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可调式单边外固定器下骨内移位技术治疗胫骨创伤后节段性骨缺损

    作者:邵林;赵震宇;刘建宇;郝晨光

    目的 评价可调式单边外固定器下骨内移位技术治疗胫骨创伤后节段性骨缺损的临床结果以及功能情况.方法 分析12例胫骨创伤后节段性骨缺损的病例,缺损长度6~10 cm,均采用可调式单边外固定器下骨内移位技术治疗,根据ASAMI评定标准进行骨修复情况和功能评定.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12例患者骨缺损均得到治愈,随访时间平均14个月.骨愈合的时间是9~14个月.结论 使用可调式单边外固定器下骨内移位技术治疗胫骨创伤后节段性骨缺损方法简便、创伤小、不需植骨、疗效可靠.

  • 自体对侧腓骨小头移植治疗桡骨下端骨缺损

    作者:周国钦;韩立业;冯勋芝;杨华

    桡骨下端肿瘤、严重外伤、感染等多种原因造成的节段性骨缺损,由于邻近关节,功能障碍明显,致残率高,临床治疗很困难.目前治疗多用自体骨移植较为理想.1998~2001年笔者采用自体腓骨小头带腓骨上段移植治疗桡骨下端骨缺损11例,重建腕关节,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 管型与非管型脱钙骨基质支架材料成骨活性差别的实验研究

    作者:赵益峰;朱风华;王海滨;贾存岭;孟纯阳;赵金升;罗开祥

    目的 探讨管型与非管型骨缺损修复材料成骨活性的差别.方法 以兔同种异体尺桡骨脱钙骨基质为原料,制成管型(A组)及非管型(B组)修复材料各30只,随机植入30只兔双侧桡骨中上段1.5 cm骨缺损中,分别于术后1、2、4、8、12周随机处死6只取材进行X线、组织学切片、大体观察、单位湿重Ca值等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早期(术后2周)A组具有更多的骨痂生成(P<0.05)、更高的单位湿重Ca值(P<0.05);中期(术后4周)A组编织骨具有更高的孔隙率(P<0.05);后期(术后8、12周)A组表现为更薄的板层骨、更好的髓腔再通率、更好的塑形、更成熟的骨髓形成(P<0.05)、更高的单位湿重Ca值(P<0.05).结论 实验显示管型脱钙骨基质较非管型具有更好的节段性骨缺损修复能力,提示管型人工骨治疗节段性骨缺损具有美好的前景.

  • 节段性切除一期骨重建治疗长骨纤维结构不良

    作者:徐莘香;张晓南;谷贵山;秦大明

    目的探索治疗长骨纤维结构不良(FD)降低复发率的新途径.方法从1988年7月至2001年8月采用节段性切除,一期骨重建治疗四肢FD27例29个骨.术式包括:(1)瘤段骨切除,离体切刮灭活再植,行自家骨或同种异体骨移植(ATBG,ALBG).(2)全桡骨切除,自家腓骨置换(ATFR)1例.(3)同种异体腓骨置换(ALFR)3例4骨.除1例采用普通钢板外,28个骨均以L-梯形钢板(L-TCP)固定,其中l例合并克氏针固定.另一侧单一克氏针固定.平均骨缺损12.3cm(7.8~23.5cm).结果22例23个骨随访1年至13年8个月,2例切口感染,均于术后l~2年治愈.全部截骨处均愈合,仅1例股骨上端FD并发髋内翻.2例复发,为酒精灭活再植病例.17例18个肢体的关节功能优,良好、尚可各2例,1例差.结论瘤体骨节段性切除,一期骨重建的术式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复发率,而且有利于骨愈合和恢复功能,减少并发症.

  • 依替膦酸二钠对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股骨节段性骨缺损修复的影响及靶基因的探索

    作者:徐晓峰;陈海宁;陈琛;陈亮;赵镒汶;刘自文

    目的 ①观察依替膦酸二钠对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缺损修复的影响.②探求双膦酸盐类药物影响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缺损修复的靶基因.方法 取6月龄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选取20只加入空白对照组(N组),余下40只药物干预组(D组)、模型组(M组).D组、M组予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N组予行假手术.首次造模成功后饲养3个月,然后3组均建立节段性骨缺损模型.药物组每周给予依替膦酸二钠(4.0 mg/kg)肌注1次;模型组和空白组每周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肌注1次.在骨缺损模型建立后第2、4、6、8周建立4个观察时间点,分别观察:①骨缺损断端影像学(DR)表现;②骨缺损区组织学改变③骨缺损区域骨痂中OPG的基因表达.结果 在骨缺损愈合过程中,DR表现及组织学改变示:N组好,M组差,D组愈合介于两者之间并偏向于N组.OPG基因的表达随时间变化而增加,各组趋势与上述改变基本一致.结论 依替膦酸二钠作为双膦酸盐类药物的代表对骨质疏松症大鼠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有促进作用,OPG基因可能是其作用位点.

