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

中国骨伤杂志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중국골상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果树
  • 主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影响因子: 1.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483/R
  • 国内刊号: 李为农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zggszz@sina.com
  • 曾用名: 中国果树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骨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MESS评分在治疗下肢骨折伴血管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周飞亚;郭晓山;高伟阳;陈星隆;李志杰;蒋良福

    目的:回顾性分析MESS评分在下肢骨折伴血管损伤的临床意义及可靠性.方法:用MESS评分表对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28例下肢骨折伴血管损伤患者进行评分,男17例,女11例;年龄23~53岁,平均38岁.其中胫腓骨上段骨折17例,股骨下端骨折7例,膝关节脱位伤4例.18例MESS评分≥7.0分,其中13例Ⅰ期截肢,5例Ⅱ期截肢;10例MESS评分<7.0分,行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同时,取大隐静脉移植修复血管8例,直接行端端吻合术2例.结果:18例MESS评分≥7.0分的患者均Ⅰ期或Ⅱ期截肢,10例MESS评分<7.0分的患者Ⅰ期行保肢手术,术后肢体均成活,随访0.5~1年,术后患肢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MESS评分简单、准确,可帮助我们对下肢骨折伴血管损伤的处理制定更客观准确的治疗方案.

  • 老年3部分与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章军辉;狄正林;何志勇;冯建翔;徐荣明

    目的:比较老年3部分与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行人工肱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适应证、手术技巧以及早期随访疗效.方法:自2004年7月至2006年7月,对58例肱骨近端骨折分2组治疗:AO锁定加压钢板(LCP)组与人工肱骨头置换组.LCP组28例,男12例,女16例;平均年龄(66.5± 1.4)岁;3部分骨折24例,3部分骨折伴脱位1例,4部分骨折2例,4部分骨折伴脱位1例.人工肱骨头置换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8.9± 3.5)岁;3部分骨折9例,3部分骨折伴脱位2例,4部分骨折12例,4部分骨折伴脱位4例,肱骨头劈裂型骨折3例.分别在术后即刻及术后第2、6、10、16周和6个月,以及终随访时拍摄X线片.终随访时应用VAS疼痛评分、ASES(American shouder and elbow surgeon)评分、Constant-Murley 评分、UCLA 评分以及SST(simple shoulder test)问卷评估治疗结果.结果:LCP组平均随访29.8个月,人工肱骨头置换组平均随访28.2个月.VAS疼痛评分:LCP组平均(2.2±1.5)分,人工肱骨头置换组平均(2.6±1.9)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LCP组110.2°(81°~130°),人工肱骨头置换组120.2°(89°~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ASES评分:LCP组平均(87.7±2.2)分,人工肱骨头置换组平均(86.4±4.5)分.Constant-Murley评分:LCP组平均(83.9±6.8)分,人工肱骨头置换组平均(85.5±5.6)分.UCLA 评分:LCP组平均(30.3±2.2)分,人工肱骨头置换组平均(31.2±2.1)分.SST 问卷中回答"是"的问题:LCP组平均(8.0±0.9)个,人工肱骨头置换组平均(9.0±0.7)个.两组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评分以及SST问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老年3部分与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行切复LCP内固定与人工肱骨头置换都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技术要求高,手术适应证应严格选择,其良好疗效的获得依赖于假体尽可能地解剖安放以及肩袖止点的良好重建.

