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腔起搏器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

    作者:任学军;张金荣;柳弘;田锐

    目的:观察三腔双心房起搏预防和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探讨三腔起搏的原理,适应症以及起搏模式的选择.方法:患者4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50岁,诊断:房间传导阻滞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并植入三腔双心房同步起搏器.左心房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2188电极导线,左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结果:双房同步起搏后,患者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明显减少.结论:初步临床应用提示,三腔双心房同步起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可行且有效.

  • 三腔起搏器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附二例报告)

    作者:任学军;张金荣;柳弘;田锐

    目的观察三腔双心房起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探讨三腔起搏的原理,适应症以及起搏模式的选择。方法患者2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0岁,诊断:房间传导阻滞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并植入三腔双心房同步起搏器。左心房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2188电极导线,左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结果双房同步起搏后,患者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明显减少。结论初步临床应用提示,三腔双心房同步起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可行且有效。

  • 双心房同步起搏技术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5例报告

    作者:阳跃忠;黄文新

    目的研究应用双心房同步起搏技术治疗由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5例病人应用双心房同步起搏技术,其中3例行三腔起搏(双心房+右心室),2例行双心房起搏(AAT).冠状动脉窦电极均经锁骨下静脉放置,起搏器及电极导线均顺利植入,无脱位及穿孔等并发症.5例冠状窦电极平均参数为:P波振幅4.5±2.68mV,起搏阻抗880±204.11Ω,起搏阈值0.58±0.37V.结果随访2~12个月,除1例需调整参数后不再复发外,其余4例术后均无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双心房同步起搏技术是治疗与预防房内、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 P波离散度及房间传导阻滞预测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晓媛;刘连元;王晓亮;刘彬彬;金英兰;李松;方海滨;苏忠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和房间传导阻滞(IACB)对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60例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2组:无器质性心脏病的特发组(30例)和合并冠心病组(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量取P波的大宽度(Pmax)与P波离散度(Pd)进行比较.结果两组Pmax、Pd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以Pmax≥110ms、Pd>40ms为标准,预测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高,且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max与Pd对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有预测价值.

  • 低位房间隔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心房同步性和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康玉;严激;徐健;杨冬妹;苏浩;宇霏;王齐;朱红军;郭飞;朱静

    目的 旨在评价低位房间隔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心房电学、机械同步性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入选自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人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具有永久起搏适应证的SSS患者100例,根据P波时限分为房间传导阻滞组(P>120 ms)和无房间传导阻滞组(P≤120 ms),通过随机分组软件分为无房间传导阻滞右心耳起搏组(A组)、无房间传导阻滞低位房间隔起搏组(B组)、房间传导阻滞右心耳起搏组(C组)和房间传导阻滞低位房间隔起搏组(D组).通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评价不同部位起搏对心房电学、机械同步性和功能的影响,包括P波时限、P波离散度、左心房16节段从心电图QRS时限起点到左心房收缩小容积时间的标准差(Tmsv-16-SD)、RR间期校正的Tmsv-16-SD(Tmsv-16-SD%)和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等指标.结果 低位房间隔起搏可改善合并房间传导阻滞患者的P波时限[(130.4±8.3)ms对(118.2±7.8) ms,P<0.01]、P波离散度[(29.8±7.4) ms对(262±5.1) ns,P<0.01]和左心房Tmsv-16-SD[(134.2±35.1) ms对(110.9±21.7) ms,P<0.01]、Tmsv-16-SD%[(17.4%±4.3%)对(14.3%±2.7%),P<0.01],改善LAEF[(41.6%±6.6%)对(44.7%±7.5%),P<0.01]、纵向应变(mSs)[(39.9%±9.1%)对(41.2%±8.5%),P<0.01]、收缩期纵向应变率(mSRs)[(3.6±0.7)s-1对(3.9±0.7)s-1,P<0.01]和舒张晚期纵向应变率(mSRa)[(-2.8±0.4)s-1对(-3.1±05)s-1,P<0.01];右心耳起搏增加了SSS患者P波时限、P波离散度和Tmsv-16-SD、Tmsv-16-SD%(P<0.05),降低合并房间传导阻滞SSS患者的LAEF、mSs、mSRs、mSRe和mSRa(均P<0.01);心房P波时限、P波离散度和Tmsv-16-SD、Tmsv-16-SD%高度相关(均P<0.01).结论 低位房间隔起搏可改善合并房间传导阻滞SSS患者的心房电学和机械同步性,改善心房功能.

