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Arrhythmias 중화심률실상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6638
  • 国内刊号: 11-385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北京市门头沟区冯村西里阜外医院西山园区A楼40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澍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1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作为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

    作者:王礼琳;范洁;孟洁;邓旭;苗云波;谢红;周乐今

    目的 探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作用.方法 12例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男性11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59.4岁.心功能Ⅱ~Ⅲ级(NYHA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0.23~0.36,常规进行标准抗心力衰竭治疗.患者均行ICD植入,并进行ICD参数的设置.术后1、3、6个月,以后每6个月随访1次,观察病人的临床症状,随访时通过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的资料进行分析,了解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ICD的工作情况.结果 术中及随访期间无死亡及心力衰竭加重,无手术并发症.全部病例随访了3~30个月,其中2例患者发生心室颤动(室颤),除颤成功,3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ATP转复成功,1例患者因心房颤动快速心室率发生误放电,通过药物控制心室率及调整ICD参数,未再发生误放电.结论 12例心力衰竭患者中在随访期内(3~30个月)5例(42%)发生了室颤或室性心动过速,均经ICD成功复律.因此,ICD能有效预防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性猝死.

  • Brugada综合征合并先天性长QT综合征一例

    作者:朱刚艳;曲哲;黄从新;杨波;江洪;李晓艳;许家俐

    目的 报告1例反复发作晕厥伴胸前导联J-ST-T显著抬高患者的临床过程.方法 1例15岁男孩反复于夜间卧床休息时发生晕厥,对该患者及其父母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行普罗帕酮激发试验.对患者进行冠状动脉,左、右心室造影和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 患者及其父母无器质性心脏病依据,无阳性猝死家族史.患者直立倾斜试验阴性,冠状动脉和左、右心室造影正常,心内电生理检查未发现异常,未诱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基础心电图胸前导联J-ST-T显著抬高,晕厥后窦性心动过速时J-ST-T降低伴QTc延长.静脉注射普罗帕酮70 mg后胸前导联J-ST与T波第二峰进一步抬高.患者母亲基础心电图ST-T类似于LQT3,但QTc正常.患者父母在静脉注射普罗帕酮70 mg后胸前导联ST-T均进一步抬高.结论 该患者心电图不同于已报道的Brugada综合征合并LQT3,可能为新的SCN5A基因突变导致的一种新的表型.

  • aVR导联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预测价值

    作者:邓敏;宋建平;蒋廷波;杨向军;刘志华;蒋文平

    目的 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对比,研究Avr导联ST段改变的特征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相关动脉定位的意义.方法 对比65例急性心肌梗死,其中右冠状动脉近段闭塞26例、右冠状动脉远段闭塞29例、左回旋支(LCX)闭塞10例,分析在病人胸痛发作12 h内的心电图变化.结果 三组病人下壁导联的ST段抬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Avr导联ST段压低,提示右冠状动脉(RCA)闭塞,如不伴Avr导联ST段压低,则提示LCX闭塞.右冠状动脉近段闭塞,不影响胸前导联ST段,心电图指标阳性预测值96.7%;右冠状动脉远段闭塞则构成V1~V3导联ST段压低,阳性预测值83%;LCX闭塞虽不影响Avr导联ST段,但构成V1~V3导联ST段压低,阳性预测值87%.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早期除下壁导联ST段抬高外,是否合并Avr导联ST段压低,是区别RCA闭塞或LCX闭塞的关键指标,对预后和决定是否采取血管重建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载文被引的分析研究

    作者:杨琳;刘京兰;李春英;黄明杰

    目的 从文献引证的角度了解<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的学术水平和期刊质量.方法 依据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7至2004年<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载文被CMCI来源期刊引用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及评价.结果 1997至2004年该刊载文被引用1 863次,单篇论文平均被引次数为3.29次;被引作者群的地域分布3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包括国外),北京居首位;有337种期刊引用该刊.结论 该刊创刊时间不长,但论文学术质量不断提高,是我国心血管病学研究领域重要的信息源之一,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主要期刊.

