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精神病学 >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s 중국림상신경과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0678
  • 国内刊号: 31-1752/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02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蒋雨平
  • 类 别: 精神病学
期刊荣誉:
  • 小剂量左旋多巴上调pCREB及CD39蛋白表达发挥抗氧化应激损伤作用的研究

    作者:钟时颖;谈艳;陆悠;赵延欣;白雪;李强

    目的 明确左旋多巴对PC12细胞生长及应激状态下存活的影响,探讨其抗氧化应激损伤的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左旋多巴处理PC12细胞,用MTT法检测PC12细胞增长率及加入过氧化氢后细胞存活率;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方法测定磷酸化环单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及CD39蛋白表达.结果 低浓度左旋多巴(<20μmol·L-1)促进PC12细胞生长,且可抗氧化应激损伤,而蛋白激酶抑制剂减弱此保护作用.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D39及pCREB表达升高.结论 低浓度左旋多巴可通过上调CD39及pCREB表达发挥抗氧化应激神经保护作用.

  • 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介入困难的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

    作者:江汉强;倪伟;雷宇;李彦江;顾宇翔

    目的 探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介入困难的破裂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PICA)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4月应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6例曾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失败的破裂PIC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术前常规行骨窗位头颅血管成像(CTA)及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动脉瘤大小、形态、瘤顶指向、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制定佳手术入路.2例PICA延髓前段及1例延髓侧段动脉瘤采用枕下远外侧入路,1例延髓侧段PICA动脉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PICA扁桃体段动脉瘤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随访时间为3~28个月,平均10.5个月.所有患者恢复良好,无任何神经功能缺损,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均为5分.CTA或DSA复查示6例PICA动脉瘤夹闭术后均无残留或复发.结论 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是破裂PICA动脉瘤难以实施血管内治疗时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术前骨窗位CTA有助于制定佳手术入路.

  • 10例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马召玺;王万华;张炎;曹勇军;赵合庆

    目的 探讨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双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特点及血流代偿情况.结果 10例患者中,双侧颈总动脉闭塞和颈内动脉闭塞各1例,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5例,一侧闭塞合并一侧重度狭窄3例.临床表现为后循环缺血5例,后循环合并前循环缺血3例,前循环缺血2例.7例行DSA患者,有7例后交通动脉开放,4例前交通动脉开放.结论 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表现以后循环缺血多见,后交通动脉可能为其主要代偿模式.

  • 不同性别患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

    作者:丁宏岩;董强

    目的 分析不同性别患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2例CVST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30例.病因不明:男性为42.3%,女性为20.0%(P<0.05);有5例女性(16.7%)患者与产褥期或服用避孕药相关.(癎)性发作:男性为40.4%,女性为13.3%(P<0.05).不论性别,有实质病灶的患者中死亡或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的比例为31.0%,无实质病灶的患者预后不良的比例为10.0%(P<0.05).结论与女性相比,CVST男性患者病因不明的比例较高,(癎)性发作的风险高;有脑实质病变的患者预后较差.

  • 中国汉族癫(癎)患者中CYP3A4*1G基因多态性与卡马西平药物浓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剑虹;吴洵昳;朱国行;丁玎;洪震

    目的 观察CYP3A4* 1G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癫(癎)患者卡马西平稳态药物浓度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177例中国汉族癫(癎)患者卡马西平单药治疗的稳态药物浓度,采用LDR-PCR测序分型检测CYP3A4* 1 G基因多态性.结果 CYP3A4* 1G基因AA型的卡马西平标准化浓度为(0.23±0.065) μg·mL-1,AG型为(0.25±0.065) μg·mL-1,GG型为(0.28±0.074)μg·mL-1.3种基因型间标准化血药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AA型低于GG型(P<0.01),AG型低于GG型(P<0.05),AA型低于AG型(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YP3A4* 1G基因型影响中国汉族癫(癎)患者的卡马西平药物浓度,可能是卡马西平药物浓度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

  • 以皮质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作者:曲方;何凡;吕彦;夏程;陈会生

    目的 提高对皮质蛛网膜下腔出血(cSAH)为首发症状的大脑中动脉(MCA)狭窄致急性脑梗死的认识.方法 报道2例cSAH患者的临床表现、CT和MRI所见、治疗和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2例患者均有高血压病、糖尿病或冠心病史,突发肢体瘫痪,无头痛.头颅CT显示偏瘫对侧大脑皮质沟高密度影,进一步MRI检查提示CT高密度影为SWI低信号出血灶;同时MRA显示偏瘫对侧MCA M1段局限性狭窄,并于同侧放射冠见新发梗死灶.结论 MCA狭窄可以引起cSAH的临床放射综合征,同时伴有新发脑梗死.在cSAH诊断流程中,应该包括应用SWI和MRA检查.

