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Arrhythmias 중화심률실상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6638
  • 国内刊号: 11-385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北京市门头沟区冯村西里阜外医院西山园区A楼40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澍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射频消融治疗室性早搏触发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病例分析

    作者:梁锦军;黄鹤;杨波;万军;唐艳红;吴钢;江洪;黄从新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在室性早搏(室早)触发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室速/室颤)中的作用.方法 总结3例由室早触发室速/室颤的治疗经验,1例对室早进行射频消融(RFCA)并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另1例经射频消融未完全消除室早而选择植入ICD,第3例经射频消融成功消除室早,未再发室颤.结果 随访2年,3例患者均存活,ICD未再记录到室速/室颤.结论 在室早触发室速/室颤病例中,应分析室早与室速/室颤的相关性,给予个体化治疗,射频消融室早可以消除/减少晕厥和室颤的发作.

  • 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三度房室阻滞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俞霏;宿燕岗;柏瑾;潘翠珍;王蔚;葛均波

    目的 了解长期持续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基础心功能正常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基础心功能正常、因三度房室阻滞(AVB)而植入VVI或DDD起搏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是否出现心力衰竭相关症状或因心力衰竭入院,同时行超声心动图随访,并对相关临床因素进行分析.心力衰竭的定义为随访中出现因心力衰竭入院或死亡、或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40.左心室(LV)结构、功能受损是指超声心动图观察到的LV局部或总体收缩活动减弱、LVEF<0.50或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6 mm之任意一项.结果 共141例患者平均随访8.3年后,8例(5.7%)出现心力衰竭,20例(14.2%)出现左心室结构、功能受损;其发生率均随起搏时间增长而增加.随访中患者平均LVEF下降、平均LVEDD增加,但其起搏前后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性别、植入起搏器时年龄、起搏模式以及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等因素均与心力衰竭发生或左心室结构、功能受损无关.结论 长期RVA起搏者存在心脏结构和功能受损的可能,起搏时问越长发生几率越高,但其危险因素尚不明确.

  • 合并左束支阻滞的冠心病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分析

    作者:金辰;袁晋青;徐波;杨跃进;秦学文;吴永健;陈珏;李建军;乔树宾;陈纪林;陈在嘉

    目的 分析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LBBB)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285例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收入院心电图显示LBBB的患者,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年龄33~86(60±9)岁,其中男性165例,女性120例.采用Judkins法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检查,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在285例患者中根据造影检查结果,确诊为冠心病者174例,其中男性117例,女性57例.平均年龄(65±9)岁.排除冠心病者111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63例.平均年龄(60±9)岁,与不合并冠心病者相比,冠心病合并LBBB者,年龄较大,男性多见,糖尿病、高血压、既往心肌梗死发生率较高;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双支和3支病变分别占32%、20%和46%.病变部位:前降支受累者多见,占89%,回旋支受累者58%,右冠状动脉占64%,累及左主干者18%.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合并LBBB的冠心病患者,其独立预测因素包括:男性、年龄增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心肌梗死者与冠心病发生密切相关,危险因素越多,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冠心病发生率越高.结论 合并LBBB的大多数冠心病患者,其临床特征包括高龄、男性、多合并糖尿病和/或高血压,既往有心肌梗死史.当LBBB伴不明原因胸痛或心电图异常难以解释时,冠状动脉造影有助于确定缺血性心脏病及病因诊断.

  • 儿童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标测和射频导管消融

    作者:高路;袁越;林利;崔烺;姚焰

    目的 报道儿童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标测及射频导管消融的疗效.方法 43例患儿(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2~14(7.1±3.1)岁,其中33例为无休止房速,17例伴有明显的左心室扩大及慢性心力衰竭.所有患儿均进行电生理标测,在早激动点进行导管射频消融.结果 39例自发或诱发房速,局灶起源36例(右心房26例,左心房10例),先天性心脏病后大折返房速3例.35例(89.7%)患儿消融术即刻成功,消融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25.2±13.5)个月,34例(87.2%)患儿不服药亦无房速发作,其余均获得明显改善.14例左心室重度扩大及射血分数减低患儿心脏大小及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儿童房速可经导管消融消除或获得明显改善.

  • 静脉注射胺碘酮致反复性过敏性休克一例

    作者:张怡清;衣为民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静脉注射胺碘酮致心律失常、低血压和胃肠道不良反应等很常见,但引起过敏性休克十分罕见,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

  • 射频消融治疗左心室脂肪瘤合并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作者:张炜;郑黎晖;陈文生;牛国栋;姚焰

    心脏肿瘤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临床上较罕见.由于手术切除难度大且效果欠佳,导致此类室速的治疗较为困难.本文报告1例心肌脂肪瘤引起无休止室速的病例.

