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Arrhythmias 중화심률실상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6638
  • 国内刊号: 11-385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北京市门头沟区冯村西里阜外医院西山园区A楼40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澍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449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若扎·包拉特江;周贤惠;汤宝鹏;李耀东;周祁娜;吴敏;宋诗飞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民族、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抗血栓药物治疗及慢性疾病与脑卒中相关性的分析.方法 收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13家医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住院治疗的4 490例房颤患者.利用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确诊脑卒中,分为单纯非瓣膜性房颤组(n=3 653)和非瓣膜性房颤合并脑卒中组(n=837).比较两组间民族、性别、年龄、饮酒、吸烟、抗凝药物治疗、阿司匹林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肺部疾病、慢性肾脏疾病、慢性肝脏疾病、甲状腺疾病间有无差异.结果 ①单纯非瓣膜性房颤组和非瓣膜性房颤合并脑卒中组在民族(汉族79.7%对20.3%,少数民族84.5%对15.5%)、年龄(<65岁患者87.4%对12.6%,65 ~ 74岁患者82.3%对17.7%,>74岁患者74.6%对25.4%)、饮酒习惯(从不饮酒87.1%对91.6%,偶有饮酒10.3%对6.7%,经常饮酒2.7%对1.7%)、吸烟习惯(从不吸烟77.8%对81.4%,既往吸烟10.2%对10.0%,一直吸烟12.0%对8.6%)、使用阿司匹林(52.9%对61.5%)、糖尿病史(18.9%对23.3%)、高血压史(41.9%对50.1%)、冠心病史(44.7%对53.0%)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间在性别、抗凝药物治疗情况、慢性肝脏疾病、慢性肾脏疾病、甲状腺疾病、慢性肺部疾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汉族、年龄增加、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史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偶有饮酒为其保护性因素.吸烟、冠心病、糖尿病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年龄、高血压、阿司匹林治疗为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偶有饮酒为其保护性因素.

  • ST段抬高性室性早搏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分析

    作者:余钷

    目的 通过对ST段抬高性室性早搏(室早)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分析,评价患者的预后.方法 2000年10月至2016年3月在韶关市第三人民医院,通过心电图检查,符合ST段抬高性室早患者43例(男25例、女18例),分析病因、恶性心律失常类型、QTc间期、QRS波的形态,并均进行心电监护、24 h动态心电图及心电图等追踪检查.结果 43例患者中,3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占79.07%(室性心动过速25例,58.14%;心室颤动6例,13.95%;R on T3例,6.98%).34例患者中,病因常见为急性心肌梗死,20例(46.51%),其次为急性心肌炎,6例(1 3.95%).QTc间期>440 ms,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7.5%;QTc间期≤440 ms,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8.42%.34例患者分2组:QTc间期延长组21例,发作方式以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多见;QTc间期正常组13例,发作方式以除Tdp外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多见.34例中有24例出现ST段抬高性室早呈碎裂QRS波(fQRS),以冠心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为主,占58.82%;10例为室早无fQRS,以心肌炎为主,占11.76%.结论 ST段抬高性室早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以急性心肌损伤为多见.ST段拾高性室早合并QTc间期延长、fQRS波,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事件概率较大,必须及早预防和治疗,可作为早期的预测指标.

  • 心房颤动患者希氏束起搏后的R在T上起搏现象与处理对策探讨

    作者:嵇荣荣;陶宁超;邱垣皓;王垚;钱智勇;石璐;王昆鹏;邹建刚;侯小锋

    目的 观察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伴缓慢心室率患者希氏束起搏的R在T上(R on T)起搏现象发生情况,探讨解决方法.方法 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永久性房颤伴缓慢心室率或长RR间期行希氏束起搏的患者18例,希氏束起搏导线插入脉冲发生器心房接口,所有患者均同时植入心室备用导线并连接心室接口,程控脉冲发生器为DDD模式,低限频率60次/min,PAV、SAV间期均为250 ms,关闭心室安全起搏功能.出院后首次随访程控测试并记录AP-VP的比例,程控调整AV间期观察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 18例患者中男12例(66.7%),术前动态心电图平均心室率(48.28±11.0)次/min,长RR间期平均值(2.96±0.87)s.植入参数:希氏束导线R波感知(3.97±1.60)mV,术中阈值(1.24±0.85)V/0.5 ms,出院后随访测试起搏阈值(1.18±0.72)V/0.4 ms,程控时观察到PAV间期为250 ms时,AP-VP表现为R onT起搏现象,18例患者中有17例(94.4%)测试AP-VP比例>0;平均AP-VP百分比为3.02%±4.66%.缩短PAV间期为100~150ms后心室脉冲发放均落在QRS终末部分心室绝对不应期从而避免R onT起搏.结论 慢心室率房颤患者希氏束起搏后默认设置的长AV间期导致的Ron T起搏现象非常常见;缩短AV间期可有效预防RonT起搏现象.

