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Arrhythmias 중화심률실상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6638
  • 国内刊号: 11-385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北京市门头沟区冯村西里阜外医院西山园区A楼40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澍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环肺静脉电隔离加心房线性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多中心临床研究

    作者:刘育;黄鹤;吴钢;袁明杰;唐艳红;王晞;黄从新

    目的 评价环肺静脉电隔离加心房线性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481例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多中心临床注册研究(AFCT研究)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分单一环肺静脉电隔离组(CPVI组,205例)和环肺静脉电隔离加心房线性消融组(CPVI+ LL组,276例).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消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3、6和12个月的成功率.结果 CPVI+ LL组手术时间[(239.0±56.6)min对(159.3±51.5) min,P<0.01]和消融时间[(94.8±22.5)min对(60.2±16.6)min,P<0.01]明显长于CPVI组,但两组X线曝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5±18.2)min对(52.4±21.6) min,P>0.05].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2%对0.98%,P>0.05).两组术后3和6个月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CPVI+LL组术后12个月的成功率明显高于CPVI组(74.2%对62.1%,P<0.05).结论 CPVI基础上增加心房辅助径线消融对持续性房颤是必要的,可增加持续性房颤中长期成功率.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并发症分析

    作者:蔡衡;万征;聂晶;姚薇;程晔;张亮;周金台

    目的 对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的并发症情况进行探讨.方法 2006年5月至2011年12月完成房颤导管消融术402例,其中阵发性房颤300例,持续及长期持续性房颤102例,男237例,女165例,年龄26~85(61.3±8.5)岁.阵发性房颤采用环肺静脉消融术式,部分病例结合神经节消融,持续及长期持续性房颤在环肺静脉消融基础上,采用递进式消融策略.对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2例房颤消融术中,共发生并发症23例,发生率为5.7%,其中心脏穿孔/压塞5例(1.2%)、膈神经损伤3例(0.7%)、脑动脉栓塞2例(0.5%)、肺动脉栓塞合并死亡1例(0.2%)、血胸1例(0.2%)、血管穿刺部位血肿7例(1.7%)、动-静脉瘘1例(0.2%)、假性动脉瘤3例(0.7%),无肺静脉狭窄及心房-食管瘘发生.结论 房颤导管消融术存在的并发症情况应引起足够重视.

  • 心脏再同步治疗中心脏静脉夹层的处理

    作者:严激;陈康玉;徐健;芮世宝;钱钧;汪靖;杨玉雯

    目的 总结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心脏静脉夹层的发生情况和处理方法,为并发症的防治提供经验.方法 选取2001年12月至2012年5月符合CRT适应证的患者348例.心脏静脉逆行造影充分显示心脏静脉各属支,将左心室导线植入靶静脉.观察心脏静脉夹层的发生情况、处理方法和结果.结果 335例患者成功植入CRT,手术成功率为96.3%.共14例出现心脏静脉夹层,发生率为4.02%.8例为轻度夹层,密切观察后成功植入左心室导线;5例为中度夹层,其中4例应用导丝技术成功植入左心室导线,1例患者择期植入左心室导线;另有1例严重夹层,出现心包积液和明显症状,积极对症处理后,择期成功手术.结论 CRT植入术应注意规范、轻柔操作,避免夹层的发生.一旦出现夹层,要根据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经验的术者可考虑应用本文所述的直接导丝技术.

