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Arrhythmias 중화심률실상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6638
  • 国内刊号: 11-385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北京市门头沟区冯村西里阜外医院西山园区A楼40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澍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远程心电监测系统在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的随访应用

    作者:廖佳芬;孔彬;黄丹;肖亚莉;李奇;权大君;黄鹤

    目的:采用远程心电监测系统( transtelephonic monitor system,TTM)进行随访比较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治疗与抗心律失常药物( antiarrhythmic drugs,AAD)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12年6月到2014年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的房颤患者162例,其中男92例,女70例。分为导管消融组与AAD组,并使用TTM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房颤复发因随访时间进程而变化的情况。结果共入选162例房颤患者,随访期间使用TTM共收集到20946份有效心电图,9824份异常心电图中无症状发作的3229份(32.9%),8800份窦性心电图中有症状的2598份(29.5%)。阵发性房颤患者(82例)中,消融组房颤随时间复发率低于AAD组(P=0.011);在持续性房颤患者(80例)中,消融组房颤随时间复发率低于AAD组(P=0.006)。结论通过短期随访发现,对于房颤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导管消融要优于AAD。 TTM可有效提高房颤复发检出率,可用于评估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临床有效性。

  • 频率应答起搏器在上海地区的应用情况

    作者:李骁;毛家亮;刘志刚;李京波;蒋金发;李莹;乔增勇;宿燕岗;葛均波

    目的:调查上海地区频率应答起搏器的使用情况,为国内该领域提供较为客观的临床现状数据。方法选取覆盖上海多数区县的16家医院,对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已植入频率应答起搏器患者的人口学情况、心律失常原因、起搏器类型和开启及开启后关闭频率应答功能的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另外,问卷调查每家医院2~3名植入医生对频率应答起搏器使用情况等的看法。结果①频率应答起搏器植入比例高达74.86%(主要为DDDR),但频率应答功能开启比例不高(平均36.63%),主观有意识不开启R功能的主要原因;②开启频率应答后患者感到不适的主要原因是在植入起搏器前已长期适应慢心率,开启后关闭此功能比例较高(平均50.97%);③植入医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选择频率应答起搏器时对患者是否存在变时功能不良或并无太多关注患者年龄。结论频率应答起搏器的植入比例高但开启比例低,今后应对包括默认值设置及随访调整策略等进行规范化。

  • 心腔内三维超声辅助下经导管射频消融心房颤动的初步体验

    作者:刘俊;贾玉和;王志民;马瑞芳;许保红;田瑞国;唐闽;张竞涛;方丕华;张澍;Zhang Shu

    目的:采用心腔内三维超声导管( SoundStar)联合专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 CartoSound)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初步经验。方法2015年01月阜外医院采用该技术为3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完成房颤消融手术。局部麻醉下经左侧股静脉途径放置Sounstar导管,建立左心房及毗邻解剖结构、指导房间隔穿刺和导管消融。经右侧股静脉途径放置标测导管和消融导管到左心房,进行双侧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合并典型房扑患者进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术后3个月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评判消融治疗效果。结果3例患者均顺利应用心腔内三维超声导管技术完成射频消融手术。术中及术后均无心包积液、心脏压塞、心房内血栓形成、腹股沟血肿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分别为130 min(首例)、120 min(包括三尖瓣峡部消融术)和130 min(包括三尖瓣峡部消融术);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5、6和5 min。术后3个月动态心电图随访均未见心房扑动(房扑)/房颤/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发作。结论利用心腔内三维超声导管联合专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进行房颤消融手术安全有效、定位准确、无需造影剂、X线曝光时间明显减少。

