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Surgery 중화소화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8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9752
  • 国内刊号: 11-561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117
  • 曾用名: 消化外科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董家鸿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一氧化氮与胆囊收缩素对犬Oddi括约肌的作用

    作者:李甫;范明明;杨超;王婷;张晞文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和胆囊收缩素(CCK)在犬Oddi括约肌运动调节中的作用.方法 测定正常状态及注射CCK、硝普钠、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时,犬Oddi括约肌的基础压、时相收缩频率、时相收缩幅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犬Oddi括约肌上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情况.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注射0、20 ng/kg CCK后,犬Oddi括约肌基础压、时相收缩频率、时相收缩幅度分别为(27±10)mm Hg(1 mm Hg=0.133 kPa)、(10±3)次/min、(32±8)mm Hg和(61±14)mm Hg、(64±21)次/min、(44±15)mm Hg;注射100 ng/kg CCK后产生大抑制作用和大兴奋作用时,犬Oddi括约肌基础压、时相收缩频率、时相收缩幅度分别为(77 +31)mm Hg、(69±18)次/min、(79±14)mm Hg和(140±21)mm Hg、(129±25)次/min、( 173±63)mm Hg.胆总管滴注硝普钠后,犬Oddi括约肌基础压、时相收缩幅度均下降(t =3.706,5.183,P<0.05).而注射L-NAME后,犬Oddi括约肌基础压、时相收缩幅度均升高(t=5.859,3.588,P<0.05).结论 20 ng/kg生理剂量的CCK可舒张犬Oddi括约肌,大剂量CCK可兴奋犬Oddi括约肌;一氧化氮对犬Oddi括约肌发挥舒张效应,此效应可能在CCK的抑制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

  • 活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诱导肝癌细胞株MHCC97-H细胞上皮-间叶表型转化的分子机制

    作者:艾军华;郑树国;晋云;张雷达;江鹏;董家鸿

    目的 探讨活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诱导肝癌细胞株MHCC97-H细胞上皮-间叶表型转化(EMT)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MHCC97-H细胞分为对照组(1%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PP2组(10 μmol/L PP2培养)、PBS组(10 μmol/L PBS培养)、VEGF-B组(50 μg/L的VEGF-B培养)、PP2+ VEGF-B组(10 μmol/L PP2和50 μg/L的VEGF-B培养)、PBS+ VEGF-B组(10 μmol/L PBS和50 μg/L VEGF-B培养).Westem blot法检测各组上皮标志物E-钙黏蛋白、α-连环蛋白和间叶标志物波形蛋白、N-钙黏蛋白的表达水平;细胞免疫荧光检测上述蛋白的表达部位;细胞侵袭和迁移试验检测各组MHCC 97-H细胞的侵袭和运动能力.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对照组、PP2组、PBS组、VEGF-B组、PP2+ VEGF-B组、PBS+ VEGF-B组的MHCC97-H细胞上皮标志物E-钙黏蛋白的表达分别为3.23±0.76、4.18±0.32、2.83 +0.65、2.06±0.15、6.12±0.08、1.36±0.54;α-连环蛋白的表达分别为3.01 +0.25、3.29+0.11、3.03±0.27、2.84+0.76、5.45±0.37、1.26±0.45;波形蛋白的表达分别为3.01±0.22、4.85±0.36、1.37±0.24、5.79±0.38、3.36±0.42、4.05±0.17;N-钙黏蛋白的表达分别为2.63±0.40、3.02±0.52、2.98±0.36、5.54±0.28、3.26±0.13、1.05±0.33.PP2组、PP2+ VEGF-B组的MHCC97-H细胞E-钙黏蛋白和α-连环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P2+ VEGF-B组与VEGF-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25,9.931,P<0.05).PP2+ VEGF-B组的波形蛋白和N-钙黏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VEGF-B组(t=12.001,11.910,P<0.05).VEGF-B处理6h后,VEGF-B组、PP2+ VEGF-B组、PBS+ VEGF-B组的MHCC97-H细胞迁移数量分别为19±l、5±2和16±1,VEGF-B组MHCC97-H细胞迁移数量显著多于PP2+ VEGF-B组(t=13.566,P<0.05),PP2+ VEGF-B组中MHCC97-H细胞穿过Matrigel包被的改良侵袭小室的数量为4±2,显著少于VEGF-B组的16±l(t=12.350,P<0.05).结论 VEGFR-1活化诱导MHCC97-H细胞发生EMT是由c-Src激酶信号转导通路介导的,c-Src作为该信号通路的关键因子之一可能是干预肝细胞癌侵袭和转移的有效靶点.