  • 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人胸腰椎骨折

    作者:刘立春;丁文军;李时军;李丰绩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人新鲜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5月至2009年3月治疗胸腰椎骨折29例32椎,对18例21椎行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11例11椎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术前及术后3 d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活动能力评分;术后观察患者胸腰背部疼痛及生活能力状况,并分析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结平均手术时间43 min,注入骨水泥3.8 ml(2~6 ml).患者的V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7.5±0.7)分降至术后3 d的平均(2.2±0.5)分;活动能力评分术后3 d平均 (1.2±0.3)分,较术前的平均(2.4±0.6)分明显改善;椎体高度由术前平均(52.4±9.7)%升至术后的(85.2±10.6)%;后凸畸形Cobb角平均矫正11.2°.本组平均随访时间12.6个月,患者骨折椎体无疼痛,复查X线片显示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1例出院后5个月、1例6个月因并发心脏病死亡.本组发生骨水泥椎间盘渗漏2例,椎旁渗漏2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PVP、PKP可即刻加固伤椎,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效果明显.老年人新鲜胸腰椎骨折如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即可行PVP、PKP术.

  • 温针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作者:徐福

    目的:观察温针、电针和体针3种疗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疗效差异.方法:自2007年至2009年门诊收治的120例患者分3组治疗,每组40例:温针组、电针组和体针组.温针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34.2±6.7)岁,平均病程(14.3±4.6)个月;电针组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35.1±7.1)岁,平均病程(15.6±4.9)个月;体针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35.7±6.5)岁,平均病程(15.2±5.1)个月.3组分别采用温针疗法(第三腰椎横突处)、电针疗法(第三腰椎横突处)和体针疗法,同时配合功能锻炼,以安全性、疗效性(包括痊愈率与压痛指数)和依从性为观察指标进行临床观察,同时对痊愈病例行3~6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温针组痊愈32例,好转8例,无效0例;电针组痊愈22例,好转15例,无效3例;体针组痊愈18例,好转16例,无效6例.温针组疗效优于电针组和体针组.治疗后VAS评分:温针组平均(1.78±0.99)分,电针组平均(3.54±1.03)分,体针组平均(3.62±0.72)分,温针组评分低于电针组和体针组.结论:温针疗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安全性依从性高、复发率低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 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脱位

    作者:牛锋;傅强;殷利民;杨昌杰;丁炜;卢伟民

    创伤性胸锁关节脱位临床比较少见,在肩胛带损伤中约占3%[1],通常是在上肢外展时肩前方受到间接暴力所致,常见的类型是前脱位,即锁骨内端向前移位.后脱位或胸骨后脱位也会发生,比较少见.创伤性胸锁关节脱位手法复位虽然简单,但是复位后不稳定,易发生再次脱位,大多需要手术治疗,而对于手术方法及内固定物的选择,观点不一.自2005年8月至2009年7月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胸锁关节脱位1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外侧小切口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

    作者:周玉宽;张彪;胡廷军;李孝福

    目的:观察外侧小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9年9月30例(31足)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龄18~60岁,平均36.5岁.SandersⅡ型21足,Ⅲ型8足,Ⅳ型2足.采用腓骨尖至第4足跖骨基底的外侧直切口显露,复位后空心螺钉内固定.结果:30例31足全部获得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4个月.31足术后无切口感染、皮肤坏死或切口愈合不良、腓肠神经损伤等软组织并发症.25足术后X线片示关节面复位良好、跟骨外形恢复满意,6足关节面、跟骨外形基本恢复正常.据Maryland评分标准,优6足,良20足,可5足.结论:跟骨外侧微创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对软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关节面显露清晰,适用于SandersⅡ、Ⅲ型,是治疗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一种较好选择.

  •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中后关节面的处理

    作者:徐鹏武;乔林;张树明;刘春生;张巍;徐庆蕾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治疗中后关节面的复位及维持固定的相关问题.方法:自2004年9月至2008年9月,31例38足累及后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其中男24例,女7例;年龄20~65岁,平均39.6岁.术前均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按Sanders分类:Ⅱ型骨折22足,Ⅲ型骨折14足,Ⅳ型骨折2足.均经可延长的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钢板结合斯氏针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5个月.骨折均愈合,无皮瓣坏死.按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术后总评分(96.2±8.8)分,优32足,良4足,可2足.结论:术中使用Broden位X线监控后关节面复位情况,使用钢板结合斯氏针内固定能很好维持固定后关节面的稳定,为功能恢复提供良好的条件.

