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Arrhythmias 중화심률실상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6638
  • 国内刊号: 11-385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北京市门头沟区冯村西里阜外医院西山园区A楼40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澍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的长期随访

    作者:王礼琳;范洁;赵金辅;周启云;张曦;丁立群

    目的 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应用于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价值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方法 2002年3月至2011年10月入选56例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Ⅱ~Ⅲ级(NYHA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16 ~0.35(0.29±0.05),接受规范化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植入ICD并进行ICD参数初步设置.术后1、3、6个月,以后每6个月随访1次.结果 所有患者非开胸经锁骨下静脉植入ICD均成功.全部病例随访了1~115(44.05±35.16)个月.其中11例患者发生心室颤动26次(19.6%),ICD均电除颤成功;17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39次(30.4%),ICD治疗成功率94.8%.8例患者发生误放电,6例患者发生电风暴.16例患者ICD电池耗竭,10例患者更换了ICD.8例患者死亡.结论 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应用ICD可降低这类患者的猝死风险.

  • 快速性心律失常终止后长时间窦性停搏的电生理特征

    作者:游斌权;郭航远;李振;苏晞

    目的 分析快速性心律失常终止后出现长时间窦性停搏的电生理特征.方法 观察有快速性心律失常终止后出现长时间窦性停搏(>3 s)的25例患者,25例患者根据年龄分为2组,≤60岁14例(中青年组),>60岁11例(老年组).对这些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在消融前后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在消融术后的1、3、6、12和24个月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 25例患者中,12例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2例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3例为房性心动过速,3例为Ⅰ型心房扑动(房扑),5例为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在快速性心律失常终止时,记录到窦性停搏时间为3.2 ~9.4(5.6±2.7)s.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矫正SNRT及窦房传导时间(SACT)等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消融前后的心内电生理检查比较发现,中青组患者消融前后,SNRT、矫正的SNRT及SA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消融前后,SNR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矫正的SNRT及SA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例患者射频消融术成功后未再发心动过速,也没有出现>3 s的窦性停搏.1例持续性房扑患者在射频消融术后半个月,房扑反复发作并在终止时出现长时间的窦性停搏并伴晕厥,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1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在术后仍有房颤间断发作,房颤终止时仍有窦性停搏现象,但停搏时间<3 s,并且没有晕厥或近似晕厥的症状.结论 快速心律失常后出现窦性停搏患者的窦房结功能大多是正常的,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后患者心律失常相关的窦性停搏随之消失了,如果患者存在窦房结病变,则可考虑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 心脏再同步治疗前后血清胱抑素C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朱莉;阮中宝;陈各才;任寅;陈铭;朱俊国;殷屹岗

    目的 了解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前后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的变化,探讨CysC变化水平是否能反映CRT植入后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善程度.方法 对本院16例植入CRT/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分析,随访时间均>6个月,平均随访(20.08±12.78)个月.根据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有效定义为术后左心室收缩末容积缩小≥15%.结果 16例中有效10例(62.5%).有效组术后CysC水平明显降低[(1.54±0.38)对(1.22±0.29) P<0.05];与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指标比较,CysC在CRT术后1个月即出现明显变化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术后各个时间点随访参数与术前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有效组术后6个月相关参数均明显优于无效组,但只有CysC在术后1个月即与无效组存在明显差异,且随时间延长,其差异越明显.随访时间≥6个月时,CysC水平的降低幅度(△Cys C%)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缩小幅度(△LVEDV%)呈线性相关(R2=0.792,P<0.05);无效组术后CysC与术前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CysC水平的变化与△LYEDV%无线性回归关系(P>0.05).结论 血清CysC是一个有效地、较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指标能更早的、可以常规用来监测CRT对于心力衰竭治疗效果的指标,可以更好地用于指导心力衰竭的再同步治疗.

  • 三维标测指导下邻希氏束旁路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黄雯;包镜汝;师睿;张奎俊;姚焰;张澍

    目的 描述邻希氏束旁路的电解剖特点,同时评价三维标测下邻希氏束旁路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连续入选19例邻希氏束房室旁路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男13例),年龄11 ~70(31.16±19.54)岁,采用三维标测指导旁路的射频消融治疗.所有患者旁路传导在放电后(3.57±1.71)s内阻断(即刻成功率100%).结果 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靶点处室房间期(38.56±7.51) ms,明显短于希氏束区域[(51.11±8.07) ms,P<0.001]和冠状静脉窦近端[(78.01±13.09)ms,P<0.001].成功消融靶点与希氏束距离(6.42±1.71)mm,希氏束距离冠状静脉窦口(26.53±3.15) mm.靶点处的室/房波幅比为3.62±2.27,明确的希氏束电位(0.152±0.093) mV.平均随访(12.79±6.64)个月,18例患者无复发(远期成功率94.7%),且无房室传导损伤发生.结论 通过定量测量发现邻希氏束旁路极为靠近希氏束.采用三维标测指导消融邻希氏束旁路是安全有效的.

