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Arrhythmias 중화심률실상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6638
  • 国内刊号: 11-385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北京市门头沟区冯村西里阜外医院西山园区A楼40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澍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左心室肥厚对合并高血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

    作者:王璐;李松南;董建增;喻荣辉;龙德勇;汤日波;蒋晨曦;桑才华;刘念;白融;杜昕;马长生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左心室肥厚伴或不伴劳损对合并高血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连续人选2007年1月至2014年5月于北京安贞医院第一次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的280例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并同意手术治疗的合并高血压的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患者.根据患者术前窦性心律心电图,依据左心室肥厚Romhilt-Estes评分系统及是否伴有ST-T劳损性改变,将患者共分为3组[1组(正常组,140例);2组(左心室肥厚不伴劳损组,114例);3组(左心室肥厚伴劳损组,26例)],手术方式均为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左心房重建及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术后由随访人员定期随访患者主诉、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结果 截至2017年1月,平均手术1.19±0.46次,中位随访42(四分位数24~66)个月,169例维持窦性心律,104例复发,失访7例;1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2组及3组患者,分别为74.3%(1组)、48.2%(2组)、38.5%(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回归分析中,血栓栓塞评分(CHA2DS2-VASc积分),心电图异常包括左心室肥厚及左心室肥厚伴劳损,左心房内径以及脑钠肽是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在多因素分析中,仅有心电图异常包括左心室肥厚及左心室肥厚伴劳损是合并高血压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2.103,95% CI 1.231~3.590;HR=2.621,95% CI 1.238~5.550).结论 心电图异常左心室肥厚伴或不伴劳损是合并高血压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可溶性ST-2和Galectin-3水平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鲁洁;黄晓红;伍熙;郭颖;宋昌鹏;郑欣馨;房晓楠;王水云

    目的 探讨可溶性ST-2和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水平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1年3月至2016年2月在阜外医院成人外科58病区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17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可溶性ST-2与Galectin-3浓度,分析术后房颤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16例于住院期间发生术后房颤.与无术后房颤患者相比,发生术后房颤的患者平均年龄更大[(49.8±9.6)岁对(42.1±14.2)岁,P=0.036],吸烟患者比例更高(62.5%对38.3%,P=0.047).两组患者之间可溶性ST-2[9.0(7.3~22.2)对12.6(8.7~18.0) ng/ml,P=0.37]和Galectin-3[7.2(6.2~9.9)对7.1(5.4~8.7) ng/ml,P=0.45]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年龄是术后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65(95% CI 1.007~1.126),P=0.028].结论 可溶性ST-2和Galectin-3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房颤发生无相关.年龄增长可能是术后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作者:闫丽荣;陈柯萍;戴研;陈若菡;华伟;任晓庆;刘志敏;樊晓寒;张澍

    目的 本研究旨在总结分析国内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ICD恰当治疗及不恰当治疗的预测因素.方法 连续人选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ICD植入术的HCM患者,收集ICD恰当治疗、不恰当治疗及ICD植入相关并发症的数据,分析ICD恰当治疗及不恰当治疗的预测因素;并对比分析一级预防患者和二级预防患者的临床特点及ICD疗效.结果 研究共纳入70例行ICD植入术的HCM患者,一级预防组患者38例(54.3%),二级预防组患者32例(45.7%),两组患者间基线特征,如合并晕厥史、心脏性猝死(SCD)家族史及左心室大室壁厚度≥30 mm比例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32.0士26.9)个月,29例(41.4%)患者接受1次以上的ICD恰当治疗,ICD恰当治疗年发生率为14.0%.一级预防组和二级预防组ICD恰当治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8%对46.9%,P=0.396),ICD恰当治疗年发生率分别为13.3%和14.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晕厥史(HR=2.7,95% CI 1.1~7.0,P=0.039)和SCD家族史(HR=3.9,95%CI 1.3~11.7,P=0.017)为ICD恰当治疗的独立预测因子.随访期间7例(10%)患者发生ICD不恰当治疗,ICD不恰当治疗年发生率为3.6%,一级预防组和二级预防组ICD不恰当治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5%对9.4%,P=0.87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ICD植入年龄是ICD不恰当治疗的独立预测因子(HR=0.90,95%CI 0.83~0.97,P=0.006).5例(7.1%)患者发生ICD植入相关并发症,随访期间无死亡事件发生.结论 HCM患者ICD恰当治疗率高,不明原因晕厥史和SCD家族史是ICD恰当治疗的独立预测因子;不恰当治疗率低,植入相关并发症少.临床上,对于合并高危因素的HCM患者可考虑积极植入ICD作为SCD一级预防.

