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중국교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478
  • 国内刊号: 37-124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24-09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TLIF与PLIF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的比较

    作者:田伟;李加宁;韩骁;安岩;刘亚军;吕艳伟

    [目的]探讨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并腰椎管狭窄症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TLIF组给予TLIF术,PLIF组给予PLIF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滑脱椎体矫正情况、VAS评分、Oswestry功能不良指数、椎间植骨融合率、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T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显著低于PLIF组(P<0.05).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年,两组术后滑脱度均明显降低(P<0.05),且TLIF组低于PLIF组(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半年,TLIF组术后融合成功率为87.00%,PLIF组为91.30%,差异不显著(P>0.05).TLIF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5%,显著低于PLIF组的19.57% (P<0.05).[结论]TLIF、PLIF均可有效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并腰椎管狭窄症,TLIF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

  • 颈脊髓信号改变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手术疗效的影响

    作者:张健;贾连顺;陈雄生;周盛源;董兴成;王智清

    [目的]研究全椎板切除减压术(total laminectomy angioplasty)治疗的OPLL患者术前颈脊髓信号改变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1月~2016年1月就诊于本科并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的86例OPLL患者,根据髓内T2高信号在颈椎MRI的矢状位累及节段范围分为3组,正常组38例,单节段组29例,多节段组19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减压节段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手术前后采用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6~44个月,平均(30.10±5.20)个月.三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和神经功能均有改善,术后3个月时JOA评分改善率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正常组和单节段组JOA评分改善率明显优于多节段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正常组和单节段组之间的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PLL患者行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效果,颈脊髓信号呈多节段改变的患者术后疗效欠佳,脊髓信号正常或者呈单节段改变的患者术后疗效差异不明显,OPLL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可能与术前髓内发生的病理变化有一定关系.

  • Topping-off术后上位相邻节段的MRI表现及近期疗效

    作者:曹亮亮;徐建广;连小峰;蔡斌;杨二柱;张国旺

    [目的]在MRI上观察采用Topping-off技术置入棘突间装置(Coflex)后椎间盘的退变情况,并评价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8月~2014年11月,107例I5/S1间盘脱出合并L4、L5间盘退变,在本院行手术治疗并随访2年以上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48例仅对L5S1行椎间融合术(融合组);59例采用Topping--off技术,L5、S1椎间融合术同时在I4、5棘突间置入Coflex(Iopping-off组).比较两组术前及随访时VAS、ODI及MRI上L4、5节段椎间盘相对信号强度(relative signal intensity,RSI)变化情况.[结果]融合组与Topping-off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两组的ODI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MRI上Topping-off组k、s节段椎间盘相对信号强度(RSI)显著高于融合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融合术及Topping-off技术对于伴节段不稳或伴有剧烈腰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良好且相似的临床疗效,但对于已合并上位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Topping-off技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更有助于延缓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

  • 腓骨近端移植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关节融合与成形的比较

    作者:朱忠胜;张春林;何志敏;薛锋;董扬

    [目的]回顾性比较研究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切除后采用腓骨近端移植行腕关节成形术和腕关节部分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2月~2012年5月,采用桡骨远端瘤段切除自体腓骨移植重建腕关节方法治疗16例桡骨远端Ⅱ、Ⅲ级(Campanacci分级)骨巨细胞瘤患者.男8例,女8例,年龄19~55岁,平均35.40岁.病程1个月~2年,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肿胀及活动受限.9例行部分腕关节融合术,7例行腕关节成形术.[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00~10.20年,平均6.40年.1例融合病例出现腓骨-舟月骨界面不愈合,排除出该研究.随访期间所有病例肿瘤无复发.融合术病例:腕关节屈伸(55.63±678)°,前臂旋转(126.25±14.58)°,平均握力为对侧的(75.14±5.74)%,MSTS评分平均为(25.5±0.76)分.成形术病例:屈伸(72.86±15.24)°;前臂旋转(140±14.72)°,平均握力为对侧的(60.62±11.83)%,MSTS评分平均为(25.86±1.46)分.前臂旋转功能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腕关节屈伸活动成形组优于融合组,而手腕握力融合组优于成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MST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瘤段切除自体腓骨近段移植重建腕关节是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良好方法,腕关节成形术和腕关节部分融合术都能保留一定的腕关节功能,都是安全、有效的重建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作出个性化选择.

