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脑病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俞裕天;荣培晶;朱兵

    基于中医耳针疗法、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和解剖学而研发的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NS,taVNS)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典型代表.taVNS无需手术,费用较低,几乎没有不良反应,并能保证与传统VNS有相近的功效.taVNS以自主神经功能调节为核心,开拓了外周神经-脑网络-机体功能整体调节的新原理,已在癫痫和抑郁症的治疗上取得了突破.taVNS的其他适应症有:意识障碍、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等.taVNS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必将造福更广泛的患者群.

  •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试验研究

    作者:荣培晶;刘爱华;张建国;王玉平;杨岸超;贲卉;李亮;李丽萍;宋潞;刘焕光;何伟;黄凤;李霞;刘儒鹏;吴鹏;朱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皮(耳甲腔)电刺激耳迷走神经(ta-VNS)可否作为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一种有效方法。方法: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双盲法。首先,对50名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经皮电刺激耳迷走神经治疗(ta-VNS),初步观察治疗效果。然后,将另外144名癫痫患者随机分为:经皮电刺激耳迷走神经组(ta-VNS,n=98)和经皮电刺激非耳迷走神经组(tn-VNS,n =46)。每日治疗两次,共治疗24周。除了ta-VNS和tn-VNS组患者以外,其余同期入院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以校准恩格尔分级标准为疗效观察指标。在治疗后的第8周、第16周和第24周,对癫痫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结果:前期研究中的50例癫痫患者,经过8周治疗后,6例无癫痫发作,12例发作频率分别减少了50%~89%。经过24周治疗后,8例无癫痫发作,2例癫痫发作频率减少≧90%,9例发作频率分别减少了50%~89%。在144例癫痫患者的研究中,经过8周治疗后,ta-VNS组的98例患者中10例无癫痫发作,6例发作频率减少≧90%,25例发作频率减少了50%~89%。经过24周的治疗后,15例无癫痫发作,6例发作频率减少≧90%,26例减少了50%~89%。经过前8周的治疗,tn-VNS对照组的46例患者重只有3例无癫痫发作,2例患者减少90%以上,9例发作频率减少了50%~89%。经过额外16周的ta-VNS治疗后,46例患者中有7例无癫痫发作,14例发作频率减少50%~89%。各组间发作频率减少百分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ta-VNS与VNS作用相类似,能够抑制癫痫发作,是一个安全、有效、经济且广泛适用的治疗难治性癫痫方法。

  • 电针耳甲区对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的抗炎保护作用

    作者:赵玉雪;何伟;高昕妍;荣培晶;朱兵

    目的:观察耳甲区电针对脂多糖致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血清炎性反应因子水平与肺组织核因子KB(NF-kB)表达的影响,探讨耳甲刺激对炎性反应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单纯耳甲电针组、耳甲电针组、迷走神经刺激组、后三里组,每组12只.尾静脉注射脂多糖(5 mg/kg)复制内毒素血症模型.耳甲电针取双侧耳甲区,迷走神经刺激给予左侧颈部迷走神经电刺激,后三里组行双侧"后三里"电针,均为20 min.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和白介素-6(IL-6)水平,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各组肺组织NF-kB p 65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NF-α,IL-6水平明显升高(P<0.01),NF-kB p 65表达明显上调(P<0.01);单纯耳甲电针组NF-kB p 65表达明显上调(P<0.01).与模型组相比,耳甲电针组和迷走神经刺激组TNF-α,IL-6水平明显下降(P<0.01),NF-kB p 65表达明显下调(P<0.01);后三里组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迷走神经刺激组相比,耳甲电针组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后三里组TNF-α,IL-6水平、NF-kB p 65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与耳甲电针组相比,后三里组NF-kB p 65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耳甲刺激能降低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致炎因子水平,下调NF-kB蛋白表达,其效应与直接刺激迷走神经相似,说明耳甲刺激可能激活了胆碱能抗炎通路,从而启动抗炎效应.

