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Arrhythmias 중화심률실상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6638
  • 国内刊号: 11-385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北京市门头沟区冯村西里阜外医院西山园区A楼40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澍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组织中微小RNA-21和金属基质蛋白酶-2表达水平改变及意义

    作者:朱瓦力;伍伟锋

    目的 检测微小RNA(microRNA)-21及其调控的金属基质蛋白酶-2(MMP-2)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房颤患者心房结构重构的分子机制.方法 26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接受瓣膜置换术患者分为两组,其中窦性心律组12例,慢陛房颤组14例.于术中获取右心耳组织,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心肌组织中micmRNA-21的相对表达量,用免疫印迹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MP-2蛋白水平及分布.用Masson染色检测心肌胶原容积.结果 房颤组心房肌组织microRNA-21及MMP-2表达水平明显增加[microRNA-21:房颤组(2.23±0.31)与窦性心律组(0.94±0.24),P<0.01;MMP-2:房颤组(0.93±0.04)与窦性心律组(0.87±0.05),P<0.01].microRNA-21表达水平与左心房内径呈正相关(r=0.429,P<0.05).房颤患者心房组织胶原纤维含量明显增加[房颤组(14.1%±0.01%)与窦性心律组(8.3%±0.01%),P<0.01].MMP-2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与左心房内径呈正相关(r=0.471,P<0.05),与心肌胶原容积分数呈正相关(r=0.456;P<0.05).结论 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microRNA-21表达增高及正向上调MMP-2蛋白水平可能是影响胶原代谢、造成房颤时心房结构重构的分子机制之一,与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有关.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T间期频率依赖性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作者:谭团团;于胜波;包明威;陈葵;葛健;左进;胡曙萍;周纪宁;杨剑雪;王芳;哈飞

    目的 探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T间期频率依赖性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选3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效病例资料.检测左心窜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QT间期离散度(QTd)、心率变异性(HRV)、QT/RR相关直线的斜率、24 h室性早搏(VPB)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的次数.比较有NSVT和无NSVT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别,研究上述指标与NSVT的相关性.结果 31例心力衰竭患者中,有17例动态心电图记录到NSVT.有NSVT与无NSVT的患者比较,VPB次数[(5631.2±7218.0)对(285.9±371.7),P<0.05],QTe/RR斜率[(0.210±0.049)对(0.161±0.058),P<0.05]和QTp/RR斜率[(0.195±0.046)对(0.151±0.041),P<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全部31例患者中,QTd(r=0.414)、VPB次数(r=0.768)、QTe/RR斜率(r=0.380)、QTp/RR斜率(r=0.433)和NSVT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 QT间期频率依赖性是反映QT间期动态变化的指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QT/RR斜率与室性心律失常有较好的相关性,在心脏性猝死的风险评估中有一定价值.

  • 导管消融术对心房颤动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罗功汶;李毅刚;陆秋芬;王群山;陆尚彪;孙健;王飞;姜芸

    目的 探讨导管消融术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70例房颤患者接受导管消融,男40例,女30例,年龄(51.2±16.1)岁,于消融术前和术后1、3、6个月用SF-36健康随访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66例顺利完成随访,按消融效果分为成功组(54例)和复发组(12例).结果 射频消融术后1、3、6个月的房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与消融前比较,躯体功能、躯体角色、社会功能、情感状态和精力有明显提高(P<0.05),其中除了社会功能外,其余4个指标消融术后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社会功能消融术后各时间点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驱体疼痛、心理健康和总的健康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的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1、3、6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与消融前比较,躯体功能、躯体角色、社会功能、情感状态和精力有明显改善(P<0.05).复发组生活质量8个评价指标分值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管消融术可以早期改善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

  • 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伴连续正负阶梯手风琴现象

    作者:万进;李七一

    在行心电图运动平板检查中,患者并发了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伴融合呈连续正负阶梯"手风琴"样改变,现报道如下.患者,男54岁,因活动后胸闷心悸数日来我院就诊.身高173 cm,体重70 kg.血压130/8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95次/min.甘油三酯(TG)2.5 mmol/L,总胆固醇(TC)7.1 mmol/L,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5 mmol/L,心肌肌钙蛋白T(TnT)0.02μg/L,肌钙蛋白I(Tn1)0.01μg/L(免疫法).

