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单次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长期随访效果

    作者:刘俊;唐闽;Jan Kaufmann;Charalampos Kriatselis;Eckart Fleck;李劲宏;方丕华;张澍

    目的:分析冷冻球囊消融(CBA)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单中心长期随访效果,探讨影响其疗效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接受CBA治疗的房颤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手术记录和门诊随访资料。术前经胸超声测量左心房内径(LAD)。术后3个月后出现的房颤、心房扑动(房扑)、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发作判定为CBA治疗失败。结果199例房颤接受CBA治疗,术中并发膈神经麻痹3例(1.5%),术后发生心包积液1例(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0.5%),均自行缓解。在平均(23±14)个月随访中152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65例(42.8%)治疗成功,失败患者中75例(86.2%)为术后12个月内复发。失败患者年龄较大[(62±7)比(52±10),P=0.0379]、LAD较大[(47±7)mm比(43±6)mm,P<0.0001],持续性房颤患者治疗成功率(29.5%)明显低于阵发性房颤患者(48.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7(1.000,1.076),P=0.0488]和LAD[OR=0.896(0.842,0.953),P=0.005]能独立预测初次CBA治疗效果。结论 CBA治疗房颤安全有效,长期随访效果较好。房性心律失常复发主要发生在术后12个月内。年龄和LAD是预测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预注射阿托品预防心房颤动冷冻球囊消融术中迷走反射

    作者:桑才华;孙莉萍;董建增;白融;李松南;龙德勇;喻荣辉;汤日波;蒋晨曦;刘念;郭雪原;闻松男;宁曼;杜昕;马长生

    目的 在心房颤动(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术中,消融肺静脉经常诱发迷走反射.本研究旨在评估预注射阿托品对此迷走反射的作用.方法 连续入选25例接受冷冻球囊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前12例为试验组,后13例为对照组.试验组在冷冻球囊回缩前静推1 mg阿托品,对照组仅在血流动力学变化[心率和(或)血压降低]开始后给予阿托品,血流动力学变化恢复,即定义为治疗有效.结果 试验组中,3例血压一过性降低,无需治疗;1例发生低血压,需要支持治疗.对照组中,分别有6例低血压、3例心动过缓和3例混合性心动过缓-低血压.预注射阿托品可使术中迷走反射发生率显著降低(4/12比12/13,P<0.01).结论 预注射阿托品可预防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术中的迷走反射.

  • 心房颤动冷冻消融治疗经验

    作者:贺嘉;刘铮;方丕华;刘俊;李晓枫;张澍

    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目前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肺静脉隔离是导管消融的基石[1].然而,逐点消融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以及导管操作的技巧和复杂性,长期成功率仍受到很大限制.此外,相关的并发症仍是一个重要问题,如肺静脉狭窄、心脏穿孔及心脏压塞、心房食管瘘等均有报道[2].虽然射频消融是心房颤动消融治疗的基本方法,但球囊冷冻技术具有连续性消融损伤的独特优势,研究已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3].冷冻消融的主要优势还包括,更易形成连续的电隔离,大程度避免内皮损伤,保留心肌结构.其生物学原理为,细胞内和细胞间的冰晶体形成,导致细胞内的水丧失,终导致细胞死亡.其他的细胞死亡可能发生在解冻过程中,液体返回进入细胞,造成细胞膜的破裂[4].

  • 两代冷冻球囊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的Meta分析

    作者:赖正刚;何泉;彭新;邱月;李毅

    目的:探讨第一代冷冻球囊与第二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关于两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疗效及安全对比的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数据,对两代球囊关于肺静脉电隔离成功率、膈神经麻痹发生率、手术时间、曝光时间、3月及1年无复发率等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共2094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代冷冻球囊肺静脉电隔离成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RR=0.99,95%CI:0.99~1.00,P=0.03),手术时间、曝光时间、3月及1年无复发率优于第一代冷冻球囊,而膈神经麻痹发生率却高于第一代球囊(RR=0.57,95%CI:0.41~0.80,P<0.05)。结论第二代球囊能带来更好的手术疗效,而膈神经麻痹却高于第一代球囊。