  • 单中心肝移植治疗多囊肝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傅斌生;张彤;李华;汪根树;易述红;许赤;杨扬;陈规划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多囊肝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9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8例接受肝移植术的多囊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均采用附加腔静脉整形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其中1例同时行肝肾联合移植.术后对急性排斥反应、并发症、移植物功能、患者生存时间等进行随访.结果 全组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7.5±2.8)h(4~11 h);平均无肝期时间为(42±14)min(25~7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250±1850)ml(2000~6500ml).围手术期患者死亡2例,其中1例于肝移植术后第39天死于肺部感染和MODS,另1例于肝肾联合移植术后第59天死于MODS.1例患者于肝移植术后第45天因肝动脉狭窄行再次肝移植术.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60个月(37 ~93个月),生存3年以上6例、5年以上4例、7年以上2例.截至随访终点,未发现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结论 肝移植是治疗多囊肝病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

  • 骨髓干细胞移植和动员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陆贝;蔡阳;封光华;项爱斋;张喜平;Xi-ping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和动员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4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干细胞移植组、干细胞动员组和联合组,每组48只.腹腔注射L-精氨酸制作SAP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在制作SAP大鼠模型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干细胞移植组制作SAP大鼠模型后6h经股静脉注入自体MSC 1.2 ml,干细胞动员组制作SAP大鼠模型前连续3d皮下注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40 μg/kg,联合组则联合应用MSC和G-CSF.各组大鼠再按术后不同时相点分为12、24、48、72 h亚组,每组12只.在术后相应时相点观察各组大鼠的存活情况,肾脏组织的病理变化,肾小管上皮细胞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和细胞凋亡指数,检测血清中TNF-α、IL-6、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LDH、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间的指标,两两比较用SNK-q检验,大鼠存活情况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全部存活.模型组大鼠术后48、72 h分别存活11只和8只.干细胞移植组、干细胞动员组和联合组术后48 h前未见大鼠死亡,术后72 h分别存活11、10和11只,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术后肾脏组织病理变化均较模型组减轻,联合组损伤减轻为明显.术后12 ~72 h肾小管上皮细胞Bax蛋白、Bcl-2蛋白、肾小管细胞凋亡指数变化情况:模型组分别为12.80±1.78 ~20.30±2.40、4.34±1.20 ~3.03±1.06、12.65%±2.31% ~35.10%±5.54%;干细胞移植组分别为9.68±2.11~17.01±2.54、5.57±1.35~4.13±1.05、6.20%±1.53% ~ 17.50%±2.80%;干细胞动员组分别为10.05±2.17~16.81±2.55、5.49±1.48~4.19±1.05、6.41%±1.64% ~ 17.14%±2.27%;联合组分别为8.33±2.06~14.03±2.27、6.60±2.11 ~5.63±1.52、5.80%±1.52%~12.30%±2.43%.联合组术后24、72 h Bax蛋白,48、72 h Bc1-2蛋白,24、48、72 h凋亡指数与干细胞移植组和干细胞动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细胞移植组与干细胞动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术后12 ~72 h炎症因子及肾功能指标较模型组不同程度降低,以联合组明显.联合组术后72 hTNF-α含量,48、72 h IL-6含量,48、72 h BUN含量,48、72 h Cr含量,24、48、72 h LDH含量,72 h CRP含量与干细胞移植组和干细胞动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细胞移植组与于细胞动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MSC移植与动员能有效减轻SPA大鼠的肾损伤,可能与MSC参与组织的病理再生修复、抗炎症及抑制细胞凋亡等机制有关.

