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Arrhythmias 중화심률실상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6638
  • 国内刊号: 11-385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北京市门头沟区冯村西里阜外医院西山园区A楼40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澍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儿童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经冷冻消融和射频消融的结果比较

    作者:高东升;Christine Chiu-man;Joel Kirsh;Elizabeth Stephenson;Robert Hamilton

    目的 比较经导管冷冻消融和射频消融治疗儿童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临床效果.方法 73例年龄在18岁以下,诊断为AVNRT的患者入选本研究,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冷冻消融组(冷冻组)和射频消融组(射频组),记录并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冷冻标测次数、消融次数、X线曝光时间、消融术总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结果 共73例患者入选,冷冻组33例,男性16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12.4±2.8)岁;射频组40例,男性1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13.6±2.2)岁.冷冻组和射频组的消融次数分别为(2.7±1.7)次和(11±6.3)次(P<0.001),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20±7)min和(25±9)min(P<0.05),消融术总时间分别为(214±33)min和(164±36)min(P<0.05),消融成功率88%(29/33)对100%(40/40)(P<0.01),一过性房室阻滞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对2.5%(P<0.01).冷冻组所有术中发生的传导阻滞均在5 min内恢复.两组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与2.5%,P=NS).结论 经导管冷冻消融治疗儿童AVNRT安全有效,但成功率低于射频消融,目前可作为后者的一种补充.

  • 隐匿性交界性早搏致假性一度、二度房室阻滞一例

    作者:王帅;张建秋;王春丽;宋珍;赵相叶;吕艳玲;王芳

    患者男性,60岁,因"发作性心悸、胸闷5 d"入院.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年.常规12导联心电图无特殊,临床诊断:冠心病.为进一步完善诊治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检查结果示4种心电图异常改变:(1)可见两种形态不同的QRS波,一种时限较窄(0.08 s),振幅较低,为窦性P波下传的QRS波;另一种QRS波提前出现,时限较宽(0.12 s),振幅较高,其前后均无直立或倒置P'波,呈插入性或其后有完全性代偿间歇(图1、2),24 h此QRS波出现共计3800余次.

  • 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后发生电风暴一例

    作者:邹德玲;马淑梅;孙英贤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电风暴由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引起,常见于植入ICD的早期,是植入ICD后所特有的现象,即发生了需要多次转复的快速、成簇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

  • 高钾血症致窦室传导窄QRS一例

    作者:王晶;王炳银;熊为国;逯春鹏;李群;牛永红;陈新

    患者男性,72岁,因间歇胸闷、全身无力1d入院.患者入院前l d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伴出汗、全身无力、腹部不适,无胸痛及放射痛,无头晕、黑矇,未服药休息10 min后自行缓解.

  •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RV1'电压>1.5 mV对诊断间隔性病变的探讨

    作者:黄金康;陈明;刘盛林;陈震宪;廖晖;张芬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Rv1'电压一般很少超过1.5 mV,通常将Rv1'电压>1.5 mV作为诊断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合并右心室肥大的一个量化指标.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有些病人心脏超声检查并未证实右心室肥大,本组资料发现室间隔肥厚和室间隔病变也可能出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Rv1'>1.5 mV的现象.为更好地了解这一特殊的心电图表现,本文以超声心动图为对照,探讨室间隔肥厚和室间隔病变在完全性右束支阻滞Rv1'电压>1.5 mV的意义.

  • 卡维地洛对心房肌细胞电生理的影响

    作者:唐艳红;黄从新;曹锋;王腾;李夏;刘捷;胡丹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房颤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增加患者的致残、致死率.近研究表明卡维地洛可减少心胸外科手术后房颤的发生并可防止电复律后房颤的复发,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长期应用卡维地洛对兔心房肌细胞电生理的影响,以阐明其抗心律失常效应的离子机制.

