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胶质瘤侵袭半暗带理论构建意义

    作者:蒋海辉;崔勇;林松

    脑胶质瘤是颅内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其预后不佳.绝大部分胶质瘤在术后数年内均将复发,这也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瘤周肿瘤细胞浸润区域是肿瘤复发高危区,本研究将其定义为肿瘤侵袭半暗带.依靠传统T1加权强化影像界定胶质瘤侵袭范围不够精确,多模态磁共振技术能够反映组织在分子弥散、血流灌注和代谢方面的差异,在鉴别肿瘤侵袭区、水肿区、正常脑组织区具有独特优势.应用多模态磁共振技术,构建胶质瘤侵袭半暗带理论有助于实现胶质瘤的精准诊疗,改善患者预后.

  • 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研究思路的探讨

    作者:张久亮;李英姿

    减轻半暗带损伤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尽快复流及神经保护治疗是前提.因时间窗的限制,溶栓率很低(发达国家小于5%);而所有神经保护剂迄今未能在人类中证明有效.根据中医整体观思路及对两医相关研究的分析,笔者发现未缺血脑区功能状态对缺血灶损伤程度有影响.未考虑这一影响,可能是神经保护未成功的原因之一.笔者提出未缺血脑区可通过复杂的神经网络对缺血灶损伤产生影响,有效地调整未缺血区脑区功能状态是减轻缺血灶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 谈谈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及康复

    作者:李向东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其发病与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密切相关,具有高发病率、致残率.脑梗死发病1周内属于急性期,其中超早期(起病6小时内)治疗关键为保护缺血周边半暗带的脑组织,需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及改善微循环等治疗;主张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包括心理支持,以降低致残率及卒中后心理问题的出现.本文就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及康复问题进行综述,以提高普通群众对本病的了解及认识.

  • 介绍一种神经细胞缺血半暗带区的染色方法

    作者:张勇;林芬;卢志达

    局灶性脑缺血是由严重缺血的中心区和处于低灌流状态的边缘区组成,后者即为脑缺血半暗带.缺血中心区的脑组织在短时间内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成为脑梗死,而半暗带的脑组织损伤相对较轻,如能及时恢复该区的血流,则有可能避免进一步损伤而转变成为不可逆性病变,使梗死灶的范围扩大.因此,对于脑缺血半暗带的研究已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 脑缺血 半暗带 染色
  • 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处理指南(二)

    作者:张小年;卢海涛;周维金

    1.2 脑成像检查随着治疗选择的增加,脑成像检查在患者初始评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脑成像检查可显示病变大小﹑部位﹑梗死血管的分布以及是否存在出血,有助于急性期和以后长期治疗方案的制定.另外,现代影像学技术可提供有关缺血性损伤的可逆程度﹑颅内血管的状况以及大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等信息.通过神经影像检查可判断哪些患者存在可挽救脑组织(半暗带)﹑哪些患者有低度继发出血的危险,以及哪些患者有大动脉闭塞,为确定患者是否可进行溶栓治疗提供参考.

  • CT灌注成像对大鼠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判定

    作者:韩辉;尹峰;朱静;綦书抑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对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参数阈值的判定.方法 取5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缺血组于梗死后相应的时间点(3 h、4 h、6 h、8 h),再灌注组于各个时间点灌注前后分别行CT灌注成像的检查,确定半暗带.取大鼠的脑组织进行病理观察.结果 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缺血范围逐渐扩大.在缺血4 h之前,即使该区域的rCBF低至0.146,仍可逆;6 h之后,只有rCBF>0.212时,该区域才有挽救的意义.病理结果显示在缺血6 h后,光镜和电镜发现有坏死神经细胞.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够判断半暗带的阈值.

  • 兔脑短暂缺血再灌注的多模态MR研究

    作者:徐英进;宋利宏;吴颂红;梁广路;王志红;刘怀军

    目的 利用多模态MR动态观察兔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的系列变化.方法 新西兰白兔49只,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n=35)和对照组(n=14),各组根据时间点又分为再灌注0.5、1、2、4、6、12、24 h,7个亚组.再灌注前15 min和再灌注后30 min、1、2、4、6、12、24 h进行多序列MRI检查,包括DWI、DSC-PWI、FAIR、T2WI和T1WI.结果 DSC-PWI和FAIR与DWI大层面不匹配区面积均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小,两者比较除0.5 h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AIR测得的面积比DSC-PWI较高.结论 DSC-PWI半暗带图和FAIR半暗带图均能灵敏地确定半暗带的存在及其存在时间和范围,但FAIR容易高估半暗带的存在.