  • 植入带有家庭监测系统的心律转复除颤器20例临床随访及评价

    作者:刘欣;张金荣

    目的 对我院20例植入带有家庭监测系统的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进行门诊及家庭监测系统随访.探讨家庭监测系统对植入ICD患者电极导线及脉冲发生器安全性评价及对包括房性心律失常、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在内的临床事件的早期发现及干预效果.方法 收集20例2010年6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植入带有家庭监测系统的ICD患者的临床特征、植入信息及通过家庭监测网站系统和门诊常规随访结果,将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20例患者随访117 ~ 644(332.90±175.25)d,在随访过程中,累计有6例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其中有5例患者成功接受ICD,占全部患者的25%.1例患者因快速心房颤动(房颤)被误识别为心室颤动(VF)而进行电除颤.5例成功接受ICD治疗的患者中有1例患者曾因房性心动过速(房速)误识别为室性心动过速(VT)而进行电除颤,误识别及误放电的发生率为9.1%.除去误识别及误放电外,所有患者共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SVT) 238次,VT/VF 20次,其中VT 7次(35%),VF 13次(65%).VT发作均由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ATP)终止,共发放26阵ATP,成功转复7次,ATP转复率27%,VT治疗成功率100%.VF导致充电开始13次,其中10次在ICD结束充电前自行终止,3次在放电治疗后成功转复,ICD治疗成功率100%.20例患者中无1例死亡.结论 通过家庭监测网络系统,不仅可以对ICD患者电极导线及脉冲发生器的正常运转进行有效监控,还可以在患者出现自觉症状前尽早发现患者潜在的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和心功能的恶化,并给予及时处理,以避免ICD事件的发生和治疗,从而给患者带来更大的获益.

  • 植入具有完整心房诊断功能单腔心律转复除颤器一例

    作者:何浪;吴巧元;孙国建;王志军;陈建明;沈法荣

    患者女,51岁,因"反复胸闷气促2个月,加重1d"收住院.既往有2型糖尿病史9年.心电图:窦性心律,V4~V6导联T波倒置,QRS时限110 ms.超声心动图:二尖瓣中重度反流;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10 cm,左心房内径4.11c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0.32.X线胸片:两肺纹理增多,心影偏大.入院后予常规抗心力衰竭等药物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2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心病,左主干及三支血管弥漫性病变;左心室造影提示LVEF 0.30,二尖瓣重度反流;未行介入治疗.

    关键词:
  • 心脏起搏与磁共振成像

    作者:郭涛;赵玲;李淑敏

    1903年Einthoven首创心电记录,1929年Forssmann开创心导管技术,1945年Block和Purcell发现磁共振(MR)现象,1973年Lauterbur和Mansfied引入梯度磁场编码定位MR信号源等,这些获诺贝尔奖的重大发明使磁共振成像(MRI)和心脏起搏(CP)造福人类[1].MRI采集氢核共振发出的电磁信号,揭示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与功能,是继X线CT、同位素CT和超声扫描后,临床诊断领域重大的突破;CP进展迅猛、疗效卓著,已经和正在挽救千万个宝贵生命和改善患者生命质量.鉴于起搏系统(IPG)受电磁干扰(EMI)可能危及生命,MRI迄今禁用于植入起搏器的患者.

    关键词: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术后电风暴的导管消融

    作者:孙育民;陈明龙

    研究证实,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为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有效的方法[1-4].然而,植入ICD并非治疗心脏疾病根本方法,不能延缓基础心脏疾病的进程,且植入术中及术后亦有一定风险,如术中诱发心室颤动(室颤)、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等,尤其是术后电风暴的发作,会导致患者极度焦虑、恐惧,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随着ICD植入患者的日益增多,术后电风暴的处理业已成为困扰心内科医生的一个难题.