  • 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李晓枫;刘俊;张浩;夏雨;韦颖;陈会校;方丕华;张澍

    目的 探讨采用第二代冷冻球囊进行冷冻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接受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患者1 12例.记录每支肺静脉冷冻消融相关参数和并发症事件.手术3个月后进行规律的门诊随访,房颤复发定义为随访期内任何时间出现持续时间≥30 s房颤、心房扑动(房扑)或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结果 在平均9(5,16)个月的随访中,冷冻消融治疗的成功率为86.6%(97/112).术中在452根肺静脉冷冻消融中,平均每根肺静脉冷冻2[1,3]次,平均低温度-47[-36,-57]℃.双上肺静脉冷冻消融中平均低温度[左上肺静脉(LSPV)-49℃±5℃;右上肺静脉(RSPV)-50℃±6℃]低于双下肺静脉[左下肺静脉(LIPV)-43c℃±5℃,右下肺静脉(RIPV)-45℃±3℃,P<0.01].52.9%肺静脉在第1次冷冻消融中实时肺静脉电隔离(PVI),67.0%肺静脉可以监测到实时PVI过程,96.2%肺静脉终达到PVI.第1次冷冻中实时观察到PVI的过程,LSPV比例高于LIPV(P=0.014)、RSPV(P=0.002 2)和RIPV(P<0.000 1),LIPV高于RIPV(P=0.002);冷冻消融中实时PVI的比例LSPV高于RSPV(P=0.012 6)和RIPV(P<0.000 1),LIPV高于RIPV(P<0.000 1);但终达到PVI比例在不同肺静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7.1%,其中5例(4.5%)患者发生膈神经损伤,1例(1.0%)发生膈神经麻痹.结论 采用第二代冷冻球囊进行冷冻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是安全有效的,膈神经损伤仍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

  • 改良临时起搏在起搏导线拔除中的应用

    作者:李秋波;蓝荣芳;徐伟

    目的 探讨改良临时起搏在起搏导线拔除患者中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9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有起搏系统移除适应证的患者,根据临时起搏路径分为改良临时起搏组及传统临时起搏组.改良临时起搏组从颈静脉通路植入主动导线临时起搏,传统临时起搏组通过股动脉植入被动导线临时起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及舒适度方面的区别.结果 ①共人选76例患者,其中传统临时起搏组40例,改良临时起搏组36例;②在安全性方面,改良临时起搏组总并发症5例,传统临时起博组总并发症24例,改良临时起搏组安全陛明显优于传统临时起搏组(P<0.001);③改良临时起搏组起搏不良、感知不良及导线调整次数均为0,传统临时起搏组共发生起搏不良8次、感知不良10次、导线调整16次,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改良临时起搏组主观舒适度较传统起搏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72±5.11对66.98±13.74,P<0.001);⑤改良临时起搏组手术材料费用较传统起搏组高[(2 030土146)元对(1 369±224)元,P<0.001],但住院总费用低于传统临时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 482± 18 617)元对(104 521±36 872)元,P<0.001].结论 与传统临时起搏相比,改良临时起搏有明显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舒适性优势,也有助于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 FGF12基因突变导致Brugada综合征的一个家系研究

    作者:弓芳艳;顾迎春;赵谊昶;江淑芬;陈菲菲;郭然;刘莹;夏云龙;刘金秋

    目的 研究一个Brugada综合征家系的基因突变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择来自辽宁省大连市Bnugada综合征一家系,包括先证者在内的3代共14人,采用二代测序的方法进行全外显子及附近内含子部位测序,用Sanger测序法对其突变基因进行验证,并分析基因检测结果与临床的相关性.结果 该家系中检测到FGF12基因突变,新发现1个内含子的突变,c.229-7C>T.该Brugada综合征家系中,3代共8人携带该位点基因突变,分别为先证者、Ⅳ-1、Ⅳ-4、Ⅳ-6、Ⅳ-9、Ⅴ-1、Ⅴ-2、Ⅴ-3,其中1例心电图表现与先证者一致.结论 FGF12基因c.229-7C>T可能是该病患者的一个新突变位点.

