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Arrhythmias 중화심률실상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6638
  • 国内刊号: 11-385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北京市门头沟区冯村西里阜外医院西山园区A楼40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澍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典型心房扑动合并局灶房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

    作者:孙奇;郭晓刚;刘旭;周公哺;戴晨旭;马坚;陈柯萍;戴研;张澍

    目的:总结典型心房扑动(房扑)合并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电生理特性。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4年9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成功消融的典型房扑合并局灶房速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电生理检查结果。结果263例典型房扑的患者中,5例(1.9%)记录到6种局灶房速,其中2例房速起源于界嵴上部、2例起源于右上肺静脉口部、1例分别有起源于左心房后壁及冠状静脉窦口的2种房速。结论极少数典型房扑患者可合并局灶房速,这些局灶房速可来源于多个异位兴奋灶。

  • 不同消融策略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对左心房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超;苏茂龙;黄卫斌;钟小芳;蔡尚郎

    目的:观察并比较环肺静脉隔离( CPVI)和线性消融,基础上结合或不结合心房碎裂电位( CFAEs)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 PAF)术后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入选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PAF患者69例,分别行CPVI+CFAEs+线性( Linear)消融( A组)或CPVI+Linear消融( B组)治疗,于术前、术后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根据随访结果进一步分为治疗有效组( A1组与 B1组)、复发组( A2组与 B2组),测量并比较左心房容积(LAV)、二尖瓣环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并使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测量并比较A1组和B1组患者左心房各壁的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左心房峰值应变率( SRs、SRe、SRa)。结果60例患者完成随访,结果如下:①A1组与B1组的LAV与本组术前比较明显减小,Va明显升高( P<0.05);A2组与B2组的LAV、Va与本组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12个月,B1组的LAV、Va与A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术后12个月, B1组的前壁、下壁的 SRs、SRa 均高于 A1组( P<0.05)。结论不同术式治疗PAF有效者均可以使其LAV减小,左心房总体功能改善,虽然两组治疗有效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通过2D-STI观察发现,CPVI+Linear消融治疗有效者的左心房前壁、下壁的收缩与舒张功能优于结合CFAEs消融的患者。

  • 心电图Ⅱ导联R波第一峰时限分布特征及其在宽QRS波心动过速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杨志平;林亚洲;张建成;陈建泉;吴梅琼;连亮华;吴卫;陈林

    目的:探讨心电图Ⅱ导联R波第1峰时限( RWPT)分布特征及其在宽QRS波心动过速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于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在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电生理研究室行射频消融术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12~68(46.1±13.4)岁。32个病例164份心室不同部位起搏12导联心电图,2名心电工作者双盲法手工测量RWPT,并比较不同部位心室起搏RWPT差异。结果164份起搏心电图中152份(92.7%)RWPT≥50 ms,12例(7.3%) RWPT<50 ms均位于左心室游离壁、左心室基底部起搏组;右心室高位间隔组(91.4±13.6)ms、右心室中位间隔组(80.2±12.8)ms具有较高RWPT,左心室心底部组(54.6±15.5)ms、左心室游离壁组(51.3±9.5) ms, RWPT 较低( P<0.05)。结论心电图Ⅱ导联第1峰时限 RWPT≥50 ms是宽QRS波心动过速判定为室性心律失常的简单、快捷、有效指标,特别对于右心室间隔部、流入道起源室性心动过速(室速),而对于左心室心底部、左侧游离壁起源室性心动过速鉴别敏感性较差。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的电风暴事件

    作者:陈若菡;于君;孙奇;陈柯萍;华伟;张澍

    目的:本文旨在观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植入后电风暴( ES)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阜外医院植入ICD的134例患者术后的临床治疗和ICD程控资料,比较发生ES和未发生ES的患者基础心脏病、心功能、药物治疗和预后的差异。结果17.4%的ICD患者发生过ES事件,其中70%患者事件数≥2,89.5%的ES是由于室性心动过速( VT)引起的。与未发生ES的患者相比,发生ES患者的左心室内径更大[(56.2±9.5) mm对(60.8±7.9) mm,P=0.03];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0.48±0.13对0.40±0.09,P=0.04),β受体阻滞剂使用的比例更低(91.8%对71.8%,P=0.01)。在随访期间,ES组患者死亡或心脏移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未发生ES的患者。结论 ES在ICD植入术后患者中并不罕见且常反复发生,心功能低下、β受体阻滞剂应用不足会增加ES的风险;ES患者中死亡及需要心脏移植的比例增高。