    关键词:
  • 假性起搏器功能障碍心电图

    作者:林文华;邸成业

    起搏器某一间期的设置是为了避免某一心电现象的发生,但同时这一间期的设置又可能会导致另一些新的心电现象的发生,这些新的心电现象可表现为假性起搏器功能障碍.正确认识假性起搏器功能障碍具有重要意义.一、QRS波位于心室空白期内

    关键词:
  • 微电极阵列技术研究肌质网钙ATP酶过表达对大鼠衰竭心肌电活动的改善作用

    作者:范平;王凌鹏;郭玉君;杨斌;侯月梅

    目的 探索重组腺病毒(rAd)介导的肌质网Ca2+-ATP酶(SERCA2a)过表达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心肌电活动节律和传导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可能的电活动机制.方法 将2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l0),空病毒对照组(rAd.β-gal组,n=8)和肌质网Ca2+-ATP酶(SERCA2a)转染组(rAd.SERCA2a组,n=8).假手术组仅开胸不结扎动脉,rAd.β-gal组和rAd.SERCA2a组分别进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建立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动物模型,同时分别将携带β-gal和SERCA2a基因的重组腺病毒(rAd)导入衰竭心脏,术后2周超声心电图检测心脏舒张功能和收缩功能,心电图监测体表心电活动以及微电极阵列(MEA)技术监测离体心脏组织电活动情况.结果 rAd携带SERCA2a与β-gal基因均成功转入大鼠衰竭心脏.rAd.SERCA2a组可改善心功能,与假手术组相比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与心室收缩末期容积轻微增加[(0.41±0.13)cm2对(0.39±0.02)cm2,(0.08±0.02)cm2对(0.06±0.01)cm2,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0.82±0.05)对(0.86±0.01),P>0.05]和短轴缩短率[(46.6±2.32)%对(49.58±1.71)%,P>0.05]无明显改变.与假手术组相比,rAd.β-gal组体表心电图QT间期延长[(111.02±7.42) ms对(94.7±1.55) ms,n=6,P<0.05],室性早搏发生率达71.5% (5/7),而rAd.SERCA2a组QT间期缩短[(81.45±4.97)ms对(94.7±1.55)ms,n=6,P<0.05],室性早搏发生率达14.3%(1/7).MEA记录可发现rAd.SERCA2a组心率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5±31)次/min对(442 ±22)次/min,n=6,P>0.05],与rAd.β-gal组相比,rAd.SERCA2a组大场电位[(0.82±0.39)mV对(0.64±0.13) mV,n=6,P<0.05]、小场电位[(1.88±0.57) mV对(1.35±0.12) mV n=6,P<0.05]、场电位时限[(124.17±21.08)ms对(113.23±12.02) ms n=6,P<0.05]均延长;rAd.β-gal组梗死区与梗死对侧区心肌组织场电位时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36±2.08)ms对(103.24±7.35) ms,n=5,P<0.05],并且60通道记录梗死区心肌组织场电位时限离散度大于rAd.SERCA2a组[(38.5ms±4.62)ms对(26.88±5.09) ms,n=5];rAd.SERCA2a组传导基本一致,使心肌梗死面心室肌组织电活动呈均一性传导.结论 SERCA2a转基因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心力衰竭大鼠的左心室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同时可以降低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伴发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心脏电活动的均一传导.MEA技术是一项检测心血管疾病动物模型心脏组织电生理节律和频率以及传导活动的理想技术.

  •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问题和挑战

    作者:黄德嘉;张澍

    本期4篇有关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文章值得一读.当充分认识到现有Ⅰ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局限性之后,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常陷入困境.自1914年发明奎尼丁以来,上世纪50 ~ 80年代,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登台.包括利多卡因、普鲁卡因酰胺、双异丙吡胺、胺碘硐、美西律、氟卡胺、莫雷西嗪、普罗帕酮、索他洛尔等.为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提供了多种选择.但是1989年著名的CAST试验揭示了这些抗心律药物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心力衰竭和缺血性心脏病患者,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使死亡率增加.长期使用胺碘酮,严重的器官不良

    关键词:
  • 家庭监测发现T波过感知导致双心室起搏减少及抗心动过速起搏一例

    作者:侯小锋;邹建刚

    传统的起搏随访只让患者定期随访或是有不适症状时来随访,但两次随访期间出现的无症状事件医生和患者都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有时这种事件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甚至严重后果,远程监测系统可及时发现起搏系统工作异常和患者发生的各种事件,有利于及时处理,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1例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CRT-D)术后,家庭监测及时发现T波过感知导致双心室起搏减少及抗心动过速起搏.

    关键词:
  • 远程监测在植入型器械随访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陈柯萍

    随着器械植入适应证的拓展和植入量的增加,植入器械术后随访正越来越成为患者、医生和医院的负担.植入器械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医生可以通过随访了解病人体内植入器械的工作状况,评价器械工作的有效性、合理性,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必要时,可结合器械的诊断功能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做出参数调整;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给予合理有效的治疗.但是随着植入器械数量的不断增加,传统的常规诊室随访方式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局限性,表现为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随访(2~3次/年),在两次随访间歇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能错过佳治疗时机.

