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

中国骨伤杂志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중국골상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果树
  • 主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影响因子: 1.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483/R
  • 国内刊号: 李为农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zggszz@sina.com
  • 曾用名: 中国果树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骨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老年性脊柱结核的特点及保守治疗疗效观察

    作者:安晋宇;李大伟;崔旭;马远征

    目的:探讨老年性脊柱结核的特点及单独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早期老年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纳入选择标准的36例经单纯应用抗结核药物行保守治疗的老年性脊柱结核病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60~85岁,平均73.5岁.36例患者病灶均处于活跃期,血沉及CRP水平高于正常.治疗方法为联合用药(3HRZE/6-9HRE),疗程9~12个月.随诊通过观察结核症状、化验指标和放射学的影像变化以评价疗效并调整用药,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结果:36例均获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5个月.其中31例患者化疗9~12个月结核病灶治愈,血沉及CRP恢复正常;4例(对利福平或异烟肼耐药)选用左氧氟沙星、对氨基水杨酸等抗结核药物化疗15个月后痊愈;1例患者结核症状加重,经手术治疗3个月后缓解,血沉及CRP恢复正常.影像学变化:治疗后X线及CT示椎体骨质硬化、融合,未见明显后凸畸形,1例手术患者植骨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 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分别为(17.6±2.3)°、(18.1±2.7)°(p>0.05);MRI示椎旁脓肿吸收,椎体炎症消退.VAS评分治疗前为6.5±1.7,末次随访时为1.4±0.5(P<0.05).7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通过暂时停药并配以对症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对于早期老年脊柱结核病例,在严格的督导下单纯应用抗结核药物行规范的个体化保守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 Centerpiece钢板在颈椎单开门术中应用价值

    作者:吴忠伟;任少军;盛孝永;李松强;朱科军;何登伟

    目的:评价Centerpiece钢板在颈椎单开门术中应用价值及相对于传统丝线缝合固定方法的优缺点.方法:自2009年12月至201 1年8月,采用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2例,其中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加Centerpiece钢板内固定治疗15例(A组),男8例,女7例;年龄51~65岁,平均60.5岁;病程2~15个月.采用传统颈椎椎管单开门扩大成形术(丝线缝合固定)治疗17例(B组),男9例,女8例;年龄49~66岁,平均61.5岁;病程1~14个月.两组患者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行走不稳症状,颈椎MRI上可见颈髓受压明显伴有脊髓变性.按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法分别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对患者脊髓神经功能进行评分,测定患者术前及术后CT上椎管矢状径(AP)及颈椎活动度(ROM).结果: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20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切口愈合良好,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脊髓损伤加重等并发症.术后症状均明显恢复,复查MRI、颈椎CT见椎管容积明显扩大,术后随访无再关门及钢板螺钉松动的异常情况. A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155±12.3) min、(407±11.8) ml;B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148±14.4) min、(398±15.4) ml,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A组由术前的9.1±2.6提高到术后的15.5±1.8,B组由术前的9.3±2.1提高到术后的13.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矢状径(AP)A组由术前的(10.7±2.4) mm提高至术后的(17.6±3.2) mm;B组由术前的(11.6±1.7) mm提高至术后的(15.9±2.0)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活动度(ROM)A组手术前后分别为(51.0±2.6)°和(45.0±3.5)°,B组分别为(52.0±1.8)°和(42.0±2.4)°,两组术前颈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加Centerpiece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相对于传统颈椎榷管单开门扩大成形术(丝线缝合固定),即能更好的恢复椎管容积,又能较好的保持患者原有颈椎活动度,还能更好的改善术后JOA评分.因此相对于传统缝合固定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 C形臂X线引导下针刀切断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腰椎关节突骨关节炎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卢笛;徐卫星;丁伟国;郭峭峰;马苟平;祝卫民

    目的:研究C形臂X线引导下针刀切断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治疗腰椎关节突骨关节炎引起的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治疗腰椎关节突骨关节炎的下腰痛患者60例,年龄39~73岁,平均61.9岁;病史6~120个月,平均18.9个月.将患者分为两组,30例采用C形臂X线引导下针刀切断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针刀组),30例采用C形臂X线引导下腰椎关节突关节局部封闭治疗(局封组),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12、26周进行JOA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9);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且局封组的改善率优于针刀组,其中针刀组(58.73±18.20)%,局封组(71.10±22.19)%;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9),两组的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针刀组(50.09±19.33)%,局封组(48.70±18.36)%);治疗26周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针刀组的改善率优于局封组,其中针刀组(48.56±28.24)%,局封组(15.62±11.23)%.结论:针刀切断脊神经后内侧支比腰椎关节突关节局部封闭治疗腰椎关节突骨关节炎具有更远期的疗效.

