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

中国骨伤杂志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중국골상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果树
  • 主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影响因子: 1.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483/R
  • 国内刊号: 李为农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zggszz@sina.com
  • 曾用名: 中国果树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骨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臀肌挛缩症伴膝前疼痛的病因分析及意义

    作者:肇刚;刘玉杰;王俊良;齐玮;曲峰;袁邦拓;王江涛;申学振;刘洋

    目的:探讨臀肌挛缩症伴膝前疼痛的病因及关节镜松解术对该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3月至2013年8月收治臀肌挛缩症合并膝前疼痛患者36例,其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9~40岁,平均(18.7±7.2)岁;病程4~30年.临床表现为并腿受限、Ober征阳性、臀部可触及挛缩带,下蹲活动时膝关节髌骨伴向外侧滑动感等.所有患者行关节镜下臀肌挛缩松解术.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并比较手术前后Kujala评分.结果:术后36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9个月,切口均愈合良好,未见并发症.术后较术前Kujala评分各项指标均有提高.结论:臀肌挛缩松解术可以缓解髌骨外侧高压症,对髌股关节炎具有预防意义.

    关键词: 挛缩 疼痛
  • 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作者:董亮;谭明生;移平;杨峰;唐向盛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采用颈前路保留中部椎体、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连续4个节段病变的颈椎病患者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47~75岁,平均57.9岁.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行标准正侧位X片观察融合、植入物移位、相邻节段病变、融合节段Cobb角的变化.采用JOA评分对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2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对症处理后逐步好转.19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9年(3.1~5.3年).随访患者平均植骨融合时间为4.5个月(3~7个月);末次随访时无螺钉松动、移位等发生;9例患者钛网不同程度下沉,其中4例下沉>3 mm;4例相邻节段退变.融合节段Cobb角由术前的(5.76±4.16)°提高到术后1周的(10.40±2.94)o(P<0.01);末次随访时下降到(8.57±2.82)o,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末次随访时(14.6±1.1)与术前(8.2±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具有临床可操作性,在彻底减压的同时,在恢复颈椎曲度和神经功能状态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 截肢与保肢术治疗严重胫骨开放性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姜星杰;张烽;赵剑;曹涌;陈向东;姚羽

    目的:比较Ⅰ期截肢和保肢手术治疗胫骨GustiloⅢB,ⅢC型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7月至2010年6月,对分别采用截肢与保肢治疗的68例单侧胫骨GustiloⅢB,ⅢC型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截肢组38例,男26例,女12例;平均年龄(44.9±16.3)岁;GustiloⅢB型21例,ⅢC型17例,根据小腿皮肤软组织损伤程度、骨折类型、位置和手术探查所见选择截肢平面.保肢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43.5±14.7)岁;GustiloⅢB型23例,ⅢC型7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骨折固定方式及创面修复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感染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平均负重时间及重返原工作率;采用痛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并采用SF-36健康量表评估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结果:共60例患者(截肢组33例,保肢组27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9.1个月.截肢组、保肢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感染率分别为:(109.0±25.7)min,(245.0±58.6)min;(168.0±49.0)ml,(311.0±137.0)ml;(13.8±2.7) d,(28.8±13.1) d;7.9%,36.7%.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及重返原工作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截肢组术后平均负重时间更短.截肢组患者的生理机能评分优于保肢组,而保肢组患者的躯体疼痛评分优于截肢组,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Ⅰ期截肢与保肢手术均为治疗严重小腿开放性骨折的重要手段,两者中期临床疗效相当.