  • 孕妇无射线植入双腔起搏器一例

    作者:涂涛;刘启明;周胜华;吴智鸿;刘振江;李旭平;阳辉

    患者女,37岁,心电图异常4年,头晕、心悸、乏力4d.孕2产1,二胎,孕22+周、宫内单活胎.4年前体检心电图发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370ms),未予处理.入院查体:脉搏42次/min,血压105/47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42次/min,心律不齐,偶可闻及大炮音,无杂音,双下肢无浮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3.7 cm,右心房内径3.3 cm,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轻度反流,肺动脉稍宽,心包少量积液.血常规、出凝血功能正常,肝肾功能正常.人院诊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中期妊娠,拟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为了避免X线对胎儿潜在的致畸作用,患者同意采用完全无X线指引、心脏三维标测建模指引下进行双腔起搏器植人手术.

    关键词:
  • 心腔内超声心动图指导下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室间隔射频消融一例

    作者:于路;刘强;陈世权;孙雅迅;张祖文;蒋晨阳

    患者女,67岁,主诉“反复活动后胸闷气急8年,加重4年余”,活动后伴有黑噱,休息后缓解,否认晕厥.超声心动图提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左心室流出道重度梗阻,大流速(Vmax)4.63 m/s,跨瓣压差峰值86 mmHg(1 mmHg=0.133 kP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80.2%.心脏磁共振提示室间隔基底段厚处22 mm,余左心室侧壁7~8 mnn.动态心电图未见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事件.长期服用美托洛尔缓释片47.5 mg,每日1次联合地尔硫革30 mg,每日3次.在邵逸夫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未见理想间隔支,放弃化学消融,术中测左心室压力187/7 mmHg,主动脉内压力115/75 mmHg.术后美托洛尔缓释片加量至95 mg,每日1次,但活动后胸闷、黑曚仍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

    关键词:
  •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凯月;苏晓灵;王嵘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房颤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房颤可并发心力衰竭(心衰)、脑卒中甚至死亡等风险,房颤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已刻不容缓.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检测外周血循环中红细胞异质性的一项参数,由红细胞分析仪在相同条件下通过测量数万个红细胞体积,再经过计算处理而获得,能客观反映红细胞体积离散程度,及红细胞大小不等程度(图1),常用RDW-CV或RDW-SD来表示,RDW正常值一般为11%-15%.

    关键词:
  • 室性早搏心肌病及其危险因素与干预策略

    作者:杜为;曹克将

    室性早搏(PVC)是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在普通人群PVC的发生率为1%~4%[1],而在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的人群中,PVC的检测率可高达75%[2].对于有严重的结构性心脏病患者,PVC可能带来不良后果,但对于绝大多数健康者,PVC是良性的,既无症状,也无临床体征[1,3].PVC诱发的心肌病的概念是Duffee等[4]于1998年提出的,当他们给予被推测为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PVC受到了抑制,患者左心功能也随之得以改善.这些患者中大多数无基础心脏病,其左心功能障碍和心脏扩张均在频繁的PVC之后发生.对于那些已经有基础心脏病伴左心功能受损的患者,PVC可使其病情恶化[5].PVC诱发的心肌病与PVC频发有关,Niwano等[6]研究证实,PVC频繁发作(1 000次/d)可致左心功能进行性恶化.但在临床上也有一些频发的PVC患者并不发生心肌病,提示不同的患者其易感性不同.这可能是PVC诱发心肌病的发生率至今尚不清楚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
  • 双房室结非折返性心动过速与其相关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作者:关付;李广平