  • 非间隔部三尖瓣环起源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

    作者:孙奇;郭晓刚;刘旭;周公哺;马坚;陈柯萍;戴研;张澍

    目的:总结非间隔部三尖瓣环起源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方法收集2005年8月至2014年10月间因房速于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射频导管消融的患者资料,并详细分析起源于非间隔部三尖瓣环房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8例局灶性房速患者中,16例(5.0%)房速被证实起源于非间隔部三尖瓣环,其中大部分(9/16例)房速起源点分布在三尖瓣环6~8点。随房速起源点沿三尖瓣环由6点顺时针至12点,aVL、aVR导联由正向变为负向,下壁导联由负向变为正向,胸前导联V5~6由负向变为正向。右心房内的传导顺序及心房间的优先激动途径决定了其心房波的形态特点。结论非间隔部三尖瓣环起源的局灶性房速的比例较低,以三尖瓣环6~8点处居多;不同三尖瓣环部位的房速有其特征性心房波形态。

  • 心房颤动患者选择性左心耳造影与食管超声测量左心耳的一致性研究

    作者:孔彬;刘育;廖佳芬;杨新红;周青;宋宏宁;黄鹤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选择性左心耳造影与经食管心脏超声(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口部直径和深度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为未来左心耳封堵术提供优化治疗方案。方法入选2014年4月至8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拟行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TEE和术中行选择性左心耳造影测量左心耳口部直径和深度。采用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评价两种测量方法的相关性及一致性。结果共入选43例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男,21例(48.80%),平均年龄(69.20±8.30)岁。配对t检验显示:术中选择性左心耳造影与术前TEE测得左心耳口部直径[(24.13±4.45) mm对(23.37±4.60) mm,P=0.060]和深度[(25.76±6.47) mm对(26.47±6.78) mm,P=0.2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两种方法测量左心耳口部直径和深度均呈正相关( r=0.905,0.906,均P<0.001)。 Bland-Altman评价显示:两种方法测量左心耳口部直径的一致性界限范围为(-2.90 mm,4.86 mm),深度的一致性界限范围为(-6.57 mm,4.73 mm),其中均有4.65%(2/43)的点在95%的一致性界限范围外。在一致性界限范围内,左心耳口部直径和深度差值的绝对值大分别为4.20 mm、5 mm,一致性较好。结论选择性左心耳造影与术前TEE对左心耳口部直径和深度测量一致性较好,在有经验的中心可仅用选择性左心耳造影来指导未来房颤患者的左心耳封堵术。

  • 达比加群酯在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围术期抗凝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周高俊;杨兵;郦明芳;张凤祥;居维竹;陈红武;杨刚;顾凯;谢欣;郭艳如;曹克将;陈明龙

    目的:比较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在房性快速心律失常( ATA)射频导管消融( RFCA)围术期抗凝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3年9月至2015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RFCA的ATA患者共859例,其中165例服用达比加群酯(达比加群酯组),根据年龄、性别、ATA类型和基础疾病等匹配出165例患者服用华法林(华法林组)。调查两组患者围术期的抗凝方案,比较栓塞、出血和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达比加群酯组术中激活的活化凝血时间(ACT)基础值[(143.6±24.9)s对(197.8±59.9)s]、达标值[(281.1±26.7)s对(311.4±40.8)s]、峰值[(290.1±31.3)s对(325.3±39.1)s]均显著低于华法林组(P<0.001),术中所需肝素总量显著高于华法林组[(8979.0±3241.2)U对(5592.0±3251.1) U]( P<0.001)。两组均未出现栓塞事件,华法林组发生严重出血2例,轻微出血26例;达比加群酯组出现严重出血2例,轻微出血1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达比加群酯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高于华法林组(9.1%对0,P<0.001)。结论达比加群酯可安全有效地用于ATA患者RFCA围术期的抗凝,术中应加强ACT监测。

  • L型钙离子通道α亚基R1950 K突变致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的电生理机制

