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精神病学 >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s 중국림상신경과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0678
  • 国内刊号: 31-1752/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02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蒋雨平
  • 类 别: 精神病学
期刊荣誉:
  • 光照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分泌多巴胺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厚亮;任惠民;王坚;丁正同;邬剑军;蒋雨平

    目的:检测体外培养的猪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多巴胺(DA)分泌水平,观察光照和多次传代对其分泌DA功能的影响.方法:酶消化法获得猪RPE细胞.纯化并鉴定后观察原代RPE细胞的生长曲线.第2代细胞分为正常培养组、光照组和遮光组进行培养.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DA量.ELISA法测定其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源性神经生长因子(GDNF)的水平.结果:免疫细胞化学鉴定显示原代RPE细胞纯度高,生长曲线显示第1~4天为其指数生长期.DA分泌在传代后第2天开始检测到,第4天达高峰以后缓慢下降并趋稳定.多次传代后DA分泌量无显著变化.光照刺激24 h后DA分泌增加,HVA、GDNF和BDNF变化不显著.结论:猪RPE细胞体外生长旺盛,易于纯化和传代.能够持续分泌DA且不受多次传代的影响.光照刺激可以使RPE分泌DA增加.

  • 大脑中动脉狭窄致血小板活化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关系

    作者:顾苏兵;陈桂花;张剑梅;张文亚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致血小板活化机制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超高磁场(3.0T)MRA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78例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和周围血血小板表面糖蛋白CD62p、Ⅱb-Ⅲa表达,并与45例非脑梗死头晕患者对比.结果:78例脑梗死患者见MCA狭窄71例(91.03%),其中轻度MCA狭窄24例,中度MCA狭窄27例,高度MCA狭窄20例;其相应CD62p、Ⅱb-Ⅲa表达阳性率分别达(4.07±2.99)%、(1.33±0.64)%:(4.96±4.54)%、(2.20±0.87)%和(6.01±4.34)%、(231±1.06)%,高度MCA狭窄者活化血小板明显高于正常者和轻度狭窄者(P<0.05).结论:MCA动脉狭窄引起血管剪切力重构,导致血小板活化,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

  •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5-羟色胺含量的研究

    作者:李建纲;张巧俊;高敬龙;袁海峰;骞健;于叔麒;吴仲恒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血5-羟色胺(5-HT)含量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血5-HT含量.结果:与脑卒中后无抑郁症患者和抑郁症患者相比,PSD患者血小板5-HT含量降低而血浆5-HT含量升高;病灶位于左侧大脑前和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PSD患者血小板5-HT含量降低较明显,而血浆5-HT含量升高较明显;PSD患者的抑郁程度与血小板5-HT含量呈负相关,而与血浆5-HT含量呈正相关.结论:PSD患者血小板5-HT含量降低而血浆5-HT含量升高,两者均与病灶部位和抑郁程度有关.

  • 还原型谷胱甘肽合用粉防己碱对帕金森病大鼠抗氧化效应的研究

    作者:金雪红;包仕尧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合用粉防己碱(Tet)对帕金森病(PD)大鼠抗氧化效应的影响.方法:应用定向注射6-羟基多巴胺法制作(PD)大鼠模型,将成功模型分4组给予不同药物50 d,观察大鼠旋转行为,测定黑质谷胱甘肽(GSH)和纹状体丙二醛、活性氧水平.结果:GSH合用Tet能:①显著改善模型大鼠旋转行为;②减轻氧化应激损伤,纹状体丙二醛、活性氧水平显著降低;③显著增加黑质区GSH含量.结论:Tet能增强GSH对PD大鼠的抗氧化能力.

  • 脑桥中央和脑桥外髓鞘溶解症的临床分析和影像特点

    作者:蒋雯巍;孙小丰;蒋雨平

    目的:探讨脑桥中央和脑桥外髓鞘溶解症的临床及神经影像特点.方法:分析3例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和1例脑桥外髓鞘溶解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起病前诱因、临床表现、头颅MRI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4例患者均有慢性形成低钠血症后被快速纠正的病史,以意识改变、构音和吞咽困难、四肢瘫痪等为临床表现.3例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的MRI表现为脑桥部位对称性的T1加权低信号灶、T2加权高信号灶,呈环状分布;1例脑桥外髓鞘溶解症者在基底节区域有对称性的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病灶.4例患者总体预后良好.结论:提高髓鞘溶解症的认识对于本病的防治非常重要,缓慢纠正慢性形成的低钠血症是预防的关键.

