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

中国骨伤杂志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중국골상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果树
  • 主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影响因子: 1.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483/R
  • 国内刊号: 李为农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zggszz@sina.com
  • 曾用名: 中国果树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骨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疗效分析

    作者:唐向盛;谭明生;移平;杨峰;董亮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9月至2012年9月手术治疗的8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8例,女37例;年龄34 ~86岁,平均(54.5±7.5)岁.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19例),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45例),前路椎间盘切除联合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21例).术后3d及随访期间均行X线片评估融合情况,比较分析手术前后JOA评分及改善率.结果:8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8个月.术中减压彻底,术后获得良好的椎间间隙高度及颈椎曲度.随访期内复查X线片显示3例不融合,融合率为96%.患者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JOA改善率,疗效评定为:优56例,良16例,有效9例,无效4例.结论:脊髓型颈椎病选择何种术式仍存在争议,根据患者术前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等合理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在减压、恢复椎间高度及颈椎曲度、提高融合率等方面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借助3D-MRI扫描探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冯伟;冯天有;毕永民;王飞;许奎;王淑琴

    目的:观察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前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三维空间位置变化,探索该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方法:2009年4月至2011年6月采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52例,男33例,女19例;年龄19~55岁,平均34.6岁.治疗前后均进行3D-MRI扫描,观察突出髓核与受累神经根解剖关系及核磁冠状位脊柱-骨盆构形变化.结果:MRI显示患者突出髓核与受累神经根解剖关系分为腋侧、肩侧、前方、包围4种类型.手法治疗后触诊患椎椎体位移消失,腰腿痛锐减.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2~28个月,平均12个月,疾病未复发,所有患者恢复原工作或学习.3D-MRI轴位与入院时对照所有病例突出髓核大小形态无显著变化,患者腰椎-骨盆的曲线均有改变.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存在单(多)个椎体位移.椎体位移致腰椎-骨盆构形改变造成髓核及受累神经根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纠正患椎椎体位移,恢复了脊柱内外因素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 改良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葛建忠;王凯红;戈朝晖;励钢;张涛;马健

    目的:比较改良经皮椎弓根穿刺(用穿刺针在椎板、横突上滑移探查,识别椎弓根的进针位置)与常规椎弓根穿刺区别,评价改良经皮椎弓根穿刺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信封法隐藏随机分组方案,按照是否采用改良经皮椎弓根穿刺,将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的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8例分为常规穿刺组和改良穿刺组,其中男5例,女23例;年龄53~85岁,平均(70.50±9.33)岁;病程2~28 d,平均(7.62±4.52)d.骨折部位累及34椎(胸椎19节,腰椎15节),术后应用抗生素3d预防感染.比较两组手术时间、X线透视次数,采用视觉模拟疼痛(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分对疼痛缓解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手术时间常规穿刺组(49.00±7.74) min,与改良穿刺组(32.36±4.81)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8,P=0.000<0.05);术中透视次数常规穿刺组(8.78±2.33)次,改良穿刺组(4.28±1.38)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22,P=0.000<0.05);术后VAS评分常规穿刺组(2.85±0.94)分,改良穿刺组(2.57±1.0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0,P=0.456>0.05).结论:改良经皮椎弓根穿刺与常规穿刺相比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透视次数,进一步降低了影像监测费用和手术风险,更有利于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应用.同时也为椎体活检、椎弓根钉的微创固定提供了参考.