  • 手法闭合复位结合MIPPO技术治疗胫骨骨折56例临床研究

    作者:刘印文;匡勇;顾新丰;郑昱新;李志强;卫晓恩;张明才;詹红生;石印玉

    目的:观察手法闭合复位结合MIPPO技术治疗胫骨中上段、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3月至2010年12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56例胫骨骨折,其中男39例,女17例;年龄22~67岁,平均41.3岁;左侧25例,右侧31例;34例为摔伤,22例为车祸伤;从受伤到手术时间平均1.7 d;中上段15例,中下段41例;临床表现小腿疼痛肿胀,活动受限.采用手法闭合复位结合MIPPO技术治疗.术后采用Johner-Wruhs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56例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平均46 min,术后X线片示骨折复位满意,所有钢板螺钉位置良好;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表浅或深层感染.随访时间8~23个月,平均14.2个月;1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经自体髂骨植骨后骨折愈合,其余55例患者骨折在术后15~20周愈合,无固定失败;术后4~6个月均下地行走,7个月后行走无跛行,膝、踝关节功能与伤前一致且双下肢对称.按Johner-Wruhs关节功能评定标准,结果优46例,良9例,中1例.结论:手法闭合复位结合MIPPO技术治疗胫骨骨折,结合了传统正骨手法与现代骨科的优点,既保护了软组织,将手术程序简化、创伤降到小,又能获得坚强的内固定,保证膝、踝关节的早期功能活动,具有软组织创伤小、血运破坏少、固定可靠等优点,是治疗胫骨近、远端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也符合微创生物学内固定观点.

  • 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处理要点的探讨

    作者:张龙君;郑晓东;陈建良;邵营钢;陈静

    目的:探讨老年人(≥65岁)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手术方式及术中应注意的处理要点.方法:对2005年至2010年收治的43例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65~70岁,平均67.6岁;病程6周~7年,平均10.2个月.所有病例采用开窗或扩大开窗髓核摘除的手术方法,根据突出部位、类型以及硬膜和神经根受压的情况,行单侧或双侧开窗,所有患者只作侧隐窝、神经根管潜行扩大,清除增生的骨赘及软组织,尽量保留双侧小关节突,保持节段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5.2年,无感染、神经损伤病例,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参照胡有谷评价标准:优25例,良15例,可2例,差1例.结论:合理的选择术式,完全解决病变部位的增生及扩大潜行的神经根管,彻底松解神经根是手术治疗老年性椎间盘突出症成功的关键.

  • Stoppa入路结合后方经皮钢板固定治疗C型骨盆骨折

    作者:周德彪;杨国敬;王伟良;李永奖;潘展鹏;林锡朋;姜文辉

    目的:探讨Stoppa入路结合后方经皮钢板技术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6月至2011年7月,采用Stoppa入路重建钢板固定骨盆前环骨折结合后方经皮重建锁定钢板固定骨盆后环骨折的技术治疗16例C型骨盆骨折患者,男11例,女5例;年龄22~59岁,平均38.8岁.按照Tile分型:C1型10例,C2型4例,C3型2例.采用Tometta评估标准评定骨折复位情况,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定术后功能情况.结果:1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4~13个月,平均7.3个月.手术时间80~140 min,平均100 min.术中出血量200~500 ml,平均280 ml.骨盆骨折的愈合时间为12~16周,平均14周.骨折复位按照Tometta评估标准:优9例,良6例,可1例.术后功能评定按Majeed评分标准:优9例,良5例,可2例.结论:Stoppa入路重建钢板固定骨盆前环骨折结合后方经皮重建锁定钢板固定骨盆后环骨折技术治疗C型骨盆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安全、并发症少、固定牢靠、可早期活动的优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 血管束植入联合细胞移植治疗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双涛;张卫平;刘长安;王俊江;宋恒义;柴志文

