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중국교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478
  • 国内刊号: 37-124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24-09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Sage针固定加自体骨髓移植治疗尺桡骨双骨折

    作者:金旭;崔正默;玄文虎;李松哲;南军

    目的:探讨用双Sage针固定加自体骨髓移植方法治疗尺桡骨双骨折是否比其它手术方法更优越.方法:根据桡骨解剖形态及X线特点,选择适当的双Sage针,从桡骨茎突内侧打入,选择另1枚逆行法打入固定尺骨,即达到了恢复生理弯度的目的,又达到了防止旋转内固定的目的.骨折区注入自体骨髓移植促进了骨折愈合.结果:骨折愈合时间短6周,平均8周.结论:Sage针固定加骨髓移植治疗尺桡骨双骨折,操作简单,经济实用,骨折愈合快,容易拔除,易在基层医院开展.

  • 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失败的手术治疗

    作者:张永民;赵钢生;赵品益;陈欣

    目的:探讨在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失败的治疗中采用不同手术方法的疗效.方法: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失败38例.其中使用加压钢板14例,交锁髓内钉12例,髓内扩张自锁钉12例.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结果:钢板内固定组有骨折延迟愈合及内固定再断裂,髓内钉组无上述现象,髓内扩张自锁钉的手术操作较交锁钉简单易行.结论:在股骨骨折钢板内固定失败的治疗中,尽量少用钢板内固定,而应多用髓内钉系列.

  •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孙宏慧;王强;唐农轩

    目的:探讨开放复位植骨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斯氏针撬拨下切开复位跟骨骨折并植骨融合,与单纯斯氏针撬拨复位对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纯斯氏针撬拨复位组优良率77.4%,手术植骨组优良率92.6%.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严重的波及距下关节面的跟骨骨折,尤其是跟骨压缩型骨折,应采用开放复位植骨融合治疗.

  • 克氏针弹性外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附15例报告)

    作者:李进;杨述华;许伟华;杨操;刘国辉;彭胜钢

    目的:探讨利用弹性固定原理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新方法.方法:1996年6月以来临床应用直径2mm、长30cm的克氏针3根及自制前臂外固定圈组成外固定架,弹性外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15例,年龄16~45岁,均为横斜性骨折.其中开放性骨折3例,闭合性骨折12例.臂丛麻醉C臂X光机透视下复位穿针外固定.结果:15例患者6~12周临床愈合,平均8周,肘关节功能均恢复满意.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克氏针弹性外固定法操作简单,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其中门诊治疗3例),无需2次手术,功能恢复完全,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非常有效的新方法,是弹性(张力带)固定原理的合理运用.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儿童脑瘫下肢痉挛

    作者:杨璇;王晓林

    目的:本文报道SPR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下肢痉挛的临床经验.方法:1997年6月~1998年4月共收治脑瘫患儿11例,运用SPR手术治疗,术后追踪随访.结果:术后经过2~2.5年随访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痉挛缓解或消失.并发症:肌张力低下,足内翻转为足外翻.结论:SPR手术治疗痉挛性脑瘫可以缓解下肢肌痉挛,改善下肢步态,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与Ⅱ期矫形手术结合可提高疗效.

  • CPM机在小儿髋关节术后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作者:刘星;张德文;刘正全;刘传康;覃佳强;王忠良

    目的:探讨小儿髋关节术后用CPM机行功能锻炼的效果.方法:对1999年1月~2000年10月期间手术治疗的小儿发育性髋脱位或股骨头无菌性坏死54例(65个髋)行术后功能恢复的随访.结果:术后用CPM机行功能锻炼组(35个髋),平均功能恢复时间为5.5d,而对照组(28髋)平均为1个半月,另有2个髋分别因术后功能差行髋关节粘连松解术1次和2次.结论:CPM机应用于髋关节术后功能锻炼可大大缩短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减少患儿痛苦,避免再次手术,安全有效.

  • 经皮骨髓移植治疗骨折不愈合及迟延愈合

    作者:梁广俊;宗成联;贾传广;仇友学;王醇强

    目的:观察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折不愈合及迟延愈合的效果.方法:选择骨折术后不愈合13例及迟延愈合10例,每次抽取自体髂骨骨髓15~30ml注入到不愈合及迟延愈合的骨折间隙.分别注射1~3次.结果:骨折愈合20例,其中骨折不愈合的13例有10例愈合,迟延愈合的10例全部愈合.愈合时间5~8个月,平均6个月.结论:骨折术后不愈合应首选经皮自体骨髓移植;骨折术后出现迟延愈合应早期采用经皮自体骨髓移植.

  • 自体输血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大鹏;徐学芳;任红;张莉华

    目的:骨科择期手术用自体血输血替代延用已久的异体血输血术,减少输血后合并症,加速患者康复.方法:采血前1周口服铁剂、维生素C等药物.术前第12d及第5d分2次采血,总量800ml.在无菌条件下分离出富含血小板血浆及浓缩红细胞,在相对应条件下储存备用.结果:38例输自体血,26例输异体血,两者比较,输自体血者一般情况恢复快,输注效果优于输异体血者.结论:在骨科手术中,采用自体输血术优于输异体血.

  • 纯钛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

    作者:汤欣;李杰;于利;孙康;葛全胜;逄永刚;韩峰;姜长明

    目的:探讨纯钛空心钉治疗股骨颈囊内骨折手术.方法:自1997年12月~1999年10月引进Mathys公司生产的7.3mm纯钛空心钉系统治疗股骨颈骨折42例.结果:40例内固定保持稳定,愈合位置满意.其中解剖复位32例,空心钉向外滑出1例,选钉过长穿出股骨头软骨者2例.无关节功能受限、无严重畸形、无感染、无二次手术病例.结论:纯钛空心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是一个创伤小、有前途的手术方法.

  • 髋关节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诊治16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西迅;陈旭辉;诸葛天瑜;孙捷

    目的:探讨髋关节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6例髋关节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临床表现和典型的X线特征进行分析鉴别,治疗均行髋关节滑膜切除病灶清除加多条血管植入、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植入术等,并行患髋旋转功能锻炼.结果:均随访2.5年以上,时间长5年,无复发.术后髋关节症状、功能及X线片表现明显好转恢复.结论:正确掌握髋关节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临床表现和典型的X线特征,可减少误诊.手术彻底切除滑膜清除病灶,减少复发,血管束及骨瓣植入增加股骨头内的血循,并修复骨残缺,患髋功能锻炼,恢复髋关节的功能.