  • 有限切开植骨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作者:朱仰义;章年年;毛金朝;罗斌;余春华;林炯

    跟骨骨折如处理不当,可产生功能障碍或较严重的手术并发症.自1997年至2008年,采用小切口复位植骨加骨圆针或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10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椎弓根螺钉在胸腰椎内固定中的应用

    作者:陶杰;张志强;刘瑞波

    脊柱骨折或合并截瘫、脊柱畸形和腰椎滑脱、不稳是骨科治疗非常棘手的问题[1].自2002年以来,用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有脊髓损伤及腰椎滑脱39例,经1~29个月随访,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应用Ilizarov技术一期治疗合并皮肤缺损的胫骨感染性骨缺损

    作者:王兴国;王伟;王兴义;吕磊;王公奇;麻庆松;苏桂有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合并皮肤缺损的胫骨感染性骨缺损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至2008年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合并大面积皮肤缺损的胫骨感染性骨缺损21例,其中男18例,女3例;年龄19~43岁,平均31岁.骨缺损3~13 cm,平均6 cm;皮肤缺损面积3 cm×3 cm~6 cm×10 cm.11例合并足下垂,5例合并膝关节强直.术前拍摄患肢X线片和标定皮肤坏死区域,确定术中截除病骨长度,搬运骨截骨平面,骨与软组织清创范围等.术前如有内固定,则取出内固定.术后应用开放冲洗,VSD(vacuum sealing drainage)或开放换药.全部病例应用Ilizarov 技术在搬运骨段克氏针固定皮肤,术后4~7 d骨搬运与皮肤同时延长,每日4~6次,每次1/6~1/4 mm.观察创面新鲜状况,皮肤延长程度,确定临床疗效.结果:21例均得到随访,时间6~62个月,平均49.5个月.21例中14例骨感染Ⅰ期全部治愈;3例在骨对接端仍有分泌物存在,清创后炎症治愈,骨愈合;4例搬运骨残端再次修整加压后愈合.18例骨缺损全部补足,另3例有2例在骨对接愈合中骨对接端吸收呈轻度鼠尾状和1例对接端部分缺乏血运,取自体髂骨植骨成活.18例皮肤延长Ⅰ期愈合,3例未能Ⅰ期愈合,在对接时骨段有分泌物直到骨感染控制后愈合.所有合并足下垂病例得到矫正,膝关节功能得到改善.平均去除外固定架时间1.2~2.6年,骨感染治愈,骨与皮肤缺损修复.结论:对于合并皮肤缺损的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应用Ilizarov技术Ⅰ期治疗创伤小,能够避免多次复杂手术,缩短治疗时间和节省治疗费用.

  • 介绍一种手指伸肌腱止点损伤的缝合方法

    作者:李松林;王健;马光义;张树桧

    指伸腱止点撕脱的锤状指成功治疗的关键在于伸腱止点的重建是否成功,曾有作者使用过多种方法治疗[1-5],但无论骨性或腱性锤状指都会存在部分操作困难、效果不确定、钢丝抽出孔感染等不足之处.自2005年12月至2009年8月采用逆向潜行缝合伸腱止点对86指锤状指手术治疗,未出现上述不足之处,现介绍如下.

  • 腰椎侧后路椎体部分切除治疗严重腰椎骨折

    作者:王俊;朱宝华;刘敏波

    腰椎骨折是脊柱骨折中常见的骨折,严重腰椎骨折在临床较为少见,但治疗方法非常棘手.前路、后路和前后路联合固定的选择一直争议不断,随着材料学和生物力学的发展及手术技巧的提高,采用腰椎后路入路,侧后路椎体切除、复位、钛网植骨支撑、椎弓根内固定不但具有前路的减压及确切融合作用,还具有后路稳定固定 [1-2].2006年9月至2008年9月,对10例严重腰椎爆裂型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行腰椎后路入路,椎管减压,椎体部分切除,钛网植骨支撑,椎弓根内固定术,报告如下.