  • 吡贝地尔对早期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影响

    作者:程言博;钱进军;毛成洁;刘康永;刘春风

    目的:观察复方左旋多巴和吡贝地尔单用和联合应用对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影响.方法:早期PD患者67例,分为单用吡贝地尔组(25例),复方左旋多巴与吡贝地尔联合用药组(20例),单用复方左旋多巴组(22例).采用UPDRS-Ⅰ、Ⅱ,PD生活质量评定量表,Hamilton抑郁量表和PD睡眠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基线评定,并在治疗后1、3和6个月进行跟踪随访.结果:联合用药组UPDRS-Ⅰ、Ⅱ、抑郁情绪评分、睡眠质量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在各个随访点均较用药前有显著改善;吡贝地尔组Hamilton抑郁评分在各观察窗内均较用药前降低;复方左旋多巴组在第6个月出现睡眠状况的恶化.结论:吡贝地尔单用或联合复方旋多巴应用,吡贝地尔可以较好地改善早期PD患者的精神、情绪和睡眠等非运动症状;早期联合应用吡贝地尔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小鼠胚胎干细胞在成年大鼠脑内区域特异性生长

    作者:鲁文果;陈红;王东;黎逢光;张苏明

    目的:探讨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在成年大鼠大脑内不同部位的存活,生长与分化的差异.方法:将少量mESC移植入成年大鼠脑内不同部位,于移植后5、14和28 d后处死大鼠,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免疫荧光定性.结果:移植的mESC在海马生长为旺盛,而隔区差(P<0.01);移植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的效率也是海马高,而隔区低(P<0.01).结论:只有部分脑区适合于mESC及其后裔生存并促进其分化,表明了宿主组织特性在细胞移植治疗中具有重要性.

  • 2000至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莱姆病的监测

    作者:谭毓绘;刘勇;孙荷;于鲁海;龙江;牛晓珊;曼古努;莫合塔尔;朱沂;吴玛

    目的:监测莱姆病(LD)在新疆地区的流行情况与特征,为LD的防治提供决策依据.方法:2000至2004年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IFA)、蛋白印迹法(WB),对业已证实的新疆自然疫源地区2 167人份的血清标本进行抗LD螺旋体抗体(IgM、IgG)检测;采用IFA、WB、ELISA试验对来自21个县、市的门诊与住院患者,随机抽样1 443人份血清标本进行抗LD螺旋体抗体(IgM、IgG)检测作对照;共计3 610份血清标本.结果:自然疫源地2 167人份血清中IFA:IgM阳性数546人、IgG阳性数223人、总阳性数769人,总阳性率为35.49%.其中471人份血清同时作WB法,其IgM、IgG阳性数均为28人,阳性率为13.49%,与对照组总阳性率20.99%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疆自治区LD自然疫源地平均感染率明显高于国内(1.5%和8.06%)水平,各年度的抗体水平呈递增趋势,应该加强对新疆LD的监测与防治.

  • 胼胝体梗死导致的异手综合征(3例报告和文献复习)

    作者:张春生;张静;毕宏烨;何国英;陈光

    目的:分析异手综合征(AHS)的发病特点,探讨肼胝体梗死与AHS的关系.方法:对胼胝体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的研究.结果:我院2004至2006年收治的1 860例住院脑梗死患者中有25例胼胝体梗死,约占同期脑梗死患者的1.34%(25/1 860).有3例患者出现AHS,占0.16%(3/1 860),占胼胝体梗死患者的12%(3/25).属于前型AHS 2例,后型AHS 1例;3例患者均有双手矛盾动作,1例有左侧失用和拟人格化;1例有未受累侧肢体的模仿动作.结论:高血压、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是胼胝体梗死并发AHS主要原因,双手的矛盾动作是AHS常见表现.

  • MCI-186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研究

    作者:赵红如;王涛;倪健强;蒋建华;董万利

    目的:探讨MCI-186干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疗效及机制.方法:PLP139-151诱发EAE,分别在EAE发病前后予MCI-186治疗,观察病程;MRI观察病灶;免疫组化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硝基酪氨酸(NT)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EAE发病前MCI-186干预可延迟发病,减轻炎症,抑制iNOS、NT的表达及细胞凋亡;EAE发病后MCI-186治疗减轻炎症,抑制病情进展.结论:MCI-186治疗EAE有效,通过保护血脑屏障、抑制炎症和自由基损伤起作用.