  • 口服胺碘酮引起窦性停搏

    作者:马娟;王玮

    病例资料者男性,65岁.因反复发作胸痛3年,胸闷4 d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及陈旧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入院时动态心电图提示心房扑动,24 h心搏总数99 907次,平均心率73次/min,慢心率45次/min,快心率162次/min.给予口服胺碘酮0.2 g,每日3次,服药后第7天,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突然感觉胸闷,无黑矇晕厥,心电监护示长RR间歇3.2 s,立即行12导联心电图示交界性逸搏及逸搏心律,QT间期为528 ms.持续心电监护示缓慢窦性心律,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伴交界性逸搏,频繁出现多个RR长间期,其中长RR间期达3.24 s(图1).患者停止服用胺碘酮后,窦性停搏消失,仍有窦性心律缓慢,随访1个月后,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 伊布利特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作者:周立君;刘晶;李为民

    患者女性,65岁,心悸1 d于2004年11月1日13:30入院.既往史:冠心病病史4年;乳腺癌术后6个月,化疗3次.入院时查体:体温36.7℃,脉搏12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40/100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右胸部见一20 cm手术疤痕,心界叩诊略向左大,心率150次/min,心律绝对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心电图示:心房颤动(房颤),心电轴左偏,室性早搏,T波改变,QTc=430 ms(图 1a).

  • 婴儿短QT综合征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一例

    作者:吴琳;盛锋;陆颖;田宏

    病例资料女婴,8个月,欲行动脉导管封堵术入院.入院时体格检查:体重9.5 kg,身长75 cm,呼吸平稳,心率128 次/min,胸骨左缘上方可闻Ⅱ/Ⅵ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正常.X线胸片基本正常.心电图示QT间期缩短,T波高尖(图1).

  • 长达14.45秒的全心停搏一例

    作者:邓玉;王继业;俞宙

    患者男性,73岁.因3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于2005年7月5日入院.患者眩晕主要为体位变化和活动后发生,每次发作时间持续2~3 min,休息后缓解,自发病以来,偶有打鼾,未发现睡眠呼吸暂停现象,无视物模糊,无黑矇、意识障碍,无心悸、气促、呼吸困难,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活动障碍.

  • 消融线径同侧心房近-远端起搏检测右心房峡部完全性阻滞的意义

    作者:张劲林;徐亚伟;徐剑刚;周可;陈艳清;李伟明

    射频消融阻断下腔静脉至三尖瓣环间的右心房峡部是治疗典型心房扑动(房扑)的有效方法.目前,多采用消融后分别起搏峡部两侧,观察心房激动顺序的变化或消融线径上的宽间期双电位来检测峡部完全阻滞的存在.本文提出另一种可靠而快捷的方法,对判断峡部完全性阻滞有较大价值.

  • 一种腋静脉穿刺体表定位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王龙;郭继鸿

    通过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起搏器后引起的"挤压综合征"、电极导管断裂、气胸、误穿动脉以及穿刺失败等并发症常常困扰着医生.腋静脉穿刺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但腋静脉穿刺缺乏公认的方法,穿刺起来似较锁骨下静脉难,缺乏体表标志,本文利用超声心动图,确定腋静脉的体表走向标志,并应用此标志穿刺腋静脉.

  • 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室性早搏后窦性心率震荡的临床意义研究

    作者:曲秀芬;刘丽;苏亚芬;朴晶燕;高冠宇;黄永麟

    近年有人提出室性早搏(室早)后窦性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现象,认为其发生与自主神经活动有关.

  • 起源于胸腔内大静脉的房性异位搏动体表心电图特征

    作者:洪丽;杨延宗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可被局部起源的房性早搏(房早)诱发.这些部位包括肺静脉(PV)、腔静脉、冠状静脉窦、Marshall韧带、界嵴、左心房后壁等[1,2].其中90%起源于肺静脉,其次为上腔静脉.由于大多数始发房颤的异位活动起源于特定的解剖部位,可产生特征性的心房激动方式反映为体表心电图上不同的异位心房波(P'波)特征,因此依据其体表心电图特征预测致心律失常异位搏动的起源位置对消融治疗有指导意义.本文就起源于心脏大静脉的P'波形态特征及其定位准确性给予综述.