  •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的临床应用

    作者:马可忠;沈青山;朱锐;刘文卫;汤永谦;李彬;李素珍;叶剑文

    室性早搏(室早)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人群相当广泛,包括健康者和各种心脏病患者.右心室流出道(RVOT)频发室早多是起源于RVOT的没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及致心律失常因素基础上的室早,药物控制较差,采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目前尚有争议,未广泛开展.本文总结我院22例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RVOT频发室早患者进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评价其治疗RVOT频发室早的安全性和疗效.

  • 心力衰竭患者心率震荡的变化及预测价值

    作者:郭佳;王瑞英;王红宇;汪红霞

    本文旨在探讨心率震荡(HRT)现象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的变化及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

  • 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对起搏器电池寿命影响

    作者:陈柯萍;陈若菡;华伟;王方正;张澍

    自动阈值夺获功能(autocapture,AC)使起搏器能自动测试起搏阈值,动态调整起搏输出,在保证起搏安全的情况下,大限度地降低不必要的电流耗用(current drain),从而达到延长起搏器使用寿命的目标.

  • 起搏器及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安全性及相容性

    作者:陈宝峰;徐新

    磁共振成像检查(MRI)在临床上应用愈来愈广泛.但起搏器及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因其本身固有的铁磁性元件及潜在的电磁干扰,目前仍被普遍认为是MRI的绝对禁忌证.然而,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显示起搏器及ICD患者行MRI可能安全甚或相容.现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卡维地洛对家兔心肌梗死慢性期梗死周边区交感神经重构和电重构的影响

    作者:余英;江洪;鲁志兵;赵冬冬;雷汉东;王腾;黄从新

    目的 研究卡维地洛对家兔心肌梗死慢性期梗死周边区交感神经重构和电重构的影响.方法 40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1)心肌梗死组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2)卡维地洛组结扎前降支并卡维地洛5 mg·kg-1·d-1灌胃.8周后测量梗死周边区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刺激交感神经时TDR、刺激交感神经引起TDR的变化(△TDR)及心室颤动(室颤)阈值,免疫组化法研究梗死周边区心肌中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和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纤维的分布和密度.结果 心肌梗死组梗死周边区心室肌神经分布紊乱,GAP43和TH染色阳性.卡维地洛组梗死周边区神经纤维密度较心肌梗死组显著降低(P<0.01),其基础状态梗死周边区TDR、交感神经刺激时TDR和△TDR均较心肌梗死组显著降低(P<0.01),室颤阈值明显提高(P<0.01).结论 卡维地洛可有效调整心肌梗死后神经重构,稳定电重构.

  • 脑钠肽对老年人心房颤动复律和复发的评价作用

    作者:牛萍;黄从新;杨波;唐艳红;王芳

    目的 通过测定老年人窦性心律(窦律)患者和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复律前后的血清脑钠肽(BNP)浓度,探讨其对老年房颤患者的评价作用及在房颤复律前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心功能正常的老年患者102例,其中阵发性房颤28例,持续性房颤40例,窦律34例,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窦律患者血清BNP浓度,同时对房颤患者进行复律,测定复律前、复律后24 h及30 d的血清BNP浓度.结果 老年房颤患者的血清BNP浓度显著高于窦律患者,并在复律后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窦律维持组的血清BNP浓度低于房颤复发组[(238.24±97.45)ppg/ml vs(323.24±62.78)pg/ml,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左心房内径、房颤持续时间及BNP浓度与房颤的复发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BNP浓度和年龄是复律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 BNP的检测可能对老年人房颤的诊断和评估、预测复律的疗效及房颤的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

    作者:杨延宗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80岁以上患者发病率接近10%.房颤的主要危害之一为脑卒中,目前研究认为15%的缺血性脑卒中与房颤有关,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是没有房颤者的5~7倍[1].基于此,房颤抗栓治疗已成为房颤规范化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栓治疗的新药物和新技术不断涌现,治疗手段也更趋于个体化.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及治疗

