孢者为32.04%(58/181),使用三代头孢者为18.88% (44/233),两者术后早期痰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02,P<0.05).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痰液中培养出病原菌共131株.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12株,革兰氏阴性杆菌119株.病原菌居前三位的是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33株,鲍氏不动杆菌20株和铜绿假单胞菌19株.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痰液中检出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对美罗培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5.0%~25.0%、2.6% ~ 15.2%、2.6%~20.0%.对于头孢类药物,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呋辛、头孢唑啉耐药率分别为10.3%~ 20.0%,5.3%~30.0%,12.8%~ 31.6%,15.4%~42.1%,21.2%~ 55.0%,15.2%~60.0%.术后肺部感染率为18.60%(77/414),围术期预防性应用二代头孢的食管癌患者肺部感染率为26.52%(48/181)高于预防性应用三代头孢患者的12.45%(29/2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326,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抗菌药、术后早期痰培养与食管癌术后肺部感染有关(x2=5.149,22.765,13.326,159.09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食管癌围术期应用三代头孢是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OR=2.582,95%可信区间:1.331 ~5.009,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早期痰液中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为代表的革兰氏阴性菌为主,种类复杂,抗菌药物普遍存在耐药,耐药程度不一,三代头孢能有效地预防食管癌术后肺部感染.

  • 胸腹腔镜联合治疗食管癌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道猛;钱斌;吴俊;张春阳

    目的 探讨胸腹腔镜联合治疗食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8月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行胸腹腔镜联合治疗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先左侧卧位,胸腔镜下游离食管并清扫胸部淋巴结;然后平卧位,腹腔镜下游离胃并清扫腹腔淋巴结,制作管状胃行左颈部机械吻合术.收集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和病理学检查结果.通过电话和门诊随访,了解患者恢复情况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9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或均数(范围)表示.结果 50例患者无中转开胸和开腹患者.胸腔镜手术时间为(85 ± 30) min,腹腔镜手术时间为(55±22) min,总手术时间为(210±40) min.术中胸腔平均出血量为115 mL(50~210 mL),术中腹腔平均出血量为65 mL(30~ 100 mL);胸腔平均清扫淋巴结数目为11.3枚(8.0~15.0枚),腹腔平均清扫淋巴结数目为8.5枚(6.0~12.0枚).术后胸腔平均引流量为340mL(200~650 mL);术后平均进食时间为7 d(6 ~8 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2 d(11 ~14 d).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均为鳞癌,术后分期为T1 ~3N0~1M0期,上下切缘阴性.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肺部感染3例,经对症支持治疗痊愈出院;喉返神经损伤3例,随访6个月后恢复.50例患者随访1 ~16个月,术后3个月出现吻合口狭窄2例,予以内镜下扩张治疗3次后痊愈.无复发转移及死亡患者.结论 胸腹腔镜联合治疗食管癌安全、有效.

  • 食管癌腹腔区域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谢天鹏;向润;崔岳;杨晓军;李强

    目的 分析胸段食管鳞癌腹腔区域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影响其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四川省肿瘤医院收治的586例经腹、胸手术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均行食管癌切除及规范淋巴结清扫术,根据患者病变情况,选择经腹上区、右胸两切口或腹上区、右胸、颈部三切口手术方式进行手术治疗.单独清扫18、19、20组淋巴结,分离16、17组及胃小弯淋巴结.所有淋巴结标本分组送常规病理学检查.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样本率比较采用x2检验、多个率之间的比较采用x2分割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586例患者共清扫淋巴结12 524枚,(20±11)枚/例;淋巴结转移率为55.63% (326/586).清扫纵隔淋巴结7 012枚,(12±5)枚/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40.96%(240/586).清扫腹腔淋巴结5 512枚,(9±8)枚/例;腹腔淋巴结转移率为31.74% (186/586).胸上、中、下段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3.73%(14/102)、31.51%(92/292)、41.67% (80/192),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91,P<0.05).16、17、18、19、20组及胃小弯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2.80%(75/586)、16.89%(99/586)、1.71%(10/586)、0.68%(4/586)、1.71%(10/586)、2.05% (12/586),6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7.95,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手术方式、T分期、N分期、G分期、病理学分期、纵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食管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x2=24.02,23.97,37.87,136.85,38.79,7.70,154.2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位于胸下段、N3期及病理学分期为Ⅳ期均是影响食管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RR =5.80,2.36,2.76,95%可信区间:1.022 ~ 1.813,1.317 ~ 3.950,1.652 ~ 12.351,P<0.05).结论 食管癌腹腔淋巴结转移常见,以16组和17组淋巴结转移为主,胸下段、N分期和病理学分期较晚的食管癌易发生腹腔区域淋巴结转移.