  • 脑血管疾病引发尼加拉瀑布样T波改变心电图五例

    作者:周建萍

    例1患者女性,60岁.因左侧肢体活动障碍2 h入院.CT检查示:右侧基底节区脑梗死,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84 次/min,房性早搏,QT间期0.40 s,部分T波改变.

  • 心房扑动诊断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旭燕;林琨;王玉堂

    心房扑动(房扑)是一种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房率一般为240~400次/min,心室率取决于心房率及房室传导,常呈2:1传导.由于快房率影响了心脏收缩舒张时限,使房室收缩不协调,从而导致心排出量减少、低血压、加重肺淤血、诱发心肌缺血等,少数患者甚至出现心动过速性心肌病[1].

  • 心房颤动对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影响

    作者:黄伟;周长圣;何雯雯;张龙江;赵艳娥;卢光明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平均心室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87例房颤患者和107例心律正常者进行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平均心室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与图像质量之间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判断,各分段图像质量之间的差别采用卡方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结果 房颤组共1218段血管纳入分析,达到诊断标准的血管共1038段(85.2%).房颤组的平均心室率为(90.1±22.0)次/min,心率波动为(55.8±34.3)次/min,心率变异性为0.55±0.29,均高于对照组(P<0.01).部分动脉图像质量与平均心率无关(P>0.05).除左主干外,心率波动与其他分段图像质量呈负相关(P<0.01).心率变异性与所有分段图像质量呈负相关(0.01

  • 应用旋转成像技术实时重建和融合左心房的三维图像指导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

    作者:唐闽;黄从新;李劲宏;叶刚;Charalampos Kriatseis;张澍

    目的 研究使用旋转成像技术进行术中实时重建和融合左心房三维图像(3-dimensional rotational angiogram of left atrium,3DRALA)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46例拟接受导管消融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全部患者消融术前完成CT扫描,术中进行左心房的旋转成像,完成左心房图像的实时三维重建,并融合到实时X线影像中指导房颤消融.结果 3DRALA在44例患者上重建成功,并融合到实时X线影像中;与CT图像相比,肺静脉口直径和左心房容积显示良好的相关性(r≥0.87).成像中使用的X线剂量,3DRALA明显低于CT图像[(2.7±0.9)mSv和(24.9±3.1)mSv,P<0.001].在实时融合的3DRALA图像的导航下,44例患者完成了肺静脉的电隔离.结论 应用旋转成像技术实时重建和融合3DRALA,导航房颤的导管消融是安全可行的.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患者二次消融研究

    作者:夏云龙;高连君;杨延宗;张树龙;丛培鑫;杨东辉;常栋;尹晓盟

    目的 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复发率,而其复发的特点目前仍然不清,本文对房颤消融复发患者二次消融的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共442例房颤消融治疗患者中,29例消融后复发的患者[男性19例,年龄(56±11)岁],本文患者复发时间>6个月.对这些复发患者进行二次导管消融治疗.分析和对比初次与二次消融的电生理特点.结果 29例房颤患者(20例为阵发性房颤,9例为持续性房颤)复发时间6~33(11.3 ±5.3)个月,所有患者初次消融后均服用3个月抗心律失常药.在复发的29例患者中,(1)3例初次消融术采用单纯靶肺静脉电隔离,二次消融发现1例出现非消融肺静脉触发灶,予以补充消融;另2例发现原靶肺静脉均有传导恢复,予以所有肺静脉经验性电隔离.(2)12例初次消融策略为所有肺静脉(48根)经验性电隔离,二次消融时发现所有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肺静脉传导恢复(36根),8例再次所有肺静脉节段电隔离(其中1例发现上腔静脉起源予以针对性电隔离);4例患者采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同侧肺静脉环形电隔离.(3)12例患者初次消融策略为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同侧肺静脉环形电隔离,二次消融时重复进行环肺静脉电隔离.1例患者术中发现左心房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并成功消融,2例患者术中出现左心房不典型心房扑动(房扑)成功消融.二次消融术后随访(15±10)个月,5例患者出现房颤复发(阵发性房颤1例,持续性房颤4例;成功率82.8%),1例患者出现严重左肺静脉狭窄.结论 对于房颤进行肺静脉消融电隔离治疗,其复发患者以肺静脉传导恢复为复发的主要原因.单纯进行靶肺静脉消融的部分患者,其他肺静脉的触发灶对于复发起着重要的作用.部分复发患者与非肺静脉起源的触发灶相关.复发的房颤患者,再次导管消融治疗可以达到较高的治疗成功率.