  • 射频消融联合心耳切除术治疗儿童心耳部位房性心动过速疗效探讨

    作者:李小梅;刘海菊;吴清玉;潘广玉;李延辉;张宴

    目的 探讨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及心耳切除术对小儿起源于心耳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疗效以及起源于心耳房速的心电图特征.方法 因房速接受Carto电解剖标测射频消融患儿17例中证实为起源于心耳部位的房速5例,年龄3.2~12.8(8.1±4.6)岁,分析本5例患儿临床资料、心电图特点.应用Carto电解剖标测对相应心耳行冷盐水灌注射频导管消融,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病例行外科心耳切除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全部接受三维电解剖标测射频消融房速患儿17例中,5例(29%)起源于心耳部位,其中3例起源于右心耳,2例起源于左心耳.Carto激动图提示电生理机制均为局灶性自律性增高.5例患儿即刻消融成功率100%,随访2~15个月,3例(60%)复发,分别于消融术后1周、1、2.5个月接受心耳切除术,夹闭心耳即刻转复为窦性心律,术后随访5~14个月,房速无复发.3例右心耳房速患儿心动过速时体表心电图P波特点:①Ⅰ、aVL导联为正向P波;②Ⅱ、Ⅲ、aVF导联P波直立;③V1导联P波为负向且为双峰.2例左心耳房速患儿心动过速时体表心电图P波特点:①Ⅰ、aVL导联为负向P波;②Ⅱ、Ⅲ、aVF导联P波直立;③V1导联P波直立(1例),或以直立为主的正负双向(1例).结论 ①在儿童局灶性房速中,起源于心耳部位者有独特的心电图特点;②Carto电解剖标测指导冷盐水消融成功率高,但术后易复发;③心耳切除术对起源于心耳房速的疗效可靠,术前需经Carto电解剖准确标测明确房速起源于心耳.

  • 家庭监测系统在心脏再同步治疗患者中的多中心注册研究

    作者:陈柯萍;华伟;戴研;宿燕岗;陈泗林;沈法荣;张澍

    目的 评价远程无线家庭监测系统(home monitoring system,HM)在心力衰竭进行再同步治疗(CRT)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连续入选2009年3月~2010年12月在全国30家医院植入百多力(Biotronic)公司具有HM功能的CRT患者,共73例.应用HM系统每日自动传输CRT信息,特殊报警事件随时传送.植入后3、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诊室随访.结果 73例患者中,4例(5.5%)一直没有信息传输,5例没有异常事件的报警,其余64例(92.7%)均可见异常报警事件.异常报警事件分为两类:疾病相关事件(包括房性心律失常事件、室性心律失常事件、CRT双心室起搏频率过低等)占85%,系统相关事件(包括导线阻抗异常,感知功能异常)占15%.HM发现异常事件的时间均早于3、6个月门诊随访时发现相应事件的时间,且6个月时发生的疾病相关事件数明显低于3个月时.结论 对于心力衰竭植入CRT的患者,HM是一项安全可靠的远程监测方法,可以早期发现疾病相关事件及起搏系统相关异常,并可给患者带来临床长远益处.

  • 盐酸达克罗宁胶浆致QT间期延长及T波倒置一例

    作者:贾静静;甘红梅;董颖雪;高连君;张树龙;夏云龙;尹晓盟;常栋;杨延宗

    盐酸达克罗宁胶浆主要成分是盐酸达克罗宁(对丁氧基-β-哌啶苯基乙基酮盐酸盐),因其麻醉效果好、毒性低、中枢影响小,且作用快而持久、无变态反应,现在广泛应用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胃镜等内镜检查的黏膜浸润麻醉[1].长期以来,盐酸达克罗宁潜在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尤其是对心脏复极方面的影响一直未被重视,国内外亦无相关报道.本文报道了1例应用盐酸达克罗宁胶浆麻醉行胃镜检查后患者出现QT间期的明显延长及T波倒置.

    关键词:
  • 心动过速伴QRS波周期、时限长短交替一例

    作者:林文华;邸成业

    患者男,37岁,主因"间断心悸5年,再发7h"于2011年7月2日入院,入院诊断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患者心悸多于发热时发作,辅助检查未见异常.入院时体温39℃,心动过速时给予普罗帕酮70 mg缓慢静推,30 min后心动过速仍未终止;后给予胺碘酮150 mg缓慢静推,亦未终止心动过速,但记录到心电图(图1),可见QRS波规律性周期长短交替和时限长短交替,长、短QRS时限分别为260、240 ms,长、短QRS时限分别为100、80 ms.