  • 加速康复外科在胸腹腔镜食管癌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先凯;李印;刘先本;孙海波;张瑞祥;王总飞;郑燕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在胸腹腔镜食管癌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4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304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胸腹腔镜食管胃部分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及胸腹腔二野淋巴结全清扫术;两组患者手术均由同一主刀医师完成.其中195例患者围术期行加速康复外科治疗,设为加速康复组;109例患者围术期行传统治疗,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包括:(1)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情况.(2)营养学指标:血清Alb及前白蛋白水平.(3)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4)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依据Clavien标准进行分级.(5)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治疗费用.(6)单因素分析影响食管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危险因素.(7)多因素分析影响食管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重复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连续变量的多因素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二分类变量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情况:加速康复组中11例患者因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第1天未能经口进食;26例患者因进食热量未达到基础需要量的80%,术后第4天未能停止静脉补液.对照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耐受良好.(2)营养学指标比较:加速康复组患者术后1、3、5 d Alb分别为(37.2±3.9) g/L、(39.1 ±3.5)g/L、(38.5±3.0) g/L,对照组分别为(37.7±2.8)g/L、(39.0±3.6) g/L、(38.4±3.8)g/L;加速康复组患者术后1、3、5d前白蛋白分别为(0.20±0.06)g/L、(0.13±0.04)g/L、(0.13±0.04) g/L,对照组分别为(0.18±0.06) g/L、(0.13±0.04)g/L、(0.13 ±0.04)g/L;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术后1、3、5d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357,0.453,P>0.05).(3)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加速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分别为(2.1±0.8)d、(3.2±0.9)d;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分别为(3.4±1.2)d、(5.5±1.5)d,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505,-13.174,P<0.05).(4)术后并发症情况:围术期两组患者均无死亡发生,加速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15%(51/195)和30.28%(33/1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94,P>0.05).加速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均为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69,P>0.05).加速康复组8例患者术后需行胃肠减压,6例再次入住ICU,3例出院后3周再入院治疗;对照组分别为10例、8例和2例,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185,2.892,P>0.05).(5)加速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8±2.4)d、(11.1±3.4)d;术后治疗费用分别为(25 088±10 336)元、(38 819±14 854)元,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782,-9.452,P<0.05).(6)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食管癌患者性别、年龄、术前体质量下降>10%、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新辅助化疗和术后进食时间是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危险因素(x2=2.484,2.333,0.061,8.553,2.459,0.163,3.462,P<0.05).(7)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年龄、术前体质量下降>10%、肿瘤分期、新辅助化疗是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OR=0.365,10.761,0.290,8.140,95%可信区间:0.198~0.671,4.122~ 28.095,0.130~0.645,3.946 ~16.791,P<0.05).而患者术后进食时间不是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OR=0.540,95%可信区间:0.280 ~1.041,P>0.05).结论 加速康复外科在食管癌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与对照组比较,加速康复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治疗费用降低,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下食管切除手术方式及研究现状

    作者:李鹤成;陈醒狮

    食管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食管切除、系统淋巴结清扫仍然是早期可切除食管癌有效的治疗方式.然而,由于食管周围解剖结构复杂,食管及肿瘤在术中暴露、分离以及淋巴结清扫成为传统开放手术和微创食管切除术(MIE)中的难点.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具有三维成像、操作精确稳定等优点.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已开展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下食管切除术(RAMIE).笔者将对经右胸-腹-颈部路径食管切除术、经右胸和上腹路径切除胸腔内食管胃吻合术、经裂孔食管切除术这3种手术方式的方法、应用情况以及RAMIE的研究现状进行深入探讨.