  • 多次起搏器手术患者发生上腔静脉阻塞一例

    作者:凌天佑;吴立群;顾刚;沈永初

    患者,男76岁,因"起搏器植入术后30年,发现皮肤破溃入院".患者2010年7月17日发现左前胸局部起搏器植入处表面皮肤破溃,起搏器显露,于我院就诊.体检发现左前胸起搏器植入处皮肤约3 cm×2 cm红肿,伴1 cm×1 cm皮肤破溃,起搏器显露,胸、腹壁静脉较为明显.诊断为:起搏器囊袋感染、三度房室阻滞,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

  • 围术期胺碘酮对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的防治作用

    作者:吴俊峰;段俊峰;林转娣;李国鹏;张耀森;邓睿华;黄颖雯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手术前心房颤动(atrial:fibriliation,AF)发生率高达65.24%,二尖瓣置换术后持续性AF的患者占93.89%[1].我们观察了围术期胺碘酮对风湿性心脏瓣膜病AF的防治作用,现报道如下.

  • 他汀类药物对心房颤动有预防作用吗

    作者:王炳银;刘峰

    他汀类药物问世成为心血管类药物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他汀类药物是细胞内胆固醇合成限速酶即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在20余年临床应用中,人们发现他汀类药物除降脂外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预防、治疗作用.

  • 心房颤动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继芳;李毅刚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病,80岁以上患者发病率约为7.5%[1].它不但使患者频繁心悸,而且心房的不规则颤动易产生左心房血栓,导致体循环栓塞、脑卒中等并发症,重者甚至引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危及生命.由于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等特点,对房颤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心律失常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中从遗传学角度寻找房颤相关致病基因是其发病机制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对目前进行的遗传学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从基因的角度探讨房颤的发病机制,为将来实现"基因治疗"打下基础.

  • ghrelin调控神经生长因子信号途径介导心肌梗死后神经重构

    作者:王广丽;刘磊;邓笑伟

    目的 ghrelin是近在胃中分离出来的生长激素释放肽受体的内源性配体,在心血管系统显示出了保护效应.本实验探讨了ghrelin对心肌梗死(MI)后大鼠神经重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制作MI模型作为对照组,干预组在手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ghrelin皮下注射,剂量为100μg/kg,每天两次.对照组开胸后在冠状动脉下穿线,但不结扎,给予盐水作皮下注射.经过4个星期治疗后,处死动物.检测梗死区及梗死边缘区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纤维标志物以及炎症介质的表达,同时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了核因子κB(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ghrelin注射明显减少了梗死区及梗死周边区神经纤维标记物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及酪氨酸羟化酶(TH)的阳性表达,同时减少了神经生长因子(NGF)的mRNA及蛋白表达.ghrelin还抑制了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细胞生长因子-α(TNF-α)以及内皮素-1(ET-1)的mRNA表达,而且非梗死区ET-1mRNA表达与NGF蛋白含量成正相关.ghrelin治疗组梗死边缘区NF-κB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Ghrelin干预能够抑制大鼠MI后神经增生,炎症因子及NGF信号途径可能参与其中.

  • 依那普利、厄贝沙坦和血管紧张素(1-7)对快速心房起搏犬心房肌钠通道重构的干预作用

    作者:王学文;李健;徐昭;杨万松;李广平

    目的 观察依那普利、厄贝沙坦和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快速心房起搏犬心房肌细胞钠通道电流(INa)的干预作用.方法 普通杂种犬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单纯心房起搏组(C组)、心房起搏+依那普利组(EN组)、心房起搏+厄贝沙坦组(IB组)和心房起搏+Ang(1-7)组(A组)犬行心房快速起搏(500 次/min)2周;假手术组(S组)不行起搏刺激.应用膜片钳技术检测心房肌细胞,INa电流密度及通道激活和失活特性.结果 C组INa电流密度较S组明显降低(P<0.05);EN组、IB组和A组INa电流密度较C组明显升高(P<0.05).与S组相比,起搏对INa的电压依赖性激活没有影响(P>0.05);与C组和S组相比,在EN组、IB组和A组,钠通道半激活电位更加超极化(P<0.05).与S组相比,快速心房起搏以及3种干预因素对INa的电压依赖性失活没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 依那普利、厄贝沙坦和Ang(1-7)通过加快INa的激活过程而增加心房肌INa电流幅度,有助于提高心房肌传导速度,从而抑制快速起搏所致的电重构.

  • 心脏再同步治疗发展的新时期

    作者:华伟;张澍

    无疑,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已成为当下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的一线选择.一系列大规模临床试验以及我们亲身的临床实践都证实了CRT在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症状,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的卓越疗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CRT应用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其远期发展可能关注于两个方面.一是在遵从现有指南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高CRT反应率,二是扩展CRT植入适应证,使潜在人群获益.

  • 心脏再同步治疗无反应患者的术前预测因素

    作者:潘文志;宿燕岗;葛均波

    新世纪以来,一系列大型临床研究证实了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不但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还能降低其死亡率[1].CRT已成为心力衰竭治疗的有效手段.在目前国内外的指南中,CRT治疗IA类适应证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5、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QRS时限≥120 ms、窦性心律、充分的药物治疗无效的心力衰竭患者.然而,即使按指南的建议选择病人仍有约30%患者对12RT治疗无反应.由于CRT治疗费用昂贵,如果能在术前预测CRT的疗效,减少给预期无效者植入CRT,则意义重大.