  •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过程中肺静脉消融顺序对术中迷走神经反射的影响

    作者:丁建;梁明;杨桂棠;孙鸣宇;金志清;张萍;丁明英;张超凡;韩雅玲;王祖禄

    目的 阐述冷冻球囊消融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过程中,改变左、右侧肺静脉消融顺序对术中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2017年1月~2017年5月应用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的阵发性房颤患者90例,按人选时间顺序将患者依次分为对照组(以左上肺静脉为初始消融组,56例)和实验组(以右上肺静脉为初始消融组,34例).对照组行冷冻消融时,首先行左侧肺静脉冷冻消融治疗,再行右侧肺静脉冷冻消融;实验组首先行右侧肺静脉冷冻消融,后对左侧肺静脉冷冻消融.两组术中均记录迷走神经反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基础心率、术中参数(冷冻消融时间、冷冻次数)及迷走神经反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以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左心房内径、心功能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曝光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术前基线心率及术后心率变化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于术中消融左上肺静脉后球囊复温过程中出现迷走神经反射15例,实验组1例首先消融右侧肺静脉,后于首次消融左上肺静脉后、球囊复温过程中出现迷走神经反射.两组间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8%对2.94%,P=0.004).结论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过程中,首先对左上肺静脉进行消融常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然而首先对右上肺静脉进行消融,可以显著减少消融左上肺静脉时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 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李晓枫;刘俊;张浩;夏雨;韦颖;陈会校;方丕华;张澍

    目的 探讨采用第二代冷冻球囊进行冷冻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接受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患者1 12例.记录每支肺静脉冷冻消融相关参数和并发症事件.手术3个月后进行规律的门诊随访,房颤复发定义为随访期内任何时间出现持续时间≥30 s房颤、心房扑动(房扑)或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结果 在平均9(5,16)个月的随访中,冷冻消融治疗的成功率为86.6%(97/112).术中在452根肺静脉冷冻消融中,平均每根肺静脉冷冻2[1,3]次,平均低温度-47[-36,-57]℃.双上肺静脉冷冻消融中平均低温度[左上肺静脉(LSPV)-49℃±5℃;右上肺静脉(RSPV)-50℃±6℃]低于双下肺静脉[左下肺静脉(LIPV)-43c℃±5℃,右下肺静脉(RIPV)-45℃±3℃,P<0.01].52.9%肺静脉在第1次冷冻消融中实时肺静脉电隔离(PVI),67.0%肺静脉可以监测到实时PVI过程,96.2%肺静脉终达到PVI.第1次冷冻中实时观察到PVI的过程,LSPV比例高于LIPV(P=0.014)、RSPV(P=0.002 2)和RIPV(P<0.000 1),LIPV高于RIPV(P=0.002);冷冻消融中实时PVI的比例LSPV高于RSPV(P=0.012 6)和RIPV(P<0.000 1),LIPV高于RIPV(P<0.000 1);但终达到PVI比例在不同肺静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7.1%,其中5例(4.5%)患者发生膈神经损伤,1例(1.0%)发生膈神经麻痹.结论 采用第二代冷冻球囊进行冷冻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是安全有效的,膈神经损伤仍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

  • 一代与二代冷冻球囊电隔离肺静脉即刻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罗斌;马坚;孙奇;郭晓刚;刘旭;杨建都;魏会强;张澍

    目的 比较应用一代冷冻球囊(CB1st)及二代冷冻球囊(CB2nd)消融(cryoballoon ablation,CBA)电隔离肺静脉的即刻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连续入选2016年5月16日至2016年10月28日在阜外医院接受CBA治疗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CB1st及CB2nd各100例,观察分析2组患者肺静脉隔离(PVI)隔离时间(TTI)及温度、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匹配.CB2nd组CBA失败需要射频(RF)补点1%,较CB1st组RF补点(13%)明显低(P<0.01).CB2nd组TTI较CB1st组短[(46.1±24.7) s对(52.6±34.1) s,P=0.01].CB1st CBA次数为(9.1±1.7)较CB2nd组(6.2±1.6)多(P<0.01).手术平均时间CB1st组为(72.2±18.2) min较CB2nd组为(53.7±9.7) min长(P=0.02).X线曝光时间CB1st组平均时间(16.3±6.2) min较CB2nd组平均时间为(11.4±7.4) min长(P<0.01).X线曝光量CB1st组(296.9±203.0) mGy较CB2nd组(199.1±150.6) mGy多(P<0.01).CB2nd组患者术后出现痰中带血丝21例(21%)较CB1st组患者术后出现痰中带血丝5例(5%)多(P=0.01),CB2nd组患者术后一过性呃逆16例(16%)较CB1st组患者术后一过性呃逆4例(4%)多(P<0.01).结论 CB2nd 28 mm冷冻球囊可适用于绝大多数的肺静脉.CB2nd较CB1st治疗房颤消融更为有效,PVI成功率高,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但邻近器官组织损伤较高.