  • 非创伤性硬膜外游离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杨民;丁国正;徐祝军

    目的:探讨非创伤硬膜外游离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11年7月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并后纵韧带切除髓核摘除减压内固定术治疗非创伤硬膜外游离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42~65岁,平均48.2岁;病程1个月~4年,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术前有不同程度的四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及括约肌功能障碍.术前颈椎MRI均提示有节段性颈脊髓受压.术前及术后随访时按JOA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10例患者经术后15~32个月随访(平均21个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10例患者术前颈椎MRI显示,穿破后纵韧带游离于椎体后方的髓核在T1相上和相应病变椎间隙等信号,而在T2相上为等或高信号.患者术后JOA评分由术前的7.20±1.55提高到13.60±1.90(t=-11.8,P<0.001),其改善率为66.7%,优3例,良6例,可1例.结论:明确诊断后早期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并后纵韧带切除髓核摘除减压内固定术是治疗非创伤硬膜外游离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硬膜外 颈椎 诊断 治疗
  • 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强华;陈其昕;李方财;陈刚;韩斌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的影像学结果以及临床疗效. 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11年1月对采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治疗的155例上颈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8例,女87例;年龄6~75岁,平均45.6岁;新鲜齿状突骨折53例(AdersonⅡC型),游离齿突30例,齿状突陈旧性骨折20例,不稳定寰椎骨折18例,寰枢椎旋转脱位1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寰枢椎脱位11例,颅底凹陷症11例.影像学评价包括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情况、术后骨折愈合及植骨融合情况;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对颈枕区疼痛缓解进行评价.结果:150例患者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置钉300枚,5例患者寰椎行挂钩固定.术后CT显示寰椎椎弓根螺钉理想置钉275枚(91.7%),可接受置钉14枚(4.7%),不可接受置钉11枚(3.6%).15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6~40个月,平均25.4个月,新鲜骨折患者均骨折愈合,140例植骨融合患者达到骨性融合.术前VAS、JOA评分分别为(7.2±1.1)、(7.3±2.4)分,末次随访时分别改善至(3.2±1.1)、(13.3±2.4)分.结论: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能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并提供足够的机械稳定,获得优良的临床疗效;对于年轻有较高活动要求的患者可选择后路固定非融合技术,并避免取髂骨植骨.

  • 脊柱颈胸段前路内固定手术相关的影像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黄义星;王胜;滕毓静

    目的:通过影像学方法测量脊柱颈胸段前路内固定手术相关的重要参数,为脊柱颈胸段前路手术术前计划的制定以及钢板螺钉内固定物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自2012年6月至11月,随机选取120例正常成人颈椎MRI正中矢状面影像,男58例,女62例;年龄20~78岁,平均(48.3±13.7)岁.利用PACS系统工作站自带的测量工具,分别测量各个椎体的前、中、后高度和上、中、下矢状径以及各个不同节段的前高度和Cobb角.结果:脊柱颈胸段椎体从头侧向尾侧,前、中、后高度以及上、中、下矢状径逐渐增大(P<0.01).对单个椎体而言,后高度>前高度>中高度(P<0.01),下矢状径>上矢状径>中矢状径(P<0.01),上位椎体的下矢状径与下位椎体的上矢状径数值较接近.男性受试者脊柱颈胸段Cobb角为(7.61±3.85)°,女性受试者脊柱颈胸段Cobb角为(5.58±2.59)°.结论:在行脊柱颈胸段前路内固定时,建议上位椎体进钉点在椎体中下1/3,螺钉可稍向头侧倾斜,下位椎体的进钉点在椎体的中上1/3,螺钉可稍向尾侧倾斜,并可根据正常成人的Cobb角对钢板进行预弯.

  • 后上后前序贯复位固定C1型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兰树华;朱俊锟;黄淑明;叶积飞;吴泉州;叶方;吕国强

    目的:探讨C1型AO/ASIF分型髋臼骨折的手术复位技巧,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8月至2012年1月,采用前后联合入路进行后上后前序贯复位、内固定治疗C1型AO/ASIF分型髋臼骨折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18~64岁,平均42岁.术前经骨盆三维重建CT明确诊断分型后,于伤后5~20d手术,平均9.5 d.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并评价手术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Matta复位标准对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手术时间为190~290 min,平均240 min;术中出血量1 300~3 000 ml,平均1 800 ml.术后1例出现浅表感染,经加强换药于3周后愈合.根据Matta复位标准:解剖复位8例,满意复位4例,不满意复位1例.术后11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0±8.0)个月,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ded' Aubingne和Postel临床评分:优7例,良2例,可1例,差1例.结论:对C1型AO/ASIF分型的髋臼骨折,采用后上后前的顺序进行序贯复位技术,手术流程满意,对提高手术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 胸腰段结核术后未愈原因探讨及对策