  • 索他洛尔对离体猪右心室动作电位恢复特性的影响

    作者:王业松;薜娇洁;胡苑;冯冲;唐安丽;董吁钢;马虹

    目的 评价索他洛尔对动作电位时限(APD)恢复特性的影响,以及索他洛尔抗心室颤动(室颤)作用是否与APD恢复特性有关.方法 7只离体灌注猪的右心室,用微电极技术在基础状态、索他洛尔(1~10 mg/L)灌注和洗脱(1 h)时记录跨膜动作电位.在S1S2程序刺激和室颤期间,由动作电位复极90%时限(APD90)和舒张期构建APD恢复曲线.APD恢复大斜率(Smax)由APD恢复曲线所获得的资料计算.结果 索他洛尔(5~10 mg/L)延长APD90,减小S1S2起搏和室颤的Smax,致使室颤终止(n=2)、转化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n=3),室颤不能诱发(基础状态24.4% vs 索他洛尔0%)以及室颤周期长度增加.结论 索他洛尔延长APD90、减小APD恢复大斜率而发挥抗室颤作用.

  • 犬冠状静脉窦肌袖细胞及其缝隙连接蛋白43和缝隙连接蛋白45的分布研究

    作者:侯月梅;张小琴;陈晓;马丽;娜几娜;王凌鹏;宋建国

    目的 研究冠状静脉窦肌袖细胞形态走行、分布及其缝隙连接蛋白(Cx)的分布特点,进一步探讨冠状静脉窦肌袖在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新疆成年杂种犬9条,以其冠状静脉窦(CS)为研究标本,分别做Cx43、Cx45免疫组化及HE染色.结果 CS的长度为(5.20±0.68)cm,在CS2.5~3 cm内普遍存在肌袖细胞,CS肌袖纤维以内环外纵的基本模式分布,随着CS窦口向远处延伸,肌袖层分布逐渐减少.在同一横断层或不同层面,肌袖细胞的分布存在呈不均一性.免疫组化证实Cx43在CS表达稀少,Cx45在CS肌袖细胞细胞膜表达丰富,而且随着CS的延伸Cx45表达减少.结论 犬CS的肌袖细胞分布存在不均一性,Cx45为其主要缝隙连接蛋白,这似乎可以证明CS具备心脏传导系统缝隙连接蛋白的特点,揭示了CS在更大程度上是一条电传导通道.

  • 左心室收缩的同步性、评价方法及其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孙奇;张澍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脏病治疗上的难题,虽然随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的广泛应用,心力衰竭的预后有所改善,但仍保持较高的病死率.近年来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取得了可喜的苗头,为心力衰竭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CRT的基本原理是纠正心脏电机械,特别是左心室电机械的不同步性,使心脏收缩再同步化,从而改善心功能.本文就左心室同步收缩的病理生理、评价方法及其在CRT中的应用作一简述.

  • 人上腔静脉心肌袖的形态学观测

    作者:刘朔;杨延宗;高连君;孙雷;郑仁恕;林治湖;刘莹

    目的 观察人上腔静脉心肌袖的大体解剖及形态特征,为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研究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20例非心脏原因死亡的尸检标本,取出心脏,置于4%的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1周以上进行取材.取上腔静脉,经酒精脱水,石蜡包埋,分别作纵向和横向连续切片,常规HE染色.选取部分标本进行Masson染色和PGP 9.5单克隆抗体S-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1)HE染色结果,上腔静脉壁内有心肌细胞的延伸.(2)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上腔静脉肌袖组织中,纤维结缔组织呈蓝色,心肌细胞、神经纤维和神经节呈棕红色.(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上腔静脉的肌袖细胞处存在PGP 9.5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的神经纤维和神经节.结论 人上腔静脉壁内有心肌袖的存在,是发生心律失常的结构基础.上腔静脉有丰富的自主神经纤维分布,可能引起肌袖细胞的电生理特征发生改变.