  • 肠道缺血再灌注在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早期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作者:刘林;于骅;钦琦;张军港;刘洋;邓世昌;赵刚;王春友

    目的 探讨肠道缺血再灌注(IIR)在出血坏死性胰腺炎(HNP)早期炎性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80只大鼠分为4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SO组),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组(AEP组),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合并肠道缺血再灌注组(AEP+ IIR组)和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组(HNP组).于建立模型后0、1、2、3、6h分别检测小肠系膜微循环红细胞流速(EV)、功能毛细血管密度(FCD)及白细胞黏附数(LA),并测定血清TNF-α及IL-6水平.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AEP组EV在1h明显下降,在3h升高,但仍显著低于SO组(t=9.60,P<0.05);而AEP+ IIR组及HNP组EV则持续下降,直至6h升高,但仍显著低于AEP组(t=6.03,6.12,P<0.05).AEP组FCD在3h时显著低于SO组(t=8.20,P<0.05);而AEP+ IIR组及HNP组FCD在3h后显著低于AEP组(t=35.60,23.80,P<0.05).AEP组LA在1h较SD组明显升高(t=75.00,P<0.05),在3h达到峰值;而AEP+ IIR组及HNP组LA在1、2、3、6h均显著高于AEP组(t=23.00,29.50,53.00,38.70,23.10,48.20,39.20,47.50,P<0.05).与SO组比较,AEP组TNF-α在1h显著升高(t=77.00,P<0.05),3h后逐渐下降,而AEP+ IIR组及HNP组TNF-α在2h后显著高于AEP组(t=23.50,18.10,P<0.05).AEP组IL-6水平在1、2、3、6h持续高于SO组(t=93.50,146.00,243.60,209.20,P<0.05),而AEP+ IIR组及HNP组IL-6在1h与AE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2.30,2.03,P>0.05),但在2h后显著高于AEP组(t=35.63,29.80,P<0.05).结论 IIR可进一步加重AEP早期炎性反应,提示IIR是HNP早期发生、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

  • 局部晚期和远处转移胰腺癌的姑息治疗

    作者:别平;陈耿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位列肿瘤相关死因的第4位,国内统计为第7位[1].由于早期诊断困难,约80%的胰腺癌患者确诊时即为晚期,手术切除率仅为14%~20%.在所有消化系统肿瘤中,胰腺癌的预后差,统计结果表明术后5年生存率为5%~ 15%,中位生存时间为14~19个月,仅20%的患者生存时间超过1年.能够行手术切除的患者,80%以上在术后2年内复发,其中90%为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发生率为65%[2].

  • 努力做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作者:郭克建;孟凡斌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腹部外科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其并发症发生率达20%~40%.近年来,由于腹部外科的专业细化,非胰腺外科专业医生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机会减少,而在严重腹部外伤、其他脏器肿瘤侵犯胰腺等特殊情况下,要求腹部外科医生不仅精通本专业技能,还需熟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基本操作、掌握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基本技能.本文重点介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技巧和操作细节.

  • 胰十二指肠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思考与改进

    作者:秦仁义

    1909年,Walter Kausch开展了世界首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的方法是利用一个近端空肠袢进行胰肠和胃肠吻合,将远端空肠与胆囊行侧侧吻合,然后将近端空肠袢与远端空肠行侧侧吻合.由于手术的复杂性和外科技术的限制,消化道重建方法中吻合方式相对繁琐,手术时间较长,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当时未得到广泛开展.直到1935年,Allen O Whipple实施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且改变了消化道重建的方式.他首先将近端空肠与胆管进行端侧吻合,再进行胰肠、胃肠的端侧吻合,即Whipple法.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作者:Sugumar Aravind;ChariSureshT;王槐志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是一种少见而特殊的慢性胰腺炎.尽管Sarles领导的法国科学团队于1961年发表了第1篇关于自身免疫对胰腺影响的报道,但直到1995年AIP这个概念才为人所知[1 -3].2001年,Hamano等[4]里程碑式地阐述了AIP与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G4抗体的关系,从此IgG4便成为了有效的诊断AIP的标志物.

  • 腹部手术后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孙义锋;张朝阳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SMAS)又称Wilkie病、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是指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水平部引起十二指肠部分或完全梗阻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1].目前,有关腹部手术后并发SMAS的报道少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991年10月至2008年10月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肛肠外科收治的15例SMAS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病的诊断和治疗.

