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Arrhythmias 중화심률실상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6638
  • 国内刊号: 11-385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北京市门头沟区冯村西里阜外医院西山园区A楼40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澍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肺动脉参考导管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

    作者:杜先锋;储慧民;何斌;沈才杰;丰明俊;刘晶;郁一波;陈晓敏

    目的 与传统冠状静脉窦导管定标技术对比,评价肺动脉导管定标技术在NavX系统(美国圣犹达公司)指导下行心房颤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宁波市第一医院心内科连续收治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304例房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软件分组后采用肺动脉导管定标技术(A组,152例)或冠状静脉窦(CS)导管定标技术(B组,152例)于NavX系统指导下行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消融策略:所有患者均先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持续性房颤患者加行左心房碎裂电位消融及左心房顶部、二尖瓣峡部、下腔静脉-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必要时再加行上腔静脉、CS口部及窦内消融.结果 术中A组平均建模次数[1~2(1.09±0.28)次对1~3(1.18±0.44)次,P<0.05)及X线曝光时间[3.00~23.26(9.32±3.77) min对2 53~39.37(11.22±6.83) min,P<0.01)均少于B组.术后随访,两组总体消融成功率(77.63%对68.42%,P>0.05)及阵发性房颤消融成功率(80.95%对77.9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肺动脉导管定标组的持续性房颤消融成功率更高(75.28%对60.71%,P<0.05).两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肺动脉导管定标技术在NavX系统指导下行房颤射频消融术,能显著减少模型移位及重建,减少X线曝光时间,并可能提高持续性房颤的消融成功率.

  • 国产心脏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引导下射频导管消融持续性心房颤动

    作者:金志清;杨桂棠;王祖禄;梁明;梁延春;丁明英;于海波;韩雅玲

    目的 应用国产心脏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olumbusTM系统)引导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观察此系统的精确性和导管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1月至10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应用国产ColumbusTM系统引导下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射频导管消融持续性房颤30例患者,男26例,年龄41~75(59.0±8.8)岁.30例在国产ColumbusTM系统引导下行左心房内环肺静脉电隔离术,部分患者配合左心房顶壁线和/或三尖瓣环峡部线性消融等.结果 30例消融组术中均完成环肺静脉电隔离,第12、13例分别行左心房顶壁线或三尖瓣环峡部线消融,均达到消融终点.术中三维解剖定位准确,无移位等发生.术后均完成12个月随访,23例(76.7%)无复发,7例复发房颤(6例)或不典型心房扑动(房扑,1例),其中1例术后半年再次行射频消融术,随访半年未再复发.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中均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国产ColumbusTM系统引导下射频导管消融持续性房颤定位准确、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 经左侧间隔部消融常规方法失败的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作者:邱林林;刘学庆;郜黎伟;唐剑锋;陈红武;杨兵;陈明龙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之一,占成人室上性心动过速的60%,临床上主要采用消融策略为右侧慢径改良[1].传统的慢径改良部位在右侧房间隔Koch三角中下部,消融时靶点图呈小A大V,A波低幅多相或先低幅低频后高幅高频的“双波”,AV波幅比值<0.5,无H波.慢径改良治疗AVNRT的成功率超过95%,但仍有1.5%~4.0%的患者在右侧间隔部反复消融后仍有复发[2-4];如多次消融、或快径区域消融,其房室阻滞的发生率也相对增加[3,5-6].对于这类患者,近年有个案报道在左侧慢径区域消融成功[3,7-10].本研究回顾2例AVNRT患者,均经3次右侧慢径区域改良,心动过速仍反复发作,后经左侧慢径区域改良获得成功,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
  • 右心室间隔部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

    作者:王永光;林加锋;李岳春;季亢挺;殷日鹏

    目的 探讨右心室间隔部起源特发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PVC/VT)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06年7月至2014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PVC/VT共938例中,62例特发性右心室间隔部起源的PVC/VT,年龄8~84(57.0±18.8)岁,所有患者完成标测与消融,分析其不同部位体表12导联心电图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 消融成功49例(成功率79.03%),均无并发症发生.其心电图有下列特征及变化规律:①Ⅰ导联以正向波为主呈R型;②aVL导联多数呈R型,少数呈m、r或qr型;③aVR导联可呈QS、qs或r型;④起源点高低与下壁导联R波振幅呈正相关,而与S波振幅呈负相关;⑤右心室间隔部起源多数患者下壁导联至少有1个或多个导联有S(s)波;⑥除右心室间隔邻近三尖瓣环段和中段上部起源者V1呈rS型外,其他部位起源者V1多数呈QS型,且随着起源点向下向中段及心尖段移动,其胸前导联R波高度及其分布的导联范围越来越少,QS波群的范围则越来越广,S波振幅越来越深.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右心室间隔部的PVC/VT安全有效.其不同起源心电图特征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缩短消融术时间.

