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精神病学 >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s 중국림상신경과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0678
  • 国内刊号: 31-1752/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02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蒋雨平
  • 类 别: 精神病学
期刊荣誉:
  • 早发性帕,金森病52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志青;王坚

    目的:比较早发性(起病年龄<50岁)帕金森病(PD)与晚发性(起病年龄≥50岁)PD的异同,判断它们是否为同一疾病体.方法:将52例早发性PD与168例晚发性PD进行家族史和临床表现的比较,后者包括UPDRSⅡ、UPDRSⅢ、Hoehn&Yahr分级.结果:早发性PD中有阳性家族史者共10例(占19.2%),显著高于晚发性PD(共7例,占4.2%).两组之间的上述各临床评分无显著差异.结论:早发性PD与晚发性PD系同一疾病体.遗传因素在早发性PD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间接脑血管重建术治疗烟雾病(21例报道)

    作者:尹士杰;鲍伟民;周良辅

    目的:间接脑血管重建术治疗烟雾病.方法:21例经DSA或MRA证实为原发性烟雾病.手术采用脑-硬脑膜-颢浅动脉敷贴术(EDSA),伴硬脑膜成形术.结果:21例患者随访6~20个月,平均13.9个月,均未再发生脑缺血或脑出血.15例术前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恢复正常.21例术后复查DSA或MRA,除1例MRA与术前相同外,其余20例颅底异常血管网不同程度减少并伴侧支血管形成(改善率达95.2%).17例术前智商低于平均水平的患者,术后均有提高,其中10例提高20(占58.8%).结论:EDSA伴硬脑膜成形术治疗烟雾病安全、近期有效.

  • 多发性硬化伴周围神经病临床分析

    作者:于强;汪昕

    目的:多发性硬化伴周围神经病(Multiple Sclerosis with Peripheral Neuropathy,MS-PN)临床上较少见.我们对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进行了探讨.方法:回顾性地研究了诊断为MS伴有周围神经损害病人的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变化.结果:98例MS病人中16例诊断为MS-PN.其临床表现有肢体麻木、无力,腱反射减低等.在EMG上表现有不同程度地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低,波幅减低,远端潜伏期延长.结论:MS-PN是MS的一种特殊类型.其性别、临床表现与不伴周围神经损害的MS病人基本相似.MS-PN病人的发病年龄明显较MS不伴PN者偏大.本文提出了MS-PN临床诊断的参考标准.

  • 可溶性P-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与急性脑梗死关系

    作者:姚巍;陈天铎;李培杰;杨兰牛;天平

    目的:探讨P-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水平变化在急性脑梗死时的意义.方法:用ELISA法测定30例急性脑梗死及对照组20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的P-选择素、PAF水平,同时测定末梢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计算机体层摄影显示脑梗死面积.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可溶性P-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明显增高,可溶性P-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水平与末梢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急性脑梗死的面积呈正相关.结论:可溶性P-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是急性脑梗死病情监测和预后的指标.

  • 外周神经切断后DRG内FHF-2 mRNA表达显著下调

    作者:李国栋;罗其中

    目的:探讨外周神经切断后大鼠DRG内FHF-2 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应用逆转录PCR和原位杂交技术,研究正常大鼠和外周神经切断后大鼠DRG内FHF-2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FHF-2 mRNA只表达于神经元中.在正常DRG及损伤侧DRG中,多数神经元均表达FHF-2 mRNA,且不同体积的神经元均呈阳性染色.外周神经切断后,同侧DRG内FHF-2 mRNA阳性神经元数目始而明显下降,继而恢复到一定程度.结论:FHF-2在DRG中的功能很可能与神经再生有关.