    作者:冯莉;马克娟;李新;刘彤;董建增;马长生

    目的:通过对1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疑似致病突变CACNA1C( R1950K)细胞电生理学研究,探究其细胞电生理学发病机制。方法采用目标区域捕获高深度测序技术进行候选基因突变筛查;以脂质体转染技术通过HEK293细胞表达可疑致病突变。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L型钙离子通道( LCa )电流。结果候选基因测序发现CACNA1C基因第5849核苷酸位点G>A杂合子错义突变,导致第1950位密码子由精氨酸利用变为赖氨酸R1950K,进一步细胞膜片钳研究发现R1950K突变型LCa电流密度显著减小,峰值电流约为野生型的0.37。两者稳态激活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 V1/2:WT (-12.22±0.41) mV;R1950K(-12.23±0.28) mV;k:WT(6.11±0.38);R1950K(6.82±0.26),P>0.05)。结论本例国人CACNA1C突变致Brugada综合征,通过细胞电生理学研究证实其发生机制为CACNA1C ( P1950K)导致LCa功能减弱。

  • 起搏器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吴召娣;宿燕岗

    1.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病率及其危害: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房颤可明显增加心力衰竭(心衰)、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病风险,造成巨大的医疗经济负担。
      2.不同起搏治疗模式对心房颤动发生率的影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或合并非永久性房颤患者的佳起搏模式目前还存在争议,无论单腔心室起搏( VVI/R )或生理性起搏( DDD/R、AAI/R)术后长期随访,因房颤发生脑卒中或死亡的累积危险均增加[1]。目前关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SS)患者选择植入DDD或AAI起搏模式争议较大[2]。近来有研究指出SSS患者房室阻滞( AVB )发生率每年增加0.6%~1.9%,AAI/R明显增加阵发性房颤风险(尤其是合并长PR间期的患者),且二次手术风险高[3]。因此,目前临床上SSS患者仍以DDD/R起搏为主。双腔起搏治疗虽然是“生理性”起搏,但随着右心室起搏比例增加,房颤发生率亦增加[4]。SSS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心室起搏比例每增加1%,房颤发生率则会增加1.3%[5]。早期临床研究证实,房室顺序起搏能预防并减少房颤发生,故生理性起搏在预防房颤方面明显优于单腔心室起搏[6]。研究显示对于高龄且合并高度AVB患者,不同起搏模式下,起搏器植入术后3年内心血管并发症情况及5年内全因致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其原因可能与此时双心室不同步(右心室起搏导致)的重要性明显高于房室同步( DDD相对于VVI)有关。此外,因多数AVB患者选择植入起搏器治疗,目前尚缺乏相关临床研究分析比较AVB患者起搏器术后房颤发生率与不植入起搏器患者的差异。

  • 心房颤动消融围术期的抗凝治疗

    作者:黄尚玮;凌天佑;金奇;潘文麒;张凝;林长坚;吴立群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目前,导管消融已成为房颤的重要治疗手段[1-2],然而消融围术期栓塞事件的发生率较高,甚至有报道高达7%[3],因此,围术期抗凝治疗对于降低栓塞风险来说至关重要。目前,围术期抗凝治疗存在多种方案,主要包括肝素桥接治疗、华法林续贯治疗,而近几年研发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NOAC)因其在预防栓塞方面疗效显著,且具有无需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药物相互作用少等诸多优点,给围术期抗凝治疗带来新的选择。

  • 多部位起搏心脏再同步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臧小彪;张嘉莹

    心脏再同步治疗( CRT)对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疗效得到肯定。它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症状并能减少心衰相关再住院率及病死率。然而,经传统方法植入的CRT 近1/3出现无应答[1]。通过严格控制适应证或术后优化提高应答率效果差。新的起搏策略层出不穷,多部位起搏(multipoint pacing,MPP)很好地改善了再同步效果,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传统MPP通过增加一个左心室或右心室导线来实现,近来出现的4极导线也是一种新的MPP途径,经外科途径放置心外膜左心室导线同样增加了起搏位点。