  • 单球囊双侧交替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何磊;钱宇;金以军

    目的:比较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一般压缩骨折与严重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对60例(70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单球囊双侧交替扩张后凸成形术结合体位复位治疗,其中男10例,女50例;年龄59~90岁,平均72.1岁.其中一般压缩骨折患者38例(44个椎体),男7例,女31例;年龄59~87岁,平均(71.8±6.1)岁,二椎体骨折6例,T9 1椎,T105椎,T.7椎,T12 13椎,L1 9椎,L24椎,L34椎,L41椎.严重压缩骨折患者22例(26个椎体),男3例,女19例;年龄63~90岁,平均(72.6±7.2)岁;二椎体骨折4例,T9 1椎,T102椎,Tn3椎,T12 9椎,L16椎,Ls 3椎,L3 2椎.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及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和Cobb角的改变,计算两组术后椎体高度平均恢复率与Cobb角的平均矫正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术后72 h内疼痛均明显缓解,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3个月,平均10.1个月.两组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椎体一般骨折组手术时间短于严重椎体骨折组(P<0.05),而骨水泥注入量大于椎体严重骨折组(P<0.05),且椎体一般骨折组在术后椎体平均恢复率与Cobb角的平均矫正度均优于椎体严重骨折组(P<0.05),而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一般骨折组有3例(3椎)发生骨水泥渗漏(6.8%),椎体严重骨折组有5例(5椎)发生骨水泥渗漏(19.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一般压缩骨折及椎体严重压缩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疗效,椎体一般压缩骨折患者在椎体高度恢复及Cobb较矫正上优于椎体严重压缩骨折患者.

  • 颈椎动态稳定器植入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李忠海;侯树勋;李利;虞舜志;侯铁胜

    目的:观察颈椎动态稳定器(DCI)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探讨其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符合DCI植入指征的颈椎病患者19例,其中男8例,女11例;年龄35~54岁,平均43.2岁.脊髓型颈椎病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4例.病变节段:C3,4 1例,C4,56例,C5,66例,C6,74例,C3,4合并C5,6、C6,72例.19例患者均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后DCI植入术,其中2例同时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术前和末次随访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mJOA)、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扣患者满意度(PSI)评价临床疗效.测量DCI植入节段的活动度(ROM)和椎间隙高度(DHI)以及相邻节段的ROM.采用Miyaza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评定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2个月,平均19.8个月.mJOA评分术前13.6±1.1,末次随访16.3±1.2,平均改善率为85.0%;NDI评分术前17.1±7.4,末次随访6.1±3.9;VAS评分术前6.6±1.4,末次随访1.4±0.8;以上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植入节段术前ROM (7.6±1.9)°,末次随访(7.8±2.1)°;C2-C7节段术前ROM (38.6±7.2)°,末次随访(39.9±6.4)°;以上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CI植入节段DHI术前(6.3±1.1)mm,末次随访(7.1±0.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未见异位骨化.MRI随访发现38个相邻节段中3个(8%)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1级,但无相关临床症状出现.结论:应用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病早期随访的临床效果满意,手术节段活动度得到一定的保留,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较低,无相邻节段病发生,但仍然需要更长期的随访来进一步评价其功能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 髂腹股沟下和髂腹股沟入路的解剖比较研究及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秦晓东;吕天润;李翔;范卫民

    目的:比较治疗髋臼骨折的髂腹股沟下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的解剖学差别,并探讨髂腹股沟下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男女新鲜尸体标本7具,同一标本做左右两侧对比研究,左侧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右侧采用髂腹股沟下入路,切口内侧均自耻骨联合上方2 cm开始横行,切口外侧沿髂骨嵴至髂前上棘后外5 cm处,对比测量切口第1窗暴露的长径、横径和髂腰肌游离度.并随访观察2010年5月至2012年8月采用单一髂腹股沟下入路治疗的15例髋臼骨折患者的手术疗效,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0~65岁,平均40.6岁,采用Matta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髂腹股沟下入路在切口第1窗暴露长径、横径和髂腰肌游离度均优于髂腹股沟入路(P<0.01).临床观察15例髋臼骨折患者,根据Mata复位标准,10例获得解剖复位,5例复位满意;所有患者X线片结果为优.结论:相比经典的髂腹股沟入路,髂腹股沟下入路可显著扩大第1窗口的暴露范围,同时手术步骤简单.此入路是暴露髋臼前柱、前内侧壁和髋关节前方的理想手术入路.

