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Arrhythmias 중화심률실상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6638
  • 国内刊号: 11-385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北京市门头沟区冯村西里阜外医院西山园区A楼40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澍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盐酸关附甲素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开放研究-与普罗帕酮进行随机对比

    作者:高鑫;朱俊;杨艳敏;李建东;杨志敏;刘静涵

    目的 研究盐酸关附甲素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疗效、作用机制及不良事件.方法 随机开放对照多中心试验.入选标准为18~70岁,体重45~80 kg的自发或经食管起搏心房诱发的PSVT患者,持续15 min以上,心室率>120次/min患者.排除标准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阻滞或室内阻滞,停服影响心脏电生理的药物不足5个半衰期等.采用3∶1随机静脉注射观察药盐酸关附甲素或对照药普罗帕酮.盐酸关附甲素按4 mg/kg的剂量,普罗帕酮按1 mg/kg的剂量于5 min静脉注射完毕.转复为窦性心律则终止注射,若第一剂治疗无效补充注射第二剂.部分患者用食管导联心电监测.结果 入选盐酸关附甲素组137例,普罗帕酮组46例.用药前两组间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及基线特征相似.盐酸关附甲素组与普罗帕酮组转复率分别为68.6%(94/137)和93.5%(43/46),P=0.0009.在房室反复型室上性心动过速,盐酸关附甲素转复率为67.9%,而房室结折返型为75.0%.食管导联监测发现两种类型室上性心动过速,转复中止部位均包括交界区前传和旁路逆传以及慢径前传和快径逆传.用药两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相近,盐酸关附甲素组为12例(8.8%),严重程度均为轻度,无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本研究所采用的盐酸关附甲素的剂量可以有效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在目前所使用的剂量下与普罗帕酮相比疗效稍差,无严重不良反应.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预测因子和预后

    作者:韩雅玲;梁延春;王耿;王祖禄;荆全民;王守力;王冬梅;马颖艳

    目的 评估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导管室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VT/VF)的发生率、预测因子和预后.方法 调查了1136例症状发生后12 h内行急诊PCI的急性STEMI患者,评估其VT/VF的发生率、预测因子和对患者住院期间及1年预后的影响.研究根据PCI术中发生VT/VF与否分为VT/VF组和无VT/VF组.结果 1136例急性STEMI患者中在导管室PCI术中发生VT/VF 62例(5.5%).多元回归分析提示下列为发生VT/VF的预测因子:吸烟[相对危险度(OR)1.89,95%可信区间(CI)1.19~2.96],缺乏应用β受体阻滞剂(OR2.54,95% CI 1.45~4.27),从胸痛症状发生至入急诊室的时间<180 min(OR 2.83,95% CI 1.62~5.37),术前造影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0级(OR 2.44,95% CI 1.45~3.89)和右冠状动脉作为梗死相关动脉(OR 2.11,95% CI 1.35~3.02).随着危险因子的增加VT/VF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从没有危险因子的0发生率到具有全部5个危险因子的14.0%发生率.VT/VF组与无VT/VF组患者住院期间和1年的预后相似(P>0.05).结论 急性STEMI患者在导管室急诊PCI中VT/VF发生率低、治愈率高,对PCI成功率及住院期间和1年的临床结果无明显影响.本研究有助于发现存在发生VT/VF危险的患者,并强烈提示术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减少这些心律失常的发生.

  • 巨大T波交替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三例

    作者:刘肆仁;董蕾;田颖;陆锐;郭宏怡;唐华

    例1 女性,92岁,因"发热伴咳嗽、咳痰两天"收入院,冠心病、心绞痛病史7年,否认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查体:体温37.4℃,血压 100/60 mm Hg(1 mm Hg=0.133 kPa),左下肺可闻及少许中小水泡音,心界不大,心音有力,心律不齐,心率74次/min,未闻及杂音及心包摩擦音,A2>P2.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左下肢粗隆间骨折,入院时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25 g/L,白细胞12.1×109 /L,中性粒细胞0.65,淋巴细胞0.33,血小板191×109 /L,血清钾4.1 mmol/L,钠140mmol/L,氯103 mmol/L,入院时心电图示早搏后的第1个窦性心搏的QT间期(0.60 s)比早搏前的窦性心搏QT间期(0.44 s)明显延长(延长0.16 s).