    作者:费骏;赖震;毕大卫;沈健;魏威

    目的:分析胸腰段结核术后未愈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对策.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2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术后未愈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例,女7例;年龄42~65岁,平均51.3岁;初次手术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腰段骨质破坏、椎旁脓肿形成、后凸畸形及神经功能损害,其中11例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例行病灶清除加自体髂骨移植术.术后2~6个月分别发现内固定松动、融合失败、椎旁脓肿形成及血沉升高而再次入院.予以调整抗痨方案,其中2例予多次脓肿穿刺利福平针局部灌注治疗,10例行再次手术病灶清除及调整内固定治疗.结果:经1~2.5年(平均1.8年)随访.9例终获得治愈.3例术后2~4个月又发现血沉升高,椎旁脓肿形成再次住院治疗,脓肿培养发现对2种以上药物耐药,调整抗痨方案后,治疗效果仍不理想.结论:术前抗痨不充分、营养状况不良,术中病灶清除不彻底、固定方式不合理,术后病灶引流不畅、抗痨不规则及结核杆菌耐药是造成胸腰段结核术后不愈的主要原因.术前应全面评估患者局部及全身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确保术中彻底清除病灶、重建脊柱稳定、解除脊髓压迫,配合术后有效、足程、规则、联合化疗是保证脊柱结核治愈的重要对策.

  • 臀肌挛缩症临床分型与关节镜下微创手术

    作者:刘玉杰;王志刚;王俊良;李淑媛;李海峰;曲峰;薛静;齐伟;刘畅

    目的:探讨臀肌挛缩症的分型与关节镜下松解术的疗效.方法:臀肌挛缩症358例,男175例,女183例;平均年龄(19.7±6.8)岁(14~41岁),患者均有反复青霉素与苯甲醇溶媒肌肉注射史.按临床特点和术中挛缩束带情况分为:索条型(118例),扇型(107例),混合型(87例),阔筋膜张肌挛缩型(46例).术后根据臀肌挛缩功能综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随访321例,失访37例,随访时间平均3.5年(1.5~8.0年).根据评价标准进行术后疗效评价,优303例,良13例,可5例.术后无复发、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结论:根据臀肌挛缩的分型选择手术方式有利于提高术后疗效.关节镜监视下等离子刀微创松解术治疗臀肌挛缩症,创伤小、操作安全、疗效可靠,有利于早期功能康复.

    关键词: 挛缩 关节镜 髋关节
  • 强直性脊柱炎下颈椎骨折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作者:洪锋;倪建平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下颈椎骨折的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11年10月,对采用手术治疗(7例)和保守治疗(1例)的强直性脊柱炎下颈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均为男性,年龄27~49岁,平均41岁.所有骨折经CT、MRI证实,其中6例骨折伴脊髓损伤症状.1例采用头颈胸支具保守治疗,其余7例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单纯前路(5例)、单纯后路(1例)和联合前后路(1例);术后随访根据CT等影像学检查骨折融合情况,并根据Frankel分级的改变来评估脊髓损伤是否改善.结果:8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4~38个月,平均18个月.7例患者获得骨性融合,无脊髓损伤患者(3例)术后随访仍无脊髓神经损伤,脊髓损伤患者(5例)术后随访各获得不同程度恢复.7例患者Frankel分级平均改善1级,1例患者骨折延迟愈合(随访中).结论:强直性脊柱炎下颈椎骨折是一种相对特殊性的损伤,容易发生骨折移位损伤颈髓,应尽早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则根据具体情况综合选择.

  • 术前跟骨牵引在治疗Rüedi-Allg(o)werⅡ型和Ⅲ型Pilon骨折中的作用

    作者:宋俊生;王林

    目的:探讨术前跟骨牵引在治疗Rüedi-Allg(o)werⅡ、Ⅲ型Pilon骨折中的作用.方法:自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采用跟骨牵引作为临时固定措施,Ⅱ期行内固定手术,治疗Rüedi-Allg(o)werⅡ、Ⅲ型Pilon骨折56例,其中男42例,女14例;年龄18~68岁,平均34.6岁.术后按照Tornetta等胫骨Pilon骨折临床治疗结果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56例均获随访,时间9~36个月,平均18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5~8.2个月,平均6.2个月.无深部感染、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按照Tornetta等评价标准进行评估,优35例,良18例,可3例.结论:术前采用跟骨牵引作为临时固定措施,为成功完成手术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是重获一个有功能、无疼痛、能负重、可运动关节的必备基础.

  • 复杂髋臼骨折中远期疗效分析

    作者:雷贵富;徐阿炳;班吉鹤;石钢;方铭

    目的:探讨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31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31~57岁,平均38.6岁.对其X线、CT、手术方案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美国矫形外科学会评价标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31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7.6个月.无感染及术中血管神经损伤,1例因股骨头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影像学评价,解剖复位17例,复位满意12例,复位不满意2例.根据美国矫形外科学会评价标准,优18例,良9例,可3例,差1例.结论:复杂髋臼骨折合并症多,术后易发生并发症,准确复位、可靠内固定可提高疗效,大限度恢良髋关节功能.

