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Arrhythmias 중화심률실상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6638
  • 国内刊号: 11-385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北京市门头沟区冯村西里阜外医院西山园区A楼40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澍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心房复极波增大诱发异位心房激动的临床分析

    作者:罗素群;姚光;陈蒙华;方炳森

    目的 观察心房复极波增大诱发异位心房激动的临床和心电图特征.方法 对7例心房复极波间歇性增大致PR段及ST段同步下移并诱发房性早搏及心房扑动的临床表现和常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出现这一心电现象的导联广泛,以V_3、V_4导联显著,房性早搏及心房扑动的配对间期短且固定,而配对间期较长的房性早搏则无PR段及ST段下移.患者存在心脑肺结构破坏及功能损害或低钾血症,病情好转时上述现象减轻或消失.结论 在病理条件下心房复极波增大致心房复极离散度增大,提示心电活动不稳定,易于诱发折返性异位心房激动.

  • 起源于主动脉窦内的房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

    作者:李晋新;张燕一;汤宝鹏;马依彤;木胡牙提;张宇;许国军;张疆华;王疆

    目的 报道4例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3例频发室性早搏(室早)经主动脉途径在左冠窦和无冠窦内标测和射频消融的结果.方法 对4例房速、3例频发室早进行常规心电图、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4例阵发性房速患者的标测靶点位于主动脉窦内,在无冠窦成功消融;3例频发室早在左冠窦内标测及消融成功.术中无并发症,随访3~31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 在主动脉无冠窦、左冠窦内射频消融是可行的且能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目的 .尤其适用于在常规、经典部位消融失败的患者.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适应证患者及主管医生的问卷调查

    作者:宿燕岗;吴妍;柏瑾;王蔚;葛均波

    目的 通过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适应证患者及主管医生的问卷调查探讨国内ICD植入率过低的原因.方法 选取2007年6月至2008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住院病人中符合ICD适应证的患者及其主管医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共有122例ICD适应证患者参与调查.其中一级预防适应证占73.0%,为二级预防(27.0%)的2.7倍.(2)无论是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其基础心脏疾病均以非缺血性心脏病占首位.(3)二级预防患者植入ICD/CRT-D的比例为42.4%,而一级预防的比例仅为2.2%(P<0.001).(4)年龄与文化程度对于患者是否接受ICD治疗无影响.(5)在对自身病情、心脏性猝死(SCD)的认知以及对于ICD的了解和接受程度等方面,二级预防患者均明显优于一级预防患者(P<0.001).(6)决定患者是否接受ICD治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医生的建议.不接受ICD治疗的首位原因是认为自己的病情不需要而非经济因素.(7)绝大多数一级预防患者的主管医师认为患者并不需要植入ICD(93.3%),其比例明显高于二级预防21.1%(P<0.001).结论 目前临床上ICD作为SCD预防的实际应用远远低于其指征范围,尤其是一级预防.医患对心脏性猝死及ICD的认识不够是导致ICD植入率过低的主要原因.

  • 起搏器术后患者的罕见心电现象

    作者:葛堪忆;杨洪涛;何立芸

    随着起搏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接受起搏治疗的患者日益增多,与起搏器相关的疑难心电图也逐渐增多并更加复杂化.近我院遇到了1例起搏器术后6年患者的奇异心电现象,寻求答案的过程使我们拓展了思路,增进了知识,并终顺利解决了患者的问题.

  • 心肌致密化不良并发心律失常15例

    作者:张兆奎;李春莲;马菊兰;姚兴荣;王惠东;李盈禄;张涌

    心肌致密化不良(noncompaction of ventricular myocardium,NVM)是一种以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血栓栓塞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少见先天性心肌病,本病临床预后较差,在确诊后6年内,60%的患者死亡或行心脏移植~([1]),心律失常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将我院诊治的NVM合并心律失常15例予以总结分析.

  • 努力降低中国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死亡率

    作者:曹克将;陈新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和心室颤动(室颤).室早和室速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出现在心脏结构正常者,更易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全球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1700万人群中,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death,SCD)占40%~50%.室速、室扑和室颤都属于恶性心律失常.临床研究证实,恶性心律失常是导致SCD的主要原因,为65%~85%.美国每年有25~45万例患者发生SCD~([1]),我国的资料显示,每年死于SCD的患者约为54.4万.

