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

中国骨伤杂志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중국골상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果树
  • 主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影响因子: 1.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483/R
  • 国内刊号: 李为农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zggszz@sina.com
  • 曾用名: 中国果树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骨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两种途径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脆性椎体骨折中远期疗效分析

    作者:俞华军;马苟平;郭峭峰;张晓文;张春

    目的:评估单侧与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脆性椎体骨折患者中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单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脆性椎体骨折的临床资料,按统一的纳入、排除标准纳入临床研究的患者104例,男44例,女60例,按术中途径分为单侧组(手术运用单侧椎弓根途径行PKP治疗的患者)和双侧组(手术运用双侧椎弓根途径行PKP治疗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d、3个月、1年、3年、末次随访进行VAS评分、Cobb角改善、椎体前后缘高度变化等指标对比,评估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单侧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较双侧组少(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椎体前后缘高度及局部Cobb角较术前均有显著恢复(P<0.05),而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VAS评分、Cobb角改善、椎体前后缘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方面:骨水泥渗漏12例(11.5%),椎体再次骨折5例(4.8%),脑脊液漏2例(1.9%),神经根刺激症状3例(2.9%),均为一过性,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单侧与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脆性椎体骨折中长期疗效均安全、满意,可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推广,而单侧椎弓根途径椎体后凸成形术手术时间较短、创伤相对较少,是更理想的方式.

  • 骨水泥弥散类型对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影响

    作者:赵永生;李强;历强;郑燕平

    目的:观察PVP、PKP及手法复位PVP术后不同骨水泥弥散类型构成及其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效果和骨水泥渗漏率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采用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PVP术式56例,男22例,女34例,年龄60~78岁;PKP术式48例,男17例,女31例,年龄61~79岁;手法复位PVP术式43例,男15例,女28例,年龄60~76岁.术后摄正侧位DR片,以AutoCAD图形处理软件计算椎体内骨水泥弥散区面积和团块区面积,然后计算正侧位DR片平均弥散区与平均团决区面积的比值(K),定义K<50%为团块型,50%≤K≤100%为混合型,K>100%为弥散型.分析不同椎体成形术式骨水泥弥散类型构成,然后按骨水泥弥散类型分为弥散型、混合型和团块型3组,观察各类型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压缩率、JOA评分以及骨水泥渗漏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7.2个月.PVP及PKP和手法复位PVP 3种术式的骨水泥弥散类型构成不同(P<0.05),PVP术式弥散型、混合型、团块型构成比分别为46.43%、35.71%和17.86%,PKP术式为16.67%、37.50%和45.83%,手法复位PVP术式为37.21%、44.19%和18.60%.PVP术式以及手法复位PVP术式以弥散型和混合型构成为主,而PKP术式以团块型和混合型构成为主.VAS评分及JOA评分以及骨水泥渗漏率3种弥散类型术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椎体压缩率:3种弥散类型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弥散型组术后24 h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7.31±5.06)%和(18.58±4.91)%,混合型组为(14.21±5.15)%和(14.59±5.07)%,团块型组为(13.89±5.02)%和(14.28±4.94)%.结论:PVP及PKP和手法复位PVP 3种不同术式骨水泥弥散类型构成不同,且团块型与混合型弥散方式较弥散型能更好地恢复压缩椎体的高度,而不同骨水泥弥散方式的中早期疗效差异不明显.