  •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作者:董友;王德义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6月至2009年8月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2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男10例,女16例;年龄59~78岁,平均70岁.T114椎、T1210椎、L112椎、L23椎、L41椎.观察椎体高度恢复、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26例术后疼痛均得到有效控制,V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8.6±0.2)分下降为(2.0±0.3)分;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18.34±3.25) mm和(20.51±1.34) mm(P<0.05),中线高度分别为(14.36±2.56) mm和(19.66±1.28) mm(P<0.05).未发生骨水泥渗漏到椎管现象.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可有效恢复椎体的高度,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脊柱功能.

  • 单电极金属异物探测器取出猪体内异物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力刚;张根民

    目的:通过取出猪体内异物测试单电极金属异物探测器的实用性.方法:根据互补振荡器原理,研制单电极金属异物探测器.取3只明尼苏达-荷曼系7月龄成年雄性猪,处死后取肢体共12具,根据打入金属异物不同,分为3组,A组为块状金属异物,B组为针状金属异物,C组为沙粒样金属异物.应用自制探测器探测异物位置,取出并计时,术后即刻复查X线片检测异物取出情况.结果:3组异物均完整取出,平均用时分别为38 s、3 min 12 s和3 min 59 s.术后X线片显示异物无存留,此探测器均成功取出异物.结论:此探测器在动物实验中效果满意,可在术中无须X线机辅助的条件下快速准确定位,取出金属异物,可进一步应用于临床.

  •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刘观燚;徐荣明;马维虎;孙韶华;冯建翔;王以进

    目的:研究下颈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与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的三维稳定性之间的差异.方法:12具新鲜人体颈椎标本, 制成C4,5、C5,6节段三柱损伤模型.随机选取6具标本在C4,5、C5,6行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另6具标本在C4,5、C5,6行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在非限制性和非破坏性的试验条件下测试它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状态的稳定性,分别测试标本损伤模型制作前完整标本组(A组)、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组(B组)和螺钉钢板组(C组)3组数据.结果: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组和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组在各方向的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的均数均小于完整标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在前屈运动中的ROM和NZ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中,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的稳定性优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颈椎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的稳定性优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在使用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时,相对于单独螺钉固定,建议以螺钉钢板形式固定.

  • 膝关节结核误诊为膝关节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例

    作者:杨家全;李光富;刘玉连

    男性患者,53岁,因"左膝关节肿胀、疼痛,伴活动受限"在当地县医院4次手术治疗,术后取滑膜病检,病理诊断为:左膝关节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7周后伤口仍不愈合,隧转入我院治疗.来我院后专科体检:左膝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关节僵硬,前后外侧可见多处手术瘢痕,腘窝有两处窦道形成,有分泌物渗出.分泌物培养+药敏提示:无菌生长.X线示:左膝关节周围组织肿胀,股骨内下髁及胫骨内外平台边缘及关节面模糊、毛糙,并见虫蚀状骨质破坏,关节间隙缩窄.调当地医院滑膜切片来本院镜检,镜下见送检组织有坏死及炎性浸润,并见结核结节,考虑为结核.并给予抗结核治疗,2周后行"左膝关节病灶清除+关节融合术",术中取坏死组织病检诊断为左膝关节结核.术后继行抗结核治疗,并局部固定,术后2周伤口愈合良好.

  • 腹主动脉瘤破裂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

    作者:蔡军

    患者,男,71岁,2008年3月因腰及左下肢疼痛20余天,加重1周入院.自述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伴臀部、左髂部及左股后侧疼痛,呈阵发性加重,曾在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给予药物、按摩、针灸及理疗等治疗,疗效不佳.患者否认有腰痛病史,就诊前半年曾体检发现有"腹主动脉瘤",在血管专科医院诊查后认为,该动脉瘤不足引起症状,可保守治疗.查体见,脊柱活动正常,双侧直腿抬高试验弱阳性,双侧闭孔处压痛,左髂前上嵴处局部压痛,双下肢感觉未见异常,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跟、膝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未引出.自带腰椎核磁片示L3,4、L4,5、L5S1椎间盘突出,腹部CT示腹主动脉附壁血栓、腹主动脉瘤.

