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

中国骨伤杂志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중국골상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果树
  • 主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影响因子: 1.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483/R
  • 国内刊号: 李为农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zggszz@sina.com
  • 曾用名: 中国果树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骨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极外侧椎间融合联合经皮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胡旭栋;马维虎;蒋伟宇;阮超越;陈云琳

    目的:分析极外侧椎间融合(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极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13例,其中腰椎不稳症8例,轻中度腰椎滑脱症5例;男5例,女8例;年龄56~73岁,平均62.1岁;均为单节段融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疗效评价;通过腰椎X线片及CT扫描评价椎间融合情况及手术前后椎间孔面积变化.结果:13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2.8±5.2)min,平均失血量(82.5±22.6)ml.术后1例大腿内侧麻木,1例屈髋肌力下降,均在2周内恢复正常.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5.6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7.31±0.75)分降低至(2.31±0.75)分(P<0.05),ODI由术前的(42.58±1.55)%降低至(12.55±0.84)%(P<0.05);影像学证实末次随访时8例患者完全融合,5例患者部分融合;椎间孔面积由术前的(94.86±2.44)mm2提高至术后的(150.70±7.02)mm2(P<0.05).结论:极外侧椎体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早期疗效好,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 单枚或双枚cage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疗效的比较

    作者:侯海涛;王亚楠;邵诗泽;黄相鹏

    目的:比较单枚cage或双枚cage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2000年3月至2008年8月手术治疗的172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72例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术.其中使用单枚cage融合89例(单枚组),男56例,女33例;年龄18~63岁,平均(41.60±8.20)岁;L4滑脱25例,L5滑脱64例;MeyerdingⅠ度滑脱32例,Ⅱ度46例,Ⅲ度11例.双枚cage融合83例(双枚组),男49例,女34例;年龄20~65岁,平均(43.30±6.39)岁;L4滑脱21例,L5滑脱62例;MeyerdingⅠ度滑脱25例,Ⅱ度45例,Ⅲ度13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83个月,平均4年3个月.单枚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双枚组(P<0.05).术后2周两组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增高,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6个月,X线片示两组患者椎体间植骨均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JOA、ODI、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情况发生.结论:单枚cage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与双枚cage椎间融合临床效果相同,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开门角度预测与横截面积增加值的关系

    作者:史超路;蒋国强;卢斌;罗科峰;岳兵;陆继业

    目的:推导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开门角度与椎管面积增加值关系的公式,根据椎板开门距离预测椎板开门角度.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颈后路C3-C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26例,其中颈后纵韧带骨化症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39~58岁,平均49.2岁.脊髓型颈椎病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40~58岁,平均50.2岁.通过术前术后的椎管形态变化,建立规则几何模型,分别推导出椎板开门角度与椎管面积增加值关系公式、预测椎板开门角度公式.通过患者手术前后CT片,测量公式中所需参数,并代入公式得出手术前后横截面积变化和预测开门角度,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手术前后横截面积变化和预测开门角度及实际测量角度之间差异,从而验证公式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结果:26例病例均获得影像学资料.对每个病例C3-C7节段术前术后椎管横截面积进行逐一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随角度增加横截面积的增加幅度逐渐减少.通过公式所得各个节段预测开门角度值与实际所测的角度值逐一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应用公式根据开门角度能准确计算椎管横截面积增加值,并能准确预测椎板开门角度,从而指导术者准确获得理想的椎板开门角度,减少术后并发症.