  • 房间隔起搏的初步临床应用经验

    作者:沈法荣;郑良荣;黄抒伟;凌锋;陶谦民;陈建明

    目的探讨有适应证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永久性房间隔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先行心内电生理标测,寻找使双心房同步激动的房间隔佳起搏点,采用主动固定方法将导线固定于该部位.结果18例伴有房间传导阻滞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4例患者完成房间隔标测和永久性起搏导线植入手术,4例未能成功植入房间隔起搏导线.结论在伴有房间传导阻滞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永久性房间隔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 心房起搏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作者:彭健;孟素荣;贾满盈;宋耀明

    近年来大量资料证实心房起搏有明显的抗房性心律失常作用,本研究对一组接受心房起搏治疗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选择1993年2月~2000年7月,对合并有阵发性房颤患者38例植入永久性心房起搏装置,年龄38~78(60±17)岁。其中33例为病窦综合征(病窦),5例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房颤指术前记录至少1次房颤发作者。5例病窦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由于经济原因,行单纯右心房起搏(AAI);3例合并房间传导阻滞的患者,选择DDD起搏器,行双心房-右心室三腔起搏;其余30例行右心房-右心室双腔起搏。右室电极置于右室心尖部,右房电极放于右心耳处。三腔起搏治疗时,选用2188型双极导线,置于冠状静脉窦以实现左心房起搏,冠状窦导线和右心耳导线通过Y型转接器混合成起搏的心房部分。按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1年,以后每年至少1次进行随访。

  • Bachmann束在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香玲;李永辉;邢晓春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房颤动可导致多种危害,主要的为血栓栓塞,其致残致死率较高,对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作者努力的方向.尤其是现在的消融时代,机制明确了才能更有效的治疗房颤.关于其机制的研究有多种说法,其中Bachmann束在房颤的诱发及维持中均起到重要作用.

  • 双房同步起搏治疗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作者:王振东;郭涛;王松丽

    双房起搏是心脏起搏技术的一项新进展,可用于治疗由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房间折返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在常规右房、右室双腔起搏的基础上,植入冠状窦电极起搏左房,建立双房右室三心腔起搏系统,实现双房电活动的同步化,消除房间传导阻滞和房间折返,防治由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 双心房同步起搏治疗药物难以控制房颤的远期效果

    作者:汪芳;孙宝贵;汪爱虎;温沁竹;金炜;庄文燕;薛吉祥

    短期随访结果显示双心房同步起搏对消除房间传导阻滞,防治房颤和房扑比单纯心房起搏有明显的益处[1],但长期疗效还不清楚.我们对双心房同步起搏预防房颤进行追踪随访,评价双心房同步起搏治疗药物难治性房颤的远期疗效.

  • 三度房室阻滞交接性逸搏心律伴逆传性P波1例

    作者:周从义;谢继勤

    患者男性,82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1为Ⅱ导联连续记录:窦性P波增宽、有切迹.相邻的P-P间距0.88s,频率68次/分,节律匀齐.QRS波群为室上性,绝大多数R-R间距为1.28s左右,频率47次/分,个别1.66s(R4~R5)及1.12s(R5~R6).R波与其前窦性P波间期不固定,也无规律可循,二者无传导关系.R1、3、7、9、11、13、15、17后有逆行P波.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不完全性房间传导阻滞;③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④交接性逸搏心律伴部分逆传心房形成逆行P波.

  • 房间传导障碍伴左房逆传

    作者:王大英;朱华芳;陈万春;施佳

    患者男性,77岁.反复胸闷心悸1月,加重1天入院.查体:血压116/68mmHg,心率72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心界不大.血清CK 137u/L,GOT 28 u/L,TnT(+),心超:LVEF 56%,静息状态下左室壁多节段收缩活动异常.住院期间曾出现非持续性室速,经静脉滴注胺碘酮未再发作,但出现房间传导阻滞伴左房逆传.冠脉造影术正常.然而心肌核素显像为下壁心肌梗死.临床诊断:冠心病,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非持续性室速.