    1975年,Wu等[1]首次报道了一种特殊类型的心动过速病例,即单个心房激动同时沿2条房室结(atrioventricular node,AVN)通路下传,但顺序两次激动心室而引起心室激动加快(心动过速),并定义其为房室结双径路(dual atrioventricular nodal pathway,DAVNP)非折返性心动过速或双房室结非折返性心动过速(dual atrioventricular nodal nonreentrant tachycardia,DAVNNT)o DAVNNT是AVN的“双径”现象为电生理基础的一种少见的心律失常,其单一窦性激动经快径和慢径同时下传致心室而致心室发生两次除极,但是并不构成“双径路”的折返.此后,陆续有类似的心动过速病例报道,关于DAVNNT介导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achycardia induced cardiomyopathy,TIC)的病例也有所报道,对该疾病诊断中的一些问题和其潜在的危害性引起重视[2-3].正确识别DAVNNT有助于避免临床误诊及不必要或不适当的治疗措施.本文结合DAVNP参与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着重对DAVNNT及其相关罕见的TIC诊断和治疗等问题做一介绍.

    关键词:
  • 艾塞那肽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心电生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谌晶晶;王丹丹;王方嫒;黄从新

    目的 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激动剂艾塞那肽(exendin-4,Ex-4)对心肌梗死(心梗)后心力衰竭(心衰)大鼠心电生理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48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梗组、心梗+Ex-4组、心梗+Ex-4+Ex-9-39组,每组12只.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术后4周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植人心电记录器,观察24h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在Langerdorff灌流下,记录心肌梗死周边区单向动作电位(AP)和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率.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梗周边区钙循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心梗组相比,心梗+Ex-4组术后4周心功能改善、24h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明显减少、Burst刺激下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显著下降(P<0.05).同时,与心梗组相比,心梗+Ex-4组SERCA2a、p-PLB、Car1.2表达增加,p-RyR表达下降(P<0.05).Ex9-39抑制了Ex-4的保护作用(P<0.05).结论 GLP-1R激动剂Ex-4改善心梗后电重构可能与调节钙循环蛋白表达有关.

  • 电生理标测技术指导心脏再同步治疗无反应治疗一例

    作者:胡凯;苏浩;徐健;严激

    患者男,60岁,主诉“活动时胸闷气促4年,再发加重1周”.患者2008年开始出现活动时胸闷、气促症状,近1年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此次患者系胸闷、气促症状加重1周入住我科.人院查体:心率93次/min,体温36.5℃,呼吸21次/min,血压98/60 mnHg(1 mmHg=0.t33 kPa),心律齐,可闻及早搏,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双下肺可闻及少许湿性哕音,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入院后心电图:窦性心律,心室率85次/min,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non-LBBB)、QRS时限130 ms,可见频发室性早搏(室早),室早形态提示Ⅱ、Ⅲ、aVF导联呈R型、QRS波移行在Ⅴ3~Ⅴ4导联,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8 040 ng/l,超声心动图结果提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75 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 68 mm,左心房内径(LA)55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20%,肺动脉压(SPAP)49 mmHg,左心室、左心房明显增大,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二、三尖瓣反流(轻中度),肺动脉高压(轻中度),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室早25 582次/24 h,冠状动脉CT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关键词:
  • 右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新理念和新途径:肺动脉窦标测消融

    作者:邓成钢;张劲林;李振;韩宏伟;唐成;张勇华;苏晞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价是否可将肺动脉窦标测消融作为右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治疗的首选策略.方法 本研究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连续入选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心电图呈右心室流出道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通过肺动脉造影定位肺动脉瓣和肺动脉窦.分别于肺动脉窦和肺动脉瓣下进行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所有患者首先于肺动脉窦进行消融治疗.结果 共90例患者进入研究,81例患者(90%)于肺动脉窦部标测到心律失常早激动点,局部消融即可消除室性心律失常而毋需再肺动脉瓣下进行巩固放电.肺动脉窦消肖融成功的患者中,96.3%患者消融部位起搏图形与自发心律失常为相似.9例肺动脉窦消融失败的患者终于主动脉窦部(5例)和右心室流出道下后部(4例)成功消融.平均随访(15.2±9.5)个月,单次手术的成功率为96.7%.结论 肺动脉窦标测消融可作为右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消融策略,消融成功率在90%,中期随访结果良好.