  • 手术治疗肩胛骨喙突移位骨折9例

    作者:姚保兵;赵亮;尹成国;王统立;王文德;王业本;吴德富

    目的:探讨手术内固定治疗移位喙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2年7月,手术内固定治疗移位喙突骨折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20~57岁,平均40.1岁.根据Eyres分型:ⅡB型3例,ⅡA型1例,ⅢB型3例,ⅤA型2例.患者均有外伤史,术前经X线片及CT证实喙突骨折.术后按照Herscovici疗效评定标准对肩关节进行功能评定.结果:9例患者中7例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伤口Ⅰ期愈合,喙突骨折均达骨性愈合,肩锁关节复位良好.按Herscovici疗效评定标准:优6例,良1例.结论:手术内固定可恢复移位型喙突骨折喙突正常的生理解剖位置,有利于患肢功能恢复.

  • 骨骼肌肌内血管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作者:唐龙;杨波;尹飚;王簕;章波;丁强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肌内血管瘤(intramuscular hemangioma,IMH)的诊断价值,及其手术疗效.方法:自2000年12月至2013年1月,手术治疗54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IMH的患者,其中男19例,女35例;年龄11~59岁,平均33.6岁;病程2.5~15年,平均5.2年.38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4例行MRI检查.所有患者证实后均采用手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分型的情况,并采用IMH疗效评定标准对其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43例获得随访,时间7~49个月,平均28.4个月.手术时间(53~187) min,平均76.3 min;术中出血量(70~350) ml,平均223.6ml;术后无伤口感染及死亡等并发症发生.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35例(92.12%);MRI检查确诊13例(92.86%).术后Brown病理分型:毛细血管型20例,海绵状血管型22例,混合型12例.根据IMH疗效评价标准,优29例,良8例,不满意4例,差2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MRI对肌内血管瘤的确诊率高,临床应用价值显著;手术治疗肌内血管瘤疗效好,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或彻底消失,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复发率低.

  • 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游离植皮修复创伤性小腿截肢残端皮肤缺损

    作者:赵晓非;李春游;靳国强;明晓锋;王国杰

    目的:观察全厚皮植皮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在治疗小腿截肢残端皮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9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全厚皮植皮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15例小腿截肢残端皮缺损患者,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25~62岁,平均41.5岁;车祸伤10例,重物砸伤5例;左侧9例,右侧6例.小腿毁损伤6例,无保肢价值,急诊行清创、小腿上段截肢并负压吸引术;因小腿感染、坏死转行清创、小腿上段截肢并负压吸引术9例,Ⅱ期均行全厚皮游离移植.小腿残端创面皮肤缺损面积40 cm×20 cm~25 cm×15 cm.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3个月~1年,小腿残端创面移植全厚皮全部成活,均顺利佩戴假肢,行走满意.残端皮肤逐渐增厚,耐磨,无破溃,无疼痛.结论:全厚皮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小腿截肢皮缺损创面,保留了残肢功能长度,植皮成活率高,成活皮瘢痕少,耐磨性好,有利于假肢的佩戴,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治疗方法.

  • 克氏针阻挡螺钉技术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

    作者:王庆;罗建宁;李欣玻

    目的:探讨采用克氏针作为临时阻挡螺钉结合扩髓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干骺端(AO 43A)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采用胫骨交锁髓内钉结合阻挡螺钉(克氏针)技术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患者9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23~54岁,平均37.4岁.术后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及X线片表现,并于术后12周时采用美国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评分(AOFAS)对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时间6~40周,平均20.1周.术后所有伤口Ⅰ期愈合,未发生严重肿胀、感染及皮肤坏死等软组织并发症.术后第4、8周复查X线片未发现骨折不稳定、移位现象.术后12周时AOFAS评分95.2±4.6,优7例,良2例.结论:克氏针作为临时阻挡螺钉结合交锁髓内钉对胫骨干骺端骨折的畸形矫正及固定效果良好、方法简单,值得推广.

  • 锁定加压钢板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Pilon骨折

    作者:李沁;赵文博;屠重棋;杨天府;方跃;张晖;刘雷

    目的:总结使用锁定加压钢板(locked compression plate,LCP)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总结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MIPPO结合LCP内固定治疗的Pilon骨折.排除开放性骨折、病理性骨折、患肢有血管疾病和患肢神经损伤的病例,共纳入38例,其中男29例,女9例;平均年龄48岁(21~78岁).骨折按AO分型:B型20例,C型18例.根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术后踝关节功能等对疗效进行评定,并参照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主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38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13~24个月).骨折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无钢板断裂及复位固定失败,1例伤口浅表感染,经使用抗生素及换药后治愈.术后AOFAS评分65 ~97分,平均(81.0±4.5)分.结论:MIPPO结合LCP治疗胫骨Pilon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功能恢复满意.