  • 甲状腺功能亢进致可逆性完全性房室阻滞一例

    作者:王睿;孙萌;吕吉元;贾永平;王瑞华

    患者女,19岁,主因间断抽搐1 d于2013年12月4日入院。入院前10 d无明显诱因出现咽部疼痛,体温38℃,就诊于当地诊所,给予抗病毒治疗3 d,体温恢复正常,咽部疼痛缓解。入院前1d凌晨出现头部不适、烦躁不安,抽搐伴意识障碍,1~2 min后神志恢复,体温38.5℃,后反复抽搐3~4次,遂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因“抽搐原因待查,颅内感染?”收住神经内科。给予阿昔洛韦、苯巴比妥等抗病毒、镇静治疗。入院测体温39℃,行腰穿,脑脊液生化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8.0×109/L,单核细胞0.68×109/L, K+3.13 mol/L,Na+134 mol/L,Cl-94 mol/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60.127 mg/L,红细胞沉降率85 mm/第1 h末,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23.48 pmol/L,游离四碘甲腺原氨酸( FT4)>100.0 pmol/L,促甲状腺素( TSH)<0.005μIU/ml,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A-TG)11.13 IU/ml,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TPO)118.6 IU/ml。体格检查:神智清楚,血压151/67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88次/min,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右侧颈部肿大,颈动脉搏动明显。甲状腺超声示:甲状腺体积增大,回声粗不均,血供丰富,右侧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吸碘率增高。内分泌科会诊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给予甲硫咪唑、布洛芬口服药治疗,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入院第3天排便后再次出现意识不清伴抽搐,心率30次/min,血压101/49 mmHg,1~2 min后神智恢复,心电图示:三度房室阻滞(图1)。急诊给予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内分泌科考虑甲状腺毒症性心脏病,给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2d后,患者体温下降,恢复为窦性心律,心率搏动在62~88次/min。入院第10天去除临时心脏起搏器。患者症状明显好转,于入院后20 d出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80次/min。出院2个月后复查甲状腺功能正常,一般情况良好。

  • 经上腔静脉途径直接穿刺房间隔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作者:孙韬;赵言玮;朱福音;梁伟国;周卿;张津津;周闻白;罗心平;施海明

    目的:探索从上腔静脉直接穿刺房间隔植入左心室导线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12只小型猪,体重(35±4)kg,不分雌雄,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分为2组:上腔组和下腔组,每组6只。下腔组:Ross法经股静脉穿刺房间隔;上腔组:Ross法定位房间隔部后从左侧颈静脉直接穿刺房间隔。对比2组手术、X线曝光时间;术后穿刺部位大直径以及手术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解剖标本观察房间隔穿刺点的实际位置;对比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以颈静脉为入路可以成功直接穿刺房间隔。上、下腔组穿刺部位直径[(2.4±1.1) mm对(2.3±0.9) mm,P>0.05],上腔组穿刺前后LVEF [(0.64±0.05)对(0.63±0.03),P>0.05]、下腔组穿刺前后 LVEF[(0.62±0.05)对(0.63±0.0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解剖后发现上腔组穿刺部位3例位于卵圆窝、2例在房间隔卵圆窝下部;下腔组穿刺部位1例位于卵圆窝、4例在房间隔卵圆窝下部。结论经上腔静脉直接穿刺房间隔是一项可行并且安全的手术方式。

  • 进一步加强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作者:陈明龙

    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器质性心脏病伴发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通常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危及生命,药物治疗疗效欠佳。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可显著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的猝死发生,射频导管消融治疗亦被证实安全、有效[1]。Tung等[2]代表国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消融中心协作组报道了来自全球12个中心2061例器质性心脏病室速消融结果,1年成功率70%(缺血性室速72%,非缺血性室速68%),1年内15%患者死亡或接受心脏移植。在器质性心脏病室速消融方法上,包括缺血性心肌病室速在内[3],心内外膜联合标测和消融可提高成功率。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Phil-ips等[4]报道,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心肌病( ARVD/C)心内膜结合心外膜消融1年无室速生存率高达83%,2年为70%。 Santangeli 等[5]报道ARVD/C联合心内外膜消融后随访(56±44)个月,无室速生存率高达71%,另有15%的患者仅仅复发1次室速。本刊本期刊登的广东省人民医院詹贤章等[6] ARVD/C心内外膜联合导管消融2年余的临床随访结果也与之类似。至于消融终点,多数研究[7-8]认为,无论是缺血性心肌病,抑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消融术后不能诱发任何室速的患者远期成功率高,但缺血性心肌病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低于0.3的患者可能例外[9]。 VISTA研究[10]显示,对于缺血性心肌病室速,在电压标测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基质消融,效果优于单纯标测和消融临床室速。