  • 心腔内三维超声联合三维标测系统指导无X线房间隔穿刺

    作者:龙德勇;孙莉萍;王琎;喻荣辉;汤日波;桑才华;蒋晨曦;李松南;赵欣;杜昕;董建增;马长生

    目的 研究心腔内三维超声系统(CartoSound)联合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进行无X线房间隔穿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北京安贞医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有过敏病史、免疫力低下、孕妇、儿童或要求无辐射消融治疗的患者共37例,利用CartoSound重建左心房三维结构,依据此重建结构将超声切面定位到合适房间隔切面,选取卵圆窝正中处行房间隔穿刺,统计房间隔穿刺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 37例患者均完成房间隔穿刺术,全程无X线辐射,未发生房间隔穿刺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利用CartoSound重建左心房结构,耗时(8.32±4.01) min,房间隔穿刺时间(5.83±2.03) min.包括30例心房颤动、1例心房扑动、2例二尖瓣狭窄、3例房性心动过速、1例房室旁路,所有患者穿刺后均完成手术.1例患者穿刺2次后成功,2例穿刺点偏下,3例穿刺点偏后.其中1例患者<14岁,5例>60岁,女患者15例,包括3例孕妇.结论 心腔内三维超声联合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进行房间隔穿刺全程无X线辐射,直视下选择合适穿刺点,是可靠、安全的方法.

  • 四极导线提供的可用的左心室起搏位点

    作者:顾敏;华伟;樊晓寒;丁立刚;牛红霞;王靖;薛聪;金汉;张澍

    目的 探索真实世界中左心室4极导线提供可用的起搏位点的数目.方法 本研究入选了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患者24例,所有患者均使用了QuartetTM(美国圣犹达公司)左心室4极导线.分别于出院前和术后3个月评价QuartetTM导线提供可用的左心室起搏位点的数目.可用起搏位点的标准设为:该位点至少1个起搏向量阈值≤2.5 V/0.5 ms且2倍起搏阈值不引起膈肌刺激.对照组采用4极导线模拟双极导线配置,即仅使用4极导线的远端两极模拟双极导线.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93±3)d.出院前,QuartetTM 4极导线比模拟双极导线提供了更多的可用起搏位点[中位数3(四分位间距2~4)对中位数2(四分位间距1~2),P<0.001].4极导线和模拟双极导线能够提供至少1、2、3个和4个可用左心室起搏位点的比例分别为:100% (24/24),91.7% (22/24),58.3% (14/24)和33.3% (8/24)以及91.7% (22/24),70.8% (17/24),0(0/24)和0(0/24).3个月随访时,QuartetS4极导线提供的可用的左心室起搏位点较出院前保持不变[中位数3(四分位间距2~4),P=0.45].结论 与传统双极导线比较,QuartetTM 4极导线可以提供更多的可用的左心室起搏位点.QuartetTM 4极导线提供的左心室起搏位点数目在3个月随访时保持不变.

  •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前QRS-T形态筛查通过率及预测因素

    作者:王青青;孙喆;曹飞霞;胡岚;宿燕岗;葛均波

    目的 本文旨在研究在植入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ubcutaneous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SICD)进行模拟心电图QRS-T形态筛查(a pre-implantation QRS-T morphology screening,TMS)的通过率及筛选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6年5月至10月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及门诊患者中筛查80例具有ICD适应证的患者,包括已植入经静脉ICD(tansvenous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TV-ICD),排除起搏依赖患者.利用厂家程控器对这些患者进行SICD相应3个向量的描记并得出心电图(TMS-ECG),同时进行筛选.当TMS-ECG中至少1个向量同时在卧位、坐位、站位均通过模具筛查,则被视为通过并比较通过筛查与未通过患者的临床特点、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参数差异.结果 TMS通过率为91.2%,7例(8.8%)患者未通过筛查.测试时将电极放置于胸骨左侧时,有7例患者未通过筛查,后将3例患者的测试电极放置于胸骨右侧后,有1例患者通过筛查.常规12导联中宽QRS时限(≥150 ms)是TMS筛查失败的预测因子.结论 在筛查SICD患者时仍需谨慎,因为有少部分患者(尤其合并宽QRS时限)的心电波形可能无法被SICD适当感知.

