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

中国骨伤杂志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중국골상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果树
  • 主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影响因子: 1.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483/R
  • 国内刊号: 李为农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zggszz@sina.com
  • 曾用名: 中国果树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骨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掌部小切口减压治疗腕管综合征

    作者:靳国强;杨军;李春游;明晓峰;赵晓非;程春生

    目的:介绍掌部小切口横断腕横韧带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7年9月,采用掌部纵形小切口,切断腕横韧带治疗腕管综合征15例(18侧),男2例,女13例;年龄34~69岁,平均48岁;单侧12例,双侧3例;病程8~26个月,平均18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桡侧3个半指麻木或疼痛,腕部疼痛,并向前臂放射,夜间麻醒史,大鱼际肌肉萎缩,Tinel征阳性,Phalen征阳性.电生理检查均有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下降或缺失,严重者拇短展肌可有自发电位.术后随访时采用GSS评分(Global symptom score),分别从疼痛、麻木感、感觉异常、肌力减退和夜醒等5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所有患者伤口均甲级愈合,无并发症发生.1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0~28个月,平均24个月.除1例患者未完全缓解外,其余患者症状消失,拇短展肌肌力增强,GS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小切口减压治疗腕管综合征具有安全性高、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瘢痕小等优点,直视下切断腕横韧带,可彻底松解正中神经,是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

  • 超早期间歇充气加压预防老年转子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厉驹;吴刚;季卫锋;童培建

    目的:评价超早期间歇充气加压(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治疗预防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超早期组和术后组,各40例,其中超早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67~86岁,平均(76.4±13.27)岁;术后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68~89岁,平均(75.8±12.71)岁.超早期组为术前3d开始使用IPC,术后组术后当天开始使用IPC.分别测定患者术前第3天,术后第3、7、14天血清D-二聚体(D-D)浓度.术前第3天,术后第3、14天通过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患者DVT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出血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第3天血清D-D浓度及双下肢DVT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早期组术后第3、7天血清D-D浓度分别为(351.00±104.34)、(412.31±106.95) μg/ml,比术后组(419.34±145.38)、(509.16±146.05) μg/ml低;术后第14天,两组患者血清D-D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DVT发生率分别为7.5%、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4天术后组DVT发生率为22.5%,高于超早期组.结论:与术后开始使用IPC相比,超早期使用IPC在不增加老年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出血量的情况下可降低患者术后血清D-D浓度水平,并能降低DVT的发生率.

  • 经肌间隙人路单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人彦;华永均;陈金洪;柴君雷;邵利芳;赵剑锋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肌间隙入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与椎旁肌剥离双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2008年9月至2010年1月,6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胸腰椎非完全压缩性或爆裂性单侧终板损伤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分组,30例采用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单节段固定术治疗(治疗组),35例行椎旁肌剥离入路椎弓根钉双节段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术后10~12个月均取出内固定.观察围手术期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ASIA等级改变,术后5d及末次随访时腰背疼痛Denis分级情况,影像学测量X线侧位片上矢状位指数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4~22个月,平均18.3个月.均未发生术后感染、继发性脊髓神经损伤.对照组1例术后11个月内固定断裂,其余患者均无内固定松动发生.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治疗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神经功能术后均恢复良好,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背疼痛Denis分级比较,治疗组比对照组疼痛缓解较快,后遗腰背疼痛轻(P<0.01).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矢状位指数观察,两组术后均能明显矫正后凸角和椎体前缘压缩,但随访时均有丢失(P<0.01).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和术后矫正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随访两组后凸角矫形丢失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随访时尽管有椎体前缘高度矫正丢失,但丢失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采用经肌间隙入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纠正后凸角度,减少固定节段,与传统椎旁肌剥离双节段固定术相比,明显减少了手术创伤与出血,减轻了腰背疼痛.