  • 经胸阻抗监测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作者:沈法荣;王志军;陈建明;孙国建;何浪;金红峰;吴巧元

    目的 评估植入性器械经胸阻抗监测功能识别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液体潴留的有效性.方法 对10例植入带有经胸阻抗监测功能植入式器械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观察经胸阻抗的变化,并分析其可能原因.结果 10例患者出现经胸阻抗的变化并达液体潴留报警阈值水平4例共7次报警,生活方式变化、停用抗心力衰竭药物、感染及再次植入术引起各1次,另3次为心功能下降所致.结论 经胸阻抗监测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是一项有用的工具,能尽早预警心力衰竭患者的失代偿.

  • 左心室起搏阈值管理功能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初步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陈浩;佟佳宾;邹彤;王志蕾;顾成圻;杨杰孚

    目的 目前在国内使用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起搏器及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中,仅美敦力公司的Concerto具有左心室起搏阈值管理(LVCM)功能.本文初步探索植入Concerto患者,LVCM功能的准确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5例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心力衰竭患者植入了Concerto型CRT-D,术后打开LVCM功能,起搏器自动记录每天起搏阈值变化情况,并在每一个随访时间点收集LVCM自动测算的左心室起搏阈值并与人工测算值进行对比.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在满足测试条件后自动开启LVCM功能,并在事先设置的时间点自动测试起搏阈值,根据阈值自动调整输出;术后1~2个月起搏阈值波动较大.LVCM测算的左心室起搏阈值与手动测算值完全符合率为83.3%(20/24),如果按筹值0.5 V计算,二者符合率为96.8%(23/24).结论 LVCM功能与手工测试具有很高的符合率;使用此功能能大限度地保证左心室或双心室有效同步起搏,对提高CRT术后疗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良患者行心脏再同步治疗一例

    作者:国建萍;王玉堂;单兆亮;智光;张小娟;童锴

    患者男,52岁,因反复胸闷、气促1年入院.患者既往有多囊肾病史10年,肾功能异常4年,规律透析1年.入院诊断:(1)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2)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3)慢性肾功能不良尿毒症5期(CKD-5期),肾性高血压;(4)多囊肾.入院后,行6 min步行测试,距离为295 m.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室舒张末内径76 mm,左心室收缩末容积229 ml,左心室射血分数0.25,二尖瓣大量反流.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时限120 ms.超声速度向量成像分析心脏同步性显示:左、右心室射血间期为25ms,左心室收缩不同步,左心室收缩延迟部位为左心事侧后壁.

  • 双源CT和DSA对右心室室间隔起搏精确定位的临床对比

    作者:金红峰;沈法荣;何浪;王志军;陈建明;孙国建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起搏器导线植入位点的双源CT、DSA图像特点,探讨改进室间隔起搏器导线的植入方法.方法 入选50例按照传统方法将起搏器导线植入至右心室间隔的病例,行双源CT检查,了解起搏器导线的精确位置,同时对照分析该患者的植入术中DSA图像.结果 50例患者通过双源CT均清晰显示了心脏室间隔的解剖结构以及起搏器导线的位置,成功率达100%.植入游离壁13例,占26%;前间隔31例,占62%;中间隔6例,占12%.根据双源CT显示的起搏器导线位置将患者分成两组:室间隔组和游离壁组.分析左前斜(LAO)45°时,右心室起搏器导线固定于心室的头端和导线跨瓣处的成角角度,室间隔组(26.8°±5.2°)比游离壁组(2.6°±2.6°)明显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源CT可以成功地显示起搏器导线的精确位置,LAO 45°时室间隔组成角角度比游离壁组更大.预测能植入到右心室间隔的临界(cutoff)角度为13.5°,该点的特异性为90%,敏感性为87.5%.

    关键词: 双源CT 室间隔起搏
  • 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治疗超级反应患者的临床特征

    作者:侯小锋;邹建刚;单其俊;张文娟;徐东杰;李文奇;曹克将

    目的 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部分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显著改善,甚至可以恢复至接近正常,即所谓的超级反应患者(super-responders,SR),本文回顾分析这些超级反应患者的临床特征,寻找有价值的CRT超级反应患者的预测指标.方法 2005年6月至2010年1月在本中心因慢性心力衰竭植入CRT-P/CRT-D的患者共69例,其中有较完整随访资料的50例纳入本研究.CRT超级反应患者判断标准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绝对值增加≥0.20.回顾性分析50例患者中超级反应患者和非超级反应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13.9±11.5)个月,达到超级反应标准患者11例(22%),与术前相比LVEF显著升高(0.58±0.05对0.33±0.05,P<0.001).超级反应组和非超级反应组术前资料除性别(女性比例:8/11对11/39,P=0.013)、QRS时限[(163.2±19.3)ms对(140.2±29.1)ms,P=0.018]、左束支阻滞的比例(10/11对20/39,P=0.04)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是CRT超级反应的惟一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CRT中超级反应患者以女性、QRS时限增宽以及合并左束支阻滞患者多见.女性合并左束支阻滞是CRT超级反应的独立预测因子.