    目的:探讨血管束植入联合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兔股骨头坏死骨缺损模型的可行性,探索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一种新方法.方法:36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成A、B、C3组,每组12只,所有动物的双侧股骨头均参加实验.用液氮冷冻法造模,股骨头钻孔造成骨缺损.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C组为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束植入组.分别于术后2、4、8、12用处死3只实验动物.所获的股骨头标本分别做组织切片HE染色,进一步测算股骨头冠状截面的血管密度及新生骨小梁在骨缺损区所占的面积百分比,做统计分析.结果:C组股骨头缺损区2周时可见新生骨小梁和原始毛细血管形成,8周时新生骨小梁板层状或编织状,毛细血管丰富,12周时骨小梁变宽变粗,排列规则,可见成熟的骨小梁及新生骨髓.B、C两组股骨头冠状截面的血管密度及新生骨小梁在骨缺损区所占的面积比,2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12周时C组股骨头冠状截面的血管密度及新生骨小梁在骨缺损区所占的面积比均比同时期B组大.结论: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能在股骨头坏死骨缺损区形成新生骨小梁,可以用作异体移植.植入股骨头坏死骨缺损区的血管束可以有效改善股骨头的血运,促进新生骨小梁的形成.

  • 骨细胞分离培养及其与成骨细胞鉴别比较的实验研究

    作者:汤小康;程婉;许兵;应航;童培建;肖鲁伟

    目的:建立比较稳定的骨细胞实验室分离培养方法,并将其部分生物学特性与实验室培养的成骨细胞进行比较研究,明确两者区别.方法:采用序列酶消化法,分别从3只3dSD乳鼠骨骼中分离培养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培养24 h后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第1代细胞用碱性磷酸酶试剂盒采用重氮盐法(改良Kaplow氏法)染色,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对细胞的骨钙素(BGP)染色,测定碱性磷酸酶并计算其活性.结果:骨细胞多呈星状或树枝状,且有很多的突触;成骨细胞呈长梭形,有少量的突触.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胞浆内cAKP颗粒不明显;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胞浆内可见众多cAKP颗粒.骨细胞BGP染色阳性明显,成骨细胞BGP染色阳性不如骨细胞明显.ALP在骨细胞中分泌较成骨细胞低,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实验室条件下能培养出骨细胞,该类细胞和成骨细胞有明显区别.

  • 京尼平苷对硝普钠诱导软骨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的影响

    作者:陈万军;鲍同柱;陈恳;朱长谋;万峰;谭玉林;鄢飞

    目的:研究京尼平苷(Geniposide)对硝普钠(SNP)诱导软骨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3周龄SD大鼠,用于分离培养软骨细胞.将第Ⅱ代软骨细胞进行分组,噻唑兰染色(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率,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培养液中NO含量.结果:京尼平苷干预SNP诱导软骨细胞凋亡后,细胞处于GO/G1期的百分比减少,S及G2/M期的细胞百分比增加;同时显著降低软骨细胞凋亡率及培养液中NO含量(r=0.917,P<0.01).结论:京尼平苷干预SNP诱导软骨细胞凋亡,可降低培养液中NO含量,促进细胞增殖,这可能是京尼平苷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 髌前滑膜血管瘤1例

    作者:程志山;贾淑敏;辛俊卿;井波;刘杰;周贺昱

    患者,男,58岁,因右膝关节前侧肿胀7d于2012年4月2日入院.自诉入院前7d于田间长时间蹲位劳作后感觉右膝关节肿痛,未在意,未及时就诊.经休息右膝关节肿胀未见减轻,遂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右髌骨前方明显肿胀,可触及一约8 cm×6 cm×3 cm囊性肿物,质软,有波动感,深压痛明显,基底部可触及固定的颗粒状及条索状物,皮肤颜色正常,皮温不高,膝关节屈伸功能正常,末稍血运及感觉正常.X线检查示右膝关节骨质及结构未见异常.诊断:右髌前滑囊炎.患者于2012年4月3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囊肿切除术,手术在止血带下进行,术中见肿物位于髌骨前方,包膜完整,前侧和周围皮下组织粘连,后侧和股四头肌髌前扩张部紧密粘连,囊内积液为黄色,囊壁内上方约1.5 cm×1.5 cm×1 cm有不规则迂曲血管团块分布,基底部可见较多紫红色直径2~10 mm颗粒样物附着,另有数个直径不等长短不一的白色条索状物(图1a).