  • 从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癫痫探讨耳针治疗癫痫的科学基础

    作者:何伟;李亮;荣培晶;贲卉;朱兵

    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疗法于1997年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为药物难治性部分发作癫痫的一种辅助疗法[1].VNS是通过在颈部迷走神经干植入神经控制假体(NCP)刺激迷走神经进行治疗.NCP系统主要包括脉冲发生器、袖珍磁铁、螺旋状电极、引线以及编程遥控头等.目前这种疗法被全世界范围内包括欧盟和加拿大等国家越来越多的患者所应用.

  • 抑郁症之“调枢启神”理论构建与发微

    作者:荣培晶;魏玮;陈建德;李少源;国笑;张悦;刘兵;王瑜;赵斌;焦玥;魏茹涵;邵千枫;郭宇;张金铃;李亮;方继良;侯理伟

    根据抑郁症的临床诊疗特点,将传统针灸和现代医学相结合,提出“调枢启神”治疗抑郁症.分别从“调枢”和“启神”的内涵与外延进行阐释,认为调枢是调控抑郁及其病理变化的关键环节,即包括调节神明之枢——心脑、调节开阖之枢——少阳;启神既是治疗抑郁症的目的也是治疗手段,临床针刺百会、印堂和耳穴治疗抑郁症即是调枢启神理论的具体运用.

  • 迷走神经电刺激抑制癫痫发作的研究

    作者:黄力宇;付晓研;王珏

    癫痫患者中难治性癫痫发作的有效控制目前还是一个难点.迷走神经刺激法为解决这个困难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本文回顾了迷走神经刺激法在抑制癫痫发作时的临床应用效果,给出了该方法的解剖学基础、可能的抗痫机理、不良反应和存在的问题,后对未来的发展等进行了展望.

  • 迷走神经刺激对记忆的影响

    作者:何蕾;王淑珍;王庭槐

    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 VNS)用于终止癫痫发作已经有二十年的历史.期间VNS也用于难治性抑郁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研究者发现VNS 对癫痫、抑郁患者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有改善作用,这种改善作用在一些动物和人体实验中也得到证实.但VNS在记忆形成的哪个阶段起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的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因此,进一步了解VNS对记忆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有利于探讨记忆形成的生理机制,也为临床治疗特异性记忆障碍和相关神经精神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有益补充.本文综述了近十几年来VNS对记忆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 迷走神经刺激通过自噬机制对短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模型神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洪春永;蔡秋菊;曾有福;吴欣宇;李清金;林进皇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刺激对大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t-MCAO)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平分为3组,即迷走神经刺激组(VNS组,造模后予迷走神经刺激)、模型组(重复VNS组步骤但不刺激迷走神经)及假手术组(重复VNS组步骤,但不栓塞大脑中动脉及刺激迷走神经).其中,采用线栓法将大脑中动脉闭塞,术后2 h拔出栓线,建立t-MCAO模型.各组给予相应操作流程后24 h,记录神经行为学评分、计算脑梗死体积及观察脑皮质区LC3-Ⅱ、Beclin1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较假手术组均显著恶化(P<0.05),VNS组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较模型组有改善(P<0.05),但仍差于假手术组(P<0.05).相对于假手术组,模型组LC3-Ⅱ、Beclin1表达显著升高(P<0.05),VNS组LC3-Ⅱ、Beclin1表达水平相对于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 迷走神经刺激可能通过调控自噬激活水平发挥对大鼠短暂性脑缺血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 迷走神经刺激对海人酸致痫大鼠海马胶质细胞胶原纤维酸性蛋白的影响

    作者:王利;焦金菊;林宇涵

    目的 观察迷走神经刺激( VNS)对海人酸(KA)致痫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AS)的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影响,探讨AS与癫痫的关系及在VNS治疗癫痫中的作用.方法 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KA组和VNS+ KA组,每组12只.侧脑室注射0.05% KA溶液3μL制作大鼠癫痫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VNS后KA致痫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变化.结果 大鼠侧脑室注入KA后3~5 min内癫痫发作,发作级别按国际公认Racine标准均达到Ⅳ~Ⅴ级;KA组大鼠海马GFAP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VNS+KA组大鼠海马GFAP阳性细胞数和western blot值显著低于KA组(P<0.01).结论 VNS可抑制KA致痫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提示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可能是VNS抑制癫痫的作用机制之一.