  • 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选择

    作者:康维杰;夏晨波;邓勇军;张居适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选择.方法: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手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58例,男25例,女33例;年龄65~93岁,平均79岁.按Evans分型:Ⅰ型30例,Ⅱ型28例.58例中25例采用关节置换治疗(A组),33例采用内固定治疗(B组).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引流量、并发症及关节活动功能进行比较,其中关节活动功能采用Harris评分分别在术后3,6,12个月进行评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A组1例患者术后1个月并发肺炎死亡,其余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B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方面均优于A组.并发症:A组死亡1例,深静脉血栓1例,尿路感染2例,肺炎1例;B组发生褥疮1例,髋内翻1例,尿路感染2例.B组并发症发生率比A组低(x2=10.164 8,P<0.05).根据Harris评分系统,术后3个月,B组总分(75.45±3.22)分,A组总分(78.43±5.32)分;术后6个月,B组总分(76.33±4.12)分,A组总分(81.67±4.87)分;术后12个月,B组总分(88.65±3.77)分,A组总分(87.66±4.01)分.术后3、6个月两组总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总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组优14例,良5例,中5例,差1例;B组优8例,良13例,中9例,差3例.术后6个月:A组优18例,良5例,中2例,差0例;B组优10例,良15例,中6例,差2例.术后12个月:A组优18例,良5例,中1例,差1例;B组优21例,良9例,中3例,差0例.术后3、6个月,A组的疗效优于B组(P<0.05),但到术后12个月,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应首先选择内固定治疗,关节置换主要适用于肿瘤引起的病理性骨折、被忽视的骨折畸形以及股骨干骨质差无法采用或尝试内固定治疗的患者、或同侧症状性退行性关节病的患者、内固定失败的翻修以及粗隆间粉碎骨折比较重且合并严重骨质疏松者.

  • 不同固定位置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林乔龄;李民;魏双胜

    目的:探讨Lauge-HansonⅢ、Ⅳ度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手法整复后的佳外固定体位.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Lauge-HansonⅢ、Ⅳ度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46例,随机分为跖屈组(A组)和背伸组(B组),每组23例.A组男14例,女9例;旋后-外旋型Ⅲ度13例,Ⅳ度10例;予手法整复后用“U”形石膏托外固定于内翻内旋跖屈位.B组男15例,女8例;旋后外旋型Ⅲ度14例,Ⅳ度9例;给予手法整复后用“U”形石膏托外固定于内翻内旋背伸位.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对两组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0±2.2)个月.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A组73~100分,平均(92.58±5.73)分,优16例,良6例,一般1例,差0例;B组AOFAS评分66~100分,平均(85.74±7.56)分,优9例,良7例,一般6例,差1例.A组疗效优于B组.术后A组出现1例长时间行走后患肢踝关节酸痛,晚上轻度肿胀.术后B组出现6例长时间行走后患肢踝关节酸痛,晚上轻度肿胀;1例因后踝骨折块移位较明显,术后患者踝关节僵硬,形成骨性融合.结论:Ⅲ、Ⅳ度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手法整复后应外固定于内翻内旋跖屈位.

  • 导航下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

    作者:高博;项舟;方跃;孔清泉;黄富国;岑石强;钟刚;马俊;王雷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相关术前术中注意事项.方法:2010年5月至12月,采用导航下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方法治疗骨盆骨折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20~54岁,平均37岁;车祸伤5例,重物压伤5例,高坠伤6例.单纯前环骨折1例,前后环均骨折15例,其中骶髂关节脱位6例,骶骨骨折9例(均未累及骶管).根据Tile分型:C型15例,B型1例.观察内容包括螺钉置入时间,螺钉置入准确率,术中失血量,神经、血管、脏器损伤情况,术后骨折复位情况等.导航下经皮微创螺钉固定方法包括骶髂螺钉固定、耻骨支空心钉固定、耻骨联合分离空心钉固定.16例患者中单纯骶髂螺钉固定4例;骶髂螺钉固定、耻骨支空心钉固定、耻骨联合分离空心钉固定2例;骶髂螺钉固定及耻骨支空心钉固定8例;单纯行耻骨支空心钉固定2例.结果:置入螺钉36枚,平均每枚螺钉置入时间约20 min,术中出血10~20 ml.术后骨盆X线片及三维CT显示,所有骨折良好复位,螺钉无错误置入.伤口均Ⅰ期愈合,无伤口感染及固定失败;术后均未出现神经、血管及其他脏器损伤.结论:导航下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具有创伤小、术中失血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固定可靠、无须输血等优点,能很好地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但是对术者的技术要求较高,应注意充分的术前准备.