  • 零射线下单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左心室室性早搏

    作者:陈松文;魏勇;周根青;徐娟;吴海清;丁羽;刘少稳

    目的 探讨零射线下单导管进行左心室室性早搏(室早)射频消融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8月至10月连续入选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因频发性左心室室早行射频消融治疗的6例患者,平均年龄(46.6±20.9)岁,男4例.术中常规穿刺右股动脉,建立股动脉通路后,借助三维标测系统(Cart03),零射线下将三维标测消融导管经股动脉逆行主动脉送至左心室.三维重建左心室解剖结构后,进行室早的激动标测,寻找室早早激动点进行消融.术中常规药物激发并观察30 min,术后规律随访,评价手术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6例左心室室早均在零射线下经单导管顺利完成标测及消融,室早分别起源于左后分支(1例)、左前分支(3例)、左心室后乳头肌(1例)、二尖瓣环(1例),其早激动较体表QRS时限提前(29.5±6.7)ms,即刻手术成功率100%.术后患者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9.2±1.0)个月,除1例患者左心室后乳头肌室早复发,其余患者均无明显室早,中远期手术成功率83.3%.结论 借助三维标测系统,零射线下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左心室室早是安全可行的.

  • 不同来源频发室性早搏射频消融前后左心房功能变化

    作者:张艳;谢瑞芹;白晖;尤玲;尹洪宁;郑红梅;王倩;耿雪

    目的 通过对比不同来源频发室性早搏(PVC)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及术后左心房功能,了解成功射频消融术后左心房功能变化及不同起源频发PVC对左心房功能变化的影响,从而指导临床PVC的治疗.方法 收集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24h PVC负荷>10 000,且成功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68例.依据术中不同PVC起源定位分为右心室来源频发PVC患者41例[年龄(47±15)岁,男15例],左心室来源频发PVC患者27例[年龄(50±17)岁,男16例].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d、2周、4周观察所有入选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指标.分析2组患者各指标组间及组内比较有无差异.结果 右心室来源组:左心房内径(LAD)呈缓慢减小趋势,于术后2周达低点[(31.7±3.6)mm对(33.2±4.6) mm,P<0.05];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术前较健康人群显著降低(63.6%±9.3%对70.3%±9.2%,P<0.05),术后缓慢升高并于术后4周达高点(68.1%±8.2%对63.6%±9.3%,P<0.05);左心房应变及左心房收缩期应变率术后4周内逐渐升高(P<0.05).左心室来源组:LAEF术前较健康人群降低(60.9%±12.2%对70.3%±9.2%,P<0.05),术后4周内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房应变术后4周内逐渐升高(P<0.05).组间比较:左心房应变及左心室舒张早期应变率右心室来源组变化明显优于左心室来源组(P<0.05),其余各指标虽然右心室来源组变化有优于左心室来源组变化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心室来源频发PVC射频消融术后4周左心房功能显著改善,而左心室来源频发PVC射频消融术后4周左心房功能无明显改善.提示临床上对于右心室来源的PVC应该更加积极治疗.