  • 螺内酯对心力衰竭犬心房颤动的影响

    作者:杨树森;董国;甘润韬;韩薇

    目的 探讨螺内酯对心力衰竭犬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21只犬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7)、起搏组(n=7)和螺内酯组(n=7).采用心室快速起搏建立心力衰竭犬模型.假手术组植入起搏器后不起搏;起搏组和螺内酯组以220次/min快速起搏心室6周;螺内酯组起搏前1周给予螺内酯至起搏后6周.通过缝置于左、右心房的4对电极测定房颤诱发次数及持续时间,超声心动图测定心房、心室结构和功能变化,Masson染色测定心房胶原容积分数,Western blot半定量分析心房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蛋白含量.结果 (1)心室快速起搏6周后,起搏组犬房颤诱发率和持续时间显著增加(P<0.01),螺内酯组房颤诱发率显著降低、持续时间显著缩短(P<0.05).(2)与假手术组相比,起搏组犬左心室大容积(LVVmax)及左心房大容积(LAVmax)显著增加(P<0.01),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P<0.01),螺内酯组犬LVVmax、LAVmax显著缩小(P<0.01),LAEF及LVEF显著升高(P<0.01).(3)与假手术组相比,起搏组犬心房胶原容积分数显著升高(P<0.01),TGF-β1、PDGF、MMP-9蛋白质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与起搏组相比,螺内酯组胶原容积分数显著降低(P<0.01),TGF-β1、PDGF、MMP-9蛋白表达量显著减少(P<0.01).结论 螺内酯可以减少心力衰竭后房颤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心房肌PDGF、TGF-β表达有关.

  • 心房颤动患者食管与左心房形态学关系的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研究

    作者:王筱梅;王照谦;贾崇富;孙喜霞;杨志强;杨延宗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食管与左心房形态学的关系.方法 房颤射频消融术前行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肺静脉成像的患者,共收取左心房图像质量佳者100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38~75(55.5±10.0)岁],应用三维重建及多平面技术,测量食管与左心房的位置走形,食管与各肺静脉口的距离,观察食管与左心房间脂肪垫的连续性,食管与左心房紧密接触部(该处无脂肪垫)的位置,测量该接触位置的平均长度及宽度,测量左心房的直径.结果 91%的食管位于左心房后壁中线偏左侧,其中的65%平行于左上及左下肺静脉口;26%呈从右上向左下方斜行.食管与各肺静脉口的距离0~50.8 mm,其中48%的食管距左上肺静脉口的距离<5 mm.95%的食管与左心房间可见脂肪垫,其中96%呈间断性.食管与左心房紧密接触部位以左下肺静脉处多见(占75%).食管与左心房后壁接触的平均长度6.5~66.0(40.2±9.6)mm;平均宽度3.5~23.0(15.1±1.6)mm.食管的平均宽度15.7~24.9(20.2±4.7)mm.左心房的直径:上下径(45±3)mm;前后径(54±4)mm.结论 在房颤患者中,食管与左心房及肺静脉间的解剖关系变化很大.大多数患者食管距左肺静脉近;食管与左心房紧密接触部的位置以左下肺静脉处多见(占75%),在房颤射频消融术前行MSCT可以很好地显示食管与左心房间的形态解剖,对于防止食管损伤很重要.

  • 高敏C反应蛋白能预测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治疗后的心房颤动复发

    作者:刘俊;侯煜;李晓枫;方丕华;张澍

    目的 探讨环肺静脉射频消融(CPVA)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消融术前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能否预测术后房颤复发.方法 121例房颤患者接受单一术者进行的单次CPVA术,其中阵发性房颤77例,持续性房颤44例.房颤复发定义为随访期内心电图和/或24 h动态心电图证实房颤发作持续时间≥30 s.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hsCRP浓度.结果 在5~44(28±12)个月的随访中,单次CPVA术后房颤复发率为29.75%(36/121),其中阵发性房颤为24.68%(19/77),持续性房颤为38.6%(17/44).房颤复发患者无论是阵发性房颤[(2.16±1.51)mg/L对(1.27±1.19)mg/L,P=0.028],还是持续性房颤[(2.59±1.52)mg/L对(1.45±1.32)mg/L,P=0.005],消融术前血浆hsCRP浓度均较高[(2.36±1.51)mg/L对(1.33±1.23)mg/L,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hsCRP浓度升高与消融术后房颤复发有关,能独立预测房颤复发(P<0.001).结论 CPVA术前血浆hsCRP浓度升高与术后房颤复发有关,可能是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 心房颤动消融术后房性心动过速

    作者:陈明龙;居维竹

    随着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广泛开展,AF患者选择范围逐渐扩大,而消融策略也更为激进.

