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Arrhythmias 중화심률실상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6638
  • 国内刊号: 11-385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北京市门头沟区冯村西里阜外医院西山园区A楼40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澍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结合左心耳电位快速鉴别二尖瓣环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

    作者:施海峰;王新华;谭红伟;姜伟峰;周立;顾佳宁;王远龙;杨国澍;刘玉岗;刘旭

    目的 探讨结合左心耳电位快速鉴别二尖瓣环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348例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患者中发生大折返房速时,将环状标测电极置于左心耳内,消融导管置于左心房前壁,根据冠状静脉窦、左心耳和左心房前壁电位的激动模式初步判断大折返房速的机制,然后在Carto系统指导下进行激动标测和拖带标测明确折返机制,评价结合左心耳和冠状静脉窦电位快速鉴别诊断二尖瓣环折返的准确性和特异性.结果 40例房颤患者消融过程中共发生经Carto系统激动标测及拖带验证明确诊断的53种大折返房速,其中24种二尖瓣折返、19种三尖瓣折返和10种房顶依赖的折返.24种二尖瓣折返中,8种为冠状静脉窦近端领先的逆钟向折返,均表现为冠状静脉窦近端-中间-远端-左心耳(CSP-CSM-CSD-LAA)的激动模式,16种是冠状静脉窦远端领先的顺钟向折返,均表现为左心耳-冠状静脉窦远端-中间-近端(LAA-CSD-CSM-CSP)的激动模式.与Carto指导的激动标测和拖带标测出的折返环相比,用CSP-CSM-CSD-LAA或LAA-CSD-CSM-CSP的激动模式判断二尖瓣折返性房速总体敏感性100%,特异性75%,结合左心房前壁电位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特异性.结论 结合左心耳电位的快速标测是鉴别二尖瓣环折返性房速的有效方法.

  • 儿童室间隔修补术后远期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消融

    作者:高路;袁越;林利;崔烺;姚焰

    目的 报道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术后远期出现的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的电生理标测及导管消融疗效.方法 8例患儿(男、女各4例),平均年龄(7.1±4.1)岁,VSD术后1~5年发生持续性IART,8例均有左心室扩大,其中5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行心房电生理标测,部分应用三维标测( EnSite NavX)技术,标测折返环的关键峡部并行导管消融.结果 8例均自发IART,折返环关键部位分布:6例位于三尖瓣环峡部,1例于右心房界嵴至下腔静脉间,1例于三尖瓣环9点位置至界嵴间.所有(100%)患儿手术即刻成功,无并发症.平均随访(25.2±16.5)个月,2例复发,其中1例再次消融成功,总成功率7/8( 87.5%).左心室大小及射血分数均明显好转.结论 儿童VSD术后IART机制多为三尖瓣环-下腔静脉峡部依赖型心房扑动,可经导管消融治愈或明显改善.三维标测技术能准确快速定位折返环的电生理峡部并指导消融,显著减少曝光时间.

  • 湖北地区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分布调查

    作者:于胜波;黄鹤;崔红营;秦牧;刘韬;孔彬;赵庆彦;黄从新

    目的 了解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CSHF)住院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和分析湖北地区武汉、黄石、孝感、襄樊、十堰、宜昌、荆州、咸宁8市12家三级甲等医院2000年至2010年CSHF住院患者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房性早搏(房早)、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和心房颤动(房颤)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CSHF住院患者房早、房速和房颤发生率分别为35.39%、23.57%和40.8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1)房速和房颤的发生风险(HR)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与≤40岁组相比,41 ~50岁、51 ~60岁、61~70岁、71 ~ 80岁和≥81岁组房速HR分别为1.210、1.597、1.635、2.117和2.216;房颤HR分别为1.670、2.315、3.103、3.805和5.018);(2)房速和房颤HR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而显著增加(与LVEF 0.41 ~0.50组相比,LVEF 0.31 ~0.40、0.21 ~0.30和≤0.20组房速HR分别为1.238、1.541和2.169;房颤HR分别为1.565、1.640和2.104);(3)与冠心病组相比,扩张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组房颤HR分别为1.876、1.297和12.111.结论 CSHF住院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常见.房速和房颤HR随年龄增加和LVEF减低而增加,房颤HR在不同病因引起的CSHF患者中存在差异.