    关键词: 半暗带 磁共振成像
  • CT灌注成像对超急性脑梗死半暗带两种判定方法的一致性研究

    作者:陈唯唯;漆剑频;肖明;宋金梅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缺血半暗带两种判定方法的一致性.方法采用GELightSpeed 16 MSCT对10例超急性脑缺血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和复查CT.采用两种方法判定半暗带,一种是计算半暗带阈值以判定半暗带(对比法),另一种是将CBV与CBF图上变化不一致的区域判断为半暗带(不匹配法).结果半暗带阈值(CBF%)为0.20~0.66,两种方法间一致性系数Kappa(K)为0.7877.ROC曲线显示对比法的诊断效能高于不匹配法.结论 CT灌注成像判定半暗带的两种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新生儿脑缺氧缺血半暗带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作者:伍彩云;刘国瑞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期新生儿的常见疾病.如何显示和判断HIE过程中患儿脑细胞的存活状态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磁共振的功能成像的综合应用在确认半暗带是否存在、缺血缺氧治疗时间窗的把握和脑细胞营养保护药的个体化应用等方面极占优势.对于新生儿HIE中半暗带的研究,现还处于初级阶段.现就磁共振的功能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半暗带中的应用研究方面作一综述.

  • 颅脑缺血性疾病CT灌注研究进展

    作者:王振松;甘洁

    1 脑CT灌注技术1 脑CT灌注原理与方法脑CT灌注的理论基础是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原理和中心容积定律.根据研究,1 mg的碘使1 ml的组织CT值增加25 HU,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原理,通过定量测定局部脑组织的碘聚集量,计算得出局部脑组织的血流灌注量,中心容积定律反映了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三者之间的关系,即:CBF=CBV/MTT.

  • 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周围区DNA损伤的研究

    作者:郭瑞友;方思羽;张苏明;杨渊;徐广润

    目的探讨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周围DNA损伤特点.方法应用HE染色、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标记、原位分子杂交、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分别对缺血4、24 h和5 d组大鼠脑组织中坏死细胞、凋亡细胞、p53 mR.NA、p53蛋白阳性细胞密度及空间分布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不同时间点病灶周围每高倍视野TUNEL、p53蛋白、p53 mRNA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4 h:8.0±1.5、25.1±2.6、10.3±1.9;24 h:20.5±2.4、60.0±4.8、22.0±1.8;5 d:2.1±0.4、3.6±1.4、3.5±0.8.p53基因主要在形态完整和可逆性损伤细胞中表达、分布范围较TUNEL细胞广泛.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后,缺血周围DNA损伤区大于凋亡区,p53基因表达范围可能代表病理意义上的半暗带;p53主要发挥DNA修复作用.

  •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判定缺血半暗带

    作者:张运周;尹岭;朱克

    对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缺血半暗带判定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PET不但能早期发现半暗带的部位及大小,而且可以判定其中存活组织的生存状态,并能预测其转归,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治疗对象的筛选及缺血半暗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检查手段.

    关键词: 脑缺血 半暗带 诊断
  • 急性缺血性卒中经动脉溶栓技术探讨

    作者:缪中荣

    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血栓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溶栓不可能逆转已经梗死的病灶,其目的是挽救存在于梗死灶周围的"半暗带",这种理论上的推测,可用现代核磁技术来证实其存在以及范围的大小.初只是从静脉内溶栓开始.

  • 重视和加强溶栓治疗的影像学指导

    作者:高培毅

    近年来,在广大神经科学和神经影像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下,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以及缺血半暗带和再灌注损伤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日渐缩小,部分领域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可以说,缺血半暗带和再灌注损伤概念的提出,更新了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观念;影像学新技术的发展又使溶栓治疗的选择更趋合理.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新定义和病理生理学的探讨

    作者:李小刚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传统定义是指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症状和体征在24 h内完全消失.这个定义是以TIA的持续时间为基础的,其中所指定的24 h是在应用神经影像学方法前随意达成的共识.随着神经影像学和临床研究的发展,尤其是缺血性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的应用,人们发现按照24 h的标准来诊断TIA,已不能符合实际需要,因此迫切需要修订其定义.