  • 影响心大静脉远端移行区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成功率的因素

    作者:潘样岐;林佳选;李岳春;李进;李嘉;殷日鹏;林加锋

    目的 探讨影响心大静脉远端(distal great cardiac vein,DGCV)移行区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消融成功率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经射频消融治疗的1 642例VA患者资料,年龄(48.49±17.19)岁,年龄范围5~84岁.其中95例在DGCV移形区标测到早心室电位者纳入本研究,男58例,年龄(54.97±16.06)岁,年龄范围13~80岁.根据消融结果分为:①成功组:78例,男47例,年龄(55.07±16.24)岁,年龄范围18~80岁;②放弃或失败组:17例,男11例,年龄(54.51±14.22)岁,年龄范围13~78岁.观察早激动点部位及其腔内双极电图A/V比值,消融靶点起搏标测夺获不同心腔及其相似度、完成时期、支撑及标测方法对消融成功率的影响.结果 2组早激动点部位、腔内双极电图MV比值及标测方法对消融成功率无明显影响(x2分别为1.98、1.41及2.36,均P>0.05).消融靶点起搏标测夺获心室或心室心房交替夺获者消融成功率为88.10%(74/84)明显高于仅夺获心房或未夺获任何心腔者的36.36%(4/11,x2=17.72,P<0.01).成功组起搏相似度为11.52±0.59明显高于放弃或失败组9.73±1.37(t=6.34,P<0.01);中后期消融成功率88.00%(66/75)明显高于早期的60.00%(12/20,x2=8.43,P<0.01).采用Swartz鞘支撑的成功率87.32%(62/71)明显高于无鞘支撑的66.67%(16/24,x2=5.21,P<0.05).结论 DGCV移形区VA消融成功率受消融靶点起搏标测夺获不同心腔及其相似度、完成时期、支撑方法的影响.

  • 顿挫型单极电图在心室流出道起源的频发室性早搏导管消融中的价值

    作者:黄丽洪;曾莉钧;谢博洽;石亮;王彦江;尹先东;王宇星;刘小青;田颖;杨新春;刘兴鹏

    目的 探讨在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VOT-PVC)导管消融术中,应用顿挫型单极电图(N-uniEGM)指导靶点选择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2011年5月至2017年12月连续190例特发性频发VOT-PVC患者资料,术前24 h PVC负荷为20.4%±11.2%.应用Carto3系统指导标测消融,观察成功消融靶点单极电图特征.N-uniEGM定义为单极电图整体上呈QS型,但前支存在至少1个陡直顿挫的特征性单极电图.总体分为N-uniEGM阳性组和N-uniEGM阴性组,分析两组间消融成功率、有效消融时间、总消融时间等指标的差异;评价N-uniEGM预测消融成功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124例(65.3%)患者记录到N-uniEGM,其中97例分布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22例分布于主动脉窦,5例分布于主动脉瓣下.在记录到N-uniEGM的区域,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多较理想;N-uniEGM的分布面积局限,仅为(0.8±0.4) cm2;RVOT、主动脉窦、主动脉瓣下起源的N-uniEGM记录到的顿挫数量分别为(1.2±0.5)个、(1.4±0.8)个和(1.7±0.6)个;记录到N-uniEGM的患者的消融成功率为98.4%(122/124);靶点电位图呈N-uniEGM者放电后PVC消失相较未记录到N-uniEGM者更快[(7.6±3.8)s对(15.8±8.8)s,P<0.05],总消融时间更少[(178±36)s对(260±114)s,P<0.05].N-uniEGM预测VOT-PVC消融成功的敏感性为72.6%,特异性为91.7%.结论 N-uniEGM是VOT-PVC成功消融高度特异和较为敏感的预测指标.