  • 胃癌合并胃肠间质瘤的治疗

    作者:赵恩昊;汪明;金鑫;曹晖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1].近年来,GIST同时合并其他类型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已经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4月我科收治的12例胃癌合并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该病的规范化治疗.

  • 肝星状细胞在肝再生中的作用

    作者:刘昊;粱廷波

    肝星状细胞是肝脏的非实质细胞之一,不仅在肝纤维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作为干细胞巢的组成部分在肝再生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2].它通过细胞外基质的产生与重建、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窦孔的改变来调节肝再生的过程,在肝脏中执行重要的生理功能.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肝星状细胞还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肝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直接参与肝损伤修复的细胞再生[3].本文就近年来肝星状细胞及其在肝再生中发挥的作用综述如下.

  • 中段胰腺切除术

    作者:张学文;杨永生;张丹;解英俊

    中段胰腺切除术因切除的胰腺组织少,保留了十二指肠、脾脏和有功能的胰腺,对患者内外分泌功能影响较小,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胰腺颈体部良性肿瘤的治疗.本文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接受中段胰腺切除术的17例胰腺颈体部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中段胰腺切除术的技术要点.

  • 十二指肠球降交界部异位胰腺误诊为间质瘤一例

    作者:黄伟;耿小平;赵红川

    1临床资料患者女,34岁.因进食后上腹部不适8个月于2010年4月29日收治入院.患者主要表现为进食后恶心、反酸、嗳气,无其他不适.既往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10余年,行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门诊行胃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部黏膜下探及一大小约1.2 cm×1.0 cm包块,表面光滑,触之滑动.EUS检查:十二指肠球降交界部黏膜下探及一直径约l cm的椭圆形包块,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周围有黏膜桥相连,病变处可见均匀低同声团块,起源于固有肌层,向腔外突出.门诊诊断为间质瘤.体格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辅助检查:肝肾功能、PT系列均正常;HBsAg、抗-HBe和抗-HBc均为阳性;心电图、胸部X线片、腹部B超检查均未见异常;腹部CT检查:肝、胆、脾、胰、肾等无异常改变,十二指肠降部内侧壁见一突向腔内的包块,增强后明显强化(图1).

  • 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作者:张楷;张云;徐龙

    1临床资料患者女,31岁.因体格检查发现脾脏占位性病变1个月于2007年9月收治入院.患者既往身体健康,体格检查无异常.血、尿常规,生化检查,心电图和胸部X线片等检查均正常.腹部B超检查提示脾脏大小约104 mm×43 mm,形态正常,回声均匀,近脾门处实质内见一大小约38 mm×39 mm的低回声区,形状规则,边界清楚,内部回声欠均匀,诊断为脾实质低回声包块.MRI检查提示脾脏内缘类圆形病灶,大小约38 mm×39 mm,边缘光滑,诊断为脾脏占位性病变(图1).

  • 儿童胰头巨大实性假乳头状瘤一例

    作者:廖冠群;胡秋晖;李春龙;郭俊彬;崔云甫;韩德恩;邰升

    1临床资料患儿,女,11岁.玩耍跌倒后持续上腹疼痛数小时,曾饱食后腹胀1年余.于当地医院行彩超及CT检查,结果提示胰头约7 cm×6 cm实性占位性病变及腹腔少量积液(图1).以“闭合性腹外伤,胰头占位性病变性质待查”于2011年4月29日急诊转入我院.体格检查:体质量31 kg,体温37.7℃,脉搏121 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0/70 mm Hg(1mm Hg=0.133 kPa).

  • Dpc4基因转染胰腺癌细胞株对裸鼠胰腺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作者:陈智;范大光;武书胜;徐钧;陈素清