    关键词: 上腔静脉 心肌袖
  • 消融房室交界区加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改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研究

    作者:余英;江洪;杨波;鲁志兵;雷汉东;梁锦军

    目的 探讨消融房室交界区加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Abl+Pm)对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32例症状明显,长期药物治疗无效的老年房颤患者,先后进行Abl+Pm手术,术前1周及术后12个月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测定和SF-36调查问卷评分.结果 老年房颤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由术前的(51.6±5.2)mm缩小为(48.2±4.6)mm(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由术前的0.53±0.05提高到0.58±0.05(P<0.01);SF-36量表评分中除身体疼痛(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7项指标:躯体功能(PF)、躯体角色(RP)、情感角色(RE)、社会功能(SF)、活力(VT)、总的健康状况(GH)、精神健康(MH)均得到改善(P<0.05).结论 Abl+Pm治疗能改善老年房颤患者的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

  • 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心房间传导途径及其与心房扑动波的关系

    作者:韩昊;马坚;贾玉和;张澍

    目的 探讨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房扑)心房间传导途径及其与心房扑动(FL)波的关系,以及冠状静脉窦(CS)和Halo导管激动时间与FL波的对应关系.方法 对20例峡部依赖性房扑患者行电生理检查,常规放置CS、His、Halo电极导管,观察CS、Halo导管激动顺序及其与FL波在时间上的对应关系.结果 4例为顺时针房扑(clockwise-AFL,CW-AFL),其中3例心电图下壁及V6导联FL波以正相为主;16例为逆时针房扑(counterclockwise-AFL,CCW-AFL),其中13例心电图下壁导联FL波以负相波为主.CW-AFL患者2例冲动由CS近端向远端传导,2例冲动由CS远、近两端向中部传导;13例CCW-AFL患者冲动由CS近端向远端传导.仅1名(25%)CW-AFL患者CS激动时间对应体表心电图下壁导联FL波的升支,冲动由冠状静脉窦口(CSO)向上传导至右心房前侧壁的时间对应下壁导联FL波降支;13例CCW-AFL患者CS激动时间对应体表心电图下壁导联FL波降支,冲动自右心房前侧壁向CSO传导时间对应下壁导联FL波升支和正相切迹.结论 CCW-AFL时冲动主要经CSO传导至左心房,CW-AFL时冲动可经CSO或Bachmann束(BB)传导至左心房.FL波的极性主要取决于心房间传导途径和左心房激动顺序.CCW-AFL时FL波与心房内特定部位激动时间有一定对应关系,但在CW-AFL时这种对应关系并不常见.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Brugada综合征五例随访

    作者:袁斌斌;杨兵;单其俊;陈明龙;邹建刚;徐东杰;陈椿;李库林;曹克将

    目的 报道5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随访结果.方法 5例隐匿性Brugada综合征男性患者,平均年龄(41.60±10.14)岁,植入单腔ICD后每3个月临床随访1次,体外程控分析ICD记录的各种心律失常发作的时间、类型、治疗方式和结果.结果 4例患者经钠通道阻滞剂激发试验确诊,另1例经新胸导联检查确诊(该例的诊断参考了单其俊等"新胸导联"标准作出的诊断,是否恰当有待于其他组学者的研究证实).5例患者植入ICD前均反复发作晕厥,其中4例记录到心室颤动(室颤),3例电生理检查诱发出室颤.平均随访(22±18)个月ICD共记录到75次室颤发作,其中61次室颤触发ICD 86次放电,均成功转复窦性心律;其余14次室颤自行终止.例1出现除颤阈值增高,仍有4次短暂的晕厥发作;例4因房颤导致26次ICD误放电,经程控调整后未再发生;例5有2次晕厥发作但无ICD相关事件记录,直立-倾斜试验阳性,考虑合并血管迷走性晕厥.结论 ICD是高危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必要的和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可能出现除颤阈值增高或误放电,应严密随访并进行合理的程控.