  • 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心率控制与消融节律控制疗效比较的荟萃分析

    作者:耿金;戴望亮;胡婷婷;马树人;徐伟

    目的:比较心率控制和射频消融节律控制治疗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疗效。方法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中检索1990年1月至2014年3月发表的比较心率控制与节律控制治疗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并应用Revman 5.1及Stata 12.0对其进行分析,分析的主要事件为随访结束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6 min步行试验(6-MWT)及生活质量评分(QoL)。结果4项研究终入组,包括224例合并房颤的心衰患者。荟萃( meta)分析提示与心率控制相比,射频消融节律控制可以显著改善 LVEF (WMD 6.61,95% CI 4.49~8.74)、LVESV(WMD -16.26,95% CI -30.26~-2.26)、6-MWT(WMD 36.88,95% CI 12.72~61.04)及QoL(WMD -14.05,95% CI -22.03~-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衰合并房颤患者选择射频消融节律控制治疗可以提高左心室功能、逆转心肌重构、提高运动耐量并且改善生活质量。

  • 起搏器植入术中两种不同切口缝合方法的应用比较

    作者:金凯;孙磊;顾翔;王文苑;张薏;鲍正宇;杭霏;沈建华;苗书航;李春云

    目的:比较起搏器植入术两种不同切口缝合方法的缝合时间和对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入选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苏北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心脏永久起搏器治疗的462例患者,按照手术日期的单双号随机分为2组:A组,医用皮肤表面缝合器拉合法:起搏器184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13例,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18例,其中更换34例;B组,使用连续皮内缝合:起搏器209例,ICD 11例,CRT 27例,其中更换46例。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伴随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及抗凝药使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组缝合时间明显短于B组[(3.5±1.2) min 对(8.5±2.1) min,P<0.01]。23例患者出现囊袋血肿,A组明显少于B组(6例对17例,P<0.05)。所有患者均Ⅰ期甲级愈合,47例患者切口瘢痕较大,A组明显少于B组(15例对32例,P<0.05)。结论采用皮肤表面缝合器拉合法能明显缩短缝合时间,降低囊袋血肿和巨大瘢痕的发生率。

  •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者慢频率室性心动过速低能量复律一例

    作者:贾静静;董颖雪;夏云龙;高连君;张树龙;王莹琦;尹晓盟;常栋;杨延宗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现已成为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有效的防治措施。但是随着ICD的临床应用,关于ICD治疗的许多特殊临床问题,如ICD不适当治疗、ICD治疗后患者焦虑恐惧状态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个体化的ICD参数设置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报道了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ARVC)患者反复慢频率室速发作,通过个体化的治疗参数设置并低能量复律成功的病例,旨在探讨安全、高效的ICD个体化参数设置问题。

  • 高密度激动标测结合拖带N+1测量方法诊断和消融外科迷宫术后心房扑动一例

    作者:黄深;薛玉梅;丁春华;张文昶;詹贤章

    患者男,57岁,2年前行二尖瓣置换术和外科迷宫消融术,再发心悸半年,心电图提示心房扑动(房扑),入广东省中医院拟行射频消融治疗。
      患者空腹、局部麻醉下接受消融术,穿刺股静脉将10极电极导管( Daig Response CSL,美国圣犹达公司)送至右心房( RA),使其远端( RA1~2)在低位右心房游离壁,近端在高位右心房游离壁( RA9~10)。穿刺左锁骨下静脉放置10极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管,腔内心电图提示为周长(TCL)240 ms的房扑。穿刺股静脉送入大头电极导管( IBI Therapy Coolpath Duo,美国圣犹达公司),分别以短于周长20~30 ms的刺激频率沿三尖瓣环低位右心房侧、前房间隔、三尖瓣环峡部和高位右心房行拖带刺激,起搏后间期( PPI)分别为240、240、258、248 ms,PPI-TCL均短于30 ms,初步证实折返环围绕三尖瓣环。在 Ensite NavX/Velocity 三维标测系统(美国圣犹达公司)下于右心房进行高密度标测。高密度标测导管( In-quiry AFocus Ⅱ,美国圣犹达公司)为10极肺静脉环状电极导管,每1次移动能同时获得9个双极电图信息,并手工完成校正。该电极导管在Ensite系统下能同时建模并完成高密度标测,在记录到复杂电位的部位以褐色点进行标记,记录到双电位的部位以蓝色点进行标记,双电位提示传导阻滞,其电信息不参与激动标测。