  • 精彩2015--心律失常领域10大研究回顾

    作者:张澍

    科学在进步,技术在革新,心律学科发展迅速。缤纷的2015年,心律学领域的研究硕果累累。如同既往,《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会同我国同行回顾了2015年全球心律学领域发表的文献,推荐出10大具影响的临床研究。这些研究可能对未来几年心律失常的诊治产生重大影响。

  • 2015心房颤动高峰论坛会议纪要

    作者:黄鹤;刘育

    2015年12月27日,2015心房颤动(房颤)高峰论坛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黄从新教授和张澍教授分别就“如何提高经导管消融房颤的远期成功率”和“房颤抗凝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两大议题作中心发言,与会专家展开深入讨论。

  • 经房间隔成功射频消融治疗13个月龄幼儿顽固性左后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作者:吴近近;傅立军;李奋

    患儿男,13个月,因“反复心动过速3个月”入院,发作时心室率250次/min,心电图提示左后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图1),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日不等。在外院治疗过程中曾静脉使用胺碘酮,口服维拉帕米及美托洛尔,均不能有效控制室速发生。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

  • 消融Marshall韧带远段抑制长QT综合征并发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

    作者:方中;王松云;鲁志兵;何文博;何勃;谢菁;余小梅;江洪

    目的:前期研究已证实刺激Marshall韧带( LOM)远段(含交感神经成分)会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本研究拟在氯化铯( CsCl)诱导的获得性长QT综合征犬模型中探讨选择性消融LOM远段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第1部分:8只成年健康雄性犬,在消融前后分别刺激LOM远段和左侧星状神经节(LSG),记录血压和心室有效不应期(ERP)的变化。第2部分:将24只犬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1组,静注CsCl构建长QT模型;2组,静注CsCl同时刺激星状神经节;3组,消融LOM后静注CsCl同时刺激星状神经节。比较各组间早期后除极( EAD)幅度、室性心律失常的频率和CsCl诱发心动过速的浓度阈值。结果第1部分中,消融前刺激 LOM 远段和 LSG均引起血压升高和心室ERP缩短,但消融后血压升高和ERP缩短的幅度较消融前显著减小。第2部分中,与1组相比,2组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频率和EAD幅度均显著增加,3组无显著增加。此外,2组中CsCl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的阈值(0.625 mmol/kg)显著低于1组(1.000 mmol/kg,P<0.05)和3组(1.000 mmol/kg,P<0.05)。结论消融LOM远段能够抑制获得性长QT综合征模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而其抗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为阻断了LSG与心室之间的交感神经通路。

