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儿臂丛神经阻滞麻醉70例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梁惠敏

    我科2010年12月至2012年4月采用肌间沟入路法和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对70例小儿上肢手术患者进行麻醉,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70例,男性51例,女性19例;年龄2~11岁;受伤原因:51例是上肢骨折及烧伤、烫伤等厚的瘢痕挛缩,19例是手外伤、肩关节、肘关节等急诊患者.手术时间25~259 min.

  •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韩菊芳

    目的:对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讨论.方法:选择我院骨科2017年12月-2018年5月期间就诊的176例上肢手术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样本,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各有88例的观察和对照两组,观察组给予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基于传统臂丛神经盲探操作,对两组两种麻醉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对患者分别实施麻醉后观察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有对照组相比较更高,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骨科上肢手术患者应用,能够显著提高麻醉效果,为手术的顺利实施完成提供有力保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超声引导与传统解剖定位的效果

    作者:王军

    目的 比较传统解剖定位与超声引导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需行上肢手术患者90例,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按照定位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n=42,采用传统解剖定位法)与观察组(n=48,采用超声引导定位法),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麻醉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其麻醉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00.0%、6.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3%、31.0%(P<0.05).麻醉后,观察组舒张末期速度、阻力指数、血流量及搏动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P<0.05).结论 超声引导定位相较于传统解剖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效果更优,更具推广价值.

  • 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麻醉效果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作者:欧阳小红

    目的 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麻醉效果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2月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7例.两组均接受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试验组给予0. 357%罗哌卡因30 ml,对照组给予0. 5%罗哌卡因30 ml.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试验组麻醉效果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试验组术后苏醒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应用0. 357%罗哌卡因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优于0. 5%罗哌卡因,且利于术后恢复.

  •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

    作者:万伟兰

    目的 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90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开展超声定位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试验组行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操作平均时间、阻滞运动神经有效时间、阻滞作用完善时间、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及麻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操作平均时间、阻滞运动神经有效时间、阻滞作用完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试验组视觉模拟评分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麻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非常理想,可对患者进行有效麻醉,并可缩短麻醉操作和起效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减轻疼痛.

  •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上肢关节脱位患者的应用效果

    作者:罗利民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上肢关节脱位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上肢关节脱位患者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盲探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麻醉阻滞时间、麻醉完成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上肢关节脱位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

  • 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

    作者:王会敏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收集我院需要实施单侧上肢手术患者20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进行单纯罗哌卡因麻醉,观察组实施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麻醉.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和镇痛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过程中的有效麻醉方法,能够起到较好的麻醉效果,并具有安全性,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

    作者:蒋建牛

    目的:探究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收的200例手术的患者进行不同方法麻醉,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罗哌卡因麻醉,观察组采用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药物起效时间快于对照组,药效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氧饱和度(SPO2)和心率(HR)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能够加快药物的起效时间,同时延长药物的药效,药效互补后可以降低给患者带来的并发症状,从而改善患者临床情况,从一定程度上提高麻醉的效果,因而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 地佐辛超前镇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疗效观察

    作者:奚可军

    目的:探讨地佐辛超前镇痛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地佐辛超前镇痛,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对照组疼痛评分(7.22±1.63)分,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镇静有效率51.5%,明显低于观察组8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神经阻滞有效率60.6%,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超前镇痛能提高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的麻醉效果,缓解术前疼痛。

  • B超引导下给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探析

    作者:苑玺;秦海鹏

    目的 研究B超引导下给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5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研究组(B超引导)与对照组(传统盲探定位)各27例,评价两组麻醉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研究组麻醉指标显著(P<0.05).结论 对手术患者实施B超引导下给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起到良好的麻醉效果,显著延长麻醉维持时间,减少药物使用剂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改良穿刺针在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观察

    作者:雷忠平;王小云

    目的:探讨改良穿刺针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6例ASAⅠ~Ⅱ级前臂骨折病人用改良穿刺针进行麻醉.结果:改良穿刺针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简单麻醉效果良好.结论:改良穿刺针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疗效确切,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

    作者:王迎雪;刘冬梅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纳入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病人100例,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盲探式操作下的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而观察则采取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统计值=4.8913, =0.0269),该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优于对照组患者(统计值=5.0051, =0.0252), (P<0.05)上述观察指标数据具有可比性.结论:患者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显著,能有效的提升麻醉效果,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阻滞效果确切,在临床上具有进行推广应用的价值.

  • 超声引导定位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对比分析

    作者:曾正鹏;陈俊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定位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在2015年6月~2017年7月期间,选择本院拟行上肢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选择其中94例,同时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7例、对照组47例,实验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而对照组患者则进行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两组患者进行分别麻醉后,对其麻醉效果予以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麻醉时间为(3.3±2.2)min,阻滞效果为(2.9±0.6)分,起效时间为(3.2±2.5)min,对照组麻醉时间为(5.9±1.5)min,阻滞效果为(3.7±0.7)分,起效时间为(4.8±3.3)min,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当两组患者完成临床治疗后,实验组霍纳综合征患者1例,对照组患者中,刺破血管患者4例,霍纳综合征患者6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上肢手术时,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的应用,其麻醉效果比较理想,且并发症发病率、不良反应相对较低,使其具有较高安全性.