    关键词:
  • 短QT综合征相关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宝鑫;徐亚伟

    短QT综合征(short QT syndrome,SQTS)是一种编码心肌离子通道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其功能异常从而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的疾病.这是近年来才被逐渐正确认识并引起广泛关注的一种新的心律失常综合征.临床上,该综合征以持续性QT间期和心室或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胸前导联T波对称性高尖、家族性心悸、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反复发作晕厥和心脏性猝死为特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SQTS按其发病原因分为遗传性(由基因突变引起)和获得性(由继发因素引起).

    关键词:
  • 谨防心电学干扰和伪差的陷阱

    作者:林文华;邸成业

    心电学的干扰、伪差和正常的心电波混杂在一起,会使正常心电波的形态发生改变.多数情况下干扰、伪差导致的心电波形改变容易识别,不会造成误诊,但有时则难以分辨,甚至酷似某些心律失常,导致误诊、错误治疗.因此,需谨防心电学干扰、伪差的陷阱,避免错误诊断和治疗.心电学的干扰、伪差可形成的心律失常波形和冠心病波形有假性心房扑动(房扑)、假性心房颤动(房颤)、假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假性心室颤动(室颤)、假性窦性停搏、假性急性心肌梗死等.排除这些干扰、伪差需结合患者"发病时"是否有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相关症状,是否在规律运动,是否合并使患者不自主运动的疾病,以及体位等[1-2].

    关键词:
  • 右束支阻滞心力衰竭患者能从心脏再同步治疗获益吗

    作者:樊晓寒;华伟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目前众多心力衰竭防治指南推荐的中重度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临床试验和临床实践已经证实在适当选择的心力衰竭患者中CRT可显著提高心功能,改善心力衰竭症状,减少心力衰竭再住院率和提高生存率[1-2].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对心力衰竭的器械治疗指南进行了更新,指出CRT对于合并典型的左束支阻滞(LBBB)的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心力衰竭以及Ⅰ/Ⅱ级合并QRS间期≥150 ms的心力衰竭患者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 肾去交感神经对心房神经节刺激诱发心房颤动的影响

    作者:于胜波;代子玄;邹明辉;王徐乐;肖金平;赵庆彦;黄从新

    目的 探讨经导管消融肾交感神经后对心房右前神经节(ARGP)刺激诱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方法 13只犬随机分为对照组(n=7)和消融组(n=6).对照组犬于右侧第4肋间开胸,采用不同电压高频刺激(20 Hz,0.1 ms) ARGP,观察心率减慢和房颤诱发情况;消融组犬先监测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后行双侧经皮介入肾动脉消融,喂养6周后ARGP刺激同对照组.消融组犬在肾动脉消融前及后6周取静脉血检测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醛固酮水平.结果 消融组AERP在消融前及后6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4.4± 19.2) ms对(142.0±21.5) ms,P>0.05].与对照组相比,消融组犬ARGP刺激引起心率减慢50%所需电压[(3.5±1.6)V对(1.6±0.3)V,P=0.03]和诱发房颤的低电压[(5.1±1.0)V对(2.1±0.7)V,P=0.03]明显升高.消融组犬消融6周后血清AngⅡ[(142.8±31.7) pg/ml对(91.7±23.8)pg/ml,P=0.01]和醛固酮水平[(272.2±37.4) pg/ml对(156.3±17.6)pg/ml,P<0.01]明显降低.结论 肾去交感神经可抑制ARGP刺激对房颤的诱发,其机制可能与肾去交感神经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降低有关.

  • 氢氧化钠介入制作大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模型

    作者:耿乃志;陈畑宇;张硕辛;刘丽霞;吴亚萍;刘丹丹;陈磊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是由于窦房结或其周围组织器质性病变导致窦房结冲动形成障碍,或窦房结至心房冲动传导障碍所致的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常伴多种心律失常.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建立实验性窦房结功能损伤(SND)动物模型是研究和开发防治病窦综合征药物和其他治疗方法的可靠手段.本实验采用介入方法,探讨甲醛、氢氧化钠等药物制作大鼠病窦综合征模型的可行性.

