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期刊为您保价护航
-
您好,我们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期刊推荐
2、咨询绿色通道
3、医生论文咨询
-
现在咨询——先见刊后付款
请输入您想要咨询的问题......
1-3个月
1. 文稿应具创新性、科学性、导向性、实用性。
2.来稿文字务求准确、精炼、通顺、重点突出。论著类稿件一般不超过6 000字(包括摘要、图、表和参考文献),并附相应的中、英文摘要(包括英文题目、工作单位和汉语拼音书写的作者姓名),英文摘要可略详,摘要需包含主要研究的具体数据或阳性发现;讲座、综述、会议纪要、临床病理(例)讨论类文稿字数可视情况而定。
3.国家标准或行业规范,具体要求可参照《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排规范》。
(1)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可选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对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1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医名词术语按GB/T 16751.1/2/3—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证候部分/治法部分》和GB/T 20348—2006《中医基础理论术语》执行,腧穴名称与部位名词术语按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和GB/T 13734—2008《耳穴名称与定位》执行。中西药名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名称。中药应采用正名,药典未收录者应附注拉丁文名称。
(2)统计学符号:按GB/T 3358.1—2009《统计学词汇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一律采用斜体排印。
(3)计量单位:执行GB 3100/3101/3102—19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所有部分)量和单位》的有关规定,具体执行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3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出版)。
(4)文字: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10-31)》和新闻出版总署2010年12月24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以及1992年新闻出版署、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以1986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和1988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为准。
(5)数字用法:执行GB/T 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
(6)数字出版信息:标注数字对象标志符(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DOI)。DOI可标注于论文首页地脚,以“DOI”作为标志。除转载和消息类稿件外,其他文章均需标注DOI,DOI标注于每篇文章首页脚注的第1项。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各期刊编辑部为决定刊载的论文标注DOI。参照IDF编码方案(美国标准ANSI/NISO Z39.84—2000)规定,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标注规则如下:“DOI:统一前缀/学会标识.信息资源类型.杂志ISSN××××-××××.年.期.论文流水号”。以本刊2015年第1期第1篇文章为例:“DOI:10.3760/cma.j.issn..1007-6638.2015.01.001”。
对于优先数字出版文献,在期刊印刷版该文首页地脚部位应注明其数字出版日期和数字出版网址。
(7)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执行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不包括已被接受的待发表资料)、个人通信等一般不作为文献引用,如有特殊情况确需引用时,可将其在正文相应处注明。日文汉字请按日文规定书写,不应与我国汉字及简化字混淆。同一文献作者不超过3人全部著录;超过3人只著录前3人,后依文种加表示“,等”的文字。作者姓名一律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外国人的名字采用首字母缩写形式,缩写名后不加缩写点;不同作者姓名之间用“,”隔开,不用“和”、“and”等连词。题名后请标注文献类型标志。文献类型和电子文献载体标志代码参照GB 3469—1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可以采用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推荐的NLM′s Citing Medicine(http://www.ncbi.nlm.nih.gov/books/NBK7256)中的格式。中文期刊用全名。文献DOI号可著录在该条文献最后。
[1]于君,陈柯萍,陈若菡。等.永久心脏起搏治疗对儿童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4,18:17-21.
[2]You CH,Lee KY,Chey WY,et al.Electrogastrographic study of patients with unexplained nausea,bloating and vomiting[J].Castroenterology,1980,79:311-315.
[3]Jablonski S.Online multiple congenital anomaly/mental retard-ation(MCA/MR)syndromes[DS/OL].Bethesda(MD):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US),1999(2001-11-20) [2002-12-12].http://www.nlm.nih.gov/mesh/jablonski/syndrome_title.html.
[4]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
[5]张澍.心律失常[M]//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7-219.