  • 强直性脊柱炎伴胸腰椎后凸畸形腰椎及S1椎弓根的解剖特征及临床意义

    作者:冯宗贤;钱邦平;毛赛虎;邱勇

    目的:通过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伴胸腰椎后凸畸形和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isc de-generative disease,DDD)患者L1-S1椎弓根CT扫描相关参数的测量,研究两者椎弓根解剖参数差异,为临床手术中置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11月行截骨矫形手术治疗并有完整术前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男性AS伴后凸畸形患者30例(AS组),年龄23~51岁,平均(35.7±9.5)岁,同时选取行手术治疗具有完整术前全腰椎及骶椎CT扫描全部附件结构影像清晰易辨的男性DDD患者30例(DDD组),年龄39~64岁,平均(52.4±8.9)岁.分别测量L1-S1节段椎弓根内聚角(pedicle transverse angle,EA),椎弓根矢状角(pedicle inclined angle,FA),椎弓根宽度(pedicle width,PW),椎弓根钉道长度(pedicle screw path length,PL),椎弓根高度(pedicle height,PH),统计比较是否存在差异.结果:AS组和DDD组椎弓根宽度(PW)自L1-S1均是逐渐增大的,AS组PW在L5、S1均显著大于DDD组,分别为(16.47±2.66)mm vs.(14.51±2.11)mm和(21.76±2.97)mm vs.(18.87±2.14)mm(P<0.05);椎弓根钉道长度(PL)自L1-S1在AS组均大于DDD组(P<0.05);PL两组大值均在L3节段;AS组椎弓根内聚角(EA)在L1-S1均较DDD组小;AS矢状角(FA)在L3-S1显著小于DDD组(P<0.05),分别为(-2.88±10.24)°,(-7.88±10.22)°,(-7.70±10.40)°,(-5.15±10.25)°vs.(4.05±2.21)°,(7.79±4.38)°,(7.07±3.21)°,(12.62±3.21)°.结论:在AS伴后凸畸形患者腰椎及S1椎弓根置钉时可选用更粗更长螺钉来增加内固定强度,需注意适当减小内聚角,并根据矢状面形态调整头尾向.

  • 腰椎黄韧带骨化伴腰椎管狭窄的治疗

    作者:蓝旭;高杰;许建中;刘雪梅

    目的:探讨腰椎黄韧带骨化伴腰椎管狭窄影像学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治疗腰椎黄韧带骨化伴腰椎管狭窄患者9例,男5例,女4例;年龄51~63岁,平均57岁.患者均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和下肢放射痛,CT和MRI检查提示病变部位:L4,5和L5S1双节段2例,L4,5单节段5例,L5S1单节段2例.4例单纯行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5例行椎板和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采用JOA评分(包括主观症状、日常活动受限度、临床体征和膀胱功能)对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患者术后无感染或神经损伤等并发症,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4个月.末次随访腰背疼痛和下肢放射痛等明显改善,行走距离均接近正常,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腰椎黄韧带骨化CT检查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表现决定具体手术方法,手术目的以小创伤获得椎管有效减压并重建下腰椎稳定性.

  • 颈后路减压术后效果不佳原因分析及防治体会

    作者:秦德安;刘晓光;吴奉梁;刘忠军;张凤山;孙宇

    目的:探讨颈后路减压术后效果不佳的原因、翻修策略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行颈后路减压术后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疗效不佳而行翻修手术者14例,分析其翻修原因并针对性采用不同的翻修术式,初次术前、翻修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JOA 17分法评定脊髓神经功能,采用Nurick分级评价行走功能.计算初次手术前后和翻修前后神经功能改善率.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再手术原因包括:椎板切除减压宽度不够2例,单开门纵向减压节段不够2例,门轴侧骨折塌陷压迫神经根和脊髓2例,椎板再关门4例,开门角度过小1例,后纵韧带骨化进展2例(其中1例伴关门),颈椎后凸畸形加重2例(其中1例伴关门),钩椎关节增生致神经根管狭窄1例.初次术前、 翻修前和末次随访时改良JOA评分分别是11.89±1.67,13.11±1.09和15.61±0.59,Nurick分级分别是4.21±0.58,3.57±0.51和1.71±0.47.末次随访时与初次术前、翻修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手术前后和翻修前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差(22.33±9.49)%和良(64.60±9.8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颈后路减压术后效果不佳的各种原因采用个体化原则进行翻修,可进一步改善脊髓功能,术前仔细分析致病因素,术中减压彻底,降低翻修率.