  • EnSite NavX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主动脉窦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

    作者:谭海斌;师睿;杨希立;温旭涛;包镜汝;黄雯;姚焰

    目的 对主动脉窦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进行标测和消融需要准确和安全.本研究尝试采用EnSite NavX标测技术对起源于主动脉窦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或室性早搏(室早)进行消融.方法 运用NavX标测系统构建主动脉窦、升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开口的三维电解剖及激动顺序图,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确认NavX导航的准确性.结合传统的电生理标测,射频消融治疗24例主动脉窦起源的室早和/或室速.结果 2例均射频消融成功,其中,左冠窦内起源16例,右冠窦内起源4例,左、右冠窦间起源4例,术中和术后无并发症.消融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时间)分别为(56.1±18.3)min、( 11.2±6.8)min.1例患者消融前发现合并左旋支中段狭窄,消融术后成功行支架术.平均随访(16±12)个月,1例室速患者有室早复发,再次消融成功.结论 NavX标测技术可以代替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主动脉窦起源的室早和/或室速的标测和消融.

  • 冠心病患者平板运动负荷试验中的QT间期滞后现象

    作者:张逸杰;包明威;谭团团;夏豪;周纪宁;杨剑雪;王芳;哈飞;黄从新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在平板运动负荷试验中的QT间期滞后现象.方法 收集2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析两组的平板运动负荷试验心电图,每份心电图测量50个点的RR间期、QTp间期(Q波起始到T波顶峰的时间)和QTe间期(Q波起始到T波终末的时间),采用Bazett公式[QTc=QT/(RR)1/2]计算QTpc间期及QTec间期.以RR间期为横坐标,QTp间期、QTe间期、QTpc间期或QTec间期为纵坐标,作散点图及曲线.比较RR间期为600、550、500、450、400 ms时,运动期QTp间期、QTe间期、QTpc间期或QTec间期与恢复期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运动期和恢复期的QT/RR曲线几乎重叠;冠心病组运动期和恢复期的QT/RR曲线在RR间期500~600 ms段明显分离,恢复期低于运动期.对照组在各RR间期下,运动期QT间期和QTc间期与恢复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在RR间期为550、500、450 ms时,运动期QTp间期和QTpc间期显著高于恢复期(P<0.05);在RR间期为550、500 ms时,运动期QTe间期和QTec间期显著高于恢复期(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在平板运动负荷试验中有明显的QT滞后现象,后者可能在冠心病的早期无创检测中发挥一定作用.

  •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脏再同步治疗急性脑栓塞一例

    作者:陈爱民;俞子东;黄鹤飞;肖滨;刘春霞;俞海风;吕仲兰

    患者男,66岁,因"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瓣置换术(AVR)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功能Ⅳ级(NYHA分级),高血压"于2010年5月29 日入院.2004年患者因"心脏瓣膜病,冠心病"行AVR联合CABG.术后长期服用"华法林、呋塞米、螺内酯、美托洛尔、辛伐他汀"等药物治疗,近年来症状时轻时重,日常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并多次因呼吸困难加重住院治疗.1周前患者受凉后气急加重,日常轻体力活动受限,呼吸困难,夜间难以平卧,端坐呼吸,服用呋塞米、螺内酯、地高辛等药物后症状不能改善,遂再次入院.

  • 三度房室阻滞致双侧胸腔积液伴右心室增大一例

    作者:孙奇;陈柯萍;戴研;马坚;张澍

    三度房室阻滞是较常见的缓慢型心律失常,一般表现为晕厥或晕厥前状态,如心悸、头晕、黑矇等.本文报道了1例三度房室阻滞的患者表现为双侧胸腔积液及右心室增大.患者女,52岁.以"心悸、头晕4d"为主诉入院,外院心电图示三度房室阻滞(图1).入院后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甲状腺功能正常;血沉(ESR) 10 mm/h;心肌酶阴性,脑钠素前体(NT-proBNP) 3841.8 fmol/ml.