  • 高密度标测在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导管消融中的应用

    作者:余金波;杨兵;张凤祥;居维竹;陈红武;杨刚;顾凯;郦明芳;陈明龙

    目的:评价单中心应用多极电极导管进行高密度标测指导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消融治疗的即刻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5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进行消融治疗的14例器质性心脏病室速电风暴患者,平均年龄(49.1±16.1)岁,男12例,女2例。采用20极或10极可控标测导管于EnSite-Velocity(美国圣犹达公司)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导航下行高密度采点标测(包括高密度激动及基质标测)并指导消融。结果14例共接受15次标测及消融,单纯行心内膜途径7次,联合心内膜及心外膜途径8次,术中共诱发或自发28种室速,平均周长为(358±107) ms,18%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室速或蜕变为心室颤动(室颤)。所有患者均行窦性心律(13例)或起搏下(1例)高密度基质标测,8例心内膜及心外膜联合途径消融者经高密度标测发现,其心外膜病变区域(包括瘢痕区、病变移行区及低电压区)显著大于心内膜( P值均<0.05),术中平均X线曝光时间(37.6±7.6) min,手术总时间(227±34) min。消融治疗即刻完全成功率、部分成功率及失败率分别为53.3%、26.7%及20.0%,总体有效率为80.0%。所有患者均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于末次消融术后平均随访(8.2±3.6)个月,1例患者因严重心力衰竭于术后2周内死亡。远期完全成功率、部分成功率及失败率分别为84.6%、7.7%及7.7%,总体有效率92.3%。结论应用多极标测导管行高密度标测可较为准确地锁定器质性心脏病室速相关基质部位及关键传导通道,依此指导消融可有效控制电风暴和/或室速发作。

  •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与室性心动过速起源点电生理特征

    作者:林亚洲;陈林;杨志平;连亮华;陈建泉;吴梅琼;翁川晴;廖学文

    目的:本文通过三维非接触式标测技术寻找起源点,结合接触式电压标测,探寻与比较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 RVOT)起源室性早搏(室早)和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电生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心内科因RVOT起源的室早、室速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手术51例,分为室速组和室早组。研究病例接受非接触式标测( Ensite Array球囊,美国圣犹达公司),早起源点( EA)、突破口( BO)标记后进入传统接触式双极标测,生成窦性心律下RVOT包括肺动脉瓣上区域电压图,并与非接触标测起源点进行匹配分析。结果51例患者消融术总体成功率为94.1%(48/51)。室速组(23例,均为非持续性室速)成功率为95.7%(22/23),室早组(28例)成功率为92.9%(26/28)。窦性心律状态下,消融成功靶点电压室速组低于室早组[(1.0±0.9) mV对(1.8±1.6) mV,P=0.045];心律失常发作时,室速组和室早组靶点电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融靶点领先体表QRS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8±4.0) ms对(39.2±3.6) ms,P=0.180]。室速组[19/23,(0.9±0.6) mV]起源点EA位于低电压区比例高于室早组[14/28,(1.0±0.8) 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6%对50%,P=0.031]。室速组心室激动前10 ms斜率(dV/dt)小于室早组(0.9±0.7对1.7±1.1,P=0.010)。室速组EA到BO时限(EA-BO)长于室早组[(14.3±6.0) ms对(10.2±4.3) ms,P=0.044]。室速组需要≥2次扩大消融范围病例多于室早组(11/23对6/28,P=0.034)。结论非持续性室速起源点初始除极速率慢于室早,EA-BO时限较长且需更广泛消融。 RVOT起源室早和非持续性室速好发于心室低电压区(0.5~1.5 mV),非持续性室速为著。心室低电压区常位于RVOT-肺动脉过渡区域,RVOT局部电压标测有助于室速和室早起源点定位。

  • 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后慢频率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策略

    作者:孙国建;何浪;陈宇宁;欣明花;付蕾;钟诚;沈法荣

    目的:探讨慢频率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在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患者中的发生率及治疗策略。方法入选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植入的除颤器[单、双腔ICD及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 CRT-D)]患者353例。所有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患者按既定不同方案设置参数。术后室速发作负荷≥10%且频率<160次/min定义为需优化参数治疗的慢频率室速,分为A组1次抗心动过速起搏( ATP )为低能量电击组;B组3次ATP为高能量组。结果所有患者中有102例(29%)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ICD参数需优化治疗的有27例,共发生慢频率室速876次,A组共有422阵室速,B组有454阵室速。 A组ATP1次成功率为67%(282/422)与B组ATP3次71%(322/4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B组ATP3+20J成功率89%(404/454)较A组ATP1+5J组79%(333/422)成功率高(P=0.04)。 A组ATP1+5J治疗成功率与自身ATP1次相比有明显提高(P=0.03);B组ATP3+20J比单纯ATP3成功率高(P=0.011)。结论慢频率室速在植入ICD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大剂量服用胺碘酮及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对于负荷较重的慢频率室速患者,1次ATP治疗+小能量电击治疗,可能获益大。