  • 应用带有标测功能的冷冻球囊进行肺静脉电隔离

    作者:唐闽;李劲宏;方丕华;张澍

    目的 研究应用带有微型环肺静脉标测导管(微环导管)的冷冻球囊完成肺静脉电隔离的可行性.方法 入选2007年12月至2013年3月在德国心脏中心(柏林)接受导管消融的20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1次房间隔穿刺后,将冷冻球囊置入左心房.冷冻球囊中央管中放置1根微环导管,作为“导引钢丝”和肺静脉标测导管.结果 电隔离751根肺静脉.其中405根肺静脉(53.9%)在冷冻消融过程中,实时记录到肺静脉电位消失;346根肺静脉(46.1%)在冷冻消融后,回撤微环导管,证实肺静脉电隔离.平均手术时间(131.4±51.7) min,X线曝光时间(23.7±11.3) min.随访33.4(6~63)个月,131例(64.9%)患者无房颤发作.1例患者在隔离右上肺静脉时出现膈神经麻痹,1个月后恢复.结论 使用带有标测功能的冷冻球囊进行肺静脉电隔离是有效、可行的.

  •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学习曲线分析

    作者:陈雄彪;唐闽;方丕华;刘铮;刘俊;马坚;牛国栋;张澍

    目的:探讨应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 CBCA)行初次肺静脉电隔离( PVI)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学习曲线、即刻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3年12月11日至2014年2月28日由单一术者利用CBCA行初次PVI治疗的连续20例房颤患者的资料。将病例按手术先后编号,观察手术时间及X线透视时间变化。并将病例分为2组(前10例:A组,后10例:B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及即刻PVI的成功率的差异。结果20例患者[男12例,平均年龄(55.4±11.6)岁,阵发性房颤19例、持续性房颤1例)房颤病程的中位数为24个月。 A、B两组平均冷冻次数[(10.5±2.1)次对(9.3±1.7)次,P=0.1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相比,B组平均冷冻时间[(46.5±11.4)min 对(36.7±4.4)min, P=0.021]、手术时间[(150.0±27.6)min对(123.4±19.8)min, P=0.023]及X线透视时间[(62.5±15.7)min对(47.2±9.7)min, P=0.018]均减少。单纯行CBCA治疗,B组在患者水平及肺静脉水平上达到即刻PVI的成功率较A组高( P<0.05)。围术期出现1例(5%)主要并发症为膈神经麻痹( PNP)。结论应用CBCA行PVI治疗房颤具有近期安全性和即刻有效性。术者可以通过较少病例很快完成学习曲线。 PNP作为主要并发症值得注意。

  •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应用大小球囊对比分析

    作者:杨桂棠;王祖禄;梁明;孙鸣宇;丁明英;张萍;丁建;金志清;韩雅玲

    目的:比较应用不同直径球囊进行冷冻球囊消融(CBCA)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特点,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及安全性,降低手术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采用 CBCA 治疗的50例房颤患者应用不同直径球囊的特点。结果根据患者采用不同大小球囊将50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大球囊组(应用28 mm 直径的球囊)患者26例,小球囊组(应用23 mm 直径的球囊)24例。两组基本临床资料相似。小球囊组平均手术时间、X 线曝光时间和曝光量均明显低于大球囊组[(94.1±23.2) min 对(113.2±35.7) min;(18.0±4.9) min 对(26.1±10.6) min;(435.9±260.3) mGy 对(775.2±374.5) mGy,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支肺静脉冷冻的低温度小球囊组明显低于大球囊组。小球囊组患者总的冷冻次数、以及在冷冻左上肺静脉(LSPV)、右上肺静脉(RSPV)及右下肺静脉(RIPV)时的冷冻次数均小于大球囊组(P<0.05)。4支肺静脉监测肺静脉隔离时间,小球囊组短于大球囊组(P<0.05),肺静脉电隔离(PVI)时,LSPV、左下肺静脉(LIPV)、RSPV 的温度小球囊组也低于大球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中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小球囊组明显高于大球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2%对26.9%,P<0.05)。在大球囊组发生1例膈神经损伤。两组均无肺静脉狭窄、胃扩张等并发症。术后3~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房颤复发率相似。结论小球囊消融房颤的成功率、复发率及安全性与大球囊相近。根据肺静脉直径的大小选择不同球囊冷冻消融时,应掌握各自的特性,提高手术成功率,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应积极做好预防工作。

  • 新型冷冻球囊消融技术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作者:万凤福

    目前经皮导管消融技术是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重要手段,而肺静脉隔离是消融技术的基石。射频消融术进行肺静脉隔离耗时长、风险大、操作复杂,严重影响其临床应用,新型冷冻球囊消融技术可解决此缺点。