4.临床试验注册号:临床试验注册号应是从WHO认证的一级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获得的全球唯一的注册号。临床试验注册号排印在摘要结束处。以“临床试验注册”(Trial registration)为标题(字体、字号与摘要的其他小标题相同),写出注册机构名称和注册号。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的论著摘要应含有CONSORT(Consd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声明(http://www.consort-statement.org/home)列出的基本要素。
5.研究设计:应告知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方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告知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告知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告知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对随机实验/试验应注明具体的随机方法。
6.统计学方法:应尽可能详细描述。用χ±s表达正太分布的定量资料,用M(p25,p75)表达呈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对于定量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太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定性变量的性质和频数所具备的条件及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x2检验。对于回归分析,应结合专业知识和散布图,选用合适的回归类型,不应盲目套用直线回归分析;对于多因素、多指标资料,要在一元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便对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多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释和评价。
7.医学伦理问题及知情同意:须遵循医学伦理基本原则。当论文的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时,作者应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所制订的伦理学标准。提供该委员会的批准文件(批准文号著录于论文中)及受试对象或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
8.投稿方式: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不接收纸质来稿,稿件需经中华医学会远程稿件处理系统(http://www.cma.org.cn/ywzx/index.html)或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网站(http://www.medline.org.cn/)投送,注册为作者后选择目标期刊,阅读本刊稿约,下载并填写《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投送介绍信及授权书》寄至本杂志编辑部。来稿需经作者单位主管学术机构审核。
如涉及保密问题,需附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发表的证明。切勿一稿两投。投稿时必须注明该文稿是否已在非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或在学术会议交流过,或已用其他文种发表过(需征得首次刊登期刊的同意方可投稿),此3种情形不属于一稿两投。
9.作者应同时具备以下4项条件:①参与论文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分析与解释;②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③能按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对学术问题进行解答,并最终同意论文发表;④除了负责本人的研究贡献外,同意对研究工作各方面的诚信问题负责。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也不宜列为作者。作者姓名在题名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前由全体作者共同讨论确定,投稿后不应再作改动,确需改动时必须出示单位证明以及所有作者亲笔签名的署名无异议的书面证明。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影响因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发文量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总被引频次
热门常见问题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的复合影响因子:0.623,综合影响因子:0.595。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是本科技核心期刊,投稿难度中等偏上。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审稿周期1-3个月。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创刊于1997年,由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科技核心期刊。
可查看本页的期刊评论。
投稿难度中等偏上,如果需要了解更多的投稿信息可联系360期刊网。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是本科技核心期刊。
推荐刊物均可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询正刊
可签署保密协议 ,不透露任何用户信息可跟踪进程,全程协议
1对1服务,7x24小时在线
14年经验沉淀,实体公司运营
目的 目前临床指南均采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作为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为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然而基于此标准植入ICD的患者,获得恰当治疗率极低,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植入ICD作为一级预防患者进行分析,寻找其他临床相关指标,筛选出ICD一级预防恰当治疗的更高危患者.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收集2000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植入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358例患者的资料.纳入200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律学会(ACC/AHA/HRS)器械植入治疗心律失常的指南中植入ICD一级预防的Ⅰ类推荐、CRT-D的Ⅰ类和Ⅱa类推荐的患者.根据随访期间ICD/CRT-D是否有恰当治疗分成两组:无恰当治疗组99例,有恰当治疗组24例;对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血生化、超声心动图、24h动态心电图等指标进行分析,并寻找ICD/CRT-D一级预防恰当治疗的独立危险因子.结果 本研究共入选123例患者,其中男性占78%,年龄(61±12)岁.随访(37±34)个月,ICD/CRT-D恰当治疗率为19.51%.通过多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 <45 ml·min-1·(1.73 m2)-1(OR=2.749,95%CI 1.008~7.496,P=0.048)、心房颤动(房颤)(OR=3.141,95%CI 1.095~9.013,P=0.033)是ICD/CRT-D一级预防恰当治疗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 房颤、eGFR<45 ml· min-1·(1.73m2)-1可能是ICD/CRT-D一级预防患者获得恰当治疗的独立危险因子.