  • 锁扣带袢钛板与传统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疗效比较

    作者:叶永志;张隆英;陈榆

    目的:比较锁扣带袢钛板与传统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6年2月采用锁扣带袢钛板重建和传统螺钉固定治疗的68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锁扣带袢钛板组和传统螺钉组,锁扣带袢钛板组33例采用锁扣带袢钛板重建下胫腓联合,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20~55岁,平均(32.4±5.2)岁;Lauge-Hansen分型为旋前外旋Ⅲ度12例,Ⅳ度21例.传统螺钉组35例采用传统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治疗,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21~54岁,平均(32.8±5.5)岁;Lauge-Hansen分型为旋前外旋Ⅲ度13例,Ⅳ度21例,旋前外展1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复位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时间、并发症情况,并于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采用AOFAS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8~ 24个月,平均(16.3±3.8)个月.下胫腓联合固定时间锁扣带袢钛板组(10.1±2.8) min,传统螺钉组(9.5±2.3) 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AOF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锁扣带袢钛板组优23例,良9例,中1例;传统螺钉组优18例,良12例,中5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扣带袢钛板治疗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操作方便,可早期负重锻炼而无断钉风险,为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提供了新的选择.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总结纽扣钢板置入的角度、方向及张力的调节.

  • 单侧Wiltse肌间隙入路对侧椎板减压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

    作者:李驰;王靖;滕红林;朱旻宇;周洋

    目的:比较经后正中单侧肌间隙入路对侧肌肉剥离椎板减压与两侧肌肉剥离单侧减压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效果及其对多裂肌损伤的影响.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椎板减压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43例,男29例,女14例;年龄21~64岁,平均42.3岁.根据非减压侧手术入路不同分为肌间隙入路组(A组)和多裂肌剥离入路组(B组).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评估两组患者术前1d、术后1周、术后12个月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2个月进行CT检查,并对两组患者两侧多裂肌、椎管进行CT测量.结果:43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4~21个月,平均16.3个月.3例患者术后创口部分未愈合,予清创缝合换药后治愈;无断钉发生.A组与B组比较,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腰背部VAS评分术前1d、术后1周、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测量:所有患者伤椎椎管狭窄率手术后明显缩小(P<0.05),A组两侧多裂肌手术前后面积及密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两侧多裂肌手术前后面积及密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单侧椎旁肌间隙入路对侧椎板减压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疗效确切;与两侧多裂肌剥离入路比较,创伤小,对多裂肌损伤小.

  •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保守治疗后发生肘内翻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吕建敏;林传甫;兰丽琴

    目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从统计学角度进一步认识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保守治疗后发生肘内翻的危险因素,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4年12月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收集其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伤后至复位时间、移位方向、旋转移位、骨骺损伤、固定位置等资料.对以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出可能的危险因素,再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终明确导致肘内翻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伤后至复位时间、移位方向、旋转移位、骨骺损伤对肘内翻的发生有显著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保守治疗后发生肘内翻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是伤后至复位时间(伤后至复位时间>8 h比伤后至复位时间<8 h更容易导致肘内翻)[P=0.0 17,OR=3.303(1.243-8.774)],尺偏型移位[P=0.001,OR=1 1.951 (2.895-49.335)],旋转移位[P=0.003,OR=4.190(1.643-10.685)],骨骺损伤[P=0.000,OR=7.092 (2.557-19.671)].结论:伤后至复位时间、尺偏型移位、旋转移位以及骨骺损伤是导致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保守治疗后发生肘内翻的主要危险因素,应根据不同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 X线侧位片头颅姿势与颈椎曲度分型及平衡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宽;邓真;王辉昊;李正言;牛文鑫;陈博;张明才;元唯安;詹红生

    目的:分析自然平视状态下头颅姿势的差异与颈椎曲度分型及相关颈椎力学平衡参数间的关系.方法:调阅2015年1月至12月于骨伤科就诊、符合纳排标准的60例颈椎病患者颈椎X线侧位片,其中男22例,女38例,平均年龄(35.5±10.9)岁.进行颈椎曲度分型,测量McGregor倾角、C2下终板倾角、T1倾角、头颅重心至C7的矢状垂直偏距(CG-C7 SVA)、C2椎体中心至C7的矢状垂直偏距(C2-C7 SVA),使用Spearman法分析其相关性.结果:颈椎曲度分型与C2下终板倾角、Co-C2夹角(C2下终板倾角与McGregor倾角的和)、CG-C7 SVA、T1倾角的相关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曲度分型与McGregor倾角无关(P>0.05).另外CG-C7 SVA与C2下终板倾角(r=-0.77)、C2-C7 SVA (r=0.87)呈一定程度正相关(P<0.05).结论:头颅在自然平视状态下的姿势与颈椎曲度一定程度上相关,头颅重心随着仰头向后移动,后移仰头者提示其可能伴有相对正常的生理曲度.部分曲度异常的患者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轻微低头的姿势,对于该类人群进行姿势、锻炼的健康宣教对恢复其颈部的平衡关系有一定的意义.