  • 改进植骨方式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中下段骨不连

    作者:赵雪;王攀峰;章云童;张春才;许硕贵;张欣

    目的:探讨改进植骨方式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中下段骨不连的方法.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改进植骨方式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12例胫骨中下段骨不连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0~69岁,平均47岁.初次外伤至此次骨不连手术时间为9个月~5年,平均1年7个月.伤后行外固定支架治疗4例,钢板内固定治疗6例,髓内钉治疗2例,其中2例来院时已出现钢板、螺钉断裂.11例为非感染性骨不连,1例为感染性骨不连.术前X线及CT检查提示全部病例有不同程度的死骨、硬化骨形成.术中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并根据术后X线片复查情况评价骨愈合时间.术后10个月参照Johner-Wruhs标准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手术时间90~185 min,平均(125.00±20.15) min;术中出血量225~750ml,平均(415.00±120.00) ml.12例均获随访,时间10个月~2.5年,平均1.5年.术后复查X线片提示,全部病例4个月内骨断端形成骨桥样骨连接,3例6个月达到类骨板样骨愈合,其余9例术后8~12个月达到类骨板样骨愈合.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钢板、螺钉断裂等手术并发症.术后10个月根据Johner-Wruhs标准进行踝关节功能评价,优10例,良1例,可1例.结论:采用改进植骨方式结合锁定加压钢板,在骨不连断端充分加压的基础上建立骨断端多点支撑,实现有效固定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 大鼠椎骨错缝模型不同时间节点全血黏度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博;林勋;庞坚;孔令军;詹红生;程英武;石印玉

    目的:通过检测大鼠腰椎椎骨错缝模型不同时间点全血黏度的变化,研究石氏伤科气血理论及骨错缝、筋出槽学说,揭示慢性脊柱病损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方法:将36只350~450 g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旋转固定组(RF组)、单纯固定组(SF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每组12只.RF组和SF组大鼠腰椎L4-L6节段植入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RF组大鼠使Ls棘突向右侧旋转,造成L5棘突与L4和Ls棘突的不共线;SF组大鼠单纯植入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不进行旋转.分别于固定后1、4、8和12周时,检测各组大鼠的全血黏度变化.结果:固定4、8周之后,RF组和SF组大鼠在高切(150/s)、中切(60/s)和低切变速率(10/s)下的全血黏度皆高于Sham组大鼠(P<0.05).固定1、12周后各组大鼠全血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骨错缝、筋出槽可导致大鼠全血黏度升高,增加血脉瘀阻的程度,从而进一步诱发或加重脊柱病损的发生.

  • 髋臼后壁解剖学测量及定量分析

    作者:汤洋;章云童;张春才;王攀峰;赵雪;陆雄伟;胡小鹏

    目的:通过对髋臼后壁厚度的解剖学测量及定量分析,探讨髋臼后上壁的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为髋臼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15具经甲醛浸泡处理的成年防腐尸体骨盆标本(男8具,女7具),清除多余软组织后对髋臼整个后壁采用角度分区法,分别测量不同层面不同分割点的后壁厚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距臼缘5mm处测量的髋臼后上壁平均厚度波动于(6.47±0.61) mm至(7.43±0.71) mm之间,髋臼后下壁平均厚度波动于(5.62±0.51) mm至(6.33±0.61) mm之间,臼顶平均厚度波动于(7.71±0.74) mm至(8.27±0.99) mm之间,距臼缘5 mm处髋臼后上壁厚度与髋臼后下壁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臼顶厚度较髋臼后上壁增厚较显著(P<0.05);距臼缘10 mm处测量的髋臼后上壁厚度波动于(8.81±0.67) mm到(13.35±0.89) mm之间,髋臼后下壁厚度波动于(7.02±0.63) mm至(7.66±0.69) mm之间,臼顶平均厚度波动于(14.46±0.97) mm至(17.05±1.35) mm之间,距臼缘10 mm处髋臼后上壁厚度较髋臼后下壁增厚较显著(P<0.05),臼顶厚度较髋臼后上壁增厚显著(P<0.01);距臼缘15 mm处测量的髋臼后上壁厚度波动于(12.08±0.78)mm至(19.84±1.03)mm之间,髋臼后下壁厚度波动于(10.17±0.76) mm至(11.12±0.77)mm之间,臼顶平均厚度波动于(23.23±1.12) mm至(26.01±1.53)mm之间,距臼缘15 mm处髋臼后上壁厚度较髋臼后下壁增厚显著(P<0.01),臼顶厚度较髋臼后上壁增厚显著(P<0.01).结论:整个髋臼后缘厚度从髋臼后下壁→髋臼后上壁→臼项部呈现逐渐增厚趋势,这种趋势随着测量点距臼缘距离的不断增加而愈加明显.髋臼后上壁除了传统意义上维持“头臼对应”稳定性功能外,还可能参与髋臼部分负重.