  • 压力感知导管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中的价值

    作者:乔宇;姚焰;吴灵敏;侯炳波;陈刚;丁立刚;张澍

    目的 非透壁性损伤是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旨在应用压力感知导管观察左心房不同部位的导管贴靠情况并了解其对消融效果的潜在影响.方法 共纳入2014年3月至5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首次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23例,男21例,平均年龄(53.6± 10.6)岁,其中15例阵发性房颤,采用压力感知导管,在关闭压力显示窗口下由同一名熟练消融术者在左心房15个部位(左心耳-左肺静脉嵴部上、中、下段;顶部-左上肺静脉口、正中、顶部-右上肺静脉口;左上-下肺静脉间后壁、右上-下肺静脉间前、后壁;二尖瓣峡部游离壁上、中、下段、间隔峡部上、中、下段)进行贴靠,操作者采用传统方法根据局部电位大小、阻抗、透视及三维导航判断贴靠满意时记录导管-心房接触力(contact force,CF).CF< 10 g为贴靠不佳,10 g~<40 g为贴靠良好,≥40 g为过度贴靠.结果 在23例房颤患者中共记录345个点,CF中位数为25 g(Q3:10~23 g),其中,贴靠不佳、贴靠良好、过度贴靠的点分别为85个(24.6%)、241个(69.9%)、19个(5.5%).贴靠不佳的位置常见于嵴部上、中、下段,其CF分别为7 g(Q1-Q3:3~12 g)、8 g(Q1-Q3:4~12 g)及10 g(Q1-Q3:4~22g),贴靠不佳的点分别占56.5%(13/23)、52.2%(12/23)及47.8%(11/23).过度贴靠的位置常见于顶部-右上肺静脉口、间隔峡部上、中段,其CF分别为27 g(Q1-Q3:17~32 g)、26 g(Q1-Q3:13~37 g)及23 g(Q1-Q3:20~30 g),过度贴靠的点分别占17.4% (4/23)、21.7%(5/23)及17.4% (4/23).结论 在传统消融方法下,左心耳-左肺静脉嵴部是导管贴靠困难的位点,可能为房颤复发的重要原因,而右侧肺静脉口周围则易压力过高,导致心脏压塞的风险相对较高.

  • 我国接受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治疗的老年患者磁共振检查的需求调查

    作者:刘兴鹏;田颖;任明;周菁;何泉;储慧民;刘启明;李述峰;高兵兵

    目的 回顾性调查我国接受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治疗的老年患者对磁共振(MRI)检查的真实需求,为相关的医疗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问卷调查2010年至2012年间国内8家具有独立心律失常亚专业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共950例,年龄≥65岁,且已接受CIED治疗的患者,每人接受10个与MRI检查相关的问题.结果 95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77±10)岁,其中男536例(56.4%).植入CIED前,247例(26%)曾接受过MRI检查.在植入CIED后平均(2.3±1.1)年的随访期中,131例(14%)患者被告知有必要进行MRI检查,其中57例(6%)为术前曾接受MRI检查者.因此,CIED术前和术后累计具有MRI检查真实需求的患者为321例(33.8%).332例(34.9%)患者对因体内存在CIED而无法接受MRI检查表达了担心.493例(52%)患者计划在未来CIED更换时选择能接受MRI检查的设备.人民币7万元以下被认为是MRI相容起搏器的合理价格.结论 在我国大中城市,具有CIED适应证的老年人群具有较高的MRI检查需求.

  • 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伴心房扑动射频消融一例

    作者:曹佳宁;杨承健;陈英;金艳;杨军;黄强;徐欣

    经导管射频消融已成为快速心律失常首选根治性治疗措施,但是对合并心脏畸形的患者有其特殊性,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与其他胸腔静脉畸形相比是常见的一种,本文报告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合并心房扑动(房扑),射频消融1例.患者男,62岁,因心悸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心电图:房扑(Ⅰ型)(图1(A)),Ⅱ、Ⅲ、aVF导联f波倒置,V1导联f波直立.先后给予美托洛尔、胺碘酮、普罗帕酮治疗,未能转复为窦性心律,且心室率仍维持100~110次/min.建议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入院前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达标>3周,常规检查: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电图均未提示器质性心脏病及心内血栓.