  • 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窦内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室性早搏一例

    作者:张劲林;苏晞;唐成;李振;韩宏伟;蒋萍;程光辉

    文献报道部分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的室性早搏(室早)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可在主动脉瓣上Valsalva窦内消融成功,多数病例成功消融靶点位于左冠状动脉窦内[1],极少数位于无冠状动脉窦内[2].现报道在右冠状动脉窦内消融成功的频发室早和短阵室速1例.

  • 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复发的预测因子探讨

    作者:吴钢;江洪;黄从新;杨波;万军;唐艳红;雷汉东;王晓红;刘华芬;彭彬

    本研究随访了接受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circumferenti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pulmonary vein)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51例,研究其临床特征,探讨该术式的预测因子.

  • 增龄对心房、肺静脉肌袖组织心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杜新平;卢才义;周玉杰;张健

    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的细胞通讯有两种方式,即通过释放信使物质执行远距离联络和通过相邻细胞之间的缝隙连接交换信息的接触联络.研究发现,心律失常的发生起源于细胞膜离子通道的紊乱和/或细胞间耦联(缝隙连接-Cx)的改变,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缝隙连接耦联的改变更为重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显示,Cx表达的改变是病变心脏潜在的促心律失常因素.

  • 经导管微波消融房室环部位及心外膜病灶可行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谷宏越;石铭宇;周立君;王越红;黄永麟

    目的 旨在寻找一种可控制经导管途径心内膜非随机部位的微波消融方法.观察释放不同微波功率、时间对房室环部位心肌损伤范围和血流动力学、心电学的影响.了解导致房室环部位透壁性损伤的微波输出功率和放电时间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用实验用犬32只利用射频电极导管的可操控性,结合X线影像,将外周介入用8F长鞘管导入并固定于左、右心室前、后壁近间隔的房室环处.快速交换送入自制的微波消融导管并记录到小A大V波.微波输出能量设定为8个级别组,共消融126个位点,其中40 W×60 s/120 s、50 W×60 s/120 s 4组消融左、右心室前壁;60 W×60 s/120 s、80 W×60 s/120 s 4组消融左、右心室后壁.除40 W ×60 s、50 W×60 s两组各7个消融点外,其余级别组均为16个消融点(左、右各8点).实验结束后取出心脏,以1/6π×长×宽×深计算损伤体积,观察是否形成透壁性损伤,并进行光镜病理学检查.结果 消融前后心电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室环部位损伤体积随微波输出能量级别的递增而明显扩大,左侧损伤体积由(47.0±26.1)mm3增加到(326.7±109.0)mm3,右侧损伤体积由(48.6±29.1)mm3增加到(289.9±79.9)mm3,各自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0.01,PR<0.01),损伤体积与输出功率呈正相关(rL=0.83,rR=0.87);而恒定功率时随时间的延长,损伤体积呈平行增加(P<0.05,r=0.85);与损伤体积相比,损伤深度与放电时间相关性更强(r=0.91).16个消融点发生透壁性损伤,其中5个消融点的透壁性损伤累及肺组织.微波消融产生的心肌损伤范围成椭圆体,显微镜下为均匀凝固性坏死,与周围的心肌组织间存在着非常清晰的界限,可见少量附壁血栓.结论 利用微波消融房室环部位及心外膜下病灶是可行的,引起的损伤可以深至犬心肌厚度的4/5至心外膜,但应高度警惕走行于心外膜房室环部的冠状动脉和心脏静脉的损伤.恰到好处的能量选择和得心应手的微波消融电极,还需更加精细的研究工作.

  • 试问心脏再同步治疗路在何方

    作者:郭继鸿;陈新

    心脏再同步(CRT)起搏能明显降低严重心力衰竭的全因死亡率,这已成为近代医学史的一项奇迹.这项治疗从禁忌使用的Ⅲ类适应证连跳三级变为Ⅰ类适应证.仅用了10年,涌现的几十项循证医学的验证都显示出其显著的疗效,使严重心力衰竭在合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减少了病死率的36%,使近几年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植入的数量已达北美起搏器植入总数的40%以上.这一奇迹已使很多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寿命得到延长.

  • 进一步深入开展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力衰竭的工作

    作者:华伟;张澍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延迟患者的临床效果已被国际上多中心临床试验充分证实,它不仅能明显改善这些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而且可以降低病死率,目前已成为临床上治疗心力衰竭的一个重要手段,2005年已被AHA/ACC以及ESC列入治疗心力衰竭的Ⅰ类适应证,我国亦于2006年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制定了CRT的应用建议.