  • 胸腰椎骨折非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

    作者:刘东光;周辉;孙慧辉;吴飞飞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和多发的骨折,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也不断改进.非手术疗法在胸腰椎骨折中应用广泛,主要包括垫枕疗法、牵引疗法、手法复位、外固定支具、充气复位等.各种治疗方法各具特色,效果满意.结合近年来国际、国内的资料对非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关问题作一综述.

  • 手法复位治疗Colles骨折50例

    作者:杨宇

    Colles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自2004年7月至2009年7月,采用手法复位治疗Colles骨折50例,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本组50例,成年男性12例,成年女性29例,儿童9例;平均年龄56.4岁.骨折分类采用Solgaard于1985年修改后标准[1]:Ⅰ型21例,Ⅱ型16例,Ⅲ例10例,Ⅳ例3例.术前掌倾角-30°~12°,平均-19.1°;尺倾角-10°~24°,平均16°.

  • 后路小切口椎板间开窗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

    作者:魏美钢;贺毅;王必胜;赵滨

    目的:探讨后路小切口椎板间开窗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1999年至2008年收治的107例巨大型腰椎间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8例,女29例;年龄26~59岁,平均38.5岁.病变部位:L4,5椎间盘突出36例,L5S1椎间盘突出71例,椎间隙髓核突出率均大于40%.所有患者均施行后路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依据改良JOA腰背痛评分表从自觉症状(包括腰痛、下肢疼痛或麻木、步行能力)和体格检查(包括直腿抬高试验、感觉、肌力)进行评分,并比较术前术后JOA评分的差异.结果:107例均获随访,时间0.5~4年,平均1.75年.手术后JOA评分中的各项评分均优于术前.术前JOA评分为(1.500±1.200)分;术后JOA评分为(12.700±0.95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改善率为(82.96±6.85)%.结论:后路小切口椎板间开窗摘除髓核术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靠方法,创伤小,术后脊柱稳定性好,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及疗效的维持.

  • 膝关节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卫小春

    膝关节是人体大且结构复杂的屈戍关节,其功能精细、复杂.同时,由于膝关节位于下肢的中部和人体两大杠杆臂之间,需承受较大和较多的应力,并进行持久的三维运动,因而容易引起损伤和退行性改变,特别是半月板、韧带和髌骨更易损伤.随着社会进步,健身运动逐渐增加,交通事故造成的严重膝关节损伤亦在逐年增加,对膝关节损伤及早诊断与正确治疗至关重要.

  • 膝关节运动损伤的诊治要点

    作者:蒋青

    膝关节损伤,根据病因可分为运动损伤和车祸伤;根据解剖,可分为骨性损伤和软组织损伤,以及混合损伤[1-6].单纯骨性损伤主要包括股骨髁骨折、胫骨平台骨折和髌骨骨折,借助X线片的帮助,诊断一般不难,治疗有AO诊治原则,已经比较成熟.更为多见的运动损伤多表现为软组织损伤、关节软骨损伤以及骨挫伤,在X线片上一般没有很明显的表现,缺乏运动医学基础的骨科医师,对这些损伤漏诊、误诊并不少见.

  • 《中国骨伤》2010年第6期继续教育试题

    作者:

    关键词: 中国 骨伤 继续教育
  • 骨科科研实验中的成组设计及其SAS分析

    作者:王琪;胡良平

    当每次实验仅涉及1个重要实验因素的1个特定水平,所考察的因素确实是1个"单因素",其各水平之间只是量上的不同,而没有本质的差别;一切非实验因素对该因素各水平组的影响是平衡的,选用单因素设计是合适的[1].在前面的统计讲座中,我们详细介绍了单因素设计中的单组设计和配对设计及其SAS分析,本文将重点介绍成组设计.当实验研究中只考察1个2水平的实验因素,但受试对象不具备配对的条件时,可选用此设计.