  • 牵开成骨机理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绿萍;吴念

    牵开成骨是指骨被截断后,维持这两个骨段的血供,用固定器固定一段时间后,按一定的速度牵开,这样,在两个骨断端的牵开间隙之间就会生成新骨.早在1905年,Codivilla首次报道了通过股骨粗隆下截骨与跟骨牵引延长股骨,纠正下肢短缺.Abbott在1927年首先成功地延长了胫骨,但由于早期临床应用时常出现水肿、皮肤坏死、感染、成角移位和延长段的延迟骨化,故暂时未被广泛采用.1950年,俄国人Ilizarov完善和发展了牵开成骨技术,使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降低.现在这项技术已成为延长四肢长骨及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有效手段.1973年,Snyder[1]成功地延长了狗的下颌骨,随后上颌骨、颧弓、颅骨[2-4]在动物实验中均被成功地延长.1990年,Costantino[5]成功地通过牵开成骨修复了下颌骨的节段性缺损.1992年,McCarthy[6]首次报道了下颌骨延长的临床应用,从而开创了牵开成骨技术在颅面外科中应用的先河.由于颅面骨皮质薄,血供更加丰富,因而牵开成骨更适合于颅面骨的延长,成为颅面外科的一个新的突破点.随着延长装置的进一步改进,牵开成骨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已发展到面中部、颅骨,并向多方向骨延长的方向发展[7,8],用于纠正各种面中部、颅骨的发育不良及畸形,尤其是传统方法难以施治的各种伴软组织缺陷的多发畸形.我们仅就牵开成骨机理的研究综述如下.

  • 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材料复合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修复犬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鹏;刘冰;毛天球

    子细胞的归宿.同时设自体髂骨移植组及单纯材料植入组作为对照.结果 术后6个月,下颌骨缺损区被nHAC/PLA+BMSCs复合形成的组织工程骨完全修复,形态恢复良好,大量成熟的骨组织充满缺损区的全层,材料大部分被吸收.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看,组织工程骨细胞来源于种子细胞BMSCs.用钛重建板和微型钛板联合固定或单纯用钛重建板固定都可行.结论 nHAC/PLA作为支架材料与自体BMSCs复合形成的组织工程骨可以修复大动物承力骨较大的节段性缺损,并可直接用钛重建板对其进行固定.

  • 磷酸钙骨水泥结合自体带血运骨膜修复节段性骨缺损

    作者:张俊国;潘朝晖;赵玉祥

    背景:磷酸钙骨水泥是一种新型骨替代材料,但具有降解慢、力学性能差等缺点.目的:探讨磷酸钙骨水泥结合自体带血运骨膜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72 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数字法均分为4 组:保留/不保留骨膜的不用磷酸钙骨水泥修复组、保留/不保留骨膜的磷酸钙骨水泥修复组.修复后4,12,24 周取标本进行大体、放射学、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与结论:不用磷酸钙骨水泥修复组:不保留骨膜12 周时才开始出现骨痂,24 周时骨端硬化,髓腔闭合;保留骨膜后4 周时出现少量的骨痂,12 周时骨痂增多,24 周时形成新生骨.磷酸钙骨水泥修复组:不保留骨膜时4 周材料与骨端分界明显,12 周时分解模糊,24 周时材料与骨端形成骨性连接;保留骨膜4 周材料未见降解,12 周时材料有降解,24 周时材料吸收更多,髓腔再通.24 周时磷酸钙骨水泥修复组行三点弯曲生物力学测试,不保留骨膜组大负荷低于保留骨膜组(P<0.05).说明磷酸钙骨水泥较好促进骨的生长,自体带血运骨膜的存在有利于磷酸钙的吸收,促进骨的形成.

