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

中国骨伤杂志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중국골상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果树
  • 主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影响因子: 1.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483/R
  • 国内刊号: 李为农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zggszz@sina.com
  • 曾用名: 中国果树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骨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青少年颈痛的中医证候分型研究

    作者:张栋;王庆甫;吴忌;郑皓云;时宗庭;石鑫超;杨黎黎;赵军;郎松

    目的:研究青少年颈痛的中医证候特征,初步拟订青少年颈痛的中医证候分型.方法:制定青少年颈痛中医证候观察表,对1 397名青少年颈痛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建立青少年颈痛中医证候数据库,通过统计软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通过聚类分析,将60项中医症状共聚为4类,中医证候研究专家组按照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进行讨论,对聚类结果进行修订和证候分类,初步拟订出青少年颈痛的4个中医证型.结论:青少年颈痛属于中医筋伤的筋痹,外感六淫、五劳所伤或内伤引起颈部筋的营卫气血闭塞不通是其主要病机,根据统计分析结合专家意见,拟定青少年颈痛中医证型为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肝郁脾虚证和心肾气阴两虚证.

  •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陈刚;付维力;唐新;李棋;李箭

    目的:研究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确诊的326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将病例按损伤类型分组,对性别、侧别、年龄、受伤原因、受伤至就诊时间、合并损伤等因素进行分析,同时比较不同类型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个体化因素及合并损伤情况.结果: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男性占73%,30~50岁是发病高峰(59%),患者多于伤后1个月内就诊(62.6%);受伤原因以交通伤为主(59%);合并损伤中前交叉韧带损伤多(46.9%),其次为内侧副韧带(29.8%)和后外侧角(26.1%);后交叉韧带实质部损伤较止点撕脱骨折多,发生合并损伤的概率也较后者高(P<0.05),受伤原因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止点撕脱骨折与单纯实质部损伤在发生率和就诊时间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交叉韧带损伤以实质部损伤为主,合并损伤率较高,以ACL损伤常见;止点撕脱骨折以胫骨侧为主,多由低能量暴力导致,合并损伤较少;实质部损伤多由高能量暴力所致,多有合并损伤;单纯止点撕脱骨折发病率较单纯实质部损伤高.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降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输血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解冰;田竞;杨超;周大鹏;项良碧

    目的:评价术前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uEPO)对降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择期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42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终入选119例.其中治疗组52例,男12例,女40例,平均年龄(71.4±12.8)岁,术前接受rHuEPO 10 000 U(隔日1次)加右旋糖酐铁200 mg(每日3次);对照组67例,男16例,女51例,平均年龄(70.9±16.2)岁,术前仅接受右旋糖酐铁200 mg(每日3次).所有患者采用PFNA-Ⅱ(辛迪思公司)或Intertan(施乐辉公司)在闭合复位下固定骨折,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率、平均输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30 d内死亡率.结果:119例中71例围手术期接受了至少1U(200 ml)异体血输入.治疗组围手术期输血率48.1%,低于对照组的68.7%(x2=4.77,P<0.05);治疗组平均输血量(1.8±0.4) U/pte,低于对照组的(3.6±1.1) U/pte (t=2.244,P<0.05).治疗组术后1周及30 d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术后30d较入院时血红蛋白水平高.两组术后血栓事件、术后感染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择期手术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前应用rHuE-PO可降低围手术期输血率及平均输血量,但其长期安全性仍有待评价.