  • 术中自制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并发症研究

    作者:杜银桥;周勇刚;郝立波;吴文明;马海洋;郑充;朴尚;高志森;孙菁阳;王森

    目的:研究术中自制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控制率及其并发症.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6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骨关节科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行占位器植入患者265例(266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43例(144髋),女122例(122髋).占位器均利用自行设计的压模器术中制作,全部占位器均加入万古霉素,同时根据细菌药敏结果加入另外一种抗生素.记录是否行大粗隆延长截骨术(ETO)取出感染假体、占位器并发症(断裂和脱位)的发生率、Harris评分和感染的控制率.结果:占位器植入时患者的平均年龄(57.4±14.2)岁.39例(14.7%)行ETO取出感染假体.38例(14.3%)出现了占位器的并发症,其中28例(10.5%)出现了占位器断裂,10例(3.8%)出现了占位器脱位.平均随访时间(83.4±14.6)个月.Harris评分从术前的47.56±14.23上升到末次随访的86.43±12.84(P<0.05).256例(96.6%)植入占位器术后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Ⅱ期翻修术后到末次随访,4例患者再次出现感染,并再次行Ⅱ期翻修,感染得到控制.感染总的控制率为95.1%(252/265).结论:术中自制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控制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具有显著效果,占位器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占位器结合钢丝、钛缆、捆绑带、异体骨板及螺钉不影响感染的控制.

  • 空芯加压螺钉联合外固定架治疗Hawkins Ⅲ、Ⅳ型距骨颈骨折

    作者:王显勋;万昌涛;余黎

    目的:探讨采用空芯加压螺钉联合外固定架治疗HawkinsⅢ、Ⅳ型距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3月至2014年8月,采用切开复位空芯加压螺钉联合外固定架治疗HawkinsⅢ、Ⅳ型距骨颈骨折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17~65岁,平均37.5岁.按Hawkins法分型:Ⅲ型9例,Ⅳ型6例.观察术后骨折愈合及距骨坏死情况,并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AOFAS)评价踝足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55个月,平均23.5个月.所有骨折获得骨性愈合,时间13~38周,平均(17.99±6.81)周.术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7例,距骨坏死6例,其中HawkinsⅢ型2例,Ⅳ型4例.术后AOFAS评分为(61.80±18.75)分,其中优4例,良2例,可4例,差5例.结论:HawkinsⅢ、Ⅳ型距骨颈骨折发生缺血坏死可能性大,应用空芯加压螺钉联合外固定架治疗,踝关节晚负重,充分保证骨折愈合时间,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 破骨细胞的传代、冻存与复苏