    目的 探讨Dpc4基因转染胰腺癌细胞株HS766T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按pcDNA3,1-Dpc4是否转染人胰腺癌细胞株HS766T将细胞分为pcDNA3.1-Dpc4转染组、pcDNA3.1空载体组和未转染组,RT-PCR鉴定目的基因的表达;将3组细胞分别接种于裸鼠,比较Dpc4基因对裸鼠胰腺癌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Western blot检测移植瘤中Caspase-3、Bcl-2和Bax的表达.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 经RT-PCR鉴定,Dpc4基因在pcDNA3.1 -Dpc4中稳定表达.与pcDNA3.1空载体组和未转染组比较,pcDNA3.1-Dpc4转染组胰腺癌细胞HS766T肿瘤体积更小(F=19.43,P<0.05);pcDNA3,1-Dpc4转染组与pcDNA3.1空载体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2.3%和4.0%.与pcDNA3.1空载体组比较,pcDNA3.1 -Dpc4转染组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显著升高,而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F=14.24,13.83,19.50,P<0.05).结论 Dpc4基因转染可抑制裸鼠胰腺癌移植瘤生长.影响肿瘤细胞的凋亡可能是Dpc4基因抗肿瘤作用之一.

  • 机械性肠梗阻患者血浆内毒素移位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谢尚奎;任东林;吴印爱;彭慧

    目的 研究机械性肠梗阻患者血浆内毒素(ET)移位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9年4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76例机械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病情分为不完全型肠梗阻组(34例)、单纯性完全型肠梗阻组(25例)、完全型肠梗阻伴绞窄组(17例),并以同期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作为对照组(25例).检查不同时相点患者的WBC、ET水平.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0.5 h WBC和ET分别为(6.8±1.8) ×109/L和(10.8±1.8)ng/L.单纯性完全型肠梗阻组患者入院8 h WBC为(10.6±2.3)×109/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6,P<0.05).单纯性完全型肠梗阻组患者入院0.5、4、8hET分别为(16.9±1.6)、(19.1±1.7)、(23.6±2.3)n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6,2.314,2.625,P<0.05).完全型肠梗阻伴绞窄组患者入院0.5 h WBC及ET分别为(16.8±2.7)和(38.8±2.7)×109/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6,4.556,P<0.05).34例不完全型肠梗阻患者和42例完全型肠梗阻患者中分别有2例(6%)和41例(98%)ET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0.684,P<0.05).单纯性完全型肠梗阻患者在入院8h内ET高于对照组者24例(96%),WBC高于对照组者3例(1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2.206,P<0.05).结论 完全型肠梗阻存在ET移位,机械性肠梗阻患者ET升高较WBC升高的时机早,ET升高可作为积极手术治疗的指征.

  • 胰腺血管淋巴管瘤的诊断

    作者:闫洪涛;蒋利;唐铭骏;黄竹;汤礼军;田伏洲;陈涛;石力

    血管淋巴管瘤是比较少见的淋巴管和微静脉的混合畸形,累及胰腺的血管淋巴管瘤更为罕见.本研究通过总结该病的影像学检查表现,旨在提高该病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女,66岁.因左上腹胀痛半年于2011年3月8日收治入院.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间隙性胀痛,可耐受,无加重或缓解,无皮肤、巩膜黄染,无恶心、呕吐,无寒战、高热,大便正常,在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提示腹膜后囊性占位性病变,未采取任何治疗.

  • 腹腔镜手术治疗胰腺肿瘤的现状

    作者:刘允怡;赖俊雄;刘晓欣

    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但在胰腺外科领域中,由于胰腺解剖位置深、周围结构复杂、吻合困难等因素,腹腔镜在胰腺的应用,远远落后于其他腹腔脏器手术.直到近年,腹腔镜胰腺手术还局限于胰腺癌腹腔探查、临床分期及姑息性短路等手术.术前常规或选择性行腹腔镜腹腔探查可避免不必要的剖腹探查带来的损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晚期胰腺癌患者能及早康复并接受其他舒缓治疗[1-2].