  • 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

    作者:何建桂;陈艺莉;董吁钢;柳俊;王礼春;冯冲;唐安丽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虽然近10年来房颤的导管肖融发展迅速,消融方法日渐完善,但术后仍存在较高的复发率.近年的研究表明房颤消融术后早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降低早期的房颤复发率[1],但能否降低房颤的远期复发率仍存在争议[2-3].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近期和远期复发率的影响.

  • 射频消融治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术后电风暴

    作者:王志军;何浪;金红峰;孙国建;陈建明;陈明龙;沈法荣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已经成为威胁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治疗首选方法.但一些患者术后由于无休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接受多次电除颤治疗,即ICD电风暴[1].射频消融在电风暴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回顾了近两年本中心ICD及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术后电风暴患者射频消融治疗的经验.

  • 左间隔支阻滞

    作者:臧小彪;张荣峰;张树龙

    左间隔支阻滞(left septal fascicular block,LSFB)一直不为人们所熟知.国内外关于其命名混乱,包括局灶间隔阻滞( focal septal block)、间隔局灶阻滞(septal focal block)、左前间隔阻滞(left anterior septal block)、左分支间隔束传导失常(septal fascicular conduction disorder of the left branch)、左间隔浦肯野纤维网阻滞(left septal Purkinje network block)、左中隔支阻滞等.本文综合相关研究对LSFB进行论述,以期对此长期存在且容易忽视的心电形式更多的关注.

  • 大电导钙离子激活钾通道与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

    作者:吴莹;王如兴;李肖蓉

    钙离子(Ca2+)激活钾通道根据电导大小和药理特性的差异可分为3类:即大电导Ca2+激活钾通道(BK)、中电导Ca2+激活钾通道(IK)和小电导Ca2+激活钾通道(SK),其中BK通道因其对血管调节作用较大且分布广泛而备受关注[1].BK通道广泛存在于兴奋和非兴奋细胞,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膜上表达尤为丰富,不仅参与细胞膜电位的形成,而且可以维持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和舒张的动态平衡.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BK通道可增加钾离子(K+)外流,引起细胞膜超极化,使电压门控性Ca2+通道关闭,Ca2+内流减少,血管舒张.

  • 心脏导管消融与膈神经损伤

    作者:师睿;姚焰

    导管消融术已成为治疗各类快速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的措施,随着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术广泛应用于临床[1-2],导管消融引起的膈神经损伤(phrenic nerve injury,PNI)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心外膜消融技术的开展,消融大头导管的机械刺激以及在膈神经附近放电等都不可避免的会造成PNI.

  • 精确定位室间隔起搏的方法学研究进展

    作者:沈法荣;金红峰

    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为传统起搏方式,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术中导线植入较容易,易固定,在心内膜可获得长期稳定、可靠的起搏参数.该技术自用于临床以来挽救了无数缓慢心律失常患者生命.但是,RVA起搏是一种非生理性起搏,许多临床试验证实,会改变正常心脏的激动收缩顺序,导致QRS时限增宽,改变心脏收缩的同步性,进而导致心脏组织及电学重构、心脏收缩功能下降,终发生心力衰竭.另外,RVA起搏可产生使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尤其是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率增加,并增加患者的死亡率等不利影响.

  • 增龄对犬心房和肺静脉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

    作者:甘天翊;许国军;周贤惠;汤宝鹏;姜涛;李耀东;张健;李发鹏;毛婷

    目的 研究增龄对犬心房和肺静脉电生理学特性影响.方法 17只杂种犬按年龄分为两组,成年犬7只,老年犬10只,做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P波平均时限和P波离散度;放置冠状静脉窦电极,左、右心耳电极,左上、左下、右上、右下肺静脉电极,测量各部位有效不应期( ERP)、ERP离散度及频率适应性.结果 与成年犬相比,老年犬的P波平均时限延长,P波离散度增大;右心耳和冠状静脉窦近端ERP延长,左心耳和冠状静脉窦远端以及左上肺静脉ERP缩短;心房各部位及肺静脉ERP离散度增大;左心耳和冠状静脉窦远端及左上肺静脉频率适应性减低.结论 增龄对心房和肺静脉电生理影响主要是左心房和左上肺静脉ERP缩短和频率适应性减低,心房及肺静脉ERP离散度增大.