    作者:王新华;刘旭;孙育民;施海峰;顾佳宁;周立;胡伟;邱建华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发生率,探讨其电生理机制和治疗.方法 375例房颤患者行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男性201例,女性174例,平均年龄(56.9±12.4)岁.其中阵发性房颤289例,持续性房颤86例;左心房内径34~56(38.3±9.4)mm.消融终点为完成环状消融线并实现肺静脉电隔离.术后采用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随访房速发生情况.术后2个月内发生的房速采用药物治疗;2个月之后发生的房速在Carto系统指导下进行激动顺序标测和再次消融.结果 术后2个月内出现房速发作45例(12.1%),23例随访中自愈.2个月后房速发作22例,其中阵发性房速13例,持续性房速9例.再次消融20例,其中3例典型心房扑动,1例右心房局灶性房速,消融均获成功.16例为左心房起源房速,其中肺静脉起源房速6例,再次消融成功.局灶性房速3例,分别位于左心房顶部、前壁中上部、前壁右上部,均消融成功.7例为大折返性房速,其中2例消融成功,另5例消融失败行电转复.房速消融术后随访3~11(6.5±2.2)个月,14例(70%)患者无房速发作.1例频繁发生房速终止后长间歇而晕厥,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结论 本研究房颤消融术后房速发生率为12.1%,约半数术后2个月内可以自愈,再次消融房速多为肺静脉起源或大折返性,少数为局灶性起源,针对机制消融有较高成功率.

  • 应变/应变率成像定量评价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功能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志浩;张薇;谭红伟;钟明;蒋桂花;张运

    目的 运用应变/应变率成像技术评价高血压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时心房肌的收缩舒张特性,探讨高血压病和房性心律失常特别是阵发性房颤对心房肌收缩舒张特性的影响.方法 32例健康志愿者和110例高血压病患者被纳入研究,分为4组:对照组(A组),单纯高血压病组(B组),高血压病合并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组(C组),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组(D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超声心动图和应变/应变率成像检查.结果 与A组相比,D组心率校正的舒张晚期应变率达峰时间、舒张早期应变率差值(△ESR)、舒张晚期应变率差值(△ASR)和心率校正的舒张晚期应变率达峰时间差值(△TASRc)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B组相比,D组的收缩期应变率(SSR)、△ASR、△TASRc、△ESR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时,左心房心肌储存器功能受损表现为储存血液势能的能力不变,而效率下降;阵发性房颤损伤了高血压病患者心房肌的传导性,降低了左心房整体的助力泵功能,同时增加了左心房行使管道功能的时间.应变率指标能够无创性定量评价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心房的功能异常.

  •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心房颤动犬心房结构重构中的作用

    作者:杨贵荣;张薇;王苏加;朱慧;钟明;张运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在快速起搏心房颤动(房颤)动物模型心房结构重构中的作用和Ca2+超载对MMP-9激活的影响.方法 14只犬随机分为房颤组(n=8)和对照组(n=6),右心房快速起搏(350~450次/min)8周建立房颤动物模型.取左心房组织,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MP-9和TIMP-1 mRNA和蛋白质表达,采用Masson染色测定心房肌组织胶原含量,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内径,同时还测定心房肌组织Ca2+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房颤组心房肌胶原含量、Ca2+浓度和左心房内径增加(P<0.05);房颤组左心房心肌组织MMP-9 mRNA表达升高45%(P<0.01),蛋白质水平表达增加19.5%(P<0.001);TIMP-1 mRNA表达增加46.67%(P<0.01),TIMP-1蛋白质水平表达下调8.33%(P<0.01);MMP-9 mRNA表达与左心房内径、Ca2+浓度和心肌胶原含量正相关(P<0.05);TIMP-1 mRNA表达与左心房内径、心肌胶原含量和MMP-9 mRNA表达正相关(P<0.05).结论 MMP-9/TIMP-1平衡失调可能是慢性房颤心房肌细胞外基质重构和心房扩大的重要分子机制,细胞内Ca2+超载可能是MMPs的重要激活途径.