  • 早期诊断和治疗塌方所致骨筋膜室综合征20例

    作者:谢红波;彭子来;刘旭邦;陈炼

    目的:总结20例煤矿事故中塌方所致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以提高救治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治水平,减少伤残.方法:自2006年9月至2010年4月采用早期切开减压、全身综合支持和处理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20例,均为男性,年龄23~54岁,平均42岁.所有术前患肢高张力肿胀、剧痛,被动牵拉痛阳性,5例肢端感觉减退或消失,远端血管搏动正常、减弱或消失,5例有肌红蛋白尿、高血钾、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升高,1例少尿.对疗效予以统计并对患肢功能进行伤残等级评定.结果:20例患者,并发患肢感染3例,肾功能损害6例.治愈16例,基本治愈3例,截肢1例.2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12个月.根据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分级(GB/T16180-2006)评定,5级伤残1例,8级伤残2例,10级伤残1例,无等级伤残16例.结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发现不能简单地以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为依据,早期诊断、早期切开减压、全身综合支持和处理是减少伤残的关键.

  • 微创跟腱延长术联合系统康复治疗跟腱挛缩畸形

    作者:彭程;孙大川;黄淮;胡春林

    目的:分析微创跟腱延长术联合系统康复治疗跟腱挛缩患者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选择性地采用微创跟腱延长术联合系统康复治疗跟腱挛缩27例(31足),男11例,女16例;年龄3~65岁,平均35.5岁;右足13例,左足10例,双足4例;病程1~5年,平均2.3年.挛缩原因:胫骨骨折髓内钉治疗术后7足,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后遗症11足,先天性马蹄内翻足13足(双足4例).手术前患者行走跛行,足跟落地困难,跖屈畸形成15°~50°,平均35.5°.术前股四头肌肌力Ⅴ级27足,Ⅳ级4足;小腿三头肌肌力Ⅴ级24足,Ⅳ级7足.结果:27例全部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3个月.按照Arner-Lindholm疗效标准进行踝关节功能评定:优29足,良2足.随访期间未发现跟腱挛缩复发,断裂,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微创跟腱延长术联合系统康复治疗跟腱挛缩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复发率低,有利于患者彻底康复.股四头肌肌力或者小腿三头肌肌力经过术前康复治疗仍然低于Ⅲ级的患者不选择该手术.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

    作者:李建有;管国华;李雄峰;黄胜;吴猛;高宏梁;孙俊英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疗效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2000年3月至2010年3月,对19例(23髋)Crowe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5例,女14例;年龄41~72岁,平均61.3岁.髋臼侧采用小臼杯结合髋臼内陷技术安置臼杯假体,股骨侧采用粗隆下短缩截骨放置股骨假体.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术后髋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8年,平均4.2年,术后X线片显示髋臼假体均位于真臼内,无髋臼假体松动.股骨侧截骨处均骨性愈合.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4.0±6.9)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5.0±7.5)分.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11例,包括股骨劈裂骨折3例,神经并发症3例,截骨延迟愈合2例,术后脱位3例.结论:采用小臼杯、假体内陷技术、股骨短缩截骨对CroweⅣ型DDH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可以重建关节功能,恢复下肢长度,早期疗效满意,但并发症发生率高.后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非手术疗法治疗踝部骨折脱位

    作者:任德华;侯勇

    目的:总结非手术疗法治疗踝部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为踝部骨折脱位的治疗提供一种比较好的保守疗法.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4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脱位53例,其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24~60岁,平均42.5岁;右侧30例,左侧23例.53例均采用中医正骨手法复位,配合小夹板外固定与中药辨证内服,并结合早期功能锻炼治疗,治疗后采用Mazur标准评定踝关节功能.结果:根据Mazur等评分标准,本组53例治疗后平均分(90.11±8.40)分,优36例,良11例,可3例,差3例.结论:以手法复位加夹板固定为主的非手术综合疗法治疗踝部骨折脱位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的优点.

  • 脊柱刚度测试系统信度研究

    作者:孔令军;元唯安;程英武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检测脊柱刚度测试系统(spine stiffness test system,SSTS)的信度.方法:将100只350~450 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饲养1、2、4、8、12周,每只大鼠均使用棘突外部连接固定系统对其L4、L5和L6进行外部连接固定.在各自饲养期结束时,使用SSTS进行固定节段的刚度检测,并观察连接时间对大鼠造模节段刚度的影响;为保证SSTS压力测量的准确性,使用前对其压力探头进行标定.结果:SSTS加载探头的实际误差小于0.04%,其误差范围符合实际测试要求;刚度检测结果显示SSTS具有较好的可靠性,组内相关系数ICC=0.948 (P<0.01),且大鼠造模节段的刚度随连接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结论:SSTS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控制软件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可准确采集各点的压力载荷和脊柱运动节段产生的微小位移参数,但在固定辅件的选择、测量范围的确定、干扰变量的区分等方面仍需改进,以便SSTS适用于更多脊柱伤病模型.

