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Arrhythmias 중화심률실상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6638
  • 国内刊号: 11-385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北京市门头沟区冯村西里阜外医院西山园区A楼40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澍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不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植入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作者:姜东炬;胡高频;付荣;贾玉琳;王冬冬;陶爱萍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在不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情况下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将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在大连解放军第210医院心内科接受CIED植入的64例患者分为2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组32例,植入冠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1年内持续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口服)期间符合CIED适应证,在不停用的情况下植入CIED;对照组32例,采用随机数法抽取同期未使用或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下植入CIED患者.观察终点:术后30 d内囊袋血肿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术后30 d内均无囊袋血肿发生.结论 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在不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情况下植入CIED未见囊袋血肿发病率增加,但需增加病例数、延长随访期进一步观察.

  • 右心室不同间隔部位起搏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作者:姚丙南;仇萍;韩世琴;李建新;王爱国;吉越英

    目的 通过比较右心室心尖部及不同间隔部位(室间隔高位、中位、低位)起搏患者血浆N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QRS时限,探讨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植入VVI或DDD型起搏器患者122例,按照右心室不同起搏部位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组、右心室间隔面起搏高位组(RVSP1组)、右心室间隔面起搏中位组(RVSP2组)、右心室间隔面起搏低位组(RVSP3组),观察4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18个月心电图QRS时限、血浆NT-proBNP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以及出现心血管事件等指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导线和起搏器植入,并完成随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RVSP2组较RVAP组显著减低(4.5%对40%,P<0.05).术后RVAP组QRS时限宽,RVSP2组起搏QRS时限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患者RVAP、RVSP1、RVSP3组NTproBNP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RVAP组高(P<0.05);4组患者LVEDV术后18个月与术前比较,RVSP3组与RVAP组有不同程度增加(P<0.05),其中RVAP组增加显著(P<0.05);术后18个月RVSP组LVEF均无显著减低(P>0.05),而RVAP组显著减低(P<0.05).结论 选择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起搏,起搏QRS时限窄,患者NT-proBNP水平低,可能为起搏器植入患者理想的起搏部位.

  • 应用带有标测功能的冷冻球囊进行肺静脉电隔离

    作者:唐闽;李劲宏;方丕华;张澍

    目的 研究应用带有微型环肺静脉标测导管(微环导管)的冷冻球囊完成肺静脉电隔离的可行性.方法 入选2007年12月至2013年3月在德国心脏中心(柏林)接受导管消融的20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1次房间隔穿刺后,将冷冻球囊置入左心房.冷冻球囊中央管中放置1根微环导管,作为“导引钢丝”和肺静脉标测导管.结果 电隔离751根肺静脉.其中405根肺静脉(53.9%)在冷冻消融过程中,实时记录到肺静脉电位消失;346根肺静脉(46.1%)在冷冻消融后,回撤微环导管,证实肺静脉电隔离.平均手术时间(131.4±51.7) min,X线曝光时间(23.7±11.3) min.随访33.4(6~63)个月,131例(64.9%)患者无房颤发作.1例患者在隔离右上肺静脉时出现膈神经麻痹,1个月后恢复.结论 使用带有标测功能的冷冻球囊进行肺静脉电隔离是有效、可行的.

  • 心房后间隔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

    作者:欧阳静娥;王祖禄;李世倍;梁延春;杨桂棠;金志清;于海波;梁明;韩雅玲

    目的 探讨起源于心房后间隔及邻近区域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脏电生理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特点.方法 入选23例患者,男12例,女11例,平均年龄(48.3±19.3)岁,自发或心房程序刺激诱发房速后,分析体表心电图P'波特点并于后间隔各个部位进行激动标测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23例心房刺激均能反复诱发或终止房速,平均周长(346.7±61.8) ms,房速时P'波时限明显短于窦性心律时P波时限[(86.2±14.0)ms对(115.4±19.9) ms,P<0.05].体表P'波表现为Ⅰ导联多呈等电位线,下壁导联呈深倒负向波,aVR和aVL导联呈正向波,V3~W5导联呈负向波.常规激动标测,所有患者于冠状静脉窦口(CSO)附近标测到相对提前的心房激动,其中12例起源于右后间隔,6例起源于CSO及近端,2例起源于心中静脉,3例起源于左后间隔.靶点提前体表P'波平均(34.4±18.0) ms,放电开始至心动过速终止时间为(6.2±4.2)s,11例患者放电过程中出现交界区心律.所有患者均消融成功,其中3例需应用盐水灌注导管.随访4个月~ 10年,无复发病例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后间隔局灶性房速P'波形态具有特异性,对导管消融定位意义较大.由于解剖的复杂性,部分病例标测和消融困难,需结合右心房后间隔、冠状静脉窦(CS)内和/或其分支、左心房后间隔等多部位标测和/或消融方能获得成功.