  • 双心房同步起搏治疗房性心律失常

    作者:孙文琴;钟志欢;焦朝婴

    双心房同步起搏(AAT)不仅能保证房性心率较慢时,起搏器同步起搏左右心房,且在左房或右房出现早搏时,能及时触发另一心房起搏,达到双房持续性同步除极和复极,能有效预防房早诱发的折返性房性心律失常[1].本院对2例阵发性房颤伴房间传导阻滞者行双心房同步起搏,取得较好疗效.

  • 房间隔起搏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陈志平;沈法荣;孙国建

    房间传导阻滞是指心房的房间束传导延迟或阻滞,在体表心电图表现为P波增宽(P波时间>120ms)、有切迹或双向。房间传导阻滞导致心房电活动不同步,易引起房间折返,诱发快速折返性房性心律失常。此外,房间传导阻滞引起左心房激动延迟,使左侧房室传导时间缩短,减少左心室充盈量及心排血量。右心耳起搏增加了激动在右心房内及右心房至左心房的传导时间,相当于人为地产生了“房间传导阻滞”,从而引起上述危害。房间隔起搏通过使左右心房再同步,减少左右心房间的传导延迟,达到改善心脏血流动力学及预防房性心律失常的目的。

  • 双房同步起搏预防和治疗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作者:何国平;翁伟进;陈丽叶;肖建强

    目的观察双房同步起搏技术对伴有房间传导阻滞的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房间传导阻滞的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7例,男4例、女3例,年龄58~78岁.其中4例行双房起搏(AAT),3例行双房右室三腔起搏(DDD),经穿刺左锁骨下静脉插入右房、右室和冠状静脉窦起搏电极导线,分别用于起搏右房、右室和左房.结果起搏器及电极导线均顺利植入,未发生任何并发症.冠状静脉窦电极顶端距冠状静脉窦口2.5-3.5cm,P波振幅为1.6-5.5mV、阻抗624-808Ω、单极起搏阈值0.5-0.7V.随访2-31个月,7例均健在,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发作得到明显控制.结论:双房同步起搏技术是房间传导阻滞合并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方法.

  • Bayes'综合征

    作者:刘元生

    早在1979年,法国著名的心电学大师Bayes' de Luna率先描述了心房之间的传导阻滞(interatrial block,IAB),并称其为房间或房内传导阻滞.而Bachmann's束的损伤是发生房间传导阻滞的病理生理学基础.Bayes'等发现房间传导阻滞是发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基质,特别是房颤.随后有学者将其称为Bayes'综合征.体表心电图上这种早期信息可成为预测房颤和脑卒中风险的评估指标.

  • 双房同步起搏联合预防心房颤动的起搏治疗模式治疗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附三例报告)

    作者:任学军;张金荣;吕树铮;柳弘

    为观察三腔双房起搏联合预防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起搏治疗模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研究3例房间传导阻滞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并置入三腔双房同步起搏器的患者.起搏器具有房颤预防治疗功能.左房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置入2188电极导线,左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DDTA起搏模式,随访6个月,观察超驱动起搏、长间期抑制、房性早搏(简称房早)后加速起搏功能关闭和开启时,患者的临床症状、统计模式转换发生的次数、第一次至第二次房颤发作的间期、平均24 h房早记数.结果:双房同步起搏后,患者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明显减少.超驱动起搏、长间期抑制、房早后加速起搏功能开启时,模式转换发生的次数减少、第一次至第二次房颤发作的间期延长、平均24 h房早记数明显减少.结论:初步临床应用提示:三腔双心房起搏联合预防房颤的起搏治疗模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可行且有效.

  • 双房同步起搏临床应用中的若干重要问题探讨

    作者:宋冠英;顾晓葵

    双房同步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伴房间传导阻滞导致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已应用于临床.通过对6例安置双房同步起搏器病人术前及术后1~2年的随访来探讨实际应用中若干需要重视的问题.结果:①术前P波时限和离散度分别在110~150ms和10~50ms之间,双房同步起搏后则分别为80~120ms和10~30ms.②1例房颤发作消失、3例控制、2例无效.③冠状窦电极脱位3例.结论:①严格掌握双房同步起搏的指征是确保疗效的关键,P波时限和离散度同时延长且延长越多,越适于双房同步起搏.②程控为双极AAT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双房同步、合并房室阻滞的病人应选用具有DDTA功能的起搏器.③双房同步起搏体表心电图表现为P波时限短、负向或正负双向,PR间期相应缩短.④Medtronic 5866-38M型适配器串联连接双房电极,心房电极总阻抗是右房和冠状窦电极阻抗之和,不应误认为电极脱位,需相应提高起搏电压以维持有效起搏.⑤冠状窦专用电极头端两个弯度必须均进入窦内,以深处为佳,导管缝扎固定须谨慎.