  •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陈海莲;纪托;尚小珂;武凌宁

    目的 评价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就诊的3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采用冷冻球囊技术进行房颤消融治疗.结果 房颤消融手术平均时间(125.5±38.2)min,平均透视时间(27.4±13.0)min,平均冷冻消融时间(36.9±12.8)min,导管消融即时成功率92.7%,平均每根肺静脉冷冻次数2~6(4.0±1.2)次/根.各肺静脉即时成功率:左上肺静脉95.3%,左下肺静脉92.5%,右上肺静脉93.2%,右下肺静脉89.7%.术中行右上肺静脉消融时,并发膈神经麻痹1例,发生率2.6%;术后回访,1例患者12个月内复发,复发率3%.结论 冷冻球囊消融术安全性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冷冻球囊消融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高鹏;林文华;邸成业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PAF)患者,2012年心房颤动导管及外科消融专家共识、2014年AHA/ACC/HRS心房颤动管理指南以及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均推荐导管消融为首选治疗方案[1-3].对于PAF以及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患者行导管消融时,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PVI)为治疗的基础[4,5].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导管消融为逐点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CA).RFCA通过组织加热损伤达到肺静脉隔离的效果,该技术虽然应用广泛,但是逐点消融很难对肺静脉进行连续性环状透壁损伤,即便对于大中心有经验的术者来讲仍旧是一项挑战.

  • 应用冷冻球囊消融术治疗房颤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王丽萍;初钰辰

    总结20例应用冷冻球囊消融术治疗房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患者体位的摆放,术中患者的观察,术后监护,饮食护理,健康宣教及并发症的护理和预防.

  •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术中护理

    作者:李咏梅

    总结21例房颤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中的护理配合,术前做好冷冻球囊导管消融系统连接、检测和调试,仪器设备、耗材及药物准备等.术中指导患者配合,监测凝血指标,观察球囊封堵的情况,准确记录手术中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参数,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迷走反射、膈神经麻痹、心包压塞等并发症的发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做好术中密切配合,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减轻患者的痛苦,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15例手术期护理

    作者:赵敏;宋波;杨森

    阵发性房颤是一种较常见的心律失常,传统的非药物治疗房颤手段主要是导管射频消融,此方法效果确切,但并发症的发生比例也居高不下.2012年,阜外医院率先开展了冷冻消融技术(cryoballoon catheter ablation,CBCA),其原理是通过低温制冷,造成靶组织的细胞冻伤、坏死,从而达到消融心律失常基质的目的.我院自2014年以来,开展了此项新技术,现对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手术期护理进行探讨.

  •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张俊俊

    目的:探讨冷冻球囊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2014年4~8月我院收治的30例采用冷冻球囊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患者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落实健康指导。结果: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措施严密到位,并发症得以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均无严重后果出现,30例患者均安全出院。结论:充分的围手术期护理是冷冻球囊消融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 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行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的护理

    作者:张静华;白阳娟;赵昭

    [目的]总结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行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的护理.[方法]对2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行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同时加强围术期的护理.[结果]20例病人顺利进行肺静脉隔离,术后均恢复为窦性心律,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均顺利出院.[结论]加强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行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的围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 新型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技术治疗心房颤动中短期随访研究

    作者:陈小明;Jin-Hong Gerds-Li;李自成

    目的 评估一种带有环状标测导管的新型冷冻球囊技术用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入选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德国柏林心脏中心就诊的52例症状性心房颤动患者(4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11例持续性心房颤动),采用这种带有环状标测导管的新型冷冻球囊技术进行心房颤动消融治疗.结果 共184支肺静脉(184/208,88.5%)被成功隔离.总术程时间为(157.8±42.6) min,曝光时间为(36.6±14.2)min,总消融时间为(38.9±13.8)min.随访(12±8)个月后,31例(59.6%)患者成功维持窦律.仅有1例患者在消融右上肺静脉时出现膈神经麻痹并在3个月后完全恢复.无一例出现肺静脉狭窄.结论 这种新型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技术安全有效,可简化PVI操作.

  • 冷冻球囊消融在房颤治疗中的优越性

    作者:刘展睿;夏禹华;李亚琳;高丽华;胡庆鹰;王智慧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是治疗房颤的一项新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液态制冷剂的吸热蒸发,带走组织的热量,在球囊接触处进行消融,使得目标消融部位温度降低,病变的心肌细胞遭到破坏,阻止异常电信号的传递,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心房颤动( AF)的目的。与传统的射频消融技术相比,不需要借助三维标测系统,冷冻能量形成的疤痕有保持内膜面完整性、连续性及纤维化边界清晰等特点。冷冻消融可保持细胞的连续性和骨架结构的完整性,且消融过程中对内皮组织的损伤较轻微,从而引起的血栓风险、肺静脉狭窄、疼痛、心肌穿孔和心房-食管瘘等严重并发症出现较传统射频消融较少。

4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