    作者:俞索静;吴承亮;金红婷;胡雪琴;肖鲁伟;童培建

    目的:探讨破骨细胞传代、冻存与复苏的可行性,为开展破骨细胞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与方法.方法:破骨细胞的传代:取成年SPF级雄性SD大鼠1只,体重250 g,腹主动脉采血,分离周围血单个核细胞,经RANKL、M-CSF诱导培养2周,形成多核破骨细胞后,采用胰蛋白酶消化、震荡、吹打法,制成细胞悬液,离心后用含RANKL、M-CSF的α-MEM完全培养基重悬,接种至6孔培养板与直径35 mm培养皿中.破骨细胞的冻存:取上述细胞悬液,离心后用DMSO、FBS、α-MEM (1:2:7)冻存液,按常规程序将细胞冻存于-196℃液氮中.破骨细胞的复苏:从液氮中取出冻存的破骨细胞,37℃水浴中快速解冻,加PBS离心清洗后,用含RANKL、M-CSF的α-MEM完全培养基重悬,接种至6孔细胞培养板与直径35 mm培养皿中.同时对传代与复苏培养中破骨细胞的消化与贴壁过程,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与活细胞工作站进行观察记录与动态成像,3d后作TRAP染色.结果:破骨细胞经胰蛋白酶消化、震荡、吹打后,细胞基本上脱壁、悬浮,可以制成细胞悬液,用于传代与冻存.破骨细胞传代培养后,大多在2h内开始贴壁,贴壁后胞内细胞核清晰可见.经液氮冻存的破骨细胞,复苏培养后2~3 h开始贴壁,胞质展开,可见多个细胞核.传代与冻存复苏培养后的破骨细胞,TRAP染色呈阳性反应.结论:破骨细胞虽然贴壁比较牢固,但经适当的消化、震荡及吹打,多数可脱壁悬浮,并能实现传代培养,同时还可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细胞冻存与复苏培养,经传代与冻存的破骨细胞仍可保持破骨细胞的活性.破骨细胞的传代与冻存,可以按实验计划与用量需求,随时进行分量传代与复苏培养,为开展破骨细胞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与方法.

  • 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黄韧带囊肿1例报道

    作者:王拴池;王芳芳

    患者,男,69岁,主因“腰痛伴左下肢疼痛1年,伴间歇性跛行5个月,加重2个月”于2016年11月7日入院.患者1年前左下肢疼痛,以左臀部及大腿外后侧为重,为间断性钝痛,5个月前出现间歇性跛行,4个月核磁检查:L4,5间盘水平左侧黄韧带内见一小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影,边界清晰,硬膜囊受压(图1a,1b).给予药物等保守治疗效果不佳,2个月前症状加重,入院后复查MRI显示黄韧带内囊肿较前明显增大,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图1c,1d).

  • 腰椎管狭窄的治疗进展

    作者:史少岩;黄研生;郝定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以退行性改变为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不断增多.腰椎管狭窄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推荐任何特定类型的非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腰椎管狭窄患者不经过保守治疗而采用手术改善临床症状具有强的证据基础.单纯减压术后脊柱节段不稳促使融合技术的发展,融合后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症状不缓解导致动态固定技术应运而生.患者在行椎管减压的同时是否需植骨融合至今仍存在较大争议,近年来我国治疗腰椎管狭窄的单纯减压手术明显下降,然而减压加融合手术却持续增加.椎管减压同时辅以腰椎融合,越来越多被应用于腰椎管狭窄来减少脊柱不稳和畸形的潜在风险.虽然减压手术治疗是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减压附加融合手术的结果要优于单纯减压手术.本文对腰椎管狭窄患者是否需要融合进行综述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腰椎管狭窄手术治疗的佳选择,专注于以证据为基础的治疗方案.

  • 痤疮丙酸杆菌感染与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思琪;戴加平;胡旭琪

    椎间盘退变的机制十分复杂,可能与椎间盘机械应力损伤、营养缺乏、炎症因子刺激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不少学者在退变椎间盘组织内检测到痤疮丙酸杆菌,认为痤疮丙酸杆菌可引起椎间盘退变.笔者就痤疮丙酸杆菌感染与椎间盘退变相关文献作一综述,并归纳总结痤疮丙酸杆菌进入椎间盘途径以及引起椎间盘退变的机制,旨在为临床治疗椎间盘退变提供参考.

  • 合理规范使用脊柱椎间融合技术

    作者:徐荣明;吕亮

    脊柱融合技术出现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从初的后方融合、后外侧融合到目前广泛应用的各种椎间融合,在脊柱的感染、骨折、退行性疾病乃至先天性和发育性畸形与关节炎性疾病等大多数脊柱手术中,椎间融合与否已成为判断手术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之一[1].椎间融合术在脊柱手术以后能提供脊柱序列的维持与稳定,临床效果可靠,这也是它应用数十年仍经久不衰的原因.