  • 运用馅饼皮技术经皮微创松解股四头肌治疗膝关节伸直挛缩

    作者:陈成帷;张超;陈雷;潘哲尔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馅饼皮松解技术(pie-crusting technique)结合关节粘连松解术应用于膝关节伸直挛缩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本院自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住的13例膝关节伸直挛缩的患者,均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关节粘连松解术加经皮微创股四头肌馅饼皮松解术治疗.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39~70岁,平均55.6岁.其中骨折相关性关节僵直8例(4例为粉碎性胫骨平台骨折术后,3例为粉碎性股骨远端骨折术后,1例为髌骨骨折术后),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僵直5例.结果:13例术后均获随访,时间8~12个月,平均10个月.膝关节屈曲度术前平均(37±6)°,关节粘连松解术后(52±7)°,结合馅饼皮技术松解后(108±7)°,术后末次随访时(105±6)°,均较术前改善.根据Judet评分标准,优10例,良3例.使用馅饼皮技术松解后膝关节功能改善同穿刺针穿刺松解次数呈正相关(r=0.98).术后无一例出现膝关节伸直滞缺、皮肤坏死、深部感染、再发关节僵硬和髌骨脱位等并发症.结论:经皮馅饼皮松解技术能有效改善膝关节伸直挛缩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是一种微创、简单、有效而又容易掌握的松解技术,值得推广.

  • 骨盆髂嵴外固定架Schanz钉置钉区域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蔡鸿敏;刘又文;李红军;吴学建;段卫峰;李无阴

    目的:对骨盆髂嵴外固定架Schanz钉置钉区域进行影像学研究以指导置钉.方法:将筛选出的9例成人正常骨盆的2.0 mm层厚轴向CT扫描结果导入MIMICS 10.0软件.通过后者将髂嵴外固定架Schanz钉置钉区域,即位于髂前上棘及臀中肌结节之间的、髋臼之上的髋臼前柱的高位部分,进行真正矢状面及冠状面重建.然后应用该软件的测量工具于重建面上进行测量,后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位于髂前上棘前缘后方16.5 mm宽度为49.6 mm的髂嵴节段可用作定位髂嵴外固定架Schanz钉的进钉点.该节段髂嵴所覆盖骨质相对丰厚及纵深,可完全容纳直径为5.0 mm的Schanz钉,并可经髂嵴将该直径的螺钉浅打入71.7 mm至髋臼顶及深打入143.5 mm至髋臼后方相对致密的骨质.结论:本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髂嵴外固定Schanz钉的置入,于上述进钉点区域将Schanz钉朝向髋臼或其后方打入臼顶或臼后相对致密的骨质以获得较好的把持力从而增强固定效果.

  • 胫骨残端长度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本体觉恢复的影响

    作者:魏民;毕胜;刘玉杰;杨维徍;张丽丽

    目的:研究保留韧带胫骨残端的长度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本体觉恢复的影响.方法:自2011年3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骨科就诊的42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分为3组,每组14例.A组保留韧带胫骨残端长度15~20 mm,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28.2±6.6)岁;B组保留韧带胫骨残端5~10 mm,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27.9±6.4)岁;C组保留韧带胫骨残端小于2 mm,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28.6±6.8)岁.治疗前后采用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对稳定性进行评价,行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评价关节功能,采用非负重位被动重复位置法对膝关节本体觉进行检测.结果:3组患者术后6个月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12、18个月3组各1例前抽屉试验呈弱阳性.术后18个月Lysholm和Tegner评分均高于术前,而术后18个月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曲20°和伸直80°、20°测试重复位置觉显示,3组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曲50°和伸直50°测试重复位置觉显示,A组和B组在术后6个月较治疗前好转,且明显优于C组;术后18个月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曲80°测试重复位置觉显示,A组和B组在术后12个月较治疗前好转,且明显优于C组;术后18个月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韧带胫骨残端有助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本体觉的恢复,残端长度以5~10 mm为宜.