  • 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心房肌钙离子通道组成蛋白α1c的变化

    作者:黄鑫;李莉;徐志云;赵峰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治疗的总体效果较差.房颤的电生理特征是心房肌有效不应期明显缩短,目前普遍认为L型钙通道电流(ICa-L)密度的下降是心房肌动作电位时限和有效不应期缩短的主要原因,但是导致房颤时心房肌细胞ICa-L密度下降的具体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明确ICa-L密度下降是否缘于钙离子通道形成亚单位α1c蛋白含量和mRNA表达的变化,同时进一步探讨房颤时左、右心房之间的电生理差异是否缘于α1c表达的不同.

  • 紊乱的心房颤动波在肺静脉内及其口部的分布特点

    作者:张树龙;迟贤国;赵宏伟;高连君;李世军;林治湖;杨延宗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肺静脉与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密切相关,肺静脉隔离术也成为目前房颤治疗的重要手段.紊乱的房颤波分布部位可能是房颤维持的关键所在.本文分析了紊乱的房颤波在肺静脉内及肺静脉口部的分布特点,解释肺静脉内快速紊乱的电活动是否是房颤的主要机制.

  • 递进式个体化心房基质消融治疗心房颤动

    作者:姚焰;张澍;郑黎晖;张奎俊;王方正;陈新

    目的 以肺静脉电学隔离为终点的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术式的疗效难以令人满意.本研究旨在探索规范化的递进式个体化心房基质改良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方法.方法 124例患者(男性96例,女性28例),年龄27~76(53.6±8.7)岁.其中92例为阵发性房颤,32例为持续性/永久性房颤.若无自发房颤则在心房进行持续递增的快速刺激(频率200~600次/min)诱发房颤.均在非接触式标测观察房颤时心房激动情况,将常激动部位做为房颤基质进行改良消融,并根据消融后重复等电位标测的结果作出递进式调整,直至房颤被终止不再被诱发.结果 在既不隔离肺静脉也不寻求碎裂电位的情况下,87.1%(108/124)的房颤消融转复为窦性心律,其余被转为非典型心房扑动(房扑)或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可将消融灶分为3种类型,其中以7字形的A型线性消融关键,71.6%的阵发性房颤可被A型消融终止且不再被诱发,而68.8%的持续性/永久性房颤则需通过B型消融终止.随访(21.6±5.3)个月,90.3%(112/124)的患者不服药亦无房颤发生.其余9.7%(12/124)的患者有顽固性非典型房扑/房速,其中仅1.6%(2/124)的患者伴有阵发性房颤.结论 递进式的心房基质消融术可以将房颤有效地转复为窦性心律,并有满意的远期疗效.此种术式简单易行有望在NavX和Carto标测下复制.

  • 心房颤动的治疗:谁主沉浮

    作者:马长生;陈新

    2006年是心房颤动(房颤)的研究和治疗均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在收获成功喜悦的同时,我们对房颤治疗的未来仍感到一丝忧虑.房颤治疗的现状呈现出药物、导管消融、外科治疗(尤其是微创外科)三足鼎立之势,体现了对不同的患者因病施治的原则,但同时也暴露出目前房颤的治疗缺乏优的治疗选择.谁将主宰房颤治疗的未来呢?

  • 心房颤动动物模型制备

    作者:赵峰;黄鑫;李莉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增加心血管病致残率和致死率的重要因素,至今仍未能阐明其确切机制.对房颤模型的深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认识.房颤模型也由初的心房肌组织片计算机模型和Lan-gendoff灌注离体心脏房颤模型发展到现今的在体房颤动物模型.本文就目前房颤动物模型的制备作一综述.