  • 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

    作者:李伟伟;刘军;段亮;段大鹏;卫文博;范亚一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3年7月行Ⅰ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2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27~63岁,平均(49.8±9.2)岁;病程5~18个月,平均(10.7±3.2)个月;累及L5椎体者1例,L5S1间隙者8例,L5或S1椎体及L5S1间隙者23例.通过VAS评分、ESR、CRP、腰骶角、L5S1椎间高度和神经功能ASIA分级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3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39个月,平均21.6个月.手术时间120~260 min,平均175 min;术中出血量700~1450 ml,平均1050 ml.术前VAS评分为8.4±1.6,术后3个月为3.5±0.8(P<0.05),末次随访时为1.7±0.6.术前ESR和CRP分别为(48.8±10.2)mm和(58.6±5.6)mg/L,术后3个月降至(35.6±6.9)mm和(22.5±4.3)mg/L(P<0.05);末次随访时均降至正常范围内.术前L5S1椎间高度及腰骶角分别为(7.7±0.4)mm和(19.3±1.2)°,术后3个月恢复至(10.3±0.3)mm和(22.4±1.5)°(P<0.05),末次随访时无明显丢失.术前ASIA分级:C级8例,D级19例,E级5例;至末次随访时,除1例仍为D级外,其余均为E级.结论: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有效地清除结核病灶、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手术安全,并发症较少.

  • 病灶刮除植骨联合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在股骨近端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田野;陈龙刚;史斌;张男;付勤

    目的:探讨病灶刮除植骨联合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股骨近端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采用病灶刮除、自体髂骨或自体髂骨加同种异体骨植入及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近端良性肿瘤患者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12~68岁,平均42岁;病程1个月~2年,平均9个月.手术前后采用MSTS评分评价患者的下肢功能,并将末次MSTS评分与术前评分进行比较,随访时同时行X线检查,评价病灶愈合情况,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9个月.末次随访时MSTS评分为27.06±2.59高于术前的16.44±1.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X线片均显示植骨融合,合并病理骨折者骨连续性恢复,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松动、变形及移位等.术后1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术后13个月复发.结论:病灶刮除植骨联合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是治疗股骨近端肿瘤的有效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肿瘤,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并且预防病理性骨折的发生.

  • 开放性跖跗关节损伤的手术治疗

    作者:汤样华;曾林如;岳振双;辛大伟;胡中青;徐灿达

    目的:探讨开放性跖跗关节损伤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5年1月手术治疗的21例开放性跖跗关节损伤患者,男14例,女7例;年龄20~75岁,平均45.6岁;左足13例,右足8例;交通伤5例,碾压伤6例,重物压伤10例.跖跗关节损伤根据Myerson分型:B2型5例,C1型9例,C2型7例.软组织损伤按照Gustilo分型:ⅡB型5例,ⅢA型10例,ⅢB型6例.采用分期手术治疗.术后观察骨折愈合及其并发症情况,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21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1~40个月,平均16.2个月.骨性愈合时间10~16周,平均12.3周.未并发深部感染、骨不连及骨髓炎等并发症.末次随访AOFAS中足评分为83.0±14.9;优9例,良8例,中2例,差2例.2例患者因并发严重创伤性关节炎再次行跖跗关节融合术.结论:对于开放性跖跗关节损伤的治疗,急诊合理清创,全面评估软组织损伤情况,正确把握内固定的手术指征及时机,可以降低深部感染及骨髓炎的发生率.