    关键词:
  • 精彩2012——心律失常领域10大研究回顾

    作者:John D.Day;张澍

    2012年已经过去,我们进入了2013年! 2012年是令人兴奋的一年,在心律失常领域出现了许多新发现和进展.现简要探讨一下2012年10大研究,这些研究必将对未来数年的心律失常领域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 关注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作者:曹克将;张澍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非持续性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与心室颤动(室颤).室性心律失常可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速和特发性左心室室速,但更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近年来引人关注的"离子通道病"患者,虽心脏结构无明显变化,但由于患者心脏电学异常,常导致室性心律失常.

    关键词:
  • 家庭监测在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中的应用

    作者:池菊芳;郭航远;周妍;唐伟良

    目的 评价家庭监测在心脏起搏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植入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的患者,及通过家庭监测系统所获得的每日资料和报警的数据,分析信息的成功传输比例、起搏器阈值变化和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 自2009年5月至2011年6月间浙江地区55例植入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患者,双腔起搏器46例、CRT 5例、ICD 2例、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2例,其中男39例,女16例,年龄40~86(70±10)岁.平均随访(320±163)d.共接收信息17430次,信息成功传输比例79.9%,发现异常事件399次,其中疾病相关事件216次(54%),系统相关事件183次(46%).双腔起搏器患者1个月内导线阈值不稳定相关事件较多,占总事件41.0%,双腔起搏器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相关事件较多,占心律失常事件62.1%.5例CRT患者和2例CRT-D患者心律失常报警以室性早搏增多和CRT比例下降为主,占总事件38.2%,2例ICD患者术后多次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结论 家庭监测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的监测设备.利用家庭监测系统传输的信息可以及时调整监控参数、治疗心律失常.

  • 短QT间期并Brugada样心电图患者SCN5A突变的分子遗传学及电生理机制

    作者:周慧;俞建华;胡金柱;程晓曙;洪葵

    目的 发现1例短QT间期合并Brugada样心电图患者,具有猝死家族史,报道其分子遗传及电生理机制研究结果.方法 通过DNA直接测序法进行候选基因突变筛查.对表达突变基因序列的HEK293细胞进行膜片钳分析,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 基因筛查发现患者SCN5A基因第2066位核苷酸G>A杂合子错义突变,从而导致第689位密码子由精氨酸变成组氨酸(R689H).细胞膜片钳分析发现R689H突变型钠通道不能产生任何电流,提示R689H突变功能丧失.结论 首次发现SCN5A基因R689H杂合子错义突变导致蛋白功能丧失,以及短QT间期合并Brugada样心电图的重叠表型.

  •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井成;曹克将

    "早期复极"这个名词早是由Grant等[1] 1951年提出,用于描述过早复极引起的ST段变化和相关T波改变,并且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心电图变异现象.直至2008年Ha(i)ssaguerre等[2]和Rosso等[3]颠覆了这个传统的观念,他们在特发性心室颤动(室颤)幸存患者的心电图上发现了早期复极改变.本文就早期复极综合征(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的临床研究现状、心电图特点、致病机制和分子遗传基础的关联做一综述.