  • 小切口穿针内固定治疗尺桡骨干斜形双骨折

    作者:吴伟华

    尺桡骨干斜形双骨折为不稳定性骨折,临床上常见。采用单纯的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又加重创伤。笔者自1998年至今,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穿针内固定治疗此类骨折3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8例,均为闭合性斜形双骨折。其中男23例,女15例;右侧21例,左侧17例;跌伤10例,坠伤4例,打击伤9例,车祸15例;年龄大为56岁,小为20岁;伤后至就诊时间早为1小时,迟为16天。全部病例术前均经摄X线片确诊。2 治疗方法患者仰卧位,屈肘90°,前臂置于胸前。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生效后。常规术区消毒,铺无菌巾。以骨折部为中点,于背桡、尺侧各做一小切口,长约3~4cm,逐层分离,直至骨膜,剥离少许骨膜,暴露断端并予清理。在直视下,将骨折复位并选用适当的克氏针和三棱针行桡骨与尺骨顺行或逆行穿针内固定,针尾分别置于桡骨结节偏桡侧及尺骨鹰嘴处之皮外,无菌敷料包扎。

  • 近排腕骨切除治疗陈旧经舟月骨周围脱位

    作者:于夕兰;王敦状;林月华

    我们自1978年应用近排腕骨切除术治疗经舟月骨脱位35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5例,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23~53岁,术前病程30天~9个月,平均3.5月。  2 手术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上臂气囊止血带做腕掌侧纵“S”形切口,依次切开各层,注意保护正中神经及肌腱,清除关节内瘢痕,切除舟骨、月骨及三角骨,保留豌豆骨(因其对桡腕关节的活动功能无甚影响)仔细清除碎骨片。放松止血带,伤口内仔细止血,修复好腕周围韧带,术后石膏外固定于腕背伸15°,三周后解除石膏,配合中药外洗、功能锻炼。

  • 左布比卡因复合吗啡或芬太尼用于上肢手术后区域镇痛的比较

    作者:张德祥;许忠玲;曹苏

    术后疼痛是严重影响上肢手术患者康复的主要原因之一,上肢术后镇痛日益受到重视.区域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regional analgesia,PCRA)是一种新型的区域阻滞镇痛方法,选用适当药物用于上肢手术后区域自控镇痛效果明显,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和功能恢复,提高康复质量.本研究探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应用两组低浓度的局麻药组合,即0.125%左布比卡因复合0.004%盐酸吗啡或0.0004%枸橼酸芬太尼行臂丛神经PCRA的镇痛效果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行上肢手术患者(ASA Ⅰ~Ⅱ级)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18 ~70岁,平均(41.2±9.1)岁,体重45~86 kg,平均(56.3±8.7)kg.上肢手术部位为:锁骨及肩部手术12例,上臂手术12例,前臂手术16例,手部手术20例.所有患者均无明显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及凝血功能障碍等臂丛神经阻滞禁忌证,无酰胺类局麻药过敏史,无阿片类药过敏及滥用史,未使用镇痛药.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体质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探究

    作者:金波

    目的 对临床麻醉中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方法 与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分需行臂丛神经阻滞的53例为两组,28例以改良式肌间沟实施阻滞为改良组,25例以传统肌间沟实施阻滞为传统组,对照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两组麻醉起效与维持的时间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完全阻滞的时间明显较传统组短,优良率明显较传统组高,且改良组7.1%出现并发症,相较于传统组的20.0%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臂丛神经阻滞中,改良的肌间沟法应用效果优越,安全性更理想.

  • 桡神经浅支联合骨膜神经阻滞麻醉在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中的应用

    作者:赵达锋;冯进益;陈艺敏;林晓毅;刘复安;游戊己

    目的 比较桡神经浅支联合骨膜阻滞麻醉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桡骨远端骨折无痛手法复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自2016-09—2017-09就诊的122例桡骨远端骨折,62例在桡神经浅支联合桡骨近端骨膜阻滞麻醉下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观察组),60例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对照组).结果 12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6±1.8)个月.观察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2例出现头晕.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后疼痛VAS评分、一次复位成功率、治疗后8周腕关节功能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桡神经浅支联合桡骨近端骨膜阻滞麻醉操作简单,操作时间短,麻醉效果可靠,并且经济实用,可在骨科急诊桡骨远端骨折无痛手法复位时推广应用.

  • 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麻醉对上肢骨折手术的麻醉疗效

    作者:林丽;李梦超;马林诚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麻醉对上肢骨折手术的麻醉疗效.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5月~2017年5月进行上肢骨折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目标,通过对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手术时采用臂丛麻醉+等量生理盐水泵注治疗的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而另外50例采用臂丛麻醉+右美托咪定联合麻醉的患者纳入观察组,观察与比较2组麻醉前、术中与术后患者心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与VA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手术结束后观察比较,观察组不同阶段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手术前的HR、MAP与SpO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时以及手术后观察组的HR、MA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SpO2水平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麻醉对上肢骨折手术患者进行麻醉处理,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的情况,且对患者呼吸中枢不会造成很大的抑制作用,麻醉疗效显著.

  • 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行断指再植术52例

    作者:李利彪;欧阳红;马哈沙提

    近3年来,我们采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行断指再植手术52例84指,均取得了满意的麻醉效果及良好的手术成功率.

153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