目的 阐述冷冻球囊消融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过程中,改变左、右侧肺静脉消融顺序对术中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2017年1月~2017年5月应用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的阵发性房颤患者90例,按人选时间顺序将患者依次分为对照组(以左上肺静脉为初始消融组,56例)和实验组(以右上肺静脉为初始消融组,34例).对照组行冷冻消融时,首先行左侧肺静脉冷冻消融治疗,再行右侧肺静脉冷冻消融;实验组首先行右侧肺静脉冷冻消融,后对左侧肺静脉冷冻消融.两组术中均记录迷走神经反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基础心率、术中参数(冷冻消融时间、冷冻次数)及迷走神经反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以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左心房内径、心功能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曝光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术前基线心率及术后心率变化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于术中消融左上肺静脉后球囊复温过程中出现迷走神经反射15例,实验组1例首先消融右侧肺静脉,后于首次消融左上肺静脉后、球囊复温过程中出现迷走神经反射.两组间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8%对2.94%,P=0.004).结论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过程中,首先对左上肺静脉进行消融常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然而首先对右上肺静脉进行消融,可以显著减少消融左上肺静脉时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目的 旨在评价低位房间隔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心房电学、机械同步性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入选自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人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具有永久起搏适应证的SSS患者100例,根据P波时限分为房间传导阻滞组(P>120 ms)和无房间传导阻滞组(P≤120 ms),通过随机分组软件分为无房间传导阻滞右心耳起搏组(A组)、无房间传导阻滞低位房间隔起搏组(B组)、房间传导阻滞右心耳起搏组(C组)和房间传导阻滞低位房间隔起搏组(D组).通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评价不同部位起搏对心房电学、机械同步性和功能的影响,包括P波时限、P波离散度、左心房16节段从心电图QRS时限起点到左心房收缩小容积时间的标准差(Tmsv-16-SD)、RR间期校正的Tmsv-16-SD(Tmsv-16-SD%)和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等指标.结果 低位房间隔起搏可改善合并房间传导阻滞患者的P波时限[(130.4±8.3)ms对(118.2±7.8) ms,P<0.01]、P波离散度[(29.8±7.4) ms对(262±5.1) ns,P<0.01]和左心房Tmsv-16-SD[(134.2±35.1) ms对(110.9±21.7) ms,P<0.01]、Tmsv-16-SD%[(17.4%±4.3%)对(14.3%±2.7%),P<0.01],改善LAEF[(41.6%±6.6%)对(44.7%±7.5%),P<0.01]、纵向应变(mSs)[(39.9%±9.1%)对(41.2%±8.5%),P<0.01]、收缩期纵向应变率(mSRs)[(3.6±0.7)s-1对(3.9±0.7)s-1,P<0.01]和舒张晚期纵向应变率(mSRa)[(-2.8±0.4)s-1对(-3.1±05)s-1,P<0.01];右心耳起搏增加了SSS患者P波时限、P波离散度和Tmsv-16-SD、Tmsv-16-SD%(P<0.05),降低合并房间传导阻滞SSS患者的LAEF、mSs、mSRs、mSRe和mSRa(均P<0.01);心房P波时限、P波离散度和Tmsv-16-SD、Tmsv-16-SD%高度相关(均P<0.01).结论 低位房间隔起搏可改善合并房间传导阻滞SSS患者的心房电学和机械同步性,改善心房功能.
目的 观察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终时,应用尼非卡兰与伊布利特复律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法的单中心临床研究.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心内科入院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充分消融后房颤仍然持续者49例,随机对照法分组并采用伊布利特(26例)和尼非卡兰(23例)药物复律,比较两组临床特点、校正QT间期(QTc)达峰与恢复时间、转复成功率及转复时间,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临床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尼非卡兰组转复成功率60.9%(14/23)与伊布利特组57.7%(15/26)相似(P>0.05),但尼非卡兰组药后QTc达峰时间、恢复时间以及房颤转复时间[(6.8±2.6) min对(11.3±4.7)min,(P<0.05)]等均明显短于伊布利特组.结论 尼非卡兰与伊布利特均可有效转复射频消融术终仍然持续的房颤,但尼非卡兰起效更快、用药后QTc恢复时间及所需心电监测时间更短,可作为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终药物复律的优选方案.