    关键词: FHF 再生 DRG 神经切断术
  • 癎性发作后症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汪银洲;许文华;章军建;余峰

    目的:探讨癎性发作后常见症状的临床特征及其在癎性发作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分析了67例癫癎患者和36例非癎性发作(non-epileptic seizure,NES)患者发作后症状.结果:35例癫癎患者(52.2%)和2例NES患者(5.6%)有发作后头痛(P<0.001);17例癫癎患者(59.4%)和6例NES患者(167%)有发作后疲劳(P<0.001).发作后的意识模糊等症状在癎性发作和NES患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在所研究的病例中,所有癫癎患者至少有一次发作后症状,而21例非癫癎患者(58.3%)在所研究的时期内未见发作后症状(P=0.001).结论:发作后头痛和疲劳有助于癎性发作的鉴别诊断,临床诊断为NES而有发作后头痛和疲劳的患者应加强随访.

  • 骨髓基质细胞对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极性的诱导

    作者:张力;江澄川;冯林音;徐斌;陈商群

    目的:建立骨髓基质细胞及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系统并观察其对神经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来源于人胚胎脑组织不同脑区的神经干细胞分别与骨髓基质细胞建立起各自的共培养系统并在其中纯化,以CM、CO-CM、BMSC对神经干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并通过免疫荧光及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神经元的诱导率.结果:骨髓基质细胞及其共培养系统培养液能够明显地提高神经元的分化率.结论:共培养系统诱发了神经干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的自分泌与旁分泌的作用并改变了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极性.

  • 糖尿病和非糖尿病脑梗死脑组织和血管病理改变的初步观察(附6例报告)

    作者:张仁良;李振新;朱静静;吕传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脑梗死炎性机制的病理特征.方法: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6例脑梗死患者(糖尿病及非糖尿病各3例)的脑组织及血管形态,免疫组化观察ICAM-1和VCAM-1的表达及分布.结果:糖尿病脑梗死患者脑内腔隙灶显著多于非糖尿病患者.两者梗死区均存在明显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微血管ICAM-1染色阳性率在梗死区和非梗死区分别为(88±7)%和(15±5)%,但非梗死侧微血管ICAM-1表达在糖尿病患者中显著增高.结论: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血管的病理改变以微血管病变为主.ICAM-1上调导致的早期炎性细胞浸润可能是糖尿病脑梗死预后差的病理生理基础.

  • 重组葡激酶治疗实验性幼猪急性脑栓塞的量效研究

    作者:秦智勇;陈衔城;马端;葛汝村;蔡志春;宋后燕

    目的:应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研究重组葡激酶(rSaK)治疗幼猪急性脑栓塞的疗效.方法:幼猪48头,随机分为对照组,7个rSaK治疗组(4 000~64000IU Kg-1);经颈内动脉注入体外血栓建立幼猪急性脑栓塞动物模型;4 h后静脉应用rSaK,对照组用安慰剂.治疗结束后30min,60min,90min复查DSA.结果:随着rSaK剂量增大和观察时间延长,DSA血管再通率升高.rSaK8000IU@kg-1或8 000IU@kg-1以上剂量组的血管再通率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应用rSaK溶化脑血栓有明显量效关系,低有效溶栓剂量为8 000 IU@kg-1.

  • 中颅凹底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张世明;周岱;朱风清;周幽心;王中;李向东;邵忠;惠国桢

    目的:探讨中颅凹底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9例中颅凹底巨大海绵状血管瘤,行额颞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活检4例,活检中2例+部分切除1例行放射治疗.结果:无手术死亡.随访期9个月~11.5年,4例全切除者无肿瘤复发,3例放疗者肿瘤消失,未治疗者2例无变化.结论:肿瘤放疗和人工栓塞可以增加手术全切除率.放疗对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有效.

  • 百草枯所致帕金森病小鼠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转运体减少

    作者:任今鹏;任惠民;蒋雨平

    目的:探讨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 transporter,DAT)是否参与百草枯所致PD的发病机制.方法:用口服百草枯的途径,建立小鼠帕金森病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观察小鼠纹状体区DAT的水平和黑质部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每天口服百草枯10 mg@kg-1的C57BL/6小鼠,2个月后自发性活动明显减少.纹状体区的DAT含量较口服盐水对照组减少42%(P<0.01),黑质部DAT mRNA的表达降低37.2%(P<0.01).结论:百草枯可造成小鼠帕金森病样的行为表现.黑质纹状体通路DAT含量和基因表达的降低,提示DAT参与了百草枯所致的帕金森病发病机制.