  • 闭合复位经皮双针内固定治疗肱骨干多段骨折

    作者:孙勇;尚鸿生;张卫红;荆警提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双针内固定术治疗肱骨干多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5年4月,共收治27例肱骨干多段骨折患者,其中男10例,女17例;年龄26~81岁,平均52岁;伤后至就诊时间2 h~6 d,平均1.5 d,均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并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周,平均16周.手术时间20~40 min,平均28 min;术中失血量5~25 ml,平均10 ml;住院时间3~5 d,平均3.5 d.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22周,平均14周.术后1例患者针尾突出,出现局部刺激症状,骨折愈合拔出克氏针后症状消失;1例针尾退出后并发局部感染,经抗炎治疗后痊愈.根据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总分为89.1±2.7,其中优10例,良15例,可2例.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双针内固定治疗肱骨干多段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出血量少、创伤小、并发症少、肩肘功能恢复较好的优点.需要注意的是闭合复位经皮双针内固定术不能有效对抗旋转和提供轴向稳定,需要配合外固定及三角巾悬吊等有效辅助措施.

  • 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血清和脊髓的代谢组学研究

    作者:胡华辉;黄小龙;全仁夫;杨宗保;许晶晶

    目的:采用1H NMR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代谢组学特征及生物标志物,探讨核磁共振代谢组学应用于脊髓损伤研究的可行性.方法:取8周龄清洁级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200±10)g,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采用改良的Allens法制作急性脊髓不完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不损伤脊髓,术后第1、5、7天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法进行行为学观察,术后第7天收集脊髓组织作病理学观察,核磁共振代谢组学对两组大鼠血清和脊髓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BBB评分显示假手术组术后后肢运动无明显改变,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大鼠术后双下肢呈迟缓性瘫痪,BBB运动评分较低,各时间点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运动功能评分在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理切片显示假手术脊髓结构正常,神经分布均匀,模型组脊髓组织结构紊乱,神经元数目减少,存在炎性细胞浸润和空腔坏死组织.代谢组学分析表明,血清中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谷氨酰胺(glutamine)、柠檬酸(citrate)、二甲基甘氨酸(DMG)等物质和脊髓中谷胱甘肽(glutathione)、3-羟基丁酸(3-OH-butyrate)、N-乙酰天冬氨酸(NAA)、磷酸胆碱(GPC)、谷氨酸(glutamate)、抗坏血酸(ascorbate)等物质浓度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通过对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脊髓样本进行代谢组学检测和分析得到了两组样本的差异性代谢物质,有助于解释急性脊髓损伤后血清和脊髓组织中的特异性小分子物质的变化规律,为后期针对性地研究这些代谢标记物在急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提供研究基础.

  • 腰椎压缩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发生癔症性瘫痪1例

    作者:王文岳;谢利民;沈凌

    患者,女,79岁,腰部外伤后致腰痛10 d,站立疼痛加重,翻身困难,夜间痛甚,右臀部酸痛,大小便自解,双下肢活动感觉正常. 既往无精神类疾病史.在外院诊断L1压缩骨折,予药物治疗,疼痛无缓解.查体:L1棘上压痛、叩痛,腰部椎旁两侧压痛,双下肢肌力正常,肌张力正常,双下肢皮肤感觉正常,反射正常引出, 病理征未引出. X线片、CT及MRI示L1新发压缩骨折(图1a,1b,1c,1d,1e,1f). 血钾、血钙正常.诊断:L1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在局麻下行L1椎体后凸成形术,术中先行左侧经椎弓根穿刺,然后行右侧椎弓根穿刺,穿刺过程中多次询问患者,患者诉无下肢放射痛及麻木,下肢活动正常,穿刺过程中多次透视,均可见穿刺针位于椎弓根牛眼征内,未穿透椎弓根内壁(图1g,1h,1i).

  • 有限元在脊柱生物力学中的应用

    作者:刘强;张军;孙树椿;王飞

    有限元模型是现代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根据需求模拟脊柱的各种状态,并计算该状态下各组分间的应力和应变分布,探究其力学原理、损伤机制和治疗效果.此外,在脊柱病理状态的研究中,有限元主要被用于了解病变位置的力学机制和评估不同治疗手段的作用,协助完成治疗方式的选择与改善,为脊柱相关病变的康复提供理论基础.有限元法还可以更有针对性的为病患脊柱的矫正、手术和个性化植入物设计进行服务,在应用于植入物的设计和性能评估中需注意个体差异和完善评价体系.当前,如何建立与真实情况更为贴近的模型一直是人体有限元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有限元法虽然能够较好的模拟复杂的工况条件,更需要的是综合运用影像学、统计学、运动学等多种手段,提高模型的真实性和对群体的共享性.