  •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对钛合金钢板内固定植入物过敏1例

    作者:徐在强;许超;詹建东;於秀玲

    患者,女,56岁,因右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半年于2014年3月14日前来复查.该患者于2013年6月27日因摔伤致右膝部肿痛伴活动障碍3d入院,体格检查:右膝关节肿胀,皮肤完整呈青紫色,右膝部疼痛明显,活动障碍,右膝内外侧副韧带应力试验阴性,右下肢末梢血循环感觉良好.X线片示右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塌陷.入院诊断:右胫骨平台骨折.入院后1周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沿右胫骨平台外侧入路切口,置入国产奥斯迈钛合金4孔钢板1块及6枚螺钉.术后第2天,患者右小腿出现凹陷性水肿,予第3代头孢、常规消毒;术后10 d切口处红肿疼痛,挤压红肿处,可见暗红色血性液体,考虑为感染,拆除3枚皮钉.

  • 颈椎曲度的测量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玉婷;王翔;詹红生

    颈椎曲度的测量是临床上评价颈椎功能的基本方法和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指标,然而针对不同情况下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以及各测量方法间的相关性研究尚不充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使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可直接影响颈椎异常曲度的判断.因此,通过颈椎曲度测量方法的比较研究,对不同颈椎曲度条件下颈椎病变的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 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方法选择与现状

    作者:蒋电明;苏保

    肱骨近端骨折是肩部常见的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总数的5%~9%,多好发于老年人及骨质疏松患者,男女比例约为3∶7[1].85%的肱骨近端骨折为无移位或仅有轻微移位,可选择非手术治疗且肩关节功能恢复较好.但对于粉碎程度严重、移位明显的3部分及4部分骨折,闭合复位保守治疗往往难以取得满意疗效,应尽可能手术治疗.Court-Brown等[2]发现70%的3、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发生在60岁以上的患者,50%发生于70岁以上的患者.这些结果表明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往往骨量丢失严重甚至伴有骨质疏松,在治疗上给骨科医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 缝线辅助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戴章生;黄杰苗;庄洵荣;陈守勃;吴世强;姚学东;叶晖

    目的:探讨应用缝线辅助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老年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55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1例,采用缝线辅助锁定钢板治疗,其中男12例,女19例;年龄65~85岁,平均(74.00±5.42)岁;NeerⅢ型19例,Ⅳ型12例;低能量损伤23例,高能量损伤8例.对照组24例,采用锁定钢板治疗,其中男7例,女17例;年龄65~85岁,平均(72.79±5.34)岁;NeerⅢ型16例,Ⅳ型8例;低能量损伤17例,高能量损伤7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采用Neer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55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6.1个月.治疗组平均出血量(495.806±143.150) ml;Neer评分中的功能(22.645±2.443)分,活动范围(18.194±2.613)分,解剖(7.935±1.504)分,总分77.161±8.335.而对照组平均出血量(641.667±169.851) ml;Neer评分中功能(13.955±1.989)分,活动范围(13.083±2.165)分,解剖(5.500±1.978)分,总分58.792±7.313.以上指标比较,治疗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缝线辅助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具有术中出血少、复位简单有效、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好的优点,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 锁定钛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史政康;蒋元斌;计小东;晋存