  • 心脏CT成像在评估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自发显影中的价值

    作者:何春丽;王照谦;贾崇富;丛涛;杨志强;商志娟;孙喜霞;孙思瑶;王浩;邹玉洁

    目的 研究心脏CT成像(CCT)定性及定量分析在左心耳自发显影(LAASE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明确诊断心房颤动(房颤)且行CCT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两项检查的住院患者245例.以TEE为金标准,计算CCT定性评估LAASEC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及准确度.测量左心耳(LAA)、升主动脉(AA)和左心房(LA) CT值,计算LAA/AA及LAA/LA,并绘制LAA、LAA/AA及LAA/LA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TEE诊断LAASEC 0级113例,1级73例,2级19例,3级25例,4级15例.CCT示无LAASEC患者162例,LAASEC患者83例.2~4级LAASEC患者59例,CCT均为阳性.CCT定性检测LAASEC(≥l级)的灵敏度、特异度、PPV、NPV及准确度分别为56.8%、92.9%、90.3%、64.8%及73.5%.LAA、LAA/AA及LAA/LA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2、0.902、0.824.LAA/AA在佳截断点为0.897,CCT定量检测LAASEC的灵敏度、特异度、PPV、NPV及准确度为87.9%、83.2%、85.9%、85.5%及85.7%.结论 CCT在评估LAASEC尤其是2-4级LAASEC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结合定量分析尤其LAA/AA值能较大程度提高CCT诊断LAASEC的准确度.

  • 双Watchman封堵器封堵双叶左心耳一例

    作者:张勇华;张劲林;陈艳红;郭再雄;尚健慧;韩宏伟;李振;苏晞

    患者女,70岁,因“胸闷3年,加重2个月”入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高血压病史30余年,高血压186/110mmHg(1 mmHg=0.133 kPa),服用氨氯地平、培哚普利等药物,血压控制可.2015年5月因“肢体乏力”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心房颤动(房颤)”.入院查体:脉搏74次/min,血压128/90mmHg,心率82次/min,心律绝对不齐,S1强弱不等,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脉搏短绌.2015年8月26日心电图:房颤ST-T改变.入院后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房(前后径5.2 cm)扩大,右心房(左右径4.8 cm)扩大,升主动脉增宽,二尖瓣轻度反流,三尖瓣轻-中度反流,室间隔、左心室壁增厚.心电图提示房颤,左心室肥厚,ST-T改变;脑钠肽水平(BNP)1 160.00 pg/ml,余检查正常.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未见左心房血栓.心脏增强CT提示为双叶仙人掌左心耳(图1).患者CHA2 DS2-VASc评分3分,HAS-BLED评分3分,为脑卒中高危患者,考虑行左心耳封堵术.

    关键词:
  • 心脏再同步治疗植入超反应一例

    作者:刘晓华;陈朝峰;高晓飞;许轶洲

    患者,男,65岁,2008年诊断为“心肌梗死”,行前降支、右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此次胸闷、气急再发,入当地医院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病变累及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支架入口处再狭窄40%,右冠状动脉支架内近段再狭窄60%,回旋支中远段斑块.左心室造影显示:整体收缩活动减弱至消失.入院查体:心率91次/min,血压108/64 mmHg(1 mmHg=0.133 kPa),颈静脉充盈,双肺呼吸音粗,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尖可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双下肢轻度水肿;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壁节断性运动异常,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7.0 c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22%.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QRS时限180 ms.于2015年8月5日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AdaptivCRT,美国美敦力公司)植入术,过程顺利,起搏参数良好,术后心电图示QRS时限110 ms,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LVEDD 6.2 cm,二尖瓣中度反流,LVEF 37%.

    关键词:
  • 情绪与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作者:贾朝旭;杜昕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据统计,我国房颤的患病率为0.61%[1].房颤不仅可引起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还可引起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目前已有多项研究揭示了情绪与房颤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对此做一综述.

    关键词:
  • ABC评分——新的心房颤动脑卒中及出血风险评分

    作者:王钊;Khalid Bin Waleed;关旭敏;夏云龙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血栓栓塞性疾病是房颤主要的并发症,尤其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因此,合理的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房颤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但抗凝的同时,出血风险也随之增高,如何平衡房颤患者脑卒中和出血发生风险一直是许多学者关注的重点.近期许多研究发现,一些表示心功能、肾功能、炎症、凝血的生物标志物在评估房颤患者脑卒中和出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6].Hijazi等[7]创造了一种新的基于生物标志物的房颤脑卒中及出血风险评分—ABC评分.ABC脑卒中风险评分依据以下几项:①年龄;②生物标志物:肌钙蛋白I(troponin I,Tn 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③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史;ABC出血风险评分[8]依据以下几项:①年龄;②生物标志物:Tn T,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血红蛋白;③既往出血史.与目前临床常用的CHA2 DS2-VASc评分和HAS-BLED评分相比,ABC评分具有更高的预测能力.本文将对ABC评分的产生及其与CHA2 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的比较进行阐述.