  • 加速康复外科模式下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限制性输液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少云;黄强;曹国瑞;谢锦伟;雷一霆;裴福兴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模式下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限制性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7月~2016年1月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当日自由性输液患者90例(对照组)和2016年2月~8月手术当日限制性输液患者70例(限制组)的临床资料.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出入量情况、生命体征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限制组手术当日平均输液量显著低于对照组[(1 532.76±296.51) ml vs(2 303.13±313.35)ml,P<0.001].两组在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术后每小时尿量、围术期血压及心率、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组利尿剂及尿管使用率均低于对照组(11.40% vs 24.40%,P=0.036;15.70% vs 30.00%,P=0.035),但两组术后低血压、低钾血症、恶心呕吐、便秘发生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模式下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采用限制性输液方案(手术当日输液量控制在1 500 ml左右)是安全有效的,但该结论仍需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 后路与前后路手术治疗腰椎布病性脊椎炎的比较

    作者:孟宪勇;杨新明;胡长波;康聪;张振梁;郝运兵;王耀一;章鹏

    [目的]通过回顾性比较单纯后路与前后路联合手术疗效,探讨腰椎布病性脊椎炎术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5年6月手术治疗获得完整随访的65例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椎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依据骨破坏情况、脓肿位置、神经损害及影像学分型,35例采用单纯后路椎板减压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单纯组),31例行前路病灶清除,同期联合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植骨术(联合组).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ESC、影像学评价、脊柱后凸角(Cobb角)及ASIA评分改善的差异.[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ESC、脊柱后凸角(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影像学评价、VAS评分、ODI评分、ASIA评分比较术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术式均能有效清除病灶,维持或重建脊柱稳定,有利于感染控制.单纯后路手术对于椎管内肉芽及脓肿清除效果较好,更适合中后柱病变特别是椎管内神经损害者;而前后路联合手术更适合存在椎体周围脓肿及腰大肌脓肿或前柱破坏较大病例.临床中应依据个性化治疗原则,根据感染浸润情况采取不同手术方式.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因素

    作者:刘乐;王海燕;孙建民;亓恒涛

    [目的]回顾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预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发生率,探讨LDH术前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山东省立医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住院治疗患者220例,入院常规行D-二聚体检查(D-dimer concentration,DD),DD>0.5 mg/L或出现DVT症状(下肢肿胀、疼痛)的患者行下肢彩超检查.比较DVT组与无DVT组在年龄、性别、病史、基础疾病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LDH术前DVT发生率为5.90%(13/220),16侧肢体.未发生症状性肺栓塞.血栓组与非血栓组相比,在年龄、DD水平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0.92 ±9.25)岁vs.(45.42±12.92)岁(P=0.001)、(1.87±1.41.15) mmol/Lvs.(0.39±0.59) mmol/L(P=0.003).两组在心脑血管病史、血脂异常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3.1% vs.0.5% (P=0.001)、61.5% vs.15.5% (P=0.000).两组在性别、病程、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方面无统计学差异.DD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0.895 (95%可信区间:0.846,0.932;P<0.001).DD> 0.57 mg/L时对DVT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62%和85.00%.[结论]LDH患者具有较高的术前DVT发生率.术前下肢血管评估是必要的.特别是高龄、心脑血管病史、高血脂患者尤为重要.

  • 个体化术式治疗多节段及跳跃性胸腰椎结核

    作者:它依尔江·举来提;艾尼瓦尔江·达毛拉;王浩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治疗多节段及跳跃性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2008年5月~2015年3月,本科共收住25例患者,男17例,女8例,年龄11 ~59岁,平均27岁.术前常规摄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CT平扫加3D重建和MRI.病变节段:胸椎11例,胸腰段9例,腰椎5例,累及4个椎体10例,5个椎体7例,6个椎体5例,7个椎体3例.手术方式:7例行开胸“前路”手术,4例行开胸“前后”入路手术,9例行胸膜外腹膜后“前后”入路手术,5例行腹膜外“前后”入路手术.出院后正规抗结核治疗6~12个月,定期随访观察植骨融合时间,后凸畸形矫正度、椎间隙高度和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血沉、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无严重并发症.至术后第3d,后凸畸形平均纠正至27°,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平均增加4.2 m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ESR和CRP分别下降至15 mm/n,16mg/L,其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术后3个月,所有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至E级.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5年,平均植骨融合时间为7个月,融合率100%.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ESR和CRP在正常范围内,且均无明显波动,无矫形角度丢失.[结论]个体化选择前路或前后联合的术式不仅可以根治结核,同时可以恢复胸腰椎正常生理曲度,重建脊柱稳定性,使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 非典型游离腰椎间盘脱出伴马尾综合征的诊断及手术时机