  • 跟腱延长加肌移位代跟腱治疗小腿三头肌瘫痪性下垂足

    作者:秦泗河;肖善文

    目的:探讨治疗小腿三头肌瘫痪下垂足的新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14例患者应用新设计的手术方案,即在延长跟腱矫正下垂足的同时加肌移位代跟腱术,并根据足部畸形的性质和有无合并其它畸形再附加其它软组织或骨性手术.结果:术后病人平均随访25个月,下垂足畸形皆达到满意矫正,替代的跟腱肌力皆增加2级以上,行走功能改善,无并发症.结论:该术式可一次矫正足的下垂畸形增加跟腱肌力,无并发症,符合优化组合的矫形手术方案制定原则.

  • 第二掌骨与桡骨间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作者:张平;闵春年;王怀云;王川江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桡骨远段不稳定性骨折方法.方法:从1992年6月~2001年1月采用第二掌骨与桡骨间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23例.结果:经过3个月~7年随访切口均Ⅰ期愈合,骨折基本解剖复位,骨折愈合,腕关节功能良好.结论:第二掌骨与桡骨间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 头颈成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不愈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顾洪辉;何荣新;严世贵;杨泉森;叶招明;郑涛

    目的:为临床采用"榫"式头颈成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不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8具16侧(左右各半)防腐成年股骨标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左右配对).实验组为制成股骨颈骨折后行"榫"式头颈成形,术后分别植入3枚加压螺纹钉.对照组为制成股骨颈骨折后同样植入3枚加压螺钉.逐一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具有更强的抗剪、抗弯、抗压性能和抗扭转能力.经统计学分析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榫"式成形术后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不愈,固定确切,符合生物力学要求.

  • 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

    作者:段满生;蒋电明

    关键词: 人工 肩关节置换
  • 抗生素骨水泥在人工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子明;王爱民

  • 脊柱侧凸矫形术后的曲轴现象

    作者:洪正华;沈建雄;邱贵兴

    关键词: 脊柱侧凸 矫形 术后
  • 影响脊柱植入物体外稳定性测试的因素

    作者:王向阳;池永龙

    关键词: 脊柱 植入 物体
  • hTGF-β1基因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研究进展

    作者:张雷;胡有谷

    关键词: 基因治疗
  • 促进脊柱融合的局部基因治疗

    作者:吴宗键;王继芳;卢世璧

    关键词: 脊柱融合 局部
  • 体外转基因成肌细胞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张强;吴越;廖维宏;沈岳;王正国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胚胎脊髓和腺病毒介导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AxCA-BDNF)体外转基因成肌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动物分为:大鼠脊髓半切洞损伤明胶海绵填充组(A组),大鼠脊髓半切洞损伤应用胚胎脊髓移植组(B组),脊髓半切洞损伤损伤AxCA-BDNF基因转染的成肌细胞移植组(C组)大鼠脊髓半切洞损伤后应用胚胎脊髓和AxCA-BDNF基因转染的成肌细胞移植组(D组).手术后1、3、7、14、28d应用行为学和电生理检查观察大鼠功能恢复情况,对脊髓损伤区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TUNEL)以及Bcl-2蛋白表达的测定(免疫组化法).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A、B、C、D四组中均发现凋亡细胞及Bcl-2蛋白阳性表达细胞,图像分析发现,各组凋亡细胞核为A>B>C>D;Bcl-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顺序为D>C>B>A,Bcl-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表达与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有同样的变化趋势.结论:大鼠胚胎脊髓和体外转基因成肌细胞移植能抑制脊髓损伤后的细胞凋亡.

  • 自体骨膜延迟游离移植修复成年后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白金柱;刘晓民;王润生;李力;李文琪;黄涛;马志新;其木格

    目的:研究年龄对自体骨膜游离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影响,探讨延迟游离移植能否提高成年后骨膜修复软骨能力.方法:选中国白兔,成年兔20只,幼兔10只,分3组.A组:成年兔左膝骨膜直接游离移植组;B组:成年兔右膝骨膜延迟游离移植组;C组:幼兔骨膜直接游离移植组,取骨膜或骨膜新生组织、行光镜、电镜组织学观察比较.结果:移植前B、C组骨膜厚度、细胞计数及细胞活跃程度均优于A组(均为P<0.01),移植后12周3组关节软骨缺损获得不同程度修复,C组优于A组(P<0.01)及B组(P<0.05),B组优于A组(P<0.01).结论:自体骨膜局部剥离、原位激活,体内培养、延迟游离移植可提高成年骨膜成软骨能力,更好地修复成年后关节软骨缺损.

  • 胚胎脊髓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超微结构及电生理研究

    作者:张明;李世德;郝英

    目的:对胚胎脊髓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进行可行性研究.方法:手术造成双侧坐骨神经缺损,左侧选用胎兔脊髓桥接,右侧为自体神经桥接.术后1、2、3个月肌电图测双侧胫前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NCV)、运动神经末端潜伏期(Lat)及运动神经电位波幅(Amp);取移植段组织标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果:两侧的Ncv、Lat及Amp值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的胚胎脊髓移植段均可见大量的正常神经纤维,其轴突直径、髓鞘厚度与对照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胚胎脊髓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是可行的.

  • 骨延长家兔血液流变学观察及活血化瘀药对其影响△

    作者:周中英;邹培;李峻辉;阮默;林月秋;李主一

    目的:观察骨延长术对实验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活血化瘀药的疗效.方法:实验兔12只,造成左胫骨中段骨延长模型.随机分组.用药组于术后第2d开始喂有活血化瘀的中药"长骨液"的颗粒饲料.空白组喂普通饮料.定期采血测定相关指标.结果:空白组手术结束时和术后2周的血液流变学高于术前(P<0.05).用药组与术前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骨延长术使实验兔血液,出现高粘现象,活血化瘀药有改善的作用.

  • 激素性股骨头骨坏死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忠堂;王坤正;池永龙;李幼芬;党晓谦

    目的:通过建立动物实验模型,采用血清学、放免、病理组织学、透射电镜等方法,探讨PGE2和TXB2在激素性股骨头骨坏死中的意义.方法:选用健康成年中国白兔40只,雌雄不限,体重(2.5±0.5)kg,随机等分两组.实验组,臀部肌注甲基强的松龙琥珀酸钠,每次8ml/kg,每周2次.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替代激素.各组于处理前和处理后2、4、6、8周,测定血脂、血浆前列腺素E2(PGE2)和血栓烷素B2(TXB2)含量.并于第4、8、10、周分批处死动物,取肝脏和股骨头作常规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1)实验组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显著性.(2)从实验第4周开始实验组PGE2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非常显著(P<0.01).(3)实验第4周,TXB2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经秩和检验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4)实验组股骨头骨组织内早期见髓腔脂肪细胞增多且细胞肥大,造血细胞减少,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电镜下见核膜破坏,染色质碎裂,晚期见空泡骨陷窝形成.结论:糖皮质激素所致的股骨头坏死是多种因素引起股骨头血液循环障碍所致.