  • 心内膜与心内外膜联合消融治疗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对照研究

    作者:詹贤章;刘方舟;薛玉梅;廖洪涛;方咸宏;邓海;梁远红;魏薇;廖自立;刘洋;林炜东;吴书林

    目的:比较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ARVC)合并室性心动过速( VT)单纯心内膜与心内外膜联合导管射频消融即刻成功率与远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7月就诊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并被确诊为ARVC同时合并VT的患者临床基线、电生理资料及随访结果,分为单纯心内膜标测消融( ENDO)组和联合心内外膜标测消融( ENDO-EPI)组,共49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ENDO组35例,ENDO-EPI组14例。结果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后,ENDO-EPI组的导管消融即刻成功率显著高于ENDO组(92.9%对62.9%,P=0.042)。在平均(28.9±18.1)个月的随访中,所有患者无VT事件存活率为36.7%,其中ENDO-EPI(71.4%对22.9%,P=0.045)和以不能诱发VT作为消融终点(47.2%对7.7%,P=0.015)均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无VT存活率。而ENDO-EPI组中达到即刻成功终点的患者的随访无VT事件率可达76.9%。结论射频消融是治疗ARVC合并VT的有效手段;心内膜与心外膜联合标测消融和以不能诱发VT作为消融终点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远期随访无VT存活率。

  • 诡异的左心室肥大

    作者:李世锋;聂连涛;黄菊香;申继红;井艳;潘运萍;李中健

    心电图临床应用已逾百年,是确诊心律失常的“金标准”。掌握心电图诊断是临床医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为充分发挥心电图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防治作用,《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为此开辟“心电图园地”栏目。本刊将组织国内心电学中青年专家撰写具有一定难度、有教学和临床意义的优秀心电图文章,以“心电图撷萃”形式每期刊出。这类文章有简单临床资料和关键的心电图,有确切的诊断依据,后给予总结和评述,指出该图的诊断难点、鉴别诊断要点、确诊的关键依据和从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等,促进提高心电图工作者和临床医生心电图的读图水平。

  • 左心室四极导线植入心底一例

    作者:徐晓红;周颖;钱宇锋;徐耕

    心脏再同步治疗( CRT)已成为心力衰竭(心衰)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然而,部分满足CRT适应证的心衰患者因左心室高起搏阈值、膈神经刺激及左心室导线不稳定,而使经心脏静脉植入CRT的手术失败。多项研究已经证明, Quar-tetTM左心室4极导线( model 1458Q,美国圣犹达公司)可提供多个起搏位点及10种起搏向量选择,通过“植入心尖部、起搏心底”的方式,可较好地解决左心室高阈值、膈神经刺激及导线稳定性问题[1-6]。但对于分支血管较浅,4极导线不能全部进入分支血管的患者,左心室导线的稳定性及CRT反应性鲜见报道。本文对1例CRT左心室4极导线植入心底的患者报道如下。

  • 载学载研20年--《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创刊20年

    作者:黄从新

    光阴荏苒,转瞬《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已走过了二十年。二十岁,多么美好的年华,正散发着诱人的青春气息,呈现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 心律失常 青春气息
  • 辛勤耕耘不断进步繁荣学术孜孜以求--纪念《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创刊20年随笔

    作者:张澍

    冬去春来,时间在不经意间匆匆流逝,《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也翻开了20卷的篇章。20卷承载的不仅是作者的心血、编辑的辛劳,更是见证了中国心律失常领域发展变化大的20年。在此首先缅怀先辈陈新教授,他于1994年筹建了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并在1997创办了《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为我国心电生理和起搏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为心电生理和起搏专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此次邀请了黄从新教授作为《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发展的见证人,记叙杂志的发展;本文简要回顾心律学科的发展,以此祝贺《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创刊20年。

中华心律失常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