  • 整合调节——心律失常药物干预新策略从“抗律”到“调律”的思维转变

    作者:魏聪;贾振华;袁国强;吴以岭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而又极具危险性的心血管疾病,在美国每年约39万人死于恶性心律失常[1],有研究报道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约为41.84/10.00万人,按此比例推算,我国13亿人口中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者约为54万人[2],多数猝死是由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心房颤动(房颤)等心律失常所致.长期以来人们致力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但遗憾的是20余年来并未取得明显突破.现有的抗心律失常药在一定条件下多有致心律失常的风险[3],一项1989年提前终止的心律失常抑制实验(CAST)[4]发现使用单一Na+通道阻滞使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增加2~3倍;以及SWORD研究证实钾通道阻滞剂增加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不良患者心律失常病死率和总病死率,这就是被人们所熟知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关键词:
  • 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心肌梗死性心力衰竭

    作者:陈颖敏;李敏;徐瑾;罗章源;张文赞;秦永文

    目的 自主研发植入型迷走神经刺激(VNS)和心电采集系统,探索多因素(VNS的频率、强度、脉宽、时间)电刺激迷走神经的佳效果参数值,并观察VNS对血压、心率以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实验组(正常新西兰兔10只)使用自主研发的植入型VNS和心电采集系统,在适宜的程控刺激模式:频率20 Hz、强度1mA、脉宽0.5 ms、间隔刺激(开25 s,停250 s),与对照组(正常新西兰兔10只)进行体外实时监测心电和遥控VNS 4周,对比血压、心电图结果;心功能不良实验组(新西兰兔5只),使用自主研发的植入型VNS和心电采集系统,程控刺激模式:频率20 Hz、强度1mA、脉宽0.5ms、间隔刺激:开25 s,停250 s与心功能不良对照组(新西兰兔5只),进行体外实时监测心电和遥控VNS 4周,对比血压、心电图以及超声结果.结果 本实验的程控刺激可使新西兰兔心率下降10%~20%,正常条件下,实验组收缩压(123.6±2.6)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94.3±1.5) mmHg,心率(233.4±7.4)次/min;对照组收缩压(126.0±3.3)mmHg,舒张压均值(95.0±1.9) mmHg,心率(256.0±7.4)次/min.心功能不良条件下,实验组收缩压(117.6±2.6)mmHg,舒张压(76.8±2.2)mmHg,心率(193.6±4.7)次/min,射血分数0.55±0.01;对照组收缩压(116.2±9.3) mmHg,舒张压均值(79.2±4.9)mmHg,心率(211.0±7.9)次/min,射血分数0.49±0.02.VNS对于血压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心率和心功能有改善作用.结论 自主研发的植入型VNS和心电采集系统是可行的,实验程控刺激模式下VNS治疗心功能不良是有效的.