  • 回输外引流胆汁和胰液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疗效的影响

    作者:张长习;林绪涛;管清海;张帆;张兴元;黄椠;欧琨;陈强谱

    目的 探讨回输外引流的胆汁和胰液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9年3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5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回输外引流的胆汁和胰液分为回输组(32例)和非回输组(19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胆汁和胰液日均引流量,手术情况,肠内营养耐受性,肝脏功能及营养状态等指标.应用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回输组患者肺部感染率为3% (1/32),低于非回输组患者的26%( 5/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输组患者自术后4~10 d胰液日引流量显著低于非回输组(t=7.143,9.244,8.808,7.915,6.461,14.097,15.038,P<0.05),而两组患者胆汁日均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营养支持治疗后,回输组患者腹泻发生率为9%(3/32),低于非回输组的37%(7/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输组达到全量肠内营养支持的平均时间为3d,短于非回输组的4 d(U=145.000,P<0.05).回输组和非回输组患者术前TBil、DBil、IBil分别为(261±108)、(132±55)、(129±55) μmol/L和(239±92)、(124±46)、(116 +46) μmol/L;营养支持治疗12 d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分别为(39±19)、(20±10)、(19±9) μmol/L和(55±22)、(29±12)、(26±11) μmoL/L,回输组患者上述指标下降程度高于非回输组(t=7.324,8.437,5.827,P<0.05).回输组和非回输组患者术前血清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转铁蛋白分别为(0.261±0.021)g/L、(34.3±2.8) mg/L、(3.08±0.26) g/L和(0.263 ±0.021 )g/L、(33.8±3.5) mg/L、(3.10±0.27)g/L;术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迅速下降,营养支持治疗3d后各项指标逐步回升,12 d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分别为(0.238±0.025)g/L、(30.7±2.0)mg/L、(2.78±0.19)g/L和(0.222±0.025) g/L、(29.3±2.1)mg/L、(2.63±0.21)g/L,并且回输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非回输组(t=4.615,6.097,4.913,P<0.05).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回输外引流的胆汁和胰液可提高患者对肠内营养耐受性,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促进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具有较高实用价值.

  • 扩大根治性与标准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疗效比较

    作者:向光明;谭春路;麦刚;刘续宝

    目的 探讨扩大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与标准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11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96例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分为扩大组(行扩大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1例)和标准组(行标准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5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和随访情况,并根据肿瘤患者生命质量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术后1年生命质量进行量化比较.所有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方差分析,2个或多个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x2检验.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在两组患者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平均直径及淋巴结转移数目等基线情况无差异的情况下,扩大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364 min(310~650 min)、680 ml (0~1800 ml)和13.5 d(10~76 d),明显高于标准组的315 min(260 ~306 min)、305 ml(0 ~ 1000 ml)和9.2d(7~30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5,4.22,3.82,P<0.05).扩大组患者1级、2级和3a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 2/41)、20%(8/41)和41%( 17/41),而标准组患者分别为25%( 14/55)、49%(27/55)和7% (4/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76,8.87,14.10,P<0.05).两组患者3b级、4a级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4,0.88,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1、3、5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术后1年生命质量评分及术后平均肿瘤复发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13,0,F=0.49,1.03,t =0.32,P>0.05).结论 标准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能够为普通胰头癌患者带来佳的风险效率比,只有对于那些术前或术中发现有第16组淋巴结肿大且肿瘤能够达到R0切除的患者,才谨慎选择扩大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原发性透明细胞型肝癌一例

    作者:朱耀虹;江德全;冯毅;谭孝华

    1一般资料患者男,63岁.因乏力、右上腹胀痛10 d人院.患者无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体格检查:巩膜及全身皮肤无黄染,腹部平坦,无压痛,肝脾末触及,肝功能Child A级,HBsAg阳性,AFP阴性.B超检查:肝右后叶有一大小约6.5 cm×5.0 cm的实性占位性病变;CT检查:肝右叶有一直径为6.4 cm的占位性病变,密度不均匀.诊断为肝脏肿瘤,行右半肝切除术.术中发现:肝脏肿瘤大小约6.6cm×5.5 cm,包膜完整,与膈肌等组织粘连.根据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原发性透明细胞型肝癌.患者术后15 d出院,术后随访近6个月仍生存.

  • 适时采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开窗术降低ERCP术后胰腺炎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文杰;陶怡菁;王雪峰;顾钧;庄明;吕文杰;陈磊

    目的 评价适时采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开窗术对于ERCP术中插管困难患者术后胰腺炎发生的影响,探讨该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0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81例ERCP术中插管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8例继续采用传统方式插管患者为对照组,83例适时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开窗术患者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选择性胆管插管的成功率及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首次插管成功率、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85.7% (84/98)、7.1%(7/98)、10.2%( 10/98)和94.0% (78/83)、18.1% (15/83)、2.4%( 2/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2,5.03,4.41,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中轻、中、重度胰腺炎分别为3、5、2例和1、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1,P<0.05).结论 对于ERCP术中插管困难的患者适时采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开窗术可减少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多元化微创技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孙备;贾光;王刚;李军;谭宏涛;刘杰;武林枫;姜洪池