    关键词:
  • 心房主动电极导线晚期心脏穿孔一例

    作者:杜荣增;姜正南;钱骏;吴骏;周烨;陈广华;梁仪;严金川

    患者女,46岁,2014年1月26日因“反复心悸不适4d”入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入院前1个月上呼吸道感染史,4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不适,不伴胸闷、胸痛,无头晕、头痛,无黑矇、晕厥,无气喘及呼吸困难,无咳嗽、咳痰.心悸不适曾反复出现,当地医院查心电图示:三度房室阻滞,室性逸搏心律,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考虑“急性心肌炎”,给予激素等治疗.本次急诊入院时复查心电图示三度房室阻滞,室性逸搏心律(图1).患者心悸以来无畏寒、发热,无腹痛、腹泻,胃纳一般,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入院体格检查:血压130/80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自主体位,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44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诊断:心律失常,三度房室阻滞,室性逸搏心律.

    关键词:
  • 心外膜起搏电极植入技术及应用

    作者:任崇雷;高长青

    心外膜起搏电极的应用历史很早,早用于心脏起搏的电极导线均为放置在心外膜的电极片.早期的心外膜起搏电极易损坏,且存在感知功能差、易发生慢性输出阻滞等.自1958年Furman等首次经静脉放置心内膜电极导线后,心外膜起搏电极导线已很少应用,但仍是心内膜电极导线的必要补充.随着制造工艺的发展,特别是激素电极导线的普遍应用[1-2],目前心外膜起搏电极的性能已得到很大改善,同时外科技术的发展也为心外膜起搏电极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3-4],心外膜起搏电极的应用日益增多.现就心外膜起搏电极植入技术及应用综述如下.

    关键词:
  • 左心室多部位起搏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陈慧;蓝荣芳;徐伟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使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明显获益[1-2].但CRT也存在30%左右的无反应性[1]及潜在的致心律失常的作用[3-5].近年来新的CRT植入技术的改革,使得左心室多部位起搏CRT(multi-site left ventricular pacing CRT,MSLV CRT)逐渐进入临床医生的视线[6-7].部分临床研究提示,与目前传统方式双心室起搏CRT(bi-ventricular pacing CRT,Bi-V CRT)比较,MSLV CRT不仅可以进一步改善心室再同步,还能降低心肌复极离散度[6-8].本文就Bi-V CRT面临的困境及MSLV CRT临床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关键词:
  • 起搏器房室间期的优化与调整

    作者:李骁;宿燕岗

    起搏器房室间期(AV delay/AV interval,AVD/AVI)相当于心脏自身的PR间期,是在一次感知或起搏心房事件后,起搏器在起搏心室前等待自身心室波出现(“心室逸搏”)的时间.合适的AV间期则可获得预期的心脏电机械同步,而不合适的AV间期可以导致不良的血流动力学后果.我们在此对AV间期的调整方式、动态变化以及其优化方案做一综述.

    关键词:
  • 心外膜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研究进展

    作者:刘铮;方丕华

    临床中约9% ~ 25%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经心内膜导管消融难以成功[1-4].随之,外膜室性心律失常逐渐被认识,本文概述近年来心外膜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的临床研究进展.1.心外膜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心外膜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QRS波形态有其独特性.由于激动出口距离内膜侧的普氏纤维较远,常常表现为QRS波初始激动缓慢.作为同样反映初始除极缓慢的指标,胸前导联大转折指数(MDI)是近期受到广泛认同的提示外膜起源的心电图参数.Daniels等[4]发现与其他流出道起源相比,心前静脉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MDI≥0.55;Doppalapudi等[5]发现房室交叉起源室性心律失常MDI≥0.55;晚近,Valles等[6]判定外膜起源非缺血性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标准包括假预激(假△波)≥75 ms,MDI≥0.59.