  • 糖尿病患者骨科选择性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作者:侯宝兴;徐纪庆

  • 人工髋关节髋臼侧骨缺损翻修

    作者:毛宾尧

    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3~5年以上,有明显骨吸收而骨缺损,特别是髋臼侧有严重的骨溶解性骨缺损,不得不行髋臼骨结构性重建,是全髋关节翻修术面临的艰巨课题.因此,进行有效骨缺损修复,成功的髋部骨结构重建,是人工髋关节髋臼侧骨缺损翻修的其中并不包括因假体设计缺陷、假体周围骨折松动、假体安置位置失当导致脱位、松动等原因引起的翻修问题.1 髋臼骨缺损的分类1.1 AAOS改进分类法分为5类:Ⅰ型:髋臼骨节段性骨缺损,其又分为二种亚型:ⅠA 边缘性髋臼骨缺损;ⅠB 中央性髋臼内壁骨缺损.Ⅱ型髋臼腔隙性骨缺损.Ⅲ型髋臼混合性(节段性兼腔隙性)骨缺损.Ⅳ型骨盆不连续的骨缺损.Ⅴ型关节融合.节段性髋臼骨缺损指边缘性或内侧壁骨缺损.腔隙性骨缺损使髋臼变深,而臼边缘仍存在,其骨缺损可在臼的上方、前方、后方或整个臼窝深陷.骨盆不连续是指臼部骨缺损使骨盆前后方有沟槽样骨缺损,分为上、下两部.骨关节融合则并无骨缺损,但臼窝周围与假体外为整个骨质填充.此分类法由D'Antonio(1993)报告,后由AAOS修改推荐,应用较广.1.2 Paprosky分类法分Ⅰ、ⅡA、ⅡB、ⅡC、ⅢA和ⅢB,分别对髋关节中心上移、坐骨支骨溶解、髋关节中心内移和泪滴骨溶解的程度作为衡量分型的依据.1.3 Gross分类分为3型:1型突出腔隙性骨缺损,髋臼壁和前后柱完整.2型棚盖髋臼缘有缺损,<50%髋臼壁缺损.3型全臼1个柱或2个柱缺损,超过50%髋臼壁缺损.

  • 半月板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三)

    作者:孙康;刘洪涛;王新

    7 盘状半月板盘状半月板是一种解剖变异,主要发生于外侧半月板,极少情况下也可发生于内侧半月板.Watanabe将盘状半月板分为完全型、不完全型及半月板股骨韧带(Wrisberg'韧带)型.完全型与不完全型盘状半月板的差别在于它们对胫骨平台的覆盖程度.Weinberg'韧带型盘状半月板在形态上同正常半月板,只是其后部不与冠状韧带附着,仅通过Weinberg韧带附着于股骨髁(见图14).盘状半月板首次报告于1887年.形成原因Smillie认为与胚胎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相对地吸收不良有关.1957年,Kaplan提出半月板异常的活动可能导致半月板肥大和形成盘状半月板.但盘状半月板形成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外侧盘状半月板通常无症状(见图15),完全形和不完全型盘状半月板损伤后常可出现症状.所以,当盘状半月板出现症状与体征时则提示盘状半月板撕裂.盘状半月板终则需通过MRI或关节镜证实.弹响膝关节综合征通常与Weinberg'韧带型盘状半月板有关.由于半月板后方无关节囊附着,致使膝关节屈伸时半月板异常活动形成半脱位,从而引起相应关节间隙内的弹响.盘状半月板的治疗取决于其类型和与有无损伤.如果偶然发现的盘状半月板无明显损伤则应保留其完整.若完全型和不完全型盘状半月板合并撕裂,则应考虑采用碟形手术予以半月板部分切除.盘状半月板撕裂手术治疗应切除足够的半月板组织,使其终形成一个有6mm稳定边缘和完整环行轮廓的半月板.对于Weinberg'韧带型盘状半月板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半月板全切,而如今已有一些复位与修补技术使其与后方附着.

  • 食中指背侧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拇指

    作者:徐茂龙;刘长胜;闵凡理;何庆华

    1 临床资料本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8~60岁,平均38.7岁.拇指外伤指腹缺损8例,手术食指背侧岛状皮瓣转移修复,皮瓣面积3.5cm×3cm.拇指骨髓炎不愈2例,行病灶清除后食指背侧岛状皮瓣转移修复,皮瓣面积4cm×3cm.拇指指间关节水平撕脱伤2例,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中指背侧岛状皮瓣转移修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2 皮瓣设计与手术方法2.1 在食指背侧用亚甲蓝画出皮瓣,比创面稍大,一般为4cm×3cm.其近心端手背的切口成"S"形,在臂丛麻醉下为好,上止血带而不驱血,使静脉保持充盈.2.2 按画线切开手背皮肤,显露出皮下掌背侧静脉及神经分支,根据第1掌背动脉在第2掌骨骨茎底处的解剖位置与走向,设计4cm×3cm宽的皮下筋膜蒂带,包含第1掌骨动脉,静脉及桡神经浅支.2.3 逆行掀起食指近节背侧皮瓣,与带神经血管的筋膜蒂一起完整的游离后,通过第1指蹼处的皮下隧道引到拇指侧面,食指近节背侧的创面用全厚皮移植覆盖.3 术中注意事项3.1 皮瓣设计时应考虑神经血管束的蒂长,一般要求蒂长5~7cm,以免皮瓣转移后血管蒂张力过大,皮瓣的设计不宜超过近侧的指间关节,两侧不应超过指侧中线.皮瓣近心端的"S"形皮肤切口不宜过深,在浅筋膜层尽量保留掌背浅静脉,两侧保留指背静脉.3.2 第1掌前动脉的走向靠近第2掌前桡侧缘,在游离神经血管筋膜蒂时,应带筋膜蒂以免损伤细小的动脉,指蹼处的皮下隧道应完整,以防神经血管蒂受压而影响皮瓣的血管循环.3.3 食指近节背侧皮肤的血供主要来自食指背侧动脉,第1掌动脉延续,到食指近侧指间关节处已成为终末支,第1掌背动脉的变异较大,术中很难看清搏动,应多带些筋膜蒂转移,避免手术误伤和手术中所致的血管痉挛.3.4 食指背侧静脉在食指近节中段呈网状分布于掌指关节背侧分布在关节两侧,其中指侧分支较粗大,浅层细小静脉是食指背侧静脉回流的主要途径,深层粗大的静脉是整个食指静脉回流的主要途径.3.5 神经浅支的第1、2指背神经多从掌指关节两侧进入食指背皮肤,手术应尽力保留两侧皮神经,以免术后造成部份皮肤缺乏感觉.深筋膜血管丰富,有深浅两层细小血管呈网状吻合,因此,带完整深筋膜的皮瓣转移,可使皮瓣的血管更有保证.