  • 吞咽诱发的房性心动过速

    作者:刘元生

    吞咽诱发的心律失常并不常见,其中心动过缓较多见,其与迷走神经反射有关.但吞咽诱发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很少见,早在1926年首次报道,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其发生机制.临床上,迷走神经刺激通常是用来将一些快速性心律失常转复为正常窦性心律,但迷走神经刺激也可诱发快速性心律失常.

  • 犬迷走神经性心房颤动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曼;朱俊;杨艳敏;李建冬;李长瑞;田毅;陈雪生

    目的 制作犬迷走神经性心房颤动模型,评价可行性和持续性.方法 针状电极分别插入颈部双侧逃走神经干,以3V-5V的电压/10Hz-20Hz的频率,刺激双侧迷走神经,在心率出现明显下降后,给予频率为10Hz-20Hz,电压为3V-5V的快速脉冲起搏刺激右心房,诱发心房颤动.结果 迷走神经刺激的平均电压/频率为4.4V±0.7V/16.8Hz±3.3Hz,心率由基础的(171±26)次/分降为(97±8)次/分;在给予平均电压/频率为3.5V±0.6V/11.5Hz±2.2Hz的右心房起搏刺激后,36只杂种犬中31只(86.1%)成功诱发出持续性心房颤动,且在保持迷走神经刺激下,持续时间超过90分钟.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犬迷走神经性心房颤动模型容易诱发,持续时间长,为评估抗心率失常药物对心房颤动的作用提供可靠的方法.

  • 正中神经刺激对于正常犬异丙肾上腺素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作者:于君;唐闽;禹海文;陈柯萍;唐跃;郑晓琳;张澍

    目的:脊髓及迷走神经刺激降低室性心律失常(VAs)的发生率,但操作复杂,外周神经刺激可以改善心肌缺血并对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研究的目的即评价正中神经刺激(MNS)对于正常犬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发的VAs的影响。

  • 食管心房起搏诱发室性心动过速伴2:1室房传导一例

    作者:李乔华;曹阳;罗琳

    患者男性,16岁,因反复发作阵发性心悸,伴胸闷、头昏、乏力3年,近期心悸发作频繁而来我院就诊.既往每年发作心悸2~3次,每次持续时间为数十秒~1 d不等,可自行停止,发作时伴胸闷、头昏、乏力.近3个月来发作次数频繁,每月发作1~2次.体格检查:心率80次/min,心律齐,心脏听诊无杂音,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异常.心电图检查正常.食管心房起搏检查,将6F食管电极导管从鼻腔插入食管36 cm,起搏电压20 V,用S1S1法递增刺激,当S1S1递增刺激至160次/min时,诱发宽QRS波心动过速(图1A),图中未见明显的P波或P'波,RR间期规则(0.36 s),心室率166次/min,QRS时限0.12 s,QRS波形态呈右束支阻滞型伴电轴左偏(-81°),Ⅱ、Ⅲ、aVF导联呈rS型,V1、V2导联呈qR型,V4~V6导联呈rS型.食管导联心电图(图1B)示RR间期规则,固定不变,未见房室分离,但可见每2个R波后规则出现一个P′波,RP′间期固定为0.18 s.心房起搏诊断:室性心动过速伴2:1室房传导.发作时迷走神经刺激未能终止心动过速,故分别给予S1S1200、220、240次/min超速刺激也未能终止发作,急送心导管室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为左后分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伴1:1及2:1室房传导.同时做了射频消融术,随访半年未再发生心动过速.心电图诊断:室性心动过速伴2:1室房传导.