  • 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体内基因转染及功能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琦;曾炳芳;徐建广;孔维清

    目的:通过实验进一步探讨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的途径和方法.方法:24只SD大鼠共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腹腔麻醉后,俯卧位切开胸椎椎板.用微量注射器,分别对其进行经DOTAP转染的含报告基因质粒(实验组)和空载体-脂质体粒(对照组)的鞘内直接注射.术后2用处死动物,取相应节段脊髓组织行RT-PCR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免疫组化发现,在实验组脊髓组织胶质细胞及神经元中可见beta-半乳糖苷酶阳性染色.同样,在相同组织RT-PCR检测到Lac Z mRNA.而对照组无上述阳性发现.结论:外源性基因于体内神经组织中有效转染是目前治疗脊髓损伤的热点.通过上述技术将特定神经生长因子输入局部损伤区域,有助于促进中枢神经再生,避免早期继发损伤.

  • 颈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破裂诊治1例

    作者:何明长;林斌

    患者,男,45岁,以"突发左侧肢体麻木、乏力2d"为主诉入院.自诉2d前在打牌后突发左侧肢体乏力,并逐渐出现左侧下肢活动不能.查体:体温36.5℃,血压95/62 mmHg,脉搏72次/分,呼吸18次/分,神志清楚,急性病容,言语清晰.双侧鼻唇沟对称、口角无歪斜,咽反射正常存在,饮水无呛咳,伸舌居中.右上肢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3级,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0级.左侧肢体皮肤感觉减退,右侧肢体皮肤感觉正常,病理征未引出.颈抵抗,双侧Kerning、Brudzinski征阴性.MRI提示:C4-C5椎管左后方硬膜外占位,考虑血管源性病变,海绵状血管瘤(图1a-1b).入院后诊断明确,术前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在全麻下行"C4-C5节段水平椎管后路病灶切除加内固定术".术后予抗感染、止痛、脱水消肿及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术后病理检查:C4-C5椎管内留取标本结合临床及免疫组化,符合血管源性肿瘤(海绵状)伴出血(图1c).术后第3天,左上肢肌力达5级,左下肢达3级,术后1个月随访左侧肢体肌力正常,大小便功能正常.

  • 肩关节外型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例

    作者:李传波;杨晨;冯卫;杨长生;张伟

    患者,女,42岁,因右肩部酸痛1年余,发现肩部肿物半个月于2010年7月28日入院.自诉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肩部酸痛感,并伴有右上肢肌力下降,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未经系统诊治.半月前换衣服时发现右肩部较对侧肿大,于当地县医院行X线检查,骨质未见异常(图1),怀疑为"滑液囊肿",建议行关节穿刺,患者不同意,后就诊于其他医院,行关节穿刺活检,回报为"炎性改变,未见肿瘤细胞".并在该院给予抗炎(头孢米诺钠3.0 g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每日2次静脉滴注)对症治疗1周,肿物末见缩小,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症状未见好转,遂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右肩关节前方可见皮肤隆起,肩关节前方可触及一大小约8 cm×6 cm弹性肿物,表面光滑,质地较软,压痛不明显,肿物与皮肤或其他组织似乎相连.

  • 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基础研究进展

    作者:翟云;高根德;徐守宇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太清楚,尚无法从根本上阻止和治疗骨性关节炎.随着治疗新方法、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可改变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现状.而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基础研究将有助于发病机制的阐明和治疗方法的深入探索.本文广泛查阅近年来关于膝关节骨关节炎基础研究的文献,并对其进行总结与分析.

  • 仰卧位按压复位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作者:胡建锋;徐颖;潘庆辉;姜方琦

    胸椎小关节紊乱是临床常见病,是由于外伤或长期姿势不良造成胸椎小关节突关节错位甚至滑膜嵌顿而引起明显疼痛,往往伴有内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正骨复位对其有独到的治疗效果,自2003年开始采用仰卧位按压复位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43例,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21~46岁,平均32.4岁;病程1周~2年,平均3.2个月;均为单节椎体受累,棘突偏左15例,偏右28例.受累部位:T3 3例,T45例,T56例,T6 8例,T79例,T89例,T93例.症状:所有的病例均表现出单侧或双侧背肌痉挛、疼痛,深呼吸时疼痛加剧,兼有胸闷、胸痛的37例,兼有偶发咳嗽的12例,兼有胃脘不适、胃疼的21例,兼有心悸11例.诊断标准:①胸背部外伤病史或慢性姿势不良近期劳累史;②胸背部疼痛、牵扯样痛,活动上肢、头部均感疼痛加剧,可伴有胸闷、心悸、胃疼等自主神经受压的症状;③体检可见胸椎棘突偏歪,偏歪棘突附近压痛明显,可触及周围竖脊肌肿胀、僵硬;④胸椎正侧位片排除骨关节病理性改变,但也可观察到相应胸椎棘突没有偏歪.