    目的 探讨多元化微创技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3例接受微创治疗的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病情,分别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PCD)、ERCP、EST和(或)ENBD、腹腔镜等治疗,总结其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1种微创技术治疗32例,2种微创技术治疗41例,3种微创技术治疗14例,4种微创技术治疗6例.69例患者施行超声引导下PCD;28例施行ERCP、EST和(或)ENBD;29例施行腹腔镜手术;19例施行分阶段处理;4例发生腹腔出血并发症的患者施行介入治疗.本组患者平均腹痛缓解时间为(37±18)h;平均住院时间为(31±21)d;胰周感染发生率为62% (58/93);中转开腹率为4% (4/93);治愈率为91%( 85/93);病死率为9%(8/93).结论 采用多种微创技术联合个体化治疗,可明显提高SAP的治愈率.

  • 壶腹部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与治疗

    作者:武峤;何小东;刘卫;于岚

    目的 总结壶腹部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87例壶腹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162例)和局部切除术组(25例),观察壶腹部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本组患者行B超、CT、MRI、ERCP检查阳性率分别为9.3%(15/161)、43.9% (65/148)、21.3% (19/89)、83.9%( 135/161).高分化腺癌87例,中分化腺癌64例,低分化腺癌27例,腺管癌变9例.T1、T2期壶腹部癌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与局部切除术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3.163,P>0.05);T3、T4期壶腹部癌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预后优于行局部切除术者(x2=6.309,P<0.05).结论 壶腹部癌以高分化腺癌为主.影像学检查中ERCP确诊率高.T1、T2期壶腹部癌患者行局部切除术已达到根治目的,而T3、T4期患者应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原发性十二指肠乳头癌的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冯继峰;陈文有;陈达丰;周松;刘静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性十二指肠乳头癌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至2005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收治的73例原发性十二指肠乳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性别、年龄、有无黄疸、肿瘤直径、病程时间、TBil、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以及根治程度等10个因素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Cox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生存时间用中位数表示,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本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4个月.患者年龄、有无黄疸、肿瘤直径、病程时间、TBil、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及根治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x2=18.315,4.562,7.989,10.660,11.138,7.995,5.423,114.464,83.383,P<0.05);而患者性别与预后无关(x2 =1.720,P>0.05).肿瘤分化程度、手术方式及根治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因素(RR=2.039,2.178,5.798,P<0.05).结论 肿瘤分化程度、手术方式及根治程度是影响十二指肠乳头癌预后生存的独立因素,标准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根治程度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 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疗效分析

    作者:孙家乾;张朝斌;张雷达;陈耿;别平;王槐志

    目的 探讨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56例术前诊断为胰腺肿瘤行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473 min(234~853 min),术中平均输血量为781 ml(0~900 ml),其中7例患者未输血;中位住院时间为25.9 d(17~100 d);43例患者进行了人工血管重建.56例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4% (19/56),病死率为7%(4/56).术后病理诊断:胰头导管腺癌42例,壶腹部癌5例,胆管下端癌3例,十二指肠乳头癌4例,胰头神经内分泌癌1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1例.随访截至2011年8月,患者1年生存率为57%(32/56),平均生存时间为13.5个月.32例生存患者体质量均不同程度增加,无腹痛.术后3个月内5例患者有轻度腹泻,需要服用止泻药;1例患者术后1个月发现人造血管内血栓形成、中等量腹腔积液,半年后侧支循环形成,腹腔积液消失.结论 对于伴有血管侵犯的胰腺肿瘤患者,应积极行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能改善胰腺癌晚期患者的生命质量.

  • 医者典范总编楷模

    作者:游苏宁

    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专家,北京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杰出的总编辑钱贻简教授,因病于2011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7月12日清晨,全国各界的代表和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编辑们前往北京医院送别钱老,在告别室中摆放着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以及众多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送来的花圈.7月21日,北京医院隆重召开了缅怀钱贻简教授座谈会.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北京医院院长林嘉滨、笔者等近百人参加了座谈会.

中华消化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