  • 心脏再同步治疗前后QRS波时限与疗效相关性

    作者:秦胜梅;宿燕岗;柏瑾;王蔚;巩雪;崔洁;葛均波

    目的 探讨QRS波时限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临床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入选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0.35、QRS波时限>120 ms患者,CRT治疗前后1周行心电图检查.随访6~12个月,以心功能分级改善Ⅰ级以上或6 min步行试验距离增加25%以上作为临床有效的标准,死亡患者定义为无效,分析CRT治疗前后QRS波时限及QRS波时限缩短值对CRT临床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 (1)共79例患者入选,57例(72.2%)临床有效;(2)CRT治疗后1周QRS波时限,治疗前后QRS波时限差值,治疗前舒张压、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和左心房内径,有效组和无效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CRT治疗后1周QRS波时限、治疗前后QRS波时限差值能预测CRT的疗效(P<0.01).结论 CRT治疗后1周QRS波时限、治疗前后QRS波时限差值可以预测宽QRS波患者的CRT疗效.

  • 现代影像学技术在心脏再同步治疗患者选择中的临床应用及其前景

    作者:万征;杜鑫

    循证医学证实,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在心力衰竭的现代化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能显著降低中到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能延缓轻度或无症状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进展[1-5].美国心力衰竭治疗指南目前将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O.35、QRS时限≥120 ms作为CRT患者入选的主要标准[6].然而,在按照指南入选标准开展的大规模临床试验中,20%-40%的患者不能从CRT中显著获益[7-8].

  • 单中心心脏再同步治疗的长期病死率及原因分析

    作者:王冬梅;韩雅玲;臧红云;于海波;周薇薇;张东红;田芸

    目的 观察本中心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长期病死率,分析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1年3月至2010年4月135例患者行CRT治疗,男106例,平均年龄(59.95±11.14)岁.缺血性心肌病(ICM)44例,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LVEF≤0.35.随访长9年.结果 全因死亡率为31.11%,其中心力衰竭占26.19%,猝死占38.1%.与存活患者比较,心力衰竭恶化死亡患者更年轻、CRT治疗前的临床指标差、肺动脉压高、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增大明显(P<0.05),而且PR间期明显延长(P<0.05),不理想的左心室电极导线位置(心中静脉和心大静脉)的比例增加(P<0.01).非心力衰竭死亡组CRT治疗后心功能的各项指标及活动耐量均改善,且随着时间延长改善更明显,而心力衰竭死亡组随着时间延长病情反复且加重.结论 本中心CRT长期治疗的全因死亡率为31%,死亡原因中心脏性猝死发生率高,心力衰竭恶化排第2位,经CRT后因心力衰竭和猝死导致的死亡率低于以前药物治疗(20%/4年和>50%/5年).对于心功能好转的患者预防猝死是重要的,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应是首选治疗.

  • 从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更新看心脏再同步治疗适应证的变迁

    作者:陈康;吴立群

    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作为慢性心力衰竭(HF)的一种非药物治疗策略,其临床疗效已得到充分肯定.尤其对于心功能Ⅲ或Ⅳ级(NYHA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5、体表心电图QRS时限≥120 ms和经优化药物治疗的窦性心律心力衰竭患者,CRT可以逆转心室重构,提高LVEF,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且能降低因心力衰竭所导致的住院率.但对于那些已经存在神经体液机制异常和心肌重构的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心功能衰竭患者(心功能Ⅰ或Ⅱ级),采用CRT否能延缓甚至逆转心功能衰竭发展进程,降低心力衰竭事件发生率以及提高生存率?近几年相关临床研究所获取的循证医学证据提示,CRT对于此类患者同样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 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房颤动治疗指南概要

    作者:张凤祥;曹克将

    2010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召开之际,公布了新的心房颤动(房颤)治疗指南(新指南),新指南是在2006年ACC/AHA/ESC房颤治疗指南与2007年房颤导管消融专家共识基础上,结合一些新的临床研究结果而制定.与既往房颤治疗指南相比,新指南的主要变化体现在规范了房颤抗凝治疗、提升了导管消融在房颤治疗中的地位以及肯定了房颤上游药物治疗等.

中华心律失常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