  • 经皮导管乙醇消融猪左心室后乳头肌预防心室颤动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旭;郭雷生;蔡军;隗冬梅;石亮;杨刚;刘小青;杨新春

    目的 近期研究认为富含浦肯野纤维的左心室后乳头肌存在明显的心电不均一性,可能是心室颤动(室颤)发生与维持的重要区域.本实验探索以经皮导管乙醇消融左心室后乳头肌,破坏致心律失常基质,从而预防和治疗室颤的可行性.方法 13只猪麻醉后,行双侧股动、静脉穿刺,置入鞘管及标测导管.后乳头肌消融术前,所有动物均以程序期前刺激诱发室颤.在经超声心动图和X线引导下,将微导管连同0.014 s导丝通过导引导管刺入左心室后乳头肌,撤出导丝,通过微导管中心腔注射无水乙醇(消融组6只)或生理盐水(对照组6只)1~1.5 ml,实施后乳头肌化学消融.结果 后乳头肌微导管刺入后,1只猪死于心脏压塞,12只猪完成经皮导管注射术.消融组1只诱发出持续室颤(1/6),对照组6只均诱发出室颤(6/6),左心室后乳头肌经皮导管乙醇消融术后持续性室颤的诱发率明显减低(P<0.01).结论 对正常猪在体心脏左心室后乳头肌基底部乙醇消融可以降低程序期前刺激诱发的室颤的几率.左心室后乳头肌可能是室颤发生与维持的重要致心律失常基质.

  • 神经节丛消融对心室不应期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

    作者:何文博;何勃;鲁志兵;黄兵;吴柳;胡笑容;崔博;黄从新;江洪

    目的 研究心脏神经节丛(GP)消融对心室不应期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方法 24只杂种犬随机分为GP消融组(n=12)和对照组(n=12).在左、右心室表面分别缝一10极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管记录心底部至心尖部4个不同部位电图,分别测量各个部位GP消融前和消融后伴或不伴迷走神经刺激时的有效不应期(ERP),测量ERP的空间离散度.随后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持续体表心电图记录1h,观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持续时间.实验结束后以S1S1快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测量心室颤动(室颤)阈值.室颤阈值定义为能诱发持续性室颤的小刺激电压.对照组不进行GP消融.结果迷走神经刺激和GP消融均显著延长各个部位的ERP(P<0.05).与基础状态相比,GP消融并未明显增加ERP的空间离散度(0.11±0.02对0.12±0.01,P>0.05).GP消融后,迷走神经刺激不冉延长心室ERP.冠状动脉结扎1h,GP消融组室性早搏的发生率(184±106)次/h显著高于对照组(94±91)次/h(P<0.05).GP消融组和对照组分别发生10阵,平均(2.5±1.4)s和4阵,平均(1.5±0.8)s的室性心动过速(P<0.05).GP消融组和对照组分别有8只和2只犬发生自发性室颤(P<0.05).GP消融组室颤阈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9.5±1.7)V对(10.5±2.3)V,P<0.05)].结论 在正常心脏,GP消融延长心室ERP但不增加ERP的空间离散度.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脏,GP消融显著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降低室颤阈值,提示合并冠心病的患者GP消融可能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

  • 单纯消融犬心外膜脂肪垫的远期心电生理效应

    作者:尹先东;刘兴鹏;毛俊;张颖;闫倩;董建增;马长生

    目的 探讨系统消融犬心外膜脂肪垫(完全去迷走神经)的远期心电生理效应.方法 成年雄性杂种犬16条,随机分为消融组和假手术组(各8条).消融组犬经开胸途径消融心外膜所有可视脂肪垫,假手术组仅进行开胸手术.术后8周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测定右心房、左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心尖部及右心室流出道等部位的不应期,并进行房性及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诱发.结果 术后8周实验组基础心率( 163.8±12.2)次/min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对(122.7±13.0)次/min( P<0.001);消融组犬的右心房、左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心尖部及右心室流出道不应期分别较假手术组显著缩短(除右心室心尖部P=0.012外,其他部位P<0.001),同时该组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诱发率显著增加(P=0.04),两组间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诱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仅消融犬心外膜脂肪垫可能具有远期致心律失常作用,尤其在心房水平.