  • 房室结逆向传导电生理特点的观察

    作者:吴铮;丁燕生;杨俊娟;苏加林;周菁;任自文

    目的 研究房室结逆向传导的电生理特点.方法 分析在我院行电生理检查和/或射频消融的成年患者中电生理资料比较完整的300例患者的房室结逆传电生理特点.结果 射频消融术后有161例(54%)有房室结逆传.有逆传患者的前传功能要好于无逆传的患者,对于术后存在室房逆传的患者,逆传功能均明显差于前传功能.射频消融术后有28例(17%)经房室结逆传早激动冠状静脉窦口,其逆传功能较早激动希氏束电图的病例相比要差,而两者的前传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射频消融术后54%的患者存在房室结逆传,可能是正常人群中室房逆传的真实反映.有室房逆传患者的房室结前传功能优于无室房逆传者,也优于其本身的逆传功能.房室结逆传冲动进入心房可能存在两条不同的通路.

  • 犬心外膜与心内膜侧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对比研究

    作者:麻付胜;马坚;任振芳;姚述远;鲁锦国;方丕华;张澍

    目的 采用介入方法对犬分别在心外膜和心内膜侧进行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比较两者心房颤动(房颤)诱发率的异同.方法 20条犬随机分为A、B两组,术前行64-CT扫描,术中在Carto merge影像融合技术的指导下分别行心外膜侧(A组)与心内膜侧(B组)的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消融后对比观察房颤诱发率、去迷走神经效应、肺静脉电隔离率、心房不应期和心房不应期离散度等指标.结果 消融前、后房颤诱发率A组(66/100;18/100,P<0.05);B组(60/100;20/100,P<0.05).去迷走神经效应(A组8/10;B组5/10,P=0.1749).左上肺静脉电隔离率(A组1/10;B组4/10,P=0.1517);右上肺静脉电隔离率(A组2/10;B组5/10,P=0.1749).消融前、后心房不应期A组[(112±5.37)ms;(120±6.24)ms,P<0.05];B组[(108.5±4.74)ms;(119.5±5.99)ms,P<0.05].消融前、后心房不应期离散度A组[(28.5±8.12)ms;(8.5±4.74)ms,P<0.05];B组[(27±6.32)ms;(9.5±4.38)ms,P<0.05].两组犬消融后均无急性冠状动脉损伤.结论 采用介入方法在Carto merge影像指导下心外膜侧和心内膜侧环肺静脉消融均可以降低房颤的诱发率,心外膜侧消融可以安全进行.

  • 心房肌细胞移植修复重建窦房结功能的实验研究

    作者:牛萍;黄从新;杨波;赵月强;王腾;赵庆彦;唐艳红;沈涤非;赵冬冬;范国华

    目的 通过制备犬的病态窦房结(病窦)综合征模型,研究心房肌细胞移植修复重建窦房结功能,构建生物起博器的可行性.方法 用射频消融(n=5)及化学消融(n=3)的方法制备犬的病窦综合征模型.采用酶法及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新生犬的右心房细胞(包括窦房结),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标记细胞核,移植前制备成单个心肌细胞悬液备用.在模型制备后4周,用微量注射器将1 ml细胞悬液多点注射至实验组的窦房结及其周围区域,对照组则单纯注射1 ml低糖培养液(L-DMEM)培养液,手术前后行电生理监测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消融窦房结后,出现了稳定的窦性心动过缓[(110±10)次/min].细胞移植后第5天实验组体表心电图显示较前明显增快,为(150±12)次/min左右,电生理检测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及窦房传导时间(SACT)均有明显缩短,微电极记录显示其自发性搏动频率快于对照组.而对照组自始至终无明显改变.HE染色及免疫荧光检测均显示移植细胞与宿主细胞间连接蛋白43(Cx43)及N-钙黏素(N-cadherin)的表达.结论 心房肌细胞移植构建生物起搏器具有可行性,提供了生物介入治疗的新途径.

  •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与消融靶点

    作者:任振芳;楚建民;方丕华;马坚;姚焰;华伟;张澍

    目的 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ntra-atrial reentrant tachycardia,IART)心电图与消融靶点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因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IART行射频消融的24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心电图(F波或P'波)与消融靶点的关系.结果 24例患者共诱发出28种IART.17种(17/28,60.7%)IART心电图表现为典型锯齿形F波,其中15种(15/17,88.2%)成功消融靶点在下腔静脉和三尖瓣环(IVC-TA)峡部;另外11种(11/28,39.3%)IART临床心电图表现与典型心房扑动不同,表现为P'波,其中7种(7/11,63.6%)IART成功消融靶点在右心房游离壁瘢痕-下腔静脉,其他分别在IVC-TA、界嵴前方、间隔补片和上腔静脉之间、房间隔补片处消融成功.结论 不同部位的IART具有一定的心电图特点,根据这些心电图特点,有助于消融靶点的判定.