  • 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几点看法

    作者:王尚全;于杰;冯敏山;罗杰;杨克新;赵国东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或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IDH))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退变、劳损、损伤等)导致腰椎间盘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口向后突起或突出,刺激或压迫腰脊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引起腰腿窜痛或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即腰痛伴根性坐骨神经痛或二便功能障碍等症状者,也有人称为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或髓核脱出症[1].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脊柱退性行疾病,也有人将此病认定为自限性疾病.随着脊柱外科的发展,对这一疾病的认识也逐渐深入,但在临床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疾病的治疗效果.现在结合临床经验,谈一谈疏浅的看法,与同道探讨.

  • 《中国骨伤》杂志2012年第1期继续教育试题

    作者:

  • 对寰枢椎脱位的手术适应证与外科治疗原则的思考

    作者:谭明生

    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常累及延髓生命中枢与椎-基底动脉,导致严重残废,甚至威胁生命,该部位的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是外科手术的"危险区".此外,寰枢椎是颈椎中活动度大的节段,其旋转活动约占整个颈椎旋转活动度(120°~160°)的50%以上[1].因此,选择合理的寰枢椎脱位手术适应证和外科治疗原则对其治疗的安全性和颈椎功能的保留具有重要意义.

  • 枕部针刀松解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石良;韩峰;王全贵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探讨皮神经卡压因素在颈源性头痛发病中的作用.方法: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采用针刀松解术治疗颈源性头痛患者82例,治疗部位为枕部,左右两侧共8点:乳突后压痛点;乳突与C2棘突连线中点;枕骨粗隆与乳突连线内1/3交点;C2棘突水平后正中点旁开1.5~2 cm处压痛点.男23例,女59例;年龄17~73岁,平均41.57岁;病程0.5~50年,平均10.4年.患者均以头痛为第一主诉,本文以头痛疼痛强度(PPI)评估分级为观察指标.结果:术后1个月总有效率为81.70%(67/82),术后3个月内复发现象明显.但17.07%(14/82)的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未复发.结论:一次针刀松解治疗使17.07%的颈源性头痛患者获得临床痊愈,说明皮神经卡压因素是颈源性头痛的重要病因;针刀治疗后3个月内患者头痛复发现象明显,提示应在此期间增加治疗次数并扩大治疗范围.

  • 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作者:郭凯;李林;詹红生;王辉昊;石印玉

    目的:评价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安全性、有效性,分析目前临床治疗现状.方法:检索PubMed、OVID、Cochrane图书馆、CBM、CNKI、VIP等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共收集手法治疗推动脉型颈椎病的文献265篇,中文文献251篇,英文文献14篇,其中5篇符合纳入研究标准,全部为中文文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进行质量评价,并对5篇文献采用RevMan 4.2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的5篇文献共736例患者.5篇文献的治愈率汇总合并OR为2.93,95%CI为[2.10,4.08];有效率汇总合并OR为3.99,95% CI为[2.47,6.44];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愈率、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其他疗法(除手法之外的治疗方法,如牵引、药物等)(P<0.01).结论:目前所纳入研究结果显示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有效,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愈率、有效率明显优于其他疗法;但由于纳入文献的数量有限且质量不是很高,结论尚不确定,因此需要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且长时间随访的试验,进一步验证.

  • 刃针闭合松解联合牵引下复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高尚明;郭海;赵晓峰;皇玲玲;朱丽丽;王自平