    作者:高升;王霞;耿晓鹏;李建军;付国勇;牛冲;房清敏;孙兆忠

    [目的]熟悉非典型游离腰椎间盘突出(SLDH)伴马尾综合征(CES)的特殊影像学表现,减少此类特殊急症患者的误诊并探讨其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2年8月~2015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非典型SLDH伴CES患者42例.对此类特殊急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归纳分析与总结.根据发病至手术的时间间隔将其分为三组,其中,24h内手术的15例(24h内组);24~48 h内手术的11例(24~48 h组);超过48h的16例(超过48 h组).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Gleave泌尿系统恢复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统计并比较三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4~19个月,平均17.6个月.42例患者术前MRI上游离髓核表现为T1像的低信号,T2像的稍高信号(31例)或低信号(11例).强化MRI中病程在2周以上的12例(29%)患者呈现周边环形强化影.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4h内组较24~48 h组患者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48h组与超过48 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末次随访疗效,按照Gleave泌尿系统恢复标准,24h内组患者优良率为93.33%;24~48 h组优良率54.55%;超过48 h组50.00%.24h内组较24~48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48 h组与超过48 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24h组患者未出现并发症;24~48 h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09%;超过48 h组18.75%.[结论]非典型SLDH伴CES患者有其特殊影像学征象,术前必须对其充分熟悉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性诊断评估.此类特殊急症患者CES的佳手术时间窗为24h内,早期手术减压也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与不应用止血带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谢小伟;岳辰;黄泽宇;康鹏德;周宗科;杨静;沈彬;裴福兴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止血带和不应用止血带的效果.[方法] 2015年6月~2015年12月连续纳入90例拟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止血带组(全程使用止血带)和无止血带组(全程不使用止血带),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及输血率、术后VAS评分、膝关节肿胀程度、骨水泥厚度及术后康复.[结果]通过Gross方程计算两组预计总失血量,得到止血带组总失血量(896.10±245.40) ml多于无止血带组(804.30±215.90) ml,且止血带组的血红蛋白下降值(26.40±11.20) g/L显著高于无止血带组的血红蛋白下降值(18.50±8.30) 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止血带组有1例需要输血,无止血带组没有输血者(P=1.000).影像学测得两组骨水泥厚度分别为(0.52±0.02) cm和(0.51±0.02)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无止血带组患者术后前3d膝关节肿胀率均显著低于止血带组,且无止血带组的术后住院天数(3.80±0.29)d显著少于止血带组(5.10±0.22)d.[结论]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全程不应用止血带并不增加失血量,不影响骨水泥厚度,同时可以减轻术后膝关节肿胀程度和VAS评分,有助于快速康复,减少住院时间.

  • 桡骨头置换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经验

    作者:李贵山;邱小魁;方永刚

    [目的]探讨桡骨头置换治疗桡骨头严重粉碎性骨折的适应证及近期疗效.[方法]本科2013年3月~2015年12月收治的Mason-JohnstonⅢ型、IV型骨折桡骨头骨折16例,采用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10-34个月,平均16个月,采用Broberg和Morrey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结果]16患者全部获得随访,优11例,良好3例,尚可2例.[结论]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桡骨头严重粉碎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术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早中期疗效.

  • Ilizarov骨延长术治疗尺桡骨短缩并腕关节畸形

    作者:吴鸿飞;郭保逢;赵巍;梁喜斌;秦泗河

    [目的]总结Ilizarov骨延长术治疗尺桡骨短缩并腕关节畸形的临床经验,探讨该方法的临床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 2011年5月~2016年7月,对12例尺桡骨短缩并腕关节畸形患者,应用Ilizarov环形外围定架固定结合尺骨或桡骨截骨,矫正弯曲畸形及关节脱位,同期行延长术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尺桡骨弯曲、短缩及腕关节畸形均得到矫正,术后随访6~52个月,延长4~6.10 cm,平均5 cm.桡尺远侧关节稳定,截骨部位愈合良好,腕关节屈曲、背伸活动良好,旋转功能改善,手指活动良好,无不良并发症.[结论] Ilizarov骨延长术治疗尺桡骨短缩并腕关节畸形能够改善外观及功能,损伤小,并发症少,是一种较为可靠有效的方法.