  • 益气化瘀方减轻HIF-1α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膝关节软骨退变的研究

    作者:王晶;董芳芳;李晓锋;舒冰;施杞;王拥军;周重建

    目的: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条件性基因敲除(HIF-1α cKO)小鼠膝关节软骨退变情况,以及中药复方益气化瘀方对减缓HIF-1α cKO小鼠椎间盘软骨退变的作用.方法:①将杂交繁殖获得同窝的HIF-1α+/+小鼠和HIF-1α-/-小鼠,分为HIF-1α++/+小鼠4月龄组、HIF-1α--/-小鼠4月龄组,HIF-1α+/+小鼠6月龄组、HIF-1α-/-小鼠6月龄组,每组3只.在4、6月龄依次处死相应的小鼠,取膝关节软骨,分别进行Mankin评分、藏红固绿、HE及免疫组化相关指标染色及分析,研究软骨组织的改变情况.②将2月龄HIF-1α-/-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益气化瘀方组,以生理盐水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每组6只,共12只.灌胃给药2个月后,取各组小鼠的膝关节,分别进行Mankin评分、HE染色和藏红固绿染色,ColⅡ、Col X、VEGF、MMP-13和Sox9免疫组化染色及分析.结果:①HIF-1α-/-小鼠4月龄组膝关节软骨组织出现破损和骨化,细胞分布不均匀,软骨细胞减少.HIF-1α-/-小鼠6月龄组膝关节软骨损伤更加严重.HIF-1α-/-小鼠4月龄组椎间盘软骨中Ⅱ型胶原(ColⅡ)和Sox9表达降低,X型胶原(Col X)、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VEGF蛋白表达增加.HIF-1α-/-小鼠6月龄组ColⅡ蛋白与Sox9表达进一步降低,Col X、MMP13、VEGF蛋白表达进一步上升.②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益气化瘀方干预后膝关节软骨部位的骨化和缺损减轻,软骨细胞分布较均匀,细胞总数增加.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益气化瘀方组ColⅡ和Sox9蛋白的表达升高,Col X、VEGF、MMP-13蛋白表达减少.结论:HIF-1α基因敲除小鼠出现了膝关节软骨退变,并且这种退变随着小鼠增龄而加重;益气化瘀方可以减轻HIF-1α基因敲除小鼠的膝关节软骨退变.

  • 兔髓核与纤维环细胞生物学特性差异的研究

    作者:谢健;童培建;肖鲁伟;金红婷;吴承亮;单乐天;毛强;潘佳菲

    目的:同时建立兔髓核细胞与纤维环细胞体外培养模型,比较两者生物学特性差异.方法:新西兰大白兔5只(2~3 kg,雌雄不限),无菌条件下分离髓核及纤维环,酶消化法联合组织块法含15%FBS的DMEM/F12(1∶1)培养液培养,当细胞90%融合后进行传代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测细胞形态,台盼蓝染色测定细胞活力,甲苯胺蓝和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分析比较髓核细胞与纤维环细胞形态、活力、增殖的差异.结果:原代及第1代髓核细胞和纤维环细胞形态上无明显差异,第2代髓核细胞开始有空泡出现.髓核细胞较纤维环细胞贴壁时间晚、细胞活力低;原代髓核细胞从第9天开始增殖速度较纤维环细胞慢(P<0.05).结论:纤维环细胞的细胞活性明显高于髓核细胞.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可能是由髓核发生衰退引起,从而局部生物力学改变,导致纤维环破裂等组织结构的改变及功能的丢失.

  • 孤立闭合性腕舟骨完全脱位1例

    作者:洪潮;许键华;顾小华;马伟魏

    患者,男,40岁,因车祸撞伤左卜肢致左前臂腕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2d入院.查体:左前臂处有擦痕,肿胀,压痛,左腕关节肿胀明显,掌侧可触及脱位舟骨,腕关节背侧有凹陷感,腕关节屈伸活动明显受限.左腕X线片示:左腕舟骨完全脱位至桡骨远端掌侧(图1a,1b),近极可见细小骨折线.