  • 家族遗传性双髋关节骨斑点症合并双侧臀肌挛缩症1例

    作者:张新涛;肖德明;石俊俊;张文涛

    患者,男,16岁,因双髋关节弹响、活动受限5年入院.患者自诉5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双髋关节下蹲弹响,下蹲时双膝向外划一弧形后,双膝才能靠拢下蹲,跑步时双下肢轻度外旋、外展,坐位时双膝可并拢,不能跷"二郎腿".发病前有频繁双侧臀部肌肉注射青霉素史.入院查体:全身皮肤无斑点、红肿,双下肢等长,双侧臀部萎缩、尖削,臀部可触及挛缩束带,双髋关节屈伸活动正常,内旋0°、外旋60°,双侧"4"字征阳性,Allis征(-),Ober征(+),蹲位时划圈征(+),屈伸髋关节时股骨大粗隆表面有束带划过并产生弹响.实验室检查: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均正常;骨盆平片示双侧髂骨以髋臼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大小不等的斑点状致密影,双侧耻骨、股骨近端亦见大小不等的斑点状致密影(图1a).入院诊断:①双侧臀肌挛缩症;②双髋关节滑膜软骨瘤病.入院拟行关节镜下双髋臀肌挛缩松解加双髋关节清理术.

  • 蛋白质组学在股骨头坏死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淼锋;周晓成;单乐天;肖鲁伟;童培建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兴起能快速筛选并鉴定疾病的特异性生物标记物,有助于揭示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机制,早期诊断,从而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治疗靶点.目前以找出其发生机制、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相关蛋白及其功能鉴定,建立相关数据库及蛋白提取方法的优化为研究热点和焦点.本文综述近年来股骨头坏死相关的蛋白质研究技术及其在股骨头坏死患者骨组织、血清及相关动物模型中运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 软骨标志物CTX-Ⅱ在骨关节炎中的应用

    作者:王学宗;高宁阳;刘婷;沈军;韦宋谱;郑昱新;曹月龙;詹红生

    骨关节炎(OA)的临床诊断尚缺乏有效的生物学标志物.研究证实标志物Ⅱ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CTX-Ⅱ)是关节软骨降解的特异性指标.CTX-Ⅱ检测可及时反映软骨损伤和退变程度、诊断OA发生、预测OA进展和监测药物治疗效果,从而间接反映OA患者的病情.CTX-Ⅱ的应用主要集中于OA早期,并需联合其他生物学标志物一起检测,以便更准确的反映OA病变,但其检测结果具体临床指导意义还需进一步完善.

  • 浅谈脊柱手术相关并发症

    作者:李明;陈誉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相关学科,如麻醉科、影像科及材料学、神经电生理学的不断完善,脊柱手术的疗效和长期预后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尽管如此,临床治疗中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与手术相关的问题和并发症.2012年3月刊登于《The Spine Journal》上的1篇针对大宗病例的前瞻性队列研究[1]显示,脊柱外科手术各种并发症的累积发生率达52.58%,多变量危险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及手术侵害程度是主要的危险因素,其中循环和呼吸系统并发症往往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由于脊柱外科手术与神经系统的密切关系,因此,术后脊髓、马尾神经以及神经根的刺激或损害也不容忽视.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

    作者:桂先革;茹选良;蒋增辉;宋柏杉

    目的:分析经皮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采用PKP方法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63例,其中男18例,女45例,年龄62 ~ 91岁,平均75.3岁.所有患者为外伤后腰背部严重疼痛,行走受限,但均无神经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检查(X线和MRI)证实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症:骨质疏松63例,高血压37例,冠心病10例,贫血29例,糖尿病26例,慢阻肺11例,胃炎及消化性溃疡8例.回顾总结分析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63例患者中,手术前并发症9例(14.3%),术中及术后并发症17例(26.9%).其中手术前并发症包括:坠积性肺炎1例,电解质紊乱2例,尿路感染2例,中度贫血2例,电解质紊乱合并中度贫血1例,坠积性肺炎合并神智淡漠、谵妄1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中,骨水泥相关并发症9例(14.3%),其中2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毒性反应,7例发生骨水泥渗漏(2例出现相关临床症状);非骨水泥相关并发症3例(4.76%),穿刺局部血肿1例,一过性神经损伤1例,术后左侧肋间神经痛1例:所有患者中,共有5例患者(7.93%)术后出现一过性的痛觉过敏.所有并发症经积极处理后均未导致严重后果.结论: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并不少见,经积极处理一般无严重后果,应重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 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作者:李树文;银和平;吴一民;白明;杜志才;武海军;孟格栋