  • 脑电监测颅内蛛网膜囊肿继发癫(癎)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刘琨;王婷;毛庆波;陈成雨;王国栋;吴洪喜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IAC)与癫(癎)的关系以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应用脑电监测对颅内IAC伴癫(癎)的26例患者进行显微手术治疗.均行颅内IAC切除,致(癎)灶局限于脑非功能区者行致(癎)灶切除;致(癎)灶局限于脑功能区行(癎)灶区皮质热灼术.结果:26例患者中完全不发作者11例,显著改善者10例,无变化者5例.结论:颅内IAC可引起癫(癎),显微手术切除IAC的同时,应用脑电监测行致(癎)灶切除和(或)皮质热灼术,对IAC伴癫(癎)患者的治疗较为理想.

  • 微栓子的组成和大小与脑缺血性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赵杨;倪秀石;焦东亮;夏煜

    目的:探讨微检子不同组成和大小与脑缺血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不同组成(钙化斑块、纤维斑块和全血凝块)和不同大小(75~105 μm和55~74 μm)的微栓子混悬液注入SD大鼠右侧颈内动脉.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TUNEL细胞凋亡检测及caspase-3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术后24 h脑缺血损伤程度.结果:相同大小的微栓子,其脑缺血损伤程度钙化斑块>纤维斑块>全血凝块(P<0.01),相同组成的微栓子,75~105 μm微栓子组的脑缺血损伤程度明显>55~74 μm微栓子组(P<0.01).结论:微栓子的组成和大小与脑缺血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 Lactacystin对大鼠纹状体DAT和VMAT2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克忠;蒋雨平;徐星

    目的: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对大鼠纹状体多巴胺转运体(DAT)和囊泡单胺转运体2(VMAT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在大鼠单侧黑质致密部立体定向分别注射lactacystin 0.2、2、8 μg,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大鼠自主行为和阿扑吗啡诱导旋转行为的变化;应用免疫组化观察黑质细胞α-synuclein和纹状体DAT和VMAT2蛋白表达.结果:注射lactacystin 0.2 μg组未见明显异常;2 μg组和8 μg组出现进行性的运动迟缓、少动、震颤、头向健侧倾斜;注射阿扑吗啡后,8 μg组大鼠出现向健侧旋转运动.随着lactacystin剂量的增加,2 μg组和8 μg组黑质细胞α-synuclein的表达分别较对照组高出57%(P<0.01)和122%(P<0.001);纹状体DAT和VMAT2的表达分别较对照组减少了40%(P<0.01)、85%(P<0.001)和50%(P<0.01)和88%(P<0.001);DAT和VMAT2的比值分别较对照组高出了18%和32%.结论:Lactacystin可能通过抑制DAT和VMAT2的表达导致黑质细胞变性坏死及帕金森病的发生.

  • 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癎)发作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丛时兵;魏咏梅;杨任民

    目的:探讨脑梗死(CI)后早发性癫(癎)发作(EES)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 643例确诊为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CI后EES的发生率为4.58%,女性高于男性(P<0.05);婴幼儿及未成年人高于成年人(P<0.01)和老年人(P<0.01);累及皮质的发生率高于未累及皮质的(P<0.01);EES作为CI首发症状者占49.59%,24 h内出现者占76.03%,1周内出现者占94.21%,仅有5.79%在第2周出现;局灶性发作占65.29%,全面性发作占34.71%;给予AEDs治疗发作均可控制,伴有EES的患者病死率高于不伴有者(P<0.05).结论:CI后EES较为常见,女性多于男性,未成年人的发生率高于成年人及老年人,与梗死部位有关,以局灶性发作为主,抗癫(癎)治疗有效,临床预后较差.

  • 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切除术后危象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陈佶;庞烈文;陈志明;马勤运;陈刚;黄杰春;郝振华;朱勇俊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胸腺切除术后危象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5年12月确诊为MG患者进行胸腺切除术101例患者的资料.对性别、年龄、术前危象史、Ossermen分型、激素使用时间和剂量、非口服止痛药、术前心电图、血红蛋白、白蛋白、肌力、伴随免疫疾病;手术及麻醉时间、切口方式、切除范围、胸腺瘤、病理类型、输血和病程;术后高体温、肺部感染、术后第2天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突触前膜受体抗体(PrsmRab)、连接素抗体(Titinab)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出现MG危象29(28.7%)例.危象的发生与伴随免疫疾病、Ossermen分型、术后肺部感染、术前危象史和年龄因素有关.结论:伴随免疫疾病、Ossermen Ⅱb型及以上、术后肺部感染、术前有危象史和大龄患者均易发生术后危象.