  • 晚钠电流抑制剂对心房间传导的影响及其抗心房颤动作用的机制探讨

    作者:贺鹏康;霍勇;周菁;吴林

    目的 观察不同钠通道抑制剂对心房间及心室内传导时间的浓度依赖性和频率依赖性影响和对乙酰胆碱诱发心房颤动(房颤)的治疗作用,探讨晚钠电流抑制剂抗房颤的可能机制.方法 19只新西兰兔离体心脏采用改良K-H缓冲液灌流,在不同的起搏频率下(3.3Hz、5.0Hz和6.6Hz),给予不同浓度的雷诺嗪、普罗帕酮和TTX (tetrodotoxin),分别记录相应的心房间及心室内传导时间;并采用乙酰胆碱诱发的房颤模型,观察雷诺嗪对房颤负荷的影响.结果 雷诺嗪(1~15 μmol/L,n=6)在不同刺激频率下均显著延长心房间传导时间,呈浓度和频率依赖性;在心室,雷诺嗪只有在高浓度(≥15 μmol/L)时才显著延长心室内传导时间;TTX和普罗帕酮相似,在不同刺激频率下,当浓度增加到1 μnol/L以上时,显著延长心房间及心室内传导时间.雷诺嗪使心房间传导时间的延长显著大于对心室内传导时间的影响(n=7,P<0.01),而TTX(n=7)和普罗帕酮(n=6)延长心房内传导时间及心室内传导时间的程度相类似(P>0.05).雷诺嗪(10~30 μmol/L)降低心房大可激动频率并降低乙酰胆碱诱发房颤的负荷(n=5和4,P<0.05).结论 晚钠电流抑制剂雷诺嗪与传统钠通道抑制剂(TTX及普罗帕酮)相比有显著的心房选择性,可延长心房间传导时间,降低心房大可激动频率,抑制乙酰胆碱诱发的房颤.

  • 肾去交感神经对犬心房颤动易患性和心房重构的影响

    作者:王徐乐;赵庆彦;肖金平;代子玄;于胜波;唐艳红;黄鹤;黄从新

    目的 探讨肾去交感神经对犬长期快速右心房起搏后心房颤动(房颤)易患性和心房重构的影响.方法 20只杂种犬分为假手术组、右心房起搏(RAP)组、肾去交感神经(RSD)组3组.假手术组(n=6)植入起搏器后程控关闭起搏器;RSD组(n=7)先行双侧肾交感神经消融,经6周恢复后植入起搏器;RAP组(n=7)和RSD组快速起搏(400~ 450次/min)右心房5周.所有犬在实验基线期和终点进行超声心动图及电生理检查,取静脉血检测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处死动物后迅速取心房组织行形态学评估.结果 与假手术组和RSD组相比,RAP组犬起搏5周后房颤诱发率明显升高(P<0.05).RAP组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明显缩短[(142±8)ms对(115±9)ms,P<0.05],而RSD组AERP缩短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心动图结果发现,RAP组和RSD组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容积大值和小值(LAVmax和LAVmin)起搏5周后均较起搏前明显增加,但RSD组的LAVmax和LAVmin较RAP组明显减少(P<0.05).右心房快速起搏5周后,与假手术组相比,RAP组和RSD组犬血清AngⅡ水平明显增加[RAP组:(217.5±53.5) ng/L对(95.0±25.2) ng/L,P<0.05;RSD组:(149.6±26.3)ng/L对(95.0±25.2) ng/L,P<0.05];与RAP组相比,RSD组犬血清AngⅡ显著降低([(149.6±26.3)ng/L对(217.5±53.5) ng/L,P<0.05).电镜结果显示肾去交感神经能显著减缓快速右心房起搏5周后导致的肌丝分解、肌纤维带型和收缩完整结构的丧失和线粒体肿胀等超微结果变化.Masson三色法染色结果表明与RAP组相比,RSD组犬左、右心房肌的胶原容积分数(CVF)均明显减低(P<0.05).结论 肾去交感神经可抑制长期快速右心房起搏后房颤的诱发和心房重构.

  • 左氧氟沙星对糖尿病兔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作者:张冉;赵圣刚;陈善浆;张玲玮;蒋芬芬;江力勤

    目的 糖尿病患者QT间期延长反映了心脏的电不稳定性,这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作为临床常用的抗生素之一,左氧氟沙星可引起QT间期延长,甚至引起致命性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本研究旨在评估左氧氟沙星对糖尿病兔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体重2.0~2.5 kg,雌雄各半,应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20).实验组经耳缘静脉注射5%四氧嘧啶160 mg/kg建立糖尿病兔模型,对照组兔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72 h后监测兔空腹血糖,若空腹血糖值大于基础血糖值的3倍,视为建模成功.饲养4周后制作冠状动脉灌流的左心室楔形心肌模型,分别灌注左氧氟沙星(1.14 mg/ml),比较灌注左氧氟沙星前后对照组兔和糖尿病兔跨壁心电图QT间期、左心室心肌内膜、外膜细胞的动作电位时限(APD)、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兔心肌QT间期延长19%,糖尿病内膜、外膜APD明显延长,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早后除极发生率为36%,心室颤动(室颤)发生率18%.灌注左氧氟沙星后,对照组心肌QT间期、内膜、外膜APD均延长,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早后除极发生率60%,所有心肌均未发生室颤;糖尿病组心肌QT间期、内膜、外膜APD、跨壁复极离散度均显著增大,早后除极的发生率为63%,心室颤动发生率为45%,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 左氧氟沙星引起糖尿病兔QT间期延长,跨壁复极离散度异常增大.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灌注左氧氟沙星后更易发生心律失常.