    目的:分析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总结预防及处理办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12年1月,采用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851例,男469例,女382例;年龄16~75岁,平均42.5岁;病程1~18个月,平均3个月.突出间隙:L3424例,L45418例,L5S1 409例.主要症状为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其中单侧下肢症状者729例,双侧下肢症状者122例,相应神经支配区感觉、肌力、反射异常及肌肉萎缩4项检查至少2项出现异常,神经牵拉试验阳性,CT或MRI表现与临床症状、体征相吻合851例患者未同时合并腰椎失稳、椎管狭窄患者,未包括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合并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记录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依据Macnab标准,总体优良率为87.5%(745/851),与开放手术相似.1例因设备故障中转为切开手术,1例术后11d因突发心肌梗塞死亡,2例于术后1h内出现急性硬膜外血肿.发生硬脊膜损伤28例,发生率3.29%(28/851).神经根牵拉伤38例,发生率4.46%(38/851);腹膜后血肿1例,不完全性马尾损伤2例,不完全性神经根断裂2例.结论:熟练的镜下止血技巧、精细的操作是预防MED术中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是防治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术中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 颈椎前路术后早期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原因及防治

    作者:宋小虎;徐荣明;孙韶华;赵刘军;马维虎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术后早期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2005年6月至2011年12月,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1 452例,术后发生硬膜外血肿5例,男4例,女1例;年龄33~55岁,平均46.4岁;脊髓型颈椎病3例,脊髓型颈椎病伴C6椎体血管瘤1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1例.回顾分析5例硬膜外血肿出现的时间、临床表现、症状持续时间及手术处理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5例患者均出现在术后24 h内,平均症状持续时间4 h(2~7 h),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脊髓功能损害,均行急诊手术处理,术后患者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地恢复,1例患者在第1次血肿清除术后5h再次出现血肿压迫而行第2次血肿清除术;术后平均随访13.8个月(6~18个月),至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恢复良好,无硬膜外血肿复发.结论:颈椎前路术后24 h内,特别是术后6~8 h,是硬膜外血肿发生的高峰,应严密监测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早期出现的进行性加重的脊髓功能损害是硬膜外血肿的主要临床表现;MRI检查可以明确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并可以精确定位血肿位置和范围,有助于硬膜外血肿的有效清除.硬膜外血肿一旦确诊必须第一时间行手术治疗,如果处理及时患者脊髓功能恢复良好.

  •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刘建;俞雷钧;宋红浦;陆建伟;刘宏;张春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126例行单节段PVP治疗的OVCF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平均随访13.6个月.根据是否发生非手术椎体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未骨折组,其中骨折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54~82岁,平均(67.63±7.28)岁;未骨折组94例,男40例,女54例,年龄55~76岁,平均(66.26±6.79)岁再将骨折组按部位分为邻近椎体骨折组20例和非邻近椎体骨折组12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值(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水泥注入量、椎体高度恢复率及矢状位后凸纠正度数,分析引起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骨折组与未骨折组比较,年龄、性别、BMD值、骨水泥注入量及矢状位后凸纠正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高度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椎体骨折组与未骨折组比较,BMD值、矢状位后凸纠正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注入量及伤椎高度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邻近椎体骨折组与未骨折组比较,BMD值、骨水泥注入量、伤椎高度恢复率及矢状位后凸纠正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高度的恢复增加可能预示着OVCFs患者PVP术后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风险增大,而邻近椎体骨折可能跟骨水泥注入量及椎体高度恢复均有关.

  • 颈椎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的并发症分析及防治

    作者:刘永皑;刘永恒;华诚峰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11年7月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的33例颈椎管狭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于术前、术后1、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及JOA评分,并按症状改善率进行疗效评估,统计疗效的优良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33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6例,其中男2例,女4例,对并发症原因进行分析.结果:33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0.3个月.根据JOA改善率得出术后6个月疗效优良率为78.8%,并发症发生率18.2%.其中2例患者出现轴性症状,侧块螺钉拔脱1例,脑脊液漏并术口开裂2例,出现神经根麻痹1例.其并发症发生与手术设计及操作、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善程度、术后管理、患者术后的配合密切相关.结论: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疗效良好,轴性痛发生率低,但要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重视术前检查及准备,手术中仔细操作,加强术后管理及患者配合必不可少.