  • 闭口式尺桡骨双侧截骨术治疗桡骨远端畸形愈合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张兵兵;袁治国;邵建军;杨世宁;柴喜平

    目的:比较传统桡骨开口截骨植骨术与闭口式截骨术治疗桡骨远端畸形愈合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取矫形截骨治疗的47例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畸形愈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4例失访,1例死亡,共42例纳入研究,分为桡骨开口式截骨植骨术组(A组)和闭口式尺桡骨截骨术组(B组).A组22例,其中男5例,女17例,年龄25~75岁;B组20例,其中男4例,女16例,年龄19~79岁.根据放射学结果和功能评估结果评估临床效果,包括腕关节活动度、握力、疼痛分级评估,Mayo腕关节评分及DASH评分.结果:A组患者平均随访36个月(12~101个月),B组患者平均随访28个月(12~87个月).A组掌倾角由术前(27±8)°(20°~38°)改善至术后(14±6)°(9°~22°),B组掌倾角由术前(26±5)°(20°~32°)改善至术后(10±5)°(3°~15°).A组尺骨变异术前(7±2) mm(0~10 mm),术后减小至(3±2) mm(-1~7 mm);B组由术前(6±2)mm(1~8 mm)减小至术后(0.2±0.7)mm(-1~2 mm);B组尺骨变异恢复优于A组.腕关节屈伸活动度A组由术前(74±30)°(30°~142°)提高至术后(108±23)°(65°~159°),B组由术前(95±35)°(30°~175°)提高至术后(154±16)°(115°~180°),B组腕关节屈伸活动度改善优于A组.术后Mayo腕关节评分A组78±10(55~100分),B组86±7(70~95分),B组优于A组;术后DASH评分A组14±12(0~44分),B组13±14(1~60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闭口式尺桡骨双侧截骨术能有效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畸形愈合,并在恢复尺骨变异、腕关节屈伸活动度和Mayo评分方面优于开口式截骨术.

  • 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假撕裂MRI征象分析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蓼;江凯;成科;叶如卿;吴元华;邓生德;汪建华

    目的:明确板股韧带及膝横韧带所致外侧半月板假撕裂的发生机制,探讨外侧半月板假撕裂与真撕裂的鉴别方法.方法:对自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间72例(左膝44例,右膝28例)经关节镜证实的无外侧半月板撕裂的膝关节进行矢状及冠状位MR扫描,其中男41例,女31例;年龄25~61岁,平均33.7岁.观察板股韧带及膝横韧带的MRI表现.结果:膝横韧带与外侧半月板前角及其中央腱性附着部之间以脂肪组织分隔,在MRI矢状像上,可见脂肪组织在膝横韧带与外侧半月板前角之间形成的线样稍高信号裂隙,类似外侧半月板前角撕裂,称为外侧半月板前角假撕裂.板股韧带在矢状像上表现为位于后交叉韧带前或后方的类圆形或短棒状低信号结构,而在冠状像上表现为自外侧半月板后角至股骨内侧髁外侧面的条带样低信号结构.在矢状像上,板股韧带与外侧半月板后角之间显示出一线样高信号,称为外侧半月板后角假撕裂.膝横韧带在MRI上的出现率约34.7%(25/72),表现为外侧半月板前角假撕裂18例,均表现为外侧半月板形态规则、撕裂线斜行,矢状位图像可连续显示膝横韧带,冠状位图像能显示该韧带的长轴.板股韧带显示率为73.6%(53/72),其中板股前韧带为23.6%(17/72),板股后韧带为70.8%(51/72),两条韧带同时存在为16.7%(12/72).表现为外侧半月板后角假撕裂25例,假撕裂仅有两种走行方向,即后下斜行(19/25)或垂直方向(6/25).结论:根据外侧半月板形状、撕裂线方向、观察矢状和冠状位图像,可正确区分外侧半月板的真、假撕裂.