目的 探讨心室流出道(VOT)及邻近结构间优先与多通道传导现象的心电图及电生理特征.方法 纳入2007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特发性室性早搏(PVC)/室性心动过速(VT)1 891例,其中1 346例起源于VOT及邻近结构[右心室流出道(RVOT)、肺动脉窦、左心室流出道(LVOT)、二尖瓣主动脉瓣连接区(AMC)及心大静脉远端(DGCV)移行区],仅44例(3.27%)符合VOT及邻近结构间优先与多通道传导现象的心电图及电生理特征者入选本研究,男20例,年龄(49.03±13.60)岁,年龄范围28~72岁.对比各例的消融靶点的激动标测,起搏标测和SR间期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①优先传导共32例(72.73%),其中LVOT起源经RVOT,优先传导22例(50.00%),肺动脉窦上起源经RVOT或LVOT优先传导分别为5例(11.36%)及2例(4.55%),邻近DGCV延伸支起源经RVOT、左冠窦(LCC)起源经AMC优先传导2例(4.55%),AMC起源经左心室前壁(LVAW)优先传导1例(2.27%);②LVOT起源经LVOT及RVOT多通道传导及RVOT起源经RVOT及LVOT多通道传导共7例(15.91%);③肺动脉瓣上起源经RVOT优先与RVOT或LVOT多通道传导共存5例(11.36%).优先传导组和优先与多通道传导共存组的后消融靶点领先度优于初始消融靶点(P<0.O1),SR间期较初始消融靶点延长(P<0.01).结论 VOT及邻近结构间优先与多通道传导现象存在多种类型,消融PVC/VT的过程中会发生心电图的形态变化,激动标测的领先度和起搏标测的SR间期可以帮助判断有效靶点.
目的 探讨双腔起搏系统基于右心房·左心室间期(RAS-LVS)自动优化单左心室起搏房室间期(AVI)实现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可行性及算法.方法 入选2013年10月至2017年6月收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符合CRT IA类适应证并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F)11例,延长AVI后测定RAS-LVS,基于该间期在超声心动图下优化单左心室起搏的AVI,比较术前及术后间期优化后主动脉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VT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IS-SD12)、主肺动脉射血前时间差(IVMD)、二尖瓣反流面积(MRA)、QRS时限的差异.计算单左心室起搏优化的AVI与RA-LV间期比值(左心室优先系数ε).结果 与术前比较,AVVTI[(22.84±2.15) cm对(16.43±2.31) cm,P<0.05]、LVEF(37.2%±3.88%对27.61%±4.20%,P<0.05)、TS-SD12[(93.92±24.59) ms对(122.06±22.23) ms,P<0.05]、IVMD[(65.27±11.29) ms对(82.64±14.74) ms,P<0.05]、MRA[(3.10±1.12) cm2对(4.28±1.25) cm,P<0.05]、QRS时限[(135±11)ms对(187±21)ms,P<0.05]均明显改善,RAS-LVS为(300±41)ms,优化的AVI为(151±18) ms,ε为0.55±0.09.结论 双腔起搏器基于RAS-LVS优化AVI可实现CRT,佳AVI为RAS-LVS的55%.
目的 探讨患者经静脉拔除心内电极导线过程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所有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经静脉拔除心内导线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并发症将这些患者分为并发症组与对照组,记录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植入器械类型,初次导线植入时间、拔除导线总数、拔除右心房导线数目、拔除右心室导线数目,拔除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导线数目,拔除左心室导线数目,拔除方法等变量.并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这些变量是否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相关.结果 研究期间共完成经静脉导线拔除手术922例,共拔除各类导线1 832根(其中右心房导线751根,右心室导线917根,左心室导线74根,除颤导线90根).共发生严重并发症16例(包括急性心脏压塞12例,需要外科手术的急性三尖瓣反流3例,急性肺动脉栓塞1例).本组资料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7%.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gc回归分析表明拔除右心房导线数目(OR=3.056,95%CI 1.174~7.958,P=0.022)、初次导线植入时间(OR=1.102,95%CI 1.029~1.180,P=0.005)是经静脉拔除导线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OR=1.102,95%CI 1.029~1.180,P=0.005;OR=3.056,95%CI1.174~7.958,P=0.022).结论 在经静脉起搏导线拔除工作中,急性心脏压塞是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右心房导线数目增加、初次导线植入时间延长是围术期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目的 本研究旨在总结分析国内Brugada综合征患者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人选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植入ICD的Brgada综合征患者,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患者基线特征、ICD恰当治疗、不恰当治疗及ICD植入相关并发症等数据.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0例接受ICD治疗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平均年龄(47.6±8.6)岁,男18例(90.0%),女2例(10.0%). 7例(35.0%)患者有心脏性猝死家族史;既往晕厥患者9例,心脏骤停患者5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患者1例,无症状患者5例.平均随访(51.4±40.4)个月,7例(35.0%)患者接受1次及以上的ICD恰当治疗,其中1例患者发生电风暴,ICD恰当治疗率为9.9%/年;有症状(晕厥、心脏骤停或多形性室速)患者ICD恰当治疗率高于无症状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0%对20.0%,P=0.613).随访期间7例(35.0%)患者发生ICD不恰当治疗,ICD不恰当治疗率为7.7%/年.2例(10.0%)患者发生ICD植入相关并发症,随访期间无死亡事件发生.结论 Brugada综合征患者ICD恰当治疗率较高,尤其基线水平有症状患者,然而无症状患者中亦发生了ICD恰当治疗,尚需进一步研究完善危险分层从而指导临床治疗;不恰当治疗率亦较高,但多数可通过调整ICD参数得到解决.