  • 跟骨外侧柱延长(LCL)联合胫后肌重建治疗合并疼痛性副舟骨柔韧性平足症的临床疗效

    作者:劳克诚;刘云;滕学仁;张其亮;王骥平

    [目的]评估跟骨外侧柱延长(LCL)副舟骨切除胫后肌止点重建治疗疼痛性副舟骨柔韧性平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回顾性分析21例疼痛性副舟骨柔韧性平足症患者,男15例,女6例,年龄26~72岁,平均35岁.比较术前和终末随访的跟骨高度、跟骨倾斜角、距骨第一跖骨角及足踝功能评分,评估功能(AOFAS).[结果]平均随访34.20个月(12~30个月),前足外展、后足外翻畸形获得纠正,所有患者对临床效果满意,术后6个月疼痛消失.所有病例均切口一期愈合,没有感染和神经损伤者,跟骨外侧柱延长植骨愈合.无足外侧并发症.术前和末次随访X线片各种测量参数均得到明显改善,P<0.00t.AOFAS评分从术前的(49.50±4.30)分提高至末次随访(93.60±1.90)分,P<0.001.[结论]跟骨外侧柱延长(LCL)、副舟骨切除、胫后肌止点重建是治疗疼痛性副舟骨柔韧性平足症的有效的方法.

  • 椎间孔镜联合短节段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短期疗效

    作者:朱卉敏;张锴;王衡;郭新军;刘英杰;刘杰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联合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 2015年4月收治的18例老年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采用椎间孔镜联合短节段固定融合技术治疗,对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估,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18 (10.2±2.23)个月,均未出现感染、神经损伤、椎管内血肿等并发症.在末次随访中,腰背部疼痛VAS、ODI评分[(2.15±1.86)、(20.54±18.26)分]明显低于术前[(6.85±1.65)、(72.73±11.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评价:优13例(72.22%),良3例(16.66%),可2例(11.11%).[结论]椎间孔镜联合短节段固定可以实现对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彻底减压、椎间盘的摘除及融合器的置入,手术创伤小,治疗效果优良.

  • 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增峰;于滨生

    腰痛不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年,腰痛患病率在不断上升,但对其病因、发病机制等问题仍未达成完全共识.在其复杂多样的病因中,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关于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与腰痛的相关性研究,主要集中在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流行病学、病理特征、生物力学改变及动物模型等方面,尤其对于动物模型的关注具有很大的意义.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引起腰痛的发病机制仍存在许多争议,需要更深入的探求和思考.

  • 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感染血清学指标的研究现状

    作者:林凌翰;李勇;王德利;张晓;阮狄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工关节置换术在中国各大医院开展的也越来越多.而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早期诊断是影响治疗及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临床尚无独立的、可靠的血清学诊断指标.本文筛选了近年来提出的用于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感染临床诊断的一些血清学检测指标,并予以综述.合理的运用这些指标,将为临床骨科医师对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积极作用.

  • 氨甲环酸对强直性脊柱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失血量影响的研究

    作者:任雨春;倪义涛;邵珠同

    [目的]比较氨甲环酸对强直性脊柱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2009年1月到2014年12月收治9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均行单侧置换,病人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不应用氨甲环酸,静脉应用组术前10 min给予氨甲环酸15 mg/k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静滴,局部应用组关闭切口前倒人氨甲环酸2 g,比较三组的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输血反应、手术并发症、血红蛋白变化、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静脉应用组和静脉应用组总失血量、引流量和隐性失血量经方差分析,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用药方式之间无明显区别.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区别.术后血红蛋白的下降三组之间无明显区别,输血率三组均为100%.三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对照组的肌肉间静脉形成发生2例,静脉应用组和局部应用组各发生3例.[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氨甲环酸可减少围手术期出血,但不同用药方式无明显区别.

  • 倒置肱骨近端钢板内固定在踝关节融合术中的应用

    作者:史庆轩;李昊;赵刚;唐胜斌;马青元;梁晓松;卓云云;李建华;罗永忠

    [目的]评价前路倒置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及结合滑动植骨法在踝关节融合术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收治各类踝关节终末期病变13例,采用踝关节前正中入路暴露踝关节前方,凿除踝关节软骨面,结合胫骨滑动植骨法,摆正踝关节位置,取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倒置于踝关节前方行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50个月,X线片示踝关节全部融合.按AOFAS踝-后足功能评价系统,本组优11例,良2例.[结论]前路倒置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固定牢靠等优点,适合于复杂踝关节终末期病变的踝关节融合术.