  •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β淀粉样前体蛋白mRNA在缺血半暗带的表达变化

    作者:陈元新;林祥通;殷信道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不同缺血时间皮质半暗带和中心区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在转录水平表达规律.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剥取缺血半暗带及中心区皮质组织,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APP 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半暗带APP mRNA在缺血后48h升高,缺血72h达到高峰,缺血1周后仍高于正常.缺血中心区APP mRNA在缺血后72 h和96h高于正常水平.结论:APP mRNA在缺血半暗带的表达上调,有可能加重缺血损伤.

  • 颅脑肿瘤质子磁共振波谱研究

    作者:周正荣;王玖华;刘宜春;沈天真;陈星荣

    目的:评价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颅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68例颅脑肿瘤1HHMRS表现.结果:治疗前1HMRS显示:所有肿瘤NAA/Cho、NAA/Cr下降或消失,Cho/Cr明显升高.2冽行手术后放疗,其中7例出现放射性坏死,肿瘤残留或复发6例.19例仅行放疗或γ刀治疗.1HMRS显示,治疗后NAA/Cho、NAA/Cr比值均较治疗前升高,Cho/Cr比值下降.结论:1HMRS有助于提高颅脑肿瘤治疗前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精确性;术前分期、分级;术后随访,鉴别肿瘤残留、复发或放射性坏死.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6受体水平的研究

    作者:韩杰;王琳;张昱;许晶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对AD患者血清和脑脊液(CSF)中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6受体(sIL-6R)水平进行检测.结果:①AD组和血管性痴呆(VD)组CSF中IL-6含量和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血清和CSF中sIL-6R含量和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P<0.05),、②AD患者CSF中IL-6和sIL-6R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r=0.75,P<0.05),与MMSE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69,P<0.05).结论:CSF中IL-6可能主要来源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合成,并与痴呆的严重程度有关.检测CSF中IL-6与sIL-6R可为痴呆诊断提供依据.

  • 锂-匹罗卡品致癎幼鼠海马结构损伤的形态学及苔藓纤维发芽研究

    作者:吕晓明;高旭光;刘芳

    目的:观察幼鼠致癎后海马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腹腔注射制成幼鼠癫癎持续状态模型,应用常规病理及电镜观察海马结构的形态学改变,同时应用Timm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进行苔藓纤维发芽的研究.结果:海马区神经元可见变性、坏死的改变,以CA1区、CA3区为重.Timm染色见齿状回内分子层和CA3区下锥体层苔藓纤维发芽增加.结论:①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的幼鼠癫癎持续状态可造成海马区神经元损伤;②幼鼠癫癎持续状态后海马CA1、CA3区神经元损伤较重;③幼鼠癫癎持续状态后可致苔藓纤维发芽增加.

  • 迷走神经刺激对癫癎大鼠行为及脑电图的影响

    作者:田国红;杜芳;饶志仁;黄远桂;徐燕

    目的:观察颈部迷走神经干电刺激对癫癎大鼠行为及额叶、海马、杏仁核脑区放电的影响,为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Stimulation,VNS)抑癎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脑立体定位手段,将电极埋入大鼠脑部双侧额叶皮质、海马和杏仁核,记录VNS前后由红藻氨酸(KA)诱发复杂部分性癫癎大鼠脑电变化并观察动物行为的改变.结果:VNS后大鼠癫癎强直-阵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首次发作潜伏期延长,癫癎发作平均持续时间缩短;VNS尤其对杏仁核放电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VNS能有效抑制KA诱发的复杂部分性癫癎发作,并且杏仁核可能是抑癎作用的关键核团.