  • 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创新铸就超越

    作者:郭成军;陈新

    室性心律失常危害身心健康,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更可直接导致心脏性猝死.21世纪的前10年,国内外在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和防治研究中均取得重要进展~([1]).本期杂志刊登一组文章,涉及医院内室颤的救治、室速和室颤的机制、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治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应用等内容.所刊文章或许有诸多不足,并不完美,但锐意创新为其共同特点.

  • 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界嵴连接蛋白40蛋白和基因转录表达

    作者:赵峰;周勇;李莉;姚均迪;蒋逸风;徐志云

    目的 通过检测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慢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界嵴连接蛋白(con-nexin,Cx)40的蛋白表达、mRNA表达情况,探讨Cx40重构的形式与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风心病二尖瓣病变手术患者20例分为窦性心律(窦律)组10例,心房颤动(房颤)组10例,另取6例非风心病窦律患者作为对照组.换瓣术中剪取界嵴组织约200 mg.采用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法检测Cx40蛋白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Cx40 mRNA表达水平.结果 (1)风心病慢性房颤组界嵴Cx40蛋白表达水平明显较窦律组和对照组低.(2)3组患者界嵴Cx40 mR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风心病慢性房颤患者Cx40重构形式是Cx40表达下调;而Cx40重构的具体机制在于转录后水平.

  •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2009年修订版)

    作者:张澍;黄德嘉;华伟;沈法荣;王方正

    背景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严重疾患.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美国大约有500万人罹患心力衰竭,每年新增病例55万;全球心力衰竭患病人数高达2250万,每年新增病例数约200万~([1-3]).我国2003年一项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在35~74岁人群中,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

  • 窦性心律下消融延迟的高频电位防治室性心律失常

    作者:宋洪勇;郭成军;方冬平;李果;卢春山;郝鹏;何东方;张英川

    目的 探讨窦性心律下射频消融延迟的高频电位防治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7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35.41±12.69)岁,其中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8例、右心室特发性室速3例、早期复极综合征1例、冠心病1例、长QT综合征1例、短QT综合征1例、左心室部分心肌致密化不良1例、Brugada综合征1例.常规行电生理检查后,采用Carto系统构建心室电解剖模型,部分患者与螺旋CT心脏影像融合显示,在窦性心律下,于临床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初步定位处,标测延迟的高频电位.在高频电位区起搏标测,与临床室性心律失常QRS波形态相同处实施消融治疗,观察消融反应.消融初期出现室性心律失常,QRS波形态与临床一致,并随放电时间延长消失者,判为消融有效,术后随访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情况.结果 延迟高频电位和消融靶点10例位于左心室间隔面、2例左心室乳头肌周围、2例右心室流出道、1例左心室后间隔及右心室流出道偏间隔部、2例位于右心室流出道肺动脉瓣上.经多次放电消融后,采用与消融前同样的刺激方案,16例未诱发室速,1例失败,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5~24个月,3例复发,其余均无心悸、晕厥发作.结论 在窦性心律下射频消融延迟的高频电位,在较长的随访期内可有效防止室速/室颤复发.

  • 体表心电图判断心外膜和心内膜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

    作者:王祖禄;杜丹

    近年来,经射频导管消融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已是多数特发性室速的首选治疗手段,而器质性室速的消融也有了很大进展.然而,随着经导管消融室速研究的深入,发现心外膜室速的发生率并不低,和经心内膜途径消融室速相比,心外膜室速消融的成功率较低,并发症发生率增高.如能在消融术前从室速发作时的体表心电图初步判断出心外膜室速可能,将有助于选择合适的经导管消融适应证患者,选择合适的电生理标测设备、标测和消融导管和消融途径(经心内膜、经心脏静脉系统、经心包穿刺等),从而有助于提高消融成功率,降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在心脏性猝死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应用——全国31家医院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适应证分析

    作者:华伟;张澍;牛红霞;陈柯萍;王方正;陈新

    目的 了解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适应证在我国的具体实施状况.方法 研究分析全国31家医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植入ICD患者的适应证.结果 共入选142例植入ICD的猝死高危患者.其中符合2002年ACC/AHA/NASPE指南的ICD植入Ⅰ类适应证(二级预防)121例(85.2%),符合一级预防Ⅱa类适应证仅15例(10.6%).结论 现阶段我国的ICD植入适应证仍侧重于猝死的二级预防,而一级预防适应证患者的ICD治疗有待加强.