  • 钙调蛋白激酶和心律失常

    作者:吴蔚;张存泰

    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是一种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通常在QT间期延长和心动过缓时诱发,和各种原因引起的长QT综合征导致的猝死关系密切[2].Tdp的发生机制与触发活动有关[3],触发活动又称后除极触发.后除极分为早期后除极(EAD)和延迟后除极(DAD).

  • 组织多普勒评价优化的双心室顺序起搏的中期疗效

    作者:史浩颖;汪芳;金炜;潘翠珍;黄国倩;舒先红;孙宝贵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同步性,比较双心室起搏房室和室间延迟优化前后的即刻变化,并随访优化的双心室顺序起搏的中期疗效.方法 选择拟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5例,术前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检查,术后一周在超声指导下进行房室和室间延迟的优化,比较术前、术后一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各参数的变化.结果 双心室同时起搏后一周,左心室射血分数由术前的0.28±0.07增加到0.36±0.10(P<0.01),整体收缩振幅(GSCA)由(3.44±0.93)mm增加到(4.10±1.40)mm(P<0.01),Tei指数、左心室舒张充盈时间比例、左右心室间收缩时间差(T1-T2)、左心室内不同步指数(Ts-SD)、位移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dis-SD)和位移达峰时间的大差值(Tdis-MAX)也显著改善.房室和室间延迟优化后即刻,主动脉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和GSCA显著增加(P<0.05),Ts-SD的变化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化的双心室顺序起搏后6个月,GSCA和左心室射血分数进一步增加,左心室舒张末和收缩末容积下降(P<0.05).Tei指数、左心室舒张充盈时间比例、左右心室间和左心室内同步性随时间变化无进一步改善.结论 双心室起搏房室和室间延迟优化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术后6个月,其收缩功能进一步改善,左心室缩小,但同步性和舒张充盈无进一步改善.

  • 有关心律失常的几个新临床试验结果公布——来自Heart Rhythm 2006的报道

    作者:华伟

    一年一度的世界心律失常专业大会Heart Rhythm于2006年5月17至20日在美国波士顿隆重召开,来自北美和世界各地的12 500余名从事心脏起搏与电生理专业的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大会共安排了225个专题讲座,850篇论文交流.并在会议上公布了几个新近完成的有关心律失常临床试验的结果,下面就这几个临床试验作一简要介绍.

  • 镁对心房颤动的治疗效应

    作者:邵美贞;罗德诚

    镁是调节细胞内外钾、钠、钙的重要离子,是天然的钙拮抗剂.1935年Zwillinger首次报道用镁制剂治疗心律失常,已有大量的临床观察报道镁对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均有较好的效果.

  • 我国心电生理和心脏起搏科技名词汇编(Ⅰ)

    作者:王方正;黄从新;张澍;曹克将;郭继鸿;黄德嘉;马长生;杨新春;杨延宗;吴书林;杨杰孚;傅向华;万征;吴立群;王玉堂;华伟;张海澄;陈新

    编者的话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于1985年,经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进行科技名词审定和公布,其审定公布的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均应遵照使用.在中华医学会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于2005年正式启动本学科医学名词审定工作.在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初稿业已完成并进入广泛征求意见阶段.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本刊将分批刊登初步审定的名词,谨供广大读者参考,并请各位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不断提高本专业医学名词统一与规范化工作的水平,早日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 具有心力衰竭预警功能的CRT-D临床应用一例

    作者:华伟;张澍;王方正;张士新;牛红霞;陈柯萍;陈新

    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死亡原因是进行性心力衰竭和心脏性猝死.临床研究证实,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并可降低进行性心力衰竭导致的死亡.心脏性猝死有效的预防方法是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因此,同时具有心脏再同步功能和除颤功能的三腔ICD(CRT-D)已开始在临床应用.

中华心律失常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