目的 探讨左心房大小对磁导航(RMN)指导下心房颤动(房颤)消融的影响.方法 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43例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接受RMN指导下的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按照左心房内径大小分为A组(<40 mm,16例)和B组(≥40mm,27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射线应用、手术成功与术后复发等情况.结果 与B组相比,A组患者阵发性房颤比例高(15/16对13/27,P=0.002)、左心室射血分数高[63.9%±4.2%对61.1%±3.6%,P=0.026)],Carto 3系统建立的左心房模型容积小[(91.8±15.7) ml对(119.6±31.8)ml,P=0.002];A组消融治疗过程中,从建模至消融结束X线曝光时间[(77.3±115.9)s对(9.6±16.5)s,P<0.001]和剂量[(2.6±3.6) gycm2对(1.0±2.5)gycm2,P=0.0038]明显增加,且需要多次调整鞘管位置才能完成消融,但手术过程总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术中肺静脉隔离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随访发现,与B组相比,A组复发率低,维持窦性心律患者比例高(93.8%对66.7%,P=0.04).结论 RMN指导下的房颤消融手术安全、有效,但对左心房内径较小患者会增加手术操作难度,从而使X线曝光时间和剂量增加.
束室旁路(FVP)是Mahaim纤维的少见类型.束室旁路可合并其他类型的旁路和心动过速.束室旁路也可合并其他类型的心脏疾病,特别是有PRKAG2基因突变所致的糖原积累性心肌病时,其体表心电图表现和电生理特征常有别于典型FVP且预后较差.本文将从解剖、体表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特征,合并多旁路、合并其他类型心动过速、PRKAG2心脏综合征与FVP及外科手术获得性FVP等方面进行讨论.
失同步心力衰竭(DHF)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后约30%无反应,近期微小RNA(miRNA)相关研究为其发生机制与解决方案提供了更多信息.一方面,DHF发生的病理变化与某些miRNA特别是心脏特异性miRNA相关,这些miRNA参与了心肌细胞肥大、凋亡及心肌纤维化等,并在CRT后参与这些病理变化的逆转;另一方面,由于特异性与左心室壁张力(即CRT的作用靶点)相关,miRNA可能在将来对CRT适应患者筛选提供重要信息.
目的 探讨心房间传导延迟对小型猪的左心房血流动力学及机械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8只巴马猪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引下,在右心房内膜面尝试进行经导管射频消融Bachmann传导束,建立心房间传导延迟模型(消融建模不成功设立为对照组).通过超声心动图记录左心房机械功能参数,使用Swan-Ganz导管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消融建模后即刻(急性期)以及消融后3个月(慢性期)与消融前左心房大容积、左心房扩大指数、肺毛细血管楔压及心排出量等参数的变化.结果 5只猪心房间传导延迟模型建模成功(延迟组),P波宽度从消融术前(69.4±2.9) ms延长至术后(113.4±4.5) ms及术后3个月(115.8±3.9) ms(P<0.001);另外3只猪P波未见明显改变(P=0.47).延迟组肺毛细血管楔压在消融术后慢性期较消融前明显增加[(18.0±1.8) mmHg(1mmHg=0.133kPa)对(11.2±1.3) mmHg;P<0.001],对照组肺毛细血管楔压则未发生显著变化[(12.3±0.5) mmHg对(12.0±1.0) mmHg;P=0.79].两组左心房机械运动功能参数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心房间传导延迟可导致肺毛细血管楔压显著升高,此可能是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的发病原因之一.