    目的:探讨刃针闭合松解联合牵引下复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痛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5月至2009年5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5例,采用简单随机法,根据SAS统计软件生成随机数字表,将6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42~73岁,平均(61.3±6.4)岁,病程8~42个月,平均(23.8±13.8)个月,治疗前颈椎功能评分4~17分,平均(11.45±3.31)分.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44~76岁,平均(62.4±8.8)岁;病程7~43个月,平均(24.4±16.8)个月,治疗前颈椎功能评分4~18分,平均(11.40±3.24)分.治疗组给予刃针闭合松解联合术后牵引复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牵引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0、20、180 d进行随访,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对比两组颈椎功能评分,其中包括颈肩臂疼痛、颈部活动受限、颈部压痛、上肢麻木、上肢肌力下降等.结果:①治疗后10d,颈椎功能总评分治疗组为(15.43±3.46)分,对照组为(13.17±3.18)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各项症状评分比较:颈部压痛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活动受限、肌力下降改善更为明显(P<0.01).②治疗后20d,颈椎功能总评分治疗组为(18.00±2.94)分,对照组为(15.90±2.89)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各项症状评分比较:颈肩臂疼痛、肌力下降、上肢麻木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尤以活动受限、颈部压痛改善更明显(P<0.01).③治疗后180d,颈椎功能总评分治疗组为(16.63±3.32)分,对照组(12.67±3.42)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各项症状评分比较:上肢麻木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尤以颈肩臂疼痛、颈肩活动度受限,颈部压痛、颈肩上肢肌力下降改善更为明显(P<0.01).结论:与传统牵引相比,刃针闭合松解联合牵引下复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较快地获得颈椎功能的改善;能有效缓解颈肩臂疼痛、颈部活动受限及上肢麻木,且长期疗效稳定.

  • 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世民;周卫;李星;张禄堂;刘昱彰;张兆杰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2月至2011年4月,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ARCH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获得完整随访16例(A组),与2007年3月至2009年1月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18例(B组)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17分法)评分改善率、轴性症状的产生及颈椎曲度的变化.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A组分别为(122.0±26.8) min、(153.0±46.7) ml、(59.4±11.6)%,B组分别为(119.0±28.6) min、(151.0±50.4) ml、(58.7±12.7)%,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为3例(18.75%),B组为6例(3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术前颈曲角度(17.9±5.2)°与术后的(18.2±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颈曲角度(18.1±6.3)°与术后的(16.3±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能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和颈椎曲度的丢失,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 手法对颈椎病患者颈肌力学性能及疲劳程度影响研究

    作者:朱清广;房敏;沈国权;姜淑云;程英武;周楠

    目的:揭示手法治疗颈椎痛患者颈部肌群作用机制.方法: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将65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与牵引组,手法组32例,其中30例获得随访,男10例,女20例;年龄30~65岁,平均(42.31±13.23)岁;平均病程(12.40±6.23)个月;平均体重(61.21±10.23) kg.牵引组33例,其中30例获随访,男11例,女19例;年龄30~65岁,平均(45.54±14.35)岁;平均病程(13.25±6.06)个月;平均体重(62.31±10.45) kg.分别用BiodexⅢsystem等速测试系统和TeleMyo 2400T表面肌电图仪测试颈部肌群力学性能和疲劳程度,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各测试1次.结果:颈部肌群力学性能:在60°/s角速度和120°/s角速度等速运动时,两组治疗前峰力矩(PT)、平均功率(AP)、屈肌峰力矩/伸肌峰力矩比值(F/E)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PT、AP、F/E、手法组优于牵引组(P<0.05);手法组治疗前后PT、AP、F/E、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疲劳程度:两组治疗前左右两侧积分肌电(IEMG)、平均功率频率(MPF)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IEMG、MPF手法组优于牵引组(P<0.05);手法组治疗前后右侧IEMG、MPF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左侧有改善趋势.结论:手法可以改善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收缩力量、做功效率,改善颈部肌群屈肌群和伸肌群的协调能力,提高颈伸肌群的放电频率,有利于恢复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的力学性能和缓解颈部肌群的疲劳.

  • 红外线成像技术在青少年颈痛患者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庆甫;黄沪;时宗庭;杜春林;陈兆军;李俊海;陈黎明;殷岳杉;阿迪力江;马玉峰

    目的:通过对比颈肩部区左右温度分布,为热像图用于未病诊断提供客观参考依据,并论证其在青少年颈椎失衡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9年3月至12月,收集45例符合诊断标准的青少年颈椎失衡综合征患者,男23例,女22例;年龄19~22岁,平均21岁;病程2~20周,平均13周.取C7水平线将所选区域分为颈部、肩部,颈部后正中线将所选区域分为左右侧.使用红外热像仪观察患者安静状态下颈肩部区左右温度分布.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温度数值,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肩部区温度趋势总体高于颈部区.②颈部和肩部左右两侧的高温、平均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部区左右两侧的低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外线对青少年颈椎失衡综合征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能够早期发现颈肩部两侧异常的肌肉代谢失衡信号,为预防提供依据.

中国骨伤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