  • 保留骨膜对兔股骨节段性缺损骨愈合的影响

    作者:潘朝晖;赵玉祥;王大伟;栾兆新

    [目的]探讨建立新西兰大白兔20mm长股骨骨缺损模型的可行性,比较切除和保留骨膜两种方法对该长度骨缺损愈合能力的影响.[方法] 24只新西兰成年大白兔随机分切除和保留骨膜两组.右侧股骨外侧入路,9孔钢板置于股骨外侧,6枚螺钉固定.股骨中段20 mm双段截骨,切除骨膜组不分离骨膜,保留骨膜组截骨前先环形剥离骨膜保护,然后再原位缝合包绕骨缺损区.测量截骨髓腔直径,评估肢体功能恢复.分别于术后即刻、第4周和第12周拍X线片了解骨断端对位、内固定稳定及骨愈合情况;并于第4、12周取材行CT三维重建、组织学检查,了解骨愈合情况.[结果]切除骨膜组股骨髓腔直径(5.4±0.2)mm,保留骨膜组直径(5.3±0.6) 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动物耐受手术,伤口愈合好.第12周可正常负重行走.两组平均骨缺损长度20.7 mm,切除骨膜组股骨全长(10.1±0.5) cm,保留骨膜组股骨全长(10.2±0.5) c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外切除骨膜组有1只动物在术后第12周出现远端螺钉松动现象,其余动物钢板螺钉位置良好,内固定稳定.术后第4周切除骨膜组截骨端少量斜行絮状骨痂,相向生长,表现为软骨化骨过程;保留骨膜组骨缺损被不规则骨痂连接,可辨认两端股骨皮质,表现为骨膜化骨过程.术后第12周切除骨膜组骨痂继续相向生长,骨端部分硬化,无骨性连接;保留骨膜组骨缺损被均匀新生骨连接,形状类似正常骨结构,不能辨认股骨切缘骨皮质.[结论]该模型具有可重复性和临床相关性,保留骨膜可促进20 mm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愈合.

  • 人工髋关节髋臼侧骨缺损翻修

    作者:毛宾尧

    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3~5年以上,有明显骨吸收而骨缺损,特别是髋臼侧有严重的骨溶解性骨缺损,不得不行髋臼骨结构性重建,是全髋关节翻修术面临的艰巨课题.因此,进行有效骨缺损修复,成功的髋部骨结构重建,是人工髋关节髋臼侧骨缺损翻修的其中并不包括因假体设计缺陷、假体周围骨折松动、假体安置位置失当导致脱位、松动等原因引起的翻修问题.1 髋臼骨缺损的分类1.1 AAOS改进分类法分为5类:Ⅰ型:髋臼骨节段性骨缺损,其又分为二种亚型:ⅠA 边缘性髋臼骨缺损;ⅠB 中央性髋臼内壁骨缺损.Ⅱ型髋臼腔隙性骨缺损.Ⅲ型髋臼混合性(节段性兼腔隙性)骨缺损.Ⅳ型骨盆不连续的骨缺损.Ⅴ型关节融合.节段性髋臼骨缺损指边缘性或内侧壁骨缺损.腔隙性骨缺损使髋臼变深,而臼边缘仍存在,其骨缺损可在臼的上方、前方、后方或整个臼窝深陷.骨盆不连续是指臼部骨缺损使骨盆前后方有沟槽样骨缺损,分为上、下两部.骨关节融合则并无骨缺损,但臼窝周围与假体外为整个骨质填充.此分类法由D'Antonio(1993)报告,后由AAOS修改推荐,应用较广.1.2 Paprosky分类法分Ⅰ、ⅡA、ⅡB、ⅡC、ⅢA和ⅢB,分别对髋关节中心上移、坐骨支骨溶解、髋关节中心内移和泪滴骨溶解的程度作为衡量分型的依据.1.3 Gross分类分为3型:1型突出腔隙性骨缺损,髋臼壁和前后柱完整.2型棚盖髋臼缘有缺损,<50%髋臼壁缺损.3型全臼1个柱或2个柱缺损,超过50%髋臼壁缺损.

  • 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组织工程化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影响

    作者:李章华;许涛;彭昊;孙素改;张玉富;廖文;赵强;王常勇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对组织工程化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8只健康成年绵羊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9只.对照组在骨缺损区植入β-磷酸三钙陶瓷与自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体,实验组植入复合体后再适时进行体外冲击波(ESW)治疗.治疗后4,8,12周分批处死动物,行X线摄片、组织学、生物力学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术后8周2组动物骨缺损愈合未见明显差异,12周后实验组动物骨缺损基本愈合,骨痂面积和密度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结论冲击波疗法能促进组织工程化骨的成骨能力,其作用机制在于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加速陶瓷降解,改善血供.

  • 颌骨弧线式及三维牵引成骨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

    作者:王吉;马卫东

    1992年,McCarthy[1]首次应用牵引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技术成功延长了4例颅面发育不足患儿的下颌骨.由于其具有创伤小、避免植骨、周围软组织同步得以延长等优点,已成为矫治先天性或获得性颅颌面发育不足及骨缺损畸形的一项新技术.现阶段牵引成骨技术临床应用绝大多数是直线牵引,牵引装置只能在单一方向调整,再生骨组织亦为直线形态,如下颌骨体部、升支部等处简单的直线性、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但是上下颌骨为形态较特殊的不规则骨,加之下颌骨颏部及下颌角部具有独特外形,单一的直线牵引成骨无法恢复颌骨特殊部位的三维形态.因此对非直线性牵引成骨的研究亦很重要.本文就弧线式及三维牵引成骨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 提取并部分纯化bBMP促进节段性骨缺损愈合的定量组织学研究