  • 血红素加氧酶系统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变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筱华;赵忠新

    血红素加氧酶(HO)在神经系统广泛分布,其反应产物即铁离子、一氧化碳和胆色素都是生物活性分子,对细胞的生存和增殖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同工酶HO-1和HO-2不同的分子特性和脑内不同的调控特点决定了两者神经功能的差别.HO-2在生理情况下大量表达维持脑的正常功能;而HO-1与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HO-1的上调表达对氧化应激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有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使铁离子病理性沉积促进了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发生.

  • Ⅱ型糖原累积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单岩东;王朝东;张昆南

    Ⅱ型糖原累积病(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Ⅱ,GSD Ⅱ)也称为酸性麦芽糖酶缺乏症或Pompe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是由于酸性α-糖苷酶的缺乏,导致溶酶体内的糖原分解障碍并大量贮积而致病.本文就Ⅱ型糖原累积病的流行病学、基因突变特征、诊断新方法和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介绍.

  • 脑血管痉挛血管壁损害的发病机制研究

    作者:罗卫;沈冰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隙出血的一种常见并发症.目前,其确切发生机制还不完全清楚.近年来,一些学者发现,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血管壁发生了器质性病理变化,伴随蛛网膜下隙出血的免疫炎性反应、血管壁细胞增殖与凋亡导致的血管壁的损害可能是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关键病理途径.本文就其研究的相关进展进行总结.

  • 白介素-12家族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新施;郑荣远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是自身反应性CD4+T细胞,即辅助性T细胞(Th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炎症,在EAE的发病中,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起了重要的调节作用.白介素-12(IL-12)家族由IL-12和近发现的白介素-23(IL-23)、白介素-27(IL-27)组成,是一类结构相似、具有共价结合的杂化双链的细胞因子,在细胞免疫尤其是Th1型炎症反应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综合论述了IL-12家族各成员与EAE的关系的研究,揭示了各因子在EAE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硬脊膜动-静脉瘘

    作者:张厚亮;蒋雨平

    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是一种常见的脊髓血管畸形,但临床表现常不具有特异性,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够,所以患者往往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延误治疗.因此,早期诊断本病非常重要.本文总结了近年对SDAVF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的选择等方面的进展作一介绍.

  • 微创治疗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体会

    作者:李明德;李丰新

    慢性硬膜下血肿系指外伤后3周以上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隙出现症状者.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6年8月应用微创技术,对139例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行置管引流术,效果良好.

  • 82例髓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丁宛海;牛朝诗;傅先明;汪业汉

    髓母细胞瘤是后颅凹常见的脑肿瘤之一,以儿童多见.现就我科自1990至2005年7月收治的82例后颅凹髓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 以精神症状首发的肺癌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2例报告和文献回顾)

    作者:王雁;宋敬卉;谭兰

    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tic hormone secretion,SIADH)是以低钠血症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少见病.

  •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周艳华;王素梅

    共选择自2002年3月至2005年10月在我科收住院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108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1].

  • 短暂脑缺血发作与磁共振弥散成像

    作者:徐萍;张文秋

    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可导致部分患者进展为脑梗死.本研究针对113例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的MRI影像学特点,探讨TIA发作转归的规律.

  • 神经系统重大疾病中蛋白质组学的应用

    作者:黄河;任惠民

    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是包括遗传、环境和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多样性、病程进展多变性.因此,要阐明发病机制和进行有效治疗十分困难.蛋白质组学研究显著的特点是能对生理与病理状态下的体液、组织或细胞中蛋白质组分进行大通量的综合分析,这无疑有助于对复杂多变的神经系统疾病进行较为全面的认识.

  •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及胶质源性酸性蛋白的表达

    作者:秦晓凌;罗蔚锋;韩旺;刘春风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通过超微结构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探讨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收集幼年大鼠骨髓细胞,利用贴壁培养法纯化扩增.培养细胞至第3代,相差显微镜及苏木精-伊红染色,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和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细胞表面神经标记物巢蛋白(Nestin),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源性酸性蛋白(GFAP).结果:电镜下细胞表面见大量微绒毛结构,一些细胞有单个或多个突起样结构.多数细胞膜完整,胞质内存在丰富的细胞器;胞核大而明显,染色质分布正常;细胞间连接较少,可见缝隙连接.免疫细胞化学检测GFAP阳性细胞为(15.05+3.92)%.结论:第3代BMSCs具有生长旺盛,增值能力强,分化程度低的特点;部分细胞可表达GFAP.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z1
1999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