  • 低强度自主神经节刺激对心房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作者:吴柳;鲁志兵;何勃;何文博;黄兵;崔博;胡笑容;江洪

    目的 研究6h低强度自主神经节(GP)刺激对犬心房电生理性质的影响.方法 22只成年杂种犬开胸暴露心脏,在左右心房、左右心耳及肺静脉缝置多极电极导管用以记录和刺激.实验组16只犬同时在左上GP及右前GP予以6h低强度高频刺激(0.1~1.0V),使心率下降10%.对照组6只犬在心房远离GP处给于同样6h低强度刺激(无心房激动).刺激前、刺激开始时及6h刺激后测定各部位有效不应期(ERP)及心房颤动(房颤)易颤窗口(WOV).结果 在实验组犬中,GP刺激开始时ERP及WOV较刺激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GP刺激6h后各部位ERP均显著缩短,总WOV显著增加(127±35对0对0,P<0.05).对照组中,刺激前、刺激开始时及刺激6h后ERP及WOV(3±2对0对0,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6h低强度GP刺激可致心房电生理性质显著改变,并有利于房颤发生,提示长期低强度自主神经系统激活可形成有利于房颤发生的电生理基质.

  • 起搏治疗对心脏自主神经基质改变的实验研究

    作者:于阳;曲秀芬;刘丽;尹德春

    目的 观察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障碍对心脏神经基质的影响,以及右心耳(RAA)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神经重构的作用.方法 28只犬随机分为窦房结损伤组、RAA起搏组、房室结损伤组和RVA起搏组.7只健康犬作为对照组.14只犬用20%甲醛滤纸片外敷窦房结区损伤窦房结,其中7只犬将起搏电极导线缝合固定于RAA上,以90次/min行心房起搏.另外14只犬于房室交界区注入无水乙醇损伤房室结,其中7只犬将起搏电极导线缝合固定于RVA,以90次/min起搏心室.起搏60d后二次麻醉,取出心脏.所有犬均于RAA、房间隔(AS)、左心耳(LAA)、RVA、室间隔(VS)、左心室心尖部(LVA)取材.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心肌中的新生神经(GAP43标测)和交感神经(TH标测)密度.结果 (1)窦房结损伤组RAA的新生神经和交感神经密度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AS、LAA及心室的新生神经和交感神经密度与对照组相似(P>0.05);(2) RAA起搏组RAA的新生神经与交感性神经密度高于窦房结损伤组(P<0.01),与对照组接近(P>0.05);(3)房室结损伤组心房和心室各部位的新生神经和交感神经密度高于对照组(P<0.01);(4)RVA起搏组心房和心室的新生神经和交感神经密度与房室结损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障碍可造成心脏神经基质的改变.RAA起搏可以逆转窦房结功能低下造成的神经重构,而RVA起搏不能逆转.

  • 迷走神经刺激对心力衰竭兔跨室壁离散度影响的研究

    作者:师幸伟;程冕;白融;阮磊;闫杰;侯宏伟;宋玉娥

    目的 研究迷走神经刺激对心力衰竭兔跨室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用阿霉素制作兔心力衰竭模型,采用单相动作电位(MAP)记录技术分别记录10只正常兔和9只心力衰竭兔左心室心肌内、中、外膜3层的MAP,分别于刺激前、后记录MAP,测量90%的动作电位时限(MAPD90),分析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变化.结果 在迷走神经刺激前,心力衰竭组与正常组比较,MAPD90有所缩短,TDR则明显增大(P<0.05);在迷走神经刺激前后的自身比较中,心力衰竭组和正常组MAPD90都有所延长,正常组TD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组TD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迷走神经刺激可使心力衰竭组的TDR减小,从而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中华心律失常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