    关键词: 腕骨 舟骨 脱位
  • 陈旧性桡骨头脱位的手术治疗进展

    作者:肖善文;肖红莲;严纪辉;秦泗河

    陈旧性桡骨头脱位的治疗,目前主要是手术切开复位,保守疗效欠佳.手术治疗一般采用尺骨延长、桡骨短缩、桡骨头复位术.环状韧带的修复或重建问题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功能障碍十分明显者,桡骨头切除可作为后的选择.早期诊断是陈旧性桡骨头脱位治疗的关键,尺、桡骨截骨,不重建环状韧带的综合治疗是当今的主要趋势.

  • 动态中和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喜君;范顺武

    动态固定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日益成为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动态中和固定系统(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Dynesys)作为动态固定技术的一种,既能保持脊柱的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在延缓邻近节段退变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Dynesys技术可作为腰椎融合之外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另一佳选择,主要适用于轻至中度的腰椎退变性疾病,但它缺乏保持和恢复腰椎前凸的机制需要患者主动伸展实现前凸.如何延长使用寿命、预防并发症发生等问题有待解决,其远期疗效及延缓邻近节段退变作用机制需进一步明确.

  • 对“骨错缝、筋出槽”的认识及临床诊断

    作者:元唯安;张明才;詹红生

    中医学认为“骨错缝、筋出槽”是颈椎病等脊柱退行性疾病发病的关键病机,但是对“骨错缝、筋出槽”概念还存在不少争议.本文强调应从“结构异常”及“功能异常”两方面来全面理解“骨错缝、筋出槽”的概念,并从临床症状、颈椎病常规体征、特殊体征(主要通过触诊获得)、影像学测量(特殊测量方法)4个方面来探索建立颈椎“骨错缝、筋出槽”的临床诊断标准.

  • 髌骨骨折的规范化评估与治疗

    作者:张建政;刘智

    髌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之一,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1%[1].随着社会的老龄化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髌骨骨折呈现发病率高、骨折粉碎严重,骨质疏松等特点[2].张力带钢丝技术结合内外侧支持带修补是治疗髌骨骨折的经典方法[3],但随着该技术的推广与普及,骨折固定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文献报道对张力带原理的误解和不符合力学原理的固定方法,导致约4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关节功能障碍[4].

  • 镍钛-聚髌器结合Herbert螺钉及钢缆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

    作者:汤洋;章云童;付青格;张春才;张欣;王攀峰

    目的:分析镍钛-聚髌器结合Herbert螺钉及钢缆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采用镍钛-聚髌器结合Herbert螺钉及钢缆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22~75岁,平均38.6岁.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同时定期随访,并对膝关节功能恢复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7~20个月,平均13.5个月,所有骨折获得解剖复位.疗效评定按照B(o)stman等临床评分系统评分如下:总分28.43±2.34,其中优(28~30分)21例,良(20~27分)13例,差(<20分)0例.结论:镍钛-聚髌器结合Herbert螺钉及钢缆是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髌骨固定针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张涛;李海峰;何勍;阮狄克

    目的:比较髌骨固定针联合张力带钢丝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0年11月至2012年1月采用髌骨固定针及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42例.髌骨固定针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6~65岁,平均43.6岁;克氏针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32~58岁,平均41.5岁.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根据B(o)stman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术后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11.5个月.两组骨折均愈合良好,无不愈合、感染等并发症.根据B(o)stman评价标准,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3,P=0.407).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70,P=0.000),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t=1.900,P=0.064;t=0.612,P=0.544).结论:两组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但髌骨固定针联合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骨折操作更简单,手术时间更短,固定牢固,并发症少,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是治疗髌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 经皮与切开复位钢丝环扎加“8”字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竺湘江;赵勇;宋南炎;范湧;李建波

    目的:比较经皮钢丝环扎加张力带与切开复位钢丝环扎加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7年7月至2010年4月收治髌骨骨折96例,其中48例采用经皮钢丝环扎加张力带固定术治疗(经皮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21~84岁,平均(53.8±4.7)岁;横行骨折27例,粉碎性骨折21例.48例采用传统切开复位、钢丝环扎及“8”字张力带固定治疗(开放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19~86岁,平均(49.1±4.2)岁;横行骨折25例,粉碎性骨折2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第1天及术后1周疼痛评分,并比较两组术后膝关节B(o)stman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6~19个月,平均13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皮组与开放组比较,经皮组患者住院时间短,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第1天及术后l周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开放组患者.两组患者术后进行B(o)stman评分,经皮组平均28.8±4.7,开放组平均24.6±4.3,经皮组高于开放组.结论:经皮内固定术治疗髌骨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临床疗效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中国骨伤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