  • 神经节丛消融对心室不应期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

    作者:何文博;何勃;鲁志兵;黄兵;吴柳;胡笑容;崔博;黄从新;江洪

    目的 研究心脏神经节丛(GP)消融对心室不应期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方法 24只杂种犬随机分为GP消融组(n=12)和对照组(n=12).在左、右心室表面分别缝一10极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管记录心底部至心尖部4个不同部位电图,分别测量各个部位GP消融前和消融后伴或不伴迷走神经刺激时的有效不应期(ERP),测量ERP的空间离散度.随后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持续体表心电图记录1h,观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持续时间.实验结束后以S1S1快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测量心室颤动(室颤)阈值.室颤阈值定义为能诱发持续性室颤的小刺激电压.对照组不进行GP消融.结果迷走神经刺激和GP消融均显著延长各个部位的ERP(P<0.05).与基础状态相比,GP消融并未明显增加ERP的空间离散度(0.11±0.02对0.12±0.01,P>0.05).GP消融后,迷走神经刺激不冉延长心室ERP.冠状动脉结扎1h,GP消融组室性早搏的发生率(184±106)次/h显著高于对照组(94±91)次/h(P<0.05).GP消融组和对照组分别发生10阵,平均(2.5±1.4)s和4阵,平均(1.5±0.8)s的室性心动过速(P<0.05).GP消融组和对照组分别有8只和2只犬发生自发性室颤(P<0.05).GP消融组室颤阈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9.5±1.7)V对(10.5±2.3)V,P<0.05)].结论 在正常心脏,GP消融延长心室ERP但不增加ERP的空间离散度.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脏,GP消融显著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降低室颤阈值,提示合并冠心病的患者GP消融可能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

  • 迷走神经刺激对心力衰竭兔跨室壁离散度影响的研究

    作者:师幸伟;程冕;白融;阮磊;闫杰;侯宏伟;宋玉娥

    目的 研究迷走神经刺激对心力衰竭兔跨室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用阿霉素制作兔心力衰竭模型,采用单相动作电位(MAP)记录技术分别记录10只正常兔和9只心力衰竭兔左心室心肌内、中、外膜3层的MAP,分别于刺激前、后记录MAP,测量90%的动作电位时限(MAPD90),分析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变化.结果 在迷走神经刺激前,心力衰竭组与正常组比较,MAPD90有所缩短,TDR则明显增大(P<0.05);在迷走神经刺激前后的自身比较中,心力衰竭组和正常组MAPD90都有所延长,正常组TD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组TD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迷走神经刺激可使心力衰竭组的TDR减小,从而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 迷走神经刺激及乙酰胆碱激活钾电流在犬心房的分布及对心房颤动的影响

    作者:赵庆彦;黄从新;梁锦军;王腾;胡萍;王旭广;邓汉华;刘少金

    研究犬在体情况下迷走神经刺激(VS)对心房肌不同部位的电生理影响,以及乙酰胆碱激活钾电流(IKACh)在心房的分布特点,探讨其诱发心房颤动(房颤)的机制.

  • VNS对癫痫大鼠脑皮层谷氨酸、c-fos和GS的影响

    作者:梁树立;李安民;周定标;黎君友;刘茜;杨毅;张敏;刘爱军

    目的:探讨自制迷走神经刺激器对癫痫大鼠额叶皮层兴奋性氨基酸递质谷氨酸的含量及其主要的代谢酶GS和c-fos蛋白的影响.方法:利用A、B、C型刺激器对慢性点燃癫痫大鼠进行VNS,氨基酸分析仪测定癫痫大鼠接受不同刺激后1h、24h、1周时癫痫大鼠额叶皮层内的谷氨酸递质含量变化,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不同刺激条件下GS和c-fos蛋白含量的变化,同时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结果:癫痫大鼠在刺激后1天发作明显减少,但1周后恢复原有发作.各组间谷氨酸和GS含量无明显差异,c-fos蛋白在治疗后1h时明显低于其它各组.结论:自制的中、高强度刺激器进行VNS可以减少1天内的癫痫发作,其作用机理与谷氨酸关系不明确,但可能与c-fos蛋白有关.