    关键词:
  • 代谢综合征与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志远;汤日波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明显上升.房颤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其并发症如脑卒中、心力衰竭、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等更是严重地危害着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代谢综合征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是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代谢综合征与房颤关系密切.本文对代谢综合征与房颤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关键词:
  • 高度重视心房颤动非药物疗法联合应用的适应证

    作者:刘兴鹏;张澍

    自从1998年法国学者Ha(i)ssaguerre报道,经导管消融起源于肺静脉内的触发灶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以来,房颤的非药物疗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房颤的节律控制方面,除导管消融外,经胸腔镜途径微创外科消融和经皮穿刺心包途径心外膜消融正成为导管消融的重要补充.而在房颤脑卒中预防方面,目前已经有左心耳封堵术、左心耳套扎术和左心耳切除术等多种可供选择的术式.与房颤的药物治疗相比,这些非药物治疗的优势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然而,必须清醒认识到,现阶段尚无一种疗法能够解决绝大部分房颤患者的问题.譬如,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尚满意,但治疗持续性房颤的成功率则大打折扣.在此背景下,联合应用不同的房颤非药物治疗方法以期实现优势互补,就成为一种可以理解的临床逻辑.

    关键词:
  • 2017亚太心律学会峰会会议纪要

    作者:赵爽;陈柯萍

    由亚太心律学会(Asia Pacific Heart Rhythm Society,APHRS)主办,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及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的APHRS峰会2017于2017年4月7日至8日在上海隆重召开.APHRS峰会2017是继2009年第2届亚太心律学会年会在北京召开后,又一次在我国召开的亚太地区心律失常重要的学术活动.本次会议由APHRS主席张澍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张澍教授作为APHRS主席,是中国内地专家首次担任APHRS主席并主持国际学会的工作.标志着中国在心律失常领域的发展得到了国际的认可.

    关键词:
  • 左心室起搏阈值升高的两种选择

    作者:刘菁晶;林文华

    病例1:女,54岁,于2009年4月27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因“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3107-36,美国圣犹达公司).术前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4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33%,术后1个月(2009年5月4日)复查超声心动图:LVEDD 65 mm,LVEF 41%,于2014年因电池耗竭更换脉冲发生器时复查超声心动图:LVEDD 57 mm,LVEF 51%.2015年10月5日出现再发胸闷、气短持续3个月,超声心动图:LVEDD 60mm,LVEF 45%,来门诊程控发现为左心室起搏阈值>7.5V/0.5 ms,复查X线胸片观察左心室导线位置未见明显变化.对于双极起搏电极,给予更换3个向量测试,起搏阈值均>7.5 V/0.5 ms,考虑可能原因为左心室导线纤维化致局部阈值升高.考虑到患者导线植入已经6年,导线可能出现粘连、纤维化等情况,无法重新复位,而植入新的心内膜导线失败风险更大,因此保留原左心室导线,选择由外科途径植入心外膜导线,经皮下隧道进入原脉冲发生器囊袋与脉冲发生器连接(图1).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2016年5月4日复查超声心动图:LVEDD 54 mm,LVEF 52%.

    关键词:
  • 2017 HRS关于心律失常领域新临床研究介绍

    作者:华伟

    2017年5月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美国心律学会(HRS)年会上发布了多项心律失常领域新临床研究结果,现介绍如下.一、心脏起搏领域(一)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上市后研究1.简介:S-ICD的开发和应用有效地减少了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后导线相关的短期和长期并发症.2013年经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S-ICD的前瞻性登记注册研究开始进行,这是迄今为止该器械的大规模研究.