    关键词:
  • 靶向转导外源性Gαi2C末端肽段对心房及肺静脉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作者:蒋华;周祁娜;张健;周贤惠;李耀东;汤宝鹏

    目的 研究外源性Gαi2C末端肽段(Gαi2C-terminal peptide,Gαi2ctp)对心房及肺静脉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家犬14只(11~23 kg)分为2组:对照组(n=7),给予单纯的超声微泡造影剂六氟化硫微泡(声诺维);实验组(n=7),给予制备好的携Gαi2ctp靶向超声造影剂,观察两组犬心房和肺静脉的有效不应期(ERP)、ERP离散度(dERP)、ERP频率适应性干预前后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左心房靶向转导Gαi2ctp后左心耳、左下肺静脉、左上肺静脉的ERP显著延长[0.5 h:(112.57±11.74) ms对(133.57±17.01) ms,P<0.05;(113.57±10.69) ms对(131.43±9.89) ms,P<0.05;(116.14±9.35) ms对(132.86±9.52) ms,P<0.05;1 h:(110.01±13.23) ms对(132.14±20.38) ms,P<0.05;(115.71±6.07) ms对(129.29±12.72) ms,P<0.01;(114.01±9.62) ms对(132.14±11.85) ms,P<0.05;2 h:(111.43±11.44) ms对(133.76±12.15) ms,P<0.01;(112.86±9.06) ms对(130.01±9.76) ms,P<0.05;(117.14±9.06) ms对(131.43±13.45) ms,P<0.01],右心耳、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的ERP轻度延长或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左心房靶向转导Gαi2ctp后心房各部位dERP显著减少(P<0.05),ERP频率适应性增加(P<0.05).结论 外源性Gαi2ctp作用于Gαi蛋白C末端肽结构,阻止Cαi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延长心房及肺静脉不同部位的ERP,减少dERP,从而抑制心房颤动的发生.

  •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术后感染的预防和处理

    作者:陈柯萍;张澍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包括心脏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以及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随着适应证的拓宽和人口老龄化,CIED的植入数量日益增加,感染数量也相应增加.国外早期文献报道CIED感染的发生率为0.13% ~ 19.90%[1-2],一旦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死率可高达27%[3].国内报道起搏器感染发生率为0.93%~2.10%[4-5],而更换后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首次植入(1.96%对0.69%,P<0.01)[5].不容乐观的是,尽管CIED的技术以及临床植入水平均较前有很大进步,但CIED感染的发生率却并无下降趋势,国外文献报道CIED感染发生率增长明显高于其植入数量的增加.

    关键词:
  • 起搏器囊袋感染多次复发一例:经验与教训

    作者:段徐;凌峰

    患者男,71岁,2008年5月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植入双腔起搏器.2008年9月因囊袋皮下瘀斑肿胀入院,诊断为“起搏器囊袋血肿”,阿洛西林和左氧氟沙星预防感染治疗2周后出院.2008年11月因起搏器囊袋破溃入院,诊断为“起搏器囊袋感染”,脓液培养示“表皮葡萄球菌”,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建议患者去除起搏系统,但患者表示拒绝.行起搏器囊袋清创术,于原囊袋下方重做囊袋重置起搏器.术后好转出院.2011年7月因囊袋肿胀入院,诊断为“起搏器囊袋感染”,头孢唑林和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后改用万古霉素治疗.患者拒绝手术治疗,经药物保守治疗2周后出院.

    关键词:
  • 经静脉拔除导线处理起搏系统感染的初步临床经验

    作者:余洪松;李晓宏;吉文庆;徐伟

    目的 经静脉拔除导线处理起搏系统感染的临床经验及相关拔除工具的应用评价.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起搏系统相关感染在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187例,男103例,平均年龄(63±8)岁.采取经静脉拔除导线的方法,总结不同导线拔除工具的临床结果.结果 行起搏系统移除及导线拔除的患者共187例,移除导线318根.平均导线植入时间(82.0±26.4)个月.经细菌学检查后诊断为囊袋感染的142例,血行感染3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2例.318根导线中采用简单牵引拔除19根,采用锁定导丝加套叠式扩张鞘303根,采用可旋转螺纹头端鞘(Evolution机械鞘)10根,采用Snare网篮圈套器拔除5根.309根导线经静脉径路完全移除,5根被动导线部分移除(均为植入时间超过15年).4根导线经外科开胸后移除.操作相关并发症6例,包括肺栓塞、心脏压塞、气胸以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无死亡病例.再植入患者171例,其中再植入途径对侧168例,同侧3例.结论 经静脉导线拔除术是起搏系统感染处理的有效方法.合理选择工具有助于提高导线拔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感染后的再植入

    作者:沈敏;刘兵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包括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心脏疾病中的治疗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起搏器及ICD植入适应证的扩大,CIED植入量明显增加.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1997年至2004年,起搏器及ICD的植入量分别增加了19%和60%,接受CIED植入的患者中,70%年龄在65岁以上,75%以上的患者至少有1种或多种疾病,而随之而来的,CIED的感染(CDI)增加了124%[1].