    目的:观察锁定钛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72例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分为锁定钛板组(36例)和解剖钛板组(36例).锁定钛板组男16例,女20例;年龄60~79岁,平均(69.55±5.62)岁;NeerⅡ型10例,Ⅲ型18例,Ⅳ型8例;采用肱骨近端解剖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解剖钛板组男15例,女21例;60~81岁,平均(69.76±5.70)岁;NeerⅡ型9例,Ⅲ型20例,Ⅳ型7例;采用解剖钛板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Neer评分、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7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年,平均15个月.锁定钛板组治疗优良率为91.7%,明显高于解剖钛板组75.0% (P<0.05);两组治疗后Neer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5),但锁定钛板组提高水平明显优于解剖钛板组,分别为(92.51±7.85)分和(83.64±8.56)分(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钛板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8.6±3.4)周,明显少于解剖钛板组(24.3±3.9)周(P<0.05);锁定钛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6%,明显低于解剖钛板组22.2%(P<0.05).结论:肱骨近端解剖锁定钛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在优良率、Neer评分及骨愈合时间上有明显优势,且患者可早期康复锻炼,肩关节疼痛少,肩关节功能恢复更好,并发症少,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尤其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

  • 甩肩疗法与手术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王勇;许兵;余作取;于志华;戴寿旺;李峰;吴银生

    目的:比较甩肩疗法与手术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甩肩疗法与手术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9例,获得随访81例.甩肩疗法组38例,男13例,女25例;年龄62~84岁,平均(67.11±6.18)岁;骨折Neer分型:2部分骨折27例,3部分骨11例.手术内固定组43例,男16例,女27例;年龄60~80岁,平均(66.47±5.48)岁;骨折Neer分型:2部分骨折29例,3部分骨14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并采用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评估患者肩关节功能.结果:81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26个月,平均18.3个月.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甩肩组VAS评分(3.11±0.95)与手术内固定组(3.88±1.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3,P<0.05).甩肩疗法组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79.53±3.73)与手术内固定组(77.98±4.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68,P>0.05);甩肩疗法组并发症发生率18.4%(7/38)与手术内固定组39.5%(17/4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13,P<0.05).结论:甩肩疗法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具有费用低、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好的优点;而手术内固定疗效好,但手术并发症风险增加.

  • 肩峰前外侧入路与胸大肌三角肌入路治疗肱骨近端Neer 2、3部分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陈启明;季烈峰;潘志军;周晓俊;朱江;曹浙标;徐丁;陈巨坤

    目的:对比肩峰前外侧入路与胸大肌三角肌入路在肱骨近端Neer 2、3部分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并获随访的49例肱骨近端Neer 2、3部分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肩峰前外侧入路组22例,男9例,女13例,平均年龄(63.2±7.6)岁;胸大肌三角肌入路组27例,男12例,女15例,平均年龄(62.9±7.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术后3个月及1、2年时分别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肩关节功能及患肩疼痛度.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时间24~41个月,平均34.5个月.肩峰前外侧入路组手术时间[(68.20±7.04) min]较胸大肌三角肌入路组[(75.81±13.70) min]短,术中出血量[(151.30±20.57) ml]少于胸大肌三角肌入路组[(242.10±37.25) ml],骨折愈合时间[(10.88±4.90)周]短于胸大肌三角肌入路组[(13.60±2.45)周].术后3个月,肩峰前外侧入路组Constant-Murley评分88.32±5.45,肩关节疼痛VAS评分0.41±0.63,均优于胸大肌三角肌入路组[(63.53±8.31)vs(1.65±1.02)].但术后1年及2年,两组Constant-Murley评分与肩关节疼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各有1例术后出现肱骨头高度丢失,胸大肌三角肌入路组另有l例肩峰下撞击、l例螺钉松动及2例骨折延迟愈合.两组均未发生腋神经损伤及肱骨头坏死和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采用肩峰前外侧入路与胸大肌三角肌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近端Neer 2、3部分骨折终均可获得满意的中期疗效,前者更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快等优点.

中国骨伤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