  • 白藜芦醇对兔膝骨关节炎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蓟;雷鸣;周震全;刘弼;肖德明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对兔膝骨性关节炎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0只成年新西兰兔(限雄性)作为实验兔,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低剂量白藜芦醇组、中剂量白藜芦醇组、高剂量白藜芦醇组,模型组及白藜芦醇组采用Hulth经典方法造骨关节炎模型.术后4周造模成功,各组分别干预,10周后行X线片检测,并取膝关节标本行HE染色、Mankins评分、microCT扫描,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白藜芦醇处理组的X线膝关节间隙改变和镜下软骨退变明显减轻.此外,白藜芦醇组的组织学Manking评分和microCT的软骨下骨骨量体积比(BV/TV)及骨小梁数目(Tb.N)值也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减低,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藜芦醇能防止关节软骨退变,从而延缓骨关节炎进程.

  • BMP诱导活体内肌腱组织成骨化的研究

    作者:吴波;罗永忠;张磊;梁晓松;姜晓玲;孙磊

    [目的]探讨活体内BMP诱导肌腱组织成骨化的效果.[方法]30只新西兰兔建立活体内肌腱组织诱导成骨模型,一侧为rhBMP-2处理、对侧为空白对照.术后4、8及12周时采用X线片检测肌腱组织钙化情况,术后12周时对肌腱组织进行大体解剖、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检测分析.[结果]术后4、8及12周时X线片检测发现BMP处理侧各时间点上肌腱组织内可见钙化区域,成骨化范围随时间增加逐渐增大(5.51 mm2、9.44 mm2及20.26mm2,P<0.05),钙化区域IOD值亦随时间增加而增高(1 178.56、2 135.26及4 726.72,P<0.05).大体解剖可见BMP处理组肌腱组织增粗、质地变硬,H.E及Masson染色检测见肌腱纤维内细胞浸润,局部区域骨样组织形成,并有osteonectin阳性表达细胞分布.此外,肌腱纤维及骨化区域内均可见软骨样细胞形成.[结论]BMP能够诱导活体内肌腱组织发生成骨化,可能与软骨内成骨途径有关.

    关键词: BMP 肌腱 成骨化
  • 自体双侧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干骨肉瘤1例

    作者:张聘;樊根涛;赵建宁;周光新

    临床上处理骨肿瘤导致的骨缺损多采用腓骨移植重建,但是腓骨缺损也会引起踝关节不稳定、疼痛等并发症.本院于2015年12月采用自身双侧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干大段骨缺损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9岁,因“左大腿疼痛4月余”于2015年10月12日就诊本院.患者4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感左大腿疼痛,无明显加重、缓解因素.2015年10月11日患者就诊灌南县人民医院行左股骨X线片检查提示左股骨中下段骨破坏,进一步行MRI检查提示左股骨中下段骨肿瘤,尤文肉瘤可能.患者于2015年10月12日至本院就诊,查体提示左大腿中下段前方压痛(+),余无明显阳性体征.2015年10月13日行左股骨(图1a)及双侧胫腓骨带标尺X线片检查,2015年10月14日行左股骨中下段骨肿瘤切开活检术,术中探查见左股骨远端骨质破坏及软组织侵犯,术后病理提示:骨肉瘤(普通型).

  • 更换医用泡沫固定技术的一点改良

    作者:孙明举;冯中华;张晔;王艳辉;高赛明;王申宇;张士奇

    封闭式持续负压吸引(vacuum sealing drain,VSD)技术,由于其能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成以及抑制局部细菌生长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常规VSD医用泡沫(vacuseal)更换时,往往是再次麻醉下重新缝合固定新的医用泡沫,笔者对此方法试行一点改良.现介绍如下.

  • 术中颅骨牵引与撬拨复位治疗下颈椎单节段关节突绞锁

    作者:康永生;梅伟;王庆德;郭润栋;刘沛霖

    [目的]总结应用ACDF联合术中颅骨牵引助推撬拨技术治疗下颈椎单节段关节突绞锁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ACDF联合术中颅骨牵引助推撬拨技术治疗30例单节段下颈椎关节突绞锁患者,记录关节突关节复位所需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等,并定期复查X线片及CT,通过测量椎间隙高度及Bfidwell椎间融合标准评估椎间植骨融合情况,根据ASIS评级分析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根据JOA评分评估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0例患者均手术顺利,关节突关节复位所需时间(2±1) min,手术时间(45±8) min,术中失血(30±5) ml.术后影像检查显示伤段100%复位,融合良好,椎体间隙高度增加.除3例患者外,其他患者术后1个月时ASIA评级显著改善.与术前相比较,术后3个月JOA评分明显改善.[结论]应用ACDF联合术中颅骨牵引助推撬拨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关节突绞锁复位,挽救脊髓功能,长期可保持椎间高度和脊柱正常序列,椎间融合可靠,操作简单.

中国矫形外科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