  • 刺激迷走神经后内毒素血症大鼠不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姜小国;胡森;石德光;孙丹;晋桦;黎君友;柳琪林

    目的:观察迷走神经兴奋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肝、肺组织中促炎因子(TNF-α)及抗炎因子皮质醇的影响,探讨胆碱能抗炎通路在炎症反应中的初步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迷走神经刺激组、迷走神经切断后静注LPS组、假手术组和LPS组等4组.测定肝、肺TNF-α、血浆皮质醇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含量.结果:静注LPS后,组织中TNF的含量显著升高(高可达15倍),其中肝组织中TNF含量在1.5h达到高峰,2h回落,而肺组织中TNF含量在1h达峰值;假手术组由于未注射LPS,TNF含量变化不明显,但肝、肺组织中TNF含量差异较大,肺组织中TNF含量明显低于肝组织,可能与TNF较多在肝脏合成有关.迷走神经切断后静注LPS组TNF水平较单纯LPS组有所增加;迷走神经刺激组肝组织TNF含量在1h和1.5h、肺组织在各时相点较单纯LPS组和迷走神经切断后静注LPS组显著降低.LPS组血浆皮质醇含量在2h与其余各组相比增高明显;迷走神经刺激组血浆ALT含量显著低于单纯LPS组.结论:迷走神经兴奋能显著降低内毒素血症大鼠肝、肺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有助于减轻其全身炎症反应.

  • 迷走神经电刺激对难治性癫痫大鼠模型脑电图的影响

    作者:朱庆伟;徐纪文;田鑫;王桂松;周洪语;李骁雄;赵晨杰

    目的 建立难治性癫痫(refractary epilepsy,RE)大鼠模型,并研究迷走神经刺激(VNS)对其脑电图的影响.方法 在氯化锂-匹鲁卡品诱导的颞叶癫痫(temple lobe epilepsy,TLE)大鼠模型基础上,用苯巴比妥钠(PB)进行诱导并筛选出耐药大鼠.将耐药大鼠分成三组,分别为VNS组(进行迷走神经刺激)、假VNS组(植入迷走神经刺激电极但不通电刺激)、EP对照组(不做处理).对大鼠植入迷走神经刺激电极和脑电图记录电极,然后用视频脑电系统进行同步监控.比较迷走神经刺激前与刺激4周后癫痫发作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1)视频记录结果显示,迷走神经刺激后的大鼠癫痫平均发作次数较刺激前显著减少(P<0.05);其余两组未见明显变化;(2)脑电图结果显示,迷走神经刺激后的大鼠各项指标(包括每次癫痫发作的平均持续时间、癫痫发作时每秒出现的尖棘波的数目、癫痫发作过程中相邻两个尖棘波在相同时间间隔的个数)较迷走神经刺激前也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减少(P <0.05);其余两组未见明显变化;(3)脑电信号时间频率图显示,迷走神经刺激后癫痫大鼠脑电频率比刺激前降低,能量峰值未见明显变化,但峰值明显高于同龄正常大鼠.结论 (1)在氯化锂-匹鲁卡品诱导的TLE大鼠模型基础上,用PB可以诱导出药物难治性癫痫模型.(2)迷走神经刺激术能够降低该难治性癫痫模型的癫痫发作次数,尤其是改变其脑电发作模式,这或许是VNS治疗癫痫的的机制之一.

  • 迷走神经刺激对药物难治性癫痫大鼠脑内多药耐药蛋白过表达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元杰;徐纪文;田鑫;王桂松;周洪语;李骁雄;赵晨杰

    目的 主要研究迷走神经刺激(VNS)对癫痫大鼠脑内多药耐药蛋白(P-gp)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氯化锂-匹鲁卡品制备颞叶癫痫大鼠,苯巴比妥钠(PB)诱导建立药物难治性癫痫(RE)大鼠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大鼠按随机数字表顺序分为四组:单纯VNS(A)组、VNS+ PB(B)组、假VNS+PB(C)组、生理盐水(D)组.VNS组行刺激电极植入术,通过改进的VNS参数(频率30 Hz,波宽500μs,电流0.75 mA,刺激时间30 s,间歇5min,12 h/d)进行电刺激,观察各组大鼠VNS前后发作次数,检测各组P-gp表达含量的变化.结果 (1)A、B组癫痫平均发作次数分别减少79.6%和85.9%,C、D组无明显改善;(2)B组P-gp过表达量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P-gp表达量较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NS疗法可以有效降低RE的发作次数,对由药物引起的P-gp的过表达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与药物联合应用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92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