  • 儿童心律失常——任重道远

    作者:李小梅

    心脏结构正常的儿童心律失常发生机制通常与成年患者相同.但有些心律失常与年龄密切相关,多发于婴幼儿,临床特点、药物选择及治疗效果均与成人有所不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应基于心律失常类型的正确诊断、可能的发生机制和年龄特点,同时应分析儿童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风险/效益比.目前,我国儿科领域心律失常诊断治疗水平和开展范围远远落后于成人,有能力且由儿科医师独立开展小儿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并具一定规模的医院寥寥无几.近年来三维标测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儿童复杂心律失常射频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尽管心脏起搏器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等植入器械发展迅速,起搏器变小、起搏导线逐渐变细,有利于其在儿童患者的应用,但是,我国儿科领域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的应用远落后于国外儿科水平.

    关键词:
  • 探索抗心律失常药物研制新思路

    作者:黄从新

    心律失常为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种类繁多,发生机制不一.罹患此病后,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为此,医药专家从未间断过寻求防治心律失常的方法,其间,研究药物防治心律失常的旅程长,也为艰辛、曲折.

    关键词:
  • 精彩2013——心律失常领域10大研究回顾

    作者:John D.Day;张澍

    在繁忙的工作中我们已告别2013,迎接2014的到来.回首过去的一年,心律失常领域可谓群星闪烁,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本刊于2013年1期开始由John D.Day教授执笔,张澍教授编译将2012年心律失常领域10大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本文将2013年心律失常领域10大重要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关键词:
  • 第六届全国室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纪要

    作者:张凤祥;曹克将

    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同主办,亚太心律学会协办的“第六届全国室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于2014年1月10日至12日在美丽的古都南京举行.国外及海峡两岸三地的知名专家与参会人员近1200人汇聚于此,共同探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策略.

    关键词:
  • 全自动远程家庭监测系统在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王凤梅;李述峰;王帆;张烁

    目的 评价全自动远程家庭监测(HM)在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随访23例植入了带有HM功能的ICD及CRT-D患者,分析HM所获得的日常信息和报警数据,观察其对系统相关事件、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心衰)监测在内的临床相关事件的早期监测及临床干预的疗效.结果 对23例患者随访122~937(452.1±262.2)d,共接收报警信息1 991次,发现异常事件1 481次,其中96.4%是临床相关事件,1.5%为系统相关事件,无信息传输事件占2.1%.系统相关事件多为感知异常,其中发现左心室导线脱位1例.临床相关事件中心律失常报警事件占84.7%[室上性心律失常和心房颤动(房颤)事件较多],心衰报警事件占15.3%,以静息时心率升高及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室起搏百分比降低为主.根据HM系统报警信息,电话联络患者65例次,优化参数11例次,指导调整药物治疗方案18例次,4例患者入院治疗.结论 对于植入ICD/CRT-D的患者,HM系统是一项必要的、安全可靠的远程监测方法,可以及时识别起搏系统相关异常、发现临床相关事件,可指导对患者进行早期临床干预,优化随访管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新型左心室四极导线在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的应用一例

    作者:华伟;王靖;杨新玮;刘志敏;牛红霞;张澍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已成为公认的失同步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措施.然而,部分满足CRT植入适应证的患者却因左心室高起搏阈值或膈神经刺激(PNS)而无法接受再同步治疗.一种新型的左心室4极导线(QuartetTM,美国圣犹达公司),可提供多个起搏位点以及多种起搏向量选择,不但可以解决左心室阈值高、膈神经刺激问题,并能将左心室起搏位点设于理想的起搏部位.本文将就我国植入的首台左心室4极导线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进行报道.