  • 颅内动脉瘤栓塞结果与动脉瘤瘤体和瘤颈的关系

    作者:王大明;凌锋;李萌;张鸿祺;宋庆斌;郝蔓春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与其瘤颈和瘤体的关系.方法:测量120例121个用可控性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瘤体、瘤颈和栓塞百分比,并进行分析.结果:动脉瘤瘤体大小与瘤颈宽度相关.100%栓塞的和90%~95%栓塞的动脉瘤分别与≤80%栓塞的动脉瘤比较,其瘤颈宽窄和瘤体长径有显著性差异(t检验P值均<0.025).结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结果与动脉瘤颈宽窄和瘤体长径相关,瘤颈越宽、瘤体越大则越难达到完全栓塞.

  • 锁孔外科技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智;孙岩萍;张秀玲

    目的:应用锁孔外科技术治疗17例颅内动脉瘤及脑肿瘤.方法:根据手术前影像学资料,制定个体化手术计划,采用经翼点、经眉弓眶上及经乙状窦后锁孔开颅,游离骨瓣2.5cm×2.5 cm左右,必要时应用神经内窥镜辅助观察.结果:术后17例病人均无与锁孔外科应用相关的并发症.结论:锁孔外科技术可提供足够的手术空间和微创的手术方法.

  • 急性脑卒中头颅CT表现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许治强;梁燕玲;周伯荣;宋亭;江魁明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头颅CT表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1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48h内作头颅CT检查,根据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价病变程度及疾病恢复状态,分析CT表现与预后关系.结果:CT表现为大面积梗死、中线移位、脑出血破入脑室者死亡率明显升高,松果体移位者有早期死亡可能.结论:急性脑卒中早期头颅凹表现可预测患者预后,并用于指导治疗.

  • Alzheimer's病和血管性痴呆特征的比较研究

    作者:周玢;洪震;曾军;黄茂盛;金美华

    目的:旨在通过对AD和VaD临床特征、流行特征和认知功能三方面的对比分析,为两者的病因学研究、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997~1998年上海地区流行病学调查中的确诊AD和VaD病人.结果:在四项心理测验FOM,RVR,DS和BD项中,只有BD项表现为AD高于VaD(P<0.05).AD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VaD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AD患病率自75~90岁以上呈倍数上升,而VaD90岁以后的患病率反而下降.AD有文化程度的差别,VaD的患病率和文化程度的关系不明显.结论:AD和VaD在临床特征、流行特征和认知功能方面都有差别.

  • 体外培养小鼠皮质神经元感染HSV-1后的细胞凋亡

    作者:王佳伟;王得新;冯子敬;王瑞金

    目的:探讨HSV-1对原代培养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TUNEL方法结合流式细胞术、DNA电泳、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原代培养第3天和第7天小鼠皮质神经元感染HSV-1 10 h后凋亡细胞变化情况.结果:病毒组DNA梯型条带被阻止.第3天各组凋亡细胞百分数为:N,14.05%:V1,8.18%;V2,4.97%;NS,22.13%;V1S,9.99%;V2S,5.75%.第7天为;N,9.2%;V1,8.71%;NS,18.72%;V1S,9.66%.结论:山梨醇可以诱导神经元凋亡,HSV-1能阻止原代培养的小鼠皮质神经元凋亡且与病毒毒力有关.

  • H12单克隆抗体荧光标记活体脑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作者:庄明华;高立达;李明远;牟家婉;何俊;蒋忠华;东云华;白绍槐;李艳春;张尔强;石福东;宋今丹

    目的:识别肿瘤边界,确保正常神经组织不受损伤的前题下更完全地切除脑胶质瘤.方法:FITC标记的单克隆抗体400μg/只,腹腔注射或局部点染脑胶质瘤C6细胞颅内肿瘤裸鼠模型,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结果:C6胶质瘤本身和肿瘤瘤周水肿区被染成绿色;正常脑组织未被染色;镜下可以辨别经FITC标记单克隆抗体特异结合的肿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之间的界限,瘤周水肿区存在一个显著的荧光辉度渐变带.结论:该显像技术可用于肿瘤边界的确定,为脑胶质瘤显微外科手术的彻底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 脑梗死部位与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陆寅;刘运林;周广安;孟超

    目的:研究脑梗死时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的异常变化与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对64例脑梗死患者测试SSR,并比较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MCAI)与脑干梗死SSR异常的特点.结果:脑梗死组SSR异常率62.5%,MCAI单侧SSR异常率明显高于脑干梗死组(P<0.05),双侧SSR异常脑干梗死组显著高于MCAI组(P<0.01).结论:脑梗死后存在严重的交感神经功能障碍.