  • 《中国骨伤》杂志正式启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通知

    作者:

  • 注射型人工骨结合支持钢板手术重建塌陷型SchatzkerⅡ型及Ⅲ型胫骨平台骨折

    作者:郭锐;曹烈虎;童锋;张春才;苏佳灿

    目的:观察可注射型人工骨结合支持钢板手术重建塌陷型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2005年6月至2008年1月,采用注射型硫酸钙人工骨结合支持钢板手术重建21例塌陷型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男16例,女5例;年龄27~62岁,平均35.3岁;病程3~7 d,平均4 d.按Schatzker分类标准:Ⅱ型骨折17例,Ⅲ型骨折4例.全部病例术前均行X线摄片、CT扫描及三维重建,以准确了解骨折的塌陷和粉碎程度及骨折碎片的翻转方向.凡骨折塌陷>3 mm ,且伤前无关节退行性变者,均作为该手术方法的适应证.术后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标准进行辅助评价观察术后骨折愈合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21例获随访,时间6个月~2.5年,平均1.5年,进行X线片和功能随访,显示所有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1 例Ⅱ度严重粉碎性骨折术后6个月发生高度丢失,平台复位效果不佳.Lysholm评分(88.3±5.2)分,优12例,良7例,一般2例.结论:微创可注射型硫酸钙人工骨结合支撑钢板手术重建塌陷型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能有效避免复位后的再丢失,改善远期疗效,微创可注射型硫酸钙人工骨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65例浮膝的手术治疗

    作者:何永清;阮朝阳;项昶;张纲;朱群威

    浮膝损伤多为高能量损伤,因其伤情复杂、合并症多、后遗症重,是骨科临床上的一大难题,治疗上容易顾此失彼,影响膝关节功能的恢复.自1997年8月至2008年12月收治6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MRI对膝关节骨挫伤的诊断及临床意义

    作者:叶大春;邱乾德;尹京春

    目的:探讨MRI对膝关节骨挫伤的诊断价值,提高临床医师对骨挫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09年12月经MRI检查确诊的膝关节骨挫伤4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0例,女17例;年龄12~69岁,平均34.5岁.47例外伤后局部均出现疼痛、压痛和(或)软组织肿胀及功能障碍,MRI检查时间自外伤后6 h~30 d,平均7 d.单纯骨挫伤临床采用保守及对症治疗.结果:47例共显示82个病灶,其中股骨下端39个,胫骨上端(包括胫骨平台)35个,髌骨5个,腓骨上端3个.MRI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或地图样T1WI低信号、T2WI等或略高信号,STIR脂肪抑制序列均呈明显高信号,其中伴半月板撕裂20例,侧副韧带损伤14例,前交叉韧带损伤8例.47例X线、CT检查未见骨折征象.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明显减轻或消失,29例获随访,时间1~12个月,MRI异常信号消失21例,异常信号减弱8例.结论:MRI能揭示膝部骨挫伤的病理改变,并准确判断关节周围韧带及软组织的损伤情况,常规MRI检查并行脂肪抑制序列是诊断外伤性骨挫伤有价值的方法.