    关键词:
  • Timothy综合征一例

    作者:韩波;牛娜;张仪;李万镇;赵立健;伊迎春;张建军;庄建新;韩秀珍

    Timothy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多器官障碍的遗传性疾病,1989年Timothy教授首次报道,也称为长QT综合征8型.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心脏科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患儿,女,1个月18天,因“发现皮肤黄染10d,心率减慢3d”入院.足月产儿,分娩前检查未发现心率、心律异常.出生后发现双手中指、环指、小指并指畸形,拇指和示指间有指蹼,脚趾外观无异常(图1).母亲妊娠期无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无药物使用史.患儿姐姐3岁5个月时,因并指畸形矫正手术入院,诊断为“长QT综合征”,术后患儿家长拒绝植入起搏器植入术及进一步治疗,4岁6个月时凌晨猝死于家中.查体:心率70次/min,心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常规心电图:①QT间期600 ms;②二度Ⅱ型房室阻滞(2∶1下传,图2).24 h动态心电图:①窦性心律不齐,24 h总心搏9 237次,心率51~142次/min,平均69次/min;②二度Ⅱ型房室阻滞(2∶1下传);③QT间期延长,240~620 ms,QTc间期370~540 ms.超声心动图:卵圆孔未闭.初步诊断:先天性长QT综合征.

    关键词:
  • 胎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误诊宫内窘迫一例

    作者:刘颖娴;高鹏;方全

    患儿胎龄34+1周,孕母29岁,因在北京协和医院产检发现胎心250次/min,疑诊断胎儿宫内窘迫,急诊剖宫产娩出.患儿出生时脐带绕颈1周,羊水清,无胎膜早破,Apgar评分1、3、5、10 min均为10分,出生体重2800 g.查体:心率250次/min,呼吸52次/min,血压50/30 mmHg(1 mmHg=0.133 kPa),血氧饱和度81%;精神反应正常,皮肤光滑,前囟张力不高,有鼻翼扇动,口唇尚红润.

    关键词:
  • 全国儿童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多中心资料分析

    作者:李小梅;李奋;曾少颖;袁越;郭保静;韩波;沈捷;吴琳;张宴

    目的 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小儿不同类型快速心律失常的成功率、复发率、安全性及对消融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国内8家医院小儿心内科1994年4月26日至2012年9月30日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及RFCA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患儿3 058例,年龄0.33-16.50(7.6±3.8)岁.分析不同心动过速类型RFCA方法及效果、心动过速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年龄组的RF-CA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 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患儿共计3 058例,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SVT)2 561例(83.7%)及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VT/PVC) 497例(16.3%).SVT患儿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 630例(63.6%),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750例(29.3%),心房扑动/切口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AFL/IRAT) 40例(1.6%),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FAT)141例(5.5%).2 958例患儿接受RFCA,首次消融成功率96.8%,复发率4.8%,其中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原旁路/消融点复发3.6%,新的旁路/起源部位/心律失常类型1.2%.1 580例AVRT患者接受RFCA,首次消融成功率97.7%,复发率4.0%,其中原旁路复发2.4%,新的旁路/心动过速类型复发1.6%.右前/中间隔旁路首次消融成功率较低(88.2%),原旁路复发率较高(19.4%).740例AVNRT患者接受RFCA,首次消融成功率99.3%,复发率4.4%,其中原消融类型复发4.0%.40例AFL/IRAT患者接受RFCA,首次消融成功率97.5%,随访无复发.131例FAT患者接受消融,首次消融成功率84.7%.其中采用二维标测成功率81.0%;采用三维标测指导冷盐水灌注导管消融成功率91.5%.FAT患者消融复发率12.6%,其中原消融点复发率11.7%.467例VT/PVC接受RFCA,首次消融成功率93.1%,其中采用二维标测成功率92.1%;采用三维标测指导冷盐水灌注导管消融成功率100%.起源于不同部位VT/PVC首次消融成功率以左心室中后间隔起源为高,达96.9%;低为多源性VT/PVC,为66.7%.VT/PVC消融复发率6.4%,其中原消融点复发5.5%.不同年龄组首次消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FCA并发症17例(0.55%),包括完全性房室阻滞4例(0.13%),二度房室阻滞6例(0.20%),血气胸1例(0.03%),麻醉意外1例(0.03%)及血管并发症5例(0.16%).结论 RFCA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成功率高,复发率低,是根治某些类型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低龄患儿RFCA成功率、复发率及并发症与其他年龄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消融术难度有所增加,需谨慎选择.采用三维标测指导射频导管消融可明显提高难治性心律失常的消融成功率.丰富的经验及熟练的操作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 永久心脏起搏治疗对儿童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于君;陈柯萍;陈若菡;华伟;浦介麟;王方正;张澍