  • 经基因诊断证实的11例亨廷顿舞蹈病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饶娆;韩永升;薛本春;徐银;程楠;韩咏竹

    目的 探讨经基因诊断证实的亨廷顿舞蹈病(HD)患者的临床特点,加深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收治H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基因组DNA标本,分析临床特征和检测IT15基因的动态突变.结果 11例HD患者均检出IT15基因动态突变;HD临床表现复杂且无特异性,多表现为舞蹈、精神行为异常及智力下降,多有家族史、发病年龄差异大,男女性别间无明显差异;辅助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均无特异表现.结论 基因诊断对HD早期诊断尤其对有家族史的家系成员至关重要;对无家族史或无明确遗传倾向,但临床表现典型的HD疑诊患者,基因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与紧密连接蛋白-5的变化

    作者:方恢林;郑荣远;陈瑜;杨慧民;梁珊珊;胡强;朱攀;曾庆意

    目的 观察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血脑屏障(BBB)通透性与紧密连接蛋白-5(claudin-5)表达的变化.方法 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EAE组和正常对照组,应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5-55诱导制作小鼠EAE模型,每日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苏木精-伊红、髓鞘染色和免疫组化法观察炎症细胞浸润、髓鞘脱失及轴素损坏程度.伊文思蓝染色和Western blot法观察BBB通透性和claudin-5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EAE组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炎症细胞浸润、髓鞘脱失、轴索损坏和BBB通透性均明显增加;而claudin-5表达显著降低(均P<0.01).BBB通透性的变化与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炎症细胞浸润和轴索损坏均呈正相关(P<0.01);而与claudin-5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 EAE发病过程中claudin-5表达减少,可能导致BBB通透性增加,使外周大量的炎症反应细胞向中枢迁移,继而进一步加重中枢的炎症反应.

  • 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评价普瑞巴林添加治疗部分性癫(癎)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虞培敏;朱国行;丁玎;徐岚;周东;吴立文;廖卫平;迟兆富;朱遂强

    目的 评价普瑞巴林添加治疗部分性癫(癎)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平行设计添加治疗的方法,确诊为有部分性癫(癎)发作的225例癫(癎)患者,被随机分配入普瑞巴林治疗组(114例)与安慰剂组(111例).在6周前瞻性基线期后,采用灵活剂量的普瑞巴林(150~600 mg·d-1)添加治疗成人部分性癫(癎)发作.主要疗效指标:部分性癫(癎)发作28 d-反应率.次要疗效指标:部分性癫(癎)发作28d-减少率、临床疗效评价、16周内癫(癎)无发作和发作减少率≥50%的病例比例、第13~16周癫(癎)无发作和发作减少率≥50%的病例比例以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分;并观察研究药物的安全性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普瑞巴林组部分性癫(癎)发作28 d-反应率(-40.24±37.88)%,显著高于安慰剂组(-22.84±37.61)%(F=15.063 9,P=0.000 l).普瑞巴林组和安慰剂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0.53%和47.75%,组间无显著差异;但普瑞巴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安慰剂组高(45.61% vs 23.42%,P=0.000 7),主要不良反应有头晕、嗜睡、视物模糊、乏力等.结论 普瑞巴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组.普瑞巴林作为部分性癫(痈)发作的添加药物有确定的疗效,安全耐受性较好,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黄芪甲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研究

    作者:孙丽;王岭;李艳;张进;房雷

    目的 探讨黄芪甲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 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模型组),建模成功大鼠经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每毫升含黄芪甲苷1 mg)干预治疗(黄芪治疗组,再随机分为黄芪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另设对照组(插线进入大鼠颈内动脉10 mm后即刻退出).Longa法评价大鼠神经行为功能,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皮质区神经元形态结构,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蛋白表达.结果 经黄芪注射液治疗后,大鼠脑组织BDNF、VEGF、VEGFR2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且BDNF主要在海马区表达,VEGF及VEGFR2主要在皮质区表达,脑组织凋亡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大鼠神经行为功能显著改善.结论 黄芪注射液可通过增加BDNF、VEGF及VEGFR2的表达而抑制细胞凋亡,刺激神经再生,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改善大鼠的神经行为功能,黄芪中剂量和高剂量作用更为明显.

