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电图机导联无信号故障分析与实例

    作者:姚翔;张良才;李智炎

    心电图一般有12个标准导联:标准双极性肢体导联(Ⅰ、Ⅱ、Ⅲ),单极性肢体导联(aVR、aVL、aVF)和单极胸导联(V1~V6).这12种导联的心电信号,通常能反映出人体心脏某些特定部位的健康状况,在临床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 三种诊断定义对抑郁发作患者中双相障碍的识别效能

    作者:朱玥;马燕桃;魏镜;于欣

    目的:比较不同诊断定义对当前抑郁发作患者中双相障碍(BD)的识别效能,并考察有助提高BD识别的临床指标.方法:对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成年患者共95例,实施盲法、横断面筛查.由两位主治以上水平的精神科医生依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本心境障碍诊断标准做出临床已知诊断,并以此为参照标准,评价DSM-Ⅳ,双极性及轻躁狂症状清单(HCL-32)三种诊断定义对BD(包括双相Ⅰ型及Ⅱ型)的识别效能;并比较双极性定义筛查BD阳性及阴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临床已知诊断中BD比例为21%,DSM-Ⅳ、双极性及HCL-32对目前抑郁发作患者中BD的识别率分别为8%、48%及61%.三种诊断定义对BD的筛检灵敏度分别为30%、85%及85%,筛检特异度分别为97%、63%及41%,准确度(粗一致率)分别为83%、67%及51%.抑郁患者若伴有不典型抑郁、企图自杀≥2次及既往情感发作≥4次等特征时,双极性定义诊断BD的机率增加.结论:抑郁发作患者中存在相对高比例的BD.双极性定义具有较好的诊断灵敏度,兼有中等特异度及准确度,有助提高BD的识别率.

  • 肘关节脱位并前臂双极脱位一例

    作者:王晨霖;丛海波;隋海明;翟建国

    前臂双极性脱位临床罕见,现将我院收治的一例报告如下 :

  • 情感气质与抑郁发作双极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育梅;宋美;史少霞;李凝;郭丰秀;崔卫华;王巍;王学义

    目的:分析单相抑郁发作患者的情感气质类型与抑郁发作双极性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入组36例治疗12周的单相抑郁症患者,采集患者的服药情况和评估治疗12周时的临床治愈率。根据Akiskal的软双相谱系理论,运用气质自评量表,将伴有旺盛气质和循环气质的单相抑郁发作归为软双相谱。结果36例患者分为10例(27.8%)软双相谱系患者(9例为临床治愈)和26例严格的单相抑郁患者(18例为临床治愈)。软双相谱系患者的年龄明显低于严格的单相抑郁患者。两组在气质类型,循环气质(P<0.01)、焦虑气质(P<0.01)、易激惹气质(P<0.01)、抑郁气质(P<0.05)具有明显差异。在10例软双相谱系患者中,心境稳定剂锂盐治疗组的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非锂盐治疗组(P <0.01)。结论情感气质或许能预测抑郁发作的双极性,心境稳定剂能够改善软双相谱系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软双相谱系概念提供了支持性证据。

  • 预测抑郁发作双极性特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宋美;王育梅;王学义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在临床实践中,双相障碍的诊断和识别率较低,使患者得不到及时、恰当和充分的治疗,预后较差[1-2].美国国家抑郁和躁狂-抑郁学会(The National Depressive and Manic-Depressive Association,NDMDA)研究发现,48%的双相障碍患者需要在精神科就诊3次以上才能正确诊断,10%需要就诊7次以上,34%经过10年以上才首次得到正确诊断[3].有报道称,高达40%的双相障碍患者初被诊断为抑郁症,平均经过8~10年才被修正诊断[4].

  • FM1-43标记功能性突触小泡技术

    作者:邓锦波;李明善;吴萍;胡艳秋;Anna Dunaevsky

    FM1-43是一种具有双极性的荧光染料,亲水基团与亲脂基团分别位于分子的两端.近年来开始将它用于对内吞及外吐性膜包颗粒的活体标记.在神经科学领域,该方法也可作为标记功能性前突触终末的一个重要工具.

  • 前臂双极性脱位1例报告

    作者:毕虎泽;常敏

    某女,16岁,2000年11月13日,骑直把式自行车被同向行驶的微型面包车撞倒,右肘部伸直位,手背内旋着地.伤后右肘关节不能屈曲,掌心向外,手背向内,前臂极度旋前畸形.X线片示:右尺桡骨干呈"X"形交叉,向前旋转移位,上、下尺桡关节脱位,桡骨头移位于肱骨小头外后方,尺骨小头向腕背侧移位(见图1).治疗给予手法复位:助手双手握持患肢上臂,术者两手环握腕部、两拇指置于下尺桡关节腕背侧,与助手作对抗牵引持续5min后缓慢外旋前臂,纠正内旋畸形,右食指向外侧、向掌背顶桡骨茎突,左手食指向内、掌心推尺骨头,两手虎口及拇指挤拢分离的下尺桡关节后屈肘,上、下尺桡关节复位成功后患者即能作伸、屈肘及前臂旋转活动.摄片复查上、下尺桡关节完全复位,石膏外固定于屈肘90°和前臂旋后位,4周后去外固定.2个月后复查,肘关节及前臂功能恢复正常(见图2).讨论外伤性前臂双极性脱位罕见,复习文献,连同本文所述在内,迄今国内仅报告4例,其中右前臂双极性脱位3例,左前臂双极性脱位1例;男2例;女2例;男、女比例11;年龄大27岁,小16岁,平均为23.3岁;归纳起来具有以下特点:(1)4例均为车祸伤所致.(2)伤者均为健康之青壮年,受伤瞬间皆能作出快捷的肢体反应,故伤情仅限在前臂.(3)暴力冲击肢体后沿着前臂传导,手腕着地或着物时随即又产生旋转、对向挤压力,故造成前臂旋转畸形,上、下尺桡关节脱位.4例中,尺骨鹰咀均无脱位.(4)治疗均为手法复位、石膏固定,且疗效满意.(5)所不同的是:暴力作用于肢体的大、小不同及伤时肘部所处屈曲和伸直的不同位置,所造成的上、下桡尺关节脱位移位程度亦不同.4例中1例上尺桡关节损伤较重伴有桡骨小头撕脱骨折,1例下尺桡关节损伤较重伴尺骨基突撕脱骨折.在治疗中我们认为有几点应值得注意和考虑:(1)复位时要先整复脱位损伤较重的关节,且与损伤外力反其道而行之,即内旋畸形复位时应作外旋复位.(2)复位后固定应屈肘90°、前臂旋后位,以石膏固定为宜.(3)此类伤员来诊时摄片应注意包括肘、腕二个关节在内,以免漏诊.(4)该类损伤的诊断命名:文献报道3例中,有"前臂两极性脱位"、"桡骨两极性脱位"和"前臂双极性脱位"之说,其损伤机制均为旋转暴力作用肢体后前臂旋转过度所造成,体征及X线片所示均为上、下尺、桡关节向前旋转脱位,是否可命名为"前臂旋转性双极脱位",以便今后处理此病时达成共识,仅此商榷.(本文附图见插页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