  • 前臂双极性脱位1例报告

    作者:毕虎泽;常敏

    某女,16岁,2000年11月13日,骑直把式自行车被同向行驶的微型面包车撞倒,右肘部伸直位,手背内旋着地.伤后右肘关节不能屈曲,掌心向外,手背向内,前臂极度旋前畸形.X线片示:右尺桡骨干呈"X"形交叉,向前旋转移位,上、下尺桡关节脱位,桡骨头移位于肱骨小头外后方,尺骨小头向腕背侧移位(见图1).治疗给予手法复位:助手双手握持患肢上臂,术者两手环握腕部、两拇指置于下尺桡关节腕背侧,与助手作对抗牵引持续5min后缓慢外旋前臂,纠正内旋畸形,右食指向外侧、向掌背顶桡骨茎突,左手食指向内、掌心推尺骨头,两手虎口及拇指挤拢分离的下尺桡关节后屈肘,上、下尺桡关节复位成功后患者即能作伸、屈肘及前臂旋转活动.摄片复查上、下尺桡关节完全复位,石膏外固定于屈肘90°和前臂旋后位,4周后去外固定.2个月后复查,肘关节及前臂功能恢复正常(见图2).讨论外伤性前臂双极性脱位罕见,复习文献,连同本文所述在内,迄今国内仅报告4例,其中右前臂双极性脱位3例,左前臂双极性脱位1例;男2例;女2例;男、女比例11;年龄大27岁,小16岁,平均为23.3岁;归纳起来具有以下特点:(1)4例均为车祸伤所致.(2)伤者均为健康之青壮年,受伤瞬间皆能作出快捷的肢体反应,故伤情仅限在前臂.(3)暴力冲击肢体后沿着前臂传导,手腕着地或着物时随即又产生旋转、对向挤压力,故造成前臂旋转畸形,上、下尺桡关节脱位.4例中,尺骨鹰咀均无脱位.(4)治疗均为手法复位、石膏固定,且疗效满意.(5)所不同的是:暴力作用于肢体的大、小不同及伤时肘部所处屈曲和伸直的不同位置,所造成的上、下桡尺关节脱位移位程度亦不同.4例中1例上尺桡关节损伤较重伴有桡骨小头撕脱骨折,1例下尺桡关节损伤较重伴尺骨基突撕脱骨折.在治疗中我们认为有几点应值得注意和考虑:(1)复位时要先整复脱位损伤较重的关节,且与损伤外力反其道而行之,即内旋畸形复位时应作外旋复位.(2)复位后固定应屈肘90°、前臂旋后位,以石膏固定为宜.(3)此类伤员来诊时摄片应注意包括肘、腕二个关节在内,以免漏诊.(4)该类损伤的诊断命名:文献报道3例中,有"前臂两极性脱位"、"桡骨两极性脱位"和"前臂双极性脱位"之说,其损伤机制均为旋转暴力作用肢体后前臂旋转过度所造成,体征及X线片所示均为上、下尺、桡关节向前旋转脱位,是否可命名为"前臂旋转性双极脱位",以便今后处理此病时达成共识,仅此商榷.(本文附图见插页4)

  • 股神经嵌压症2例报告

    作者:李杰;宋修竹;谭江威

    1 典型病例患者,男,32岁,无诱因左股前侧疼痛伴伸膝无力,行走困难4个月就诊,无外伤史,行走时症状加剧,屈髋休息可缓解,疼痛可放射至膝部内侧.查体见腰生理弯曲,活动自如,左髋屈曲30°位,伸直位症状加重,腹股沟韧带中点处Tinel's征(+),"4"字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左侧股四头肌萎缩,肌力3级,膝反射弱,髌上10cm处左侧周径比右侧少4.5cm,股前外侧痛觉减退.X线片、CT、MRI检查腰椎及髋关节无异常;B超检查腹部无肿物;肌电图检查股神经支配肌有失神经表现.取下腹部斜行切口,至腹股沟中点下3cm,探查股神经,术中见髂腰肌张力高,筋膜厚,股神经被髂耻骨梳韧带卡压,外膜充血,质地较硬,彻底松解.术后疼痛明显缓解,半年后复查疼痛消失,伸膝有力,两侧周径差2cm,行走基本正常.患者,女,62岁.2年前因左股骨颈骨折致股骨头缺血坏死,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恢复好,行走及上下楼无困难.于3个月前无诱因股前侧疼痛,放射到膝内侧,伸膝无力,行走困难.查体见腰活动正常,腹股沟饱满,深压痛,患髋屈曲、伸直受限,股四头肌萎缩,膝反射弱.肌电图检查:股四头肌失神经改变;B超检查发现腹股沟区肿物,实质成分为主,诊断为腹股沟肿物并股神经嵌压症.术中见髂腰肌肿大,张力高,股神经外膜充血、质硬,髂腰肌内机化物及陈旧血性液体,腔与髋关节相通,清除机化物,松解股神经,术后疼痛缓解,1个月随访疼痛消失,肌力增加,行走基本正常.2 讨论股神经由腰丛发出,沿腰大肌及髂腰肌间隙下行,经肌腔隙入股,前方有腹股沟韧带,髂耻骨梳韧带和髂腰肌筋膜,肌筋膜鞘管中张力增加,可导致股神经嵌压.该病临床少见,常见病因为出血性疾病或外伤致肌筋膜鞘管内出血、水肿,压迫股神经.本组2例均表现为髂窝及股前方疼痛,放射至膝内侧,行走困难,患髋伸直受限,股四头肌萎缩,伸膝力弱,肌电图股神经支配失神经表现.嵌压原因1例为髂耻骨梳韧带嵌压,1例髂腰肌血肿机化物压迫,均排除腰椎及脊髓疾病.手术包括切断腹股沟韧带及髂耻骨梳韧带,打开髂腰肌筋膜管,清除血肿及机化物,彻底止血引流.本症及时松解后疗效满意.