  • 浦肯野纤维在心室颤动发生及维持中的电生理机制

    作者:庞旸;金奇;吴立群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目前直接威胁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是其主要的原因,同时也是SCD急救中常见的心电图表现.然而,VF起始和维持的电生理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确.浦肯野纤维是心脏传导系统中极其重要且特殊的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已经发现,浦肯野纤维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维持中起着关键作用.随着近年来各类电生理标测技术以及导管消融技术的发展,浦肯野纤维在VF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机制日益获得重视.

  • 121例住院患者心室颤动的临床分析

    作者:徐泽升;王炳勋;李亚;高晓丽;辛兴利

    目的 探讨患者住院期间心室颤动(VF)的基础原因、复苏影响因素及随访结果,以对医院内、外猝死的抢救有所指导.方法 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2所三级医院和12所二级医院住院期间共121例患者发生VF,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住院期间VF的复苏成功率51.2%;冠心病与非冠心病VF的复苏成功率分别为55.8%和23.5%(P=0.014);监护区与无监护区VF的复苏成功率分别为80.6%和38.8%(P=0.001);血钾正常与低钾血症VF复苏成功率58.6%和60.0%(P=0.932);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VF复苏成功率为65.2%和42.7%(P=0.016);62例复苏成功的VF患者中,住院期间死亡4例,平均随访时间(12±3)个月,随访期间死亡5例.结论 住院期间VF的病死率较高;冠心病并发VF的复苏成功率高于非冠心病;直流电除颤是重要的抢救措施;低钾血症不影响VF的复苏成功率;三级医院的复苏成功率高于二级医院.

  • 长时间应用盐酸尼非卡兰治疗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分析

    作者:王靖;华伟;朱俊;杨艳敏;王方正;张澍

    目的 分析长时间应用盐酸尼非卡兰(尼非卡兰)治疗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顺序入选院内发作持续性室速的患者,分为不同用药时间组观察静脉应用尼非卡兰的复律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从2005年9月至2008年11月连续入选16例持续性室速患者,给予负荷量0.5 mg/kg后,维持量(0.8 mg·kg~(-1)·h~(-1))分为短时组(1 h)和长时组(12 h),各8例.维持时间分别为,长时组可以在用药90 min后追加第二次负荷量0.25 mg/kg.长时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有好于短时组的趋势(0.52±0.14)和(0.39±0.15),P=0.054.两组各有3例患者在维持用药60 min内转复,而长时组另有4例患者在维持量超过60 min后转复;用药终止室速即刻患者的QTc均明显长于停药12 h后,但转复时两组间Q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1).短时组有1例患者出现尖端扭转性室速(Tdp),其QTc达到了610 ms,其他患者未见任何副作用.结论 长时间应用尼非卡兰治疗多种疾病并发的室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而且可以明显提高治疗的有效性.但在实际应用中应密切监测QTc以减少Tdp的发生.

  • 经桡动脉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作者:何勃;江洪;鲁志兵;张美春;胡笑容;杨波;黄鹤;吴钢;万军;刘华芬;王晓红;黄从新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例Allen试验为阳性的ILVT患者(A组),采用桡动脉穿刺置入6F长鞘作为5F消融导管进入途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6F动脉鞘并插入右心室电极导管作为局部记录和心室刺激或同时插入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管作为局部记录和心房刺激,将其结果与另外20例经股动脉途径进行射频消融的ILVT患者(B组)比较.结果 A组20例患者均成功经桡动脉插入鞘管和消融导管,平均放电(6.0±2.1)s终止心动过速.A组的消融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53.7±9.2)min和(10.7±1.9)min,明显短于B组(64.6±11.1)min和(14.7±2.5)min(P<0.05).两组患者放电次数、消融能量和放电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顺利拔除消融导管和鞘管,患者均无穿刺部位并发症,平均随访(8.9±5.2)个月无复发,穿刺手臂活动正常.B组有1例患者发生穿刺部位血肿.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射频消融治疗ILVT可行且安全有效.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在心脏性猝死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作者:李晓宏;徐伟;吉文庆;余洪松;狄文成;裴立刚;兰荣芳;施广飞;徐标