  • 后路小切口和微小切口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李艳超;扶世杰;肖复燊;伍光辉;黄家骏;熊福生;彭良宁;廖小彬

    目的:探讨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采用前正中切口联合后路小切口,前正中切口联合后路微小切口两种术式治疗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至2008年79例共81肢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39肢行前正中切口联合后路小切口,男21肢,女18肢;按Schatzker分类:Ⅳ型13肢,Ⅴ型15肢,Ⅵ型11肢.42肢行前正中切口联合后路微小切口,男25肢,女17肢(男24例,女16例,其中男1例和女1例为双侧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按Schatzker分类:Ⅳ型18肢,Ⅴ型16肢,Ⅵ型8肢.术后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和放射学评分法评估疗效,并观察良13肢,可7肢,差3肢;后路微小切口组优19肢,良11肢,可8肢,差4肢,两组比较P=0.924.按Rasmussen膝关节放射学评级标准评估:后路小切口组优16肢,良13肢,可7肢,差3肢;后路微小切口组优19肢,良11肢,可8肢,差4肢, 两组比较P=0.722.出现皮肤坏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小切口组10肢,微小切口组4肢, 两组比较P=0.047.结论:采用后路小切口与后路微小切口治疗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在膝关节功能康复方面无明显差异,后路微小切口较后路小切口有更小的皮肤坏死和切口感染率.

  • 成形联合修补术在盘状半月板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黄长征;范伟杰;陈志伟;廖瑛

    目的:观察半月板成形联合修补技术在治疗盘状半月板损伤的疗效.方法:2005年6月 2009年12月有,28例行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成形术联合修补缝合技术,年龄6~42岁,平均32岁;男23例,女5例.关节镜下判定半月板的性质和撕裂的类型与范围,采用成形联合修补缝合技术治疗盘状半月板边缘撕裂,术后支具保护8周,6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术后采用Lysholm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8个月.Lysholm关节功能评分:术前62~74分,平均(67.23±5.24) 分;术后80~96分,平均( 87.24 ±5.26) 分.未出现再撕裂或因为症状复发再手术的病例.结论:盘状半月板成形术联合边缘破裂修补缝合技术对于盘状半月板撕裂的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以作为其手术选择方案之一.

  • 创伤性膝关节积脂血症X线及CT诊断的临床观察

    作者:叶明埕

    创伤性关节积脂血症(traumaticlipohemarthrosis,TLH)是指关节创伤后关节囊内形成脂-血平面,多继发关节内骨折,可发生于全身任何关节,以膝关节常见.临床上约15%关节囊内骨折不能在X线片上发现,即为隐匿性骨折,而TLH与关节囊内骨折有密切相关[1-2].分析2006年8月至2009年10月51例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积脂血症X线、CT及临床完整资料,旨在提高对关节囊内骨折与积脂血症关系的认识.

  • 腓骨长肌腱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和异体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骨隧道扩大的研究

    作者:翟文亮;李德;练克俭

    目的:观察腓骨长肌腱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和异体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骨隧道扩大的发生及变化.方法: 2007年3月至2009年7月对18例(18膝)接受自体腓骨长肌腱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和异体骨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病例进行了12个月的随访.本组男14例,女4例;年龄21~47岁,平均35.5岁;右膝12例,左膝6例.于术后1周及3、6、12个月分别进行患肢CT检查,测量股骨隧道和胫骨隧道的直径并与术后1周数值进行比较,增宽≥2 mm为隧道扩大.记录骨隧道扩大出现的时间及不同时间段隧道宽度的改变.结果: 18例(18膝)均未出现骨隧道扩大,股骨隧道平均扩大(1.10±0.42) mm,胫骨隧道平均扩大(1.00±0.51) mm.18例股骨隧道:术后1周、3个月骨隧道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骨隧道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例胫骨隧道:术后1周、3个月骨隧道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骨隧道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腓骨长肌腱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和异体骨重建前交叉韧带可以明显减少骨隧道扩大的发生,骨隧道明显增宽出现在术后3个月内,并在随后保持稳定.

  • 外固定减张结合骨块缝合治疗髌骨下极骨折

    作者:白新明

    髌骨下极骨折是发生于髌骨远端的骨折,为髌骨骨折中较特殊类型的关节内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可以带有少许关节软骨面,手术方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膝关节功能的恢复.自2006年4月至2008年4月,采用体外减张固定结合骨块缝合手术治疗18例髌骨下极骨折,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中国骨伤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