    关键词:
  • 2012年ACCF/AHA/HRS心律失常器械治疗指南解读

    作者:华伟;张澍

    近日,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学会(AHA)和美国心律协会(HRS)联合发布了《2012版心律失常器械治疗指南更新》,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适应证进行了更新.相对于2008年指南,该指南的更新之处主要在于:①将Ⅰ类适应证限定为QRS时限≥150 ms的患者;②将Ⅰ类适应证限定为左束支阻滞(LBBB)患者;③将部分轻度心功能不良患者纳入CRT适应证人群.此外,指南指出至少在CRT植入后72 h内、2~12周、此后每3~12个月应进行随访,濒于电池耗竭时每1~3个月随访,为患者管理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 参松养心胶囊对心功能及心脏电生理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晞;段慧楠;胡娟;党松;霍有平;吕虹;唐艳红;黄从新

    目的 观察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对日本大耳兔心力衰竭模型的心功能及心脏电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探讨其治疗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 将32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假手术参松组、心力衰竭对照组、心力衰竭参松组,以人工主动脉瓣反流术联合腹主动脉缩窄术建立心力衰竭模型,药物干预组于主动脉瓣反流术后给予0.4g·kg-1·d-1参松养心原粉灌胃.8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在体电生理研究.结果 心力衰竭对照组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心力衰竭对照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增大(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减小(P<0.05);左右心房、心室动作电位时限复极90%时间(MAPD90)延长(P<0.05);右心房、左右心室有效不应期(ERP)延长(P<0.05);左心室内、中、外膜层心肌细胞MAPD90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明显延长(P<0.05);心室颤动(室颤)阈值(VFT)明显降低(P<0.05).心力衰竭参松组与心力衰竭对照组比较,心力衰竭参松组LVESD减小(P<0.05),LVFS、LVEF增大(P<0.05);左心房MAPD90缩短(P<0.05);右心房、右心室MAPD50、MAPD90、ERP均缩短(P<0.05);左心室MAPD90、ERP缩短(P<0.05);左心室内、中、外膜层心肌细胞MAPD90、TDR明显缩短(P<0.05);VFT明显升高(P<0.05).结论 参松养心胶囊可改善因前后负荷增加引起的心功能减退、缩短因压力负荷增加而延长的ERP及APD,通过缩短TDR、提高VFT发挥抗心力衰竭后心律失常的作用.

  • 莫雷西嗪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评价

    作者:朱文青;陈庆兴;刘玉平;凌云龙;徐烨;程宽;葛均波

    目的 评估莫雷西嗪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以及其对房颤负荷的影响.方法 入选阵发性房颤患者212例,给莫雷西嗪单药干预,并随访观察治疗1、6、12个月后房颤的再发情况、负荷量和不良反应.结果 服用莫雷西嗪1、6、12个月房颤再发率仅34%、32%、35%;用药前与用药后1、6、12个月平均心率,大心率和小心率均无明显变化,房颤负荷均有明显下降,并未见死亡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莫雷西嗪可以作为预防、治疗阵发性房颤发作的选择药物之一.

  • 心脏外科术前使用他汀类药物预防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的荟萃分析

    作者:熊亮;孔彬;蒋小波;肖金平;黄鹤

    目的 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评价在拟行心脏手术的患者中,他汀类药物术前干预对心脏外科手术后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和筛选他汀类药物术前应用对心脏外科手术后房颤发生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根据确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提取文献资料并作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1软件进行荟萃(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个RCT研究,共1542例患者.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他汀类药物手术前应用比对照组(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或使用安慰剂)明显降低心脏外科手术后房颤发生率[OR=0.48,95% CI为(0.38,0.61)],P<0.00001;缩短重症监护住院时间[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为-0.08,95% CI为(-0.13,-0.03)],P=0.003,单位:d.缩短总住院时间[WMD=-0.49,95% CI为(-0.72,-0.27)],P<0.0001,单位:d.结论 他汀类药物手术前应用,明显降低心脏外科手术后房颤发生率,缩短在重症监护中心和总住院时间.但由于纳入的研究数量偏少,且存在着一定偏倚风险,因此该疗效评价的结果尚需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的验证.

  • 缝隙连接——心房颤动药物治疗的下一个靶点

    作者:郑良荣;张必祺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一类室上性心律失常.它既见于有基础心脏病变的患者,也见于无任何临床病变的患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房颤的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不断攀升,已成为令人关注的公众健康问题.

    关键词:
中华心律失常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