    目的 比较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心脏性猝死一级及二级预防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符合ICD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标准并在我院植入ICD的患者进行随访.ICD的诊断设置室性心动过速(VT)、快速室性心动过速(FVT)及心室颤动(VF)3个工作区,治疗设置抗心动过速起搏(ATP)、低能量同步转复(CV)和高能量除颤(DF).术后每3~6个月随访1次,利用程控仪获取ICD储存资料,了解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情况以及ICD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 共随访了40例患者,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各20例,平均随访时间一级预防组(12.2±7.6)个月,二级预防组(14.6±9.6)个月.随访过程中共13例患者发生了VF事件,其中一级预防组4例,二级预防组9例,21例患者发生了VT事件,其中一级预防组9例,二级预防组12例,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患者间VF及VT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T发生频率(VT frenquency)在一级预防组为4.465次/月,二级预防组为26.16次/月(P<0.001).VT发作时间(VT duration)在一级预防组为(25.6±15.6)s,二级预防组为(78.1±58.7)s(P<0.001).一级预防组中9例患者ICD记录有持久性VT事件,其中由ATP终止6例,CV终止3例.4例患者有VF事件,均DF成功,二级预防组中12例患者ICD记录有持久性VT事件,其中由ATP终止7例,CV终止5例.9例患者有VF事件,均DF成功.结论 二级预防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作频率及发作时间均明显高于一级预防的患者,但因样本量较小,两组患者间因VT或VF接受ICD治疗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在心力衰竭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中的作用初步观察

    作者:陈太波;程康安;高鹏;刘博江;范静波;方全

    目的 总结我院应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进行心力衰竭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的初步经验.方法 入选我院近3年因严重心力衰竭植入ICD进行SCD一级预防的患者,术后3个月进行ICD常规随访,以后每6个月随访1次.结果 入选患者22例,其中单腔ICD 15台,双腔ICD7台.22例患者随访时间3~28个月.记录ICD治疗事件21次,包括12次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和9次放电,只有1次ATP治疗患者具自觉症状.其中正确治疗(appropriate therapy)11次(52%)包括8次ATP治疗和3次放电,误治疗(inappropriate therapy)10次(48%).发生误治疗患者均为植入单腔ICD.结论 ICD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心力衰竭SCD的一级预防,ICD误治疗事件是值得重视的临床问题,合理的ATP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定位与导管消融

    作者:张凤祥;陈明龙;杨兵;陈红武;居维竹;徐东杰;曹克将

    目的 本文旨在探索判断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起源的新流程,以便快速、准确地找到消融靶点.方法 采用非接触三维标测系统对右心室流出道室早进行标测与导管消融,并分析右心室流出道室早体表心电图特征.根据三维标测与导管消融结果,并结合先前报道的室早起源判断流程,设计新的判断室早起源流程.结果 标测与消融结果显示21例患者室早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其中5例起源于前间隔,4例起源于中间隔,12例起源于后间隔;17例患者室早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游离壁,其中5例起源于前游离壁,2例起源于中游离壁,10例起源于后游离壁;1例患者室早起源于希氏束附近.判断室早起源新流程的总阳性预测值(77.3%)较Ito等报道的73.3%、Joshi等报道的73.3%、Dixit等报道的53.8%显著提高(P<0.05).新流程在判断室早具体起源部位较Ito等、Joshi等与Dixit等报道的室早起源部位判断流程有较大的优势,其敏感性、特异性与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8.1%,88.9%与84.2%,Joshi等报道的流程分别为32.9%,65.8%与48.1%,Dixit等报道的流程分别为50.7%,63.9%和55.2%(P均<0.05).结论 非接触三维标测系统指导右心室流出道室早消融成功率高,判断室早起源新流程的敏感性、特异性与阳性预测值较先前报道的高,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华心律失常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