  • J波综合征合并冠状动脉肌桥一例

    作者:邓敏;何胜虎

    患者男,53岁,因“一过性晕厥3次”于2013年5月11日入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心内科。既往体健,主述平素有头晕、低血压,发生黑矇1次,无晕厥史。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病史,无吸烟、饮酒史,其父在40岁时夜间睡眠中猝死。查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房颤), ST-T 改变(Ⅱ、Ⅲ、aVF、V5~V6导联有J波,图1)。头颅CT未见异常。血糖9.9 mmol/L,血钾3.22 mmol/L。患者从CT室回抢救室过程中再次出现抽搐,心电监护提示心室颤动(室颤,图2)。抢救约45 min 后,患者出现窦性心律(心电图提示:Ⅲ、aVF、aVR导联ST段抬高,aVL、V2~V6导联ST段压低,Ⅱ、Ⅲ、aVF、V2~V6导联有明显的J波,图3),约90 min后,呼之患者能眨眼、点头。心肌酶以及心肌损伤标记物均未见异常。收住ICU病房后予以综合治疗,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第2天早8:25复查心电图提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伴有明显的J波(图4)。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脏结构、功能未见异常。24 h动态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总心搏数117406个/24 h,平均心率82次/min,快心率111次/min,慢心率71次/min,偶发房性早搏5个/24 h。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冠状动脉均衡型,前降支中段肌桥,心肌收缩时压迫血管狭窄约70%~80%,右侧冠状动脉正常(图5~6)。反复动态监测心肌酶、肌钙蛋白、血钾等,提示心肌酶升高维持1 d,肌钙蛋白升高维持3d后下降至正常。

  •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围术期抗凝治疗策略进展

    作者:胡文瑛;吴立群

    现阶段,全球每年约植入125万例起搏器和41万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1]。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CIED)的应用越来越多,包括永久起搏器、ICD和心脏再同步治疗( CRT)。约25%起搏器和35%ICD患者需要长期使用口服抗凝药,抗凝药物的使用增加了CIED围术期的出血风险[2-5]。 CIED围术期一般有2种抗凝方法:术前停用华法林5 d,围术期使用静脉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桥接,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控制在治疗范围以下[6];围术期不停用口服抗凝药。

  • 正中神经刺激降低兔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机制研究

    作者:于君;唐闽;陈柯萍;谷靖丽;曹济民;张澍

    目的:本研究假设正中神经刺激( MNS)通过调节交感神经的活性来影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方法阜外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β受体阻滞剂组、MNS组及阿片受体阻滞剂组,n=8)。采用下丘脑刺激(HPS)诱发室性心律失常模型,比较不同实验组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心脏间质去甲肾上腺素变化。每组动物均接受6阵HPS,其中β受体阻滞剂组、MNS组和阿片受体阻滞剂组于第3次HPS分别给予美托洛尔、MNS及纳络酮+MNS。实验过程中收集透析液,实验结束后确认微透析探针位置,灌流后取脑组织确认HPS位置。结果 HPS诱发持续稳定的室性心律失常发作。β受体阻滞剂静脉注射后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MNS降低HPS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第3、4次HPS时室性异位搏动分别为(0.5±1.0)个对(1.8±1.7)个,第1、2次HPS时室性异位搏动分别为(8.8±3.8)个对(8.0±4.2)个,P<0.05],延长首个室性异位搏动出现的时间。纳洛酮预处理后,MNS对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首个室性异位搏动出现时间的抑制作用消失。 HPS后心脏间质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明显增加,MNS抑制HPS引起的心脏间质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升高[第3、4次HPS时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分别为(0.9±0.2) ng/ml对(0.8±0.3) ng/ml,第1、2次HPS时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分别为(1.4±0.3)ng/ml对(1.4±0.3)ng/ml,P<0.05],纳洛酮预处理后, MNS对于HPS诱发的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升高的抑制作用消失[第3、4次HPS时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分别为(1.4±0.1)ng/ml对(1.3±0.1)ng/ml,第1、2次HPS时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分别为(1.4±0.2)ng/ml对(1.5±0.1)ng/ml,P>0.05]。结论 MNS通过调节心脏交感神经的活性进而降低HPS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 不同部位/模式起搏对心力衰竭前后犬整体心室复极离散的影响