  • 快速聚集无血清悬浮培养法诱导BALB/c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大脑皮质椎体神经元

    作者:沈亦雯;朱剑虹

    目的 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胚胎干细胞(ESCs)经外部因素的诱导而转化为神经元,本研究拟探讨一种新的诱导ESCs定向分化方法——快速聚集无血清悬浮培养法(SFEBq).方法 BALB/c小鼠囊胚内细胞团(ICM)消化成单个细胞,培养传代并鉴定后,应用改进的SFEBq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s)向神经细胞选择分化,并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Bfl+和Emxl+神经前体细胞的比例,RT-PCR检测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标志基因表达.结果 ①分离培养得到的mESCs生长状态良好;②SFEBq使mESCs自主发生神经细胞,无需外部诱因,细胞种植量为3 000个/孔时,细胞Bfl+和Emxl+相对表达量高;③mESCs按照一个先神经元-后胶质细胞的顺序有效分化,与体内胚胎神经组织发育先后顺序一致,且诱导的神经前体细胞可分化为皮质椎体神经元.结论 建立了一种改良的高效ESCs诱导转化的神经元的SFEBq.

  •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疗效和卫生经济学评价

    作者:周叶;胡春梅;朱瑾;王锋;张素雅;郭思思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卫生经济学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2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症)患者,分为实验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两组均为130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改良的Rankin量表(mRS)为疗效观察指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药品费用、检查和治疗费用为卫生经济学指标.比较NIHSS评分每减少1分、BI评分每增加5分、mRS评分每减少1分,患者每人每天所花费的住院费用.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治疗后14d时NIHSS、BI、mRS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14d后NIHSS评分下降主要在构音和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P<0.001);实验组BI评分提高主要在用厕、吃饭、移动、行走、穿衣、上楼、洗浴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mRS(0~2)分的患者近期残障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②住院期间,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和检查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和药品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P<0.001).③NIHSS评分每减少1分,BI评分每增加5分,MRS评分每减少1分,实验组所需费用均较对照组少.结论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更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不同年龄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中神经生长导向因子Slit-1及Robo-2受体的表达变化

    作者:刘媛;王莉;龙在云;曾琳;伍亚民;王禾

    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轴突导向因子Slit-1及其Robo-2受体在脊髓中的表达,以探讨不同年龄大鼠外周神经损伤后再生神经具有靶向性差异的可能机制.方法 老年、成年和幼年大鼠各20只,建立左侧坐骨神经横断、硅胶管桥接模型.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Slit-1蛋白和Robo-2受体在腰段脊髓中表达的变化,计算其荧光强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伤后2周和4周,3组大鼠脊髓前角Slit蛋白均有较高表达,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伤后2周和4周各组Robo-2受体表达均升高,其中老年鼠脊髓前角Robo-2受体表达明显高于成年和幼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能刺激脊髓前角Slit-1高表达,不同年龄大鼠脊髓组织中Robo-2受体表达的差异可能决定了Slit-1在再生神经中的靶向性调节作用.

  • 罗格列酮对硝酸甘油诱导偏头痛大鼠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苏丽;肖明明;何秋;任占秀;赵鸿梅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对硝酸甘油诱导大鼠偏头痛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罗格列酮组和对照组.模型组(按Tassorelli法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复制大鼠偏头痛模型),罗格列酮组(于造模后30 min腹腔注射罗格列酮),对照组(不造模,皮下注射生理盐水).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观察三叉神经颈复合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及白介素-6(IL-6)、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结果 对照组三又神经颈复合体中PPARγ为弱阳性表达,模型组为阳性表达,罗格列酮组为强阳性表达.模型组IL-6、ICAM-1和MMP-9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罗格列酮组大鼠耳发红、肢频繁挠头、爬笼次数增多、烦躁不安等症状减轻,IL-6、ICAM-1、MMP-9表达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偏头痛时PPARγ表达增强;罗格列酮可通过活化PPARγ,下调IL-6、ICAM-1、MMP-9对偏头痛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浆胎盘生长因子水平及其与NEW-TOAST病因学分型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张琼;林春颖;肖保国;沈筠筠;董强;王坚

    目的 探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浆胎盘生长因子(pPlGF)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AIS组)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2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pPlGF水平,分析各组pPIGF水平的差异,以及pPIGF与患者年龄、NEW-TOAST病因学分型及预后等临床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AIS组pPlGF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277.63±277.12 vs 72.88±82.57)pg·mL1(P<0.001);校正年龄及性别后,AIS组pPlGF水平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41).NEW-TOAST各亚型中,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型[AT:(246.58±234.50)pg·mL-1,P=0.003]及心源性脑栓塞型[CE:(487.67±510.38) pg·mL-1,P=0.03]患者pPlGF显著升高;校正年龄及性别因素后,AT及CE型pPlGF水平仍显著高于其他亚型(P=0.026).pPlGF水平与年龄(P<0.001)及起病后14d的NIHSS评分(P=0.015)呈显著相关,但纳入相关因素校正后呈无相关性.结论 pPlGF可能参与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病理生理过程;pPlGF在不同病因的AIS发病过程中的权重不同; NEW-TOAST病因学分型AT亚型患者的pPIGF变化以及对预后的影响可能有一定临床价值.