  • 不同类型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并发缺血性脑卒中临床风险比较

    作者:曾真;杨波;袁秀珠

    目的 研究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持续性房颤与阵发性房颤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风险比较.方法 将343例脑卒中患者分为重症(NIHSS评分≥22分),轻症(NIHSS评分≤8分),再将重症患者分为持续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与非房颤组.轻症患者同样分组,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重症患者中房颤发生总例数明显增多,较非房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持续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轻症患者中,非房颤例数明显增多,较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持续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脑卒中危险因素中,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房颤患者较血栓形成脑卒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房颤易造成大面积脑梗死,且病情危重,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同样具有高风险,应得到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

  • 肺静脉电传导恢复在外科导管迷宫术后房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

    作者:储慧民;黄鹤;Karl-Heinz Kuck;Feifan Ouyang

    目的 评估心房颤动(房颤)经外科导管迷宫术后复发房性心律失常经双Lasso导管技术行肺静脉完全电隔离后的疗效.方法 在三维电解剖系统指导(Carto)下结合双lasso导管同侧肺静脉标测技术下行经皮射频导管消融术完成.消融术终点:(1)明确同侧肺静脉传导的缝隙并消融致所有肺静脉电位的消失;(2)临床房性心律失常不能诱发.结果 对8例经外科导管迷宫术后药物仍无法控制的症状性房颤患者进行了经皮导管射频消融术,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62±5)岁,左心房内径(50±6)mm,病史时间(9.1±6.3)年.7例患者经双lasso导管技术证实存在肺静脉传导恢复.其中3例患者进行了2次导管消融术1例患者进行了3次导管消融术.平均随访(5.9±4.7)个月,7例患者无房颤复发.无消融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外科迷宫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复发与术中肺静脉未完全电隔离和肺静脉传导恢复相关.三维电解剖际测系统指导下应用双lasso导管技术行同侧肺静脉完全电隔离能使大部分病例维持窦性心律.

  • 进一步加强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

    作者:黄从新;陈新

    心房颤动(房颤)治疗学的研究目前正处在一个分水岭阶段,传统的药物治疗虽然仍在广泛使用但经导管射频消融发展北厂迅速,起受治患者人数迅猛增加,从1998年至2007年,仅我国大陆就由例增加到2620例,几乎以每年倍增的速度大战;而且治疗的范围不断扩展由初的阵法行房颤发展到持续房颤、长期性房颤,并且对合并器质性心脏疾患房颤的消融治疗,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平[1-2].

  • 系统认识人类心脏整体电活动

    作者:黄从新;陈新

    1903年,Einthoven发明了弦线型心电图描计器,并与1906年将其应用与临床,引起巨大轰动,这是人类对心电图活动进行整体研究的起始,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 钾通道阻断剂对心房快速起搏兔右心耳场电位时限的影响

    作者:孙娟;侯月梅;刘政疆;张玲;冯艳

    目的 应用微电极阵列(MEA)研究钾通道阻断剂对快速起搏(RAP)兔右心耳场电位时限(fAPD)的变化.方法 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0只,体重2.5~3.0 kg,雌雄不拘,由新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动物质量属于一级标准.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on-pace,n=8),起搏+钾通道阻断剂组(TEA、4-AP和BaCl2,每组n=8),起搏+胺碘酮组(n=8).RAP 24 h后,迅速开胸取心脏,剪下右心耳,随即切片(厚度500 μm),将标本固定在MEA记录系统.分别记录正常对照组,给予阻断剂及胺碘酮组MEA形态和fAPD改变.结果 对照组右心耳fAPD为(188.33±18.29)ms,起搏组fAPD为(173.91±6.83)ms.给予20 mmol/L TEA阻断IK,fAPD由(176.67±8.66)ms延长到(196.11±10.76)ms(P=0.012),5 mmol/L 4-AP阻断Ito,fAPD由(169.38±10.56)ms延长到(188.56±13.82)ms(P=0.005).10-4mol/L BaCl2阻断I Kir,fAPD由(182.22±12.87)ms延长到(191.11±13.09)ms(P=0.039).2×10-6mmol/L胺碘酮使fAPD由(167.38±13.67)ms延长到(185.00±15.14)ms(P=0.002).结论 应用MEA技术町真实客观反映心肌组织切片的电生理特性.24 h RAP后,以阻断,Ito,IKur,IK1和IKs为主的钾通道阻断剂延长右心耳fAPD.胺碘酮可有效逆转或阻止右心耳fAPD的延长.

  • 心房颤动治疗策略的新进展——2009欧洲心脏病年会

    作者:曾绮娴;钟敬泉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老年人的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年龄>60岁的人群,每25人中就有1例房颤患者;而年龄>80岁,其发病率更达到10%.

中华心律失常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