  • 单纯后路Ⅰ期病灶清除椎间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腰椎结核

    作者:郭超峰;张宏其;高琪乐;刘金洋;吴建煌

    目的:探讨单纯Ⅰ期后路手术治疗成人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适应证及关键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采用单纯后路Ⅰ期手术治疗的病变累及一个运动单元的成人腰椎结核患者26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21~68岁,平均44.7岁.患者术前均有腰部疼痛和(或)下肢放射性疼痛.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结核复发、血沉变化、影像学及腰腿痛改善情况(VAS评分).结果:26例患者均顺利实施手术,手术时间2~4h,平均(2.4±0.8)h,术中出血量200~700 ml,平均(320±86)ml;腰腿痛VAS评分术前(5.7±1.4)分,术后2周降至(1.6±0.5)分;术前血沉(42.8±10.4) mm/h,术后3个月降为(12.1±5.6) mm/h.2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24~48个月,平均(28.3±5.8)个月.1例术后2个月结核复发窦道形成,经清创放置局部引流加强抗痨术后3个月窦道愈合;术后1年26例患者椎体间植骨均牢固愈合,至末次随访未见结核局部复发.结论:对于病变累及一个运动单元的成人腰椎结核,单纯后路Ⅰ期手术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对合并继发性椎管狭窄症的成人腰椎结核,单纯Ⅰ期后路手术是其佳适应证.

  • 减压碎骨块行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并狭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孟凡志;高芹;王兴龙;何勇

    目的:探讨自体减压碎骨块在椎间融合中的价值.方法: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钉棒固定单侧改良TLIF入路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并狭窄42例,男18例,女24例,其中24例单纯用自体减压碎骨块为椎间融合材料(治疗组),18例用cage加自体骨作为椎融合材料(对照组).分析两组临床资料情况,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骨性愈合时间、椎间融合率、椎间隙高度以及疗效的差异.结果: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两组患者在发病年龄、性别比例、腰椎不稳程度及随访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椎间高度丢失情况、椎间融合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减压碎骨块行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并狭窄,术后融合率高,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临床疗效满意,设计科学合理,并发症少,为治疗退变性腰椎管不稳并椎管狭窄提供了经济、实用、临床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 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原发性腰椎间盘炎

    作者:陈林;程军;李波;占方彪;张友;冯世龙

    目的:探讨Ⅰ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原发性腰椎间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腰椎间盘炎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31~68岁,平均56岁;L3,4间隙2例,L4.5间隙4例,L5S1间隙7例.伴有糖尿病2例,高血压4例,陈旧性肺结核1例.血沉(ESR)为12~89 mm/h,平均42 mm/h;C-反应蛋白8~114 ng/L,平均47 ng/L.13例患者均无手术及穿刺病史,腰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保守治疗无效.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5~10分,平均7.8分,行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结果:术后患者伤口愈合满意出院,持续有效抗生素静脉使用4周,口服抗生素2周.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7~24个月,平均18个月.VAS评分0~1分,无内固定断裂、复发患者,植骨均融合,术后病理检查均提示炎症性改变.结论:Ⅰ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原发性腰椎间盘炎疗效确切,可较快缓解疼痛,早期活动.