  • 植入型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治疗扩张性心肌病并恶性心律失常一例

    作者:汤宝鹏;马依彤;匡政宇;木胡牙提;张燕一;李耀东;王疆;刘晓

    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死亡原因为进行性的心功能恶化和心脏性猝死.临床研究已证实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改善心功能,并可降低病死率.

  • 左心室电极导线放置的研究进展

    作者:汪爱虎;杨新春

    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力衰竭的效果已经得到大规模临床验证.而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关键是左心室电极导线的放置,只有当左心室电极导线放置到理想的左心室部位,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才能是显著的.目前有3种途径放置左心室电极导线:经心脏静脉途径、外科手术开胸途径、穿刺房间隔途径.常用的方法是经心脏静脉途径.

  • 已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的心力衰竭患者再行心脏再同步治疗一例

    作者:宿燕岗;刘少稳;王蔚;葛均波

    现报道已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再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一例.

  • 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更换时原左心室导线的处理

    作者:沈法荣;王志军;黄抒伟;陈建明;凌锋

    目的 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起搏器更换时原左心室导线处理的方法及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共10例患者,分为以下3组:拔除原导线组、保留原导线植入新导线组和续用原导线组.患者的处理主要根据CRT起搏器更换前的阈值测试和术中心脏静脉造影结果,以及是否存在和原导线相关的并发症.导线的拔除都在心脏静脉实时造影下进行,以防出现心脏静脉撕裂.结果 拔除原导线组中有4例患者成功地进行了导线的拔除.保留原导线组中患者均保留了原导线,植入了新的左心室导线.续用原导线组中的患者根据术前的阈值测试续用了原导线.结论 对CRT患者原左心室导线的拔除在心脏静脉造影监测下进行是安全、可行的,困难者则可保留原导线.

  • 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无反应"问题

    作者:黄德嘉

    对慢性心力衰竭伴心脏收缩不同步的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已成为重要的基本治疗方法.

  • 房间隔起搏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沈法荣;王志军;杨继东;陈建明;吴巧元

    目的 通过简单的超声多普勒方法评价房间隔起搏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的效果.方法 在23例行CRT治疗的患者中进行了超声多普勒测量,9例患者存在房间阻滞,心房起搏导线固定在房间隔,其余14例常规固定在右心耳.结果 右心耳起搏组中心房间传导延迟时间(IAD)延长[(46±20)ms vs(53±23)ms,P<0.05],IAD和心室间传导延迟时间(IVD)的差异增大[(53±23)ms vs(40±17)ms,P<0.05],左机械房室延迟时间(LMAVD)和右机械房室延迟时间(RMAVD)的差异明显增加[(172±25)ms vs(210±32)ms,P<0.001].房间隔起搏后IAD明显减小[(34±12)ms vs(12±11)ms,P<0.001],IAD和IVD的差别减少[(12±11)ms vs(18±16)ms,P>0.05],LMAVD和RMA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43)ms vs(182±50)ms,P>0.05].二尖瓣A峰速度时间积分在房间隔起搏后明显增加[(8.9±4.9)cm vs(13.0±4.0)cm,P<0.001].结论 房间阻滞可以导致左心和右心房室收缩顺序的差异,房间隔起搏能纠正这种差异,增加二尖瓣舒张期充盈进一步改善心脏再同步治疗.

  • 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力衰竭的现存问题

    作者:杨杰孚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征候群,是各类心脏病的严重阶段或终末期表现,其发生率高,预后差,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长期以来,对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包括传统的强心、利尿、血管扩张剂以及近年来使用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 带有心力衰竭预警功能的CRT-D InSync Sentry的临床应用

    作者:华伟;张澍;王方正;牛红霞;陈柯萍;陈新

    目的 联合有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功能的CRT-D已开始应用于临床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尤其是带有心力衰竭预警功能的InSync Sentry可以预警心功能的恶化,提示医生及早干预,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本文旨在初步总结InSync Sentry的临床应用.方法 6例药物治疗无效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了CRT-D InSync Sentry治疗.其中3例患者既往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史.基础病因为扩张性心肌病5例,缺血性心肌病1例.结果 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InSync Sentry,平均左心室导线起搏阈值1.24 V,除颤能量≤20 J,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13个月,1例患者发生2次室性心动过速导致的电击事件;1例患者由于心功能恶化出现2次报警事件,药物治疗后好转.结论 CRT-D植入相对安全,能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成功预警心功能恶化,改善预后.