  • 双摇杆技术在成人股骨干骨折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智勇;陈柯;田可为;叶晔

    目的:探讨双摇杆技术在成人股骨干骨折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0年9月至2013年6月,采用双摇杆技术克氏针辅助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患者34例,男24例,女10例;年龄17~65岁,平均41岁.病程3~7 d,平均5d.按AO分型,32A型5例,32B型20例,32C型9例.左侧18例,右侧16例.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按照Thorsen股骨骨折术后形态评估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患者手术时间40~110 min,平均75 min;术中出血200~300 ml,平均250 ml.术中所有骨折获得了良好复位.术后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8个月,平均5个月.均无断钉、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再骨折、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按照Thorsen股骨骨折术后形态评估标准评定疗效,优30例,良3例,可1例.结论:在成人股骨干骨折复位内固定术中采用双摇杆技术,可使骨折获得良好的复位,缩短手术时间,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患肢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皮质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踝关节骨折

    作者:余斌峰;王伟良;林锡鹏

    目的:探讨皮质螺钉治疗下胫腓分离伴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08年3月至2012年5月采用皮质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44例,左侧20例,右侧24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按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18例,其中Ⅱ型4例,Ⅲ型8例,Ⅳ型6例;旋前外旋型14例,其中Ⅲ型6例,Ⅳ型8例;旋前外展型12例,其中Ⅱ型4例,Ⅲ型8例.按3踝损伤情况,其中1踝4例,2踝28例,3踝12例.术前所有患者根据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术后采用Baird-Jackson评分标准及踝关节活动度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1~23个月,平均15.7个月.术后未见创口感染、骨不愈合、下胫腓联合再次分离等并发症发生.术后Baird-Jackson评分91.56±6.26(75~99分),其中优26例,良10例,可6例,差2例.术后出现1例断钉,取出断钉后未进行外固定,功能良好.1例1度骨性关节炎,采用理疗及关节腔注射治疗后好转.结论:皮质螺钉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有效手段,明确的诊断、良好的手术操作、术后合理的功能锻炼、及时随访复查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 小切口微创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

    作者:陈滔;郑鑫;安洪宾;黄杨;陈方虎;阮建伟;王海宝

    目的:探讨采用小切口行微创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4月至2013年10月,对14例14足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患者采用小切口微创技术修复跟腱,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25~49岁,平均30.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13 d,平均8d.在跟腱断裂处正中偏内侧行1.5~2.0 cm小切口,用卵圆钳导入缝针,微创缝合修复跟腱断裂.术后常规康复锻炼.结果:14例中2例创口局部持续渗出,经换药好转,其余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92.71±6.58(82~100分).结论:小切口微创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损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操作简单,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 股骨上端表面压应力和折弯应力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闵重函;周瑛;张洪美;严世贵;叶先才;应祖光;秦宏敏;朱振康;赵革军

    目的:实体测试股骨上端生物力学分布情况,了解骨质极限应力状态,为临床工作积累更多经验.方法:选择60例新鲜中国人尸体骨股,去除表面肌肉、韧带等组织,供体年龄36~72岁,平均56.4岁,其中男性41根,女性19根,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力学专业实验室以专业设备进行压应力和折弯应力的力学测试,搜集单位应力下各测点的受力值.结果:股骨上端耐受压应力的能力较耐受折弯应力强,压应力主要受力区域为股骨颈基底部内外侧和小粗隆截面内侧;折弯应力主要受力区域为股骨颈基底后侧以及小粗隆截面后侧.主要受力区域有较强的骨质强度,目前主流的粗隆骨折内固定物和人工股骨柄均以此为生物力学基础设计.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的数据未查到既往文献报道,可以为内固定物和股骨柄改进提供资料.临床上需要针对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骨折内固定和人工股骨柄,更完善的数据结果需要远期深入的研究.