    关键词:
  • 经静脉途径拔除导线的临床分析

    作者:白慧;任晓庆;马坚;王京;王方正;张澍

    目的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导线经静脉途径拔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不同类型导线拔除的成功率.方法 选择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经静脉途径拔除导线的患者215例(共计406根导线),回顾性分析导线拔除适应证、拔除工具和方式,拔除导线类型、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 共215例患者(共计406根导线)纳入该研究.其中感染174例,导线故障37例,有症状的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4例.拔除右心房电极导线167根,右心室电极导线187根,左心室电极导线19根,除颤电极导线26根.导线拔除总成功率为98.3%(399/406),其中导线完全拔除346根(完全成功率85.2%,346/406);失败3例,共7根导线(失败率1.7%,7/406).比较直接牵拉、锁定钢丝和机械性扩张鞘拔除右心房、右心室和除颤电极导线的成功率,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发生严重并发症,1例为心脏压塞,另1例为三尖瓣大量反流.结论 经静脉途径拔除导线安全有效.

  •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囊袋感染保守治疗的初步临床体会

    作者:刘俊鹏;杨杰孚;佟佳宾

    目的 完全移除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囊袋感染患者的电子系统存在困难,探讨保守处理此类感染,即完全或部分保留电子系统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北京医院心内科2005年1月至2015年3月共8例CIED囊袋感染患者,因各种原因拒绝行全套起搏系统移除,对感染囊袋及装置进行彻底清创:去除感染坏死组织、慢性炎性组织、肉芽及瘢痕组织,并对创面进行彻底消毒,使用过氧化氢溶液、络合碘、生理盐水、抗生素反复冲洗腔隙,再使用甲硝唑、庆大霉素局部浸润灌洗.8例患者均未拔除导线,其中6例移除脉冲发生器(75%).术后辅以静点抗生素及物理治疗.结果 随访3~59(中位:34.12±20.99)个月,8例患者均感染控制,伤口愈合.结论 CIED囊袋感染通过彻底清创、抗菌药物局部灌洗、残留电子系统的合理处理、联合抗感染及物理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控制感染.

  • 起搏器植入12年后四根导线拔除一例

    作者:沈法荣;何浪;孙国建;付蕾;钟诚;欣明花

    随着起搏器植入数量逐年增加,因导线故障或起搏系统感染而需拔除导线的患者数量也相应增加,而拟拔除导线的类型及植入时间均将影响手术的风险及成功与否.我院于2015年7月21日进行了因起搏器多次更换及新增导线植入术后囊袋感染而拔除导线并移除起搏系统的病例.

    关键词:
  • 经静脉导线拔除术单中心临床经验

    作者:李学斌;王龙;李鼎;刘刚;段江波;昃峰;田轶伦;郭飞;苑翠珍

    目的 经静脉导线拔除术是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感染处理的核心技术.本文将单中心在导线拔除术以及工具选择方法的经验及临床应用做一总结.方法 本研究自2007年至2014年,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2007年1月至2013年5月,第2阶段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共纳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患者501例,拔除1 032根导线.分别比较两个阶段中导线拔除术的成功率、并发症、电极类型、使用工具等.结果 第1阶段2007年1月至2013年5月,纳入患者252例,共拔除导线509根.其中,右心房电极导线189根(37.1%),右心室电极导线272(53.4%),左心室电极导线24根(4.7%),除颤线圈24根(4.7%).平均植入时间为27(0.3~360.0)个月.导线拔除成功率98.9%,严重并发症6例,死亡2例(0.79%).第2阶段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共纳入患者249例,共拔除导线523根.其中,右心房电极导线201根(38.4%),右心室电极导线240(45.9%),左心室电极导线35根(6.7%),除颤线圈47根(9.0%).平均植入时间为38(0.4~490.0)个月.导线拔除成功率100%,严重并发症3例(1.2%),无死亡病例.第2阶段中,Evolution机械鞘组拔除导线77根,并发症1例(1.3%).Snare组拔除导线400根,严重并发症1例(0.25%).结论 经静脉导线拔除术是CIED感染处理安全有效的方法,其伴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合理选择特殊工具有助于提高导线拔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合中心经验,下腔装置Snare可以作为导线拔除术的首选工具.

  •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感染的现状与处理

    作者:陈学颖;宿燕岗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包括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除颤器(CRT-P/D)、植入型心电记录仪等.近年来,随着植入数量的激增,CIED感染发生率明显升高,成为临床并不少见的新问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概述CIED感染目前的现状与处理.

    关键词:
中华心律失常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