  • 神经影像学技术在溶栓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刘莹;杨晨辉;范宏光;张祥建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及时有效的溶栓治疗有利于挽救半暗带,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但溶栓治疗也带来了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再灌注损伤以及血管再闭等并发症,造成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 猫脑挫裂伤灶周围"半暗带"影像学结合超微结构的初步研究

    作者:刘佰运;郝淑煜;李欢;王双坤;孙异临;蔡蕾;刘颖

    目的 对猫脑挫裂伤周围半暗带的影像学及超微结构进行动态研究.方法 采用改良的Feeney法制作猫脑挫裂伤模型,伤后1h用超导3.0T磁共振扫描仪行磁共振扫描,观察挫裂伤周围影像学变化,并进行定位取材,行光镜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MRI可见挫裂伤周围脑区呈低灌注表现,DWI上低灌注区明显小于PWI上低灌注区,超微结构可见神经元、星形细胞、血脑屏障不同程度的损伤,神经元凋亡现象,并与时间和空间呈相关性.结论 挫裂伤灶周围确实存在"创伤半暗带";其发生发展过程及临床诊治需进一步研究.

  •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核心区及半暗带的组织学定位

    作者:孙明;赵育梅;徐超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1h和2h,再灌注至24h后的组织损伤及核心区和半暗带的组织学定位.方法利用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及HE染色和图像分析,对损伤进行定量.结果缺血核心区表现为脑组织的完全坏死,半暗带位于核心区周围,表现为选择性神经元死亡,其中缺血1h组的病变变异较大.缺血2h组的皮质、纹体和半球核心区及其半球病变明显大于缺血1h组(P依次<0.02、0.01、0.01和0.05).依据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对缺血2h和缺血1h的皮质、纹体核心区和半暗带进行了组织学定位.结论脑缺血损伤时,皮质和纹体均存在核心区和半暗带,其定位相对恒定,为应用脑微透析方法探讨脑缺血损伤机制,提供了组织学依据.

  • 猫局灶性脑创伤半暗带的MRI研究

    作者:张瑶;陈红燕;史东立;刘影;张磊;金真;马军

    目的 探讨MR结构图和灌注成像(PWI)在猫局灶性脑创伤半暗带显示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9只健康家猫随机分成对照组(4只)和创伤组(5只),采用改良Feeney法制作局灶性脑创伤模型,于伤后6 h和24 h对两组猫行头部3.0 T MR扫描,测量不同序列所显示的异常信号和异常灌注范围.后一次扫描结束后,进行投射电镜检查.结果 创伤后6 h和24 h的MR PWI图像显示的异常灌注区大于结构图像显示的范围 (P<0.05).6~24 h,MR结构图像显示病灶范围扩大(P<0.05).超微结构显示创伤灶周围以细胞水肿为主要表现,该区域同时存在微循环障碍和线粒体损伤表现.结论 局灶性创伤灶周围可能存在半暗带组织,MR结构图像与PWI灌注图像的不匹配可能提示半暗带组织存在.

  •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修军;王东林;牛好敏;刘金朝

    目的 探讨在缺血性脑卒早期诊断中16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6例发病在24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头颅CT平扫及脑灌注成像(CTPI)检查,测定异常灌注区域及对侧正常对照区的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积(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 , rCBV)和大峰值时间(time-to-peak ,TTP).所有患者一周内均行CT复查. 结果 CT平扫显示脑缺血性改变为18例,其中责任病灶15例,未见异常8例,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为57.7%(15/26),特异性为73%(8/11).CTPI显示灌注异常25例,均为责任病灶,灌注正常1例(CT随访证实为小脑梗死).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为96%(25/26),特异性为100%(1/1).20例脑梗死患者梗死区与缺血半暗带区rCBF 、rCBV、TTP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TTP(健侧/患侧)有统计学意义(P<0.05),rCBF、rCBV无明显差异.结论 16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能够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定量分析梗死区面积与判断缺血半暗带,为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14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