  • 胶质母细胞瘤11 号-染色体杂合性丢失的研究

    作者:胡杰;江澄川;吴浩强;彭颂先;唐婉君

    目的:寻找胶质母细胞瘤(GBM)1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肿瘤抑制基因的杂合性丢失(COH)区域.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采用荧光标记的引物和ABI PRISMTM 377型DNA序列自动分析仪,分析GBM11号染色体上18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的LOH.结果:在47.6%GBM11号染色体上观察到LOH,11p和11q的LOH率分别为42.9%和23.8%.11q上所有位点的LOH率都较低(<30%),在11p上的下列区域检测到较高的LOH率:11p 15.5上的D11S4046(33.3%)位点、11p12-p13上的D11S905(41.2%)-D11S935(37.5%)区域.结论:在11p 15.5上的D11S4046位点、11p12-p13上的D11S905-D11S935区域可能存在多个与GBM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 脑梗死急性期血清CD11b/CD18和CD54含量的研究

    作者:郭振华;郑师陵;李玲;李志立;张和振

    目的:观察血清CD11b/CD18、CD54在脑梗死急性期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0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2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CD11h/CD18、CD54的含量.结果: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CD11b/CD18、CD54含量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轻、中、重3型脑梗死患者血清CD11b/CD18,CD54含量明显不同.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CD11b/CD18、CD54明显升高,且与病情轻重有关,病情越重,其水平越高.

  • 眼运动神经麻痹50例病因分析

    作者:高凯军;李柱一;林宏

    动眼、滑车及外展神经共同支配眼球运动.多种疾病可引起眼球运动神经麻痹,现将我院1995~2000年收治的眼运动神经麻痹50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50例,(男29,女21例),年龄11~72岁,平均43.6岁,50例中有动眼神经麻痹者41例,外展神经麻痹者33例,滑车神经麻痹者15例.

  • 自发性小脑出血的临床分析与治疗选择

    作者:叶红;刘庆宪;宋永建

    1997年1月~2001年2月收治自发性小脑出血共24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24例,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5,68±13.25)岁.临床症状呕吐20例,其中14例呈喷射样呕吐,呕吐咖啡样物6例;头昏头晕18例,14例为旋转性不能直立;头痛12例,呈剧烈头痛,其中4例全头痛,6例枕后部痛,2例颞部痛;4例发热;入院时神志清16例,嗜睡5例,昏迷2例;发病至入院1 h~7 d 20例,8~30d 4例.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探讨

    作者:王保爱;张彩霞;刘峰

    对9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进行临床探讨,意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尤其是一些非典型病例的认识,减少误诊,及早诊断,积极治疗.回顾性分析9例TOB综合征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征及影像学检查.意识障碍(8/9)、眼动障碍及瞳孔异常(8/9)、视觉障碍(4/9)为T0B综合征常见临床特征.可伴有运动感觉异常.其影响部位多的是丘脑(5/9)、中脑(4/9)、枕叶(3/9).

  • 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建辉;冀凤云;王婷;解旭东;姚斌

    探讨三七总皂苷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材料与方法选用66只健康3月龄雌性Wistar大鼠,体重200~300 g,随机分为:中药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2只.三七总皂苷注射液为纯中药制剂(批号:zz-5559-陕卫药准字[1995]第000806号,商品名;脑明注射液).