    作者:费伟;李铮;尹明平;王大章

    目的从小牛骨基质中提取并部分纯化bBMP,以促进节段性骨缺损的愈合.方法通过SDS-PAGE电泳及生物活性鉴定实验,证实bBMP保留了其活性蛋白成分,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活性.在此基础上,合成一种新型复合人工骨材料即HA-bBMP-Co,用以整复家兔尺骨中段1.5 cm节段性骨缺损,并对缺损区新骨生长量进行定量组织学测定.结果 HA-bBMP-Co复合人工骨植入整复节段性骨缺损,其新骨生长量明显高于同期HA-Co复合人工骨组(P<0.01).结论 HA-bBMP-Co复合人工骨能有效地促进节段性骨缺损的愈合,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骨替代材料.

  • 线捆绑游离皮质骨块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胫骨节段性骨缺损疗效

    作者:张辉;许亚军;陈政;韦旭明;殷渠东

    目的 评价线捆绑游离皮质骨块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胫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治疗胫骨节段性骨缺损35例,其中采用线捆绑游离皮质骨块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15例设为试验组,采用传统方法植骨或ILIZAROV技术治疗2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愈合时间、骨愈合分级、并发症、患肢功能恢复和关节活动度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获12~48个月、平均18.6个月随访.骨缺损均愈合.试验组的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的骨愈合分级、临近关节活动度和功能恢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利用线捆绑游离皮质骨块包裹松质骨植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方法简便,愈合较快,愈合率高,并发症少,但也有适应证等方面局限性.

  • 带蒂筋膜瓣包裹国产多孔钽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实验研究

    作者:王辉;王茜;张辉;史伟;赖振权;崔逸爽;李琪佳;王志强

    目的 观察带蒂筋膜瓣包裹国产多孔钽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效果.方法 选取6~8月龄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5~ 3.0 kg;制备兔右侧桡骨中段连同骨膜1.5 cm骨缺损模型.实验分为2组,每组30只.实验组于兔右侧前肢切取皮下带蒂筋膜瓣(30 mm×20 mm)包裹多孔钽棒植入桡骨缺损处,对照组于右侧桡骨骨缺损处植入单纯多孔钽棒.于术后当日及4、8、16周行X线片观察,术后4、8、16周取材切片行HE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观察,术后16周行三点弯曲生物力学测定标本大载荷力及抗弯曲强度,并行Micro-CT检测及定量分析骨缺损处新生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BWTV),比较两组多孔钽棒体内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发生.术后4、8、16周X线片可见两组植入物与宿主骨界面结合越来越牢固,无明显位移,骨折线逐渐消失.HE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示两组钽-骨界面新生骨组织数量逐渐增多,并沿多孔钽孔隙长入材料内部,骨组织由幼稚到成熟.术后16周,两组三点弯曲试验测定结果示,实验组大载荷力和抗弯曲强度分别为(96.54±7.21)N、(91.26±1.76) MPa,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分别为(82.65±5.65)N、(78.53±l.16)MPa](t=3.715,P=0.004;t=14.801,P=0.000).Micro-CT扫描观察两组植入物界面、表面均有大量骨组织覆盖,内部不同程度新生骨组织填充;实验组新生骨BV/TV为32.63%±3.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7%±4.34%(t=3.299,P=0.008).结论 带蒂筋膜瓣包裹国产多孔钽可增加局部血运,增强材料骨传导能力,促进节段性骨缺损修复.

  • 复合rhBMP2的异种骨(rhBMP2/BCB)与骨膜联合移植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

    作者:

    目的:探讨复合基因重组人BMP2的异种骨(rhBMP2/BCB)移植及其与骨膜联合移植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rhBMP2与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BCB)复合,制成rhBMP2/BCB;并采用兔桡骨干1.5 cm缺损的动物模型,通过X线、生物力学、骨密度、组织学等检测手段,比较单纯rhBMP2/BCB移植、rhBMP2/BCB与带血运骨膜联合移植及rhBMP2/BCB与游离骨膜联合移植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结果:(1)单纯rhBMP2/BCB移植,可在16 wk使节段性骨缺损基本修复,其修复机制与过程和重组异种骨相似;(2)rhBMP2/BCB与带血运骨膜联合移植,8 wk即可修复骨缺损,其修复机制与骨折修复相仿,包括膜内成骨和软骨成骨两种机制;(3)rhBMP2/BCB与游离骨膜联合移植,在骨缺损修复早期(≤12 wk),其成骨速度及成骨质与量均优于单纯rhBMP2/BCB移植,约在12 wk使骨缺损基本修复.结论:上述3种方法均可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但以rhBMP2/BCB与带血运骨膜联合移植较为理想.该方法同时具有良好的骨生成、骨传导和骨诱导作用. (王小仲)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