  • 掌握多种技术手段积极稳妥地开展脊柱内镜微创手术

    作者:徐宝山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 脊柱微创技术迅猛发展,包括脊柱内镜、经皮介入和内固定、经通道显微镜技术、导航和机器人技术等等. 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已深入人心,甚至也有人认为风险小、代价小,不必承担大手术的风险,因而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和追求.在这种形势下,各种脊柱微创手术尤其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 PKP)等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展了脊柱微创手术[1-7].

  • 《中国骨伤》杂志2017年第2期继续教育试题

    作者:

    关键词:
  • 经皮椎间孔镜联合硬膜外注射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吴海昊;汤涛;庞清江;王云;张宗凯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联合硬膜外注射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接受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126例单节段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男67例,女59例;年龄17~75岁,平均(41.0±13.5)岁;L3,49例,L4,576例,L5S141例.按随机数字表中随机数的奇数和偶数随机分为单纯椎间孔镜组和椎间孔镜联合硬膜外注射组,每组63例.单纯椎间孔镜组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后注入4 ml生理盐水,椎间孔镜联合硬膜外注射组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后注入1 ml复方倍他米松、1 ml利多卡因和2 ml甲钴胺.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4个月,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恢复工作时间,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JOA评分,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顺利完成手术,未见并发症.单纯椎间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和恢复工作时间分别(4.61±1.25)d、(4.31±0.47)周,椎间孔镜联合硬膜外注射组分别为(2.53±0.69)d、(3.14±0.52)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术后VAS评分、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00).椎间孔镜联合硬膜外注射组术后1 d、1周、1个月的VAS评分及JOA评分均优于单纯椎间孔镜组(P=0.000).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及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单纯椎间孔镜组优39例,良21例,可3例;椎间孔镜联合硬膜外注射组优41例,良20例,可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7).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疼痛缓解明显,功能恢复好.术中联合使用硬膜外注射短期内疼痛缓解及功能改善更加显著,可减少术后住院时间,早日恢复工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开放性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

    作者:赵锡江;齐新生;茅治湘;王全明;高翔彬;张贤俊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开放性椎体成形术在脊柱转移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行手术并获得随访的126例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26例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转移性肿瘤进入椎管压迫脊髓、神经根的患者,行开放性手术治疗(开放手术组,43例);无明显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或不适宜开放手术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PVP组,83例).采用VAS评分、ECOG分级、Frankel分级分别对患者的疼痛、功能状况和脊髓功能进行评价;出院后每3个月门诊随访1次,行X线、CT或MRI检查,每次随访均进行疼痛、神经功能和活动能力的评估.结果:PVP组治疗112个椎体,基本无出血,中位手术时间50 min;术后2 d时VAS评分即有显著降低,并持续至术后1个月;ECOG分级在术后1个月时有显著降低;除了无症状的骨水泥渗漏(44/112)外,未发生神经损伤或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开放手术组中位手术时间160 min,中位出血量1000 ml;术后1个月时VAS评分显著降低;ECOG分级在术后1个月有显著降低;术前41例有脊髓功能障碍患者中有36例术后Frankel分级得到提高(87.8%);40例运动功能不完全丧失患者中有29例完全恢复(76.3%).术后12例出现并发症(27.9%),中位生存时间为11个月.结论:对脊柱转移瘤患者选择合适方式的椎体成形术可以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并发症分析