  • 血清铁蛋白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

    作者:华洁

    脑卒中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及致残率高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血清铁蛋白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国内未见报道,我们对铁蛋白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 重型颅脑损伤双侧瞳孔散大58例治疗体会

    作者:戚建国;张丙杰;王吉华;张合林;李香迎;齐再利;刘升华

    颅脑损伤双侧瞳孔散大者死亡率高,有报道高达80%[1,2],存活者生存质量差,本文总结自1993年以来我院收治的该病58例,进行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男38例,女20例;年龄5~77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9例、坠落伤11例、打击伤8例.本组病人入院后均行CT检查,53例有不同程度脑挫裂伤(91%);并发颅内血肿47例(81%),其中硬膜外血肿22例、硬膜下血肿14例、脑内血肿5例、多发性血肿6例.

  • 大剂量复方泛影葡胺误入蛛网膜下腔抢救成功1例报道

    作者:杨福兵;詹书良;明杨

    患者,男44岁,因反复腰腿疼痛2年余入院.体检:腰2~5压痛,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50阳性,入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于2000年6月29日进行脊髓造影检查,误将76%复方泛影葡胺29 mL注入蛛网膜下腔,即抬高头位终止造影检查.约10 min后病人出现四肢频繁阵发性抽搐.

  • 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1081例疗效观察

    作者:王建清;徐福林;周蒙寅;马捷;徐征;全勇

    自1994年3月本院开设高压氧舱以来,治疗脑外伤及其后遗症1 081例,获得明显疗效,与开设高压氧舱之前年龄、性别分布、损伤程度和药物治疗均相近似的960例进行对比分析,疗效有明显差异.

  • 酪氨酸羟化酶与帕金森病

    作者:彭湘闽;蒋雨平

    酪氨酸羟化酶是左旋多巴递质合成中的一个限速酶,在帕金森病中起重要作用.综述了酪氨酸羟化酶(TH)的性质和结构特点,调节机制以及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作用.

  • 磁共振波谱分析在原发性帕金森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的应用

    作者:王大力;王坚;蒋雨平

    概述了磁共振波谱分析(1H-MRS)对原发性帕金森病(IPD)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价值.

  • 1H-MRS在脑肿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陈增爱;耿道颖;沈天真

    重点综述了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在不同脑肿瘤中代谢物的变化及其在脑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效果的评价及放射性坏死与复发的鉴别等方面的价值.

  • 脑缺血半暗带研究进展

    作者:于炳新;吕传真

    综述了脑缺血半暗带的定义、基因表达、病理生理变化和影像学变化的研究进展.

  • 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曲方;胡连源

    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iffusion Tensor 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DTI),对脑内的白质纤维束有很高的敏感性,为脑发育和脑认知功能的研究、脑疾病的病理变化、以及脑部手术的术前计划和术后评估,提供了新的检测方法.

  • 复发性垂体瘤病因探讨

    作者:赵曜;李士其

    垂体腺瘤术后复发是目前困扰神经外科领域的一大难题,拟将导致其术后复发的各种相关因素做一综述.

  • 腰穿枕大池置管2次注血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

    作者:沈冰;陈衔城;季耀东;张彪;夏鹰;吴劲松

    目的:制作一种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血管痉挛(CV)动物模型.方法:选取家猪12头,随机分成SAH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SAH组经腰穿枕大池置管2次注血,制成SAH模型,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以脑血管造影和基底动脉组织学改变判定脑血管痉挛.结果:SAH组双侧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明显痉挛(P<0.01),基底动脉有典型病理改变,对照组未见异常.结论:腰穿枕大池置管2次注血法,是一种简便、可靠的SAH诱发CV动物模型制作方法.

  • 硬脑膜动静脉瘘模型研究

    作者:黄庆;李铁林;段传志;苏正;韩志安;汪求精;尹方明

    目的:兔颈动静脉直接吻合,造成颅内静脉窦高压,诱发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肌肉注射性激素观察其与DAVF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成年兔80只,分为6组:A组,假手术组;B组,单纯结扎组;C组,颈外静脉-颈总动脉吻合组;D组,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吻合组;E组,雌激素注射组;F组,雄激素注射组.结果:C组、D组分别有4只和1只动物出现阳性体征.结论:颈动静脉手术吻合,可诱发DAVF;肌肉注射性激素,短期不能诱发DAVF.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z1
1999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