  • β淀粉样蛋白1-42寡聚体和人重组α-突触核蛋白对原代培养神经元突触的影响

    作者:王艺璇;喻哲明;丁正同;王坚;邬剑军;陈嬿

    目的 探讨α-突触核蛋白(α-Syn)和β淀粉样蛋白(Aβ1-42)寡聚体对小鼠原代皮质、海马神经细胞突触功能和活性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二甲基亚砜、Aβ42-1寡聚体、α-Syn、Aβ1-42寡聚体、α-Syn+ Aβ42-1寡聚体、α-Syn+ Aβ1-42寡聚体干预小鼠原代皮质和海马神经元,按不同干预方法分为6组.干预24 h后用免疫荧光、FMl-43染色法检测神经元的突触数量及活性,同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半胱氨酸伸展蛋白α(CSPα)表达.结果 与其余5组比较,α-Syn+Aβ1-42寡聚体组可使突触相关CSPα表达明显下降(P<0.01)、与突触数目相关的突触蛋白Ⅰ明显降低(P<0.01),同时突触活性也明显下降(P<0.01).结论 α-Syn和Aβ1-42寡聚体可协同作用于神经元,减少CSPα表达,降低细胞突触数目及其功能.

  • 遗传性癫(癎)的研究

    作者:陈青;张敬军

    遗传性癫(癎)是常见病,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及难点之一.以遗传性癫(癎)及癫(癎)综合征的致病基因、临床表现、脑电图特点、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 p73基因与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

    作者:黄玲玲;张云云;王滨

    p73基因是抑癌基因p53家族的一员,先被认为与肿瘤的发生相关.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p73基因与神经系统发育及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关.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神经系统中,伴随异常的tau蛋白磷酸化,不仅出现了p73基因在神经元中含量和分布的改变,还出现了p73基因的两种亚型TAp73和△Np73的失调.文中就近年来关于p73基因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 氯硝西泮诱发药物性肌病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作者:陈阳;罗苏珊;乔凯;汪寅;卢家红

    目的 加强对服用氯硝西泮引起药物性肌病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长期口服氯硝西泮发生药物性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复习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肌肉病理检查结果以及可能的发病机制予以分析.结果 患者系老年女性,临床仅表现为肩颈不适、四肢疲乏等非特异症状,既往有长期口服氯硝西泮治疗睡眠障碍史.实验室检查示肌酸激酶(CK)水平显著升高;肌肉病理NADH、SDH染色可见线粒体分布紊乱,COX染色见个别活性缺失纤维.停用氯硝西泮后随访患者血CK水平逐渐降低.结论 氯硝西泮引起药物性肌病的病例国内未见报道,须引起临床重视;详细的病史追溯和肌肉活检病理检查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对左旋多巴长期治疗帕金森病的评价

    作者:蒋雨平

    很多研究证明长期应用左旋多巴(L-dopa)治疗帕金森病(PD),可明显改善PD患者的症状,而且应该在PD的早期应用适量的左旋多巴进行治疗,以改善患者的早期症状.长期应用左旋多巴治疗PD与长期应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对疾病导致的病死率相同.长期应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PD的疗效与长期应用左旋多巴相同,前者并未显示出优越性.

  • 脑干小脑占位1例临床病例讨论

    作者:薛元媛;赵重波;陈宏;王蓓;李颖

    病例资料病史 患者住院号436×××,女性,47岁.因“头晕伴视物模糊行走不稳2个月余”收入院.现病史 患者于入院前2个月(2012年6月初)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持续性头晕,伴恶心呕吐,同时向右侧视物模糊,未引起重视.2012年6月15日出现行走不稳,向两侧摇晃,无肢体麻木疼痛.2012年6月26日至市级医院就诊,给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患者自觉头晕、行走不稳、视物模糊等症状好转.2012年8月中旬,患者再次出现头晕、视物模糊、行走不稳.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出现右侧面部及肢体麻木,讲话口齿含糊,吞咽、饮水呛咳,无法独立行走,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治疗.自起病来无发热,无肢体抽搐,夜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下降.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z1
1999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