    作者:黄克伦;滕红林;朱旻宇;王靖;李驰;王宇

    目的:分析局麻下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探讨如何避免椎间孔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的1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5例,女47例;平均年龄42.9岁;L3,4突出6例,L4,5突出68例,L5S1突出58例.统计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各类并发症发生原因.结果:132例患者中,术中发生硬膜损伤1例(硬膜与髓核粘连),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术后肌力感觉较术前无下降,创口愈合良好;术中减压不满意立即改为开放手术2例,为伴有椎间孔狭窄及髓核粘连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短期(3个月)内复发2例,术后髓核残留3例,均通过翻修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术后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经询问原有心脏病史.术中发生高脑脊液压2例.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学习曲线陡峭,初学者在开始椎间孔镜手术前,必须有一定的开放手术经验,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在熟悉解剖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前提下,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安全可靠的.

  • 微创内窥镜下经不同入路治疗重度脱出移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蒋毅;左如俊;吴磊;黄承;石岩;宋华伟;王艺伟;李斌

    目的:分析不同入路脊柱内窥镜下治疗重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接受微创内窥镜治疗的68例重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3种不同入路完成手术.其中采用经椎间孔入路45例(A组),经椎板间隙入路15例(B组),经椎弓根入路8例(C组).男43例,女25例;L2,3节段1例,L3,4节段12例,L4,5节段36例,L5S1节段19例;头端移位23例,尾端移位45例;年龄11~77岁,平均(42.29±15.92)岁.术前通过MRI证实诊断,术后复查MRI明确摘除情况.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返回工作岗位时间(术后恢复时间),观察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腿痛视觉疼痛模糊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JOA(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评分,应用MacNab评价标准评定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6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18.0±15.9)个月.术后7例(A组3例,B组3例,C组1例)患者出现患肢短暂性感觉异常(痛觉过敏或皮节支配区减退),予以对症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后缓解,末次随访无残留症状.B组1例推挤管道时硬膜撕裂,未予处理,术后无头痛及皮肤窦道等并发症.A、B、C组术前腿痛VAS评分分别为6.93±1.34,6.33±1.23,6.13±1.7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0.80±0.87,0.73±0.70,0.38±0.52;JOA评分术前分别为9.09±2.62,9.80±2.31,10.50±2.9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6.82±1.53,25.93±1.58,26.50±1.51;3组间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的VAS及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3种手术入路在出血量、术后返回工作岗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时间较短.依据MacNab评价标准评定疗效,优42例,良21例,可5例.结论:微创内窥镜技术可以很好地治疗重度脱出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种不同入路应依据术前患者解剖学特点选择,经椎弓根入路摘除向尾端重度脱出移位髓核直接方便,但对手术技术及设备要求较高.

  • 椎板成形术治疗椎管内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建民;刘国印;张勇;赵建宁

    外科手术是治疗椎管内疾病的首选方法,手术方式有单纯椎板切除术和椎板成形术等.理想的椎管内手术既要充分显露椎管、完整切除占位并解除脊髓压迫,还要维持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由于临床医师对椎管内疾病手术过程中脊柱稳定性的保护与重建存在不同认识,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如何保持脊柱生物力学的稳定性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为减少椎板切除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许多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椎板成形术可通过增加或重建椎管体积对脊髓进行直接减压并允许脊髓向背侧迁移离开椎间盘和椎体从而完成间接减压,既能做到术中充分显露和减压,又可防止脊柱术后失稳,除病变广泛、严重骨质破坏或合并骨质疏松外,是目前理论上单纯椎管内病变理想的术式.

  • 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叶辉;陈其昕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1例需手术治疗的胸腰椎单纯骨折患者,其中29例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微创组),32例采用传统切开暴露椎板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术治疗(开放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总长度、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卧床及住院时间,并通过影像学检查比较治疗前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变化.结果:与开放组相比,微创组手术切口总长度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伤口疼痛缓解快、术后卧床及住院时间短.两组患者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明显,后凸Cobb角明显减小,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与开放手术具有相同的内固定效果,但可减小手术切口,避免开放手术广泛剥离腰背肌,缩短术后疼痛、卧床及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中国骨伤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