  • 先天性双上肢严重畸形1例

    作者:师玉谨;刘建成;李文萍;张凤岭

    1 病例资料患儿,女,14岁,初中学生.自幼双上肢畸形,活动受限.学校体检来院.独女,曾有一严重畸形哥哥(具体畸形情况不祥),3岁时夭折,父母均体健,家族中曾有类似患者,早年已故.查体:身高153cm,体重44kg,营养中等,发育良好,体型均称,智力中等,正常步态.双上肢胸前位,屈肘90°,腕外翻,双上肢变细,双肩部方肩畸形,双前臂明显变短,双手第一掌骨及拇指缺如,双小指远节有赘指;双肩关节屈伸、内收、上举功能存在,外展受限,肘关节屈伸良好,前臂旋转功能消失,腕关节外翻位弹性固定,可轻度屈伸,指间关节屈伸良好;手部感觉无障碍.X线片示:双肩关节完全脱位,双侧桡骨缺如,双侧腕骨中大、小多角骨及舟状骨缺如,双手第一掌骨及拇指缺如(见图1~3).2 讨论先天性骨关节发育畸形原因不明,部分畸形有遗传性,但多数为散发[1].该例患儿有家族史,属家族遗传.临床中偶见先天性肩关节脱位或先天性桡骨缺如患者,但先天性肩关节脱位合并先天性桡骨缺如及部分腕骨和第一掌骨、拇指缺如患者甚为罕见.(本文附图见插页4)

  • 留日见闻

    作者:刘远禄

    我自1993年12月~1999年11月赴日本国留学.在此期间分别在日本国立山形大学研究生院、广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和研究骨科学.现将留学期间的所见所闻作一回忆性小结,介绍于下.仅供各位读者作为了解或参考.日本的医学教育制度与我国不尽相同,在国立大学中,医学部一般设有医学科(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综合药学科和保健学科等三大分野.医学生是6年制.学完所规定课程,成绩合格者,发给毕业证书,获医学学士学位.毕业之后有志从事医师者,接受医师国家考试(每年3月进行),成绩合格者发给医师免许证,有了免许证才能进入医院从事医生工作.医学研究生根据学科不同而设置也不同,医学科未设有硕士研究生(博士前期)课程,参加大学博士生所规定科目的考试,各大学所考的科目及要求不尽相同,成绩合格者直接进入博士课程,学制4年;综合药学科和保健学科均设有博士前期(硕士)和博士后期(博士)课程,博士前期是2年,博士后期为3年.按照规定,修完规定课程后,向大学学位审查委员会提出学位授予申请,经审查委员会进行严格的审查以及终考试,判定为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学位.日本十分重视再教育的培养,成为考科医师后,送去日本国内较高水准的医院研修1年左右,一部分医师赴欧美留学,研究专科临床和基础理论,吸取世界先进的医疗技术水准和科研技能,从而使医学得到进一步发展,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日本国立大学的医师们对待工作十分认真,具有刻苦钻研医学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心.昼间从事临床工作,夜间或星期六、星期日搞科研,中午和晚上随便吃点饮食就可以了,他们处处以工作和患者为重,在临床及学术方面,相互团结,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从而促进医学的发展.因此,日本人患病看门诊或住院,就把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交给了医生,不会怀疑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道德作风,因为医院给患者创造了一个信得过的、安全的环境.日本政府、各大学均重视医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设立各种研究基金,鼓励从事或喜爱研究的医学者,参与医学的研究工作.各大学设立了动物实验中心,提供了较好的环境.通过查新,立题经教授批准后,就能顺利地开展科研工作,实验用品只要给秘书讲了,就会立即办到,不会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日本医学各个分野的研究是比较深、比较细的,而且在世界医学中也属领先地位.日本的医学也和其它行业一样,到处都充满着竞争.医学生毕业刚分到医院,几乎每天24h均在医院、门诊书写门诊病历、协助老师或教授诊病,有时也给患者作些简单的处置;在住院部,熟悉病房的各个环节,掌握住院医师的基本技能,还要准备回答教授门诊、查房及手术时所提出的各种基础和临床问题.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员(住院医师)、博士生,每天晚上很迟才回家,一般是在晚上12时左右,或是凌晨2时左右才离开医院,早上8:30时仍按时上班,这些医师长期处于睡眠不足,一开会时就打瞌睡,相当辛苦.但教授布置的临床任务、科研任务,以及学术会议论文、投稿论文等,各级医师都会自觉地、认真地、出色地去完成.特别是参加学术会议的论文和投杂志的论文,要求十分严格.因为它代表一所大学的水准,一篇文章(如学术交流)的幻灯片和说明文经高年资医师或讲师、副教授、教授反反复复修改后,并在全科发表通过后,方能投出.投杂志的论文,要求更高,修改次数更多.这些经历只是在日本留过学的人才能体会到.但是,投出的论文质量确是高水平的.国民健康保险给日本国民和在日本工作或学习的人提供了良好的就医保障.一位国民只要向当地政府缴纳少许保险费(约是一般工作人员月薪的1%,大学教授月薪的0.3%.年满70岁者进入老年健康保险,不缴纳保险费.进入国民健康保险后,患病去看门诊或住院,所有费用的70%由政府支付,自己只负担余下30%的费用.由于单位不同,处理剩余30%的费用也不一样,有的单位支付剩余费用的90%,有的单位将剩余30%的费用全部支付.进入老年健康保险者,就诊的所有费用全由政府支付.因此,日本的医师不会在患者经费问题上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可致力于医学的临床和基础的研究.综上所述,日本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医学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在教育及培养方面,各大学对医学生和医生们的要求十分严格,而且医生们也具有刻苦学习、努力拼搏、忘我工作的精神.日本政府也非常重视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因此,日本医学的发展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21世纪.并且,国民健康保险给日本国民提供了良好的医疗保障.

  • 向青年医师推荐一本新著——《脊柱外科手术学》

    作者:

    近有幸拜读了刚刚面世的世界医学名著英文影印版《脊柱外科手术学》(Operative Spine Surgery)收益匪浅。本书由(美)韦尔奇(Welch.W.C.)等20余位专家教授集体编写,内容涵盖了脊柱外科中疾病、创伤与畸形常见手术的基本概念与实践,对脊柱解剖学结构和生物力学、采取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及影像学诊断,手术适应证、麻醉、颈椎、胸腰段基本手术入路和方法以及关节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手术并发症、远期随访、预后等均进行了详细阐述,并附300余幅照片和示意图,文字简练,通俗易懂,使青年医务人员在脊柱外科领域很难精确把握的问题通过本书可以得到解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脊柱外科迅速发展,不少医院骨科已建立学科分支,基础与临床研究受到重视,专科设备与技术水平日渐普及与提高,无论脊柱畸形矫治还是创伤救治均取得显著效果。围绕脊柱外科,国内也相继出版了这方面专著,但在内容深度及广度上还不能满足临床各层次工作者的需要。英文版《脊柱外科手术学》填补了我国空白,中青年医师通过阅读本书,既可提高相关专业知识,又可巩固专业英语水平,是临床工作中一本很切实际的参考书。宁志杰2001年9月于山东泰安

  • 欢迎参加第四届全国经椎弓根内固定学习班暨脊柱内固定与融合学术研讨会

    作者:

    由《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和海军总医院骨科拟定2002年4月21~28日在北京联合举办第四届全国经椎弓根内固定学习班暨脊柱内固定与融合学术研讨会,届时将邀请国内外著名脊柱外科专家做专题报告,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专题研讨(授课)内容:1、椎弓根应用解剖学研究;2、经椎弓根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3、各种脊柱内固定的临床应用;4、经椎弓根内固定的并发症与预防措施;5、下腰椎不稳的内固定器械与融合方式选择;6、经后路腰椎间融合(PLIF)与后外侧融合(PLF)的优缺点;7、前路植骨融合在胸腰段骨折治疗中的作用;8、融合与内固定的相关性;9、Cage在下腰椎融合中的作用;10、脊柱假关节形成与对策.二、学习班内容:1、实践操作:学员6~7人为一组,利用新鲜尸体脊柱标本进行椎弓根螺钉及内固定器械操作练习,初步掌握经椎弓根内固定的应用技术.2、看手术录像:通过手术录像提高对经椎弓根内固定应用技术的实践认识.三、征文要求:1、全文一般不超过4 000字,并附500~800字摘要(好附软盘).2、报名及截稿日期:2002年3月20日.本次学习班属卫生部2002年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结业合格者授学分14分.来信请寄北京阜成路6号海军总医院骨科阮狄克收.邮政编码:100037,联系电话:010-68584079

  • 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孟晓林;时和同;张全治;尚华

    目的:探讨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5例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经后正中切口入路,手术切除脂肪肿物.结果:5例中,术后症状完全缓解2例,好转2例,1例无改善.结论:MRI和CT有助于确诊本病,有脊髓压迫症状者应行手术治疗.

  • Cheneau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作者:肖建德;熊建义;范佳进;梁鸿

    目的:探讨Cheneau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我们分析了1998年5月~2000年12月共38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均给予了Cheneau支具治疗.结果:经平均15个月随访(5~30个月),除1例因中止治疗使角度加大而改行手术外,其余患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平均矫正12°(-6~24°),无明显并发症.结论:我们认为对于Risser征为0,侧凸角度>20°的特发性侧凸患者应尽早行支具治疗.

  • 颈肩痛伴同侧手握力减弱的临床分析

    作者:谢文龙;周国顺;管国华;蒋雪生;李炜;屠保潜

    目的:研究颈肩痛伴同侧手握力减弱的病因.方法:共17例患者,首先均经非手术治疗,包括颈部痛点封闭及颈椎牵引,其中效果不明显的5例手术治疗,术中切断中小斜角肌及C5、6神经根旁的前中斜角肌的肌起.结果:全部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17例非手术治疗,8例症状完全消失,4例症状明显改善,5例症状改善不明显.手术5例症状均完全消失.结论:颈肩痛伴同侧手握力减弱的原因是中小斜角肌引起的臂丛下干或C8神经根受压所致.

  • 单枚融合器附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在腰椎滑脱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赵杰;栗景峰;贺石生;王新伟;马胜忠;郑旭东;侯铁胜

    目的:探索以单枚椎间融合器后斜向植入附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方法:1997年7月~2000年8月,我们收治了各类腰椎滑脱症65例患者(男32例,女33例.年龄28~58岁,平均43岁).其中,峡部型滑脱症(Ⅰ~Ⅱ°)26例,退行性滑脱症25例,腰椎后路减压术后滑脱症7例,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症5例,外伤性滑脱症2例.均有一年以上的下腰痛和/或下肢根性症状且保守治疗无效.所有患者均在减压的基础上行病变节段的单枚螺纹式椎间融合器(BAK)的后斜向植入并附加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结果:65例中有59例平均随访达18月,皆达到临床融合.临床效果评价:优42例,良14例,无改善3例,差0例.患者主观评定满意41例,基本满意15例,可3例所有患者均无融合器的移位及椎弓根螺钉松动,患者主观满意率93%.结论:经侧后方斜向植入单枚螺纹状椎间融合器并附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式能充分完成后路减压,并能保证可靠的融合,适用于滑脱程度严重、滑脱倾向大的患者,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各种腰椎滑脱症的术式.

  • 脊柱椎间隙感染的内固定治疗

    作者:姚长海;侯树勋;史亚民;李利;王华东

    目的:通过8例脊柱椎间隙感染内固定治疗的临床分析,探讨内固定手术在脊柱椎间隙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脊柱后路内固定治疗,其中Trifix 3例、改良Trifix 3例、USS 2例.结果:随访时间3个月.采用内固定治疗的8例中卧床时间短3d,长4周.比保守治疗卧床时间缩短2~3周.结论:本组8例内固定治疗脊柱椎间隙感染没有引起炎症扩散,而且缩短了卧床时间.

  • 经口咽齿突切除结合H-V环复位治疗重度陈旧性寰枢椎脱位

    作者:张志刚;赵刚;石伟;李海;刘绍臣;林延军;吴其常;卞传华;宋德功

    目的:探讨经口咽齿突切除结合H-V环复位治疗重度陈旧性寰枢椎脱位的方法及重度寰枢椎脱位的病理机制.方法:对2例重度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经口咽齿突切除前方松解、减压,结合H-V环缓慢复位,二期行后路减压枕颈融合方法治疗.结果:1例术前Frankel C级恢复至正常,1例术前Frankel C级恢复至D级.结论:重度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在寰椎前弓与枢椎体间形成纤维组织增生,这种纤维连接使寰枢椎相对趋向稳定是障碍复位的主要因素.结合H-V环缓慢牵引,复位制动,经口咽入路行齿突切除前方松解减压,二期行后路减压枕颈融合,确能从前后方解除致压因素,结合H-V环制动、复位能够保障复位和手术过程中头颈部的运动在H-V环控制下,对手术和复位提供了极大的安全保证.

  • 经口咽入路松解Ⅱ期后路器械融合治疗寰枢椎脱位

    作者:郭立新;陈兴;马远征;孙继恫

    目的:评价经口咽入路松解、Ⅱ期后路器械融合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方法:经口咽入路寰枢椎前方松解颅骨牵引复位、Ⅱ期后路寰枢椎融合内固定治疗6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患者,术后对脊髓功能和颈椎影像学进行评定.结果:术后2年脊髓功能改善2级3例,改善1级2例,无变化1例.术后X线显示寰枢椎复位理想和后方融合满意,MRI显示脊髓压迫解除.结论:经口咽入路行寰枢椎前方松解后颅骨牵引复位、Ⅱ期后路器械融合术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临床和影像学评估满意.