  • 三维标测指导下儿童右心室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

    作者:高路;林利;崔烺;于霞;袁越

    目的 近年来三维标测指导下儿童经导管射频消融广泛应用于儿童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本文旨在探讨Ensite Velocity三维标测(美国雅培公司)指导下射频消融对于儿童右心室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X线曝光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内科行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儿230例,分为常规组111例(男61例,女50例),年龄(8.6±3.5)岁,Ensite NavX组47例(男27例,女20例),年龄(8.8±3.2)岁与Ensite Velocity组72例(男39例,女33例),年龄(8.2士3.4)岁.结果 常规组、Ensite NavX组与Ensite Velocity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100%、100%和9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组、Ensite NavX组与Ensite Velocity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75.2±36.7)min、(151.3±46.4)min和(107.7±22.1) min,Ensite Velocity组与常规组和Ensite NavX组相比手术时间缩短(均P<0.05),Ensite NavX组与常规组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nsite NavX组与Ensite Velocity组的累积X线曝光量分别为4.0 mGy(中位数)和0 mGy(中位数),剂量面积乘积分别为43.0 μGy/m2(中位数)和0 μGy/m2(中位数),与常规组63.5 mGy/m2(中位数)和526.0μtGy/m2(中位数)相比较均显著降低,而Ensite Velocity组的累积X线曝光量和剂量面积乘积较Ensite NavX组也显著降低(均P<0.001).结论 应用Ensite Velocity三维标测系统指导儿童右心室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可以明显减少X线曝光量,明显缩短手术时间.

  • 三尖瓣环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

    作者:徐恩国;陈光毅;林加锋

    目的 探讨三尖瓣环不同部位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的策略及疗效.方法 研究纳入2006年7月至2016年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行射频消融治疗的146例符合邻近三尖瓣环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患者,分析其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RS波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 起源于三尖瓣环的室性心律失常共146例,行射频消融术成功132例,失败14例,成功率90.41%.间隔组与游离壁组及各亚组体表心电图分析显示:①三尖瓣环游离壁不同部位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在Ⅰ导联及胸前导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aVL、V5~V6导联呈R型,V1~V3导联呈rS型,胸前导联移行区常在V3导联或以后,下壁导联呈rS或Rs及R型;②三尖瓣环间隔部不同部位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在Ⅰ、Vs~V6导联均呈R型,V1导联QS型,Ⅱ导联呈R或Rs型,Ⅲ导联Rs或rS或QS型,aVF导联R或rs或rS型,胸前导联移行区常在V2~V3导联之间或V3导联以后.结论 三尖瓣环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并不罕见,其不同起源的部位体表12导联心电图亦有所不同,认识并熟悉这些特征有利于术前初步判断其起源点及有效靶点,以缩短手术时间并提高成功率.

  • 采用逐层染色法穿刺心包行心外膜室性心动过速标测及消融的单中心经验

    作者:佟腾;李世杰;李先进;杨浩;李为东;蒋树中;韩冰

    目的 总结采用逐层染色法穿刺心包行心外膜标测及消融的方法和经验,评价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自2011年11月至2017年7月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心脏诊疗中心行心内膜-心外膜联合标测及消融的患者共28例,男19例、女9例,患者年龄(60.4士9.7)岁,年龄范围为42~78岁.其中5例为缺血性心肌病(ICM),11例为扩张性心肌病(DCM),2例为肥厚型心肌病(HCM),1例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9例为未定型心肌病;3例既往行心内膜消融术后复发.在X线透视下,使用普通18G血管穿刺针推注造影剂进行组织逐层染色的方法引导完成心包穿刺后,在Carto 3系统指导下依次进行心内膜及心外膜的标测和消融.观察穿刺及消融成功率,有无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发生.结果 2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心包穿刺,所有患者均完成了心外膜标测,23例完成了心外膜消融,消融后均达到反复刺激不能诱发临床室速的终点.2例患者在心包穿刺过程中曾出现针尖刺破右心室,调整针尖及导丝位置后继续完成手术.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心脏压塞、冠状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出院后随访2~70个月,其中4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3例为心脏性猝死、1例为心力衰竭;无慢性心包炎及远期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逐层染色法穿刺心包行心外膜室速标测及消融是可行的,能够减少穿刺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 可穿戴式除颤器的临床应用一例

    作者:华伟;胡奕然;顾敏;翟琳;陈旭华;张澍

    可穿戴式除颤器(wear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WCD)足一种可提供短时期体外自动除颤功能的可穿戴式装置,无需手术方式植入,方便移除,临床上二主要用于有心脏性猝死风险,但短期内无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植入适应证,或有适应证但短期内不能新装或更换ICD的患者[1].2018年6月28 日,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开展了同内首例WCD的临床应用,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中华心律失常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