  • 体外IL-β诱导股骨头建立软骨退变模型

    作者:丁道芳;庞坚;宋奕;杜国庆;曹月龙;詹红生;郑昱新

    目的:IL-1β诱导体外培养大鼠的股骨头致其快速退变,为药物筛选和治疗提供可靠的软骨退变模型.方法:取2周龄SD幼鼠的股骨头,左右股骨头对应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培养于正常培养基和诱导培养基中(其中含50 ng/ml的IL-1β),每2d换液1次,至第3天取出股骨头,固定于4%多聚甲醛,经过脱钙和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后经甲苯胺蓝和臧红-固绿染色及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软骨标志基因Ⅱ型胶原和Sox9以及软骨退变相关基因MMP13和ADAMTS5等基因的原位表达.结果:实验组的股骨头外缘,在培养3d后甲苯胺蓝染色明显淡染,臧红-固绿染色阳性,提示软骨退变.免疫荧光显示Ⅱ型胶原和Sox9表达减弱,MMP13和ADAMTS5表达增强.结论:IL-1β培养大鼠股骨头3d即诱导其退变,建立软骨组织体外培养诱导其退变的模型.

  • 右膝复发性髌骨脱位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后翻修1例

    作者:王国军;孙鲁宁;阳启进

    髌骨复发性脱位是由于骨性结构的解剖异常及软组织限制力量功能丧失引起的,而内侧髌股韧带是维持髌骨稳定的主要软韧带结构,发挥了50%~60%限制髌骨外移的作用力[1].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髌骨不稳定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报道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后失败病例翻修的文献甚少.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0月翻修1例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右膝髌骨复发性脱位患者,现报道如下.

  • 距骨软骨母细胞瘤伴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及相关文献回顾

    作者:孙博;李雪垠;赵星宇;冯卫;刘建国

    患者,男,21岁,因左踝关节疼痛2年,加重伴活动受限1周入院.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踝关节疼痛,负重行走时明显,未予重视.近1周疼痛加重,有夜间痛,伴有明显的活动受限,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既往无明确外伤史及恶寒发热史.查体:跛行步态,左踝关节轻度肿胀,皮温稍高,表面无浅静脉怒张,无邻近淋巴结肿大.左踝关节周围压痛,踝关节因疼痛而活动受限.

  • 锂剂治疗脊髓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舵;贺西京

    脊髓损伤是由一系列内外因素所造成的骨科及神经科学领域严重的致残性疾病,是目前医学界的一大难题.锂剂作为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主要药物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研究证实锂剂对脑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其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也渐渐被观察到.锂剂能够通过保护神经元完整、减少损伤后炎症反应、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生成和释放、刺激神经发生以及促进自噬、抑制凋亡等机制达到治疗脊髓损伤的目的.通过回顾有关锂剂对神经系统作用的研究,总结分析了锂剂治疗脊髓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锂剂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椎间盘退变与细胞死亡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徐涛涛;廖菲;金红婷;童培建;肖鲁伟;吴承亮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被认为是临床下腰痛的重要原因,其分子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椎间盘退变的分子基础研究已经成为热门.椎间盘独特的生理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导致了它易于退变的特点.椎间盘退变开始与椎间盘细胞学行为的改变有关,包括细胞死亡的增加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然而,在退变椎间盘中的细胞死亡机制仍不明确,主要包括细胞凋亡和自噬.对椎间盘退变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能够为将来进一步改善和治疗椎闻盘退变打下基础.虽然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椎间盘本身的生物环境对生物学治疗的发展仍具有挑战性.

  • 髌骨脱位的规范化治疗方案

    作者:赵建宁;陈烁

    髌骨脱位常见于年轻、运动较多的人群,引起膝关节功能障碍,包括活动受限、膝关节不稳、疼痛、习惯性脱位以及髌股关节炎[1].髌骨脱位约占所有膝关节损伤的3%,在人群中发生率约为1‰,患者大部分为10~17岁青少年和女性[2-3].造成髌骨脱位的原因很多,除创伤外,髌骨和股骨滑车的骨结构发育畸形、周围组织损伤和结缔组织疾病都会引起髌骨脱位[4].