  • 腰椎椎体后缘终板骨坏死症

    作者:彭宝淦;侯树勋;吴闻文;商卫林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终板骨坏死症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方法:21例病人,以腰腿痛症状为主,少数伴有间隙性跛行和马尾压迫症状,平均发病时间4.5年.X线检查发现下腰椎管内有一与椎体后缘相连的小骨块,CT扫描清晰显示椎体后缘有类圆形或多囊状骨质缺损,周边形成硬化带,后方骨质凸入椎管内,或压迫硬膜囊或压迫神经根.MRI显示对应椎间盘大都呈严重退变状态.本组病人全部行手术治疗,将凸入椎管内骨质凿除和对应突入的椎间盘摘除,部分病人行手术节段的植骨融合和内固定.结果:术中肉眼所见,切除的凸入骨质都与纤维环边缘相连在一起,骨缺损区为纤维软骨组织和骨性组织所充填.术后21例病人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18例腰腿痛症状消失,3例有轻度腰痛,3例大小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腰椎受异常应力或过度活动或其它一些尚不明的原因引起椎体终板缺血性变性、坏死,终板内形成骨软骨性坏死缺损区(Schmorl结节),终板缺损区四周骨软骨组织在压力作用下增生、硬化.向后增生的骨质凸入椎管压迫硬脊膜囊内马尾神经或腰神经根,导致了本病的发生.因此将本病命名为"腰椎椎体后缘终板骨坏死症"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它的病理本质.

  • 无牵引下腕关节镜技术

    作者:卞传华;滕涌;何志晶

    作者介绍一种不需要牵引,手臂可平放在手术台上的腕关节镜技术.前期研究的30例患者中,首先采用该技术,然后再用传统方法进行比较.优点是上肢平放,医生直接在镜下进行诊断治疗,不需要变换荧光镜位置.诊断的准确性与传统方法一致,小型外科手术,如清创缝合较容易.30例患者(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38.7岁.退行性变11例,损伤性改变19例.对30例患者连续应用两种技术,共做60次.首先进行无牵引腕关节镜技术.上肢随意放在手术台上.腕下放一小毛巾圆枕,允许各方向活动.完成关节镜检查后,病人手指放置消毒过的指套内,悬吊前臂并维持3kg牵引.第二步关节镜检查在牵引下进行,证实了无牵引关节镜技术下所作结果并确认无误.所有病人于手术当日出院.持续治疗3周~6个月,平均随访10.1周.使用直径2.4mm,视野30°角的关节镜进行标准检查桡及腕间关节.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止血带.常规标记背侧3~4和4~5及桡腕正中入口.通过平行于桡骨关节面10~20°插入探针准确定位.腕部用5~7ml格林氏乳酸盐溶液充盈.11号刀片作切口,用小剪刀扩开.用消毒笔标出邻近伸拇长肌.腕部保持10~20°屈曲.助手行简单牵引下将套针插入背侧3~4入口.液泵持续维持150mmHg压力.这样就可在无桡腕关节牵引下观察到桡腕关节侧面部分.助手再次行简单牵引,使套针越过桡骨嵴达尺侧.关节镜及探针也可在无牵引下,从背侧4~5入口随意进入尺侧间隙.无牵引下腕关节屈曲30°,在背侧3~4入口末侧1cm处作一切口,然后用小剪刀扩大之,可得以检查腕间关节.原则上,在进入特殊关节间隙时,把腕关节及腕骨移离关节镜.如果需要探针进入腕间关节,需在关节镜控制下建立腕中尺侧入路,并用探针定位.由于月骨三角骨或舟月关节的边缘呈现出清晰的标志,所以从这里观察这些关节不稳定清楚.腕间桡侧入路提供舟骨小多角骨-大多角骨关节视野.外缘韧带清晰可见,可以用探针检测韧带的张力.对腕部在不同方向施加应力下,可测出各种不稳定并对其进行特殊检测.30例患者在牵引下进行第二次检查时,均能确认无牵引下关节镜检查的诊断而无漏诊,也无需进一步手术.诊断9例韧带损伤,8例关节面异常.8例患者中有1例严重,6例轻度软骨病变.4例损伤与桡骨或腕骨骨折有关.1例肌腱撕裂.实施2例清创和关节盘状软骨面Palmer IB型损伤的缝合术.没有感到无牵引下实施手术的不便.在二次检查时,注意到传统关节镜检查后可能出现一些关节软骨浅表磨损.此外,未发现医源性损伤,无任何并发症.译自J.Bone & Joint Surgery[Br]2000,82:1011~1012

  • 股骨颈囊内骨折平面是否影响内固定术后的骨折愈合(附411例报告)

    作者:郭志民;林斌;黄庆森

    本组病例为1986年1月~1999年3月的股骨颈囊内骨折病人且已行内固定治疗,基底部骨折因属粗隆部骨折,故不包含在内.本组只包括那些并有缺血坏死、骨不连病人,以及无并发症的骨愈合者.骨不连的评定标准为:伤后1年需要矫形手术的移位骨折者或有骨折而伤后1年X线片显示无愈合者;无菌坏死标准为:骨折后X线片显示Ⅱ°或Ⅱ°以上的缺血坏死;正常愈合标准为:经过少3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所有的数据测量均由一名不知治疗结果的医生在术前的前后位X线片上进行测量.采用比值法和间距法来判定骨折平面.方法为:在X线片上定四个点,A点为透明覆盖法测定股骨头中心,B点为骨折线的中点,如为移位骨折,则近端骨折线和远端骨折线的中点均为B点,C点是股骨大粗隆的外侧点,D点为A、B点延长线与股骨头关节面的交点.骨折平面测量的比值法为BC/AD.比值越大提示骨折线越靠近端,间距测量为A、B两点的距离,以mm为单位,间距越大,骨折线越靠近远端;股骨头的大小是用旋转覆盖法来测量(见图1).图1 股骨颈骨折平面的比值法(BC/BD)和间距法(AB) 测量结果分为愈合组、骨不连组、无菌坏死组,并对各组病人测量的平均比值、间距和股骨头大小进行比较,无移位骨折和有移位骨折各自进行评估,各组间采用x2和t检验进行检验.P<0.05为有差异.本组411例,女性占77%,平均年龄为73.8岁,无移位骨折68例(GardendⅠ、Ⅱ型),移位骨折为343例(GardendⅢ、Ⅳ型).骨折正常愈合病人X线片随访时间平均为446d,骨不连140例,无菌坏死38例.比值法男∶女=1.03∶1.13(P=0.05-0.001),间距法男∶女=27.2∶23.8mm(P<0.0001),股骨头直径男∶女=58.3∶53.7(P<0.0001),均有显著差异.而且骨不连的发生率男∶女=23.9%∶36.9%(P<0.025-0.01),有显著差异,而男女病人在股骨头坏死及发生移位骨折的比率无显著差异.