目的 探讨脊神经在颈部迷走神经刺激(VNS)诱发犬心房颤动(房颤)中的作用.方法 14只杂种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脊神经刺激(SCS)组和脊神经阻滞(SCB)组,各7只.SCS组给予脊髓T1~T2水平90%的阈电压刺激,SCB组于T2~T3水平硬膜外腔注射2%利多卡因.两组犬于基线期、VNS期、SCS期和SCS/SCB+VNS期测定有效不应期(ERP)、不应期离散度(dERP)和房颤诱发情况,并记录基线期及SCS后颈部左侧迷走神经(LVN)和左上心房神经节(SLGP)的神经活性.结果 与基线期比较,VNS期各部位ERP显著降低、dERP明显延长(P<0.05);SCS联合VNS后,VNS期各部位ERP进一步缩短、dERP进一步延长(P<0.05),且房颤诱发率较单独VNS时明显增加(P<0.05).SCB后,VNS期各部位ERP、dERP与基线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SCS后,LVN频率[(206.5± 20.5)次/min对(58.8±8j)次/min,P<0.05]和振幅[(0.022±0.004) mV对(0.017±0.003) mV,P<0.05]均显著高于基线期,而SLGP的频率[(108.6±12.9)次/min对(168.7±13.3)次/min P<0.05]和振幅[(0.015±0.003) mV对(0.023±0.004) mV,P<0.05]则显著低于基线期.结论 SCS可通过增强外周迷走神经的活性调控其对房颤易患性和心房电重构的影响.
随着现代起搏器功能日趋生理化,起搏器综合征已愈发少见.我们收治1例主因“反复胸闷、咽部紧缩感3个月,加重伴夜间呼吸困难10余天”入院的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症状不能缓解,行起搏器更换术后恢复DDD起搏模式,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术后心电图示多导联T波倒置,考虑起搏器电池耗竭致起搏器综合征及T波记忆现象.现回顾该病例的特点及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以期总结经验.
通过起搏器功能和不同起搏部位避免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是不衰的话题.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应能使心室起搏依赖伴有心脏收缩功能降低的患者获益.无导线起搏器及非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以及两者的结合亦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心脏再同步治疗的进展和面临的问题同在,针对经静脉植入左心室导线失败及术后无反应的患者可进行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的研究.希望可穿戴式除颤器尽快能在国内常规应用,并进一步推广使用植入式心电事件记录仪.心肌收缩力调节器和迷走神经刺激尚需等待大规模临床验证其疗效.国内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术后的随访管理工作亟需加强.
心脏电生理历经30年的历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于绝大多数快速性心律失常来说,导管消融几乎无不能及,但未来5~10年是该领域的平台期.期间的电生理发展应聚焦于基础电生理培训、规范导管消融技术操作、基于大数据的临床研究与临床路径的探索、重视预防性策略研究.
“心律失常领域10大研究”迄今已走过7个年度.2018年编辑部再度会同国内相关专家遴选出我们认为具影响力的10大研究,内容涵盖心房颤动检测和导管消融的新研究,室性心律失常消融的新策略,心血管植入性电子器械治疗的新技术、新突破,希氏-浦肯野纤维系统起搏的新进展,围术期抗菌治疗的新依据,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新分类,心脏骤停相关危险因素的荟萃分析.愿与同道们共同讨论心律失常领域的发展动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1 02 03 |
在期刊上投了一篇文章,一个多月被拒了,提出了15条意见,都很有针对性,给了我很多的指导,指引了我修改方向,虽然结果不是很好,但是从中还是收获了很多的。
6月投稿,8月返回审稿意见,期间两个专家拒审,耽误了一些时间,经修改后于9月18日录用,整个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编辑的态度很好,期间催过几次稿件,编辑都很有耐心的帮我解决,很赞。
审稿认真高效,投稿后两个月左右返修,提出了三个问题,都很有建设性,修改返回后,两周被录用,还是很开心的。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4年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4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1.医学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已有论文-内部合作见刊
5.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客服正在输入...
5月底投的稿件,历经初审、外审、终审,一个多月返修,修改返回后7月10日上传,半个月左右被收录,历时快两个多月,效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