    作者:李世军;夏云龙;尹晓盟;张树龙;高连君;杨延宗

    目的:通过对心力衰竭(心衰)前及心衰后犬心脏不同部位/模式起搏,观察起搏对心室整体复极离散( DVR)变化的影响。方法大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提供6条杂种犬,分别于心衰前及快速右心室( RV)起搏诱发心衰后,依次在右心房( RA)、右心室内膜( RVEndo )、左心室外膜( LVEpi )及双心室( Biv)起搏下,应用Carto标测系统对RVEndo及左心室内膜( LVEndo )进行单相动作电位( MAP)标测,测量心室整体复极结束时间( EOR),计算不同部位/模式起搏的EOR离散;测量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e)和校正后 QT 间期(QTc)。结果心衰前和心衰后心室整体 EOR 离散分别为:RA 起搏时[(57.17±3.87)ms对(71.17±10.00)ms,P<0.05],RVEndo起搏时[(66.50±9.59)ms对(106.5±9.4)ms, P<0.05],LVEpi起搏时[(90.0±8.46)ms对(98.17±7.96)ms,P<0.05],Biv起搏时[(68.33±9.27)ms对(82.80±11.75)ms,P<0.05]。在犬心衰前 LVEpi起搏时 EOR离散明显(与其他3种起搏相比,P<0.05);在犬发生心衰后LVEpi起搏和RVEndo起搏均比Biv起搏及RA起搏引起EOR离散增加(P<0.05),但LVEpi起搏和RVEndo起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衰前和心衰后Biv起搏比单纯LVEpi起搏减少EOR离散(P<0.05)。 Tpe和QTc的测量结果与EOR一致。结论 LVEpi起搏明显增加心衰前及心衰后犬DVR,RVEndo起搏对心衰犬DVR影响与LVEpi起搏相近。无论有无心衰,Biv起搏比单纯LVEpi起搏均减少犬DVR。

  • 应进一步重视经冷冻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安全性与有效性远期结果的研究

    作者:黄从新

    经冷冻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已用于临床,尤其是对心房颤动(房颤)[1]、中间隔旁路[2]的消融已积累了初步经验,这些经验提示:①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房颤与经导管消融房颤的急性成功率相似,随访2年的成功率相近(63.2%对57.3%, P =0.25)[3];②较之于射频消融房颤,冻冷消融房颤时膈神经麻痹的发生率高(2.1%对0)[4];③大多数报道提示,上述两种能源的消融时间、透视时间以冷冻能为短,但也有延长的报道[4];④冷冻消融中间隔旁路其导管稳定性较好,房室阻滞并发症较低[2]。

  • 家庭监测跟踪右心室导线阈值变化一例

    作者:于海波;许国卿;孙毅;刘荣;梁延春

    患者女,55岁,因心悸乏力2年,加重1周入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入院后植入德国百多力公司Evia DR-T双腔起搏器,常规植入Setrox S53心房导线及Setrox S60心室导线,均为激素主动导线。术中测试导线参数:心房阈值0.9 V/0.42 ms,感知3.0 mV,阻抗900Ω;心室阈值0.8 V/0.42 ms,感知7.0 mV,阻抗800Ω。术后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术后6d家庭监测报警,提示心室导线阈值管理功能障碍(图1),观察其趋势图显示,家庭监测开始使用后发现阈值明显增高(术后3 d时),超过阈值测试的大初始电压3.0 V,导致持续3 d无法进行阈值测试,心室导线阈值管理功能自动关闭,无法跟踪阈值变化,故家庭监测开始报警。此时电话要求患者返医院进行诊室随访,但由于患者原因,1个月后才回到医院进行随访,测试心室阈值3.7 V/0.4 ms,感知3.2 mV,阻抗448Ω;不同体位X线影像复查右心室导线位置同术后即刻一致。因患者自身房室传导正常,故开启小化心室起搏功能,同时延长房室间期至300 ms,调整后患者为窦性心律与心房起搏节律交替,无心室起搏,故未予再次手术处理右心室导线。为进一步观察心室阈值的变化,将自动阈值测试开始电压从3.0 V调至高上限4.8 V,家庭监测观察6个月发现心室导线阈值有继续升高(超过4.8 V),然后逐渐下降的过程,6个月后的阈值平均在1.7 V(图2?)。感知亦同步趋于稳定(图2?),阻抗无明显变化(图3?),心室起搏百分比始终为0(图3?)。