  • 旋转推进法留置螺旋型鼻肠管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烈欢;梁雄;梁伟潮;陈彩芳;邓绿;朱应昌;熊海波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危急重症.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对维护机体器官结构和功能有着积极的作用,可有效改善SAP患者机体状况,是综合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1-2].目前对SAP患者施行营养支持治疗应首选肠内营养,其首要环节是建立合适的供给途径,否则将被迫选择静脉营养[3-4].

  •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检查术前评估食管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永猛;任光国

    食管癌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其治疗方式仍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于颈部淋巴结存在转移或者可疑转移的食管癌患者,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是主要的解决方案.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检查均是食管癌患者重要的术前检查,对食管癌的手术方式起着决定作用.有条件的医院可将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检查作为食管癌术前常规检查,充分发挥两项检查的优势,提高食管癌颈部淋巴结术前评估的准确性,准确筛选适合三野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

  • 肠道细菌移居:短肠综合征肠道微生态紊乱的核心

    作者:范圣先;李幼生

    人体肠道定植着大量细菌,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平衡.短肠综合征患者肠道正常的菌群结构遭到破坏,使肠道微生态发生显著变化:结肠菌群失调、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导致肠道消化及吸收功能障碍、黏膜炎症,进而延长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时间.与此同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还会导致肠功能障碍相关性肝损伤,终导致机体各种功能障碍.本文综述短肠综合征患者肠道细菌在肠道内的移居,为其治疗及预防提供理论基础.

  • Iovr-Lewis管状胃纵隔化食管癌根治术

    作者:吴良洪;宋宇;石珂;李海波

    目的 探讨Iovr-Lewis管状胃纵隔化食管癌根治术的手术技巧及要点,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食管中下段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Iovr-Lewis管状胃纵隔化食管癌根治术,腹腔镜下完成腹部手术,而后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完成食管-管状胃胸顶吻合,后将管状胃置入食管床并关闭全段纵隔胸膜,完成管状胃纵隔化.患者行常规围术期治疗.术中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检测患者吻合口瘘情况:观察胸腔引流情况,观察有无发热、胸痛及血象升高等;肠道功能恢复情况;胸腔闭式引流管拔出时间.患者术后采用电话及门诊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是否正常进食,有无食管反流,肿瘤进展情况等,随访截止时间为2015年4月.结果 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Iovr-Lewis管状胃纵隔化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无围术期死亡,平均手术时间为23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300 mL,术中未行输血治疗,术中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6枚.术后2d拔出胃管,术后患者平均胃肠道恢复时间为3d.术后CT检查示管状胃位置良好.患者术后3~4d进食流质饮食,术后7d进食软食,术后10 ~ 12 d进食普通食物.2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均为轻微肺部感染,经常规处理后治愈.胸腔闭式引流管平均拔出时间为4d.6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8个月(1 ~24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死亡和肿瘤复发发生,无严重反流等并发症发生,均进食普通食物.结论 Iovr-Lewis管状胃纵隔化食管癌根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能较好预防食管吻合口瘘,有利于减少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加速患者康复.

  • 肝外胆管息肉合并胆总管结石一例

    作者:彭正奎;韩志坚;王芙蓉;宋天亮;陈昊;李玉民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9岁.因皮肤及巩膜黄染3个月,腹上区疼痛不适13h,以"梗阻性黄疸,化脓性胆管炎"收住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外院诊断为胆管结石并行3次ERCP检查及治疗,术后皮肤和巩膜黄染均有不同程度减轻,于13 h前突然出现腹上区疼痛伴畏寒、发热,遂来我院急诊科以行进一步诊断与治疗.