    关键词: 髌骨 脱位 临床方案
  • 关节镜下内侧髌股韧带重建和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

    作者:张其川;王素芳;付新生

    目的:评价内侧髌股韧带重建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在关节镜下进行内侧髌股韧带重建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14~32岁,平均19.4岁;髌骨脱位2次及以上.术前常规行X线、CT、MR检查了解髌股关节及内侧髌股韧带情况,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69.85±11.52,术中镜下查看髌股对合关系及髌骨运动轨迹.术中使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同时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7.6个月,患者无再发髌骨脱位及半脱位,伸直位及屈曲30°位恐惧试验和髌骨外移试验均为阴性,术后12个月患者完全恢复正常活动,膝关节无主观不适,术后Lysholm评分92.60±5.75,较术前提高.结论:关节镜下内侧髌股韧带重建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手术能有效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缓解症状,重建髌骨稳定性.

  • 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囊外松解结合髌股内侧支持带重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

    作者:李贝;谭坚毅;曾志彬;詹铁军;陈海强

    目的:介绍复发性髌骨脱位的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技术及疗效.方法:复发性髌骨脱位16例,男3例,女13例;年龄14~32岁,平均17.6岁;病程6~23个月,平均18.5个月.关节镜下髌股外侧支持带囊外松解,自体股薄肌腱游离移植重建髌股内侧支持带重建,手术前后根据Lysholm评分评价疗效.结果:全部患者获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2个月.患者的Q角由术前的(16.4±3.7)°减小至重建后6个月的(10.1±1.4)°,Insall指数由术前的1.37±0.25减小至重建后6个月的1.28±0.23,适配角由术前的(21.3±2.6)°减小至重建后6个月的(5.86±2.23)°,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76.1±5.2提高至重建后6个月的89.8±4.1.结论: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囊外松解结合髌股内侧支持带重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可减少出血及术后瘢痕粘连,创伤小,有利于患者术后功能康复.

  • 穿骨道线缆结合带尾孔克氏针治疗髌骨骨折

    作者:孙晓良;杨国敬;张雷;王伟良;谢秉局

    目的:探讨应用穿骨道线缆结合带尾孔克氏针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采用穿骨道线缆结合带尾孔克氏针内固定治疗34例髌骨骨折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26~81岁,平均(46.0±3.0)岁;横形骨折12例,粉碎性骨折22例.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膝关节首次锻炼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根据B(o)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分标准对其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6.0±2.0)个月.所有患者伤口甲级愈合,骨折全部愈合.手术时间(54.2±10.4) min,术中出血量(56.0±8.5)ml,术后膝关节首次锻炼时间(4.6±1.3)d.术后无感染、退针、线缆松脱,无皮肤刺激等并发症发生.根据B(o)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分标准进行评价,总分29.06±1.67,其中优33例,良1例.结论:穿骨道线缆结合带尾孔克氏针系统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特别是横形骨折,固定牢固可靠,可早期活动膝关节,并发症少.

  • 关节镜下内侧髌股支持带缝合与石膏固定治疗急性髌骨脱位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任民;甄平;李慎松;李旭升;候费祎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髌内侧支持带紧缩术和石膏固定法治疗急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急性髌骨脱位患者29例,病史2周以内,年龄9~31岁,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手术组17例,男7例,女10例,平均年龄(16.2±6.2)岁,采用关节镜下髌内侧支持带紧缩术治疗;非手术组12例,男5例,女7例,平均年龄(16.3±5.0)岁,行石膏外固定治疗.治疗前及随访1年时,进行Kujala评分,行CT检查测量髌骨倾斜角,观察髌骨恐惧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组治疗前后髌骨倾斜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Kujala评分低于治疗前;非手术组治疗后髌骨倾斜角大于治疗前,Kujala评分低于治疗前.随访1年,手术组Kujala评分84.1±5.6,高于非手术组73.3±10.5;髌骨倾斜角(13.5±3.5)°,小于非手术组(21.2±5.3)°.结论:关节镜下采用髌内侧支持带紧缩术治疗急性髌骨脱位相比石膏外固定治疗,在术后1年之内具有更好的效果.

中国骨伤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