  • 两种手术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临床研究

    作者:曾忠友;严卫锋;宋永兴;毛克亚;籍剑飞;张建乔;吴鹏;裴斐;宋国浩;韩建福;俞伟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优缺点.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腰椎单节段病变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3例,女53例;年龄28 ~76岁,平均53.0岁;腰椎间盘退变39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22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9例,腰椎退行性滑脱(Meyerding Ⅰ度)16例;L3,45例,L4,5 70例,L5S1 11例.采用正中切口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45例(正中切口组),采用通道下肌间隙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41例(通道组).记录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术后72h腰部切口疼痛进行评分,根据影像结果比较两组病例术前、术后3d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以及手术前后多裂肌面积和多裂肌脂肪组织沉积等级,观察椎弓根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有无松动、断裂,以及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评价椎间融合情况,术前、末次随访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两组病例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在切口长度和术后引流液方面,通道组优于正中切口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正中切口组少于通道组.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但通道组出现切口表皮坏死4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神经损伤3例.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率:正中切口组为5.0%,通道组为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不良率:正中切口组6.6%,通道组1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2.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3d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恢复,(P<0.05),而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3d及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患者的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裂肌面积:正中切口组术后1年为(789.00±143.15)mm2,术前为(1066.00±173.55)mm2,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道组术后1年为(992.00±156.75)mm2,术前为(1063.00±172.13)mm2,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裂肌等级方面:正中切口组术后1年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道组术后1年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椎弓根螺钉与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或椎间融合器前后向移位.椎间融合率:正中切口组为95.6%,通道组为95.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均未发现固定部位邻近节段的明显退变.JOA评分:正中切口组由术前的8~16分(平均12.77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21~29分(平均25.20±2.43),两者比较差畀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道组由术前的8~16分(平均12.64±2.27)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23~29分(平均26.70±1.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采用正中切口显露方式相比,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单节段病变具有更多的优点,包括切口小、损伤小、恢复快等,但通道下肌间隙入路也存在手术并发症高等不足,特别是在早期开展病例.

  • 微创可扩张通道下腰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的临床研究

    作者:何永清;项昶;张金海;阮朝阳;张纲;曾强华;朱群威;李生文;钱铮

    目的:探讨微创可扩张通道下腰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的优势.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48例具有腰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适应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采用单位组随机排列法随机分成可扩张通道下腰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组(通道组)和后路开放腰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传统组,包括后路椎间融合、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等),其中通道组26例,男20例,女6例;年龄43~74岁,平均(56.6±5.1)岁;病程4~22个月,平均(6.7±1.8)个月;合并糖尿病1例,高血压病6例,心律不齐2例.传统组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43~73岁,平均(55.9±4.6)岁;病程4~26个月,平均(6.2±2.1)个月;合并糖尿病2例,高血压痛5例,心律不齐1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及骨融合例数和切口相关并发症.结果:48例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术后3、6个月两组比较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ODI评分通道组低于传统组(P<0.01).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在通道组分别为(167.3±30.2) min、(407.3±149.4) ml、(12.3±2.4)d,在传统手术组分别是(197.5±48.7)min、(786.8±147.8) ml、(16.5±3.8)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椎体融合率和融合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口相关并发症通道组4例,较传统组的7例明显减少(P<0.01).结论:微创可扩张通道下腰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较传统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功能恢复好,对椎体融合无明显影响.

  • 颈前路零切迹融合系统和传统钉板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比较

    作者:常步青;冯虎;于朝将;黄凯;高啸;唐浩;蒋允昌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中传统钉板系统与颈前路零切迹融合器(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短期疗效.方法:对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45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3例,女22例;年龄32~71岁,平均53.7岁;病程5个月~2年.其中24例采用传统钉板系统固定(传统钉板组),21例采用Zero-P系统固定(Zero-P组).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价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手术前后颈部疼痛情况;通过X线或CT观察术前术后颈椎生理曲度(C2-C7的Cobb角)恢复情况、椎间融合情况,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探讨术后吞咽困发生程度及其发生率.结果:4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14个月.传统钉板组和Zero-P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87.6±23.2) min和(62.7±17.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血量分别为(80.2±36.8) ml和(78.4±29.6)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两组JOA、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钉板组和Zero-P组Cobb角术前分别为(8.7±4.3)°、(8.6±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分别为(14.5±6.4)°、(17.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吞咽困难发生率传统钉板组为29.17%,Zero-P组为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全部融合.未见气管食管损伤及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未发现融合器移位、沉降、松动、断裂等情况.结论:Zero-P与传统钉板系统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均能提供即刻稳定性、可靠地融合性等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但Zero-P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更好的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减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

中国骨伤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