  • 召开第15届世界心律失常大会的通知

    作者:

    由世界心律失常学会( World Society of Arrhythmia, WSA)主办,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承办,并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学术支持的第15届世界心律失常大会将于2015年9月17日至20日在中国北京举行。

  • 参松杯--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有奖征文通知

    作者: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部

    心律失常是常见的、普遍的、多发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除少数无严重心脏疾病也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不需处理外,绝大多数心律失常均需治疗。值得提出的是,目前应用于临床的4大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致心律失常副作用,尤其是联合应用时更易发生,使得西药抗心律失常陷入两难窘境。为进一步挖掘中医药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疗效优势,探索其整合调节治疗心律失常的药效作用机制,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与《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联合开展“参松杯-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论文/典型病例大赛”有奖征文活动,期待您的参与!

  • 心律失常领域新临床研究--来自2015美国心律学会年会的报道

    作者:华伟

    HRS 2015年年会于5月13日至16日在美国波士顿隆重召开,来自全世界1300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上发布了一年来的重大临床研究结果。特别是几项重要的起搏领域新技术进展非常令人瞩目,现介绍如下。
      一、关于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的临床研究
      1.起搏器远程监测功能对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医疗成本的影响:该研究旨在探讨是否远程监测( remote monitoring, RM)可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医疗成本。该研究纳入了2008年4月至2013年3月期间植入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患者,入选患者分为RM组和非RM(门诊随访)组,对其进行随访以比较两组心血管住院事件发生率和医疗成本。共入选61717例患者,平均年龄(72±13)岁(男占63%),其中36497例(60%)患者植入起搏器,18991例(31%)患者植入 ICD,6229例(10%)患者植入CRT。仅有46%的患者应用了RM功能,这部分患者的门诊随访频率明显少于非RM组者。此外,RM组患者全因住院事件发生率及全因住院的医疗成本明显低于非RM组患者。经矫正混杂因素后, RM仍是全因住院事件发生率降低的独立预测因素(HR 0.84,P<0.001)。亚组分析显示,在心力衰竭(心衰)组和心房颤动(房颤)组中RM更能显著地降低全因住院事件发生率( HR 0.79,P<0.001和HR 0.85,P<0.001)。此外,与非RM组患者相比,RM组患者全因住院时间同样显著减少(195 d对266 d/100人/年, P<0.001)。对于起搏器、ICD或CRT患者,RM均可显著降低患者全因住院事件发生率及医疗成本。

  • 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规范

    作者:张澍;杨艳敏;黄从新;黄德嘉;曹克将;朱俊;彭斌

    一、前言
      心房颤动(房颤)导致的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事件,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预防房颤相关脑卒中的新发与复发应成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策略中的主要内容。其预防及治疗方式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卒中不同,抗凝治疗是预防和减少房颤所致脑卒中的有效手段,然而在我国大多数房颤患者未进行抗凝治疗,而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比率较高[1-2]。进一步增强对房颤及其并发症危害性的认识、加强血栓栓塞并发症(特别是脑卒中)的预防对于改善预后、减轻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和家庭负担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指导临床做好房颤患者脑卒中防治,在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脑卒中预防办公室的倡导下特制订此规范。

  • 本刊对形态图片的质量和制作要求

    作者:

    作者提供给杂志用的形态图片既要为论文的出版用,也为论文的评审和编辑用,除图片要足够的大小外,图像要能真实反映形态的原貌和特征。图片要清晰,对比度好,色彩正常。基本要求如下。
      1.图片必须是原始图像或由原始图像加工成的照片,图像要能显示出形态特征,必要时需加提示或特指符号(如箭头等)。
      2.数码照片的图像分辨率调整为300 dpi或以上,总像素至少要在150万~200万像素或以上,图像文件用tif格式。

  • 说明

    作者:

    关键词:
  •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从新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心律失常,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心脏功能和活动能力,增加致残率和病死率。研究证实,肺静脉在房颤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肺静脉电隔离是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基石[1]。射频消融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可有效治疗房颤。然而,射频消融易产生心脏穿孔、血栓栓塞以及肺静脉毗邻结构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且逐点式消融操作复杂、耗时、学习曲线长,限制了该技术的普及推广。近年来研究者努力探索更为安全、有效的新方法来隔离肺静脉,达到治疗房颤的目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冷冻能源就已经应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近几年来,将冷冻球囊导管应用于房颤消融是一项重要的技术突破[2]。临床研究显示,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是有效治疗房颤的新技术。本文就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

    作者:周公哺;郭晓刚;刘旭;杨建都;孙奇;马坚;张澍

    目的探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方法、策略和短期随访结果。方法2013年11月至2015年1月连续入选就诊于阜外医院接受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的房颤患者共70例。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过程中,利用环状标测导管对肺静脉电位进行实时记录。消融终点为肺静脉完全电隔离。术后进行常规随访。结果在进行了平均(14.0±4.3)次/例消融后,以上70例患者的282支肺静脉中有274支(97.2%)达到了成功电隔离。平均手术时间为(115.2±24.8) min,透视时间(29.6±8.9) min。总计232支(84.3%)肺静脉成功实时记录肺静脉电隔离。其中持续隔离组的电隔离时间(45.61±1.97) s,显著短于传导恢复组(97.30±7.57) s,P<0.0001。持续隔离组的首次电隔离的球囊低温度(-46.35±0.55)℃,也显著低于传导恢复组(-40.16±1.26)℃,P<0.0001,而两组隔离时球囊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持续隔离组:(-33.95±0.69)℃,传导恢复组:(-36.42±2.0)℃,P=0.1428]。60 s的隔离时间为预测术中肺静脉持续隔离的佳界值(敏感性0.76,特异性0.82)。平均随访5.1个月,空窗期后成功率为76%。多因素分析证实左心房扩大、吸烟和早期复发为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冷冻球囊导管操作相对简单,学习曲线较短。在冷冻球囊导管对肺静脉进行消融时,利用环状标测导管可以在大多数肺静脉中记录到肺静脉电位。肺静脉电隔离时间可以有效预测术中肺静脉恢复传导。冷冻球囊导管治疗房颤是安全、有效的。

  •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围术期并发症的分析

    作者:杨桂棠;王祖禄;梁明;张萍;孙鸣宇;金志清;丁明英;韩雅玲

    目的:目前应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了进一步提高消融术安全性,应详细分析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以降低消融术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4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采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的连续103例房颤患者围术期并发症。结果103例患者中男73例(70.9%),平均年龄(57.3±9.7)岁,其中高血压59例(57.3%),糖尿病18例(17.5%),平均左心房内径(35.5±6.9)mm,平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6.8±4.3)mm,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0.65±0.15。术中发生迷走神经反射28例(27.2%),其中17例(60.7%)于左上肺静脉(LSPV)冷冻复温后发生,8例(28.6%)在左下肺静脉(LIPV)冷冻复温后发生。 LSPV及LIPV冷冻后均出现迷走神经反射2例(7.1%),LSPV及右上肺静脉(RSPV)冷冻后均出现迷走神经反射1例(3.6%)。其中严重迷走神经反射2例,均伴有窦性停搏和房室阻滞,1000~1200 ms起搏心室3~6 min不能出现自身窦性心律,需静推阿托品后逐渐好转。103例患者中,2例(1.94%)出现膈神经麻痹,其中1例术后3个月仍未恢复,另1例膈神经损伤患者15 min后好转,手术结束时膈肌已恢复运动。结论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房颤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对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应积极做好预防工作。

  • 冷冻消融治疗儿童右前/中间隔旁路疗效探讨

    作者:江河;李小梅

    目的:探讨冷冻消融治疗儿童右前/中间隔旁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了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小儿科1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资料,均经电生理检查提示右前/中间隔旁路,行冷冻消融手术。结果本组儿童右前/中间隔旁路冷冻消融成功15例,即时成功率83.3%(15/18),术中一过性房室阻滞6例,发生率33.3%(6/18)。平均随访5个月,复发1例,复发率6.7%(1/15),无永久性高度房室阻滞发生。结论冷冻消融治疗儿童右前/中间隔旁路安全、有效。

中华心律失常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