  • 胰体尾混合癌自发破裂致腹腔内大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珊巴嘎;李娟;苏志雷;王浩;焦宇飞;邰升

    胰腺癌中导管癌占85%~ 90%,其次是内分泌细胞癌,腺泡细胞癌,间叶组织来源少见,3种细胞来源混合癌则更为罕见.胰腺癌多为乏血供肿瘤,鲜有报道胰腺癌自发性破裂出血者.2014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1例胰体尾部混合性腺泡-内分泌-导管癌患者,因肿瘤自发性破裂致腹腔内大出血于当日行急诊手术治疗.随访至2015年1月20日,患者因胰腺癌腹腔内广泛种植性转移而死亡.此类患者虽极其罕见,一旦发病病情进展较快,癌细胞极易转移和扩散,患者预后差.而及时手术干预是终止病情恶化的关键,有利于拯救患者生命.

  • 食管癌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PET/CT检查特征

    作者:王玉涛;汪建华;张建;孙高峰;程超;王涛;杨剑;潘桂霞;邓生德

    目的 总结食管癌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 F-FDG) PET/CT检查影像学特征,以及代谢参数与分期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53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全身18 F-FDG PET/CT检查.分析PET/CT检查图像特征,并以SUV 2.5为阈值,获得食管原发病灶的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avg)、肿瘤代谢体积(MTV)、大直径,计算病灶糖酵解总量(TLG);同时测量转移区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癌的SUVmax.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M(Q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结果 (1)肿瘤部位和体积:肿瘤位于食管颈段1例,胸上段16例,胸中段18例,胸下段13例,同时位于胸上段+胸中段2例,胸中段+胸下段3例.肿瘤体积:1.6 cm× 1.2 cm×2.2cm~6.5 cm×7.0cm×7.2 cm.肿瘤大直径为(6.1 ±2.1)cm(2.5 ~11.2 cm).(2)PET/CT检查表现:食管原发病灶:96.2% (51/53)的患者食管局限性18 F-FDG摄取值增高,伴管壁增厚;病灶与正常食管壁分界不清;病变段管腔狭窄.3.8% (2/53)的患者食管局部结节样18 F-FDG摄取值增高,CT检查图像示管壁未见增厚.邻近结构:24.5% (13/53)的患者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受侵犯组织器官18F-FDG摄取值增高,与食管原发病灶分界不清.区域淋巴结:77.4% (41/53)的患者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1s F-FDG摄取值增高.远处转移:26.4%(14/53)的患者发生远处转移,主要位于肝和肺.转移癌18 F-FDG摄取值增高.(3)PET/CT检查代谢参数值:53例食管原发灶:肿瘤SUVmax为16.3 ±6.2(4.9~30.9),SUVavg为6.0 ±1.7(3.3 ~10.4),MTV为18.14 cm3 (7.74 cm3 ,28.89 cm3) ,TLG为105.37 g(42.85 g,205.62 g).转移区域淋巴结:SUVmax为10.5 ±5.6(2.7 ~21.9).远处转移癌:SUVmax为13.0±7.1(5.8 ~23.5).(4)不同N、M分期的肿瘤代谢参数比较:N1 ~3期、N0期食管原发病灶的SUVmax分别为16.7±5.9、15.1 ±7.4,MTV分别为20.92 cm3(12.65 cm3,35.73 cm3)、6.88 cm3 (4.40 cm3,21.53 cm3),TLG分别为132.87 g(65.49 g,226.67 g)、35.45 g(17.53 g,124.23 g).N1~3期与N0期食管原发病灶的SUV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5,P>0.05).N1 ~3期食管原发病灶的MTV、TLG高于N0期,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57,-2.614,P<0.05).M1期、M0期食管原发病灶的SUVmax分别为16.9±7.4、16.1 ±5.8,MTV分别为16.14 cm3 (8.33 cm3,26.69 cm3)、20.08 cm3 (7.50 cm3,31.34 cm3),TLG分别为97.77 g(51.15 g,153.50 g)、106.01 g(40.16 g,214.55 g).M0期和M1期食管原发病灶的SUVmax、MTV、TLG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87,Z=-0.282,-0.383,P>0.05).结论 食管癌18F-FDG PET/CT检查主要表现为食管局限性18F-FDG摄取值增高伴管壁增厚,常见于胸中段,且不同N分期的食管原发病灶,MTV、TLG不同.PET/CT检查对显示食管原发病灶和转移癌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中华消化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