    关键词:
  • 心内膜及心外膜途径消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

    作者:杨庆;孔令秋;付华;胡宏德;崔凯军;刘兴斌;姜建

    目的 探讨经心内膜和/或心外膜途径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室性心动过速(VT)行射频消融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自定的DCM患者VT消融流程,根据临床VT的不同诱发结果,采用不同的消融终点,联合心内膜和心外膜途径消融治疗.2009年12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DCM合并VT患者,评价射频消融疗效.结果 共17例患者完成射频消融.其中14例通过心内膜标测消融,3例联合心外膜标测消融.术中10例患者诱发并记录到19种VT,加上1例无休止性发作的VT,以临床VT不能诱发为消融终点,DCM患者VT消融术后即刻成功率为90.91%(10/11),平均随访(17.6±3.5)个月,2例复发.余6例未能诱发临床VT,根据发作时临床心电图,起搏标测确定临床VT出口后消融出口附近异常电位,6例患者均达到消融终点(晚电位和碎裂电位消失或电压降低至少50%),平均随访(18.9±5.3)个月,其中2例复发,但发作频度明显降低.结论 对DCM的VT患者,联合心内膜和心外膜途径消融,根据临床VT的不同诱发结果而采用不同的消融终点,可简化消融方法,提高DCM患者VT射频消融成功率.

  • 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缺血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作者:倪杰;杨兵;居维竹;赵育洁;袁义强;张凤祥;陈红武;顾凯;郦明芳

    目的 介绍缺血性心肌病伴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三维标测方法及消融策略.方法 7例缺血性心肌病室速患者(男6例,女1例),年龄46~70(57±8)岁.经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室速反复或无休止发作,包括1例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频繁放电而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三维电解剖(Carto)标测.首先进行心室基质标测,继而结合激动时间、起搏、拖带等标测方法,分析室速的起源点、折返路径和出口,了解病变基质与其关系.对室速出口部位及病变周边的晚电位给予局灶消融.结果 7例患者共诱发出13种心动过速,均起源于左心室,平均心动周期(309±65)ms.5例(8种室速)消融治疗即刻成功,1例(2种室速)部分成功,1例(3种室速)消融失败.随访6 ~36(21±11)个月,成功患者中1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部分成功和消融失败的2例患者,植入ICD(其中1例原已植入)并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室速发作减少.结论 通过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明确缺血性心肌病室速患者的心室病变基质,在此基础上进行激动标测和心内各种电刺激技术,明确室速的起源、折返环路及关键峡部、缓慢传导区出口,据此制定消融策略可以成功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室速.部分患者消融失败和复发,可能是由于室速起源于心肌深部、心外膜或乳头肌等部位而消融困难.

  • 植入心律转复除颤系统患者的死亡原因分析

    作者:孙国建;吴巧元;何浪;刘元伟;沈法荣

    目的 分析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及心脏再同步除颤器(CRT-D)患者的死亡原因.方法 将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浙江医院植入ICD及CRT-D的所有患者分为3组:ICD一级预防组,ICD二级预防组及CRT-D组.分析在随访过程中所有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主要死亡原因设置为:心力衰竭死亡、其他心脏原因死亡、非心脏原因死亡、猝死及不知原因死亡.结果 共有289例患者植入ICD或CRT-D,ICD一级预防51例,二级预防107例,CRT-D 131例.平均随访(4.6±2.5)年,死亡54例,其中ICD一级预防有5例(9.8%)患者死亡,ICD二级预防20例(18.7%)患者死亡,CRT-D组29例(22.1%)患者死亡.10年累计所有原因病死率为18.7%.心力衰竭性死亡25例(46.3%),非心脏原因死亡19例(35.2%),有3例(5.6%)患者猝死.结论 在植入ICD或CRT-D的所有患者中,心力衰竭死亡及非心脏原因死亡是常见的死亡原因.猝死在死亡患者中的比例较低.

  • 心腔内超声指导左前侧乳头肌室性早搏消融一例

    作者:居维竹;陈明龙;杨兵;张凤祥;陈红武;顾凯;郦明芳;曹克将

    起源于心室乳头肌的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新近发现的一类特殊心律失常.由于解剖位置特殊,射频消融有较大难度.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在国内率先应用心腔内超声(intracardiac ECHO,ICE)指导对1例起源于左心室前组乳头肌的室早进行了射频消融.术中导管与乳头肌解剖关系清晰可见,术者较易将消融导管头端稳定贴靠至乳头肌从而实施标测消融.在该病例中,ICE提供了与传统标测完全不同的操作体验,现将过程汇报如下.

    关键词:
中华心律失常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