  • 肌肉移位肩关节外展外旋功能重建术(二)

    作者:田光磊;韦加宁

    3 外展功能重建术3.1 斜方肌移位术常用.Hoffa于1902年先使用-斜方肌止点卸下后直接与三角肌连接,肩外展功能得到恢复,以后是Kiliani(1910)和Lewis(1910)[21].1912年Lange将其应用于产瘫治疗[22],1927年Mayer用其治疗脊髓灰质炎所致的三角肌麻痹[23,24],Karev(1986)[25]、Aziz(1990)[26]用它来治疗创伤性臂丛神经损伤.斜方肌为三角形阔肌,起自枕骨上项线、项韧带和C7~T12棘突及其棘上韧带,上部肌纤维斜向下外止于锁骨外1/3上后缘、中部横向外侧附着在肩峰内缘及肩胛岗上缘,下部斜向外上止在肩胛岗根部.血液供应主要来自颈横动脉的分支颈浅动脉,其次是枕动脉和两组节段性动脉分支.副神经和颈丛神经(C2~4)分支共同支配斜方肌,前者主要支配中、下部纤维,后者支配上、中部纤维,它们在斜方肌前缘中下1/3交界处随血管分支一起进入肌肉深面,然后沿肩胛骨上角及脊柱缘行走进入肌肉.上、中、下三部分纤维的作用分别是上提、内收和下拉肩胛骨.上、下部纤维收缩,肩胛骨外旋,三部分纤维均收缩,肩胛骨内收.也就是说,斜方肌的整体作用是外旋、内收肩胛骨.斜方肌移位重建肩外展主要涉及上、中部纤维,常用术式有如下三种:3.1.1 改良Mauer手术[24]侧卧位.自锁骨中点向外经肩峰至肩胛岗中点做"U"形切口,再由肩峰到三角肌粗隆做纵行切口,两切口相连成"Y"形.分离皮下,显露斜方肌和三角肌.切断斜方肌上、中部纤维在锁骨、肩峰和肩胛岗上的附着,向上掀起游离,直至见到神经血管束.在近三角肌粗隆处纵行切开三角肌,于肱骨干外侧掀起一蒂在远侧、1.5cm×1.0cm大小的骨瓣,在其上钻两个孔备用.在同侧大腿切取宽10cm、长度适中的髂胫束,截成长、短两个三角形.长的糙面向上,宽端置放在斜方肌深面,尽量贴近根部,间断缝合将其固定在斜方肌上,注意勿伤神经血管束.摆放好斜方肌和髂胫束,将二者边缘部缝合在一起,然后窄端穿扎丝线引至三角肌止点处的骨窗内,丝线由内向外穿经骨瓣上的孔洞.修整短的髂胫束,使其大小形状与斜方肌游离部分相近,粗糙面向下覆在肌肉上,做边缘缝合.这样,斜方肌游离部的上、下面均为髂胫束包裹.肩外展135°、前屈20°,向远侧牵拉髂胫束及斜方肌,将髂胫束前后缘与三角肌前后缘缝合在一起.继续拉紧髂胫束,系牢穿经髂胫束和骨瓣的丝线,使窄端与骨瓣固定在一起.术后予以肩人字石膏固定,4周后改用支具制动并开始主动外展活动.保护性的外展固定要4个月,在此期间逐渐加强外展锻炼,并减小外展角度,直至上肢与躯干接触.

  • 前臂毁损伤腹壁可供皮瓣的有关数据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朱冬承;陈爱民;王庆荣;李林东;董红军;绳勇

    目的:探讨中国成人前臂长粗及腹壁可供皮瓣的大小差异.方法:在全国分五片进行调查,主要测量健康成人前臂长粗及上、下腹壁长宽.结果:不论男、女,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质由瘦到胖的变化,前臂长度几无变化,但上、下腹壁宽度却越来越宽;不论体质胖瘦,上、下腹壁长度均明显小于前臂大围径.各民族间略有差异.结论:女性较男性、中老年较青少年、胖者较瘦者适宜用腹部大型皮瓣修复前臂及手的皮肤毁损伤.

  • 人工全膝置换在严重膝内翻畸形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张先龙;K H Seow

    目的:观察保留后交叉韧带人工全膝置换治疗严重膝内翻畸形患者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1995年7月间严重膝内翻畸形骨关节炎患者(≥20°)人工全膝置换后的临床结果.假体为Miller-Galante-Ⅰ人工全膝(MG-Ⅰ,Zimmer公司).采用KSS评分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结果:38人56膝获完整随访,平均随访6(4~9)年.术前至后一次随访,平均膝评分从33分提高到91分,其中84%优秀;平均膝关节功能评分自39增加到76分;两者的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6%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超过90°,多数病例(50/56)术后膝关节力线正常,6例残留5~10°内翻畸形.总翻修率21%(12/56),平均翻修时间为术后5.5年.其它并发症包括髌骨半脱位,膝前痛,浅表感染.无深部感染、假体松动及前后向不稳.结论:保留后交叉韧带人工全膝可矫正严重膝内翻畸形,术后内、外向不稳问题常致假体早期失败.

  • 复合材料股骨头的假体生物力学评价

    作者:俞能宝;董天华;孙俊英

    目的:研究不同刚度的股骨头假体置换后的生物力学影响及材料的弹性模量与力学相容性关系.方法:选用21具新鲜的股骨尸体标本,分为正常组,国产仿AML钴铬钼(CoCrMo)合金假体及研制好的同几何形态碳纤维聚砜(CRF/PSF)复合材料假体分别模拟全髋置换术后对照与实验组,在施加载荷后,应用电测法测试股骨、假体的应力分布、微动与抗扭转比较.结果:CRF/PSF组能传递至股骨近段拉压应力达90%~95%基本接近生理受力状态,而CoCrMo组只有60%~65%,假体的微动前者比后者低30%~35%,抗扭转强度则高30%,应力集中CRF/PSF比CoCrMo低20%~30%.结论:低弹性模量的CRF/PSF假体能有效减低应力遮挡、应力集中,假体的早期的稳定性显著优于CoCrMo合金.

  • 髋关节置换术后慢性感染的手术治疗

    作者:杨静;段宏;沈彬;裴福兴;屠重棋;李箭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慢性感染松动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组12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慢性感染松动患者,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58岁(45~65岁).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30分(24~38分),血沉平均为55mm/hr(35~74mm/hr).所有病例术前、术中均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8例行一期翻修手术,4例行二期翻修手术.结果:10例术中标本细菌培养阳性,2例阴性,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生长.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6~30个月),感染均未再复发.术后血沉均恢复正常,Harris评分平均82分(78~89分),较术前提高50分(t检验,P<0.02).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慢性感染松动的治疗是选择Ⅰ期翻修或Ⅱ期翻修术,取决于感染程度和致病菌的类型、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以及患者的全身情况,局部软组织和骨质条件.

中国矫形外科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