  • 盐酸关附甲素对豚鼠心室肌细胞膜钠通道的阻断作用

    作者:丽英;杨艳敏;浦介麟;朱俊

    目的 研究盐酸关附甲素(GFA)对分离的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钠电流(Ina)的影响,旨在探讨其抗心律失常机制.方法 用急性酶解法分离获得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用标准的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离子通道电流,观察不同浓度的GFA对豚鼠心室肌细胞Ina的影响.结果 在测试电压-20 mV的条件下,50、150、500、750 μmol/L GFA使Ina峰值电流密度与用药前比较分别降低了24.24%±2.78%、42.84%±1.39%、61.23%±1.34%和100%±0,各浓度用药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FA对Ina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84.38 μmol/L;150 μmol/L GFA使Ina的电流密度-电压(I-U)曲线上移,但不改变其激活、峰值和反转电位,不影响Ina的稳态激活曲线;150 μmol/L GFA使Ina的稳态失活曲线左移,即向更负的方向移动;150 μmol/L GFA使Ina的失活后恢复曲线明显右移,明显减慢钠通道失活后恢复过程;150 μmol/L GFA抑制Ina呈使用依赖性.结论 GFA在50~750 μmol/L范围内对Ina具有浓度依赖性阻滞作用,而且该作用具有使用依赖性;GFA对钠通道激活态无影响;GFA抑制Ina是作用于失活态而发挥作用;GFA减慢钠通道失活后恢复过程.GFA对Ina的阻滞作用为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主要机制.

  • pcDNA3-HERG转染抑制苯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的动物实验

    作者:赵永辉;李宇;薛小临;杨海涛;张爱峰;孙超峰;王东琦;黄辰;崔长琮

    目的 探讨HERG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cDNA3-HERG(编码人快激活延迟整流钾通道α亚单位)转染抑制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苯肾上腺素(phenylephrine,PE)诱导的乳兔心室肌细胞肥大的电生理机制.方法 培养乳兔心室肌细胞,观察10μmol/L PE作用6 h和48 h心肌肥大指标(细胞体积、总蛋白含量及膜电容)、动作电位时限(APD)及钙调神经磷酸酶(CaN)活性的变化;以真核表达质粒pcDNA3-HERG转染心室肌细胞,观察转染细胞经PE诱导48 h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PE作用6 h,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达90%时限(APD90)延长14.3%(P<0.05),而此时并无心肌肥大和CaN活性增加.PE作用48 h,心室肌细胞APD90延长18.8%(P<0.05),细胞体积、总蛋白含量、膜电容以及CaN活性分别增加40.0%、41.8%、36.4%、124.1%(P<O.01);pcDNA3-HERG转染可过度表达IHERG,其尾电流密度约为未转染HERG组快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Ikr)尾电流密度的4倍(P<0.05),可促进复极,明显缩短PE引起的APD90延长(P<0.05),显著抑制PE诱导心肌肥大和CaN活性增加.结论 PE诱导乳兔心室肌细胞肥大过程中,APD延长并非继发于而是早于心肌肥大.APD延长,继而导致Ca2+内流和胞内Ca2+增加,激活CaN信号通路可能在PE诱导心肌肥大中起重要作用.

  •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汤宝鹏;赵阳;马依彤;木胡牙提;匡政宇;张燕一;王疆;李晋新

    目的 观察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植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后生活质量、心脏功能及运动耐量等改变,以探讨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经临床、食管心房调搏、动态心电图和运动试验心电图确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且合并窦房结变时功能不良的30例老年患者,择期植入永久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DDDR),于起搏器植入术后即刻及12个月后将起搏器分别程控为非频率适应性起搏模式(DDD)和频率适应性起搏模式(DDDR).两种模式下起搏器各工作12个月,定期随访,采用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动态心电图监测24 h日常活动时心率变化;症状限制性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观察运动持续时间,大起搏频率;超声心动图测定大运动负荷时每搏量、每分心排出量.结果 本组患者DDDR模式下SF-36调查表的总得分118.60±7.12比DDD模式下该表总得分95.27±7.56提高了24%,P<0.001,生活质量较DDD模式有显著提高;运动持续时间和大心排出量均较DDD模式明显增加[(386.20±67.72)s vs(274.10±56.88)s,P<0.001;(9.97±1.03)/min vs(6.30±0.79)/min,P<0.001].结论 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可明显改善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

中华心律失常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