    关键词:
  • 持续性心房颤动一站式杂交手术的初步结果

    作者:刘兴鹏;梅举;谭琛;田颖;施海峰;李述峰;刘书旺;周菁;吴永全;王凤楠;李海玲

    目的 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一站式杂交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河北燕达医院连续2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男15例,女7例,平均年龄(57±9)岁,其中18例为长程持续性房颤(平均房颤持续时间6.9年)]接受一站式杂交手术.经左侧胸壁全胸腔镜途径消融两侧肺静脉、左心房后壁及Marshall韧带,并切除左心耳.之后经导管心内膜途径对外科消融径线的完整性进行验证并阻断残存传导以及进行心房的基质改良.后者的靶点包括:低振幅(<0.3 mV)心房碎裂电位区域、局部心房激动频率快于周围的区域、左心房前壁线及三尖瓣环峡部消融线.消融终点为经导管消融终止房颤.结果 所有患者均实现包括两侧肺静脉在内的左心房后壁隔离及左心耳切除.术中的持续性房颤终止率为68.2%(15/22).平均随访(12±6)个月后,单次消融成功率为68.2%(15/22).4例患者接受了再次导管消融,其中2例成功.终随访成功率为77.2%(17/22).术中房颤经消融终止者的单次消融成功率显著高于经电复律终止者(86.7%对28.5%,P=0.014).并发症为皮下气肿和迟发性胸腔积液各1例.结论 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长程持续性房颤安全、有效.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一站式”介入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分析

    作者:何斌;杜先锋;刘晶;郁一波;丰明俊;傅国华;方任远;陈晓敏;储慧民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的安全性及手术的有效性.方法 入选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住院的脑卒中高危,不能耐受长期抗凝且症状明显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50例,其中男3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6.3±9.3)岁,房颤病史平均(36.7±44.9)个月.CHA2 DS2-VASc评分(4.8±1.5)分,HASBLED评分(3.5±1.1)分,行房颤导管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术.结果 5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其中39例先行导管消融后行左心耳封堵,1 1例先行左心耳封堵后行导管消融.30例使用Watchman封堵器,20例使用ACP封堵器.围术期1例患者发生动静脉瘘,经局部压迫后动静脉瘘闭合.5例患者穿刺点瘀斑.2例患者术后3d内发生轻微心包积液,未行特殊处理而自行吸收.术后45 d随访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耳封堵均达到成功标准,平均随访(9.4±3.1)个月,1例Watchman封堵患者术后5个月发现封堵器表面血栓.无1例发生脑卒中,维持窦性心律者42例(84%).结论 对于脑卒中风险高危,不能耐受长期抗凝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一站式”介入治疗可行并安全有效.

  • 心房内外膜联合消融治疗多次消融复发心房颤动的初步探索

    作者:于路;陈世权;蒋汝红;张祖文;刘强;张培;蒋晨阳

    目的 初步评估多次导管消融复发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同时经剑突下心包穿刺和房间隔穿刺途径行内外膜联合消融房颤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连续入选在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2次独立房颤消融后仍复发的12例患者,同时经剑突下心包穿刺和房间隔穿刺途径,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导航下,行心房内外膜联合标测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该术式可行性和围术期并发症情况,术后规律随访.结果 12例患者中,11例完成心包穿刺和心外膜标测,10例进行了心外膜消融.内膜面标测提示7例患者仍保持4根肺静脉电隔离状态,内膜面消融终止心动过速4例,阻断消融线6例.外膜面消融终止心动过速(包括房性早搏)3例,阻断消融线4例.围术期未见心脏压塞、毗邻重要脏器组织结构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8±1.4)个月,未见心动过速复发事件.结论 对于多次消融复发的难治性房颤患者,在常规心内膜消融基础上,联合经皮心包穿刺途径行外膜标测和消融是安全、可行的.

  • 难治性心房颤动的分期式导管心内膜-胸腔镜心外膜联合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李浩杰;郑黎晖;郭金锐;吴灵敏;乔宇;孙巍;丁立刚;梁二鹏;杜忠鹏;陈刚;郑哲;姚焰

    目的 评估全胸腔镜下心外膜消融对心内膜导管消融难治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至2015年期间51例在阜外医院接受导管消融复发后愿意接受胸腔镜外科消融的房颤患者,于胸腔镜下应用双极消融钳进行肺静脉隔离、左心房后壁隔离、Waterston's沟神经节消融、左心耳切除及Marshall韧带离断术.术后3、6、12个月进行定期随访.结果 术后1例患者失访,其余50例患者均完成了12个月的随访.术后3个月,窦性心律总维持率为86.0%(43/50例),其中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89.5%(34/38例)及75.0%(9/12例).术后12个月,在未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36例(72.0%)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其中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分别有28/38例(73.7%)及8/12例(66.7%)维持窦性心律.复发的14例患者中,12例表现为房颤,2例为左心房扑动.术中及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对导管消融难治性房颤患者再次行胸腔镜外科消融手术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华心律失常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