  •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神经根损伤性肌肉麻痹的因素分析

    作者:刘昱彰;张世民;董福慧

    目的:对腰椎后路内固定及融合术后出现神经根损伤性肌肉麻痹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12年1月实施PLIF手术1 250例,对其中29例术后出现神经根损伤性肌肉麻痹的患者术前诊断、手术过程、术后症状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9例患者中,男10例,女19例;年龄49~82岁,平均61岁.内固定椎间融合手术节段:单节段为12例,双节段14例,3节段3例.结果:29例患者术后随访均超过1年,长为2年半,平均1年7个月.23例随访结果满意,受累肌力恢复到4~5级,3例患者随访效果较差,终肌力为0~2级.术后恢复的时间与损伤程度成正比,术后肌力在2级以上的患者大部分2周之内即可有明显改善.结论:PLIF术后神经根损伤性肌肉麻痹的因素较为复杂,如果不存在严重碾挫伤及离断伤,多数患者可以获得满意的恢复效果.

  •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疗效评价及并发症分析

    作者:蓝旭;许建中;刘雪梅;葛宝丰

    目的:观察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龄35~59岁,平均47岁.临床症状以脊髓压迫为主者20例,神经根性症状为主者19例.单节段置换35例,双节段置换4例.术后定期随访,通过颈椎动态X线片,观察植入假体位移和活动度、颈椎生理曲度、异位骨化及假体融合情况.依照Odom's标准和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采用NDI(颈椎残障功能量表)评定术后临床症状和日常功能状态.结果:术后随访16-36个月,平均24个月.神经功能明显改善,以神经根性症状为主的上肢放射痛全部缓解.未发现假体前后位移大于2 mm的患者,术后置换假体前后屈伸活动范围(8.5±1.8)°,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分别为(3.5±1.2)°和(3.3±1.5)°,颈椎生理曲度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3例发生异位骨化,2例出现假体融合.Odom's临床评定:优25例,良9例,一般5例.JOA评分由术前的(8.26±1.32)分增加至终末随访时的(15.71±1.89)分.NDI评分从术前的(43.7±3.8)分降低至终末随访的(20.1±2.9)分.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颈椎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活动度.但该手术有其特有的并发症,术后异位骨化和假体融合发生率较高,应重视手术适应证选择及手术操作规范.

  •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并发症

    作者:张功林;葛宝丰

    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方法中,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目前已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该文的目的是综述这项技术的并发症,通过采取防范措施,达到将并发症降低到低限度的目的.并发症可分为轻度:包括行PVP操作后局部出现疼痛暂时性增加,操作过程中发生一过性低血压以及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或者进入椎旁软组织.中度并发症包括:局部感染,骨水泥渗漏至硬膜外或椎间孔.重度并发症包括:骨水泥渗漏至椎旁静脉引起的肺栓塞、心脏穿孔、脑栓塞甚至死亡等.

  • 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失败的原因分析和前路翻修

    作者:邢金明;彭文明;施初云;许雷;潘奇华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失败的原因及翻修策略.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对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手术失败的1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9~63岁,平均37.2岁;初次手术至并发症出现时间为6~44个月,平均14.3个月.骨折不愈合7例(其中合并断钉4例),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5例,进行性腰背痛6例.18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后凸畸形.18例患者均行前路翻修手术治疗,其中保留后路内固定行前路手术9例,完全拆除内固定后前路手术9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8~50个月,平均30.5个月.随访过程中,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X线及薄层CT扫描显示骨折愈合良好.ODI评分术前31.6±5.1,术后3个月8.6±5.7,末次随访8.3±3.2;VAS评分术前7.2±2.3,术后3个月2.3±0.7,未次随访2.1±1.1;后凸畸形术前(-21.2±7.8)°,术后3个月(-5.3±6.8)°,末次随访(-5.8±7.8)°.与术前比较,ODI、VAS评分和后凸畸形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能出现内固定断裂、骨折不愈合、进行性后凸畸形等并发症;前路重建可能是治疗后路手术失败的一种有效方法.

中国骨伤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