  • 经冠状动脉造影顺行心脏静脉显影在左心室导线植入中的应用

    作者:聂如琼;王景峰;袁沃亮;周淑娴;罗年桑;方昶

    目的 左心室导线植入是决定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手术成败和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应用经冠状动脉造影顺行心脏静脉显影方法,术前了解心脏静脉解剖特点,指导左心室导线植入.方法 38例心力衰竭患者于CRT手术前先行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延长曝光时间,利用心脏静脉回流相显示心脏静脉系统.采用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左心室导线置于心脏侧静脉或侧后静脉.结果 通过顺行心脏静脉显影能清晰显示心脏静脉系统,包括冠状静脉窦、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脏侧静脉及侧后静脉.其中5例患者心脏侧静脉或侧后静脉细小或缺如,3例心脏侧后静脉或侧静脉与心中静脉夹角小于90°.左心室导线能顺利植入心脏侧静脉或侧后静脉33例.术中,4例改变导线位置至心大静脉,1例至右心室流出道.4例发生并发症,其中心脏静脉夹层3例,心脏静脉穿孔1例,均无严重后果.结论 在CRT手术前,先通过冠状动脉造影顺行心脏静脉显像,充分了解心脏静脉系统的解剖特点,对左心室导线的放置颇有裨益.

  • 双心室起搏治疗VVI起搏模式导致慢性心力衰竭一例

    作者:徐伟;李晓宏;吉文庆;马冬辉;余洪松

    ⅤⅥ型起搏器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因其植入方便、价格低廉、能挽救病人生命等而众所周知,但这种非生理性起搏模式引起的并发症,包括起搏器综合征、心功能恶化、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等越来越引起临床的关注.对这些并发症的处理,临床上多采用对症治疗或更换为生理性起搏模式.目前双心室起搏在顽固性心力衰竭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应用双心室起搏治疗ⅤⅥ起搏模式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尚少有报道.

  • 美国心脏节律协会第28届年会纪要

    作者:杨新春;范谦;李延辉;刘小青

    美国心脏节律学会(Heart Rhythm Society,HRS)年会是世界上规模大的心律失常学术盛会.第28届年会于2007年5月9日至12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Colorado)首府丹佛市(Denver)举行.本次会议内容包括首届心房颤动峰会(包括9场分会)、12个病例讨论课程、92个核心课程、24个辩论、9个专题论坛、19个专家见面会、47场摘要发言、6场壁报展示、19个专题会场.来自81个国家的11 000多名代表参加了大会.会议共收录1026篇论文摘要.

  • 低位房间隔起搏的初步临床应用

    作者:徐伟;黄从新;李晓宏;吉文庆;余洪松;马冬辉

    目的 探索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在低位右心房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安全性;比较低位房间隔起搏与高位右心房游离壁起搏对心房激动时间和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 共入选了50例,患者平均年龄(64.8±11.2)岁,随机分配到低位房间隔起搏组(n=25)和高位右心房游离壁起搏组(n=25),通过比较植入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导线固定成功率、起搏参数、植入术并发症等评价低位右心房间隔起搏的可行性;测定不同部位起搏时P波宽度,以评价起搏部位对心房激动时间的影响.结果 与高位右心房游离壁起搏组结果比较,低位房间隔起搏组的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略有延长;低位房间隔起搏组的导线固定成功率低于右心房游离壁起搏组(84% vs 100%),两组间的起搏参数、植入术并发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位房间隔起搏时心房激动时间明显短于高位右心房游离壁起搏[(140.5±23.0)ms vs(89.0±14.0)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在低位房间隔起搏是安全、可行的,它明显缩短左、右心房激动时间,使心房的除极趋于同步化.但低位房间隔起搏的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植入技术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熟练掌握主动固定导线植入技术的人员方可实施.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双腔劣于单腔吗——INTRINSIC RV临床试验介绍

    作者:华伟

    研究背景双腔和单腔起搏(ⅤⅥ)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照试验(DAVID)发现,与程控为ⅤⅥ模式的ICD相比,双腔起搏模式ICD有更高的心力衰竭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这些结果促使人们形成这种观念,ICD使用双腔起搏模式可能促发或加重心力衰竭.这可能由不必要的右心室起搏引起,近期多项分析也支持这些结论,强调右心室起搏潜在的不良后果.

中华心律失常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