    目的 了解儿童患者接受永久心脏起搏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评价其长期预后.方法 收集1977年4月1日至2011年4月1日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永久心脏起搏治疗的所有患儿(≤14周岁)的临床资料.了解儿童起搏患者的基础心脏疾病、起搏器植入适应证、并发症情况以及长期预后.结果 85例患儿(男52例,女33例)接受永久心脏起搏治疗,年龄2个月~14岁,平均(8.1±4.2)岁;常见的基础心脏疾病为先天性心脏病50例(58.8%),其次为病毒性心肌炎8例(9.4%),4例(4.7%)患儿合并其他基础心脏疾病(长QT综合征,室性心动过速和肥厚型心肌病),23例(27.1%)患者无伴发疾病.起搏治疗适应证分别为房室阻滞(67例,78.8%)、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6例,18.8%)、长QT综合征(2例,2.4%),房室阻滞的患儿绝大多数(43例,64.2%)为外科修补术后.患儿随访1~291(73±62)个月,18例患儿失随访,随访率为78.8%.随访期间,20例(29.9%)患儿因电池耗竭更换起搏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9%(13例次/109次手术),包括导线移位(5例,4.6%)、囊袋内感染(5例,4.6%)、血肿(2例)和导线断裂(1例).3例患儿死亡,基础心脏病均为结构性心脏病.结论 儿童患者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心脏病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导线植入途径和起搏方式.儿童患者接受起搏治疗的长期预后主要与基础心脏疾病相关.

    关键词: 起搏器 患儿 预后
  • 儿童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疗效探讨

    作者:杨倩;李小梅;李延辉;张宴;刘海菊

    目的 探讨小儿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起源位置、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结果.方法 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小儿科住院接受射频消融的局灶性房速患儿38例,年龄3.0~13.6(7.9±3.3)岁.分析不同起源位置的局灶性房速射频消融效果、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比不同年龄组射频消融效果.结果 38例患儿中20例(20/38,52.6%)为无休止性房速,18例(18/38,47.4%)为阵发性房速.38例患儿中的12例(31.6%)并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其中10例(10/12,83.3%)继发于无休止性房速.房速起源部位以心耳部位为多见(12/38,31.6%),其次依次为肺静脉(7/38,18.4%)、心房壁(7/38,18.4%)、房间隔(7/38,18.4%)、冠状静脉窦口(3/38,7.9%)、上腔静脉(1/38,2.6%)、三尖瓣环(1/38,2.6%).38例患儿中的36例(36/38,94.7%)射频消融成功,复发10例(10/36,27.8%).复发病例中7例(7/10,70.0%)为心耳起源,外科手术将患侧心耳切除后均未再复发.18例(18/38,47.4%)发病年龄≤3岁,20例发病年龄>3岁;≤3岁组和>3岁组无休止性房速的发生率、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发生率及起源部位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对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小儿局灶性房速患者,射频消融是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②小儿局灶性房速以起源于心耳为常见;③起源于心耳部位的局灶性房速复发率与失败率高,外科心耳切除术为安全有效的补充根治方法;④小儿无休止性局灶性房速更易进展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 心律学临床研究回顾与展望-2014

    作者:张澍;林娜

    首先祝各位读者新年好,2014马到成功!在辞旧迎新之际,人们期盼未来,同时也喜欢回顾过去,尤其过去一年里发生的重大事件.在心血管领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旗下的NEJMJournal Watch Cardiology总结了去年的10件大事,至少有3件与心律学有关;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杂志旗下的CardioSource遴选的10大新闻中也有3条与心律学相关,European Heart Journal杂志已在线发表“The Year in Cardiology 2013:arrhythmias”,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杂志照例也会推出“highlights of the year”及“The Year in Review of Clinical Cardiac Electrophysiology”.我们去年发表了美国心律学会(HRS)候任主席John D.Day教授撰写的心律学科2012年10大研究进展[1],今年我们仍然请他总结了2013年10大研究[2],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借鉴.

    关键词:
中华心律失常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