  • 双房同步起搏:请严格选择适应证--再论双房同步起搏适应证的选择问题

    作者:王振东;郭涛;王松丽

    2000年6月<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刊出了朱中林教授的述评"正确掌握双房起搏的适应证及加强随访观察”一文[1],旨在为国内医师选择双房起搏治疗作出导向.笔者在查寻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再次对双房起搏的适应证进行较深入的探讨.房间传导阻滞(IACB)是指右房的电活动经Bachmann束向左房传导的时间明显延缓或阻滞. 由IACB引起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ATA)药物疗效差,电刺激治疗也无效,多需体内或体外电转复.从1989年1月起,Daubert等[2]首次为IACB患者施行双房同步起搏,以控制频繁发作的ATA和改善血液动力学紊乱的状况,结果令人鼓舞.28例患者行双房起搏术后,窦性心律时,P波时限由181±28 ms下降到116±12 ms.随访34±15个月,其中21例患者未再有ATA的发作,另外7例患者仅发生1~3次ATA.以后,双房同步起搏技术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但近年来所报道的结果并非令人满意.Levy等[3]对19例药物难治性持续性或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行随机单盲自身对照试验,以70次/分的起搏频率行右房和双房起搏各3个月,发现右房和双房起搏对房颤发作的频率(87±106 vs 56±91次,P=0.34)和持续时间(19±31 vs 16±26天,P =0.7)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故认为双房起搏比传统的右房起搏无更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Ge rstenfeld等[4]把61例冠状动脉旁路术后的患者随机分配到无起搏组、右房起搏组和双房起搏组,后两组患者持续以100次/分起搏96 h或直到房颤发作(持续时间>6 min), 研究终点为第一次房颤的发生,结果显示三组患者发展为房颤的比例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分别为33%、29%、37%,P>0.7).认为双房起搏与右房起搏相比,不能有效降低房颤的发生.Greenberg等[5]随机给予154例心脏术后患者(冠状动脉旁路术88.3%,主动脉瓣置换术4.5%,冠状动脉旁路术加主动脉瓣置换术7.1%)右房起搏、左房起搏、双房起搏72 h,房颤的发生率分别为8%、20%、26%.Wu等[6]在1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了不同起搏模式对房颤防治的有效性和电生理机制的研究,发现与Bachmann束(BB)、右后房间隔(RPS)冠状窦远端(DCS)起搏相比,右心耳(RAA)加RPS(即DSA)及RAA加DCS(即BIA) 同步起搏并不能延长有效不应期,也不能加快心房传导速度,且DSA和BIA起搏配对RAA早搏刺激分别有7和8例患者发生房颤,BB、RPS、DCS起搏配对RAA早搏刺激却无一例患者发生房颤.作者认为,BB、RPS、DCS起搏比DSA、BIA起搏更能有效的防止房颤的发生.以上研究结果给我们一种印象:双房起搏并不比右房起搏更能有效的防治房颤的发生 .

  • 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中S-P间期临床意义探究

    作者:蔡卢铭;毛鑫祥

    目的:探析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中S-P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在我院心脏电生理室进行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的患者分别测量食管导联、V1导联中P2波脱漏前S1S2间期短时的S2~P2波间期以及食管导联中的P2波传至V1导联中的P2波的间期。结果:S1S2间期逐渐缩短引起S2~P2间期逐渐延长,其中S2-P2EB间期为76.23±11.79ms,S2-P2V1间期为149.40±26.73ms,后者显著高于前者(P<0.01);S2-P2V1间期明显高于P2EB-P2V1间期(P<0.01)。结论:传导具有递减性,较易出现裂隙现象,心房不应期缩短及房间传导阻滞等都是食管导联电极传递至左心房外膜间出现的假象;此外,心脏外组织传导延缓是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所具有的特点。

2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